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文化遺產景德鎮導遊詞(精選10篇)

欄目: 江西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1.34W

文化遺產景德鎮導遊詞 篇1

湧山老街位於樂平市區北向40公里,湧山鎮治所在地,唐代王氏從婺源武南遷入,現有800戶,3500餘人。老街枕山傍水,風光秀麗,北面雞公山有一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南面車溪河接婺源清流。這裡自古以來為樂平、婺源、浮樑重要陸路通道。

文化遺產景德鎮導遊詞(精選10篇)

老街區縱橫三條,交叉中心聚集著商鋪、民宅、橋樑、驛道、祠堂、戲臺等建築遺存。如有明代崇禎年造的王氏宗祠昭穆堂,清初萬年戲臺,道光年間王母貞節石碑坊,道光年間王氏司馬府第等。其中昭穆堂戲臺是樂平現存古戲臺建造最早的戲臺。

文化遺產景德鎮導遊詞 篇2

上老村位於樂平市區以東30公里的高家鎮官莊水旁。北宋中期,吳氏從安徽歙縣遷入,現有110戶,620餘人。村中現有明清古建不僅數量多,儲存完整集中是其最大特點。

上老村古民居建築藝術品位甚高,如大總祠“瀛公祠”門樓,用磚木石組合構築,精緻典雅又氣勢非凡,是江南“四水歸堂”、也就是樂平民間俗稱“禾斛鬥”式建築的典型代表。此外,村中的其它10餘座祠堂民宅,建築水平均堪稱上乘之作,到此考察的清華、同濟大學的專家教授們給予該村很高評價。

下徐村,位於距樂平市區西北20公里屬塔前鎮管轄,與景德鎮市及浮樑縣毗鄰。宋初,徐氏從南昌遷入,現有460戶,1700餘人。該村頭枕綿延蒼翠群山,村前的溪河水清靈透亮,三座相望不遠的清早期三孔石橋,連線下徐村至魯丹街,直通景德鎮、浮樑。

村中現存明清古建築20餘座,其中以明初木構架功德“世科”牌坊與清中期復建的宋高宗賜建的“仁壽樓”最靚。“世科”牌坊和“仁壽樓”是以紀念該村北宋文進士武狀元駙馬徐衡所建。故有學者提名該村為“江南皇家駙馬第一村”。

文化遺產景德鎮導遊詞 篇3

名口老街,位於樂平市區東南向44公里的樂安河北岸,?晨謖蛘?府所在地。樂安河是古徽州進入饒州及鄱陽湖主要水路通道之一,名口鎮以下河道陡然變得深闊,上游的大宗木竹、山貨、下游的日用百貨都在這裡駁運集散,優越的地理位置使這裡成為樂安河東入樂平的第一重鎮。唐天佑年(920___年),許氏自河南遷此,現有1300戶,5500餘人。老街區有兩個中心,一是十字區,保留有南北雜貨、醫藥、染布、衙訟、造香、制牌、鍛鐵等20餘家老店鋪以及20餘幢老民宅。二是廣場區,這裡周邊也儲存了一些祠堂、村塾堂、水塘等公眾場所。十字街區和廣場街區有7條縱向巷道連線河邊的7座古碼頭,碼頭臺階在60至80級不等,可想當年航運之繁榮。

村中現儲存較好的古建築中,當屬兩座老祠堂和一座村塾堂,其中以“高陽祠”許氏大總祠著稱,該祠是明初洪武帝愛將許瑗大將軍建造,祠堂用材碩大,石、木、磚並用,氣勢巨集偉,樓閣、庭院設計巧妙,斗拱、藻井裝飾考究,中堂屏壁後背仍保留著明洪武至清嘉慶許氏先祖的功賀匾文十餘幅,彌足珍貴。高陽祠總佔地1300平方米,為庭院式建築,門口有兩口清塘,環境優雅。

文化遺產景德鎮導遊詞 篇4

在老北街區域中,尚有清代江氏典當行建築群、周家、彭家大祠堂、荷園、-鄱湖警備司令部駐地、薛家塘、嘯月移、三都試館、老營盤、翥山書院,以及花園巷3號汪大綱、汪大綬舊居,富貴巷13號明初縣丞彭氏府宅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跡)。

