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桂林木龍湖景區導遊詞(通用15篇)

欄目: 廣西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1.37W

桂林木龍湖景區導遊詞(通用15篇)

桂林木龍湖景區導遊詞 篇1

木龍湖是桂林兩江四湖水系中投資最大,景點最集中,遊覽價值最高的旅遊風景板塊,人文古蹟,山水風光,園林湖景加上各類東盟風情演出,東南亞小吃和土特產,使木龍湖成為桂林旅遊景點中最具遊覽、觀光價值的景區之一。

3、4月是木龍湖園景的黃金觀賞季節,煙雨桂林的嫵媚、木龍湖的奇花異草、山水湖景,一幅如夢似幻般的清明上河圖。

3月木龍湖·東盟園的東南亞表演,越南美食節,越南特產展也是遊客重要旅遊專案,遊客來到木龍湖可以盡情體驗東南亞美食、風情的魅力。

夏季遊覽木龍湖夜景可以說是人生的享受,把寧靜、華麗、驚豔等很多形容風景美麗的形容詞放在木龍湖一點都不過分,除了夜景,你同樣驚豔的還有東南亞的實景演出。

夏季來到桂林,木龍湖的泰國風情節是不能錯過的,泰國辛辣、酸甜的美食、熱情如火的潑水節都可以成為你旅途中揮之不去的記憶。

金秋的木龍湖,多了一份恬靜和雍容,木龍夕照是桂林非常有名的老八景,漫步木龍湖的古城牆,遠眺灕江秋景,回看木龍湖滿園金黃映襯下碧水遠山,另有一番遊覽的心情。

馬來西亞的美食節是金秋木龍湖的一份大餐,東南亞把咖哩當成富足,豐收的象徵,當成上天對自己的犒賞,濃郁的咖哩美食一定會成為你的最愛。

桂林木龍湖景區導遊詞 篇2

桂林大規模城市建設改造和“兩江四湖”古環城水系的初見端倪,一座建設造型主要借鑑描繪宋朝汴京市井生活《清明上河圖》的古宋城,也悄然出現在木龍湖畔:一棟棟仿宋建築、木龍塔、虹橋,與木龍湖默默相伴800餘年的古宋城牆一道,日漸顯露出桂林宋代文化的千年古韻。 古宋城的修復緣於木龍湖景區附近鸚鵡山上碑刻的南宋《靜江府城圖》,這塊碑刻為國內僅存的宋朝保留至今的最大、最完整的兩塊城池圖之一。在這幅距今820xx年的古城圖中,不僅標明瞭桂林城中的軍事要地,而且還標明瞭當時作為防禦用的環城水系。現在,桂林“兩江四湖”就是在古護城河環城水道體系的框架基礎上進行修復的。木龍湖湖畔的“東鎮門”為南宋遺蹟,為此,讓木龍湖景區與桂林宋朝歷史文化對接,形成桂林的歷史文化主題公園。 反映宋代市井生活的桂林古宋城建設造型,除主要借鑑了當時描繪宋朝汴京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圖》外,還融合了相應時期北方、長江流域及嶺南地區的相關建築風格,並根據宋朝建築的飛簷、翹角等特點,形成了重修後的桂林宋城獨樹一幟的建築特徵。

木龍湖景區建設突出了自然山水與歷史文化相融合的特點,在木龍湖北側依託宋代東鎮門、宋城牆遺址等歷史人文景觀,建設包括宋街、半邊街、古宋城、木龍塔、木龍夜泊、淺橋魚影、聽荷軒等具有宋代建築氣息的古建築群落的景點,木龍塔是以上海宋代的龍華塔為藍本建造的,高45米。在木龍湖南側與疊彩山之間建築以觀賞林地、草地、溪流、瀑布為主的生態景觀帶。

木龍湖現在的位置,在宋代是一排排的兵營;兩江四湖工程施工前,建有密集的民房。為了連通灕江與內湖,收到顯山露水的效果,實施兩江四湖工程中,搬遷居民 1896戶、單位56家,拆除舊房174842平方米。其中,木龍湖整體拆遷安置工程,共拆除舊房近15萬平方米,創下在廣西單項城建工程中,一次性整體搬遷安置人數最多,規模最大,時間最短,拆除房屋面積最大的記錄。又在疊彩山與鐵封山之間開挖長約1100米的人工湖,開挖土石方100餘萬立方米。這個人工湖因為鄰近木龍洞,故名“木龍湖”。

桂林木龍湖景區導遊詞 篇3

木龍湖景區位於廣西桂林市區北部,東起灕江,西至中山北路,南靠疊彩山、北臨東鎮路,是桂林兩江四湖環城水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木龍湖景區依託得天獨厚的灕江、疊彩山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歷史久遠的古宋城等眾多歷史文化遺蹟等人文古蹟,以“清明上河圖”為建設藍本打造的景區。流光溢彩的夜景、氣勢恢巨集的唐宋建築,秀美的木龍湖風光,豐富的人文古蹟使木龍湖景區成為桂林市區最為璀璨亮麗的景區。

