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精選23篇)

欄目: 導遊詞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2.15W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來到三坊七巷景區參觀遊覽,我是講解員首先為大家簡要介紹一下三坊七巷景區的總體概況。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精選23篇)

三坊七巷景區位於千年古城福州市中心,佔地面積約40公頃。三坊七巷最早形成是在西晉308年,建築格局形成於唐天覆元年代(901年),繁榮於明清時期,至今已有1700年的歷史。以南后街為中軸,向西伸出了三個坊(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向東伸出七條巷(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排列整齊,縱向有序,形成“魚骨狀”傳統街巷格局,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稱為“三坊七巷”。歷經千餘年來,仍完整保留著唐宋遺留下來的坊巷格局,這在全國範圍內都極為罕見,被譽為“裡坊制度活化石”;現存較為完好的明清古建築200多座159處,包括國家級9處,省市級19處,歷史保護古建築131處,文保單位眾多,集中程度堪稱全國唯一,被我國建築學界譽為“明清建築博物館”;不僅如此,三坊七巷還是歷代名人聚居地,在這不足40公頃的土地上曾先後走出歷代名人達400多位,尤其是曾湧現出了林則徐、嚴復、林覺民、冰心、林徽因、沈葆楨、陳寶琛等一大批對中國近代史程序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也因此而獲得了“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的美譽;今天就讓我們一同來領略三坊七巷歷史神韻和閩都文化的精髓。

大家所看到的這是一座居住著近現代兩位名人的故居,一位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另一位就是著名的女作家謝冰心。林覺民是辛亥廣州起義傑出代表人物,林覺民遇難後,臨時知縣的岳父陳元凱連夜託人到福州告知此事,全家為避禍搬到光祿坊的早題巷。後來,謝冰心的祖父謝鑾恩買下了這棟舊居。

說到林覺民我們不能不提到他的《與妻書》。這一如詩如畫的名篇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不僅表達了夫妻間深深的歉疚和殷殷的情意,而且表達了“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謀永福”的革命精神和偉大情懷,激勵了千千萬萬的熱血青年。具有極為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三坊七巷的主入口牌坊。福州三坊七巷不僅僅是三條“坊”和七條“巷”,還有一條聞名遐邇的南后街。在南后街中我們可以看到福州的三寶,福州的脫胎漆器,牛角梳和油紙傘,還有福州著名的壽山石和軟木畫,各色各樣的福州小吃。

各位團友!走過了楊橋路,我們首先來到左邊的這條巷就是七巷之一的郎官巷。為什麼這叫郎官巷呢?北宋有個叫劉濤的人,他是郎官,他的子孫皆為郎官,所以叫此巷為郎官巷。接下來請大家參觀嚴復晚年的居所———嚴復故居。嚴復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向西方尋找真理”的先進人物的傑出代表。嚴復還擔任過北京大學、上海復旦公學校長等職。嚴復譯述《天演論》。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黃巷,歷史上出現了衣冠南渡,八姓入閩,其中較大的一支黃氏家族入閩後,聚居於此,開始有了黃巷的地名。該巷以小黃樓著稱。

我們來到三坊中的第一坊——衣錦坊。衣錦坊最早的名字叫“通潮巷”,是三坊七巷中最靠近福州西湖的。據說,當年西湖的湖水與巷子裡的溝渠相通。衣錦坊的水榭戲臺20xx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最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讓我們再一次感悟到故鄉“三坊七巷”古老厚重的文化對我們的培養和薰陶。

各位團友,“三坊七巷”的講解就到這裡。我們集合的時間是×時×分,各位朋友可以在附近自由活動、照相,我們準時在這裡集中上車,謝謝大家。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2

習慣上講,我們都先說三坊後講七巷,其實,從建築位置來分析應該是先有七巷後有三坊。唐代的先民們先是沿著城市的軸線――南街,建起了一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後,再隔一條南后街,向西發展,建起一組坊巷,成為以南后街為中心軸線的"非"字形結構的街區。經過千百年的風雨變遷,大多於宋代定下坊巷之名,於明清時代形成今天建築格局,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性建築。

