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福建景點導遊詞全新(精選20篇)

欄目: 福建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1.97W

福建景點導遊詞全新 篇1

人們常說“自古名山僧佔多”,其實是冤枉了出家人。與世無爭的僧人隱身在高山峻嶺之上,本意是修心養性,卻常成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聞名遐邇。而泉州開元寺就座落在平平無奇的鯉城區西街,與凡世的隔絕只靠山門前這堵象徵性的屏障一紫雲屏,這無形中縮短了塵世與佛門的距離。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襯,卻多了善男信女的親近,這就是泉州開元寺的獨特之處。

福建景點導遊詞全新(精選20篇)

泉州開元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或許大家想知道,開元寺何以能夠聞名海內外呢?那就讓我們一起慢慢領略、細細品味吧。

眼前這座別緻的建築就是開元寺的山門,也叫天王殿。它建於唐武則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前後已經過幾次火災燒燬與重建,現存建築是民國十四年(公元1920_年)修建的。大家先請看這石柱:上下端略細,中部較粗,呈梭子狀,學名梭柱,據考證為唐朝的石柱風格,年已十分久遠了。石柱上還懸掛有一木製對聯“此地方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這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近高僧弘一法師所寫的。它是泉州這個具有濃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風貌的真實寫照。分坐在天王殿兩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規制所配置的密跡金剛與梵王。它們怒目挺胸,狀極威嚴,與一般寺廟所雕塑的四大金剛有較大差別,有人謔稱它們為“哼哈二將”。

跨過山門就到了拜亭。站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東西塔和寬敞明亮的東西兩廊對稱地排列在兩旁,而我們所在的位置就在開元寺的中軸線上。佛教傳入我國巳有一千多年曆史,並在中國落地開花,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開元寺的佈局就突出了我國古建築的南面為尊和中軸線為主的特點。

拜亭前的這個大石庭,是個“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動。每逢農曆二十六日,這裡人山人海,梵唄聲聲,一派泉南佛國景象。石庭兩邊分列著八棵200至800歲的大榕樹,陰翳蔽日,盤根錯節,增添了開元寺靜寂、莊嚴的氣氛。樹下排列著11座唐、宋、明時期不同形式的古經幢、小舍利塔,以及兩隻贔屓。庭中還置立著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爐,蓋鈕雕蹲狻猊,爐身周雕幡龍、祥雲、蓮瓣、蔓草等紋飾,形制優美,雕工精妙。焚帛爐稍後兩側,還有兩座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廂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薩錘太子捨身飼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時留下的痕跡。

在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就是眼前這座大雄寶殿。因傳說建殿之時有紫雲蓋地,所以又叫紫雲大殿。大殿上方這塊巨匾寫有“桑蓮法界”四個魏碑風格的大亨,以應桑開白蓮之說。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產絲綢。這片地原是大財主黃守恭的桑樹園,後來捐給匡護大師建寺。關於這件事,有一個很動人的傳說:一天,黃守恭夢見有一個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說等桑樹開白蓮花後就獻地結緣。幾天後,滿園桑樹果然都開出白蓮花,黃守恭深被無邊佛法所感動,果然把這片桑樹園捐獻出來。其實,黃守恭本為樂善好施之人,桑開白蓮之說乃是人們敬慕佛祖,附會而成,但這一神奇的傳說卻為泉州人民所津津樂道,世相傳,因而開元寺也得了“桑蓮法界”的美稱。

大雄寶殿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後經過唐、南宋、元、明幾次受災與重建,現存建築物是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遺物。大殿通高20米,面寬九間,進深六間,面積達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遠,外觀雄渾,儲存唐朝巨集模鉅製、巍峨壯觀的建築風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兩旁是五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是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莊嚴,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工藝精巧,令人歎絕。五方佛的脅侍有文殊、普賢、阿難、迦葉以及觀音、勢至、韋馱、關羽、梵王、帝釋等諸天菩薩、護法神將共10尊。在大殿後正中供奉著密宗六觀音的首座聖觀音以及善才、龍女和兩翼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開元寺歷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淨土宗、密宗、禪宗等宗派,而大殿卻能保持這種罕見的規制,這既值得誇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寶殿還有一個“百柱殿”的雅稱。全殿原計劃設立柱子一百根,後來因為需要放置佛像和騰出給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長了珩樑,減少了立柱,成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右參政、按察使曾櫻與總兵鄭芝龍重修開元寺紫雲大殿時,將其中木柱全部換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豐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時期的海棠花式柱、圓柱、方柱。楞梭柱、蟠龍柱等。尤其是殿後廊簷間那對16角形輝綠岩石柱,雕刻著古印度和錫蘭流傳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圖案24幅,引起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它與殿前月臺須彌座束腰處的72幅輝綠岩獅身人面像和獅子浮雕,同為修殿時從已毀的元主印教寺移來的。它們是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繁榮發達,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歷史見證。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樑接合次,有兩排相向的24尊體態豐腴、紋飾x麗、色彩斑斕,雙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頻伽”(即妙音鳥)。據佛經說:此鳥發聲微妙,仙音優雅,連歌神緊那羅都不及她。他們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們把她們的下半身嵌人柱榫裡,翼脅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櫻洛圈脛胚,雙臂伸展,腕著馴鐲,手棒文房四寶,瓜果點心,絲竹管絃,翩翩若仙。他們不但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而且用以替斗拱,依託粗大的珩樑,減少其過大的跨度,極為巧妙地將宗教、藝術與建築融合起來,令人稱絕。