“木龍湖·東盟園”是木龍湖公園20xx年全新打造的以“東盟”10國美食、風情、文化為背景的主題景區,景區以東盟美食廣場、東盟風情劇場、東盟旅遊文化特色商品街三個板塊向遊客展示東南亞10國悠久的文化、多彩的風情,遊客可以第一次在桂林全方位品嚐到東盟10國百款地道的經典美食,領略美麗的東南亞風情演藝,瀏覽東盟10國豐富多彩的旅遊文化商品。欣賞有“東方威尼斯”美譽的桂林兩江四湖工程中最壯觀,亮麗的木龍湖夜景。

桂林木龍湖景區導遊詞 篇4

靖江王陵是朱明王朝分封在靖江(桂林)歷代諸王的陵園。整個陵園規模龐大、氣勢磅礴,有“北有十三皇陵,南有靖江皇陵”之稱,其中有11人葬堯山,有“靖江王11陵”之謂。這11王的陵園加上其他藩戚王室墓葬,構成一個方圓百里,氣勢磅礴,極富江南特色的墓群。

靖江王陵中11座王墓,襲王位的次妃墓4座,將軍、中尉、宗室、王親藩戚等墓共約320餘座。

靖江王墓群依其地面規制及死者身份可分成六類。

第一類是王妃合葬墓,即通常所說的王陵,共10座,級別最高,墓園面積從300多畝到數畝不等,佈局一般為長方形,兩道圍牆,三券陵門(外圍牆)、三開間中門(內圍牆)、五開間享殿與高大的寶城(墓冢)處於同一軸線,以神道相通,神道兩側序列守陵獅、墓表和狻猊、獬豸、狴(bi)犴(an)、麒麟、武士控馬、大象、秉笏文臣、男侍、女侍等石作儀仗,一般為11對,有些王陵在秉笏文臣後面還立有神道碑,有些在陵門內或外建有廂房。

第二類是次妃墓,共4座,級別次於王妃合墓,墓園佈局與王妃合墓相仿,但面積及建築略小,石像生少2對。

第三類是未襲而卒的世子(長子)墓和別子輔國將軍墓,級別低於次妃墓,石像生只有7對或更少。

第四類是奉國將軍墓,墓園面積、石像生少於輔國將軍墓。

第五類是中尉墓,分鎮國中尉墓、輔國中尉墓、奉國中尉墓三級,墓園面積、石像生依次減少,一般只有一道圍牆和墓碑,無享堂和石像生。

第六類是縣君、鄉君等女性宗室墓及靖江王宮媵墓,級別最低,無圍牆和石像生,僅有墓冢和墓碑。

桂林木龍湖景區導遊詞 篇5

廣西古代"四大圩鎮"之一。古鎮始建於公元220xx年。古老的大圩老街順著灕江綿延2公里長,不寬的街道上鋪著青石板,石板路兩邊是儲存完好的老房子。

大圩古鎮在灕江東岸,父子巖東南,磨盤山北,距桂林23公里水程。史載,古鎮始建於北宋初年,中興於明清,鼎盛於民國時期,距今已有千年歷史,遠在620xx年前,大圩以其"大",成為廣西四大圩鎮之最。

大圩古鎮曾名長安市、蘆田市,通稱大圩。漢代已形成小居民點,北宋時已是商業繁華集鎮,明為廣西四大古鎮之一。其商業初興於宋,曾設稅官;中興於明,清光緒三十一年《臨桂縣誌》稱"水陸碼頭",抗日時期有"小桂林"之稱,趕圩人數高達1萬餘人,泊船多達二、三百艘,地方商業文化積澱深厚,特色鮮明。

大圩還是歷史悠久的古鎮,古鎮始建於公元220xx年。古老的大圩老街順著灕江綿延2公里長,不寬的街道上鋪著青石板,石板路兩邊是儲存完好的老房子。古鎮現在還保留著許多竹編作坊、草鞋作坊、傳統的喪葬用品店、草醫診室、老理髮店等一批古老的手工作坊。始建於明的單拱石橋萬壽橋,仍雄跨鎮南;清代建築的高祖廟、漢皇廟和廣東、湖南、江西會館等,以及長達5裡的青石板路,鎮上的青磚青瓦樓房,都成為古老圩鎮的見證。

大圩鎮中的民居建築南低北高,臨江依山而建,多為三進、四進式建築,外通碼頭、巷道,內通商業古街。

每棟房子設計十分合理,集商、住於一身,均由門前、天井、正房、廂房、後院組成。靠街的一般作鋪面從事商業,有樓梯可上二層。往裡走是天井,一般都栽有花草,利於採光;天井後是正房,高大寬敞,供著神像及祖宗牌位,是主人活動、會客的地方;兩邊是用來居住的廂房。正房、廂房的門窗上都雕有花紋;正房後有門可到後院,後院臨江並建廚房和廁所,有石階可到江邊取水、洗衣。

石板路旁的房子多為青磚、青瓦的兩層明清建築,歷史滄桑隨處可見。每棟房子設計十分合理,集商住於一身,均由門前、天井、正房、廂房、後院組成。靠街的一般作鋪面從事商業,有樓梯可上二層。往裡走是天井,一般都栽有花草,利於採光;天井後是正房,高大寬敞,供著神像及祖宗牌位,是主人活動、會客的地方;兩邊是用來居住的廂房。正房、廂房的門窗上都雕有花紋;正房後有門可到後院,後院臨江並建廚房和廁所,有石階可到江邊取水、洗衣。到大圩,萬壽橋是必去的地方。萬壽橋詩建於明代,是一座石塊砌起的石拱橋,橋面的石頭已被磨得溜光發亮,間雜些許小草,古樸自然。橋的西面是灕江,是欣賞灕江及對岸螺螄山的極佳位置。

