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白馬寺景區沿途導遊詞(精選17篇)

欄目: 河南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2.17W

白馬寺景區沿途導遊詞 篇1

所建是明清重修的。佛龕內的三尊聖佛,皆盤雙膝於蓮花座中,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尊稱大雄,即像大力士那樣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給人以莊嚴聖潔之感。釋迦牟尼左側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三尊佛左右相對韋馱,韋力二位護法神,殿內兩側供置”十八羅漢“。值得一提的是:大雄空殿的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都是元代造像與天王殿的彌勒佛共24尊,是1973年從北京故宮慈寧宮大佛堂調入的,採用夾乾漆造像工藝,為傳世文物瑰寶。其中十八羅漢為國內僅存一套是白馬寺等之寶。殿內天相月上,畫有鮮豔的蓮花圖案,殿中央的木雕貼金,雙層佛龕。在上層龕額正中,浮雕著一隻大鵬金翅鳥。佛教傳說,大鵬金翅鳥的兩側,還各有三條龍,大鵬鳥喜歡吃龍,龍萬般無奈,只好找如來佛祖告狀,如來從身上所披加沙上抽出一束絲,用一根絲覆蓋一條龍。從此,龍愛如來保護,不再擔心愛大鵬鳥的傷害了。如來又運用神通,讓貢品變化無限多,讓貢品代替龍,滿足了大鵬鳥的要求,實現雙贏,龍鳥皆大歡喜,佛龕上的圖案,大概也就勇於這個故事。現在請各位隨我進入接引殿。

白馬寺景區沿途導遊詞(精選17篇)

據說佛教徒修行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功課,可由阿彌陀佛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正中主佛為阿彌陀佛,右手向前作接引狀,左手指西方“極樂世界“兩側分別為觀音和大勢至菩薩,他們三個合稱”西方三聖“,為清代泥塑。接引殿在日治年間毀於火災,光緒年間重建,是白馬寺最晚最小的建築。

現在請各位隨我一起登上清涼臺,相傳漢明帝劉莊小時候曾在此避暑,後來二位印度高僧在此居住,並譯經傳教,《四十二章經》就在此譯出。現在我們來到的是白馬寺最後一重殿眥盧閣。整個臺上以眥盧閣為中心,周圍配僧房和廊廡等,構成一個封閉式院落,為明代重修,殿內佛壇上中間為眥盧遮那佛,意為“大日佛“,象徵的是光明普照,佛法廣大無邊,眥盧佛是佛教中一具重要教派密宗所信奉最高的神。兩側為觀音和大勢至菩薩,他們三個合稱“華嚴三聖”,清涼臺兩側建有藏經閣和法空閣,分別供奉泰國送的中華吉佛和印度前拉奧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朋友,導遊講解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現在給大家15分鐘自由活動進間,15分鐘後大門口集合,請大家抓緊時間。好了,自由活動吧!

白馬寺景區沿途導遊詞 篇2

1961年,國務院公佈白馬寺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國務院又公佈白馬寺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__年6月,白馬寺被國家旅遊局定為國家4A級景區。

話說到這裡,白馬寺到了,請大家關好車窗,帶好貴重物品,記清我們停車的位置和車牌號碼及集合的時間,地點。隨我下車去參觀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吧!白馬寺遊覽示意圖及導遊詞

遊客朋友們,我們現在便來到了白馬寺的山門前了。寺前的這兩匹白馬,是宋江代附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兩件優秀的宋江代石刻。1935年前後,主持僧德浩法師重修白馬寺時,將他們置於山門前。我們看到的這座山門呢,始建於明代,1981年翻修頂部,“白馬寺”三個字是原中國佛教協會

會長趙赴初先生題寫的。山門這三個洞稱“三解脫門”即無作門,無相門和空門。現在清各位隨我進入白馬寺。在我的左手側有鼓樓,右手側有鐘樓。在鐘樓以東鼓樓以西,分別是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的墓。他們共同譯出了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就不去參觀了。請大家隨我直接進入第一重殿——天王殿。

迎面坐的大肚佛是彌勒佛,他笑容滿面,左手握布帶,右手持念珠,形象生動有趣為明代造像品。要告訴大家的是啊,在中國漢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供奉彌勒佛,人們進入佛寺後,首先看到這一樂呵呵的形象,使人們對佛門產生一種親切之感。四周貢奉的是四大天王,東方持國一,西方廣目,南方增長一龍,北方多聞一年。四大天王喻意風調調雨順。四大天王為清代泥塑。在天王殿東西兩側,有許多石榴樹,人們說“五月石榴紅似水“,而白馬寺的石榴是白色的。

河南白馬寺導遊詞4

這尊面北泥像佛為韋馱天將,被稱做“護法神“,著武將裝,立彌勒佛後,正對大佛殿的釋迦牟尼佛,執行著維護講經道場,不許邪摩侵擾的任務,為清代泥塑。第年農曆四月份,樹上開滿了晶瑩潔白的石榴,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啊”!

天王殿參觀到此結束,請大家隨我繼續向前走,參觀白馬寺第二重大殿——大佛殿。朋友們,我們現在便進入大佛殿了。大佛殿是寺內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動均在這裡舉行。現存大佛殿是明代重修的。殿內正中供奉七尊造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供養天人共七尊。主佛釋迦牟尼佛,坐須彌座上,像高2.4米,據說這是他不語說法時的樣子。大佛胸口的字元表示大佛“福德無量”。釋迦牟尼左側為大弟子摩湯珈葉,在這次“不語說法”中,惟有他懂得佛祖的真正用意,從而破顏微笑,後被推為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國禪宗推舉他為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師。在側為大弟子阿難,他博聞強識,被稱“多聞第一”,中國禪宗推舉他為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師。珈葉左側為文殊菩薩,右手持經書《般若經》以知識淵博,聰明智慧著稱,阿難右側為普賢菩薩,手持如意鉤,德陽行圓滿,功過天地,以“行願”著稱。釋迦牟尼與文殊,普賢菩薩合稱“釋迦三聖”。東西待立的兩位供養天人,手持鮮花,體態嬌娜,也稱“散花天女”,在大佛講經時,供養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紛紛散花,“天花亂墜”由此而來。還告訴大家的是大佛殿東南角是一口重2500斤的明代大鐘,殿西南角為大法鼓。現在請大家隨我進入下一個殿——大雄殿。

白馬寺景區沿途導遊詞 篇3

各們朋友們,我們今天參觀的下一站是享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的白馬寺。白馬寺位於洛陽城東約12千米處,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白馬寺初創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府創辦的第一座寺院,是源於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第一座提道聲,被佛教界尊稱是“祖庭”和“釋源”。“祖庭”即祖師之庭院,“釋源”即佛教的發源地。它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對促進中外思想文分化交流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提到白馬寺呢,我想大家的腦海裡會更清晰的浮現出唐僧取經的那匹白馬吧,那告訴大家的是,它可比唐僧取經早560多年呢!

說到“白馬寺”三個字,大家會問,既然不是白龍馬的馬,又為什麼叫“白馬寺”呢。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寺”字。那“寺”字是源於我國封建社會交外機構鴻臚寺的“寺”,後來成為我國的寺院的通稱。白馬寺呢,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白馬馱經的故事。在東漢永平七年的一個晚上,劉秀之子漢明帝劉莊夜宿南宮,夢見一個身高丈六,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而來,在殿庭飛繞。第二天早上,漢明帝召集大臣,把這個夢告訴大臣們,博學的傅毅啟奏道:臣聽說,西方有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明帝聽罷,信以為真,於是派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求佛經。蔡秦餘人於公元65年離開洛陽,踏上了“西天取經”之路。大月氏中(今阿富漢)遇到印度高僧攝摩滕和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的像,誠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揚佛法。公元67年,二位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像,佛經返回國都洛陽。漢明帝見之非常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公元68年,明帝下令在洛陽建寺院,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功,取名“白馬寺”。

白馬寺景區沿途導遊詞 篇4

1961年,國務院公佈白馬寺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國務院又公佈白馬寺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__年6月,白馬寺被國家旅遊局定為國家4A級景區。

話說到這裡,白馬寺到了,請大家關好車窗,帶好貴重物品,記清我們停車的位置和車牌號碼及集合的時間,地點。隨我下車去參觀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吧!白馬寺遊覽示意圖及導遊詞

遊客朋友們,我們現在便來到了白馬寺的山門前了。寺前的這兩匹白馬,是宋江代附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兩件優秀的宋江代石刻。1935年前後,主持僧德浩法師重修白馬寺時,將他們置於山門前。我們看到的這座山門呢,始建於明代,1981年翻修頂部,“白馬寺”三個字是原中國佛教協會

會長趙赴初先生題寫的。山門這三個洞稱“三解脫門”即無作門,無相門和空門。現在清各位隨我進入白馬寺。在我的左手側有鼓樓,右手側有鐘樓。在鐘樓以東鼓樓以西,分別是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的墓。他們共同譯出了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就不去參觀了。請大家隨我直接進入第一重殿——天王殿。

迎面坐的大肚佛是彌勒佛,他笑容滿面,左手握布帶,右手持念珠,形象生動有趣為明代造像品。要告訴大家的是啊,在中國漢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供奉彌勒佛,人們進入佛寺後,首先看到這一樂呵呵的形象,使人們對佛門產生一種親切之感。四周貢奉的是四大天王,東方持國一,西方廣目,南方增長一龍,北方多聞一年。四大天王喻意風調調雨順。四大天王為清代泥塑。在天王殿東西兩側,有許多石榴樹,人們說“五月石榴紅似水“,而白馬寺的石榴是白色的。