百柱殿的後側西邊,是據說開過白蓮花的千年老桑樹,即“桑蓬古蹟”。看到它老態龍鍾的樣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歲高齡了,對其是否開過白蓮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過,在老桑樹下,立有一塊古老的石碑,言之鑿鑿,似乎確有其事。在1920_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樹被雷電一劈為三,其中一技墜落在地上,於是僧人們將其用一塊花崗岩托起,並鐫一對聯“此對生蓮垂拱二年,支令勿壞以全其天“,老桑樹果然奇蹟般地活了下來,而且枝繁葉茂,青春煥發。前幾年,大風將樹於從託石上吹落地,末等人們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樹同根”的老桑樹猶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向著北、東、南三個方向延伸開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大殿後面的甘露戒壇,建在中軸線的第二臺階上。據說唐朝時候,此地常降甘露,一個叫行昭的和尚於是在這裡挖了一口甘露井。北來天津三年(公元1020_年)在井上建壇,遂稱甘露戒壇。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0_年)敦炤和尚認為戒壇不符合規範,又按《南山圖經》改建為五級,其間高低寬窄都有嚴格的限制。後經元、明多次重修,現存建築是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建的四重簷八角攢尖式結構。壇頂正中藻井採用如意斗拱,交疊上收,如蜘蛛結網,似回紋織錦,結構複雜而精巧。壇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鋪作間24尊“飛天樂伎”,身系五彩飄帶,手持琵琶、二絃、洞蕭、響板,輕歌曼舞,翩翩若飛。它們與百柱殿的頻伽一樣,既是建築藝術的瑰寶,也是研究南音與南戲十分寶貴的形象資料。

藻井下分五級。壇臺的最上層供奉明的盧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蓮花臺座有一千葉蓮花瓣,每片蓮葉上各刻一尊6釐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盧舍那四周各層侍立著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鈴、金剛鎖四菩薩,還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觀音的及韋馱天將等24尊菩薩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剛塑像為最佳。它們怒目結髮,赤足袒胸,顯得無比威嚴。環繞壇座的束腰處還有護三皈、護五戒的各種神王牌64個。戒壇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這種神祕肅穆的氛圍,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諸念俱滅,一心皈依。據說這種戒壇在全國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為貴,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戒壇之後,就是有“百寶樓”之稱的藏經閣。這裡原來是法堂,是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僧錄劉鑑義建造的。元、明時期已經過多次重修,至民國十四年(公元1920_年)圓瑛和尚改建為水泥仿木結構的二層樓閣。樓下現為寺僧唸經禮佛處,上層收藏各種版本經書3700多卷。五時的開閩王王審知身居王位,獨霸閩疆,純屬機緣偶然,因此他當了閩王后,就與佛結緣,起大信心,立大誓願,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他先後舍錢百萬緡造大殿等建築,並蒐集一萬兩黃金白銀,研細為泥,請開元寺義英法師寫了兩部金銀《大藏經》,現二樓還儲存有殘頁。另外還有元朝如照法師刺血寫成的《法x經》以及泰米爾文的貝葉經。它們是我國珍貴的佛學典籍。除此之外,藏經閣還儲存有從盛唐至民國的歷文物。其中各玉、銅、瓷、木質的大小佛像、菩薩、羅漢、天王、神將等32尊。明大書法家張瑞圖及現高僧弘一法師等名家的字跡和木板楹聯也珍藏在這裡。一樓大廳裡還收藏有12口南宋以來的方鍾,其中特別有價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鐵鐘,鐘上鑄有與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號的銘文,是研究中國臺灣與泉州經濟史的很有價值的資料。