桂林木龍湖景區導遊詞 篇6

西山景區位於桂林市中心,佔地面積125萬平方米,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便成為旅遊勝地,是桂林最早被開發的旅遊景區。景區由西山群峰、西湖及隱山組成,裡面群峰環繞聳立,西湖、桃花江相映帶,形成山重水複的奇景。每近黃昏,夕陽斜掛山峰,雲林變幻、金光萬道、紫氣蒸騰,是為膾炙人口的桂林老八景之“西峰夕照”。此外,據載唐代天下西湖三十六,以桂林西湖為大,湖水明透如鏡,山巒翠彩,倒映水中,是全中國唯一山水相連的西湖;湖中荷香漣漪,煙波嫋嫋,一玲瓏小山其間若隱若現,是名隱山。隱山多洞,著名的有北牖、朝陽、白雀、嘉蓮、南華、夕陽,合稱“隱山六洞”。清代學者阮元所著的《隱山銘》中說:“一山盡空,六洞互透。”六洞各呈姿態,多與泉水相連,成為地下“龍宮”,人稱“八桂巖洞最奇絕處”。

西山景區還擁有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唐代南方五大禪林之首——西慶林寺的原址。現存的1000多件唐碑石刻、摩崖造像,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為整個桂林市最早、最多的摩崖石刻。這裡歷代遊蹤不絕,唐代鑑真、李渤、戎昱,宋代米芾、方信孺、范成大,明代徐霞客、袁崇煥、董傳策,民國時期,李宗仁、徐悲鴻、老舍等都在這裡留下了足跡。

西山自古就是桂林佛教的中心,除了是西慶林寺的舊址外,在西山諸多山峰中,有一座山,名叫“隱山”,為唐代桂州刺史李渤發現並開發,因整座山峰隱沒於西湖之中,環境清幽適合修隱,故取名“隱山”。整座山都是空的,有10餘處大小巖洞。其中著名的有朝陽洞、北牖洞、南華洞、夕陽洞、白雀洞、嘉蓮洞,統稱“隱山六洞”。六洞洞景奇幻,各有千秋,其中朝陽洞供奉有太上老君像,是添福加壽的地方;北牖洞供奉有送子觀音像,據說是桂林的新婚夫婦頭一月必須要去供奉求子的聖地;夕陽洞側供奉有財神像,為清代兩廣首富李宜民請人雕刻並供奉的,從此香火不斷,供奉至今。

西山隋唐摩崖造像一共有200多尊,造像精美,其中最著名的是位於觀音峰的1龕3尊的金佛像。中間為釋迦牟尼佛像,高約2米,是整個西山乃至桂林境內最大的一尊造像。據專家考證,整座石佛像藝術風格極為罕見,造型古樸典雅,面帶微笑,被譽為是釋迦牟尼最神祕的千年微笑。

桂林以摩崖石刻眾多而聞名,整個桂林有20xx多件摩崖石刻,而西山就有1000多件。來到這裡可以觀賞到各個朝代的珍貴石刻,其中最早的唐碑石刻,距今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是整個桂林市最早的摩崖石刻。

桂林木龍湖景區導遊詞 篇7

桂林山水甲天下,不錯的。清秀的山,盪漾水,確實是天下少有。

此刻,我正坐在船上,伴著座座山向後移動,隨著清風的撲面,水波的盪漾,向前緩緩的前進。

河的兩邊都是山,有的高大,有的險峻,有的陡峭,有的平緩。這些山,雖沒有華山之凶險,沒有金烏山之清秀,但卻獨有一股說不出的美的感覺。或許是因為四周全是山的關係吧。山山相靠,雖緊密,但看起來很疏鬆,雖繁多,但似乎又依著某種規律,雖平凡,但無數平凡的山連在一起,也就不平凡了。再加上山間流淌的水,似乎到了詩意的畫境中。

水是清澈的,也是動盪的,時不時會出現一兩個漩渦。隨著船的前行,水面會興起一道或幾道波紋,緩緩向前。有時還能看見水中魚兒的遊動,但那也只是一個瞬間而已。這些看似是平凡無奇,但卻給這一個大畫面中,添加了幾道生氣,使得動的美與靜的美進行一次結合。不管什麼東西,有了生氣,才會是最美麗的。

風是清爽的,忽有忽無,若隱若現的陣陣吹來。清涼的風,總會颳走身上過多的悶熱,煩躁,與思緒。有時也會使得水面,引起一道道水波。當真是“清風撲面,水波不興”。風不是很大,也不是很小,他的大小恰到好處,給人一種“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感覺。風不是很冷,但是很涼爽。他給人一種清涼的感覺,使人忘了現在身在何處。

不管是遠看,近看。不管是看一大的畫面,還一個極小的細節。不管是幾十座山的重疊,還是山間一顆樹的晃動、一個石子的形狀。不管是綿綿河水滔滔不絕的流動,還是水面上偶爾出現的漩渦、瞬間冒出水面的魚兒,都給人一個美的感受。

這般的山,這般的水,這般的風,這般的風景同時擠進眼眶裡,確實令人應接不暇。每一段場景,不管是什麼地方,總能讓人感到清新。看到形狀各異的山,高低起伏,會令人心曠神怡。看到水面寬敞,微弱的水波在盪漾時,會令人心胸開開闊。面對著般的風景,還需要再多說什麼,多做什麼嗎?靜靜的享受吧!

