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河南開封導遊詞(通用7篇)

欄目: 河南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2.31W

關於河南開封導遊詞 篇1

遊客朋友,您現在所在的位置是東京碼頭。在《清明上河圖》中,這裡是一片舟船雲集、水運繁忙的景象。碼頭下面就是被人們稱為東京“生命之河”的古汴河。

關於河南開封導遊詞(通用7篇)

汴河是我國最早開發的古運河之一,它的歷史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360年,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魏惠王為了稱霸中原,在這裡開挖了鴻溝,從現在的河南滎陽引入黃河水,向東經過開封,再到淮陽進入潁水,中原地區從此形成了以鴻溝為主體的水上交通網路,運輸狀況大大改善。秦朝末年,楚漢相爭,西楚霸王項羽和漢高祖劉邦就曾劃鴻溝為界。到了現在,中國象棋裡的分界線用的也是這條鴻溝。隋朝時,隋煬帝開通大運河,重新疏通了鴻溝;改名為通濟渠,上起黃河洛陽、下至淮河泗水,直通長江,成為南北交通和文化交流的大動脈,當時名叫汴州的開封因為位於運河的中心而逐漸興盛起來。唐代改稱汴河,安史之亂以後,長安、洛陽遭到嚴重破壞,開封的地位更加突出。可以說,正是靠著這種有利的地勢開封才取代長安和洛陽,成為聞名於世的七朝古都。

您眼前看到的汴河,是我們根據《清明上河圖》重建的,全長3800米。如果您有時間和興致,可以走下碼頭,坐一坐仿古的大宋遊船,到園中一遊。北國水城那“半園碧波滿目情”的獨特韻味,一定會令您留戀忘返。

關於河南開封導遊詞 篇2

親愛的遊客朋友,歡迎您來到河南開封清明上河園,我謹代表清明上河園全體員工向您致以最誠摯的問候。

清明上河園是仿照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按1:1的比例原樣建造而成的,完美再現出宋代開封繁華如夢的盛景。清明上河園在1992年7月開始動工,1998年10月28日正式對遊客開放。全園佔地面積600畝,是中原地區最大的仿宋建築群。

現在請走進迎賓門,您看到的那座大型人物雕像,就是《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張擇端,字正道,號文友,山東諸城人,宋代著名的宮廷畫家。年青時遊學於京師,擅長畫舟、船、車馬、集市、橋樑等景物,風格自成一家。他創作的《清明上河圖》是以北宋東京開封為背景的長卷風俗畫。整個雕像高6米、重達30噸。您看,這位藝術大師手捧畫卷,凝視遠方,炯炯的目光彷彿是看透了820年來的風雲變幻、世事滄桑,又像是在祝福咱們古老開封的再次輝煌。雕像正後方的白色花崗岩浮雕,高3米、寬16米,描繪的正是《清明上河圖》中的傳奇畫面。從車伕、搬運夫、船工到市井商人、公子哥兒,太平盛世中的各色人物都刻畫地栩栩如生。下面我們轉到浮雕的背面進行參觀。《清明上河圖》是北宋滅亡流出皇宮後經無數人之手收藏。其中有13位收藏者為《清明上河圖》做了14闕跋文,來表示對《清明上河圖》的喜愛。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一闕“通衢車馬正喧闐,只是宣和第幾年,當日翰林呈畫本,昇平生物正堪傳”是金代詩人張公藥所寫,我國已故相聲大師馬季所題。當您走進清明上河園,就彷彿來到畫裡一樣,重新回到了千年前的北宋古都。園內有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希望能使您領略到宋代文化獨特的魅力,為您留下終生難忘的美好回憶。

關於河南開封導遊詞 篇3

我們開封古城汴梁、汴京、東京,簡稱忭,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先後有戰國時候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定都於此,所以開封素有七朝都會之城,下面我就用七個一給大家介紹一下開封。

一個名臣的歸宿: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我想許多人都聽過這首歌。大家到開封旅遊,自然而然就會想到北宋名相——包拯,他曾擔任過我們開封開封知府,,在人們的心中他就是中國古代清官的象徵。我們在參觀完清明上河圓後將去參觀包公祠。