白馬寺景區沿途導遊詞 篇5

下午三點半,我們一家到達了白馬寺森林公園,高聳挺拔的樹木成群結隊,山路如臥龍般彎彎曲曲,遊樂場多的如鴻雁一般數不勝數,水平如鏡般的湖面溫文爾雅……

我門下車後首先去登山,一層一層的階梯,彎彎曲曲的山路,令人嚮往的林蔭小道……一切都是那樣誘人。

登山開始了,我一步一步地走,一節一節的爬樓梯。時而歡快,時而蹦跳;時而快步追姐姐,時而坐在亭子裡欣賞著田園小憩,這兒真美,數不清的綠色森林,數不清的銀色湖泊,是那麼的令人嚮往。

爬山時見到那一隻只的螞蟻,我情不自禁的停下了腳步,生怕傷害了他們;遇到野兔時,我屏住了呼吸,生怕嚇跑他;遇到飛禽時我不去傷害她,因為我知道它只有自由時才會快樂。數不清我走了多少路,多少樓梯,多少步;數不清我見到了多少樹,多少湖,多少景物。

其中我影響最深刻的是“白馬拖韁”這個歷史典故,講述的是一個窮苦少年因家境貧窮,以給老財主砍柴為生,在一個冬季,少年砍完柴,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個老人在一旁挨凍,他忘記了老財主的狠毒點火來為老人取暖,又在河裡盛了些水,燒熱後給老人喝,老人很感激他,便送了他一匹紙馬告訴他如果這匹紙馬吃到千年穀草就會變成一匹神馬,少年回家後,突然狂風大作,下了一夜的暴風雪。第二天,財主不顧風雪,威逼著少年進山打柴。少年想起了藏在懷中的紙馬,但千年穀草又去哪裡找呢?突然,他想到山上的白馬寺裡有一尊千年古佛像毀壞了,他清楚地記得佛像的骨架是用穀草紮成的於是他立刻來到寺院,從佛像裡取出一支穀草。懷中的紙馬一下就張口吞了下去,搖頭擺尾,突然就成了一匹雪白的駿馬,進山為少年馱炭而歸。財主得知後,就想將神馬佔為己有,於是同家丁合謀半夜前去盜馬,結果被白馬踢翻在地。少年從睡夢中驚醒,躍上馬背,與白馬一騰空而去,馬鈴被財主扯落,散了一地,變成了搖之即響的馬鈴石,白馬韁繩拖過的一條山樑至今寸草不生。這就是馬鈴石的來歷及晉城四大名勝之一“白馬拖韁”的故事。

這個故事我看了很多遍,又根據圖片理解出了大致意思我不敢說我背下來了,但我敢說大致意思我絕對理解的差不多,因為我知道這是令我受益終身的故事。

白馬寺景區沿途導遊詞 篇6

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次日晨,漢明帝將此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說“西方有神,稱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別帝都,踏上“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佈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裡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寺”字,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

在攝摩騰和竺法蘭之後,又有多位西方高僧來到白馬寺譯經,在公元68年以後的一百五十多年時間裡,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計三百九十五卷佛經在這裡譯出,白馬寺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譯經道場。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曇柯迦羅來到白馬寺。此時佛教也從深宮走進了市井民間。隨後,曇柯迦羅在白馬寺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時期,安息國僧人曇諦,也在白馬寺譯出了規範僧團組織生活的《曇無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團組織章程都已齊備,一條中土有緣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鋪就,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場受戒儀式在白馬寺舉行,這是一個註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國佛教史上的事件。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壇,長跪於佛祖面前,成了中國漢地第一位正式受過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古老傳統被打破了。

佛教在中國紮根、傳播最初的二百年,整個過程都與白馬寺息息相關。這裡是中國第一次西天求法的產物,是最早來中國傳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這裡誕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經和中文戒律,產生了第一個中國漢地僧人……總之,白馬寺是與中國佛教的許許多多個“第一”緊緊聯在一起的,這讓它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白馬寺景區沿途導遊詞 篇7

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次日晨,漢明帝將此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說“西方有神,稱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別帝都,踏上“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佈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裡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寺”字,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 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

在攝摩騰和竺法蘭之後,又有多位西方高僧來到白馬寺譯經,在公元68年以後的一百五十多年時間裡,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計三百九十五卷佛經在這裡譯出,白馬寺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譯經道場。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曇柯迦羅來到白馬寺。此時佛教也從深宮走進了市井民間。隨後,曇柯迦羅在白馬寺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時期,安息國僧人曇諦,也在白馬寺譯出了規範僧團組織生活的《曇無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團組織章程都已齊備,一條中土有緣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鋪就,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場受戒儀式在白馬寺舉行,這是一個註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國佛教史上的事件。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壇,長跪於佛祖面前,成了中國漢地第一位正式受過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古老傳統被打破了。

佛教在中國紮根、傳播最初的二百年,整個過程都與白馬寺息息相關。這裡是中國第一次西天求法的產物,是最早來中國傳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這裡誕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經和中文戒律,產生了第一個中國漢地僧人……總之,白馬寺是與中國佛教的許許多多個“第一”緊緊聯在一起的,這讓它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白馬寺景區沿途導遊詞 篇8

佛像上面的這一座大佛龕,共雕有五十多條姿態各異的龍,雕工細膩,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藝術品。

大殿內兩側,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剛”,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長天王,右手持傘,左手握妖;西方廣目天王,一手握龍,一手持寶珠;北方多聞天王,手託寶塔。按照中國個習慣,一他們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們分別代表著“風”“調”“雨”“順”,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風凜凜,是一組清代泥塑作品。

這尊面北站像為韋駝天將,被稱做“護法神”,著武將裝,立於彌勒像後,正對釋迦牟尼佛,執行著維護講經道場,不許邪魔侵擾的任務,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東西兩側,種植著許多石榴樹。人們說“五月石榴紅似火”,但在白馬寺卻恰恰相反,因為這裡的石榴顏色是白色的。每至農曆四五月份,樹上開滿了石榴花,晶瑩潔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東側,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黃錦撰文的《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碑。高3.8米,寬1.03米,這方石碑對研究白馬寺的歷史沿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大佛殿是寺內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動,均在這裡舉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雖經後世重修,單仍不失明代建築風格。

殿內正中佛壇之上供奉著七尊造像,正中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像高2.4米。

這裡的塑像,據說是他最後一次講經說法時的形象,此次講經,他並不講話,叫做“不語說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鮮花,讓眾人猜測,即所謂“涅磐會上”“捻花示眾”。大佛胸口字元號,表示大佛“福德無量”,“萬德圓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則天定此符號讀音為“萬”。

釋迦牟尼的左側,為大弟子摩訶珈葉,在這次“不語說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從而破顏微笑,後來被推為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國禪宗推崇他為印度傳承的第一代祖師。

右側站像為大弟子阿難,他博聞強記,被稱為“多聞第一”,中國禪宗又推他為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師。

珈葉左側為文殊菩薩,右持經書,《般若經》,以知識淵博,聰明智慧著稱;阿難右側為普賢菩薩,手持如意鉤,德行圓滿,功過無邊,以“行願”著稱。

白馬寺景區沿途導遊詞 篇9

Dear friends, the next stop we visit today is Baima temple, which is knownas "the first ancient temple in China". Baima temple is located about 12kilometers east of Luoyang City,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900 years. Baimatemple was founded in 68 A.D. in the 11th year of Yongping in the Eastern HanDynasty. It is the first temple founded by the government after Buddhism wasintroduced into China. It is the first voice for Buddhism originated from theSouth Asian subcontinent to survive and develop in the vast land of China. It ishonored as "ancestral court" and "source of interpretation" by the Buddhistcircles. "Zuting" is the courtyard of the patriarch, and "Shiyuan" is thebirthplace of Buddhism. It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spread anddevelopment of Buddhism in China and in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When it comes to the White Horse Temple, I think you will have a clearerpicture of the white horse that monk Tang took Buddhist scriptures from. What Iwant to tell you is that it took 560 years earlier than monk Tang to takeBuddhist scriptures!

When it comes to "White Horse Temple", you will ask why it is called "WhiteHorse Temple" since it is not the horse of white dragon horse. First of all,let's introduce the word "Temple". The word "Si" originated from the "Si" ofHonglu temple, a diplomatic organization in feudal society, and later became thegeneral name of Chinese temples. In Baima temple, there is a story about Baimatuojing. One night in the seventh year of Yongping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Liu Zhuang, the son of Liu Xiu, spent the night in Nangong. He dreamed that agolden man, who was six feet tall and shining on his head, came from the Westand flew around the palace. The next morning, Emperor Hanming summoned hisministers and told them the dream. The learned Fu Yi said: I heard that there isBuddha in the west, just as you dreamed. After hearing this, Emperor Mingbelieved it, so he sent more than ten people, including Cai Yin and Qin Jing, tothe western regions to seek Buddhist scriptures. CAI and Qin left Luoyang in 65AD and set foot on the road of "learning from the west". In the middle ofDayue's life (today's Afghan), he met with Indian eminent monks photographermoteng and zhufalan, and saw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statues of Sakyamuni. Hesincerely invited the two eminent monks to go to China to promote Buddhism. In67 A.D., the two eminent monks were invited to carry the Buddha statues withwhite horses together with the envoys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theBuddhist scriptures returned to Luoyang, the capital of the country. The emperorof Han and Ming Dynasty was very happy to see it and was very polite to the twoeminent monks. He arranged for them to stay in Honglu temple, the officialoffice in charge of foreign affairs at that time. In 68 ad, the Ming emperorordered to build a temple in Luoyang, named "Baima Temple" in memory of Baimatuojing.

In 1961, the State Council announced Baima temple as the first batch of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In 1983, the State Councilannounced Baima temple as the national key Temple of Chinese Buddhism. In June20__, Baima temple was designated as a national 4A scenic spot by the NationalTourism Administration.