從建築空間的處理來看,三坊七巷在中軸線上的主廳堂,比北方的廳堂明顯高、大、寬,與其他廊、榭等建築形成高低錯落,活潑而又極富變化的空間格局。廳堂一般是開敞式的,與天井融為一體。特別要指出的是,為了使廳堂顯得高大、寬敞、開放,一般在廊軒的處理上著力,承簷的檁木,或再加一根協助承簷的檁木,都特意採用粗大的而長的優質硬木材,並用減柱造的辦法,使的廳堂前無任何障礙,這在北方建築及其他南方建築中,都極少見到。例如宮巷林聰彝故居之轎廳以及祠廟的戲臺,均是如此處理。這是福州古建築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佈局結構上與眾不同之外,在圍牆、雕飾、門面上都很有特色。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3

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導遊,小顧,首先,小顧代表福州人民歡迎大家的到來。今天,小顧將要帶大家遊覽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築瑰寶----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餘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儲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蹟,儲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誌,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俗活動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慶活動、建築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琅琅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好了,我們的三坊七巷之旅就要結束了,接下來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一個小時,大家可以走走看看,有什麼問題也歡迎大家過來問我,小顧一定知無不言!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4

福州至今還儲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區。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餘人。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儲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蹟,儲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5

親愛的各位團友,大家好!我是春秋旅行社的導遊小陳。今天我要帶大家遊覽的是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築瑰寶——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向西三條稱“坊”,向東七條稱“巷”,自北而南依次為: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總佔地面積38。35公頃。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儲存的坊巷數實際上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蹟,儲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

今天我們主要遊覽的是現存的二坊五巷中的衣錦坊和郎官巷,請大家隨我來。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裡去。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後衣錦還鄉而改坊名。坊中16號為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水榭戲臺最具特色,這是一個木構單層平臺,四柱單開間,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為閣樓。於此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具有聲學原理和美學價值。接下來小陳要帶大家去郎官巷。郎官巷因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宋代詩人陳烈、清代名人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

除了我剛講解的坊巷以外,還有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的是塔巷,因聚居過黃姓人家而得名的黃巷。以巷中有紫極宮得名的宮巷等,都是很不錯的景點,小陳就不一一介紹了,現在小陳把時間留給大家,各位朋友可以在附近自由活動、祝親們玩的開心。我們十點三十分在坊巷的東大門集合,謝謝大家!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6

福州至今還儲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區。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餘人。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儲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蹟,儲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7

福州至今還儲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係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於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5年)陸蘊、陸藻兄弟居於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蘊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王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後也居於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於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裡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後住有九門提督、寶島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裡的法禪寺遊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岩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臺”,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臺”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於南后街之東側,由北向南分別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8

福州至今還儲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係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於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0xx年)陸蘊、陸藻兄弟居於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蘊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王益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後也居於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於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裡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後住有九門提督、中國臺灣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裡的法禪寺遊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岩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臺”,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臺”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於南后街之東側,由北向南分別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9

福州這座具有2200多年曆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坐落著這片遐邇聞名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它佔地約40公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儲存有200餘座古建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九處,省、市級文保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數量眾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因地靈而人傑,這裡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寶琛、林覺民、林旭、冰心、林紓等大量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程序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自於此,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和不散的靈性及才情,成為福州的驕傲。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10

福州至今還儲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係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於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5年)陸蘊、陸藻兄弟居於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蘊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王益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後也居於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於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裡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後住有九門提督、中國臺灣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裡的法禪寺遊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岩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臺”,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臺”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於南后街之東側,由北向南分別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11

