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福建觀光導遊詞(精選16篇)

欄目: 福建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1.78W

福建觀光導遊詞 篇1

南普陀寺是中國古代建築物之一,大雄寶殿石柱上有副對聯:"經始溯唐朝與開元而並古,普光被夏島對太武以增輝。"這副對聯將寺廟開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說得清清楚楚,那就是說寺廟在唐朝就有了,距今也有1200多年;寺廟對著南太武山,真是風水寶地。據說該寺是唐代首先到島上開發的陳氏族人所建,五代時,稱泗洲院,宋初叫無盡巖,後該名叫普照寺. 普照院,元代至正年被毀,明洪武時重建,明末又毀於兵火,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由統一中國臺灣的施琅將軍重建。因與浙江普陀山普濟寺同觀音菩薩,又地處普陀山之南,故稱南普陀寺,是目前國內僧人較多的寺廟。南普陀寺坐子向午,依山面海,呈中軸線遞次向上,主體建築有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向左右對稱展開,依次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東西二側依次升高的廡廊,迴護著三殿,形成一個整體,雄偉壯觀。南普陀寺原為"臨濟宗"一派世襲主持,1920xx年起,該為十方叢林選賢制,選撥賢者為方丈。自那時到至今已選任了11任方丈。

福建觀光導遊詞(精選16篇)

南普陀寺改革開放後增加了活力,得到了政府的扶持,也得到了十方信善的捐贈。80年代以來,所有堂院都翻修一新,還新建了一批設施,主要有:海會樓. 普照樓. 方丈樓. 太虛圖書館,兩座山門以及閩南佛學院的教學樓. 僧舍樓,還有佛教協會的辦公室. 上客堂,會客樓。1992年在般若池畔,新建了一座氣勢巨集偉的大禪堂,堂高三層,八角重簷飛脊,圍以白石雕欄,精巧嚴密,富貴堂皇。現在的南普陀寺是建寺以來最為昌盛的時期,是閩南乃至福建最為流光溢彩,金碧輝煌的寺院!南普陀寺院內以及後山五老峰前,都留下歷代許多摩崖石刻和多塊碑記,主要有明太常寺卿林宗載的"飛泉",清施琅將軍的"為善最樂",以及抗荷將軍沈有容等的題刻和光緒三十四年美國艦隊訪問廈門的刻石,都提供了歷史的見證。

福建觀光導遊詞 篇2

南普陀寺是中國古代建築物之一,大雄寶殿石柱上有副對聯:"經始溯唐朝與開元而並古,普光被夏島對太武以增輝。"這副對聯將寺廟開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說得清清楚楚,那就是說寺廟在唐朝就有了,距今也有1200多年;寺廟對著南太武山,真是風水寶地。據說該寺是唐代首先到島上開發的陳氏族人所建,五代時,稱泗洲院,宋初叫無盡巖,後該名叫普照寺. 普照院,元代至正年被毀,明洪武時重建,明末又毀於兵火,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由統一中國臺灣的施琅將軍重建。因與浙江普陀山普濟寺同觀音菩薩,又地處普陀山之南,故稱南普陀寺,是目前國內僧人較多的寺廟。南普陀寺坐子向午,依山面海,呈中軸線遞次向上,主體建築有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向左右對稱展開,依次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東西二側依次升高的廡廊,迴護著三殿,形成一個整體,雄偉壯觀。南普陀寺原為"臨濟宗"一派世襲主持,1924年起,該為十方叢林選賢制,選撥賢者為方丈。自那時到至今已選任了11任方丈。

南普陀寺改革開放後增加了活力,得到了政府的扶持,也得到了十方信善的捐贈。80年代以來,所有堂院都翻修一新,還新建了一批設施,主要有:海會樓. 普照樓. 方丈樓. 太虛圖書館,兩座山門以及閩南佛學院的教學樓. 僧舍樓,還有佛教協會的辦公室. 上客堂,會客樓。1992年在般若池畔,新建了一座氣勢巨集偉的大禪堂,堂高三層,八角重簷飛脊,圍以白石雕欄,精巧嚴密,富貴堂皇。現在的南普陀寺是建寺以來最為昌盛的時期,是閩南乃至福建最為流光溢彩,金碧輝煌的寺院!南普陀寺院內以及後山五老峰前,都留下歷代許多摩崖石刻和多塊碑記,主要有明太常寺卿林宗載的"飛泉",清施琅將軍的"為善最樂",以及抗荷將軍沈有容等的題刻和光緒三十四年美國艦隊訪問廈門的刻石,都提供了歷史的見證。

福建觀光導遊詞 篇3

鼓浪嶼是廈門西南禺的一座小島,面積1.77平方千米,以700米寬的海峽與市區相隔。島上四季如春,島上樹木叢生,丘陵起伏,有海上花園的美稱,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因為島上有一中空巨石,海浪拍擊聲如鼓鳴而得名。島上最高處叫日光巖,附近有民族英雄鄭成功當年訓練水師的水操臺遺址。海邊有菽莊花園,花園旁邊的金色沙灘,為天然海濱浴場。島上無車輛,清雅脫俗。尤為遊人所讚賞的是,此地的居民文化素質非常的高,鋼琴擁有量為全國第一。月下風中,琴聲悠揚,漫步其間,韻味無窮,給人以極其優美的藝術享受。