在中軸線的兩邊,還有一些建築群:東有由迦藍祠改建的檀樾祠,紀念施主黃守恭。黃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後裔及海外紫雲家族無不以此為榮。有俗稱“小開元寺”的準提禪林,原供奉天台宗的準提菩薩;西有尊勝院,現已開闢一部分為弘一法師紀念館,有水陸禪寺,以供寺僧棲息。

聳立在拜庭兩側廣場中,相距約200米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構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它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偉、形制的奇妙,建築的神工和雕鏤的精美而揚譽海宇,吸引著自宋至今的無數中外學者和遊人前來遊覽、觀瞻、揣摩和研究。

東塔名“鎮國塔”,鹹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前後經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師才易磚為石,後由法權法師,天錫法師繼造,前後經十年才完工。東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迴廊、外壁、塔內迴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為框架式的結構。正中的塔心柱直貫於各層,是全塔的支撐。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角處均架有石樑,搭連於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頂柱的護鬥出x拱層層托出,縮小石樑跨度。石樑與粱託如同斧鑿,榫眼接合,使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相依形成一體,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岩,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築工縝密。穩固的基礎,配置著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使這座重達一萬多噸的建築物雖經歷700多年風霜雨露而巍然不動。公元1620_年的八級地震,也無法動搖動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堅固無比,而且造型精緻。塔簷呈彎弧狀向外伸展,簷角高翹,使塔身有凌空欲飛的態勢,顯得輕盈。每一層各設四個門和四個龕,逐層互換。這樣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動和美觀。每層塔簷角各系銅鐸一枚,微風吹動之時,鐸1聲叮咚,悅耳怡人。塔頂有八條大鐵鏈,連結八個翹角與剎頂,顯得氣勢磅礴,紫氣飄搖。每一層塔壁上還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別刻有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和佛乘,共計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細膩,線條流暢,巧奪天工。東塔已於1997年人選全國四大名塔郵票,可稱得上:石塔之王。

西塔名仁壽塔。五樑貞明三年(公元920_年)王審知由福州泛海運木來泉州建此塔,初名“無量壽塔”。北來政和四年(公元1120_年)奏請賜名“仁壽塔”,前後經毀壞與重修多次,易木為磚,至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1237年)由自證法師易磚為石,先於東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於東塔,其規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須觀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遊客與學者的廣泛興趣。

泉州開元寺石塔是我國古石構建築瑰寶。從石塔的建築規模、形制和技藝等方面來看,都可以說得上精妙絕倫。它充分體現了宋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偉大的創造性。它不但在中國石塔中堪稱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紀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社會空前繁榮的象徵,也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標誌。現在,東西塔影雕作品已成為我市最高層領導人饋贈佳賓的珍貴禮品。因此可以說,東西塔已成為泉州的象徵。既是泉州人民的驕傲,也是海外僑胞和臺灣同胞所憧憬的鄉影。即使是沒有到過泉州的人也常在說:做人要“站著像東西塔,躺著像洛陽橋”,可見東西塔在他們心目中的份量。

大凡名剎,必有名僧。歷開元寺僧人,或以佛學著作稱勝,或以詩詞文章聞名,或弘道揚名,或入世獻身,有高僧:唐開山祖匡護大師,五唯識大師,律宗釋弘則,淨土宗釋楚勤,南禪釋文展,橋成造化的釋義波,禪宗第一住持釋妙恩,溫陵禪師釋戒環,藹益大師釋智旭,“為文似柳、為詩似陶“的釋大圭,更有“唸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唸佛”、集佛學、書法、金石、音樂、繪畫、詩文於一身的現律宗高僧弘一法師。

開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國弘法。如清朝順治年間的木庵禪師,漂洋過海,揚名東瀛,成為日本黃檗宗的第二世傳人;新中國成立後的轉逢老和尚,足跡遍及印尼、尼泊爾、緬甸、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現任住待道元法師也曾應邀前往巴西弘法,禪風遠播。

“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聲”,泉州開元寺以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獨特的規制,巧妙的建築、珍貴的文物、優美的藝術和卓越的聲譽,正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僧民信眾和十方遊客前來禮朝膜拜,旅遊觀光。

女士們,先生們,參觀完泉州開元寺,您是否有不虛此行的感覺呢?您是否對泉州這個宗教歷史博物館有更深的瞭解呢?但願主城泉州豐富的人文景觀與美麗的自然風光能在您心中留下美好的回憶。

福建景點導遊詞全新 篇2

東山島是福建省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之一,這裡海灣遼闊,沙灘平緩,綠樹成蔭,勝景眾多,極具南國濱海風光特色。東山島古稱銅山,現仍存有建於明代的銅山古城,位於銅陵鎮海濱,係為防禦倭寇而建,至今雄風依存。古城內有一座迴廊曲徑、玲瓏雅緻的關帝廟,亦稱武廟,建於明代,至今香火旺盛。位於東山島東部的東山馬鑾灣,沙白水淨,天藍海闊,加之岸邊綠林蔥蘢,沙灘長2500多米,寬60米,沙灘東北有“三支峰”為屏,東南有赤嶼等四個小島拱衛,因而自成格局。