“三坊七巷” 歷經許多年,格局依舊,基本保留著唐宋遺留下來的坊巷格局,儲存較為完好的明清民國建築計200多座,其中水榭戲臺、嚴復故居、沈葆楨故居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9處,是中國目前在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街區。“三坊七巷”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體現福州古名居特有的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建築結構佈局、建築用材上適應福州潮溼溫熱的氣候特點;院落庭院佈局上體現傳統家族倫理觀念;園林精巧雅緻, 體現親近山水的風雅情趣,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除明清時代的建築外,更令人驚歎的是三坊七巷的文化底蘊。近代詩人陳衍作詩提到:“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自晉、唐代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特別是到了清代中後期,福州士子固有的憂國憂民意識在世道變遷之中表現得更加強烈。這裡湧現出一批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史程序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林則徐、沈葆楨、林旭、嚴復、林覺民、林紓、林徽因、冰心、廬隱、郁達夫、郭化若、吳石……翻動歷史,你會驚奇地發現,一大串在中國近現代舞臺上風起雲湧的人物,他們的生活背景都或多少映現在三坊七巷,可圈可點的達150多人之眾。

可以說,三坊七巷成為福州人文薈萃的縮影,凸顯著福州人追求正統教化的人文性格與開拓進取的海洋文化精神的相互融合。作為福州城市精神集結地、福州名賢文化紀念地、福州傳統商賈文化傳承地、福州民俗文化展示地,三坊七巷承載了福州城市發展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充分體現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的特色與價值,是名符其實的中國名片。

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基因,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福州也曾走過彎路。上世紀末,全國舊城改造熱中,三坊七巷也曾面臨相同的被“改造”危險。福建省、福州市及時調整思路,終止了用於房地產開發的原有改造專案。近年來,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修復工作,將保護修復福州三坊七巷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三坊七巷由開發、改造轉為整體保護、修復,政府投入逐步加大,保護修復工程支出主要投向民生,使三坊七巷的改造不僅成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工程,更是改善市民的居住條件、生活條件的安居工程、民心工程。

“三坊七巷要成為活態的文化遺產”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給予三坊七巷修復改造工程很高的評價。福州市的探索之可貴,在於同時保護生活形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修復後的三坊七巷不是排斥了原有居民原生態的旅遊區,而是將三坊七巷打造成保持傳統文化特色的居住社群,成為具有獨特文化景觀的城市活力地帶。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唐國忠說的好:三坊七巷是福州人文薈萃的縮影,閩臺深厚淵源活化石,她的成功保護不僅僅是福州的財富,更是海峽兩岸、海西經濟區的共同榮耀,需要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楊橋巷

現在我們首先來到的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楊橋巷。楊橋巷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楊橋而改名。民國時因城市建設需要,被擴建為馬路,由巷變成了路,很自然路名就定為楊橋路。舊時楊橋巷東頭南面有“中國臺灣林”大院,因為這個大院就有海峽兩岸的一段佳話。陳寶琛在光緒十二年(1886年)訪臺時,結識了中國臺灣板橋林氏家族的林維源,促成了他的二妹陳芷芳與板橋林家結親,陳芷芳嫁給了林維源的侄子林爾康。甲午海戰後,林爾康攜妻帶子渡海來到福州,在楊橋巷建樓蓋屋定居,林爾康女兒林慕蘭,嫁給了嚴復的三公子嚴叔夏為妻。嚴叔夏1952年至1956年曾任過福州市副市長。嚴復的孫女嚴倬雲和嚴停雲都是響譽中國臺灣婦女界的名人。嚴停雲以姑姑華嚴的姓名為筆名,創作了大量散文,是中國臺灣當代著名的女作家。嚴倬雲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嫁給後任中國臺灣海基會董事長的辜振甫。辜振甫先生因“汪辜會談”而載入史冊。嚴倬雲從小在福州長大,後到上海讀書十幾年,再後就隨母去了中國臺灣。人們從上面的史實,不難看出海峽兩岸千絲萬縷的源緣關係,兩岸本是一家人。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12