日光巖俗稱“晃者”,位於島的中央,是鼓浪嶼的最高峰(海拔92.7米)。從山腳沿石梯登臨而上,沿途有日光巖寺、蓮花庵。古避暑洞。鄭成功水操臺遺址以及歷代名人的多處題刻。巖頂築有圓臺,站立其間,憑欄遠眺,廈鼓風光盡收眼底。裕莊花園坐落於鼓浪嶼的南端,分“補山”園和“藏海”園兩部分,以園飾海,以海拓園,整座花園設計精巧,園內主要建築“四十四橋”就建在海上,橋上有觀釣臺。渡月亭和“海闊天空”。“枕流”等事臺疊石。

浩月園位於鼓浪嶼的東南隅,全園佔地面積約為2萬平方米,為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而建。園內景點包括鄭成功青銅群雕。鄭成功巨型石雕像。鄭成功微雕展覽館。鄭成功碑廊。皇帝殿。鐳射舞臺。孔雀園。皓月休閒度假俱樂部等。其中鄭成功青銅群雕是以青銅鑄成的半圓半浮大型群雕,為目前國內歷史人物青銅群雕中罕見的一組;鄭成功巨型石雕像,高15.7米,重1400噸,用625塊花崗岩組成,整座雕像拔地凌空,氣宇軒昂,己成為廈門的重要標誌和象徵物。

福建觀光導遊詞 篇4

鼓浪嶼是廈門西南禺的一座小島,面積1.77平方千米,以700米寬的海峽與市區相隔。島上四季如春,島上樹木叢生,丘陵起伏,有海上花園的美稱,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因為島上有一中空巨石,海浪拍擊聲如鼓鳴而得名。島上最高處叫日光巖,附近有民族英雄鄭成功當年訓練水師的水操臺遺址。海邊有菽莊花園,花園旁邊的金色沙灘,為天然海濱浴場。島上無車輛,清雅脫俗。尤為遊人所讚賞的是,此地的居民文化素質非常的高,鋼琴擁有量為全國第一。月下風中,琴聲悠揚,漫步其間,韻味無窮,給人以極其優美的藝術享受。

日光巖俗稱“晃者”,位於島的中央,是鼓浪嶼的最高峰(海拔92.7米)。從山腳沿石梯登臨而上,沿途有日光巖寺、蓮花庵。古避暑洞。鄭成功水操臺遺址以及歷代名人的多處題刻。巖頂築有圓臺,站立其間,憑欄遠眺,廈鼓風光盡收眼底。裕莊花園坐落於鼓浪嶼的南端,分“補山”園和“藏海”園兩部分,以園飾海,以海拓園,整座花園設計精巧,園內主要建築“四十四橋”就建在海上,橋上有觀釣臺。渡月亭和“海闊天空”。“枕流”等事臺疊石。

浩月園位於鼓浪嶼的東南隅,全園佔地面積約為2萬平方米,為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而建。園內景點包括鄭成功青銅群雕。鄭成功巨型石雕像。鄭成功微雕展覽館。鄭成功碑廊。皇帝殿。鐳射舞臺。孔雀園。皓月休閒度假俱樂部等。其中鄭成功青銅群雕是以青銅鑄成的半圓半浮大型群雕,為目前國內歷史人物青銅群雕中罕見的一組;鄭成功巨型石雕像,高15.7米,重1400噸,用625塊花崗岩組成,整座雕像拔地凌空,氣宇軒昂,己成為廈門的重要標誌和象徵物。

福建觀光導遊詞 篇5

永定客家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神化般的民居建築奇葩,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巨集大、結構精巧、功能齊全、內涵豐富而聞名於世,在中國傳統古民居建築中獨樹一幟,被譽為“東方文明的一顆璀燦明珠”,是福建省八大旅遊品牌之一。 如果說永定是一個沒有大門的中國土樓博物館,那麼位於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的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地―――永定客家土樓民俗文化村景區,就是濃縮的永定客家土樓博物館。景區內土樓建築獨特,其中有富麗堂皇的“圓樓王子”―――振成樓、五鳳樓(府第式土樓)經典―――福裕樓、宛如布達拉宮的宮殿式建築―――奎聚樓、“袖珍圓樓”―――如升樓以及天后宮、土樓博物館等其他特徵土樓40多座。它們沿溪而上,氣勢恢巨集,錯落有致,與青山、綠水、翠竹、拱橋、水車、農田和諧相處,組成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絢麗畫卷。如今,儘管時移境遷,但是閩西客家人依然保留著特有的中原遺風,凝聚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如舞龍、舞獅、擂大鼓、“鬧古事”、“迎花燈”、漢劇、木偶、“十番”演奏、民間藝人絕技、迎親、客家山歌等,民風之古樸異彩紛呈,無不洋溢著獨特的客家民俗風情,象徵著土樓人家對幸福和美好未來的無限追求。景區處處展現出華夏文明的風采,是廣大中外遊客旅遊、休閒、探祕勝地。