一個王朝的輝煌:在開封歷史上建都的七個朝代中,以北宋建都時間最長,從公元960年到1127年,長達168年,也最繁榮。漢唐時間的長安不過四五十萬人,唐代洛陽也不過一百多萬人,而開封卻達到150萬人。而當時倫敦、巴黎也就十幾萬人,被歐洲人稱為世界最大城市的大馬士革也只有50萬,經濟的繁榮,人口增多,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各國商人、使節、宗教人士不絕於途,中國的各種文明,包裹火藥、印刷術、造紙等由此傳向世界各地。經濟的繁榮也促進了文化的大發展,蘇軾、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柳永、李清照、張擇端都在各自的領域裡各領風騷。

一條大河的歷史:開封的發展與黃河密切相關,開封的發展史可以說就是黃河的泛濫史,黃河穩則開封盛,黃河泛則開封衰。現在我們的腳下有五大都城遺址疊壓在一起,,然後我們開封人重新在廢墟上建就是黃河氾濫一次就淹沒開封一次。五大古都遺址在二十平方公里土地上分佈,只有我們開封的五城疊壓和洛陽的五都薈洛。現在開封和黃河之間還有一個世界奇觀,那就是黃河懸河奇觀,黃河的河床要高出開封地面七米。

一朵鮮花的芬芳:這朵鮮花自然就是開封市花菊花,早在北宋時期,開封菊花便已馳名全國。1983年菊花被定為開封市花,從那以後每年的10月18日到11月18日,開封都要舉辦菊花花會,屆時走進開封的任何一個景點,你彷彿進入了一個菊花的海洋。現在開封菊花和洛陽牡丹一樣成了省級花會。開封人愛菊花,不僅因為它美豔,還因為它性格剛強耐寒傲雪,氣質高潔。同時菊花也是開封人民堅強不屈的意志品質象徵。回顧歷史,開封屢經戰火,然而開封人民生生不息,自強自立,重建家園,這不正是菊花獨有的品質麼!

一池湖水的靈氣:北宋的楊家嶺大家都知道,是忠臣良將的代表。那麼在開封有兩個湖,一個是楊家湖,一個是潘家湖,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楊湖清潘湖濁奸臣忠臣清濁分。說的是北宋一門英烈的揚家將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但皇帝卻善惡不分,楊業被害後,佘老太君上金殿告御狀,但皇帝卻包庇奸臣,只免去潘仁美的三個虛職。佘老太君一怒之下,帶領全家罷官歸隱搬走後天降大雨將潘楊二府淹成一片汪 洋。潘家所在地湖水渾濁惡臭,楊家湖水清澈,老百姓就認為這是潘楊兩家對國忠奸寫照。

一次艱難的復興:自北宋末年黃河淹沒開封以來,開封在也沒有昔日的繁榮,民國時期還是省會的開封,現在已被鄭州洛陽遠遠拋在了身後。開封現轄五縣五區,人口460萬,市區人口78萬。現在國家提出中部崛起戰略後省政府提出了發展中原城市群,實現鄭汴一體化。去年鄭汴大道的通車標誌著開封在鄭州的拉動下,已經踏上了重視昔日輝煌的快車。

關於河南開封導遊詞 篇4

眼前的這幅石雕,是我園斥巨資聘請能工巧匠按照6倍於原圖的比例打造的石雕《清明上河圖》。全長33.32米,高2.23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幅《清明上河圖》石雕。與原圖一樣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同時石雕也為我們的參觀欣賞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這幅圖描繪的是東京汴梁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當年繁榮盛世的見證,突出反映了當時北宋都城的城市面貌和各階層人民的生活。

大家請看,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城郊農村的景象。廣漠的田野,河渠縱橫。岸邊老樹杈新芽未吐。薄霧輕籠,略顯寒意,正是早春天氣。打麥場上有幾個石碾子,是用於秋收時脫粒用的此時還閒置在那裡。為什麼說反映的是清明時節呢?大家請看柳林邊有一支隊伍,最先的三個人前呼後喊正在追趕著一匹奔馬。其後有一頂轎子,轎上插滿柳條。因為宋代有一種說法是“掃墓歸來不插柳,大鬼小鬼跟著走”,可見圖中展現的是掃墓歸來的景象。又因是在早春時節,而春季只有在清明節才有上墳掃墓祭拜先祖的習俗。