三坊七巷景區位於千年古城福州市中心,佔地面積約40公頃。三坊七巷最早形成是在西晉308年,建築格局形成於唐天覆元年代(901年),繁榮於明清時期,至今已有1700年的歷史。以南后街為中軸,向西伸出了三個坊(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向東伸出七條巷(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排列整齊,縱向有序,形成“魚骨狀”傳統街巷格局,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稱為“三坊七巷”。歷經千餘年來,仍完整保留著唐宋遺留下來的坊巷格局,這在全國範圍內都極為罕見,被譽為“裡坊制度活化石”;現存較為完好的明清古建築200多座159處,包括國家級9處,省市級19處,歷史保護古建築131處,文保單位眾多,集中程度堪稱全國唯一,被我國建築學界譽為“明清建築博物館”;不僅如此,三坊七巷還是歷代名人聚居地,在這不足40公頃的土地上曾先後走出歷代名人達400多位,尤其是曾湧現出了林則徐、嚴復、林覺民、冰心、林徽因、沈葆楨、陳寶琛等一大批對中國近代史程序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也因此而獲得了“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的美譽;今天就讓我們一同來領略三坊七巷歷史神韻和閩都文化的精髓。

大家所看到的這是一座居住著近現代兩位名人的故居,一位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另一位就是著名的女作家謝冰心。林覺民是辛亥廣州起義傑出代表人物,林覺民遇難後,臨時知縣的岳父陳元凱連夜託人到福州告知此事,全家為避禍搬到光祿坊的早題巷。後來,謝冰心的祖父謝鑾恩買下了這棟舊居。

說到林覺民我們不能不提到他的《與妻書》。這一如詩如畫的名篇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不僅表達了夫妻間深深的歉疚和殷殷的情意,而且表達了“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謀永福”的革命精神和偉大情懷,激勵了千千萬萬的熱血青年。具有極為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三坊七巷的主入口牌坊。福州三坊七巷不僅僅是三條“坊”和七條“巷”,還有一條聞名遐邇的南后街。在南后街中我們可以看到福州的三寶,福州的脫胎漆器,牛角梳和油紙傘,還有福州著名的壽山石和軟木畫,各色各樣的福州小吃。

各位團友!走過了楊橋路,我們首先來到左邊的這條巷就是七巷之一的郎官巷。為什麼這叫郎官巷呢?北宋有個叫劉濤的人,他是郎官,他的子孫皆為郎官,所以叫此巷為郎官巷。接下來請大家參觀嚴復晚年的居所——嚴復故居。嚴復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向西方尋找真理”的先進人物的傑出代表。嚴復還擔任過北京大學、上海復旦公學校長等職。嚴復譯述《天演論》。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黃巷,歷史上出現了衣冠南渡,八姓入閩,其中較大的一支黃氏家族入閩後,聚居於此,開始有了黃巷的地名。該巷以小黃樓著稱。

我們來到三坊中的第一坊——衣錦坊。衣錦坊最早的名字叫“通潮巷”,是三坊七巷中最靠近福州西湖的。據說,當年西湖的湖水與巷子裡的溝渠相通。衣錦坊的水榭戲臺20xx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最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讓我們再一次感悟到故鄉“三坊七巷”古老厚重的文化對我們的培養和薰陶。

各位團友,“三坊七巷”的講解就到這裡。我們集合的時間是×時×分,各位朋友可以在附近自由活動、照相,我們準時在這裡集中上車,謝謝大家。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13

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導遊,小顧,首先,小顧代表福州人民歡迎大家的到來。今天,小顧將要帶大家遊覽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築瑰寶----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餘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儲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蹟,儲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誌,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俗活動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慶活動、建築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琅琅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好了,我們的三坊七巷之旅就要結束了,接下來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一個小時,大家可以走走看看,有什麼問題也歡迎大家過來問我,小顧一定知無不言!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14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曆史的名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設福州都督府始稱福州。五代樑開平二年(908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烏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

福州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總面積1043平方公里;總人口48O多萬,其中城區人口116萬。“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900多年前就遍植榕樹,“綠陰滿城,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的美稱。現轄鼓樓、臺江、倉山、馬尾、晉安五個區和福清、閩侯、羅源、連江、長樂、平潭、閩清、永泰等二市六縣。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畲、滿、苗、回等20多個少數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氣候宜人,綠樹常青,屬暖溼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9.6℃,最冷1月平均氣溫為10.5℃,最熱7月平均氣溫為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11月。市區內有聞名全國的溫泉。