福建觀光導遊詞 篇6

永定客家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神化般的民居建築奇葩,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巨集大、結構精巧、功能齊全、內涵豐富而聞名於世,在中國傳統古民居建築中獨樹一幟,被譽為“東方文明的一顆璀燦明珠”,是福建省八大旅遊品牌之一。 如果說永定是一個沒有大門的中國土樓博物館,那麼位於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的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地―――永定客家土樓民俗文化村景區,就是濃縮的永定客家土樓博物館。景區內土樓建築獨特,其中有富麗堂皇的“圓樓王子”―――振成樓、五鳳樓(府第式土樓)經典―――福裕樓、宛如布達拉宮的宮殿式建築―――奎聚樓、“袖珍圓樓”―――如升樓以及天后宮、土樓博物館等其他特徵土樓40多座。它們沿溪而上,氣勢恢巨集,錯落有致,與青山、綠水、翠竹、拱橋、水車、農田和諧相處,組成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絢麗畫卷。如今,儘管時移境遷,但是閩西客家人依然保留著特有的中原遺風,凝聚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如舞龍、舞獅、擂大鼓、“鬧古事”、“迎花燈”、漢劇、木偶、“十番”演奏、民間藝人絕技、迎親、客家山歌等,民風之古樸異彩紛呈,無不洋溢著獨特的客家民俗風情,象徵著土樓人家對幸福和美好未來的無限追求。景區處處展現出華夏文明的風采,是廣大中外遊客旅遊、休閒、探祕勝地。

福建觀光導遊詞 篇7

九日山是有無石不刻字之美譽。它以溪流蕩漾, 峰巒晴濃,奧衍明秀,陷為一區的迷人景色,被授予 國家風景名勝區。

在去九日山的路上,我心裡“砰砰”直跳,只想 快點看到九日山。一會兒,就到了九日山了。我一進 山門,就看到一座很大的寺廟,那就是延福寺。我們 走了進去,啊!真壯觀,寺前面是三座巨集偉的金色佛 像,兩邊是十八羅漢,它們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看 得我眼花繚亂。

出了延福寺,再走上去,就是菩薩泉。以前,泉 裡的水清清的,可現在卻被有的遊人弄得髒乎乎的 了,看著真不好受。

我們又繼續向前走,走了走,不知不覺就到了一 眺石邊,我們站在一眺石上,向遠眺,豐州的景色大 半收在眼底,真美!看夠了,我們再向右邊走,走到 了石佛巖。傳說豐州以前經常發生火災,就請一些工 匠來雕一個就山上的一塊大岩石雕一座佛像,這個佛 像是用來振災的。

順著彎彎曲曲的石道走了幾分鐘,我看到有一塊 石碑,石碑上寫著八戒石從哪邊走。物們按石碑上指 的,去看八戒石。因為要去八戒石必須要走很遠的 路,但我還是決定去看看。在路上,我走得口都幹 了,腳也酸了,可我還是堅持向前走。過了一會兒, 我果然找到了八戒石——一塊大大的石頭,那模樣還 真有點像豬八戒呢。

看完了八戒廠,我們接著遊覽了“天下第一 福”、“文東夫人的廟”……

要回家了,我戀戀不捨地走出延福寺,心想:九 日山真不愧是我們豐州引以為豪的風景名勝區!

福建觀光導遊詞 篇8

各位團友,大家好!我們現在來到西湖公園,它位於市區西北部,是福州迄今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園林,至今有1700多年的歷史。據史載,晉太康三年(282年),郡守嚴高築子城時鑿西湖,引西北諸山之水注此,以灌溉農田,因其地在晉代城垣之西,故稱西湖。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西湖與南湖相接。後其子延鈞稱帝,在湖濱闢地建水晶宮(在今水關閘附近),造亭、臺、樓、榭,在王府與西湖之間又挖設一條複道,便於偕後宮遊西湖。西湖成了閩國王朝的御花園。此後漸成遊覽區。宋淳熙四年(1177年),福州知州兼福建撫使趙汝愚在湖上建澄瀾閣,並品題西湖八景:仙橋柳色、大夢鬆聲、古堞斜陽、水晶初月、荷亭唱晚、西禪曉鍾、湖心春雨、澄瀾曙鶯。民國三年(1920xx年)福建巡按使許世英闢西湖為公園,當時面積僅3.62公頃。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多次撥款修繕、擴建,特別是20xx年,清淤挖泥,建截汙管道,重建、擴建舊景點,經修復後的西湖,真正是“山復整妝,湖復易容”,神采頓開。西湖現在總面積約45公頃,水面面積約30公頃。它通過柳堤橋、步雲橋、玉帶橋、飛虹橋,把西湖中的開化嶼、謝坪嶼與窯角嶼連成一個完整的遊覽景區。整治後的西湖景色愈見秀麗,遐邇聞名。修復及新增的景點有仙橋柳色、紫薇廳、開化寺、宛在堂、更衣亭、詩廊、水榭亭廊、鑑湖亭、湖天競渡、湖心春雨、金鱗小苑、古堞斜陽、芳沁園、荷亭、桂齋、浚湖紀念碑、盆景園等。

福建觀光導遊詞 篇9

各位團友,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海上花園,溫馨廈門。

今天我們即將參觀的是世界古炮之王,廈門市胡裡山炮臺。胡裡山炮臺位於廈門東南端的海峽突出部位,炮臺依山傍海,視野開闊,隔海與漁仔尾互為犄角,控厄著廈門港,素有“八閩門戶,天然鎖鑰”之稱。

緬懷歷史,展望未來!

好,各位團友,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胡裡山炮臺東城門腳下,大家可以看到那座古老而滄桑的城牆,會有怎樣的感觸呢?廈門胡裡山炮臺始建於清光緒20_年,也就是1894年,歷時2年零8個月建成,炮臺採用優質的花崗岩,並採用廈門民間“三合土”,拌以烏樟樹汁、糯米、紅糖一寸一寸夯打而成,可謂堅固無比,其優點是可以防止炮臺被炸是產生殺傷性的石塊,以至傷到士兵。整座炮臺呈半地堡式、半城垣式結構,佔地總面積達7萬多平方米。

裡面現存著一尊世界頂級的大炮,那究竟是怎樣的一尊大炮能夠讓人如此神往呢?下面請隨我入內親眼一目吧!