So far, the White Horse Temple is here. Please close your Windows, takeyour valuables, and remember where we park, the license plate number, the timeand place of the meeting. Follow me out of the car to visit Baima temple, thefirst ancient temple in China

Tourists, we are now in front of the Mountain Gate of Baima temple. The twowhite horses in front of the temple are in front of the tomb of Wei Xianxin, theFuma Duwei of the Song Dynasty. They are two excellent stone carvings of theSong Dynasty. Around 1935, when he was in charge of monk Dehao's reconstructionof Baima temple, he put them in front of the mountain gate. The mountain gate wesee was built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renovated in 1981. The word "Baima Temple"is the original Chinese Buddhist Association

It was inscribed by the president, Mr. Zhao Xiangchu. The three caves ofShanmen are called "three extrication gates", namely Wuzuo gate, Wuxiang gateand empty gate. Now, please follow me to Baima temple. There is a drum tower onmy left and a clock tower on my right. To the east of the bell tower and to thewest of the drum tower are the tombs of Indian eminent monks shemoteng andzhufalan. Together, they translated the first Chinese Buddhist sutra, forty twochapters. Because of time, we won't visit. Please follow me to the first hall,the heavenly king hall.

Maitreya Buddha is sitting face to face. He is smiling. He holds cloth beltin his left hand and rosary beads in his right hand. It is vivid andinteresting. It is a statue of Ming Dynasty. What I want to tell you is that inthe Buddhist temples of the Han nationality in China, the first hall is usuallydedicated to Maitreya Buddha. When people enter the Buddhist temples, they firstsee this cheerful image, which makes people feel kind to Buddhism. The fourheavenly kings were worshipped around, holding one kingdom in the East, one eyein the west, one dragon in the south, and one year in the north. The fourheavenly kings mean that the wind and the rain are smooth. The four heavenlykings are clay sculptures of the Qing Dynasty. There are many pomegranate treeson the East and west sides of Tianwang hall. People say that "pomegranates inMay are as red as water", while pomegranates in Baima temple are white.

This northern clay statue Buddha is called "Dharma protector God" becauseit is Wei Tuo's heavenly general. After setting up Maitreya Buddha, it is facingSakyamuni Buddha in the Great Buddha Hall. It is a clay sculpture of the QingDynasty. It is carrying out the task of maintaining the preaching hall andforbidding the invasion of evil demons. In the fourth month of the lunarcalendar, the trees are full of crystal white pomegranates. It's really "maypomegranates are as white as snow"!

This is the end of the visit to Tianwang hall. Please follow me and visitthe second major Hall of Baima temple, the Great Buddha Hall. Friends, we areentering the Great Buddha Hall now. The Great Buddha Hall is the main hall inthe temple, where major Buddhist activities are held. The existing Great BuddhaHall was rebuilt in the Ming Dynasty. There are seven statues in the center ofthe hall. One Buddha, two disciples and two Bodhisattvas provide for seven amuni Buddha, the main Buddha, sits on the seat of Xumi, 2.4 meters high. Itis said that this is what he looks like when he does not speak. The characterson the chest of the Buddha indicate that the Buddha is "boundless". On the leftside of Sakyamuni is the eldest disciple motangjiaye. In this "speechlesssaying", only he understood the real intention of the Buddha, so he burst into asmile. Later, he was promoted as one of the top ten disciples of ese Zen Buddhism recommended him a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patriarch toinherit Buddhism in India. On the other side is Ananda, the eldest disciple. Heis well-known and knowledgeable, and is known as "the most knowledgeable"ese Zen Buddhism recommends him as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patriarch whoinherits Buddhism in India. On the left side of JIAYE is Manjusri Bodhisattva,and on the right side is Prajna Sutra, which is famous for its profoundknowledge and wisdom. On the right side of Ananda is Puxian Bodhisattva, holdingRuyi hook. Deyang is a perfect person who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heavenand earth, and is famous for "making wishes". Sakyamuni, Manjusri and PuxianBodhisattvas are called "three sages of Sakyamuni". When the Buddha preached thesermon, the two people who supported heaven and man scattered flowers one afteranother in the high sky. I also tell you that the southeast corner of the GreatBuddha Hall is a 2500 Jin Ming Dynasty bell, and the southwest corner of thehall is Dafa drum. Now, please follow me to the next hall, Daxiong hall.

My friends, what we are seeing now is the third hall, Daxiong hall. This isthe Yuan Dynasty

It was rebuilt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three holy Buddhas inthe niche are all kneeling in the lotus seat. In the middle of the niche isSakyamuni Buddha, who is respectfully called Mahatma. That is to say, likeHercules, they are powerful and powerful. It gives people a sense of solemnityand holiness. On the left side of Sakyamuni is the pharmacist Buddha of the"pure glass world" in the East, and on the right side is Amitabha Buddha, theleader of the "paradise" in the West. The three Buddhas are opposite to Wei Tuoand Wei Li, two Dharma protectors. On both sides of the hall are eighteenArhats. 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the three main Buddhas in daxiongkong hall,the second day generals and the eighteen Arhats are all statues of the YuanDynasty and Maitreya Buddha in Tianwang hall. They were transferred from theGreat Buddha Hall of cining palace in Beijing in 1973. They are made of Jiaganlacquer, which is a treasure of cultural relics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generation. Among them, the 18 Arhats are the only remaining treasures in China,such as Baima temple. In the hall, there are bright lotus patterns painted onthe sky and the moon. The wood carving in the center of the hall is pasted withgold, and there are double-layer niches. In the middle of the upper niche, a rocgolden winged bird is embossed. According to Buddhist legend, there are threedragons on each side of the Dapeng golden winged bird. The Dapeng bird likes toeat dragons, so the dragon has no choice but to complain to the TathagataBuddha. The Tathagata pulls out a bunch of silk from his body and covers adragon with a piece of silk. Since then, the Dragon love Tathagata protection,no longer bear the damage of the beloved Mirs. The Tathagata also used thesupernatural power to make the tribute change infinitely, and let the tributereplace the dragon, so a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dapengniao and achieve awin-win situation. Both the dragon and the bird are happy, and the design on theBuddhist niche probably has the courage to tell this story. Now please follow meinto the reception hall.

It is said that when Buddhists practice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havecertain lessons, they can be introduced from Amitabha to the Western main Buddha in the center is Amitabha, with the right hand pointing forwardand the left hand pointing to the western "paradise". On both sides areAvalokitesvara and dashizhi Bodhisattva. The three of them are collectivelycalled "three saints of the west" and are clay sculptures of the Qing reception hall was destroyed by fire in the reign of Rizhi and rebuilt inthe reign of Guangxu. It is the latest and smallest building in Baimatemple.

Now, please come with me to the qingliangtai. It is said that Liu Zhuang,emperor of the Han and Ming Dynasties, used to spend the summer here when he wasa child. Later, two Indian eminent monks lived here and translated and preachedthe Scriptures. Here is the translation of forty two chapters. Now we come tocantalu Pavilion, the last important Hall of Baima temple. The center of thewhole stage is cantalu Pavilion, surrounded by monk rooms and veranda, forming aclosed courtyard, which was rebuilt in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middle of thetemple is cantaluzana Buddha, which means "great sun Buddha", symbolizing thelight and boundless Buddhism. Cantaluzana Buddha is the highest god of animportant sect in Buddhism. On both sides are Guanyin and dashizhi Bodhisattva,who are collectively known as the "three saints of Huayan". On both sides ofqingliangtai are the Sutra Pavilion and the fakongge Pavilion, which arerespectively dedicated to the Chinese Buddha from Thailand and the bronze statueof Sakyamuni from India. My friend, this is the end of the tour guide'sexplanation. Thank you. Now give you 15 minutes to move freely into the room,and gather at the gate in 15 minutes. Please hurry up. All right, free!

白馬寺景區沿途導遊詞 篇10

朋友們:

今天我要帶領大家參觀的是洛陽市一處馳名的旅遊景點-----白馬寺。白馬寺位於今洛陽城東約12公里處,這個地點北依邙山,南臨洛水,寶塔高聳,殿閣崢嶸,長林古木,肅然安靜。在它的東面不遠處,蒿榛叢莽的古城垣,依舊斷斷續續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國京都的巨集偉輪廓。那一定是東漢洛陽城的舊址。

白馬寺初創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府正式建立的第一座寺院,是源於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在廣闊的中華大地賴以繁榮發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場,故歷來被佛教界稱為“釋源”和“祖庭”。“釋源”即佛教之發源地,“祖庭”即祖師之庭院。它對佛教在中國的流傳和發展,對增進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發展各國人民的友情,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國務院頒佈白馬寺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愛護單位。1983年,國務院又頒佈白馬寺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前不大會兒,即20xx年6月2日,白馬寺又被國家旅遊局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點。

白馬寺自東漢建立起,到董卓火燒洛陽時第一次被毀,其後興衰毀建,到武則天時,由主持薛懷義大興土木,達到了鼎盛。隨後又毀建不斷,最近一次大規模重修是1972年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經周總理批示而進行的。

現存白馬寺坐北朝南,為一長方形的院落,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左右。門前有寬敞的廣場。寺內的主要建築,都散佈在由南向北的中軸線上。前後有五座大殿,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盧閣,東西兩側分別有鍾、鼓樓,齋堂、客堂,禪堂、祖堂,藏經閣、法寶閣等附屬建築,左右對稱,佈局規整。山門前的這兩匹石馬,通高1.8米,身長2.2米,形象溫馴,雕工圓潤。大家可能會問,這兩匹馬是否和白馬寺的建立歷史有關呢?

