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報國寺導遊詞十篇

欄目: 導遊詞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2.16K

報國寺導遊詞 篇1

報國寺佈局雅緻,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祖師殿等五重殿堂。主要供奉有彌勒佛、四大天王、韋陀菩薩、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十八羅漢等諸佛菩薩像及思摩、本空、離欲等祖師像近六十尊,造像生動莊嚴。其中,有從緬甸迎回大小玉佛二十三尊,其中接引佛高達四米,重十餘噸,實為珍稀文物。目前,在國內寺院中,擁有緬玉佛像數量之多,佛像之大,尚屬罕見。  中興本寺的住持、百歲高僧離欲上人,為禪門宗匠。

報國寺導遊詞十篇

鑑於末法時期,淨土法門更為契時契機,四十年代在成都弘法,即興建“離慾念佛堂”,廣度有緣。並以持戒修行,淨化身心;以慈悲濟世,培植福德(離欲上人遺方)。修福修慧,自行化他,樹立優良道風。現任住持昌臻法師繼承上人遺願,興建能容納二百人唸佛的“離慾念佛堂”,每年定期舉行佛七。興建面積二千餘平方米的教學大樓一座,每年舉辦“淨宗弘法人才培訓班”,面向全國四眾弟子,專修淨宗經論(昌臻法師文集),培養了一批弘法人才。為滿足居士們的要求,先開辦“唸佛安養院”,繼興建“離慾念佛苑”,為居士們提供安度晚年、清淨唸佛和臨終助唸的道場。

同時,本寺一直堅持以多種形式開展弘法利生活動。如:舉行佛法通俗講座,與兄弟寺院協同舉辦“禪淨共修營”、“佛法與人生研討會”,出版佛學書刊等。並長期舉辦助學、扶貧、救災、放生、修路等活動。1995年被評為“四川省宗教界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的先進集體”。現在,報國寺已成為道風樸實淳良,專修專弘淨土宗的清淨道場,被譽為遠近聞名的“蜀中淨土”和朝拜觀光的勝地。

報國寺導遊詞 篇2

報國寺景區為峨眉山低山區,海拔550-1000米,氣候溫和,林木蔥蘢,寺廟相對集中,人文景觀豐富。有著名的報國寺、伏虎寺等古代建築;有珍貴的華嚴銅塔、聖積銅鐘等佛教文物;有“蘿峰晴雲”、“大峨山潮”等奇特的自然景觀;有枯葉蝶、風蝶等珍稀動物和桫欏、楨楠等珍稀植物。景區內有星級賓館紅珠山賓館、峨眉山大酒店、雄秀賓館、金葉賓館以及休養所、林業招待所,還有整潔、衛生、幽靜、舒適的私營旅舍。郵電通訊設施先進,交通暢達,車輛方便,是旅遊觀光、休閒療養、各種會議、商貿洽淡的最好去處。

我身後這座“天下名山”牌坊,於1993年4月重建。正額“天下名山”是郭沫若1959年題寫;背面“佛教聖地”四字,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手書。牌坊高17.8米,寬22.2米,四列三跨,採用銅筋混泥土結構的仿木建築形式。飛簷翹角,古樸典雅,具有明、清建築風格,是我國目前最大的牌坊之一。牌坊兩側,古榕相襯,雄偉壯觀;道路兩旁的行道樹,整齊蔥鬱,宛如儀仗隊恭迎佳賓。從這裡向縱深望去,蘿峰嶺、虎頭山,層層疊翠,祥雲繚繞。朋友,神祕的仙山近在咫尺。

報國寺,是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廟、峨眉山佛教協會所在地,是峨眉山佛教活動的中心。這裡寺周楠樹蔽空,紅牆圍繞,偉殿崇巨集,金碧生輝,香菸嫋嫋,磬聲頻傳。