景點

坐落在東山古城東門海濱石崖上的東山風動石,高4.37米,寬4.57米,長4.69米,重約200噸,上尖底圓,狀似仙桃,風吹石動,故名“風動石”,然而歷經颱風、地震而不倒,有“天下第一奇石”之稱。巍然“擱”在一塊臥地凸起且向海傾斜的磐石上,接觸面僅為十餘平方釐米。狂風吹來時,巨石輕輕搖晃不定,人若仰臥盤石上,蹺起雙足蹬推,巨石也搖晃起來,但又不會倒下,有“天下第一奇石”之稱。

關於風動石,歷代名人吟唱甚多,如明代文三俊詩曰:“是石是星麗太空,非風搖石石搖風。雲根直締槐杓上,月館堪梯小八鴻”。

銅山關帝廟

又名武廟,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正德三年(公元1520_年)擴建,至第四年,始建成縱袤一百二十尺,橫廣五十一尺的宮殿式大廟。爾後,幾經擴建、焚燬、重修。關帝廟它屬抬樑式構架,單簷歇山頂、傳統對稱型建築;內有迴廊廂房、丹墀龍陛、華表僧舍,其建築中軸線正與隔海相望的文峰塔相對。關帝廟融建築、石雕、剪瓷雕、木刻等民間藝術於一爐,且已達爐火純真的地步。關帝廟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單位。

東山馬鑾灣景區

馬鑾灣海濱浴場,沿東山島東南沿岸有南門灣、嶼南灣、馬鑾灣、金鑾灣、冬古灣、烏礁灣、澳角灣、宮前灣七個海灣,它們呈月牙形,首尾相接、綿延30多公里,潔白的沙灘背靠蔥蘢的林帶,環抱著清澈的海水,是天然的海濱浴場。灣內小島星羅棋佈與浩瀚的大海交相輝映,構成一處天藍、水碧、沙白、林綠、海灣美、島礁奇的海濱旅遊度假勝地。是一個國家級健康海水浴場。馬鑾灣長2500米,寬60米,沙灘潔白、細軟,粗不紮腳、細不沾身。

寡婦村景區

1950年5月10日,國民黨從東山島撤退,共帶走了四千七百餘青壯。而這個只有二百餘戶的村子,竟有147名青壯男子強行裹挾去臺。一夜之間,故園驚變,骨肉離分,悲天慟地。誰料海峽竟成隔絕,這一去就是大半個世紀。在這個悲劇舞臺,人們看到了觸目神傷的一幕:上百名在那次兵災中失去丈夫的女人,成群結隊,來到海灘,遙對雲海深處的海峽東岸,燒香化紙灑酒,不知親人是死是活,只能遙寄罹。多少次,她們一聲聲嗚咽喚郎君,只聞濤聲起迴音;多少回,她們一雙雙淚眼盼歸舟,不見帆影只見雲。這些不幸的女性,對愛情的忠貞和對團圓的渴望,藍天可作證,大海可為憑!由此,這個村子又多了一個飽含酸辛的名字——“寡婦村”。

九仙山景區

九仙山,俗稱九仙頂,在東山島銅陵鎮西北面。因其是我國東南沿海歷代軍事要地,故又稱水寨大山,是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省政府1986年公佈的首批省級名勝風景區主要景點。循著九仙山南邊小道扶蹬而上,走了百來米,有歷代文人墨客,官宦名流的摩崖石刻。

烏礁灣景區

烏礁灣位於東山島尾部,這裡有著南國海濱的風光,天藍、水碧、沙白、林綠、海灣美、島礁奇,1992年7月,國家林業部批准為國家級海濱森林公園。

烏礁灣,因灣西部有一塊黑色的礁石而得名,它是東山島最大的海灣,形狀似一個被拉長的拼音字母“C”字。烏礁灣南北長8.3公里,東西縱深4.63公里,面積約4平方公里,水深10米左右。海濱有8公里長的茂密的綠色長城,腹地森林覆蓋率達70%。在漫長的林地中,種植有木麻黃、溼地松、馬尾松、橡膠、荔枝、龍眼等林果作物,是一座典型的海濱森林公園。