關於白馬寺的建立,最流行的一種說法即“白馬馱經”說。據在關佛籍記載,東漢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見一個身高丈六,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第二天早上,漢明帝召集大臣,把這個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道:臣聽說,西方有神,人們稱其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信感覺真,因此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蔡音等人於公元65年,告辭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誠懇邀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佈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招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裡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因此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 “寺”字。再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

說到白馬寺,許多遊人都會把它和“唐僧取經”的故事聯絡在一起。事實上從時間上看,白馬寺要比“唐僧取經”早560多年。

我們眼前的這兩匹石馬,原是宋代太師太保、右衛將軍、駙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兩件優良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後,主持僧德浩法師重修白馬寺時,將它們遷置於山門前。大家看到的這座山門,為牌坊式歇山頂,建於明代。1987年翻修了頂部,木質匾額上的“白馬寺”三字,是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的。3個門洞,象徵著佛教所說的“三擺脫門”佛教稱之為涅磐之門。3個門洞都是用磚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從字型上看此種券石應是東漢遺物,是白馬寺內現存最早的文物。

白馬寺山門內西側,有一巨大的半截殘碑,殘高約1.7米,寬1.4米,相傳此碑為宋代翰林學士、馳名文人蘇易簡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長行通寫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幾排寫出來,別具格式,故稱“斷文碑”,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山門東側,為元代所遺存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通高3.5米,寬1.15米,碑額“洛京白馬寺祖庭記”八字為篆書。此碑立於元代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華嚴名僧仲華文才撰文,內有“上夢金人,自西飛至,身光煒,以遲旦告所夢於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訪至天竺,遇沙門迦攝摩騰、竺法蘭 ”等句子,碑文稱白馬寺為“祖庭”和“釋源”,並說“釋源居中天,權輿佛法之地”,實為“騰、蘭二神僧開教之緒”。仲華文才後來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臺山,成為五臺山名剎佑國寺的開山第一代主持。這篇碑文,應是他卓錫白馬寺時所撰。碑文楷書,字型瀟灑工整,丰神秀骨,實為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書丹者姓名,碑文畢竟出自誰手,遂成一樁懸案。但字型為“趙體”。

前面這座東西對稱的建築,東側為新建的鐘樓,鐘樓前有民國時期所建的五間“門頭堂”;西側為新建的鼓樓,鼓樓前有民國時所建的“雲水堂”。“門頭堂”、“雲水堂”現已闢為佛教法物流通處和旅遊接中心。

朱仙鎮導遊詞 ·中嶽廟導遊詞 ·岳飛廟導遊詞 ·河南嵩山少林寺導遊詞

在鐘樓以東、鼓樓以西,靠近東西兩側圍牆,分別為攝摩騰、竺法蘭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長期禪居白馬寺內譯經傳教,在這個地點他們共同譯出了中國最早的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他們先後圓寂於白馬寺,就葬於寺內,現墓前有明代崇禎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騰蘭墓”也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現如今我們看到的這座大殿稱為天王殿,是白馬寺內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內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彌勒佛,他笑容滿面,和氣可親,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帶,形象生動有趣,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國漢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彌勒佛。人們進入佛寺中,首先看到這一樂呵呵的形象,會對佛門產生一種親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這一座大佛龕,共雕有五十多條姿勢各異的龍,雕工細膩,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藝術品。

大殿內兩側,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剛”,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長天王,右手持傘,左手握妖;西方廣目天王,一手握龍,一手持寶珠;北方多聞天王,手託寶塔。按照中國個適應,一他們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們分別代表著“風”“調”“雨”“順”,四大天王身體魁梧,威風凜凜,是一組清代泥塑作品。

這尊面北站像為韋駝天將,被稱做“護法神”,著武將裝,立於彌勒像後,正對釋迦牟尼佛,履行著保護講經道場,不許邪魔侵擾的任務,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東西兩側,種植著許多石榴樹。人們說 “5月石榴紅似火”,但在白馬寺卻恰恰相反,因為這個地點的石榴色彩是白色的,

每至農曆四5月份,樹上開滿了石榴花,晶瑩雪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5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東側,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黃錦撰文的《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碑。高3.8米,寬1.03米,這方石碑對研究白馬寺的歷史沿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大佛殿是寺內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動,均在這個地點進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雖經後世重修,單仍不失明代建築作風。

殿內正中佛壇之上供奉著七尊造像,正中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像高2.4米。

這個地點的塑像,據說是他最後來一次講經說法時的形象,此次講經,他並不講話,叫做“不語說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鮮花,讓眾人推測,即所謂“涅磐會上”“捻花示眾”。大佛胸口 字元號,表示大佛“福德無量”,“萬德圓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則天定此符號讀音為“萬”。

釋迦牟尼的左側,為大弟子摩訶珈葉,在這次“不語說法”中,惟有他明白得了佛的真正用意,從而破顏微笑,後來被推為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國禪宗推重他為印度傳承的第一代祖師。

右側站像為大弟子阿難,他博聞強記,被稱為“多聞第一”,中國禪宗又推他為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師。

珈葉左側為文殊菩薩,右持經書,《般若經》,以知識廣博,聰明智慧著稱;阿難右側為普賢菩薩,手持如意鉤,德行美滿,功過無邊,以“行願”著稱。

釋迦牟尼佛與文殊,普賢菩薩,合稱為“釋迦三聖”,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東西侍立的是兩尊供養天人,手持鮮花,體態嬌娜,也稱“散花天女”。在大佛講經時,供養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紛紛散花,“天花亂墜”一詞由此而來。

大佛殿東南角懸掛的是一口明代大鐘,由太監黃錦所鑄,重二千五百斤。據說白馬寺內本來還有一口大鐘,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更深人靜之時,僧人敲擊,鐘聲四野傳響,經久不絕,可遠聞數十里。更奇異的是,只要這口大鐘一響,遠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陽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也會應聲而和,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一響,白馬寺的大鐘也急忙響起來,這一定是“馬寺鐘聲”,為“洛陽八大景”之一,也稱“夜半鍾”,是白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為大法鼓。這個地點的鐘、鼓都是僧人們進行佛事活動時所敲打的樂器。

大佛殿內後部,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為觀世音菩薩,由於背對大佛,又稱“倒坐觀音”。

現如今我們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為元代所重建,明、清時重修。殿門外東側壁間,嵌有宋代重立的《摩騰入漢靈異記》刻石,畢無說它“字型絕類《聖教序》,北宋人書,猶有晉唐作風,良可愛也。”此刻石記載了漢明帝修建齊雲塔的起始原委。

殿內天棚上。畫有鮮豔的蓮花圖案;殿中央,這個巨大的木雕貼金雙層佛龕,精雕細刻,金碧光輝 ,看起來十分壯觀。在上層龕額正中,浮雕著一隻大鵬金翅鳥,鳥吻人身。在鵬金翅鳥的兩邊,還各浮雕有三條龍。佛教傳奇,大鵬金翅鳥最喜歡吃龍,龍萬般無奈,只好找如來佛“告狀”,如來佛即從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絲,用一根絲籠罩一條龍。從此,龍受到如來佛的愛護,不再擔心受大鵬鳥之害了。如來佛又運用神通,讓供品變化的無限多,用供品代龍,滿足了大鵬金翅鳥的要求,解決了雙方的牴觸,龍、鳥皆大歡喜。佛龕上的圖案,大概就源於這個佛教傳奇故事吧。

佛龕內的三尊主佛,皆盤雙膝坐於蓮花寶座中,正中為釋迦牟尼,尊稱“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樣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像高2.25米,全部形象給人以無限莊嚴、聖潔、安靜之感。釋迦左側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這三尊佛形制、作風大體雷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對而站的是韋馱、韋力二位“護法神”。

殿內兩側供置十八羅漢,這一組十八羅漢,都是坐像,形態各異,通高介於1.55—1.61米之間。西側有一尊羅漢,頭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莊、嫻雅的女性形象,而其餘十七尊則削髮光頂。有些遊人就把他們戲稱為十八羅漢一枝花。

大雄寶殿的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都是元代造像,與天王殿的彌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從北京故宮慈寧宮大佛堂調入的,為傳世極稀的文物珍寶,國內已特別罕見。其中十八羅漢為國內僅存的一套,是白馬寺的鎮寺之寶。

東西山牆上為木雕千佛壁龕,供有壁佛5056尊。

殿後站的韋力天將,為寺內現今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內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說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時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彌陀佛迎接、引導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正中主尊為阿彌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狀;左手指向西方“極樂世界”。右側為觀音菩薩,左側為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均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於清代同治年間毀於火災,光緒年間重建,是白馬寺內修建最晚,規模最小的殿。

現如今請大家隨我一起登上清涼臺,相傳,清涼臺原是漢明帝劉莊小時候避暑、讀書之處;後來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並譯經傳教,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一定是大此譯出的。自東漢以後,歷來均以此為藏經之所。清涼臺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譽為白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詩,書畫俱佳。他把白馬寺內的六項重要古蹟,題為白馬寺六景,分別是清涼臺、焚經臺、齊雲臺、以及前面已介紹過的夜半鍾、騰蘭墓和斷文碑。

全部臺上,以毗盧閣為中心,四周圍繞配殿、僧房和廊廡等,構成一個封閉式的院落。毗盧閣是寺內最後來一重大殿,為明代重修,重簷歇山頂,殿內佛壇上中間主尊為摩訶毗盧遮那佛,簡稱毗盧佛,意為“大日佛”,象徵著光明普照,佛法廣大無邊。毗盧佛,是佛教中一個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盧佛的左側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這一佛二菩薩,合稱“華嚴三聖”均為清代泥塑像。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興盛,因此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佛教宗派。這些宗派之間互相聯絡,互為阻礙,也互為鬥爭。自唐武宗滅佛之後,惟有禪宗弘而不衰,成為會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淨土宗、密宗、律宗結合得最緊密。作為“釋源”和“祖庭”的白馬寺,關於中佛教的這種歷史現象有顯著的反響。宋元之後,白馬寺雖為禪宗寺院,但寺內的接引殿及阿彌陀佛主要是淨土宗的內容,而毗盧閣及毗盧佛,則又主要是密宗的內容。