往下看就是全畫的中心----虹橋了。這是一座木結構的橋樑,橋面寬敞,橋身弧形,直接連線兩岸,中間沒有橋墩、橋柱,遠遠望去宛如彩虹。橋面設有護柱,以保護行人安全,兩端立四根風信竿,為航行者指示風向。這樣一座橋樑,無論從力學結構,還是外觀和使用都十分完美。即使置之於今天眾多的現代化橋樑之中,也毫不遜色。飛橋沒有橋柱,不直接受激流衝擊,所以堅固耐用,五十年都不壞。但是由於是木質材料,卻經不住水浸蟲蝕,如果不經常保養維修是不能儲存永遠的。此處也是全幅圖中人物畫得最密集、最熱鬧,也是最精彩的一段。再往前是一座高大的建築物----城門樓。其本身的作用是圖中城裡與城外的分割線。城門樓是《清明上河圖》上一座最大的建築物,它與虹橋不同,橋連線兩岸交通,人物在橋面上活動,在視覺上它不會把畫面割裂,而城樓是龐然大物很容易把人物活動分裂開來。畫家早就料到了這一點,於是在構思上進行了巧妙的設計。為了使觀賞者的眼睛不遊離出畫面外,還特別安排了一支駱駝隊伍正在走出城門,其首駝已探出了多半個身子快要出城,而尾駝仍留在城內。這種手法就像寫意畫一樣。

圖畫到“趙太丞家”就戛然而止,這也正是張擇端的高明之處。圖中展現的城鄉結合處都已經非常繁華熱鬧了,那麼城內究竟會是個什麼樣子呢?這就要靠您自己去想象了。

關於河南開封導遊詞 篇5

現在我們來到有千古名園美譽的禹王臺風景區觀光遊覽。

禹王臺風景區位於開封市的東南隅,佔地面積400畝,是一個古典園林式的公園,園林佈局是以名勝古蹟古吹臺為主景,以五大植物園:櫻花園、牡丹園、芳春園、石榴園、科普園為主體的文化休憩公園。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開封著名的名勝古蹟--古吹臺,已經經歷了2500多年的歷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什麼叫古吹臺呢?春秋時期,晉國有一位雙目失明的音樂家名叫師曠,他的音樂造詣很深,是晉平公駕下的一名樂師,他經常在這座高臺上彈奏樂器,人們為了紀念師曠,就把這座高臺叫古吹臺。到了明代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由於黃河氾濫成災,人們飽經水患,談水色變,為了紀念歷史上治水有功的大禹,改古吹臺為禹王臺。

現在古吹臺上所存的建築是清代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重建的,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它的整座建築,都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築風格。我們看到的這個四柱三門式的木牌坊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盲人音樂家師曠而修建的,它初建於清代的乾隆二十七年,牌坊上古吹臺”三個大字是清代河南巡撫題寫的。

現在請大家隨我到古吹臺上參觀。首先我們看到的這座樓叫御書樓,是為了供奉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康熙皇帝為大禹治水親筆題寫功存河洛”匣額而建造並得名的,各位可以到御書樓上欣賞清代康熙、乾隆二帝的塑像和書法。第一組塑像是康熙御書”,說的是康熙皇帝在古吹臺上為大禹治水題寫功存河洛”匾額落款時的情景。在此康熙還題寫了嵩高峻極”、靈瀆安闌”、昌明仁義”三個匾額分別賜於河南各地。第二組塑像是乾隆吟詩”,說的是清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巡幸河南,來到開封古吹臺時寫下一首五言律詩的情景。在禹王臺的後面,專門建有刻著這首言律詩的御碑亭。

御書樓下還儲存著珍貴的康有為書法石刻。康有為是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又是保皇黨首領,除了政治上的作為以外,其書法自成一體,還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我們現在來看看他的書法傑作,這十塊石刻是康有為在1923年應河南省督理張子衡的盛情邀請來到開封,在為他餞行的酒宴上即席揮筆,寫下此詩以作留念的。我們現在欣賞的詩、書都是康有為的得意之作,也是碑刻中的珍品。