此寺座西向東,朝迎旭日,晚送落霞。前對鳳凰堡,後倚鳳凰坪,左瀕鳳凰湖,右挽來鳳亭,恰似一隻美麗、吉祥,朝陽欲飛的金鳳凰。山門前有一對明代雕刻的石獅,造型生動,威武雄壯,就象左右門衛,守護著這座名山寶剎。山門上:“報國寺”大匾,是清康熙皇帝御題,玉藩手書。此廟最初名“會宗堂”,明代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明光道人建於伏虎寺右的虎頭山下,取儒、釋、道“三教”會宗的意思。寺裡供奉“三教”在峨眉山的地方代表的牌位:佛教為普賢菩薩,因為峨眉山是普賢道場;道教是廣成子,據說他是李老君的化身,他在峨眉山授過道;儒教的代表是楚狂,楚狂名接輿,和孔子同時代,楚王請他去做官,他裝瘋不去,後來隱居峨眉山。會宗堂的建立,反映了明、清時期儒、釋、道有過一段融洽的歷史。清初會宗堂遷至現址,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行僧聞達重修。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根據佛經中“報國主恩”的意思,御賜“報國寺”名,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暮春僧廣惠擴建。解放後多次維修,1986年又重建了山門。山門兩邊柱上那副對聯“鳳凰展翅朝金闕,鐘磬頻聞落玉階。”就是對報國寺這隻“金鳳凰”周圍景物的生動描寫。橫匾“普照禪林”和“普放光明”,同是一個意思:佛教稱峨眉山為“大光明山”,晝有神奇的佛光出現,夜有萬盞聖燈來朝,全峨眉山都被光明普照。右邊“鶴駐雲歸”,意為鶴停下了,雲歸山岫,喻指清涼靜地,含有道家韻味。大門上的聯語:“獨思喻道,敷坐說經。”前者是說靠自己的思維明白佛經的道理,就是佛學講的“獨覺”境界。後句是說高僧大德鋪設好法座向弟子講經說法。

第一殿為彌勒殿,供奉彌勒塑像。“彌勒”是慈悲的意思,他是菩薩,還沒有成佛。菩薩在佛教中的地位僅次於佛。釋迦牟尼佛說,他滅度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才會重降人間,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三次說法,廣度眾生。所以稱他為“未來佛”。門上這副對聯:“看他皤腹歡顏,卻原是菩薩化相;願你清心滌慮,好去睹金頂祥光。”上聯描寫彌勒的形象,說他還只是菩薩;下聯是說祝願所有遊山者放一下切顧慮,一心一意登上金頂去看佛光。來峨眉山不上金頂睹佛光是一大遺憾,等於沒有到峨眉山。這裡祝願大家都登上金頂,佛光正等待著你們。再請看這副對聯:“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無所不容。”這是對彌勒菩薩的畫像,體現了他的性格,更突出了他寬容大度的高尚品德。聯語有很深的哲理,啟迪人們對人處世要心胸開闊,要有容人之量。

彌勒後殿供的是韋馱站像,背朝山門,面對大雄寶殿。韋馱是佛教的護法神,身穿冑甲,右手託山,左手按金剛降魔杵,修眉鳳眼,雙脣緊閉,威武剛強,正氣凜然。

第二殿大雄寶殿,“大雄”是佛經中說的“唯大唯雄”的意思,殿裡供奉佛主釋迦牟尼金身彩飾坐蓮像。釋迦牟尼是公元前六世紀後期印度迦毗羅衛國(現在尼泊爾境內)釋迦部落淨飯王的兒子,俗稱喬達摩,名悉達多。由於那時社會的動盪和人的生、老、病、死等種.種痛苦和煩惱,引起了悉達多的深思,因而出家修行,尋求解脫。經過六年苦行,嚐盡千辛萬苦,最後又經過七天七夜的禪思靜慮,終於徹悟大覺,成了佛。看門柱上這副對聯:“教演三乘,廣攝萬類登覺路;法傳千古,普度眾生證菩提。”“三乘”是佛教引導教化眾生達到解脫的三種方法、途徑。一般稱“聲聞”、“緣覺”、“菩薩”為“三乘”。“聲聞”是聞佛之聲教,斷見思之惑而人涅磐,為佛道中的最下根。

報國寺導遊詞 篇3

峨眉山報國寺位於峨眉山麓,是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廟、峨眉山佛教協會所在地,是峨眉山佛教活動的中心。四川峨嵋山的眾多寺廟裡,報國寺是入山的門戶,是遊峨眉山的起點。