在清涼臺東西兩側,分別新建有藏經閣、法寶閣各一座,供奉著泰國佛教世界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和印度前總理拉奧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

現如今我們來到齊雲塔院。此院位於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齊雲塔是一座方形密簷工磚塔,十三層,高約25米。齊雲塔外形呈拋物線,造型別致,玲瓏嫵媚。據寺內現存宋代刻石記載。齊雲塔初建於東漢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建立白馬寺的第二年,應當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現存的磚塔,則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洛陽一帶地面現存最早的古建築,1990年齊雲塔被闢為河南 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場。

齊雲塔有一奇,假如站在塔南約20米處,用擊掌,便可聽到從塔身發出“哇哇”的聲音,好似田野裡青蛙的叫聲。所以當地人傳奇,在齊雲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事實上這是一種迴音現象,它比北京天壇的明代迴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國第一座古剎是白馬寺;中國第一座古塔是齊雲塔;第一次“西天取經”始於洛陽;最早來華的印度僧人禪居於白馬寺;最早傳入梵文佛經“貝葉經”收藏於白馬寺;最早的譯經道場是白馬寺內的清涼臺;第一相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是在白馬寺譯出的;第一本漢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譯於白馬寺;第一場佛、道之爭發生於白馬寺;第一個漢人和尚朱士行受戒於白馬寺。這十項第一,我們能夠稱之為“祖庭十古”。正是這“祖庭十古”,使洛陽折馬寺能夠穩居中國伽藍之首座,而永久彪炳於中國佛教史冊之卷首。

白馬寺景區沿途導遊詞 篇11

白馬寺位於河南洛陽城東10公里處,在漢魏洛陽故城雍門西1.5公里處,古稱金剛崖寺,號稱“中國第一古剎”,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所官辦寺院。它建於東漢明帝永平20xx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20xx年的歷史。

白馬寺原建築規模極為雄偉,歷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屢經戰亂,數度興衰,古建築所剩無幾,人民政府為儲存這一著名文化古蹟,曾進行過多次修葺。現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前為山門,山門是並排三座拱門。山門外,一對石獅和一對石馬,分立左右,山門內東西兩側有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盧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為元、明、清時期的作品。毗盧殿在清涼臺上,清涼臺為攝摩騰、竺法蘭翻譯佛經之處。東西廂房左右對稱。整個建築巨集偉肅穆,佈局嚴整。此外,還有碑刻40多方,對研究寺院的歷史有重要價值。

現存白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長方形的院落,佔地約4萬平方米。寺大門之外,廣場南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橋,其左右兩側為綠地。左右相對有兩匹石馬,大小和真馬相當,形象溫和馴良,這是兩匹宋代的石雕馬,是優秀的石刻藝術品。白馬寺的山門為明代所重建,為一併排三座拱門,代表三解脫門,佛教稱之為涅盤門。部分門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為東漢遺物。寺內現存五層大殿,坐落在一條筆直的中軸線上,兩旁偏殿則互相對稱。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龕,龕頂和四周有50多條姿態各異的貼金雕龍。龕內供置彌勒佛,即“歡喜佛”。他笑口常開,赤腳趺坐,形象生動有趣,令人忍俊不禁。殿內兩側,坐著威風凜凜的四大天王,是佛門的守護神。彌勒佛像(之後是韋馱天將,佛教的護法神,昂然佇立,顯示著佛法的威嚴)。

白馬寺大門東走約300多米,有一座十三層的齊雲塔,直插雲霄。齊雲塔始建於五代時期,原為木塔,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時燒燬。金朝大定年間重建此塔,至今已有800多年曆史。

白馬寺建築規模雄偉,現在的佈局為明嘉靖時重修,僅存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四座大殿。山門東西兩側有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後院毗盧閣內的斷文碑,刻有白馬寺的歷史,是寺內重要古蹟,所傳唐經幢(讀床)、元碑刻都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寺內原來還出土了玉石雕刻的彌勒佛像,已被盜往美國。各殿內的佛像大多是元代用乾漆製成的,特別是大雄寶殿的佛像,是洛陽現存最好的塑像。據記載,三國魏時白馬寺前有大石榴,京師傳說:“白馬甜榴,一石如牛。”寺東還有一座金代大定十五年(1175)造的齊雲塔。

白馬寺景區沿途導遊詞 篇12

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老城以東12公里處,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為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遺址古蹟為元、明、清時所留。寺內儲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1961年,白馬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xx年1月,白馬寺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首批AAAA級景區。

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次日晨,漢明帝將此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說“西方有神,稱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別帝都,踏上“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佈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裡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寺”字,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

在攝摩騰和竺法蘭之後,又有多位西方高僧來到白馬寺譯經,在公元68年以後的一百五十多年時間裡,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計三百九十五卷佛經在這裡譯出,白馬寺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譯經道場。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曇柯迦羅來到白馬寺。此時佛教也從深宮走進了市井民間。隨後,曇柯迦羅在白馬寺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時期,安息國僧人曇諦,也在白馬寺譯出了規範僧團組織生活的《曇無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團組織章程都已齊備,一條中土有緣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鋪就,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場受戒儀式在白馬寺舉行,這是一個註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國佛教史上的事件。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壇,長跪於佛祖面前,成了中國漢地第一位正式受過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古老傳統被打破了。

佛教在中國紮根、傳播最初的二百年,整個過程都與白馬寺息息相關。這裡是中國第一次西天求法的產物,是最早來中國傳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這裡誕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經和中文戒律,產生了第一個中國漢地僧人……總之,白馬寺是與中國佛教的許許多多個“第一”緊緊聯在一起的,這讓它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白馬寺景區沿途導遊詞 篇13

各們朋友們,我們今天參觀的下一站是享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的白馬寺。白馬寺位於洛陽城東約12千米處,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白馬寺初創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府創辦的第一座寺院,是源於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第一座提道聲,被佛教界尊稱是“祖庭”和“釋源”。“祖庭”即祖師之庭院,“釋源”即佛教的發源地。它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對促進中外思想文分化交流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提到白馬寺呢,我想大家的腦海裡會更清晰的浮現出唐僧取經的那匹白馬吧,那告訴大家的是,它可比唐僧取經早560多年呢!

說到“白馬寺”三個字,大家會問,既然不是白龍馬的馬,又為什麼叫“白馬寺”呢。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寺”字。那“寺”字是源於我國封建社會交外機構鴻臚寺的“寺”,後來成為我國的寺院的通稱。白馬寺呢,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白馬馱經的故事。在東漢永平七年的一個晚上,劉秀之子漢明帝劉莊夜宿南宮,夢見一個身高丈六,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而來,在殿庭飛繞。第二天早上,漢明帝召集大臣,把這個夢告訴大臣們,博學的傅毅啟奏道:臣聽說,西方有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明帝聽罷,信以為真,於是派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求佛經。蔡秦餘人於公元65年離開洛陽,踏上了“西天取經”之路。大月氏中(今阿富漢)遇到印度高僧攝摩滕和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的像,誠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揚佛法。公元67年,二位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像,佛經返回國都洛陽。漢明帝見之非常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公元68年,明帝下令在洛陽建寺院,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功,取名“白馬寺”。

1961年,國務院公佈白馬寺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國務院又公佈白馬寺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xx年6月,白馬寺被國家旅遊局定為國家4A級景區。

話說到這裡,白馬寺到了,請大家關好車窗,帶好貴重物品,記清我們停車的位置和車牌號碼及集合的時間,地點。隨我下車去參觀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吧!白馬寺遊覽示意圖及導遊詞

遊客朋友們,我們現在便來到了白馬寺的山門前了。寺前的這兩匹白馬,是宋江代附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兩件優秀的宋江代石刻。1935年前後,主持僧德浩法師重修白馬寺時,將他們置於山門前。我們看到的這座山門呢,始建於明代,1981年翻修頂部,“白馬寺”三個字是原中國佛教協會

會長趙赴初先生題寫的。山門這三個洞稱“三解脫門”即無作門,無相門和空門。現在清各位隨我進入白馬寺。在我的左手側有鼓樓,右手側有鐘樓。在鐘樓以東鼓樓以西,分別是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的墓。他們共同譯出了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就不去參觀了。請大家隨我直接進入第一重殿——天王殿。

迎面坐的大肚佛是彌勒佛,他笑容滿面,左手握布帶,右手持念珠,形象生動有趣為明代造像品。要告訴大家的是啊,在中國漢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供奉彌勒佛,人們進入佛寺後,首先看到這一樂呵呵的形象,使人們對佛門產生一種親切之感。四周貢奉的是四大天王,東方持國一,西方廣目,南方增長一龍,北方多聞一年。四大天王喻意風調調雨順。四大天王為清代泥塑。在天王殿東西兩側,有許多石榴樹,人們說“五月石榴紅似水“,而白馬寺的石榴是白色的。

這尊面北泥像佛為韋馱天將,被稱做“護法神“,著武將裝,立彌勒佛後,正對大佛殿的釋迦牟尼佛,執行著維護講經道場,不許邪摩侵擾的任務,為清代泥塑。第年農曆四月份,樹上開滿了晶瑩潔白的石榴,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啊”!

