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張石銘故居導遊詞(通用3篇)

欄目: 導遊詞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2.83W

張石銘故居導遊詞 篇1

張石銘故居位於湖州市南潯鎮西街,又稱懿德堂,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南潯鎮 的南西街,面臨南市河(潯溪),坐西朝東,建於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1920xx年(清光緒三十二年),是清末民初張鈞衡(張石銘)的私家住宅,以其規模巨集大、雕刻精美、建築風格中西合璧而著稱。

張石銘故居導遊詞(通用3篇)

1887年張鈞衡的父親張寶慶去世,1892年,祖父張頌賢去世,1920xx年,張鈞衡與叔父張寶善(張靜江父親)分家,張石銘在分家後繼承的祖業包括絲綢、鹽業,以及上海慎大錢莊、東南信

託公司和一些房地產。不過他並不親自經營,而是熱衷於收藏字畫、金石、碑刻、奇石、書籍(超過十萬卷),是杭州西泠印社的發起人和贊助人,並與吳昌碩、毛福庵等文人名士過從甚密。1894年(光緒二十年),張石銘還在鄉試會考中舉人。分家後,張寶善居住東大街祖宅尊德堂,而張石銘與母親桂太夫人在張家的產業啟泰醬鹽店河對岸買下詩人董說舊宅和顧氏舊宅,興建了一處規模更大的宅院——懿德堂。這所大宅佔地面積4792平方米,坐西朝東,有五落四進和中、西各式樓房244間,建築面積6137平方米,遠遠超出一般江南大宅院的規模。

第一進

張氏舊宅進門廳後的第一進是轎廳,

由於廳後兩側設計了小天井,從而解決了江南地區轎廳採光不良的問題,兩側牆面鑲嵌的四塊石雕是常見的福祿壽三星和八仙過海的圖樣。

轎廳通過腰門與後面相通,上面有精緻的磚雕,門額為吳淦題寫的“竹苞松茂”。

第二進

芭蕉廳前的漏明廊窗第二進正面的大廳面闊三間,名為“懿德堂”,表示張石銘對母親桂

太夫人的敬重,匾額由甲午狀元、實業家南通人張謇所書。紅木案桌上,放置一對古瓷花瓶,兩側還有一對落地鏡,象徵主人對平靜生活的期望。大廳專供婚喪等大典之用。

第三進

第三進為主人的住處,二層樓,樓下落地長窗,整幢樓所有的門窗、棟樑、走廊、樓梯、屋簷,都佈滿了雕刻精美的古代戲文故事。樓上的一圈玻璃窗鑲嵌的是法國進口的刻花蘭晶玻璃,圖案是菱形的四時花卉鮮果,藍白相間,而且奇特的是玻璃上從不積灰,從來不用擦洗也始終保持清潔。

第四進

第四進內有“芭蕉廳”,廳前的漏明廊窗鑲嵌石刻芭蕉葉,葉片寬大舒展,上面有一些圓孔,據說曾鑲嵌了透明的玉石,用以表現芭蕉葉上的露珠。廳前天井中,則安置一產於廣東英德、形似展翅雄鷹的假山石,名叫“鷹石”,是南潯三大奇石之一。還有兩棟高大的西式洋樓,內設舞廳,牆面上鑲嵌彩色瓷畫瓷板,牆面屋頂均用洋紅磚瓦砌築。洋房前庭院中栽著兩枝廣玉蘭已有150年樹齡。

張氏舊宅的西面原來還有佔地30畝的適園,設有碑廊,鑲嵌了很多張石銘收藏的古代名人的書法作品。適園已經毀於抗日戰爭。

張氏舊宅建成後,張石銘在此只住了幾年,從辛亥革命時起,張石銘就帶著家眷移居上海,只有母親桂太夫人在此居住,直到1920xx年去世,此後這裡基本空關,只是在清明上墳時張家人來此小住。1949年以後,軍隊曾進駐這所宅院數年,撤離時帶走了裡面的紅木傢俱。此後南潯鎮政府代管房屋,長期空置。1975年這所宅院賣給了上海茶葉公司,作為倉庫之用。1980年代下半期,上海茶葉公司又將房屋租給了幾家皮件工廠。1989年3月,張家懿德堂被列為湖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南潯鎮政府再出資210萬元買回房屋,對豪宅進行整修恢復。20xx年,南潯張氏舊宅建築群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石銘故居導遊詞 篇2

張石銘故居位於湖州市南潯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石銘舊宅,又名懿德堂。前臨古潯溪,坐西朝東,佔地面積6500平方米,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有五落四進和中、西式各式樓房150間。建於光緒20xx年至31年(即1889-1920xx年)。整個大宅由典型的江南傳統建築格局和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歐建築群組成。相互聯通,巧妙結合,反映了主人在十九世紀未與西方在經濟、文化、藝術中的聯絡與溝通。是一座中西合璧式樓群的經典建築。其風格之奇特、結構之恢巨集、工藝之精湛、建築之精華,被稱為“江南第一民宅”。懿德堂,原主人張鈞衡(1871-1927),字石銘,又稱適園主人。祖父張頌賢,父親張寶慶。張頌賢系南潯“四象”之一,以經營輯裡湖絲和鹽業發家。因經營恆和絲行出名,人稱張家為張恆和。張頌賢之子張寶慶、張寶善分家後,張寶慶購得明清史學家、詩人董說和“四象”之一顧福昌兩人的住宅,稱南恆和,立堂名懿德堂。張石銘舊宅內庭院深深,迴廊曲折,樓層錯落。