東門嶼

東門嶼位於銅山古城東門對面二公里遠的海面上,故稱東門嶼,又因島上有文峰塔,又名塔嶼。它同廈門的鼓浪嶼,溫州的江心嶼和中國臺灣的蘭嶼,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嶼。島嶼面積近1平方公里,是一個近似“土”字形的島嶼,最高處文峰塔海拔91.3米,島嶼上風光相當漂亮。這邊建成了萬佛寶殿、天王殿、臥佛壇等廟宇,共計六千多平方米,形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佛教寺廟群。寺的南面有小沙灘、礁石、洞穴,並有眾多的石刻碑刻點綴其中。周圍自然景色秀美,山林鬱鬱蔥蔥,幽靜宜人。

文峰塔

是東門嶼的地標性建築,於明嘉靖五年(1526)由巡海道蔡潮主持修建。其建築樣式為八角型密簷式實心石塔,並由七層花崗岩砌成,塔頂端配置石葫蘆。塔高32米,圍寬14米,四面各配一副浮雕。現為島內重點景點之一。

福建景點導遊詞全新 篇3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請大家叫我×××,“一溪貫群山,清淺縈九曲。一溪邊到巖岫,倒影浸寒綠。”今天我要帶大家參加擁有“奇秀甲東南”美名的武夷山風景名勝區。

九曲溪

我們第一個到達的景點就是充滿詩情畫意的九曲溪。首先我要簡單的介紹九曲溪的概況:世間中山水幽奇以武夷山為第一,武夷之魂在九曲溪。這條發源於武夷山脈主峰--黃崗山西南麓的溪流,澄沏清瑩,經星村鎮由西向東穿過武夷山景區,盈盈一水,折為九曲,因此得名。九曲溪面積為8.5平方公里,全長約9.5公里。山挾水轉,水繞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景緻的山水畫意。

大家可以乘坐竹筏順著九曲溪蜿蜒而下,那碧清的溪水會讓您把所有的煩惱都拋到九霄雲外。兩岸奇峰峭拔、怪石嶙峋,會使您衍生種種遐想。

我簡要介紹一下乘坐竹筏的一些注意事項:

一、按六個人乘坐一張竹筏,大家自由結合;

二、上竹筏請不要爭先獻詞後,注意橫踩二根毛竹。以免滑落水中;

三、竹筏行進中,要聽從筏工指揮,請不要隨意從坐椅上站立照相,更不要在竹筏上隨意走動。

各位朋友,竹筏駛上淺灘,右邊這座山峰名仙岩,請大家注意看,巖上這一塊巨石像不像一把芭蕉扇。緊鄰仙岩的這三座山峰,中間像不像個球,兩邊山峰猶如兩頭雄獅,俗稱“雙獅戲球”。溪右邊這塊岩石嘴尖腿細,背上佈滿藤蘿、花叢、俗稱“孔雀開屏石”。

大家請看,前面右邊這二座山峰,一座是丹爐巖,一座是仙蹟巖。前者因頗像傳說中的太上老君的煉丹爐而得名;後者山岩上有兩個圓石窩,相傳是武夷仙人跪拜皇太姥留下的膝窩,故又名“仙膝巖”。溪邊的這兩個巖洞,一個叫米倉,一個叫鹽倉。再往前走,撲入眼簾的這座山峰是天柱峰,俗稱“酒罈峰”。

一線天

我們第二個到達的景點就是人間奇景“一線天”。它是武夷山最奇的巖洞,左邊這個是靈巖洞,中間這個是風洞,右邊這個是伏羲洞。一線天是一座山中間裂開的一條縫,就像利斧劈開一樣,相去不滿一尺,長約100多米,從中漏進天光一線。這就是令人嘆為“鬼斧神工之奇”的一線天。一線天長約100米,寬不足90釐米,一線天最窄的地方只有50釐米,一些身材較胖的遊客要多家小心,以免卡住。

現在請隨我從伏羲洞探身進入巖洞內,可見一線天光宛若跨空碧虹。一線天內很潮溼,有的地方還有水,請遊客們小心不要滑倒!請大家抬頭看,不時可以看見蝙蝠從頭頂掠過,隨時可能被落下的蝙蝠糞便打中。遊客們一般戲稱被沾上蝙蝠糞便的人很有“蝠糞(福分)”,稱他/她們為有福(蝠)之人。

天心景區

各位朋友,我們到了第三個景點——天心景區。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條小溪叫“章堂澗”。章堂澗是武夷山景區北部最長的一長山澗,長約7.5公里。請大家順我手指的方向看,在雄峙如城的丹霞嶂半壁有幾個互相毗連的巖洞,洞中有幾幢小木樓就崖構架,或藏於洞內,或瀕臨崖畔,上下懸梯,左右環欄。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明明是建天懸崖峭壁間的縣樓,為什麼又叫天車架呢?這是因為當時施工為節省時間,所用的施工材料都是從巖底直接吊上去的,