桂林木龍湖景區導遊詞 篇8

圖騰古道位於著名的“十里畫廊”中的位置。景區展出的有石器、陶器、自然圖騰柱、古老的弓弩、讓人聽不懂唸唸有詞充滿野性誘惑的肢體語言等原始生活場景,再現了120xx---7020xx年前桂林先民居住、生活、宗教、狩獵和甑皮文化的歷史風貌,為世人開啟了一道遠古之門!

在煙雨峰嶽中,皮裡黝黑的甑皮人與灕江為伍,與青山為伴,或漁獵或採集,使用的依然是古樸的石器、骨器‘原始的陶器、蚌器。在節奏明快的“妖鼓”下,穿著色彩斑斕的獸皮,手持鋒利的長矛在山林裡狩獵,燒蛇烤蚌為食,長唱著人與自然和諧的灕江漁歌和桂山獵謠。整個景區具有故事的動態性,視覺的審美性,蘊藏著深刻的文化內容,具有甑皮文化所特有的神聖原始信念。從這些信念中,我們不難捕捉從遠古時代開始,桂林先民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對生命的崇拜及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哲理,整個景區濃縮了祖先的智慧,也表達出我們對祖先思德的激情,使萬年之甑皮文化品牌重新獲得生命價值。

“北有匈奴,南有南蠻”,甑皮巖文化是南蠻文化誕生的代表,也是嶺南文化起源之一。步入圖騰古道,在解讀千古之謎中,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體驗延長的生命,擴張我們的心靈版圖!

桂林木龍湖景區導遊詞 篇9

靈渠,又名澪渠、零渠、秦鑿渠、明清時期稱陡河。民國年間,又稱為湘桂運河。它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 由於它溝通了湘江和灕江,從而連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自秦代至民國兩千餘年來,成了嶺南和中原唯一交通孔道。靈渠開鑿於哪一年,歷史沒有記載,人們只能按史實推斷。據史料,秦始皇於二十六年 (公元前220xx年)最後滅齊統一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在此之前,不可能開鑿靈渠。統一六國後,才向嶺南遺發50萬大軍。就算秦軍作了充分準備,發兵時間,也不致早於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xx年)。據劉安《淮南子•人間訓》記載,秦始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乃使尉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壇城之嶺;一軍守九嶷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幹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持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籲宋,而越人皆人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在這裡,劉安已記述得很清楚,五十萬秦軍分為五路,分別指向五夷山、大瘦嶺、騎田嶺、都龐嶺、越城嶺的五處 山口,向現在的福建、廣東、廣西進軍。但向廣西、廣東進軍的秦軍並不順利,迂到了越人的頑強抵抗。迫使秦軍“三年不解甲弛弩”,糧餉也沒法供應,因而才“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

我們認為秦始皇於二十七年向嶺南發兵,打了三年以後再決定鑿靈渠,那開始鑿渠的時間應在秦始皇二十九年以後 (公元前220xx年)。至三十三年(公元前220xx年)鑿成通航,靈渠的開挖將近用了四年時間。

以秦朝龐大的兵力,用四年的時間,開鑿靈渠,基本上可以成功。因此,我們認為靈渠的開鑿時間,應為始皇二十九年至三十三年 (前218一前220xx年)。

秦始皇為什麼要開挖靈渠?上面的史料已經說得很清楚。就是為了給士卒運送糧餉。靈渠未開鑿之前,秦軍的糧餉靠人力肩挑背運,就算用車載,嶺南山高水險,道路崎嶇,一車又能運多少?加上運送人員在長途搬運中自己的消耗,能運到前線的糧食就更少。在當地籌糧嘛,當時嶺南地區人煙稀少,耕作靠刀耕火種,產量很低,而且越人皆逃人深山老林中,與禽獸為伍,秦軍到那裡去找糧?沒有糧食,又那敢輕敵深入?戰爭只有曠日持久了。所謂秦軍“三年不解甲弛弩”,原因就在這裡。

靈渠鑿成以後,秦軍有了充足的糧餉,因而一鼓作氣,勇往直前,當年即統一了嶺南。佔領嶺南後,派兵戍守,也有保障。通過靈渠,秦代還由中原往嶺南大量移民,加快了民族的大融合,加速了嶺南經濟的開發,加強了文化的交流,為維護國家的統一,鞏固祖國的邊防,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後人說靈渠“通三江,貫五嶺”,意義之重大,對後世功用之奇偉,是不言而喻的。除此之外,單就水利建築上的輝煌成就,時至今日,仍放射出燦爛的光彩。它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條運河,它的水利工程建築,創造了古代幾個世界之最,具有很高的科學內涵,讓我們感到自豪。