首先,站在這神奇的古榕樹下,我們可以看到前方一幅巨大的壁雕——《民族魂》,生動地描繪了炮臺那段歷史。壁雕對面有兩座大門,上面分別寫著“奮武”、“振威”二字,意蘊著要奮武振威,抗擊侵略者。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走進“奮武”們,左側的建築就是炮臺官廳指揮中心,等下我們再過來參觀,現在我們繼續往前走,通過閱練場,上階梯就可以到達炮臺了。

各位團友!下面就是震撼我們眼裡的時刻了,大家請往那邊看,裡面用鋼凝土封蓋下的龐然大物就是世界現存最古老、最大的十九世紀海岸炮,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紀錄的28生克虜伯大炮,該炮身長13.13米,重87噸,大炮口徑28生,大炮膛線84條,旋轉度360,有效射程1.6萬米,說到大炮的威力,有這樣一個誇張的傳說,據廈門民間傳說,當年閩浙總督邊保泉前來炮臺驗收炮彈時,炮彈打到了大擔島海面,因為威力巨大,連胡裡山附近的牛都震得大跳起來。

大家注意了,該炮還有一個孿生兄弟,原來在那邊的西炮臺,因為在1958年的大鍊鋼鐵運動中,被廈門鋼鐵廠以8分錢每公斤的價格買去鍊鋼了,所以只剩這孤零零的東炮了。朋友們,想當年那兩兄弟可是從德國飄揚過海來到胡裡山的啊!當時清政府可是花費高額達30餘萬兩白銀購買來的啊!聽到這裡,不知大家有何感想呢?

好!各位團友,下面我帶大家走進一段歷史:

1937年侵華日軍發動了七七盧溝橋事變,同年10月日艦在飛機的掩護下進犯廈門港,沉睡了多年的胡裡山克虜伯大炮在硝煙中再次甦醒,並打中了日艦“箬竹”13號,導致日軍進攻失敗。第二年5月,日軍從廈門東北部的何厝、泥金一帶偷襲登陸,佔領了廈門島。之後胡裡山炮臺也落入敵手,日軍在炮臺進行了大掃蕩,兩張副炮被搬走了,這兩座克虜伯大炮因龐大笨重搬不動而倖存了下來。

大炮旁邊的大坑就是炮臺的中心水池,是用來裝水擦拭炮口的。東西炮臺之間有一條暗道,是用來運送炮彈的,往暗道下去,可以到達我們剛才走過的閱練場了,閱練場是用來提供清兵操練的,前方的官廳一樓有中國首例高模擬矽膠機器人,還原出真實的歷史人物,通過人物的動作、對話,生動的再現1896年清朝胡裡山炮臺官兵指揮作戰的情景。同樣在官廳的二樓有4D影院、幻影成像劇場,每隔10分鐘迴圈播放,再現胡裡山歷史。

歷史可以銘記,也可以再現。各位團友,待會兒大家可以看到胡裡山炮臺又一大看點,那就是紅夷大炮清兵演練,通過情景表演再現清代紅夷大炮炮兵操演及發射炮彈的過程。大家可以在自由活動的時間來親自來體驗下這一憾人的場景。

好,各位團友!下面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了,我們再過45分鐘在東城門外集合,祝大家玩的愉快,同時也注意安全!

福建觀光導遊詞 篇10

清源山位於泉州北郊,故俗稱北山;又因峰巒之間常有云霞繚繞,亦稱齊雲山。面積62平方公里,主景區距泉州城市區3公里。清源山是閩中戴雲山餘脈,峰巒起伏,岩石遍佈盎然成趣,多處勝景天成,為572米,山脈綿延20公里,象形岩石,千奇著名自然景區,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美譽,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佔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相容幷蓄的文化名山。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虎乳泉、南臺巖、清源洞、賜恩巖等為勝。

山門,老君巖的山門,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臺,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著“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掛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老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它刻於宋代,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據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說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巖,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

千手巖,千手巖又名觀音寺,它是因為供奉觀音像而得名。千手巖處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紅牆素瓦,顯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後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創始人釋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藝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藝術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觀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態極佳。兩旁壁上的十八羅漢畫像,神態各異,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巖寺中常年暮鼓晨鐘,香火不絕,寺前蒼松翠柏,峰石嶙峋,別有一番情趣。

彌陀巖,是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幽谷梵音意境區內的主要景點之一。。過了千手巖,沿古道拾級布上,經振衣亭即到彌陀巖山門,門柱鐫有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撰寫的一對楹聯:每慶安瀾堪縱目,時觀膏畝可停驂,可見這裡是登高望遠,把酒臨風的好去處。彌陀巖的仿木石構石室,建於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老派1364)。室內的元代石雕阿彌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鑿而成,高5.77米,寬2.5米,頭結螺髻,足踏蓮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莊大方,慈祥和善。

三世佛,三世佛並排結咖跌坐於仰覆蓮花座上,主像通高約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儲存完好,皆為土蕃式樣:佛發螺鬢,上置寶嚴。面相上寬下窄,雙耳垂肩,肩寬腰細,均著袒右肩袈,並以袈裟一角搭於左肩上。衣紋用凸雕線條表示,雖歷經滄桑而線條依然明顯。石像均有圓形頭光及身光。中尊為釋迦像,又稱現在佛。左尊稱為藥師佛,即過去佛。右尊叫彌陀佛,是未來佛。