樂平古城隍廟區,這是一處以民俗文化為主,集政治、民居、商業為輔的歷史文化街區。範圍是北起東大街(現翥山東路),南至迎賓路,東至狀元巷,西到南大街(現洎陽南路),總面積約25公頃,該區內巷道分佈井井有條,縱向巷道有:狀元巷、栽培巷、福祿巷、財貴巷等。橫向巷道有:餘家祠巷、支祠巷、翥山嶺巷、小南門巷等。其中以城隍廟佔地最大。以“城隍廟側”巷而言,此巷東接小南門,西通何家臺和龍神廟,全長65米。幾乎佔到老城東南區大半土地。

樂平城隍廟,始建於唐中和年間,因其具有“壯一邑之保障,肅百姓之觀瞻”之功能,又具“默相人民輔佐治理者”之作用,故歷經宋、元、明、清“屢敝屢修”,建國後,廟已多有改建,今食品廠是其一隅。

在老城隍廟區域中,有儒學裡(文廟)、觀音閣(鳳遊書院)、古縣衙、五都試館、龍神井、龍王廟、馬王廟、馬氏、洪氏、餘氏宗祠,汪道誠府第、彭氏府第以及許還山、胡延齡等名人舊居,財貴巷還保留了一座古典煙花青樓。

文化遺產景德鎮導遊詞 篇5

樂平市區老北街,這是一處在歷史上以商業為主,集民居、民俗文化為輔的歷史街區,範圍是南以翥山東路(原東大街)劃線,北至菖蒲塘至老-一段環城長壽路,西止洎陽北路(原北大街),東至為民路,總面積約30公頃。該區內呈裡坊格局,規劃有序,縱向巷道主要有老北街、長沙巷、周家巷、富貴巷、萬壽宮等,橫向巷道主要有典當巷、柴巷口、成佳巷、菖蒲塘巷、花園巷等。其中以老北街儲存得最為完整,它全長580餘米,寬4米,原為長方形花崗石地面,沿街兩面店鋪、民居、祠堂、廟宇、古井、水池、巷道、茶肆、作坊等建築鱗次櫛比,約70%以上是明清或民國時期的古建築。老北街始建於南朝,鼎盛於明清和民國時期。東晉太興三年(320___年),處北街中段的安隱寺,時為贛鄱大地兩座名寺之一,樂平“大寺上”也因此得名。南朝時,鄱陽王蕭恢在萬家寺建玉脂澤莊園,從而奠定老北街之基礎。唐朝中和三年(883年),樂平縣治由眾埠銅山港口遷到老北街所在地花靨鎮,北大街由此成為縣城發展之原點,到了宋代老北街被髮展成鄉土特產、南北雜貨、煙花爆竹、竹炭木材等商品銷售主要街道,由於歷史上老北街有過多次火情,被樂平人戲稱為“火龍街”,宋范仲淹任饒州知府經過樂平,令百姓集資挖井建池,蓄水防火,萬家池因此得名。同時在萬家池對面建郭西廟,以驅邪鎮火(清咸豐時被焚),郭西廟巷由此得名。明萬曆年間,萬家池改名範家池,並在井池東側建範家大祠堂,以紀念范仲淹,清代曾在祠堂內展陳范文程事蹟。有清一代老北街發展至鼎盛時,有近400餘店鋪,成樂平最為繁榮的綜合商業街區,直至解放之初。由於城市的發展,原東、西、南街區的先後改造拓寬,鑑於老北街與南街不能對接,於是新建了一條新北街(現稱洎陽路),老北街便有幸成為樂平市現今唯一保留下來最為完整的一條古街。

文化遺產景德鎮導遊詞 篇6

位於溶洞山頂,是古生代地殼變動而形成,距今有3億多年,山上怪石嶙峋,奇花異草點綴其間,相依叢生,風光明媚。有桃花谷、松漠亭、達開峰、藤穿石、象鼻石、強盜床、雙龍戲珠、騎虎難下、八戒戲嫦娥等景觀。景點的林濤如潮,林谷如雲,讓您猶如步入仙境般的身臨其境。千畝如詩如畫的石林中古樹名木遍佈,珍禽異獸出沒,野花遍地開,小鳥林中鳴,置身其中,如至夢幻中。以奇石、奇樹、奇藤、奇峰著稱。

奇石:造型奇特,維妙維肖,有形狀似白兔、鯨魚、山羊、山猴、野豬、蛇、大象等動物,這裡石石皆景,景景不同。

奇樹:古樹盤踞、丹桂叢聚、翠竹搖拽,與奇石形成了緊緊摟抱的奇觀。

奇藤:千年古藤,環石纏繞,藤纏樹、樹纏藤,可真謂樹有情,木石結緣。

奇峰:青山幽谷,流水叮咚,這裡有強盜峰、松漠亭、獨秀谷、情人谷、幽情谷南星巖、仙姑巖、神寶峰、獅嘯峰、珍珠岩等。

文化遺產景德鎮導遊詞 篇7

攀上光明頂,極目遠眺,那蒼蒼茫茫的-,時隱時現的群峰、風光明媚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置身於此,如到了世外仙境之中,令您流連忘返。美食·住宿·購物