看過御書樓的碑刻,請大家到師曠祠參觀。請看這個神態自若、跪坐撫琴的塑像,就是曾經在古吹臺上彈奏樂器的晉國盲人音樂家師曠。師曠音樂技藝非常全面,能夠彈奏各種樂器。《史記.樂書》中記載,師曠給晉平公彈琴,引來玄鶴起舞,天地動容,《淮南子.原道篇》中記載師曠之聰,合八方之調”,說他有辨別八方風樂調的才能。他還是一個出色的作曲家,據說古曲極品《陽春白雪》東曲就是師曠所作而留傳下來的。春秋時期,開封是魏國南部邊境的一個小鎮,當時叫儀邑,儀邑的百姓們為了紀念師曠,就把他經常彈奏曲子的地方叫吹臺”,年深日久,吹臺已成為遠古之事,人們就把這座臺子叫作古吹臺”。

離開了師曠祠,我們進入禹王臺的主殿--禹王廟。禹王廟是為了紀念古代治水有功的大禹而修建的,它初建於明代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東展室是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塑像,西展室是大禹治水成功後親筆書寫的文字--夏禹碑以及夏禹碑的譯文和白話文。中間的這座禹王殿是古吹臺之上的主體建築,裡面所立大禹塑像原來是一座八尺高銅像,銅像在1927年被毀,現在的這個塑像是1981年7月浙江美術學院的藝術家按照大禹陵的塑像原樣製作的,像高5米。殿內東西兩側是大幅仿漢代的磚雕壁畫,內容是大禹治水圖和治水完工以後的慶功圖。殿內後牆壁上四塊石刻為大禹碑原碑,是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河南巡撫劉樹棠刻制的,其碑文主要內容是歌頌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

大殿西側院是水德祠。水德祠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奉祀自戰國時期至清代的38位治水有功者,各立牌位。改建後的水德祠內新增雕塑三尊,中間的這也是戰國時期魏國人史起,東邊的這位是元代人賈魯,西邊的這位是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水德祠中所奉把的38位治水有功者,大多數都是我國曆史上的水利學家,都是曾經對治理水患做過貢獻的人。東西兩側排放著38位治水有功者的牌位,其中包括戰國時期兩位、漢代七位、明代七位、清代七位。水德祠充分反映了飽經水患的開封人對治水有功者的頌禱和懷念。

大殿東側院是三賢祠。三賢祠建於明代(公元1517年);是明代河南巡撫毛伯有感於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高適曾同登吹臺飲酒賦詩而特意建造的。主殿有三賢相聚”塑像,反映的是三位詩人相聚在古吹臺上的情景。唐天寶三年(公元774年),在京名噪一時的李白因賦可憐飛燕倚新妝”之句而得罪了楊貴紀,被解除了翰林職位。他東下洛陽,結交了杜甫。兩位大詩人神交已久,相見恨晚,便相偕沿著黃河漫遊,飽覽錦繡山川。初夏時,他們來到開封,在開封又遇到了懷才不遇、浪跡天涯的詩人高適,文壇三傑,風雲際會。這兩組塑像反映的是三位詩人來古吹臺上飲酒賦詩的情景。李白在古吹臺上寫了《梁園吟》,杜甫寫下了《遺懷》,高適寫下了《古大梁行》。接下來是千金買壁”和十載客梁園”兩組塑像。

首先看第一組千金買壁”。相傳三位詩人在古吹臺上飲酒賦詩走後不久,一位端莊俊秀的姑娘宗小姐來到古吹臺上,當她看到李白寫在白牆上《梁園吟》那首詩之後,被那龍飛鳳舞的書法深深吸引,姑娘為了保住牆壁上《梁園吟》那首詩,就拿一千兩銀子買下了那堵牆,這就是千金買壁”的故事。當李白知道千金買壁”這件事之後,對宗小組愛慕不已,於是杜甫和高適他倆親自到宗小姐家登門做媒,使李白和宗小姐喜結良緣,這件事情當時轟動了整個古城。後來到了明代,人們在李白所寫《梁園吟》那堵牆的舊址上建立了三賢祠,以示他們不朽詩作以及對他們之間深情厚誼的紀念與歌頌。

下面請到最後一個古蹟景點碧霞元君祠”參觀。碧霞元君祠建於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碧霞元君又名泰山老母'據說她是在泰山上修煉成仙的道門女神,被天神封為天仙玉女碧霞護世弦濟真人。開封臨近黃河,古代經常鬧水患天災,人們在這裡修建碧霞元君祠供奉泰山老母,以求助於她的神靈,賜予開封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生男育女,人丁興旺。當然,這隻能是一個美好的願望,萬里黃河,給沿黃人民帶來了無數苦難,只有在人民當家作主的今天才馴服下來,造福人類。