報國寺四周楠樹蔽空,紅牆圍繞,偉殿崇巨集,金碧生輝,香菸嫋嫋,磬聲頻傳。此寺坐西向東,朝迎旭日,晚送落霞。前對鳳凰堡,後倚鳳凰坪,左瀕鳳凰湖,右挽來鳳亭,恰似一隻美麗、吉祥,朝陽欲飛的金鳳凰。

報國寺山門前有一對明代雕刻的石獅,造型生動,威武雄壯,就象左右門衛,守護著這座名山寶剎。山門上:“報國寺”大匾,是清康熙皇帝御題,玉藩手書。正殿懸有“寶相莊嚴”匾。山門兩邊柱上那副對聯“鳳凰展翅朝金闕,鐘磬頻聞落玉階。”就是對報國寺這隻“金鳳凰”周圍景物的生動描寫。橫匾“普照禪林”和“普放光明”,同是一個意思:佛教稱峨眉山為“大光明山”,晝有神奇的佛光出現,夜有萬盞聖燈來朝,全峨眉山都被光明普照。右邊“鶴駐雲歸”,意為鶴停下了,雲歸山岫,喻指清涼靜地,含有道家韻味。大門上的聯語:“獨思喻道,敷坐說經。”前者是說靠自己的思維明白佛經的道理,就是佛學講的“獨覺”境界。後句是說高僧大德鋪設好法座向弟子講經說法。

夏季的報國寺尤為清幽,沒有人強行讓你上香、捐款,有的只是那些佈滿青苔的小路和煙霧繚繞的香爐,隨著一聲聲鐘聲敲擊,峨眉山的清淨在這裡完全體現。

報國寺導遊詞 篇4

親愛的朋友們:

大家好!

我是小李,導遊。今天我們要去參觀峨眉山,它在國內外都很有名。

還有一個關於峨眉山的傳說:從前,峨眉縣西門外有一座西坡廟。有一年,一個白髮蒼蒼的老畫家來了,他和廟裡的一個和尚交情很好。後來老畫師和和尚告別,走的時候給了和尚四幅畫,叫和尚放在一個盒子裡,拿出來掛起來要7749天。但是和尚覺得把這麼好的畫放在盒子裡很可惜,就把四幅畫掛了。有一天,他出門回來,看到四個女孩,看著眼熟。後來發現那些女孩是牆上的畫。

他立即去追她,因為她的姐妹們跑得很快,他只抓到了第四個姐妹。見四姐脫不開身,她大叫:“大姐,二姐,三姐,快來救我!”三姐妹見四姐被和尚拽著,就罵:“這和尚真不害羞!”因為四姐離得遠,只聽到“不害羞”幾個字,以為姐姐們在罵她,臉紅了,慚愧了,立馬變成了一座山峰。和尚突然不見了女孩,但一座山出現在他面前,心裡想,你變成山我就等著你,反正我放不下你。三姐妹見四姐成了山,也成了三座山等著她。後來和尚死在了山邊,成了瓷羅漢,還在守護著山。人們在那裡建了一座寺廟,叫做“瓷佛寺”。四姐妹變成四座山峰,每一座都比另一座更美。後來人們把切片裡的“E”字改寫成山邊的“E”字。姐姐叫大峨山,二姐叫二峨山,三姐叫三峨山,四姐叫四峨山。到現在,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還肩並肩,只有四個峨山相隔一定距離。

峨眉山風景很美。有多少文人墨客來訪,留下的詩文和痕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數不勝數。唐代詩人李白說:“蜀中仙山多,峨眉難敵。”明代詩人周洪稱讚說:“三僧之美,天下第一。為什麼要下海找蓬萊?”當代作家郭沫若寫峨眉山是“世界名山”;峨眉山也被稱為“美麗的峨眉”。古往今來,峨眉山一直是拜佛、觀光、科學考察和休閒療養的勝地。幾千年來,峨眉山香火繚繞,遊人不絕,韻味無窮。