下面我們就將它的重要建築,逐一作介紹。

一、最理想的選址

渠是在極為惡劣的自然條件下開鑿的運河。綜觀古今中外,世界上沒有哪條運河的條件比靈渠更早的了。

位於桂北地區的興安縣,層巒疊嶂,河川縱橫。在興安縣東南,聳峙著五嶺之一的都龐嶺。其南部則蜿蜒著海陽山。興安縣西北,雄踞著越城嶺。因此,興安地形就形成了一個顯著的特點:即東南部是南高北低,西北部則北高南低。在興安縣腰部,形成為一個海拔僅二百米左右的低地,這就是有名的湘桂走廊。這裡歷來為湖南進入廣西的一條交通要道。由於興安地形上的這一特點,自然形成了水系上的特徵。流往湖南的大川湘江,發源於誨陽山,從南往北流至興安縣城附近,沿湘桂走廊,經全州進入湖南,注入洞庭湖。廣西著名的灕江,發源于越城嶺主峰貓兒山,往南流至興安溶江,經靈川、桂林、在梧州匯人西江.至廣東注入南海。湘江北去,灕水南流,兩江流向相反,故而興安諺雲:“興安高萬丈,水往兩頭流,”非常形象地概括廠興安地形和水系特點。

二、最科學的大壩

大小天平是指建築在興安縣城東 1.5公里海洋河上的一道攔河壩。是用來攔蓄和提高水位,以便將水通過渠道引向灕江。是靈渠的樞紐工程。習慣上稱大小天平以上為海洋河,以下為湘江。

大小天平距離靈渠進入始安水處為 4.215公里。這就使人產生疑問,由湘江高塘村至始安水的距離最近,只有2公里,為什麼不在高塘村築壩引水,而要舍近笤叮涎又?.215公里處築壩,經過測量方知,原來湘江在高塘村的海拔206.66米,而靈渠匯入始安水海拔211米。反而高出湘江4.34米。如果直線怯成渠道,只能把始安水引向湘江。始安水的水量又實在太少,上距它的發源地只有1.6公里,集雨面不到三平方公里,根本無水可引,有一點水也沒法行船。而要將湘江木引向姑安水,則至少要在湘江上修建一座五米多高的大,並形成一個湖泊。在二千餘年前,要在大江大河上修建五米多高的大壩而不被洪水沖垮,在技術上和建築材料上都難以做到。網而只好捨近求遠,將壩址往上延伸,選擇在今分水塘(又稱美潭)築壩:分水塘海拔212.10米,高出始安水1.10米,在這裡只需築一個矮壩,湘江水就可順利地引向始安水,再流往灕江。在壩址的選扦上,設計師捨近求遠的道理就在於此。

三、最精當的鏵嘴

鏵嘴是指建在大小天平頂端向江中延伸的一道石堤。其基礎也是用松木打樁,外圍用條石砌築,中填礫石和泥沙:因它“前銳後鈍”,形似犁鏵之嘴,故稱鏵嘴。現在我們看到的鏵嘴,由大小天平交匯處至嘴端長 90米。其最前端部分北邊41米,南邊長38米,寬22.8米,高約3米的平臺,俗稱分水臺。分水臺雄踞於分水塘中,真不愧為中流砥柱。

原來的鏵嘴還不止這麼長。據清末人陳夙樓的《重修興安陡河碑記》:光緒20xx年(1885)發生一次特大洪水,將鏵嘴沖毀,故重建時下移三十丈。鏵嘴比原來的縮短了三十丈。勘探的結果,這一事實得到了確認。1988年11月興安水電局與興安博物館合作,沿著現在鏵嘴南側邊線,往上游勘探和開挖探溝。於現鏵嘴上游73至80米處挖出了原鏵嘴基礎,該基礎淹埋在沙灘二米以下,已挖出松木樁三根,長條石一部分。這證明原來的鏵嘴實比現存的要長三十丈。即長達186米。這個問題從乾隆年間鄂昌所旺“分水亭”三大字碑也可得到旁證。現碑仍立於湘江南岸龍王廟山腳,碑正對原鏵嘴的頂端。

四、最靈巧的南北渠

南渠:南渠為引湘人漓的一條渠道,從小天平尾部的南陡起,至溶江鎮匯人大溶江的靈河口止,全長 33.15公里。落差30.26米,平均坡度為千分之0.91米。

南渠渠道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從南陡起至和尚陡人始安水止,長4.215公里。這段渠道為全部人工開挖,水流平緩,落差1.08米,平均坡度為幹分之0.26米。這段渠道開始一段沿全義嶺山腳開挖,基本上與湘江保持平行。其中 0.263公里至0.892公里一段,只靠一道石堤與湘江隔開,為靈渠險工。至大灣陡止,為越城嶠(今稱太史廟山)所阻。越城嶠寬350米,高約20米,全為人工劈開,工程相當艱鉅。這段渠道的寬度為8--15米,水深為1.8米。

第二段從始安水 4.215公里起至靈山廟10.313公里始安水匯人清水江止長6.098公里。這段渠道為半人工開挖改造而成。

第三段,從清水江 10.313公里至18.935公里零西村馬尿河匯人處止,長8.624公里。這段渠道絕大部分利用天然河道,寬15至30米,深1至2米,落差7.94米,平均坡度為0.92米。

第四段從 18.935公里至33.15公里靈渠匯人大溶江止,長14.215公里。這段全部利用靈河天然河道,河寬20至50米,水深1至3米,落差15.85米:平均坡降1.1l米。