舍利塔,1952年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彌陀巖西側興建“弘一大師之塔”,塔內安放著大師的舍利子。整座石塔與周圍空間、摩崖石刻、環境綠化渾然一體,更顯得莊嚴、肅穆,使前來瞻仰的人們倍生懷念之情。1991年3月公佈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百丈坪,亦名遵巖、星臺巖。位於清源洞東南。《閩書》載:宋高僧可遵所構,其地巨石偃亙,週數百武,故名。歷史上曾建有“枕雲亭”及3座石塔。明萬曆間,泉州太守姜志禮書“百丈坪”三個大字,十分壯觀。

清源天湖,其內大壩壩頂海拔368米,為雙曲石拱壩,壩高30米,壩頂長140米,寬2。8米,總庫容11。5萬立方米,最大水面120xx平方米。清源天湖既是蓄水工程,更是景觀工程。大壩雄偉壯觀,水面波光粼粼,湖畔山峰林木倒映湖中,藍天白雲,湖光山色,交相輝映。

福建觀光導遊詞 篇11

清源山位於泉州北郊,故俗稱北山;又因峰巒之間常有云霞繚繞,亦稱齊雲山。面積62平方公里,主景區距泉州城市區3公里。清源山是閩中戴雲山餘脈,峰巒起伏,岩石遍佈盎然成趣,多處勝景天成,為572米,山脈綿延20公里,象形岩石,千奇著名自然景區,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美譽,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佔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相容幷蓄的文化名山。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虎乳泉、南臺巖、清源洞、賜恩巖等為勝。

山門,老君巖的山門,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臺,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著“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掛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老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它刻於宋代,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據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說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巖,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

千手巖,千手巖又名觀音寺,它是因為供奉觀音像而得名。千手巖處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紅牆素瓦,顯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後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創始人釋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藝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藝術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觀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態極佳。兩旁壁上的十八羅漢畫像,神態各異,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巖寺中常年暮鼓晨鐘,香火不絕,寺前蒼松翠柏,峰石嶙峋,別有一番情趣。

彌陀巖,是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幽谷梵音意境區內的主要景點之一。。過了千手巖,沿古道拾級布上,經振衣亭即到彌陀巖山門,門柱鐫有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撰寫的一對楹聯:每慶安瀾堪縱目,時觀膏畝可停驂,可見這裡是登高望遠,把酒臨風的好去處。彌陀巖的仿木石構石室,建於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老派1364)。室內的元代石雕阿彌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鑿而成,高5.77米,寬2.5米,頭結螺髻,足踏蓮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莊大方,慈祥和善。

三世佛,三世佛並排結咖跌坐於仰覆蓮花座上,主像通高約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儲存完好,皆為土蕃式樣:佛發螺鬢,上置寶嚴。面相上寬下窄,雙耳垂肩,肩寬腰細,均著袒右肩袈,並以袈裟一角搭於左肩上。衣紋用凸雕線條表示,雖歷經滄桑而線條依然明顯。石像均有圓形頭光及身光。中尊為釋迦像,又稱現在佛。左尊稱為藥師佛,即過去佛。右尊叫彌陀佛,是未來佛。

舍利塔,1952年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彌陀巖西側興建“弘一大師之塔”,塔內安放著大師的舍利子。整座石塔與周圍空間、摩崖石刻、環境綠化渾然一體,更顯得莊嚴、肅穆,使前來瞻仰的人們倍生懷念之情。1991年3月公佈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建觀光導遊詞 篇12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堵牆就是武夷精舍遺址 。武夷精舍是宋淳熙十年(1183年),南宋大理學家朱熹親自擘劃、營建的書院。據董天工的《武夷山志》記載:武夷精舍是當時武夷山的一大建築,人稱"武夷之巨觀"。有仁智堂、隱求室、止宿寮、石門塢、觀善齋、寒棲館、晚對亭和鐵笛亭等建築。四方來者,莫不嘆其佳勝。朱熹在武夷精舍著書立說,倡道講學達十年之久,培養了大批理學人才。因此他創辦的武夷精舍備愛封建統治者的重視,歷代都曾加以葺治、增廣。南宋末期,經擴建後的武夷精舍,改名為“紫陽書院”,由官府撥給公田以供養學者。隨後又設定“山長”這個教職,來主持教事。元初,改山長為“教授”。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武夷精舍毀於兵災。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朱熹八世孫朱洵、朱澍出資重建後,又改稱“朱文公祠”,崇祀朱熹。清康熙年間,賜予“學達性天”匾額,再度大興土木加以修葺。至今殘留的精舍遺址,則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20xx年,閩浙總督常見羅滿保“捐俸倡修”的,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從武夷精舍前行數百米,在接筍峰西壁巖下,有因峰巖崩塌形成的大小巖洞10餘處。每當冬春二季的早晚,從洞穴裡常常會冒出一縷縷淡淡的雲霧,在峰石之間輕輕遊蕩,時而聚集一團,時而又飄散開來,舒捲自如,變幻莫測,故此地名為“雲窩” 。雲窩四周環繞著響聲巖、丹爐巖、仙蹟巖、天柱峰、更衣臺、晒布巖、天遊峰、蒼屏峰、接筍峰等。過問樵臺,前面大家看見的這個石門,就是叔圭精舍舊址。門額上“叔圭精舍”四字清晰可見。叔圭、姓江名贄,北宋人,官舉孝廉。這裡原有一座考究的古建築,是清初為紀念江贄而建造的,現僅存這道石門。過叔圭精舍石門,但覺豁然開朗。左邊這個瀕臨九曲溪巡的亭子叫石沼青蓮亭。右邊這座山峰是隱屏峰,依附於隱屏峰,峰腰橫列三痕,彷彿折斷又連線在一起的山峰,叫接筍峰。隱屏峰下的這座亭叫水月亭。據說月明星稀夜晚在亭中把酒賞月,可風到四個月亮。請各位朋友猜猜看,有哪四個月亮?(天上一個,水中一個,杯中一個,還有心中一個)。雲窩中間這塊漆黑巨石,大家看,像不像一頭伏臥的大象,俗稱鐵象巖 。鐵象巖中間裂開一罅,人穿行於其中,但覺天光如線。為區別溪南靈巖一線天,故稱 它為“小一線天”。雲窩以鐵象巖為界,分上、下雲窩。雲窩巨石倚立,背巖臨水,地處武夷山精華地帶,為武夷首勝之區。這裡歷來是古代文人墨客、名宦隱潛居養心之所。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兵部侍郎陳省曾在上下雲窩間,興建“幼溪草廬”,計有賓雲堂、棲雲閣、巢雲樓、生雲臺、遲雲亭等10餘處亭、臺、樓、閣,極為富麗堂皇。可惜這些建築早已廢圯,巖壁間留下的些許摩崖題刻,還能讓人依稀記起昔日的繁華。關於幼溪草堂和武夷精舍,還留下一段有趣的故事。相傳陳省在雲窩構築幼溪草廬時,朱熹當年營建的紫陽書院十分破舊。一邊是優雅的環境,精美的建築;一邊是年久失修,即將坍廢的書院。一士人見此情景,便題詩於壁:“紫陽書院對清波,破壁殘碑半女筍。頗愛隔鄰亭榭勝,畫欄朱拱是雲窩。”陳省見詩笑曰:這分明是激我乎。即日捐資僱工,大興土木,將紫陽書院修復一新。