遊客們,峨眉山到了。請帶上您的行李,我們將出發去觀光。旅遊期間,請不要隨地吐痰和亂扔垃圾,保護環境,享受仙境般的峨眉山。

報國寺導遊詞 篇5

報國寺四周楠樹蔽空,紅牆圍繞,偉殿崇巨集,金碧生輝,香菸嫋嫋,磬聲頻傳。此寺坐西向東,朝迎旭日,晚送落霞。前對鳳凰堡,後倚鳳凰坪,左瀕鳳凰湖,右挽來鳳亭,恰似一隻美麗、吉祥,朝陽欲飛的金鳳凰。山門前有一對明代雕刻的石獅,造型生動,威武雄壯,就象左右門衛,守護著這座名山寶剎。山門上:“報國寺”大匾,是清康熙皇帝御題,玉藩手書。正殿懸有“寶相莊嚴”匾。山門兩邊柱上那副對聯“鳳凰展翅朝金闕,鐘磬頻聞落玉階。”就是對報國寺這隻“金鳳凰”周圍景物的生動描寫。

橫匾“普照禪林”和“普放光明”,同是一個意思:佛教稱峨眉山為“大光明山”,晝有神奇的佛光出現,夜有萬盞聖燈來朝,全峨眉山都被光明普照。右邊“鶴駐雲歸”,意為鶴停下了,雲歸山岫,喻指清涼靜地,含有道家韻味。大門上的聯語:“獨思喻道,敷坐說經。”前者是說靠自己的思維明白佛經的道理,就是佛學講的“獨覺”境界。後句是說高僧大德鋪設好法座向弟子講經說法。

整個寺廟系典型的庭院建築,佔地60餘畝,一院一景,層層深入,蔚為壯觀。佛教協會的許多大型法會都在這裡舉行。這裡接待過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外國名人、佛教團體。報國寺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寺內正殿有四重,依山而建,一重比一重高,顯雄偉自然。寺內藏經樓下,有一座明代的瓷佛像,形態生動大方,是件珍貴文物。前殿有一座7米,14層的紫銅塔,塔身鑄有4700多個佛像,還刻有《華嚴經》全文,故名“華嚴塔”,也是一件貴重文物。報國寺門口,新建一亭,掛有明嘉靖年間聖積寺所鑄的一口大鐘。鍾高2.3米,重10餘噸,敲鐘時聲聞30餘里,當時因在晚上敲,故名“聖積晚鐘”。

報國寺還設有峨眉山文物管理所,收藏各種陶瓷玉石、文獻字畫、金屬器皿和戰國時代出土的兵器、工器等。

報國寺導遊詞 篇6

從報國寺右,沿公路上行1公里就是伏虎寺。那座高大的木質斗拱“伏虎寺”牌坊下面,有一條虎溪,水聲潺潺,迂迴林中。溪上橫架著“虎浴”、“虎溪”、“虎嘯”三道廊橋。整潔的石級曲徑,將把你們引入密林深處。你們看,這片桫欏樹,是大型木本蕨類植物,是與恐龍同時代的古老植物。由於地球歷史的變遷,桫欏幾乎全部毀滅,在峨眉山複雜地形的庇護下,這片桫欏樹得以儲存至今。林間野花,送來陣陣芳香;溪中流水,奏出動聽的旋律。瞧!眼前紛飛的蝴蝶一晃就不見蹤影。啊,原來它停在樹枝上了,就象一片枯葉,使你不能辯認,這就是珍稀動物--枯葉蝶。過了“虎嘯”橋,便是一片楠林,濃廕庇天,高坡處矗立著“布金林”牌坊。“布金林”是僧人根據佛經故事取的。穿過牌坊就是“虎溪精舍”了,即伏虎寺。相傳寺為唐時開建的,宋紹興年間因這裡有虎為患,士性和尚建“尊勝幢”以鎮,從此虎患消除,故僧人將寺取名伏虎寺。還有一說寺後虎頭山形如伏虎,寺因山而得名。明末改為藥師殿,後毀於火。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重建,規模巨集大,稱為入山第一大觀。

第一殿彌勒殿,中供彌勒塑像,左右兩廂為四大天王塑像,左邊為東方持國天王,手抱琵琶,次為南方增長天王,手執寶劍;右邊是西方廣目天王,手握紅傘,次為北方多聞天王,手捏青龍。民間有一種說法,認為四大天王手持四物,象徵“風調雨順”。彌勒殿後為韋馱塑像。