大家看到沒有,縣架在洞外的那幾根杉木,便是當時安裝天車——一種起重機械的架子。因而當地人稱這一景為“天車架”。 繼續前行,過慧苑寺前石橋,左折入流香澗。流香澗原名倒水坑,位於天心岩北麓。說來十分奇怪,武夷山風景區的的所有溪泉澗水,均是自西向東,奔向峽口,匯入崇陽溪。唯獨這條山澗,自三仰峰北谷發源後,流拋勢趨向西北,倒流回山,故名。

一路走去,淙淙的流水與飛花相隨不捨,一縷縷淡淡的幽香,時時撲鼻而來。明朝詩人徐熥遊歷此地,不忍離去,遂將澗改名為“流香澗”。澗中有一巷谷,兩旁危巖矗立,水流其間,僅容一人往來。夏日處身其間,涼爽無比,因此名為清涼峽。

出清涼峽一遠,便可看到一座黑乎乎的山峰頂上,聳立著一塊向前傾斜的巨石,就像一農夫斜戴著一頂斗笠。相傳這塊巨石是從遠方飛來,故名飛來峰。繞過飛來峰,大家看到這座昂然直上,拔地擎天的山峰叫“玉柱峰”。

從玉柱峰前行至九龍窠。九龍窠是一個幽奇深邃的峽谷,九認嶙峋的山峰,猶如九條騰空而起的游龍。從九龍窠前行裡許,大家等到看的這座山岩叫天心岩。

巖下這座寺廟就是武夷山現存的最大寺院——永樂禪寺。重建後永樂禪寺,南北長170米,東西寬150米,佔地面積約26000平方米。永樂禪寺鼎盛於清朝之際,有僧徒百餘人。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九十年代後,有關部門以已決定修復永樂禪寺。目前大雄寶殿修建工程正在進行,並在通往禪寺的山徑旁,依崖新鑿了一座彌勒佛巖雕,高19米,寬13米,佛像巖後的巨形“佛”字,是清康熙皇帝的親筆字,字高11米,寬9米,計99平方米,取“九九吉利”之意。

切切注意眼睛是不是疲勞了,休息一下,下一站水簾洞。

水簾洞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洞,就是水簾洞。位於丹霞嶂東面的水簾洞,原名唐曜洞天。因此瑞泉巖峰巔有兩道飛泉奔瀉而下,隨風飄灑,猶如燦爛的水簾,故後人便改稱為水簾洞。該洞是武夷山景區內最大的洞穴,高寬各一百多米。洞頂斜覆而出,宛如一道飛簷,遮住了半邊天。洞門前終年流淌的兩面三刀股清泉,從一百多米高的巖頂飛瀉而下,微風過處,水珠搖曳分合。隨風飄灑,彷彿天女散花,又如懸掛的兩幅珠簾。水簾洞內,軒爽敞亮,可容數百人。沿崖這數棟茶室,為原奉祀宋體朝大儒劉子惲、朱熹、劉珙的三賢祠和奉祀孔子、老子、釋迦牟尼的三教堂的遺址。水簾瀉入池中,不斷濺起水花,隨即又晃漾出漣漪,煞是好看,猶一條龍在戲水。

請各位看好啦,現在進入我們遊覽的第五個景區——武夷宮。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建築物就是武夷宮。武夷宮又名會仙觀、衝佑觀、萬年宮,是萬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國六大名觀勝地之一,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宮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年代悠久的武夷宮,雖歷代都曾加以修葺,但經不住數次火焚和兵 ,後僅遺留下幾間空房和斷垣殘壁。80年代末,在有關部門的支援下,武夷宮主殿已重新修復。修復後的武夷宮,現已闢為朱熹紀念館。館內主要展出朱熹及閩學著名人物蔡元定、遊九言、劉侖、黃幹、真德秀等生平事蹟。大門匾額上“朱熹紀念館”這五個醒目大字,是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方毅同志視察武夷山進留下的墨寶。庭院中的這兩棵桂樹,相傳是朱熹親手所植,已有八九百年的歲齡。

時間真是如流星般轉眼即逝啊!我們的武夷山之旅就快結束了!武夷山的美景真的有很多,比如天遊峰啊,龍川大峽谷啊,“洞天絕境”的桃源洞啊,賞心悅目的好漢坡等等。但願這人間仙境——美不勝收的武夷山,它的絢麗勝景能給您留下美好的印象,同時也謝謝大家一直對我工作的支援!跟大家一起遊玩武夷山真是一件樂事,再次說聲謝謝!