各位團友,今天我講解的內容是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築瑰寶——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餘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儲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蹟,儲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誌,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俗活動常以三坊七巷為中心,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慶活動、建築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琅琅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築物聞名於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裡,配以古河道、古橋樑、古榕樹,形成了古樸而富有特色的傳統風貌,引起了國內外許多文物考古專家的廣泛興趣,成為遊客前來福州的必到之處。可以說,它是“全國少見,江南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遊子,三坊七巷是他們魂牽夢繞、難以忘懷的故園鄉土。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15

各位遊客:

福州至今還儲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係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於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0xx年)陸蘊、陸藻兄弟居於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蘊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王益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後也居於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於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裡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後住有九門提督、中國臺灣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裡的法禪寺遊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岩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臺”,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臺”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16

各位團友,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歡迎各位來到福建省省會——福州市旅遊觀光。我是××旅行社的導遊。我姓×,大家叫我小×或×導都行。我旁邊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師傅,這兩天都由我和××師傅為你們服務,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希望我們的工作能得到各位的大力支援,希望我們的服務,能使您的福州之行留下美好的回憶。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曆史的名城。唐開元十三年(720xx年)設福州都督府始稱福州。五代樑開平二年(920xx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烏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

福州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總面積1043平方公里;總人口48O多萬,其中城區人口116萬。“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900多年前就遍植榕樹,“綠陰滿城,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的美稱。現轄鼓樓、臺江、倉山、馬尾、晉安五個區和福清、閩侯、羅源、連江、長樂、平潭、閩清、永泰等二市六縣。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畲、滿、苗、回等20多個少數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氣候宜人,綠樹常青,屬暖溼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9.6℃,最冷1月平均氣溫為10.5℃,最熱7月平均氣溫為28.6℃,年均降水量1 342.5毫米。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11月。市區內有聞名全國的溫泉。

各位團友,今天我講解的內容是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築瑰寶——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餘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儲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蹟,儲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誌,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俗活動常以三坊七巷為中心,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慶活動、建築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琅琅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築物聞名於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裡,配以古河道、古橋樑、古榕樹,形成了古樸而富有特色的傳統風貌,引起了國內外許多文物考古專家的廣泛興趣,成為遊客前來福州的必到之處。可以說,它是“全國少見,江南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遊子,三坊七巷是他們魂牽夢繞、難以忘懷的故園鄉土。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17

福州這座具有2200多年曆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坐落著這片遐邇聞名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它佔地約40公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儲存有200餘座古建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九處,省、市級文保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數量眾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因地靈而人傑,這裡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寶琛、林覺民、林旭、冰心、林紓等大量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程序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自於此,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和不散的靈性及才情,成為福州的驕傲。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18

各位遊客:

福州至今還儲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係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於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0xx年)陸蘊、陸藻兄弟居於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蘊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王益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後也居於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於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裡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後住有九門提督、中國臺灣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裡的法禪寺遊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岩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臺”,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臺”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於南后街之東側,由北向南分別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19

各位遊客:

福州至今還儲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係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於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0xx年)陸蘊、陸藻兄弟居於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蘊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王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後也居於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於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裡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後住有九門提督、中國臺灣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裡的法禪寺遊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岩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臺”,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臺”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於南后街之東側,由北向南分別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20

福州至今還儲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係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於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5年)陸蘊、陸藻兄弟居於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蘊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於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裡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後住有九門提督、寶島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裡的法禪寺遊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岩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臺”,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臺”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於南后街之東側,由北向南分別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21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到了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地標意義的“明清建築博物館”、“城市裡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稱的中華第一街——“三坊七巷”參觀遊覽。在20xx年6月揭曉的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與北京國子監街、平遙南大街、哈爾濱中央大街等共同參選,以最高票獲得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榮譽稱號。

公元前220xx年,福州城初建時,稱“冶城”,統治者是勾踐的後裔無諸。過了兩百多年,西晉時期的福州已經稍有規模了。晉安郡首任太守嚴高嫌城太小,便在今屏山南麓建成一座郡城,稱為“子城”。 三坊七巷源於唐末閩王王審知擴建新城。王審知當政時,嫌原有子城太小,在子城外以錢紋磚砌築起“羅城”, 據說這是當時全國唯一的磚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城北是政治中心,多為貴族居住;城之南為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也就是在此時,三坊七巷成為羅城西南的重要區域,坊巷格局初步形成。