第二殿普賢殿,供普賢菩薩。背龕供阿彌陀佛立像。

第三殿大雄寶殿,遊客們請靜一靜,殿中正在做佛事活動,做佛事唸的詞和唱的腔,稱佛教音樂。你們閉著眼睛聽,這音樂悠揚、清靜、肅穆、莊嚴,似乎將把你帶入一種遠離塵囂的佛國淨土的境界。好了,現在我們觀看龕內供的如來三身佛像。“三身”為“法身”、“報身”、“應身”。法身是本來之身,報身是通過修持得到的名位,應身是為適應某種場合應化成某種身份。

左龕供文殊,右龕供普賢。左右兩廂為十八羅漢。

報國寺導遊詞 篇7

殿中供奉的是七佛,中間一尊為如來佛,其餘六尊為過去佛,從右至左依次為:南無拘留孫佛、南無拘那含牟尼佛、南無迦葉佛、南無毗舍佛、南無屍棄佛、南無毗婆尸佛。

這七尊佛的塑造工藝稱“脫紗塑造”。這就是先塑好壞模,然後在坯模上面塗上漆,再用麻布、綢料一層層敷上,待幹後脫去坯模,最後彩繪。具有體輕、防潮、防蛀、不裂縫、儲存久等特點。這反映了我國古代塑造藝術的精湛。七佛皆盤腿坐蓮臺,體態勻稱,莊嚴肅穆,乍一看似乎形態都一樣,細細審視,表情各有變化,維妙維肖。佛教造像中,還很講究手的刻劃和塑造。手有各種姿勢,佛教稱

為“印相”。你看如來佛,右手舉至胸前,拇指與中指相捻,其餘三指自然舒展。這一手印象徵佛在說法,稱為“說法印”。其他六尊佛的雙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於左手上,兩拇指的指端相接。這種手印表示“禪思”,使心安定,叫“法界定印”。體態、手勢和麵部表情,都體現了佛的智慧、人格、道德皆完美無缺,至高無上。有朋友問,七佛蓮臺下的“小鬼”是什麼意思?這有兩種解釋:其一,蓮臺又稱“金剛座”或“須彌座”,意思是佛的法座象“須彌山”(古印度傳說中的山名)那樣高大、堅實,座下塑造的是“金剛力士”,肌肉發達,面部猙獰,對邪惡起震懾作用;其二,如來佛度“六道”時,拯救出來的餓鬼,他們為了報佛恩,都蹲在金剛座下,聽經護座。

報國寺導遊詞 篇8

沿普賢殿石階而下,至七佛殿右側,是峨眉山佛教協會,再下至大雄殿右側,為新建的“祗園”,是接待國內外佛教團體和講經的地方。通過隔牆圓門,便是“花影亭”,裡面有池有亭,有珍貴的花木。步入其中,勞倦頓清,心靜神安。再步出彌勒殿前,左有1993年新建的鐘樓、法物流通處,右有鼓樓和茶園。整個寺廟系典型的庭院建築,佔地60餘畝,一院一景,層層深入,蔚為壯觀。佛教協會的許多大型法會都在這裡舉行。這裡接待過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外國名人、佛教團體。報國寺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請隨我到對面的鳳堡鍾亭參觀。

這裡叫鳳凰堡,鳳凰堡周圍碑刻群列,有《我眉山全景圖》、《般若波羅密心經》、康有為書的《十里桃花》、劉光弟書李白的《聽蜀僧浚彈琴》。還有何紹基、趙熙等名人的墨跡。沿之字形坡道上去,便見紅柱六角重簷鍾亭,亭額懸“聖積晚鐘”橫匾。“聖積晚鐘”原為“峨眉山十景”之一。今聖積寺已不存在,裡面的銅鐘是明代嘉靖年間別傳禪師募資鑄造。高2.3米,脣徑2米,脣厚10釐米,重12.5噸,鍾脣為12缺荷葉形。該鐘曾懸掛在南門外的聖積寺內。早晚撞擊,聲音巨集亮,半夜撞擊,15公里內也能聽見。佛教認為鐘聲可以“警醒頑愚”。聽見鐘聲可以自我反省,檢討自己的過失,規正自己的行為。所以寺裡的鐘頗有講究。這口銅鐘便是峨眉山的佼佼者,被譽為“巴蜀鐘王”,是一件很珍貴的文物。好了,現在請遊客們前去伏虎寺參觀。