福建景點導遊詞全新 篇4

開元寺位於正定常勝街西側,原名淨觀寺,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540),隋開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奉沼改今名。至清後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廢毀,殿堂塌落,僅存鐘樓和須彌塔。

鐘樓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閣式建築,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建築面積135平方米。單簷歇山頂,上布青瓦,通高14米。其大木結構、柱網、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築藝術風格。甚至上層木構件還有相當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這是我省現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結構鐘樓,也是北方時代較早的一座。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落架重修。鐘樓上掛銅鐘一口,高2.9米,口徑1.56米,厚15釐米,造型古樸,為唐代遺物。

須彌塔,俗稱磚塔、方塔,坐落於鐘樓西側。塔身建在高約1.5米的正方形磚砌臺基上,塔平面為正方形,密簷九級,舉高39.5米,塔身第一層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週,各面兩端均浮雕一尊雄勁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線以上全部由青磚砌築。正面闢石券門,門框刻以花瓶、花卉圖案,門循浮雕二龍戲珠。門楣上端鑲嵌長方形石匾,上面鐫刻“須彌峭立”四個楷書大宇。每層磚砌迭澀簷,四角懸掛風鋒。塔身寬度自第二層開始收縮,外觀清秀挺拔,簡樸大方,頗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疊澀出簷塔的典型作品。

塔內第二層上部原作木鬥八藻井,惜已毀壞。今塔內呈空筒式,內壁垂直,上下貫通。第二層以上的八層,雖然各設一方形小窗,但無臺階攀登。 本站整理該文章……

剎座、仰蓮、覆缽均系磚砌,四周置銅境,光亮奪目。其上,系金屬質剎杆、寶殊。寶珠多達四枚,顯得格外挺拔關於須彌塔建造時代,地方誌記載不詳,未足憑信。根據現存實物並結合歷史記載推斷,此塔可能始建於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唐乾寧五年(公元898年)重建。後雖經歷代維修但依然保持唐代建築特點。

福建景點導遊詞全新 篇5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去登山,去共同領略有“秀出東南”美譽的清源山秀麗而多姿的風采!由於時間所限,我們今天參觀的景點依次是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希望大家玩得開心盡興!

清源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聖墓三大片區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區方圓有四十華里,主峰海拔498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輝映,猶如名城泉州的一顆璀璨明珠,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吸引了眾多的海外遊客。清源山歷史上因泉眼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人云又名“齊雲山”;位於市區北郊又稱“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稱“三臺山”。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佔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相容幷蓄的文化名山。景區內流泉飛瀑、奇巖異洞、峰巒疊翠、萬木競秀,以宗教寺廟宮觀、文人書院石寶以及石雕石構石刻等文物為主的人文景觀幾乎遍佈清源山的每個角落,現存完好的宋、元時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岩仿木結構佛像石室3處,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師(李叔同)舍利塔和廣欽法師塔院。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虎乳泉、南臺巖、清源洞、賜恩巖等為勝,今天我們時間有限,無法飽覽清源山的神韻,只能讓大家留點遺憾去回味,或可以從我們有關的旅遊宣傳資料中去神遊一番了。

好,現在我們參觀第一站--老君巖。

老君巖的佈局是這樣的:山門--林蔭石徑--老君造像。

大家現在站的地方為老君巖的山門,請大家注意,眼前這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臺,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著“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掛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沿著這條幽靜的林蔭石徑往前,植物界巨人一榕樹分立兩側,氣派非凡。那一叢叢既密又長的樹根,有如老子的長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長地久“,無限生機。

各位朋友,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尊石雕,就是有真正“老子天下第一“美譽的老君造像。者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它刻於宋代,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據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說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巖,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日聃。”故籍為楚地苦縣歷鄉“曲仁里人”。老子的不朽之作《道德經》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象我們常說的“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告誡人們禍福旦夕,都是相對的,不必為此患得患失,有所得必有所失,任何時候,都應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可被表象所迷惑,他的觀點,充滿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觀圍護,規模巨集偉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築頗為壯觀,後來道觀被焚燬,老君巖便露天屹立,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它的健在,足以證實譽稱“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發達興盛的。李老君騎著青牛出函谷關,悠悠然“由楚入閩”,大概是看中了“泉南佛國”這一風水寶地吧?!