前進院為二合院,二三進院為三合院,前進院二合院有轎廳,面闊四間,和轎廳相連的是一座磚碉如意門樓,門額刻有吳昌碩所書“四德作永”四字。門樓四周雕有“群仙祝壽”等圖案,雕刻採用鏤刻手法,層次分明、富立體感。與門樓相對的是正廳懿德堂,匾額系南通張謇所書。其面闊三間,高大寬敞,廳後有屏門,需要時全部開啟。二進一廳二廂,稱“小姐樓”,亦稱“女廳”,樓上供女眷居住,樓下為女主人接待理事之用。雕磚門樓,有吳淦書匾額“竹苞松茂”四字,樓廳裝修極為精緻,扇窗裝有法國進口的彩色花玻璃,以藍色為主。玻璃上的圖案包括花卉、農作物、瓜果等。三進廂房粉牆上嵌有硬木漏明窗,雕有芭蕉葉圖案,故稱芭蕉廳。該廳平時為家人休閒品茶聚談之處。天井中有一傲立似鷹的英德石,稱“鷹石”或“英石”,為江南罕見的石中珍品。

第四進的大廳是一個設有更衣間、化妝間的豪華舞廳,地磚及油畫均從法國進口,牆面屋頂由紅色磚瓦砌築。從壁爐、玻璃刻花到克林斯鐵柱等,均體現歐洲十八世紀建築風格。樓前有一天井,載有二棵廣玉蘭,樹齡已有200多年。舊宅各進兩邊有避弄(也稱備弄),前後貫通。即有通風之用,也為安全通道,民間稱太平通道。張石銘舊宅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和建築文化,建築以明清傳統建築為主,兼有歐式建築風格,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經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建築和文化價值。其建築規模,裝修豪華和精典在江南一帶實屬罕見,故有史學家稱之為“江南第一名宅”。

人物背景

張均衡(1871-1920xx年),字石銘,號適園主人,清光緒二十年(1874年)舉人。他除繼承祖業經營絲綢、鹽業外,還在上海開設慎大錢莊和東南信託公司,開展標金、投票、公傳學業務,並經營房地產。

此人不但在經商中頗為精明,而且在文化藝術上極具品位。他生平好石,故字取“石銘”。他還對書畫、碑刻、書籍十分愛好,與晚清民初的一些文人、名流交往甚密,如吳昌碩、鄭孝胥、丁輔之、毛福庵等。  

張石銘故居導遊詞 篇3

張石銘(1871年-1920xx年),名鈞衡,字石銘,又稱適園主人,浙江省湖州南潯人,著名文物收藏家。

張石銘是南潯頭等鉅富之一張頌賢之長孫,國民黨元老張靜江堂兄。1887年,張石銘的父親張寶慶去世,1892年,祖父張頌賢去世,1920xx年,張鈞衡與叔父張寶善(張靜江父親)分家,張石銘在分家後繼承的祖業包括絲綢、鹽業,以及上海慎大錢莊、東南信託公司和一些房地產。不過他並不親自經營,而是熱衷於收藏字畫、金石、碑刻、奇石、書籍(超過十萬卷),是杭州西泠印社的發起人和贊助人,並與吳昌碩、毛福庵等文人名士過從甚密。1894年(光緒二十年),張石銘還在鄉試會考中舉人。

分家後,張寶善居住東大街祖宅尊德堂,而張石銘與母親桂太夫人在張家的產業啟泰醬鹽店河對岸的南西街買下詩人董說舊宅和顧氏舊宅,興建了一處規模更大的宅院——懿德堂。這所大宅佔地面積4792平方米,坐西朝東,有五落四進和中、西各式樓房244間,建築面積6137平方米,以其規模巨集大、雕刻精美、建築風格中西合璧而著稱。張氏舊宅的西面原來還有佔地30畝的適園,設有碑廊,鑲嵌了很多張石銘收藏的古代名人的書法作品。適園已經毀於抗日戰爭。

張氏舊宅建成後,張石銘在此只住了幾年,從辛亥革命時起,張石銘就帶著家眷移居上海公共租界中區南無錫路162號,只有母親桂太夫人在南潯居住,直到1920xx年去世,此後這裡基本空關。20xx年,南潯張氏舊宅建築群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20xx年8月,張石銘在上海曾遭匪徒綁票達十餘天,後家人按綁匪要求送去鉅款才得獲救,但肩上留下槍傷。但此後張石銘精神一直鬱悶,罹患心臟病與中風,1920xx年底去世,享年5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