南渠所經之地,大部分為喀斯特地貌,石山平地拔起,獨立成峰,渠道繞山蜿蜒,風景非常優美。明代詩人俞安期在《舟過秦渠即景》詩中描繪“秦渠曲曲學三巴,離立千峰插地斜。宛轉中間穿水去,孤舟長繞碧蓮花。”清代著名詩人袁枚《由桂林溯灕江至興安》詩:“江到興安水量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都生動地描繪出了南渠及其兩岸美麗的風貌。

北渠:北渠由大天平尾部北陡門起,往北迂迴於平疇沃野間,流程 25公里,再回到湘江。論長度,北渠只有南渠的十分之一,論作用,則和南渠相同。作為一條運河,兩者缺一不可。因為大小天平把湘江攔腰截斷,如果只有南渠,只能將湘水引入灕江。灕江的船可沿南渠到大小天平之上,但無法下壩達湘江。反之,湘江的船隻能到達大小天平之下,也無法上壩到達灕江。按照現代的設計,將大小天平安設一道船閘,不需北渠即可解決問題。可是在二千多年前,這個問題卻無法解決。因而開鑿了北渠,作為引航道。有了北渠,湘江船隻,可由北渠到達大小天平上游,轉往灕江,反之,灕江的船通過南渠、北渠也能到達湘江下游。所以說兩者不可偏廢。

五、最微妙的洩水天平

洩水天平是指建在靈渠南北二渠上的溢洪堰,它具有排洩洪水,保持渠內正常水位,以確保渠道安全的作用,故稱洩水天平洩水天平的建築方法與大小天平基本相同。靈渠中共有洩水天平三處,其中南渠二處,北渠一處。

南渠洩水天平,第一處位於南陡以下 892米處的秦堤上。 第二處洩水天平位於南陡以下 1953米處,稱馬氏橋洩水天平。

有了這兩處洩水天平,在興安境內湘江正常年分 1300立方/秒以下的洪水,可通過第一處洩水天平將進入南渠的洪水排回湘江,確保縣城和靈渠下游的安全。

第三處洩水天平位於北渠北陡 2334米處的水泊村西。為清代雍正八年(1730)兩廣總督鄂爾泰建立。

六、最牢固的秦堤

秦堤是建在南渠與湘江之間的一道石堤,從南陡閣起至大灣陡止,全長 3.1公里。堤頂最窄處只有4--5米,最高處有 8 米。用經過加工的大條石砌就。它下臨湘江,上承靈渠,工程很艱鉅。因為這道堤築於秦代,因此稱為秦堤。其中由南陡至洩水天平一段,長892米,稱為公堤。為秦堤最險要一段。歷史上這段堤常被洪水沖壞。堤壞則渠亡,因而這段堤修得很巨集偉。由洩水天平至接龍橋,長1708米,這段堤經過城區,堤寬達數百米。接龍橋至大灣陡,長2792米,靈渠南臨山腳,北為渠田,渠比田高,堤只做攔阻渠水的作用。因而堤高只有1米,寬只1.6米左右。這段堤雖很轉小,但若沒有堤,水往旁流,渠 也就不存在了。有了這道堤,渠高田低,為灌溉提供了方便。

秦堤外牆均用條石砌建,全長 3.1公里,遠望就像一道城牆,修得很巨集偉。從古以來,秦堤截植桃柳,春來桃花滿路,楊柳飄絲,尚為人們遊春之所。明初工部尚書嚴震直詠秦堤詩即有“桃花滿路落紅雨,楊柳夾堤生翠煙”的名句。

七、最古老的船閘

陡門是建築在靈渠的南北渠中的一種通航設施。它的作用類似於現代的船閘,只是比現代船閘建造簡陋,但操作則相當簡便靈活。

陡門,按唐人魚孟威的《靈渠記》記載,系桂管觀察使李渤創建於寶曆元年 (820xx年)。李渤當時建立的陡門有多少?史無記載。總之沒有超過18座。至鹹通九年(868年),也就是說43年後,魚孟威重修靈渠時,才將陡門增至18座。北宋嘉祐四年(1059)始增至36座。李渤初創的陡門,非常簡陋。“雜束筱為堰,間散木為門”,用不了幾年就壞。魚孟威稍有改進,陡門悉用堅木排豎,切禁用散材。但木做的陡門,不管用多堅硬的木材,也易損壞。因而後代修建的陡門,悉用石建,這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陡門,當然現存的陡門,已大部經過清代重修或重建,但其形式,與唐代系一脈相承。

1986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中國水利史研究會第二次論文研討會在靈渠召開,到會專家學者在考察靈渠以後,對靈渠的設。計開鑿給予高度評價。他們認為,綜觀古往今來.全世界的運河,沒有一條像靈渠那樣,在來水量這岸少的惡劣條件下開挖的。而靈渠挖成了,而且航行了二千餘年,這就是奇蹟。這就是我們的先人在水利建築上達到的高水平。靈渠不愧是我國的瑰寶。專家學者們的結論,是最好的對靈渠的讚賞。會中,專家們以學會名義,向國務院提出建議,將靈渠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務院接受專家門的意見,於1988年1月13日,公佈靈渠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11月,世界大壩委員會,組織全球6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來到靈渠考察。實地察看後他們讚不絕口.感到驚奇,他們說:中國兩幹多年前就有這樣高水平的水利建築,不愧為文明古國,靈渠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築的明珠,陡門是世界船閘之父。