關於河南開封導遊詞 篇6

各位朋友:

大家到宋都開封旅遊,自然就會想到北宋名相----包拯。他剛直不阿,鐵面無私,為民請命,有說不完的故事。好了,現在我們就一起去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包公的紀念地-----包公祠遊覽。

包公祠坐落在古城開封的西南隅,這裡有一片美麗的湖泊,叫包公湖,相傳一千年前宋代管理京城的開封府就被埋在湖面九米之下。為紀念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清官包拯而興建的包公祠就位於包公湖畔。

包拯,字希仁,廬州人(今安徽合肥),生於宋真宗鹹平二年(公元999年),卒於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aaa,享年六十四歲,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包拯歷任知縣、知府、按察御史、樞密副使等職,並出使過契丹,後封為龍圖閣大學士,死後封諡號為孝肅公。

包拯是我國北宋時期很有名望的直臣官吏,在人心目中,他是清官的代表,百姓稱之為“包青天”。他的政績和特點主要可納為執法嚴明、鐵面無私;關心民苦、為民請命;諫言改革、興利除弊;嚴懲貪汙、謙潔清正。

關於包公的故事和傳說自我國元朝以來就在民間流傳開來,直至形成現在這樣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形象的包公,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景仰和喜愛,大家心目中的包公也就充滿了傳奇色彩。我們今天就通過包公祠所展出的內容來認識一下這個包大人吧!

(引領遊客進入前殿)首先我想請問各位朋友,大家心目中的包公是什麼樣子的,有的先生講,黑老包當然是黑臉的,還有女士補充,頭上有個月牙,胖胖的,很高大。這是我樣心目中包公的形象:黑麵威嚴,高大威猛。那麼歷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什麼樣子呢?請看這一幅宋包孝肅公遺像。此碑高一百八十五釐米,寬一百一十釐米。關於這塊石刻畫像的來歷,我們從此碑文上可以很清楚的瞭解到,在清朝光緒年間,有一位叫徐琪的官吏,在他赴任途徑淝水時,在包公的後代家中,看到了一張珍藏的包公遺像。當時他驚喜異常,就出資把包公的遺像刻在石碑上,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那塊石刻的完整拓片,它真實的反映了包公的真面目,逼真的再現了包公當年的風度和儀容。包公就是這樣一位文質彬彬的書生。看到有人在搖頭,不象啊,因為跟傳說中反差太大。為什麼傳說中是黑臉的?大家知道上,中國各個省份都有地方戲,包公的故事在宋以後就被搬上了舞臺,舞臺常用各種顏色的油彩繪成的臉譜來刻畫人物的性格及特徵,其中,白色多表示膽小、懦弱,一般來形容小人及奸臣的可惡嘴臉,從俗語“小白臉、壞心眼”中可體會到人們對白臉的反感。所以象包公這樣的清官絕對不可以是白臉的。戲劇家們按照包公剛毅的性格特別設計出黑色臉譜來表示包公的鐵面無私。由於包公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的高大,他在舞臺上的形象也是高大威猛、超出常人、與眾不同,久而久之,我們就都覺得包公就該是黑臉、大個子。看來,實際並不是這個樣子。

包公去世後,皇帝停朝一日,以示哀悼,並賜諡號孝肅公。我們瞭解包公就由這孝肅開始。孝,表示包公是個極孝順的人;肅,是表示嚴肅,開封有“包公笑比黃河清”之說。歷史上,包公的父母中年得此獨子,視為掌上明珠,撫養成人。少年包公聰明好學,二十歲就滿腹經綸,心懷報國之志,家人望包公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但包公不肯,他遵循一則古訓“父母在,不遠遊”。大家很為他惋惜,就想到讓包公娶妻,二十六歲包公與董氏完婚,心安理得留下賢惠夫人照料父母趕赴京城參加考試,二十八歲時包公考中進士,被派去做知縣,但包公很猶豫,因父母年邁不願遠行。此時的包公毅然辭官不做,他的理由是自已還年輕,還有很多機會為國家效力,而父母年邁,已無太多時日,自古忠效難兩全,他決定先盡孝後盡忠,回到家鄉侍奉雙親。三十六歲時,父母雙亡,包公又守孝三年。三十九歲時包公才開始做官,出任天才縣知縣。這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包公對自已的後代子孫也要求非常嚴格,臨終時,寫下這樣一則家訓告誡後代子孫,意思是說,如果我包家的後世子孫有為官的,他們當中有誰敢胡作非為、貪贓枉法,那就決不能讓他們踩進家門,即使人死了,也不能埋在老墳裡。這種懲治方法,是相當嚴厲的。包公就是這樣一個人,在他三十九歲出來做官時,曾寫下一首五言詩,這是目前儲存下來的唯一一首包公的詩作。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