鐵象巖左邊這座山峰,就是我們在竹筏上看至的晒布,請大家注意看,在晒布巖的巖壁中間有斑痕像人的手掌,長度超過一丈的有數十行,相傳這是仙人留下的,故晒布巖又稱“仙掌峰”。晒布巖由於流水長年沖刷的結果,巖壁上佈滿了數以百道直溜溜的流水軌跡。每當西斜的陽光照到壁上,更見得條縷分明。俯視溪中,但見影浸水底,隨波晃漾,恍如無數條流動的黑蛇白蛇,從溪底直往下竄。若逢雨天,雨水從巖頂順著直溜溜的軌跡飛瀉直下,彷彿素練懸而未決天,萬千銀龍飛舞,堪稱奇景。關於晒布巖和仙掌峰的由來,民間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相傳很早以前,天宮的織女每天都揹著錦囊,唱著歌兒去採集五彩雲錦。這些雲錦配上一縷縷金絲銀線,織成一匹匹綾羅綢緞,獻給王母娘娘。一天清晨,負責運送的挑擔的挑擔大腳仙,挑著織女織好的一擔帛錦,踏著雲路途經武夷山雲窩時,不經意往下一看,頓時被“碧水丹山”的奇景迷住了。他便放下錦擔去遊玩。等他聽到天宮的鼓聲時,才想起錦擔,一看,糟啦,綾羅綢緞已被打溼了,他怕王母娘娘責怪,於是,就把一匹匹的帛錦抖開,晒在大巖壁上;可是錦緞太長,一直垂到六曲溪邊,皺巴巴的不平整,他又扯又拉,直到把一擔綾緞撫的平平整整。幾番辛勞,大腳仙已困頓不堪,尋到一陰涼處便呼呼大睡。一常見醒來,日頭已經西斜。他起身一瞧,眼前一片金輝,光芒四射。原來這是綾緞在陽光下熠熠閃亮,襯得碧水丹山更加旖旎。大腳仙用手一摸,巖壁上燙熱炙人,他慌了,急忙去收布。然而,那一條條綾緞已熔進了光滑的石壁中,連大腳仙按布的仙掌也永遠嵌進了巖壁上。“如今石上留仙掌,十指青蔥積綠苔。”說的就是仙掌峰的景緻。