天王殿參觀到此結束,請大家隨我繼續向前走,參觀白馬寺第二重大殿——大佛殿。朋友們,我們現在便進入大佛殿了。大佛殿是寺內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動均在這裡舉行。現存大佛殿是明代重修的。殿內正中供奉七尊造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供養天人共七尊。主佛釋迦牟尼佛,坐須彌座上,像高2.4米,據說這是他不語說法時的樣子。大佛胸口的字元表示大佛“福德無量”。釋迦牟尼左側為大弟子摩湯珈葉,在這次“不語說法”中,惟有他懂得佛祖的真正用意,從而破顏微笑,後被推為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國禪宗推舉他為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師。在側為大弟子阿難,他博聞強識,被稱“多聞第一”,中國禪宗推舉他為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師。珈葉左側為文殊菩薩,右手持經書《般若經》以知識淵博,聰明智慧著稱,阿難右側為普賢菩薩,手持如意鉤,德陽行圓滿,功過天地,以“行願”著稱。釋迦牟尼與文殊,普賢菩薩合稱“釋迦三聖”。東西待立的兩位供養天人,手持鮮花,體態嬌娜,也稱“散花天女”,在大佛講經時,供養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紛紛散花,“天花亂墜”由此而來。還告訴大家的是大佛殿東南角是一口重2500斤的明代大鐘,殿西南角為大法鼓。現在請大家隨我進入下一個殿——大雄殿。

朋友們,現在我們看到的便是第三重殿——大雄殿。本為元代

所建是明清重修的。佛龕內的三尊聖佛,皆盤雙膝於蓮花座中,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尊稱大雄,即像大力士那樣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給人以莊嚴聖潔之感。釋迦牟尼左側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三尊佛左右相對韋馱,韋力二位護法神,殿內兩側供置”十八羅漢“。值得一提的是:大雄空殿的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都是元代造像與天王殿的彌勒佛共24尊,是1973年從北京故宮慈寧宮大佛堂調入的,採用夾乾漆造像工藝,為傳世文物瑰寶。其中十八羅漢為國內僅存一套是白馬寺等之寶。殿內天相月上,畫有鮮豔的蓮花圖案,殿中央的木雕貼金,雙層佛龕。在上層龕額正中,浮雕著一隻大鵬金翅鳥。佛教傳說,大鵬金翅鳥的兩側,還各有三條龍,大鵬鳥喜歡吃龍,龍萬般無奈,只好找如來佛祖告狀,如來從身上所披加沙上抽出一束絲,用一根絲覆蓋一條龍。從此,龍愛如來保護,不再擔心愛大鵬鳥的傷害了。如來又運用神通,讓貢品變化無限多,讓貢品代替龍,滿足了大鵬鳥的要求,實現雙贏,龍鳥皆大歡喜,佛龕上的圖案,大概也就勇於這個故事。現在請各位隨我進入接引殿。

據說佛教徒修行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功課,可由阿彌陀佛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正中主佛為阿彌陀佛,右手向前作接引狀,左手指西方“極樂世界“兩側分別為觀音和大勢至菩薩,他們三個合稱”西方三聖“,為清代泥塑。接引殿在日治年間毀於火災,光緒年間重建,是白馬寺最晚最小的建築。

現在請各位隨我一起登上清涼臺,相傳漢明帝劉莊小時候曾在此避暑,後來二位印度高僧在此居住,並譯經傳教,《四十二章經》就在此譯出。現在我們來到的是白馬寺最後一重殿眥盧閣。整個臺上以眥盧閣為中心,周圍配僧房和廊廡等,構成一個封閉式院落,為明代重修,殿內佛壇上中間為眥盧遮那佛,意為“大日佛“,象徵的是光明普照,佛法廣大無邊,眥盧佛是佛教中一具重要教派密宗所信奉最高的神。兩側為觀音和大勢至菩薩,他們三個合稱“華嚴三聖”,清涼臺兩側建有藏經閣和法空閣,分別供奉泰國送的中華吉佛和印度前拉奧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朋友,導遊講解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現在給大家15分鐘自由活動進間,15分鐘後大門口集合,請大家抓緊時間。好了,自由活動吧!

白馬寺景區沿途導遊詞 篇14

朋友們:

今天我要帶領大家參觀的是洛陽市一處著名的旅遊景點-----白馬寺。白馬寺位於今洛陽城東約12公里處,這裡北依邙山,南臨洛水,寶塔高聳,殿閣崢嶸,長林古木,肅然幽靜。在它的東面不遠處,蒿榛叢莽的古城垣,依然斷斷續續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國京都的巨集偉輪廓。那就是東漢洛陽城的舊址。

白馬寺初創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府正式建立的第一座寺院,是源於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在遼闊的中華大地賴以繁榮發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場,故歷來被佛教界稱為“釋源”和“祖庭”。“釋源”即佛教之發源地,“祖庭”即祖師之庭院。它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對促進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發展各國人民的友誼,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國務院公佈白馬寺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國務院又公佈白馬寺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前不久,即20xx年6月2日,白馬寺又被國家旅遊局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點。

白馬寺自東漢建立起,到董卓火燒洛陽時第一次被毀,其後興衰毀建,到武則天時,由主持薛懷義大興土木,達到了鼎盛。隨後又毀建不斷,最近一次大規模重修是1972年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經周總理批示而進行的。

現存白馬寺坐北朝南,為一長方形的院落,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左右。門前有寬闊的廣場。寺內的主要建築,都分佈在由南向北的中軸線上。前後有五座大殿,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盧閣,東西兩側分別有鍾、鼓樓,齋堂、客堂,禪堂、祖堂,藏經閣、法寶閣等附屬建築,左右對稱,佈局規整。山門前的這兩匹石馬,通高1.8米,身長2.2米,形象溫馴,雕工圓潤。大家可能會問,這兩匹馬是否和白馬寺的建立歷史有關呢?

關於白馬寺的建立,最流行的一種說法即“白馬馱經”說。據在關佛籍記載,東漢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見一個身高丈六,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第二天早上,漢明帝召集大臣,把這個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道:臣聽說,西方有神,人們稱其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信以為真,於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蔡音等人於公元65年,告別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誠懇邀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佈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裡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因此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 “寺”字。再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

說到白馬寺,不少遊人都會把它和“唐僧取經”的故事聯絡在一起。其實從時間上看,白馬寺要比“唐僧取經”早560多年。

我們眼前的這兩匹石馬,原是宋代太師太保、右衛將軍、駙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兩件優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後,主持僧德浩法師重修白馬寺時,將它們遷置於山門前。大家看到的這座山門,為牌坊式歇山頂,建於明代。1987年翻修了頂部,木質匾額上的“白馬寺”三字,是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的。三個門洞,象徵著佛教所說的“三解脫門”佛教稱之為涅磐之門。三個門洞都是用磚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從字型上看此種券石應是東漢遺物,是白馬寺內現存最早的文物。

白馬寺山門內西側,有一巨大的半截殘碑,殘高約1.7米,寬1.4米,相傳此碑為宋代翰林學士、著名文人蘇易簡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長行通寫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幾排寫出來,別具格式,故稱“斷文碑”,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山門東側,為元代所遺存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通高3.5米,寬1.15米,碑額“洛京白馬寺祖庭記”八字為篆書。此碑立於元代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華嚴名僧仲華文才撰文,內有“上夢金人,自西飛至,身光煒,以遲旦告所夢於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訪至天竺,遇沙門迦攝摩騰、竺法蘭 ”等句子,碑文稱白馬寺為“祖庭”和“釋源”,並說“釋源居中天,權輿佛法之地”,實為“騰、蘭二神僧開教之緒”。仲華文才後來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臺山,成為五臺山名剎佑國寺的開山第一代主持。這篇碑文,應是他卓錫白馬寺時所撰。碑文楷書,字型瀟灑工整,丰神秀骨,實為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書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誰手,遂成一樁懸案。但字型為“趙體”。

前面這座東西對稱的建築,東側為新建的鐘樓,鐘樓前有民國時期所建的五間“門頭堂”;西側為新建的鼓樓,鼓樓前有民國時所建的“雲水堂”。“門頭堂”、“雲水堂”現已闢為佛教法物流通處和旅遊接中心。

在鐘樓以東、鼓樓以西,靠近東西兩側圍牆,分別為攝摩騰、竺法蘭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長期禪居白馬寺內譯經傳教,在這裡他們共同譯出了中國最早的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他們先後圓寂於白馬寺,就葬於寺內,現墓前有明代崇禎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騰蘭墓”也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大殿稱為天王殿,是白馬寺內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內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彌勒佛,他笑容滿面,和藹可親,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帶,形象生動有趣,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國漢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彌勒佛。人們進入佛寺中,首先看到這一樂呵呵的形象,會對佛門產生一種親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這一座大佛龕,共雕有五十多條姿態各異的龍,雕工細膩,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藝術品。

大殿內兩側,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剛”,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長天王,右手持傘,左手握妖;西方廣目天王,一手握龍,一手持寶珠;北方多聞天王,手託寶塔。按照中國個習慣,一他們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們分別代表著“風”“調”“雨”“順”,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風凜凜,是一組清代泥塑作品。

這尊面北站像為韋駝天將,被稱做“護法神”,著武將裝,立於彌勒像後,正對釋迦牟尼佛,執行著維護講經道場,不許邪魔侵擾的任務,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東西兩側,種植著許多石榴樹。人們說“五月石榴紅似火”,但在白馬寺卻恰恰相反,因為這裡的石榴顏色是白色的。每至農曆四五月份,樹上開滿了石榴花,晶瑩潔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東側,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黃錦撰文的《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碑。高3.8米,寬1.03米,這方石碑對研究白馬寺的歷史沿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大佛殿是寺內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動,均在這裡舉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雖經後世重修,單仍不失明代建築風格。

殿內正中佛壇之上供奉著七尊造像,正中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像高2.4米。

這裡的塑像,據說是他最後一次講經說法時的形象,此次講經,他並不講話,叫做“不語說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鮮花,讓眾人猜測,即所謂“涅磐會上”“捻花示眾”。大佛胸口字元號,表示大佛“福德無量”,“萬德圓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則天定此符號讀音為“萬”。

釋迦牟尼的左側,為大弟子摩訶珈葉,在這次“不語說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從而破顏微笑,後來被推為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國禪宗推崇他為印度傳承的第一代祖師。

右側站像為大弟子阿難,他博聞強記,被稱為“多聞第一”,中國禪宗又推他為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師。

