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通用13篇)

欄目: 導遊詞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3W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1

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導遊,小顧,首先,小顧代表福州人民歡迎大家的到來。今天,小顧將要帶大家遊覽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築瑰寶----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通用13篇)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餘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儲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蹟,儲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誌,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俗活動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慶活動、建築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琅琅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好了,我們的三坊七巷之旅就要結束了,接下來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一個小時,大家可以走走看看,有什麼問題也歡迎大家過來問我,小顧一定知無不言!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2

福州至今還儲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係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於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5年)陸蘊、陸藻兄弟居於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蘊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王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後也居於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於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裡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後住有九門提督、寶島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裡的法禪寺遊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岩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臺”,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臺”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於南后街之東側,由北向南分別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3

福州至今還儲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係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於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5年)陸蘊、陸藻兄弟居於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蘊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王益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後也居於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於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裡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後住有九門提督、中國臺灣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裡的法禪寺遊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岩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臺”,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臺”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於南后街之東側,由北向南分別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4

習慣上講,我們都先說三坊後講七巷,其實,從建築位置來分析應該是先有七巷後有三坊。唐代的先民們先是沿著城市的軸線――南街,建起了一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後,再隔一條南后街,向西發展,建起一組坊巷,成為以南后街為中心軸線的"非"字形結構的街區。經過千百年的風雨變遷,大多於宋代定下坊巷之名,於明清時代形成今天建築格局,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性建築。

從建築空間的處理來看,三坊七巷在中軸線上的主廳堂,比北方的廳堂明顯高、大、寬,與其他廊、榭等建築形成高低錯落,活潑而又極富變化的空間格局。廳堂一般是開敞式的,與天井融為一體。特別要指出的是,為了使廳堂顯得高大、寬敞、開放,一般在廊軒的處理上著力,承簷的檁木,或再加一根協助承簷的檁木,都特意採用粗大的而長的優質硬木材,並用減柱造的辦法,使的廳堂前無任何障礙,這在北方建築及其他南方建築中,都極少見到。例如宮巷林聰彝故居之轎廳以及祠廟的戲臺,均是如此處理。這是福州古建築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佈局結構上與眾不同之外,在圍牆、雕飾、門面上都很有特色。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5

福州這座具有2200多年曆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坐落著這片遐邇聞名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它佔地約40公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儲存有200餘座古建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九處,省、市級文保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數量眾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因地靈而人傑,這裡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寶琛、林覺民、林旭、冰心、林紓等大量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程序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自於此,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和不散的靈性及才情,成為福州的驕傲。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6

福州至今還儲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區。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餘人。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儲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蹟,儲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7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來到三坊七巷景區參觀遊覽,我是講解員首先為大家簡要介紹一下三坊七巷景區的總體概況。

三坊七巷景區位於千年古城福州市中心,佔地面積約40公頃。三坊七巷最早形成是在西晉308年,建築格局形成於唐天覆元年代(901年),繁榮於明清時期,至今已有1700年的歷史。以南后街為中軸,向西伸出了三個坊(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向東伸出七條巷(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排列整齊,縱向有序,形成“魚骨狀”傳統街巷格局,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稱為“三坊七巷”。歷經千餘年來,仍完整保留著唐宋遺留下來的坊巷格局,這在全國範圍內都極為罕見,被譽為“裡坊制度活化石”;現存較為完好的明清古建築200多座159處,包括國家級9處,省市級19處,歷史保護古建築131處,文保單位眾多,集中程度堪稱全國唯一,被我國建築學界譽為“明清建築博物館”;不僅如此,三坊七巷還是歷代名人聚居地,在這不足40公頃的土地上曾先後走出歷代名人達400多位,尤其是曾湧現出了林則徐、嚴復、林覺民、冰心、林徽因、沈葆楨、陳寶琛等一大批對中國近代史程序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也因此而獲得了“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的美譽;今天就讓我們一同來領略三坊七巷歷史神韻和閩都文化的精髓。