洪巖山莊,佔地面積40畝,位於景區之內。可吃飯、住宿、舉行各種商務會議。標準間300元左右一晚,餐飲場所可同時容納120人就餐。

文化遺產景德鎮導遊詞 篇8

洞中有譽為神州溶洞四絕的“九天飛瀑、震天雷、仙人田、水中天”。有38米高的擎天柱和金銀山、狀元拜塔、雲巖、五指山、丹鳳朝陽、龍門、金鐘寶塔、仙人獻指、繡花樓。有造型奇特、儀態逼真、惟妙惟肖的:人面獅、唐僧取經、觀音坐蓮、倒掛金龜、諸葛看後書、觀音送子、金雞報曉、托塔天王、南海觀音、姜太公釣魚、仙鷹、神龜、浴佛、珍珠泉、鳳凰池、水晶宮、水廉洞、瑤池、西海龍宮、蓮花池、萬里長城。

洪巖盡勝景,洞外妙境佳,這裡還有古人類居住生息遺址、南宋的洪皓學堂遺址、明代的鐵井飛泉、當代中美農業考古隊考古現場。還有140畝美麗如畫的石林,古色古香的松漠亭,引人入勝的南星巖、仙姑巖、神寶峰、獅哮峰、松漠峰、獨秀谷、珍珠岩。

文化遺產景德鎮導遊詞 篇9

洪巖仙境,位於樂平市東北部,其自然風光奇特,人文歷史深厚,旅遊資源豐富,距瓷都景德鎮48公里,離中國第一畫裡鄉村婺源80公里,至三清山公只需2小時路程,距龍虎山120公里離廬山200公里。周邊旅遊資源豐富,且風格各異。

洪巖仙境風景區距景德鎮市區約50公里,距樂平市區38公里,毗鄰婺源、德興兩縣市,屬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江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省級森林公園和景德鎮市最佳十景之一。

境內擁有從多自然、生態、人文景觀,如鬼斧神工、堪稱溶洞四絕的“洪巖仙境”;丹桂飄香、怪石嶙峋,藤穿石、石抱樹的“石林峰谷”;建於明萬曆20__年,終年水花飛濺的“鐵井飛泉”;雍正皇帝御賜“世德、流光”四字的“項家莊古祠堂”;更有“一門四進士,一相兩尚書”的洪公氣節和《容齋隨筆》的鉅獻,是集旅遊觀光、休閒養生、商務度假、愛國主義教育等功能為一體的佳境。

洪巖仙境是一億多年前中生代形成的壺天灰岩溶洞,整個景區面積達4萬平方公里,洞室面積達10萬平方米,洞長20__餘米。洞中石鐘乳遍佈上下,錯落有致,晶瑩絢麗,美不勝收,千姿百態,鬼斧神工。出生在這裡的南宋名臣洪皓(其二十八代世孫為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遊後留下千古絕唱,“有此乾坤有此巖,誰知仙境在人間”的千古絕唱。

文化遺產景德鎮導遊詞 篇10

走進通天巖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瀑布。看著從高處落下的瀑布,好像給峭壁上的岩石拉上了一層薄薄的水簾,不禁讓人想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句詩。瀑布落下時,發出嘩嘩的響聲,好像在演奏一曲優美的旋律。

順著臺階向上爬,來到了一塊大石壁底下,這塊石壁就像一個龐然大物矗立在面前。石壁上有一個洞,洞裡還有許多的礱糠,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了“和尚心大吃礱糠”的傳說。相傳古時這個洞會自動漏出白米來,廣福寺的方丈把這個祕密告訴了一個小和尚,吩咐他每天晚上去接米,這個小和尚很貪心,他用一把鑿子把石洞鑿大了,結果讓他傻眼了,哪來的白米呀,全都是礱糠。

穿過一個狹窄的通道,來到了石窟的面前。石壁上面有許多人物畫像,有的手裡拿著兵器,好像正在向前衝殺;有的擺出一副攻擊的姿勢,好像要和別人打起來一樣;有的一動不動地坐在那裡,好像在念經;還有的坐立不安,好像有什麼急事還沒有辦似的……整個石窟一眼望不到頭,足有三四千米長,這可能就是通天巖獲得“江南第一石窟”美稱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