珈葉左側為文殊菩薩,右持經書,《般若經》,以知識淵博,聰明智慧著稱;阿難右側為普賢菩薩,手持如意鉤,德行圓滿,功過無邊,以“行願”著稱。

釋迦牟尼佛與文殊,普賢菩薩,合稱為“釋迦三聖”,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東西侍立的是兩尊供養天人,手持鮮花,體態嬌娜,也稱“散花天女”。在大佛講經時,供養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紛紛散花,“天花亂墜”一詞由此而來。

大佛殿東南角懸掛的是一口明代大鐘,由太監黃錦所鑄,重二千五百斤。據說白馬寺內原來還有一口大鐘,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更深人靜之時,僧人敲擊,鐘聲四野傳響,經久不絕,可遠聞數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這口大鐘一響,遠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陽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也會應聲而和,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一響,白馬寺的大鐘也立刻響起來,這就是“馬寺鐘聲”,為“洛陽八大景”之一,也稱“夜半鍾”,是白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為鼓。這裡的鐘、鼓都是僧人們進行佛事活動時所敲打的樂器。

大佛殿內後部,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為觀世音菩薩,由於背對大佛,又稱“倒坐觀音”。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為元代所重建,明、清時重修。殿門外東側壁間,嵌有宋代重立的《摩騰入漢靈異記》刻石,畢無說它“字型絕類《聖教序》,北宋人書,猶有晉唐風格,良可愛也。”此刻石記載了漢明帝修建齊雲塔的起始原委。

殿內天棚上。畫有鮮豔的蓮花圖案;殿中央,這個巨大的木雕貼金雙層佛龕,精雕細刻,金碧輝煌,看起來十分壯觀。在上層龕額正中,浮雕著一隻大鵬金翅鳥,鳥吻人身。在鵬金翅鳥的兩邊,還各浮雕有三條龍。佛教傳說,大鵬金翅鳥最喜歡吃龍,龍萬般無奈,只好找如來佛“告狀”,如來佛即從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絲,用一根絲覆蓋一條龍。從此,龍受到如來佛的保護,不再擔心受大鵬鳥之害了。如來佛又運用神通,讓供品變化的無限多,用供品代龍,滿足了大鵬金翅鳥的要求,解決了雙方的矛盾,龍、鳥皆大歡喜。佛龕上的圖案,大概就源於這個佛教傳說故事吧。

佛龕內的三尊主佛,皆盤雙膝坐於蓮花寶座中,正中為釋迦牟尼,尊稱“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樣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像高2.25米,整個形象給人以無限莊嚴、聖潔、恬靜之感。釋迦左側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這三尊佛形制、風格大體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對而站的是韋馱、韋力二位“護法神”。

殿內兩側供置十八羅漢,這一組十八羅漢,都是坐像,形態各異,通高介於1.55—1.61米之間。西側有一尊羅漢,頭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莊、嫻雅的女性形象,而其餘十七尊則削髮光頂。有些遊人就把他們戲稱為十八羅漢一枝花。

大雄寶殿的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都是元代造像,與天王殿的彌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從北京故宮慈寧宮大佛堂調入的,為傳世極稀的文物瑰寶,國內已非常罕見。其中十八羅漢為國內僅存的一套,是白馬寺的鎮寺之寶。

東西山牆上為木雕千佛壁龕,供有壁佛5056尊。

殿後站的韋力天將,為寺內現今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內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說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時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彌陀佛迎接、引導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正中主尊為阿彌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狀;左手指向西方“極樂世界”。右側為觀音菩薩,左側為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均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於清代同治年間毀於火災,光緒年間重建,是白馬寺內修建最晚,規模最小的殿。

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登上清涼臺,相傳,清涼臺原是漢明帝劉莊小時候避暑、讀書之處;後來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並譯經傳教,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就是大此譯出的。自東漢以後,歷來均以此為藏經之所。清涼臺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譽為白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詩,書畫俱佳。他把白馬寺內的六項重要古蹟,題為白馬寺六景,分別是清涼臺、焚經臺、齊雲臺、以及前面已介紹過的夜半鍾、騰蘭墓和斷文碑。

整個臺上,以毗盧閣為中心,周圍環繞配殿、僧房和廊廡等,構成一個封閉式的院落。毗盧閣是寺內最後一重大殿,為明代重修,重簷歇山頂,殿內佛壇上中間主尊為摩訶毗盧遮那佛,簡稱毗盧佛,意為“大日佛”,象徵著光明普照,佛法廣大無邊。毗盧佛,是佛教中一個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盧佛的左側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這一佛二菩薩,合稱“華嚴三聖”均為清代泥塑像。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興盛,於是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佛教宗派。這些宗派之間互相聯絡,互為影響,也互為鬥爭。自唐武宗滅佛之後,惟有禪宗弘而不衰,成為匯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淨土宗、密宗、律宗結合得最緊密。作為“釋源”和“祖庭”的白馬寺,對於中佛教的這種歷史現象有明顯的反映。宋元之後,白馬寺雖為禪宗寺院,但寺內的接引殿及阿彌陀佛主要是淨土宗的內容,而毗盧閣及毗盧佛,則又主要是密宗的內容。

在清涼臺東西兩側,分別新建有藏經閣、法寶閣各一座,供奉著泰國佛教世界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和印度前總理拉奧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

現在我們來到齊雲塔院。此院位於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齊雲塔是一座方形密簷工磚塔,十三層,高約25米。齊雲塔外形呈拋物線,造型別致,玲瓏嫵媚。據寺內現存宋代刻石記載。齊雲塔初建於東漢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建立白馬寺的第二年,應該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現存的磚塔,則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洛陽一帶地面現存最早的古建築,1990年齊雲塔被闢為河南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場。

齊雲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約20米處,用擊掌,便可聽到從塔身發出“哇哇”的聲音,好像田野裡青蛙的叫聲。所以當地人傳說,在齊雲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實這是一種迴音現象,它比北京天壇的明代迴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國第一座古剎是白馬寺;中國第一座古塔是齊雲塔;第一次“西天取經”始於洛陽;最早來華的印度僧人禪居於白馬寺;最早傳入梵文佛經“貝葉經”收藏於白馬寺;最早的譯經道場是白馬寺內的清涼臺;第一相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是在白馬寺譯出的;第一本漢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譯於白馬寺;第一場佛、道之爭發生於白馬寺;第一個漢人和尚朱士行受戒於白馬寺。這十項第一,我們可以稱之為“祖庭十古”。正是這“祖庭十古”,使洛陽折馬寺能夠穩居中國伽藍之首座,而永遠彪炳於中國佛教史冊之卷首。

歡迎朋友們再度光臨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景區沿途導遊詞 篇15

白馬寺山門內西側,有一巨大的半截殘碑,殘高約1.7米,寬1.4米,相傳此碑為宋代翰林學士、著名文人蘇易簡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長行通寫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幾排寫出來,別具格式,故稱“斷文碑”,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山門東側,為元代所遺存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通高3.5米,寬1.15米,碑額“洛京白馬寺祖庭記”八字為篆書。此碑立於元代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華嚴名僧仲華文才撰文,內有“上夢金人,自西飛至,身光煒,以遲旦告所夢於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訪至天竺,遇沙門迦攝摩騰、竺法蘭 ”等句子,碑文稱白馬寺為“祖庭”和“釋源”,並說“釋源居中天,權輿佛法之地”,實為“騰、蘭二神僧開教之緒”。仲華文才後來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臺山,成為五臺山名剎佑國寺的開山第一代主持。這篇碑文,應是他卓錫白馬寺時所撰。碑文楷書,字型瀟灑工整,丰神秀骨,實為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書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誰手,遂成一樁懸案。但字型為“趙體”。

前面這座東西對稱的建築,東側為新建的鐘樓,鐘樓前有民國時期所建的五間“門頭堂”;西側為新建的鼓樓,鼓樓前有民國時所建的“雲水堂”。“門頭堂”、“雲水堂”現已闢為佛教法物流通處和旅遊接中心。

在鐘樓以東、鼓樓以西,靠近東西兩側圍牆,分別為攝摩騰、竺法蘭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長期禪居白馬寺內譯經傳教,在這裡他們共同譯出了中國最早的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他們先後圓寂於白馬寺,就葬於寺內,現墓前有明代崇禎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騰蘭墓”也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大殿稱為天王殿,是白馬寺內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內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彌勒佛,他笑容滿面,和藹可親,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帶,形象生動有趣,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國漢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彌勒佛。人們進入佛寺中,首先看到這一樂呵呵的形象,會對佛門產生一種親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這一座大佛龕,共雕有五十多條姿態各異的龍,雕工細膩,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藝術品。

大殿內兩側,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剛”,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長天王,右手持傘,左手握妖;西方廣目天王,一手握龍,一手持寶珠;北方多聞天王,手託寶塔。按照中國個習慣,一他們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們分別代表著“風”“調”“雨”“順”,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風凜凜,是一組清代泥塑作品。

這尊面北站像為韋駝天將,被稱做“護法神”,著武將裝,立於彌勒像後,正對釋迦牟尼佛,執行著維護講經道場,不許邪魔侵擾的任務,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東西兩側,種植著許多石榴樹。人們說 “五月石榴紅似火”,但在白馬寺卻恰恰相反,因為這裡的石榴顏色是白色的。每至農曆四五月份,樹上開滿了石榴花,晶瑩潔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東側,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黃錦撰文的《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碑。高3.8米,寬1.03米,這方石碑對研究白馬寺的歷史沿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大佛殿是寺內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動,均在這裡舉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雖經後世重修,單仍不失明代建築風格。

殿內正中佛壇之上供奉著七尊造像,正中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像高2.4米。

這裡的塑像,據說是他最後一次講經說法時的形象,此次講經,他並不講話,叫做“不語說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鮮花,讓眾人猜測,即所謂“涅磐會上”“捻花示眾”。大佛胸口 字元號,表示大佛“福德無量”,“萬德圓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則天定此符號讀音為“萬”。