今天的“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以南后街為中心軸線從北到南排列整齊,縱向有序,形成“棋盤狀”的傳統街巷格局。在城市變遷過程中,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被改建為馬路,因此:我們今天講三坊七巷實際只有二坊五巷。

“三坊七巷” 歷經許多年,格局依舊,基本保留著唐宋遺留下來的坊巷格局,儲存較為完好的明清民國建築計200多座,其中水榭戲臺、嚴復故居、沈葆楨故居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9處,是中國目前在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街區。“三坊七巷”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體現福州古名居特有的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建築結構佈局、建築用材上適應福州潮溼溫熱的氣候特點;院落庭院佈局上體現傳統家族倫理觀念;園林精巧雅緻, 體現親近山水的風雅情趣,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除明清時代的建築外,更令人驚歎的是三坊七巷的文化底蘊。近代詩人陳衍作詩提到:“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自晉、唐代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特別是到了清代中後期,福州士子固有的憂國憂民意識在世道變遷之中表現得更加強烈。這裡湧現出一批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史程序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林則徐、沈葆楨、林旭、嚴復、林覺民、林紓、林徽因、冰心、廬隱、郁達夫、郭化若、吳石……翻動歷史,你會驚奇地發現,一大串在中國近現代舞臺上風起雲湧的人物,他們的生活背景都或多少映現在三坊七巷,可圈可點的達150多人之眾。

可以說,三坊七巷成為福州人文薈萃的縮影,凸顯著福州人追求正統教化的人文性格與開拓進取的海洋文化精神的相互融合。作為福州城市精神集結地、福州名賢文化紀念地、福州傳統商賈文化傳承地、福州民俗文化展示地,三坊七巷承載了福州城市發展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充分體現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的特色與價值,是名符其實的中國名片。

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基因,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福州也曾走過彎路。上世紀末,全國舊城改造熱中,三坊七巷也曾面臨相同的被“改造”危險。福建省、福州市及時調整思路,終止了用於房地產開發的原有改造專案。近年來,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修復工作,將保護修復福州三坊七巷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三坊七巷由開發、改造轉為整體保護、修復,政府投入逐步加大,保護修復工程支出主要投向民生,使三坊七巷的改造不僅成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工程,更是改善市民的居住條件、生活條件的安居工程、民心工程。

“三坊七巷要成為活態的文化遺產”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給予三坊七巷修復改造工程很高的評價。福州市的探索之可貴,在於同時保護生活形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修復後的三坊七巷不是排斥了原有居民原生態的旅遊區,而是將三坊七巷打造成保持傳統文化特色的居住社群,成為具有獨特文化景觀的城市活力地帶。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長唐國忠說的好:三坊七巷是福州人文薈萃的縮影,閩臺深厚淵源活化石,她的成功保護不僅僅是福州的財富,更是海峽兩岸、海西經濟區的共同榮耀,需要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22

各位團友,今天我講解的內容是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築瑰寶——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餘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儲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蹟,儲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誌,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俗活動常以三坊七巷為中心,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慶活動、建築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琅琅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築物聞名於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裡,配以古河道、古橋樑、古榕樹,形成了古樸而富有特色的傳統風貌,引起了國內外許多文物考古專家的廣泛興趣,成為遊客前來福州的必到之處。可以說,它是“全國少見,江南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遊子,三坊七巷是他們魂牽夢繞、難以忘懷的故園鄉土。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23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餘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儲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蹟,儲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誌,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俗活動常以三坊七巷為中心,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慶活動、建築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琅琅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築物聞名於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裡,配以古河道、古橋樑、古榕樹,形成了古樸而富有特色的傳統風貌,引起了國內外許多文物考古專家的廣泛興趣,成為遊客前來福州的必到之處。可以說,它是“全國少見,江南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遊子,三坊七巷是他們魂牽夢繞、難以忘懷的故園鄉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