請大家注意看,前面這塊壁上刻有“伏虎”二字。題刻的作者系幼溪草廬的主人陳省。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陳省因與宰相張居正政見不一而受到排擠。皇上雖數賜,但他仍然辭職榮歸入閩。深厚感情感懷才不遇,卜築武夷山中。適雲窩有一岩石狀如蹲虎,便勒石“伏虎”二字,意在他如一隻蹲伏在武夷山中的老虎,企盼有朝一日東山再起,再展巨集圖。伏虎巖右邊這一竹叢,就是郭沫若先生在遊武夷詩中提到的方竹。這種竹看似圓,摸去卻是四方的,十分奇特。不信,大家可以來摸摸。從伏虎巖前的石徑登上,便可看到一道石門,門額上刻有“崢嶸深鎖”四字。進石門,眼前豁然開朗,別有洞天。這就是素有產茶“甲於武夷”之稱的茶洞。從洞中放眼眺望接筍峰、隱屏峰、清隱巖、天遊峰、仙掌峰,以及遠在三曲的仙遊巖,峭壁聳立的危崖,就象一堵堵高大的城牆,把它團團圍住,唯一的通道,就是西邊的一條巖罅。人在面積不過六七畝的洞中,有如陷入井底一樣,抬頭仰視,僅見青天一圍。正如徐霞客在《武夷山遊記》中寫道:“諸峰上皆峭絕,而下復攢湊,外無磴道,獨西通一罅,比天台之明巖更為矯也。”所以,歷代都有文人墨客在洞內卜築隱居,如宋劉衡的小隱居,明李鐘鼎的煮霞居,清董茂勳的留雲書屋等。如今這些古老的建築,大都不見蹤跡,唯猖狂留下的董茂勳留雲書屋的舊址。茶洞最北面這個潭,稱“仙浴潭”,從天遊峰奇峰跌落下來的雪花泉 就彙集在這裡。相傳該潭曾有仙女在此沐浴,故名。大家請看,南面這條通往隱屏峰的石徑,在距我們所處位置的十餘米處,有一石門,門額上刻有“留雲書屋”四字,這就是董茂勳卜築的留雲書屋的舊址。二百多年前,《武夷山志》作者攻天工就是在其父董茂勳留雲書屋中完成了二十四卷《武夷山志》的編 工作,為武夷山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穿石門,過“雞胸”、“龍脊”,可見巖壁上有“仙凡界”題刻,意思是這裡是人間與仙境的分界線,只有有膽有識敢過武夷山險徑——“雞胸”、“龍脊”的人,才能步入頂峰仙境。立於峰尖這座亭叫“仙弈亭”。再往上攀登數十米,便到隱屏峰頂。峰頂原有清真道院,建於明萬曆三年(1577年),今廢。自巔南下,半壁有洞,名“南溟靖”。明道人劉端陽藏蛻於此,至今仍有石冢蜃壇。 各位朋友,請大家做好登山準備,現在我們開始攀登天遊峰。從茶洞到天遊峰一覽臺共有八百多級石階,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邊登邊數,看誰數的數字最精確。

現在我們終於登上了天遊峰一覽臺,大家一路辛苦了。根據剛才大家報來的數字看,張先生、李先生數得最為精確,共有石階826級,謝謝大家的合作。天游泳池峰東接仙遊巖,西連仙掌峰,壁立萬 ,高聳群峰之上。每當雨後乍晴,晨曦初露之時,白茫茫的煙雲,彌山漫谷;風吹雲蕩,起伏不定,猶如大海的波濤,洶湧澎湃。站在一覽臺上望雲海,變幻莫測,宛如置身於蓬萊仙境,邀遊於天宮瓊閣,故名“天遊”。一覽臺位於景區中心,是一處絕好的武夷山水觀賞臺。隨著時序流轉,在這裡可以觀賞到日出、雲霧、佛光、夕陽、明月等天遊五絕,從一覽臺上賃欄遠眺,但見群峰點點,西望那座山峰就是八曲的三教峰,東望這卒山峰是一曲的大王峰。俯瞰九曲蜿蜒,竹筏輕蕩,武夷山水盡收眼底,令人心胸開闊,陶然忘歸。徐霞客評點說:“其不臨溪而能盡九溪而能盡九溪之勝,此峰固應第一也。”

從一覽臺前行,眼前座宮觀式的建築,就是天遊觀 。觀後的妙高臺上,大家看到的這棵掛有古樹名木牌子的樹,就是罕見的紅豆樹。每當成熟季節,山風輕拂,豆莢就紛紛撒落在地,滾出殷紅的豆粒,晶瑩閃亮,鮮豔可愛。

唐朝詩人王維有詩道:“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但願大家能在樹下多找出幾粒帶回家中,成為武夷山之得的美好紀念。紅豆樹旁的這條澗稱胡麻澗。澗旁的石壁上,有歷代摩崖石記得餘處。其中最大這一幅“第一山”,系道光壬辰冬武顯將軍嶺南徐慶超題寫。意思是說天遊峰即是“武夷第一勝地”,那麼,理應號稱“第一山”。也有人解釋說,武夷山是道教名山,列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道教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天下第一。因此,他所佔居的名山,就應該是天下“第一山”。欣賞完摩崖石刻,登上崎嶇丘,前面這座牌坊就是中正公園牌坊,原來牌坊上鐫刻有“中正公園”四字,“文革”期間被敲掉,現有關部門正總任務恢復這一景觀。

福建觀光導遊詞 篇13

《營造法式》一書中,也把這個建築上的重要構件稱作侏儒柱。在佛教造像藝術中,常把扛負須彌座的力士塑造成侏儒的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印度中央邦的桑奇大佛塔,塔上有一幅《阿育王禮佛》浮雕,畫面上阿育王在宮廷侍女環繞之中,從跪伏的大象背上下來,準備去社拜釋迦牟尼卒堵坡坡,他把匍匐在地的侏儒當作踏階,於是侏儒託舉負重,也就成為佛教建築和造像藝術中常見的形象。泉州東西塔須彌座16尊侏儒,每尊只有30釐米高,採用的是深浮雕技法。這些侏儒大家看,個個都是矮矮墩墩、裸胸凸肚,他們各據一角,以身當柱,作出聳著肩,拱著背,頂託巨塔的姿勢;有的穿無袖短衫,有的褲子滑在肚臍下,有的單膝跪地,有的半蹲半起,有的兩手舉託,有的雙手撐膝,有的歪關側腦,有的憋氣運力,有的齜牙咧嘴,有的故扮鬼臉,有的滿面苦相,一個個拚力賣命,不堪其重,每塔都有一個侏儒把拇指和食指放在嘴裡作吹唿哨狀,好像是個領頭的,在指揮大家一起出力,這些沒有生命的石雕侏儒,引人同情又使人揪心。他們比塔上的人物浮雕和須彌座的佛傳圖浮雕更富有藝術的魁力和深刻的思想。泉州東西塔須彌座的侏儒,不失為當時社會的寫照,把侏儒的忍苦受罪的樣子真實的表達出來了。泉州東西塔創造了具有宋朝那一個時代的造型藝術也可從這對姐妹塔中看出南宋時代的科技水平,近年東塔入選中國“四大寶塔”郵票發行。從佈局來看,東西塔是開元寺建築群的組成部分,從塔的自身來看,又是獨立的建築,也許可以說,開元寺就像是一壺好茶,需要慢慢品嚐,細細回味,自有無窮餘韻在心中。