報國寺導遊詞 篇9

殿中供奉的是七佛,中間一尊為釋迦牟尼佛,其餘六尊為過去佛,從右至左依次為:南無拘留孫佛、南無拘那含牟尼佛、南無迦葉佛、南無毗舍佛、南無屍棄佛、南無毗婆尸佛。這七尊佛的塑造工藝稱“脫紗塑造”。這就是先塑好壞模,然後在坯模上面塗上漆,再用麻布、綢料一層層敷上,待幹後脫去坯模,最後彩繪。具有體輕、防潮、防蛀、不裂縫、儲存久等特點。這反映了我國古代塑造藝術的精湛。七佛皆盤腿坐蓮臺,體態勻稱,莊嚴肅穆,乍一看似乎形態都一樣,細細審視,表情各有變化,維妙維肖。佛教造像中,還很講究手的刻劃和塑造。手有各種姿勢,佛教稱為“印相”。你看釋迦牟尼佛,右手舉至胸前,拇指與中指相捻,其餘三指自然舒展。這一手印象徵佛在說法,稱為“說法印”。其他六尊佛的雙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於左手上,兩拇指的指端相接。這種手印表示“禪思”,使心安定,叫“法界定印”。體態、手勢和麵部表情,都體現了佛的智慧、人格、道德皆完美無缺,至高無上。有朋友問,七佛蓮臺下的“小鬼”是什麼意思?這有兩種解釋:其一,蓮臺又稱“金剛座”或“須彌座”,意思是佛的法座象“須彌山”(古印度傳說中的山名)那樣高大、堅實,座下塑造的是“金剛力士”,肌肉發達,面部猙獰,對邪惡起震懾作用;其二,釋迦牟尼佛度“六道”時,拯救出來的餓鬼,他們為了報佛恩,都蹲在金剛座下,聽經護座。

報國寺導遊詞 篇10

從報國寺右,沿公路上行1公里就是伏虎寺。那座高大的木質斗拱“伏虎寺”牌坊下面,有一條虎溪,水聲潺潺,迂迴林中。溪上橫架著“虎浴”、“虎溪”、“虎嘯”三道廊橋。整潔的石級曲徑,將把你們引入密林深處。你們看,這片桫欏樹,是大型木本蕨類植物,是與恐龍同時代的古老植物。由於地球歷史的變遷,桫欏幾乎全部毀滅,在峨眉山複雜地形的庇護下,這片桫欏樹得以儲存至今。林間野花,送來陣陣芳香;溪中流水,奏出動聽的旋律。瞧!眼前紛飛的蝴蝶一晃就不見蹤影。啊,原來它停在樹枝上了,就象一片枯葉,使你不能辯認,這就是珍稀動物--枯葉蝶。過了“虎嘯”橋,便是一片楠林,濃廕庇天,高坡處矗立著“布金林”牌坊。“布金林”是僧人根據佛經故事取的。穿過牌坊就是“虎溪精舍”了,即伏虎寺。相傳寺為唐時開建的,宋紹興年間因這裡有虎為患,士性和尚建“尊勝幢”以鎮,從此虎患消除,故僧人將寺取名伏虎寺。還有一說寺後虎頭山形如伏虎,寺因山而得名。明末改為藥師殿,後毀於火。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重建,規模巨集大,稱為入山第一大觀。

第一殿彌勒殿,中供彌勒塑像,左右兩廂為四大天王塑像,左邊為東方持國天王,手抱琵琶,次為南方增長天王,手執寶劍;右邊是西方廣目天王,手握紅傘,次為北方多聞天王,手捏青龍。民間有一種說法,認為四大天王手持四物,象徵“風調雨順”。

彌勒殿後為韋馱塑像。

第二殿普賢殿,供普賢菩薩。背龕供阿彌陀佛立像。

第三殿大雄寶殿,遊客們請靜一靜,殿中正在做佛事活動,做佛事唸的詞和唱的腔,稱佛教音樂。你們閉著眼睛聽,這音樂悠揚、清靜、肅穆、莊嚴,似乎將把你帶入一種遠離塵囂的佛國淨土的境界。好了,現在我們觀看龕內供的釋迦牟尼三身佛像。“三身”為“法身”、“報身”、“應身”。法身是本來之身,報身是通過修持得到的名位,應身是為適應某種場合應化成某種身份。

左龕供文殊,右龕供普賢。左右兩廂為十八羅漢。後龕供觀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