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

這首詩可以說是包公的言志詩表明包公的願望和理想。包公也確實是這樣做的,在任開封府知府時,以他的才能和品德,秉公執法,不畏權貴,被百姓稱為“包青天”。

· · ·

這裡有一塊宋代儲存下來的石碑,上面刻著“開封府尹題名記”。開封府尹是一個重要的職務,因為開封是京城,是朝廷所在,所以皇帝一向都派自已的信任的人來擔任。在這塊石碑上刻有宋代183位開封知府的名字,比較有名的人還有歐陽修、寇準、范仲淹等。

好了,現在就請大家來找一下包公的名字在哪裡。看到了,很特別的地方,但又有些懷疑。包拯兩個字的陰文已經模湖不清,而且有一道深深的指痕。這是因為,前來參觀此碑的人們總要情不自禁地觸控或爭相指點包拯的名字,天長日久,就在石碑包公名字處,劃出了一條深深的指痕。從這一點,便可以說明包公的名字是如何地深入人心,他贏得了後人世世代代的尊敬和愛戴。

關於河南開封導遊詞 篇7

遊客朋友:

大家好!在開封眾多的文物古蹟當中,鐵塔是開封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成了遊客必到之地,就像人們所說的:“來開封不登鐵塔,等於沒來過開封”。

鐵塔位於開封城內東北隅鐵塔風景區內,秀麗挺拔,雄居中原,以它精湛絕妙的建築藝術和雄偉秀麗的修長身姿而馳名中外,被人們譽為 “天下第一塔”。

鐵塔建於北宋皇佑元年,就是公元1049年,因當年建在開寶寺內,稱開寶寺塔。又因其外表全以褐色琉璃磚鑲嵌,遠看近似鐵色,加之本身堅固異常,猶如鐵鑄,故從元代起民間稱之為“鐵塔”。據史料記載,鐵塔前身是一座木塔,系我國北宋時期著名建築學家喻浩為供佛祖釋迦牟尼佛舍利而建造的。據說,他經過八年的構想設計和建造,終於在公元989年把這座佛塔建成。木塔共八角十三層,高120米,上安千佛萬菩薩,塔下作地宮,供奉佛祖的舍利子,造工精細,木塔在京城諸塔中最高,“其土木之巨集偉,金碧之炳耀,自佛法入中國,未之有也。”因此該塔被稱為“天下之冠”。初建成的塔向西北傾斜,有人問喻浩緣由,他說京師無山,又多西北風,離此地不遠又有大河流過,用不到百年的時間,塔受風力作用和河水浸岸的影響,就自然會直過來了,並預言此塔可存在七百年不會倒塌。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木塔在宋仁宗慶曆四年,就是公元1044年夏天,便被雷火所焚,僅存在五十多年。到了皇佑元年,宋仁宗下詔在距此塔不遠的夷山上,仿照木塔的樣式建造了我們今天所看到這座鐵色琉璃磚塔。

鐵塔是因其卓絕的建築藝術聞名遐邇的。鐵塔現高55.88米,平面作八角形,十三層樓閣式,底層每面闊4米多,向上逐層遞減,層層開設明窗,一層向北,二層向南,三層向西,四層向東,以此類推,其餘皆為盲窗。設計明窗,除有采光、通風、瞭望之用,還能減緩強風對塔身的衝擊力。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又在塔心柱正對明窗之處,鑲嵌了琉璃佛磚,保護塔心柱免受風力侵蝕。