福建觀光導遊詞 篇14

古田會議會址由前後廳和左右廂房組成。址內庭院空闊,依次為前院、中門、下廳、正廳。左右兩側為廂房,步入中門,正廳是古田會議會場,主席臺設於左側。毛澤東將右邊廂房第一間為毛澤東同志辦公室和休息室。

祠堂外面址外為草地。左側為當年紅四軍閱兵場,西南面設有當年紅四軍領導人檢閱紅軍官兵操練的司令臺。背後是樹林,會址對面,有60年代新建的古田會議陳列館。右側有一口引水井和“荷花池”。

福建觀光導遊詞 篇15

聳立在拜庭兩側廣場中,相距約200米左右,呈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構形態的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它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

東、西塔以塔身的雄偉、形制的奇妙,建築的神工和雕鏤的精美而揚譽海宇,吸引著自宋至今的無數中外學者和遊人前來遊覽、觀瞻、揣摩和研究。

東塔名“鎮國塔”,鹹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

原是五層木塔。前後經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師才易磚為石。後由法權法師,天錫法師繼造,前後經20_年才完工。

東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迴廊、外壁、塔內迴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

塔為框架式的結構。正中的塔心柱直貫於各層,是全塔的支撐。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角處均架有石樑,搭連於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頂柱的護鬥出華拱,層層托出,縮小石樑跨度。

石樑與粱託如同斧鑿,榫眼接合,使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相依形成一體,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

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岩,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築工縝密。

穩固的基礎,配置著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使這座重達一萬多噸的建築物,雖經歷 700多年風霜雨露而巍然不動。

公元 1620_年的八級地震,也無法動搖動它的根基。

石塔不但堅固無比,而且造型精緻。塔簷呈彎弧狀向外伸展,簷角高翹,使塔身有凌空欲飛的態勢,顯得輕盈。

每一層各設四個門和四個龕,逐層互換。這樣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動和美觀。

每層塔簷角各系銅鐸一枚,微風吹動之時,銅鐸聲叮咚,悅耳怡人。塔頂有八條大鐵鏈,連結八個翹角與剎頂,顯得氣勢磅礴,紫氣飄搖。

每一層塔壁上還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別刻有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和佛乘,共計 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細膩,線條流暢,巧奪天工。

東塔已於 1997年入選全國四大名塔郵票,可稱得上“石塔之王”。

福建觀光導遊詞 篇16

泉州洛陽橋位於福建泉州東北洛陽江上,宋皇佑五年(1053年)興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是古代漢族橋樑建築的傑作。泉州洛陽橋是舉世聞名的樑式海港巨型石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834米,寬7米,有橋墩46座,全部用巨大石塊砌成。結構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極高的橋樑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

洛陽橋,又稱萬安橋,在市區東北郊洛陽江入海處,該橋是舉世聞名的樑式海港巨型石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建橋處海潮洶湧,江寬流急,建橋工程非常艱鉅。為此,採用了一種新型建橋方法,即在江底隨橋的中線鋪滿大石頭,築起一條二十多米寬,里長的水下長堤。然後在石堤上用條石橫直壘砌橋墩,成為現代橋樑工程中“筏形基礎”的先驅。這種技術,直到十九世紀,歐洲人才開始採用。

為了使橋墩更為牢固,巧妙地利用繁殖“礪房”的方法,來聯結膠固石塊。這種用生物加固橋樑方法,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當時,大橋建成後,橋上還裝飾有許多精美的石獅子、石塔、石亭,橋兩端立有石刻人像守護。

洛陽橋的修建成功,轟動了泉州遠近,引起當地造橋熱潮,先後造了十大石橋,其中建在晉江上的安平橋,規模更是巨集偉。

洛陽橋是當時泉州郡守宋代大書法家蔡襄倡導興建的,他撰寫的《萬安橋記》碑刻,是書法珍品,為歷代書法家珍視,現儲存在橋頭蔡忠惠公祠內。

“萬曆三十五年秋地震,橋圮,大石橋折入於海,橋北故址塌南四尺奇。餘乃採石從海底結趾二十三,葺舊三十五,整補扶欄五百,增兩翼鎮風塔各一,折樑重易,關摟亭榭一新。”

中國第一座海灣大石橋洛陽橋(原名萬安橋),素有“海內第一橋”之譽,是古代著名跨海樑式石構橋,在中國橋樑史上與趙州橋齊名,有“南洛陽,北趙州”之稱,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稱之為“中國古代橋樑的狀元”。世界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也對它做了很高的評價。千百年來,一提起洛陽橋備受讚頌的是北宋一代名臣蔡襄,其實建造洛陽橋的實際主持人卻是盧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