釋迦牟尼的左側,為大弟子摩訶珈葉,在這次“不語說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從而破顏微笑,後來被推為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國禪宗推崇他為印度傳承的第一代祖師。

右側站像為大弟子阿難,他博聞強記,被稱為“多聞第一”,中國禪宗又推他為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師。

珈葉左側為文殊菩薩,右持經書,《般若經》,以知識淵博,聰明智慧著稱;阿難右側為普賢菩薩,手持如意鉤,德行圓滿,功過無邊,以“行願”著稱。

釋迦牟尼佛與文殊,普賢菩薩,合稱為“釋迦三聖”,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東西侍立的是兩尊供養天人,手持鮮花,體態嬌娜,也稱“散花天女”。在大佛講經時,供養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紛紛散花,“天花亂墜”一詞由此而來。

大佛殿東南角懸掛的是一口明代大鐘,由太監黃錦所鑄,重二千五百斤。據說白馬寺內原來還有一口大鐘,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更深人靜之時,僧人敲擊,鐘聲四野傳響,經久不絕,可遠聞數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這口大鐘一響,遠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陽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也會應聲而和,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一響,白馬寺的大鐘也立刻響起來,這就是“馬寺鐘聲”,為“洛陽八大景”之一,也稱“夜半鍾”,是白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為大法鼓。這裡的鐘、鼓都是僧人們進行佛事活動時所敲打的樂器。大佛殿內後部,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為觀世音菩薩,由於背對大佛,又稱“倒坐觀音”。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為元代所重建,明、清時重修。殿門外東側壁間,嵌有宋代重立的《摩騰入漢靈異記》刻石,畢無說它“字型絕類《聖教序》,北宋人書,猶有晉唐風格,良可愛也。”此刻石記載了漢明帝修建齊雲塔的起始原委。

殿內天棚上。畫有鮮豔的蓮花圖案;殿中央,這個巨大的木雕貼金雙層佛龕,精雕細刻,金碧輝煌 ,看起來十分壯觀。在上層龕額正中,浮雕著一隻大鵬金翅鳥,鳥吻人身。在鵬金翅鳥的兩邊,還各浮雕有三條龍。佛教傳說,大鵬金翅鳥最喜歡吃龍,龍萬般無奈,只好找如來佛“告狀”,如來佛即從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絲,用一根絲覆蓋一條龍。從此,龍受到如來佛的保護,不再擔心受大鵬鳥之害了。如來佛又運用神通,讓供品變化的無限多,用供品代龍,滿足了大鵬金翅鳥的要求,解決了雙方的矛盾,龍、鳥皆大歡喜。佛龕上的圖案,大概就源於這個佛教傳說故事吧。

佛龕內的三尊主佛,皆盤雙膝坐於蓮花寶座中,正中為釋迦牟尼,尊稱“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樣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像高2.25米,整個形象給人以無限莊嚴、聖潔、恬靜之感。釋迦左側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這三尊佛形制、風格大體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對而站的是韋馱、韋力二位“護法神”。

殿內兩側供置十八羅漢,這一組十八羅漢,都是坐像,形態各異,通高介於1.55—1.61米之間。西側有一尊羅漢,頭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莊、嫻雅的女性形象,而其餘十七尊則削髮光頂。有些遊人就把他們戲稱為十八羅漢一枝花。

大雄寶殿的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都是元代造像,與天王殿的彌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從北京故宮慈寧宮大佛堂調入的,為傳世極稀的文物瑰寶,國內已非常罕見。其中十八羅漢為國內僅存的一套,是白馬寺的鎮寺之寶。

東西山牆上為木雕千佛壁龕,供有壁佛5056尊。

殿後站的韋力天將,為寺內現今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內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說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時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彌陀佛迎接、引導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正中主尊為阿彌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狀;左手指向西方“極樂世界”。右側為觀音菩薩,左側為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均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於清代同治年間毀於火災,光緒年間重建,是白馬寺內修建最晚,規模最小的殿。

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登上清涼臺,相傳,清涼臺原是漢明帝劉莊小時候避暑、讀書之處;後來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並譯經傳教,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就是大此譯出的。自東漢以後,歷來均以此為藏經之所。清涼臺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譽為白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詩,書畫俱佳。他把白馬寺內的六項重要古蹟,題為白馬寺六景,分別是清涼臺、焚經臺、齊雲臺、以及前面已介紹過的夜半鍾、騰蘭墓和斷文碑。

整個臺上,以毗盧閣為中心,周圍環繞配殿、僧房和廊廡等,構成一個封閉式的院落。毗盧閣是寺內最後一重大殿,為明代重修,重簷歇山頂,殿內佛壇上中間主尊為摩訶毗盧遮那佛,簡稱毗盧佛,意為“大日佛”,象徵著光明普照,佛法廣大無邊。毗盧佛,是佛教中一個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盧佛的左側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這一佛二菩薩,合稱“華嚴三聖”均為清代泥塑像。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興盛,於是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佛教宗派。這些宗派之間互相聯絡,互為影響,也互為鬥爭。自唐武宗滅佛之後,惟有禪宗弘而不衰,成為匯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淨土宗、密宗、律宗結合得最緊密。作為“釋源”和“祖庭”的白馬寺,對於中佛教的這種歷史現象有明顯的反映。宋元之後,白馬寺雖為禪宗寺院,但寺內的接引殿及阿彌陀佛主要是淨土宗的內容,而毗盧閣及毗盧佛,則又主要是密宗的內容。

在清涼臺東西兩側,分別新建有藏經閣、法寶閣各一座,供奉著泰國佛教世界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和印度前總理拉奧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

現在我們來到齊雲塔院。此院位於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齊雲塔是一座方形密簷工磚塔,十三層,高約25米。齊雲塔外形呈拋物線,造型別致,玲瓏嫵媚。據寺內現存宋代刻石記載。齊雲塔初建於東漢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建立白馬寺的第二年,應該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現存的磚塔,則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洛陽一帶地面現存最早的古建築,1990年齊雲塔被闢為河南 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場。

齊雲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約20米處,用擊掌,便可聽到從塔身發出“哇哇”的聲音,好像田野裡青蛙的叫聲。所以當地人傳說,在齊雲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實這是一種迴音現象,它比北京天壇的明代迴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國第一座古剎是白馬寺;中國第一座古塔是齊雲塔;第一次“西天取經”始於洛陽;最早來華的印度僧人禪居於白馬寺;最早傳入梵文佛經“貝葉經”收藏於白馬寺;最早的譯經道場是白馬寺內的清涼臺;第一相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是在白馬寺譯出的;第一本漢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譯於白馬寺;第一場佛、道之爭發生於白馬寺;第一個漢人和尚朱士行受戒於白馬寺。這十項第一,我們可以稱之為“祖庭十古”。正是這“祖庭十古”,使洛陽折馬寺能夠穩居中國伽藍之首座,而永遠彪炳於中國佛教史冊之卷首。

白馬寺景區沿途導遊詞 篇16

關於白馬寺的建立,最流行的一種說法即“白馬馱經”說。據在關佛籍記載,東漢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見一個身高丈六,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第二天早上,漢明帝召集大臣,把這個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道:臣聽說,西方有神,人們稱其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信以為真,於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蔡音等人於公元65年,告別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誠懇邀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佈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裡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因此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寺”字。再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

說到白馬寺,不少遊人都會把它和“唐僧取經”的故事聯絡在一起。其實從時間上看,白馬寺要比“唐僧取經”早560多年。

我們眼前的這兩匹石馬,原是宋代太師太保、右衛將軍、駙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兩件優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後,主持僧德浩法師重修白馬寺時,將它們遷置於山門前。大家看到的這座山門,為牌坊式歇山頂,建於明代。1987年翻修了頂部,木質匾額上的“白馬寺”三字,是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的。三個門洞,象徵著佛教所說的“三解脫門”佛教稱之為涅磐之門。三個門洞都是用磚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從字型上看此種券石應是東漢遺物,是白馬寺內現存最早的文物。

白馬寺景區沿途導遊詞 篇17

說到白馬寺,不少遊人都會把它和“唐僧取經”的故事聯絡在一起。其實從時間上看,白馬寺要比“唐僧取經”早560多年。

我們眼前的這兩匹石馬,原是宋代太師太保、右衛將軍、駙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兩件優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後,主持僧德浩法師重修白馬寺時,將它們遷置於山門前。大家看到的這座山門,為牌坊式歇山頂,建於明代。1987年翻修了頂部,木質匾額上的“白馬寺”三字,是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的。三個門洞,象徵著佛教所說的“三解脫門”佛教稱之為涅磐之門。三個門洞都是用磚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從字型上看此種券石應是東漢遺物,是白馬寺內現存最早的文物。

白馬寺山門內西側,有一巨大的半截殘碑,殘高約1.7米,寬1.4米,相傳此碑為宋代翰林學士、著名文人蘇易簡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長行通寫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幾排寫出來,別具格式,故稱“斷文碑”,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山門東側,為元代所遺存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通高3.5米,寬1.15米,碑額“洛京白馬寺祖庭記”八字為篆書。此碑立於元代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華嚴名僧仲華文才撰文,內有“上夢金人,自西飛至,身光煒,以遲旦告所夢於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訪至天竺,遇沙門迦攝摩騰、竺法蘭”等句子,碑文稱白馬寺為“祖庭”和“釋源”,並說“釋源居中天,權輿佛法之地”,實為“騰、蘭二神僧開教之緒”。仲華文才後來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臺山,成為五臺山名剎佑國寺的開山第一代主持。這篇碑文,應是他卓錫白馬寺時所撰。碑文楷書,字型瀟灑工整,丰神秀骨,實為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書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誰手,遂成一樁懸案。但字型為“趙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