大家所看到的這是一座居住著近現代兩位名人的故居,一位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另一位就是著名的女作家謝冰心。林覺民是辛亥廣州起義傑出代表人物,林覺民遇難後,臨時知縣的岳父陳元凱連夜託人到福州告知此事,全家為避禍搬到光祿坊的早題巷。後來,謝冰心的祖父謝鑾恩買下了這棟舊居。

說到林覺民我們不能不提到他的《與妻書》。這一如詩如畫的名篇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不僅表達了夫妻間深深的歉疚和殷殷的情意,而且表達了“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謀永福”的革命精神和偉大情懷,激勵了千千萬萬的熱血青年。具有極為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三坊七巷的主入口牌坊。福州三坊七巷不僅僅是三條“坊”和七條“巷”,還有一條聞名遐邇的南后街。在南后街中我們可以看到福州的三寶,福州的脫胎漆器,牛角梳和油紙傘,還有福州著名的壽山石和軟木畫,各色各樣的福州小吃。

各位團友!走過了楊橋路,我們首先來到左邊的這條巷就是七巷之一的郎官巷。為什麼這叫郎官巷呢?北宋有個叫劉濤的人,他是郎官,他的子孫皆為郎官,所以叫此巷為郎官巷。接下來請大家參觀嚴復晚年的居所———嚴復故居。嚴復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向西方尋找真理”的先進人物的傑出代表。嚴復還擔任過北京大學、上海復旦公學校長等職。嚴復譯述《天演論》。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黃巷,歷史上出現了衣冠南渡,八姓入閩,其中較大的一支黃氏家族入閩後,聚居於此,開始有了黃巷的地名。該巷以小黃樓著稱。

我們來到三坊中的第一坊——衣錦坊。衣錦坊最早的名字叫“通潮巷”,是三坊七巷中最靠近福州西湖的。據說,當年西湖的湖水與巷子裡的溝渠相通。衣錦坊的水榭戲臺20xx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最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讓我們再一次感悟到故鄉“三坊七巷”古老厚重的文化對我們的培養和薰陶。

各位團友,“三坊七巷”的講解就到這裡。我們集合的時間是×時×分,各位朋友可以在附近自由活動、照相,我們準時在這裡集中上車,謝謝大家。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8

福州至今還儲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區。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餘人。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儲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蹟,儲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9

福州至今還儲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係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於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0xx年)陸蘊、陸藻兄弟居於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蘊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王益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後也居於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於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裡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後住有九門提督、中國臺灣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裡的法禪寺遊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岩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臺”,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臺”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於南后街之東側,由北向南分別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10

親愛的各位團友,大家好!我是春秋旅行社的導遊小陳。今天我要帶大家遊覽的是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築瑰寶——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向西三條稱“坊”,向東七條稱“巷”,自北而南依次為: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總佔地面積38。35公頃。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儲存的坊巷數實際上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蹟,儲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

今天我們主要遊覽的是現存的二坊五巷中的衣錦坊和郎官巷,請大家隨我來。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裡去。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後衣錦還鄉而改坊名。坊中16號為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水榭戲臺最具特色,這是一個木構單層平臺,四柱單開間,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為閣樓。於此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具有聲學原理和美學價值。接下來小陳要帶大家去郎官巷。郎官巷因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宋代詩人陳烈、清代名人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

除了我剛講解的坊巷以外,還有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的是塔巷,因聚居過黃姓人家而得名的黃巷。以巷中有紫極宮得名的宮巷等,都是很不錯的景點,小陳就不一一介紹了,現在小陳把時間留給大家,各位朋友可以在附近自由活動、祝親們玩的開心。我們十點三十分在坊巷的東大門集合,謝謝大家!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11

福州至今還儲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區。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餘人。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儲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蹟,儲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12

各位遊客:

福州至今還儲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係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於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0xx年)陸蘊、陸藻兄弟居於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蘊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王益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後也居於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於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裡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後住有九門提督、中國臺灣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裡的法禪寺遊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岩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臺”,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臺”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於南后街之東側,由北向南分別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13

福州至今還儲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係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於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5年)陸蘊、陸藻兄弟居於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蘊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於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裡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後住有九門提督、寶島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裡的法禪寺遊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岩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臺”,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臺”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於南后街之東側,由北向南分別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