桂林木龍湖景區導遊詞 篇10

大圩古鎮位於桂林市東南18公里處,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曆史。如今的大圩古鎮依舊可見青石板鋪就的老街,抬頭可見沿街的騎樓和木結構的鋪面,漫步在古鎮內隨處可見各種歷史古物,處處充滿著古風。

大圩古鎮始建於公元220xx年,直至明清,這裡已是南北商賈雲集之地,各地商人均在此建有會館,非常繁華。它曾是廣西四大圩鎮之首(其餘為賓陽的蘆圩、蒼梧的戎圩、貴縣的橋圩)。位於馬河和灕江匯合處的萬壽橋,是欣賞灕江及對岸螺螄山的好地方,而橋本身也是始建於明代,重建於清朝的文物。

過萬壽橋後的太平門和永安門之間,是老建築比較集中的地段,可以漫步於此,細細品味。值得一看的古蹟有高祖廟、清真寺、祠堂、廖宅(東方街47號)、黃宅(民主街28號)、李宅(民主街37號)等。在解放街上,還有一處宅邸門前有兩個霸氣十足的盤龍柱,也可以看看。

古鎮現在還保留著許多竹編作坊、草鞋作坊、傳統的喪葬用品店、草醫診室、老理髮店等一批古老的手工作坊。閒著無事的老人們或是在街邊看些發黃的書,或是聚集在一起喝茶打牌,平靜地生活著,守望著最後的古鎮。

大圩古鎮大約8公里處,還有個叫熊村的古村落,可以放一起遊玩,打個摩的大約10元的花費就可以了,另外四五月份的時候大圩古鎮周邊種的草莓可以摘的,價格可以詢問當地的農民。

桂林木龍湖景區導遊詞 篇11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桂林灕江的導遊,我姓張,大家叫我小張好了。首先,我代表我們旅行社,祝大家在這短短的一天遊中,能玩得開心,欣賞到更多的美景。

第一站我們先去灕江,坐小竹筏遊玩灕江。大家坐上船後,會見到很多的小竹筏,唱山歌是我們壯族的風俗,我領唱,你們跟我學,會有很多人一起唱起來的。大家知道山上的人為什麼近視眼的少嗎?因為啊,山遠又高,經常看遠處的風景,眼就不會近視了。相信看過電影《劉三姐》的朋友一定很多,那就是在這裡拍的,那水清的藍,藍的綠,能清晰地看到水底的石頭。

第二站我們要去的是大榕樹。那棵榕樹據說有幾百歲了,它的枝葉茂盛,樹高有幾十米,橫著又長了幾十米,樹根和樹幹都分不清了,有“榕樹之王”的稱號。去大榕樹的路上,我們還路過月亮山,遠遠看去,月亮的陰晴圓缺顯現出來,自然界真是神奇得很。

在大榕樹風景區出來,我們大家先去小山村吃飯。中午飯後,我們去今天遊玩的最後一站,著名的“象鼻山”風景區。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是因為那坐山橫看像一隻大象,在前面有條山石伸下來,彎成一個洞,像鼻子一樣,所以就叫做象鼻山了。我們坐上竹筏,就能進入象的鼻洞,裡面還珍藏著桂林的名酒---桂花酒呢!

一天緊張而愉快的遊玩就要結束了,親愛的“狗肉們”,我們下次再見。哦,忘了告訴大家,在我們這裡,“狗肉”就是好朋友的意思啊!

桂林木龍湖景區導遊詞 篇12

訾洲公園位於桂林市區中心灕江東岸水濱的訾洲上,和象山隔江相望,是桂林最年輕,又是最古老的公園。這裡江山會景,人文薈萃,濃縮了桂林山水及歷史文化的精華,是一個集生態、文化、旅遊、休閒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

訾洲是灕江上最著名的一座綠洲,它位於桂林城東灕江與灕江叉河之間,訾洲碧水環繞,群山簇擁,每到秋天,洲上蒼翠之中,紅黃秋葉翩翩,“訾洲紅葉桂林秋”為桂林勝景。遠山如畫,近水涵碧,日升霧起,最美是在煙雨迷濛時節,雲紗霧幔,訾洲籠罩在一片朦朧之中,江上煙波浩渺,群山若隱若現,浮雲穿行於奇峰之間,雨幕似輕紗籠罩江山之上,像一幅幅千姿百態的潑墨水彩畫。自古以來,訾洲煙雨就被訾洲公園(6張)列為桂林八景之一,排名第二位。

訾洲風景開拓歷史悠久,是桂林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園林遺址。自古以來訾洲即為文人墨客駐留隔江觀象之聖地。公園在20xx年的春節建成開園,公園內新開煙雨湖,建有名人與桂林展覽館、詩畫廣場、煙雨樓、雅竹居、幽蘭軒、怡閒館、訾家洲亭、燕亭、流芳亭等風景建築,設定柳宗元、裴立行、范成大、張孝祥等歷史名人雕像,恢復了“訾洲煙雨”和“訾洲紅葉桂林秋”的勝景,形成了飛瀑落虹、詩畫汗青、楓葉留丹、煙雨涵碧、竹林清境、香樟擁翠、幽篁傘蓋、銀杏淌金、碑亭流芳、江山水月等10個新景觀,佳木蔥蘢,翠竹搖風,境地清幽,是市民新的休閒娛樂健身好去處,也成為中外遊客遊覽桂林山水、領略桂林文化的旅遊新亮點。