遠看近觀,鐵塔彷彿是一座木塔,玲瓏剔透。原來設計師在設計建造鐵塔時,採用仿木結構,它以許多形狀大小各異的 “結構磚”相組合。這些結構磚,就像經過斧鑿的木料一樣,有榫、有眼,組裝起來,嚴密合縫。塔身的簷、椽、瓦等,也俱為琉璃磚所成。磚型的規格化是我國佛塔建築的一大進步,可以砌出各種仿木結構,這些特點使鐵塔在我國佛教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粗壯的塔心柱是支撐塔壁,抵禦外力的核心部分。各種不同用途的外壁磚瓦構件通過登道與塔心柱緊密銜接,異常堅牢,渾然一體,具有很強的抗震能力。九百多年來,鐵塔歷經地震、暴風水患,特別是1938年5月,日軍用大炮對鐵塔進行轟炸,北面從第四層至第十三層的各級簷角、塔壁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但仍然屹立。對此,民間老人們解釋說:鐵塔作為一座佛塔,經歷如此多的災難而不倒塌,是受佛祖保佑的結果。佛教相信三世輪迴,所以當地信佛的老人常告訴遊客,如果你圍繞鐵塔左繞三圈,右繞三圈,佛祖將保佑你一生平安。

鐵塔外壁鑲嵌的花紋磚有五十餘種,花紋圖案包括飛天、降龍、麒麟、坐佛、玉佛、菩薩、獅子、伎樂、花卉等,造型優美,精妙生動,具有鮮明的宋代藝術風格。

鐵塔原建於夷山之上,後來由於黃河泥沙沉積,將夷山及塔基淤沒。據《如夢錄》載,基座闢有南北二門,向南一門匾曰:“天下第一塔”。基座下有一八稜方池;北面有小橋跨池而過,由小橋進北門入塔。由此可以想見,當年鐵塔如同一株破水而出的芙蓉,亭亭玉立,湖南導遊詞,更使塔身外觀出落得挺拔靈秀,瑞麗舒展。

鐵塔內遏磚砌登道,繞塔心柱盤旋而上,歷一百六十八層臺階可至塔頂。登到第五層,可以看到城內景色;登到第七層,可以看到城外原野;登到第九層,可以看到浩瀚奔騰的黃河,領略到黃河號稱“天河”的含義;登到第十二層,則祥雲纏繞,雲霧撲面,似入太空幻景。此即著名的古開封汴京八景之一的“鐵塔行雲”。詩曰:“浮圖千尺十三層,高插雲霄客倦登。潤彩氤氳疑錦繡,行人迢遞見觚稜。半空鐵馬風搖鐸,萬朵蓮花夜放燈。我昔憑高穿七級,此身煙際欲飛騰。”每當風度雲穿時,環掛在塔身簷下的每層八個共一百零四個鐵鈴悠然而動,叮噹作響,更讓人心曠神怡、留連往返。

細心的遊客在欣賞這座卓絕的建築藝術時,總能驚奇地發現眼前的鐵塔是座斜塔,已向東南方向傾斜。看來,喻浩先生當年的擔心並非多餘!

在鐵塔西百米處,是一座重簷偉閣、漆棟畫樑的大殿,名叫“接引殿”。周圍由二十四根大柱支撐,青石欄杆。望柱上雕刻有形態各異的九十六隻小獅子。

殿內矗立著一尊高大慈悲的站佛,他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俗稱接引佛。這尊高大的接引佛像,是宋元時期用全銅鑄造的,身高5.4米,重12噸,赤足站立,胸前鑄有象徵吉祥的萬字符號。穿有山水雲朵花紋的袈裟法衣。左手禪定在胸,右手下垂指地,表示能滿足眾生的願望,接引眾生到達西方淨土的極樂世界。最上方有一“光明無量”的匾額。周圍四根柱子上寫有兩副楹聯:一為“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已瞭如來真實意;四大本空,五蘊非有,是為波羅密多心”。一為“四八願普被群機,決定萬修萬人去;二五有同生正信,合當一念一如來。”佛像周圍的殿壁上繪製有大型壁畫“西天極樂世界圖”上有佛像七十多樽,圖中有慈眉善目的菩薩,婀娜多姿的綵女,手託花盤的仙娥,舞姿輕盈的飛天等,錦衣廣帶,彩絛飄飛,笙簫婉轉,鶴舞鹿鳴,一派溫馨和諧的天國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