桂林木龍湖景區導遊詞 篇13

圖騰古道景區位於陽朔縣城南部,這裡營造的場景與氛圍再現了120xx-7020xx年前桂林先民的生活情況與甑皮文化的歷史風貌。在這裡可以見到許多精彩演出,遊客也可以參與互動,體驗當地原始部落各種有趣的習俗。

與桂林陽朔的許多山水景點不同,圖騰古道景區主要展示的是源自桂林獨山一帶的甑皮巖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遊客們可見到石器、陶器、弓弩、自然圖騰柱等原始部落的象徵性事物。

圖騰古道主要講述桂林人一萬多年前甄皮巖人文化古蹟及當時生活狀況的再現場景……就在這煙雨峰巒中一群面板黝黑的土著人在青山綠林中驚現!他們有的爬樹叉為居,有的選洞穴為房,有的以茅草做屋。使用的工具依然是古樸的石器、骨器,原始的陶器、蚌器。穿著獸皮手持長矛在山林裡以狩獵為生、燒烤蛇蛙為食。

“北有凶奴,南有南蠻!”甑(音zèng)皮巖文化是南蠻人誕生的代表!

土風舞:在銅鼓交鳴中一幕幕充滿野性的舞動,以罕有的激情演繹著人與自然的關係,令人蕩氣迴腸,玩味不已。

桂林木龍湖景區導遊詞 篇14

桂林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譽,是中國乃至世界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城市,有著被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重點風景遊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兩頂桂冠,被譽為國際旅遊明珠。桂林風景秀麗,以灕江風光和喀斯特地貌為代表的山水景觀,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絕”之譽,是中國自然風光的典型代表和經典品牌。“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景在城中,城在景中,是桂林城市獨具魅力的特色。

桂林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湘西走廊”南端。行政區域總面積27809平方公里。轄5城區和12個縣,總人口495.11萬。境內地形複雜,地貌多樣,四周山地環繞,地勢由西向東依次降低,灕江和義江自北向南流經轄區。桂林有浩瀚蒼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險峻的峰巒幽谷,激流奔騰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絕的高山梯田,有壯、瑤、苗、侗等十多個少數民族。

桂林旅遊資源豐富,並具有以下五個方面特點和優勢:一是山川秀麗獨特。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賦予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山水風光,素有“甲天下”的盛譽;二是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渾然一體。灕江、蘆笛巖、象鼻山、龍脊、八角寨、靈渠、桂海碑林、王城等景區(點)各具特色;三是城市與景區交融,推窗、出門就能見景,且景觀分佈適當,旅遊可達性好;四是景觀分佈的空間層次多,且各具特色,便於多種旅遊線路的組合與分期分割槽開發;五是多數景區有城鎮做依託。部分景區已有一定的開展基礎,適宜開展多功能、多層次、多種形式的旅遊活動,增強可遊性。近年來,桂林市加大旅遊資源整合和開發力度,大力推出了兩江四湖、樂滿地、印象·劉三姐、愚自樂園、龍勝溫泉、銀子巖、秦城水街等各具特色和高品位的旅遊精品。

桂林旅遊資源數量多、景區廣、地域組合好,由市區和靈川縣構成的城市旅遊板塊,以陽朔為中心,荔浦、恭城、平樂組成的南片旅遊板塊和以興安為中心,龍勝、資源、全州、灌陽組成的北片旅遊板塊構成了大桂林旅遊圈,形成了灕江、百里小康生態文明長廊兩條黃金旅遊帶,構築了山水觀光、休閒度假、商務會展、歷史文化、紅色旅遊、民俗風情、城市旅遊等多元化旅遊產品體系。

憑著豐富的旅遊資源和獨具特色的城市魅力,桂林市歷屆政府大力發展旅遊業,旅遊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目前年接待入境遊客上百萬人次。桂林市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是世界旅遊組織向全球首推的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城市;是“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環保城市”。是“中國最佳魅力城市”和“中國最安靜城市”,也是一個最適合人類居住幸福指數很高的城市。

桂林木龍湖景區導遊詞 篇15

桃花江舊名陽江,屬灕江主要支流,發源於桂林市靈川縣境內的中央嶺東南側,由北至南流經桂林城西側,流經城區18.4千米,往東南匯入灕江。溯江北上,宋代時可與西湖、清塘相通,直抵今蘆笛巖前的芳蓮池。

桃花江江流平緩,清幽恬靜,沿岸山峰倒映如畫,一派田園風光,具有另外一種情調,歷代舟遊很盛。桂林市兩江四湖二期工程就是要開通桃花江至芳蓮池的水道,進一步開發桃花江。

現在已經完成桃花江下游清淤疏浚及兩岸景觀建設工程,從環城西路桃花江大橋至象山桃花江與灕江匯合處,全長2.07千米,清淤3萬立方米,使河道行洪瓶頸段面擴大了15%,這一河段的正常水深達到1.6米。同時將原來的堤岸改建為生態護岸,種植了大量的喬木、地被植物,設定了疊石、人工瀑布、湧泉、小橋、棧道、步行道、浮雕,再配以燈光,更顯婀娜多姿,絢麗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