現在讓我們來認真觀賞老君石雕坐像。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55平方米。由於它是我國現存最大,雕技最絕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戲稱之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實。生動逼真的造型,精美傳神的韻味,誇張寫意的線條,質樸淳厚的內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這尊老君石像顯得格外親切可愛,充滿令人心馳神往、百看不厭的魅力。你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憑几,雙眼含笑,鬚眉皓然,真可謂“風過髯動,指能彈物”。嚴格他說,老君的耳朵和雙膝似乎不合比例,雙耳垂肩、膝大無比,但這誇張和變位卻恰到好處地讓人感到大丈夫的伸屈自如。而最令人喜愛和讚歎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態和藹可親,目光深邃而睿智,滿臉笑容,豁達大度,平易近人,充滿了一種溫馨的人情味,一點也沒有道貌岸然、威嚴凌厲的神仙架勢。那襟懷坦蕩,笑口常開的神情,讓人感到可親、可近。在民間,這尊老子石像還是健康長壽的象徵。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說,誰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當然,只有小娃娃才會信以為真。其實清源山空氣清新,又有山野之趣,常到此地,身心得益,不必摸到什麼鼻子眼睛,便可延年益壽了。

在親近了千年老人之後,此刻我們將進入“幽谷梵音”的意境區。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古樸自然的古寺即為千手巖。

千手巖又名觀音寺,它是因為供奉觀音像而得名。千手巖處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紅牆素瓦,顯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後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創始人釋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藝精湛,維妙維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藝術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觀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態極佳。兩旁壁上的十八羅漢畫像,神態各異,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巖寺中常年暮鼓晨鐘,香火不絕,寺前蒼松翠柏,峰石磷峋,別有一番情趣。值得一提的是寺前這株已有300多年曆史的古鬆,不知大家是否瞧出了它的特別之處?你看它樹幹東西分成兩叉,正對寺廟大門,卻又不遮佛眼,與寺廟形成一個很美的夾角,令人稱奇。古鬆蒼勁挺拔,虯曲盤旋,像一位慈善為懷的老者,張開雙臂,迎接四方賓客,因此,無怪乎黃山的客人觀摩了這棵古鬆後,讚歎它比黃山的“迎客鬆”還美,姿態更加熱情大度。

福建景點導遊詞全新 篇6

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帶各位遊覽天心的幾個景點。這些景點是章堂澗、天車架、鷹嘴巖、流香澗、大紅袍茶樹、永樂禪寺、杜轄巖等,希望大家玩得高興。

在我們面前的這條小溪,名叫章堂洞,是武夷山景區北部最長的一條山澗。它與流香澗合流後,往東穿過霞濱峽口,融入崇陽溪,全長約有7.5公里。現在,請大家抬頭往上看,這就是遠近聞名的天車架。它離洞大約0.5公里路。在雄峙如城的丹霞蟑半壁,有幾個互相毗連的巖洞,洞裡有幾棟小木樓就崖構架,或隱藏於洞,或憑臨崖畔,上下懸梯,左右環欄,抬頭望去,儼然一棟空中樓閣。據《崇安縣誌》記載,這些空中樓閣建於清咸豐年間(公元1851一1861年)。當時,崇安縣的豪紳為躲避太平軍,僱人建造了這種建築物。該巖洞上仍危崖,下臨深淵,地勢極為險峻,乍看上去似乎無路可攀,其實不然,只要從山後繞道,經過火焰峰,直上丹霞蟑頂,而後從巖洞口順梯而下,即可入洞。觀賞到此,不知大家發現了沒有,明明是懸樓,為何叫天車架呢?這是因為,當時所用的建築材料,都是從巖底直接吊上去的,懸架在洞外的那些杉木,就是用來作起重機械的架子,於是當地人就稱之為天車架。

各位朋友,繼續往前走,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塊巨石,叫鷹嘴巖。它那光禿禿的巖頂,東部向前突出,尖曲如椽。非常奇特的是,鷹嘴上居然長著一株枝幹虯曲的古老刺柏,為鷹嘴巖增添了幾分飄逸,幾許神采。沿巖頂直削而下,巖壁白裡透紅,微微拱起的巖脊卻是一片蒼黑,隱約地展現出一條條裂紋,宛如豐滿的羽翼。從我們現在站立的角度看去,只見它兀立峰巔,翹首藍天,振翅欲翔,搏擊蒼穹。古代有詩人形容道;“雄鷹獨立健無倫,銳椽昂頭實逼真。豈是神山壓凡鳥,欲君奮擊絕囂塵。”多麼生動,多麼形象,多麼貼切!

繼續往前走,過了慧苑寺前的石橋往左拐,就到了流香澗。流香澗原名倒水坑,位於天心岩北麓。武夷山的所有溪泉澗水,都是由西向東流人崇陽溪,惟獨這條山澗,自三仰峰北谷發源後流向西北,又倒流回山,故又稱為倒水坑。這也是流香澗的獨特之處。流香澗兩旁,青藤垂蔓,山蕙、石薄、蘭花叢生,真所謂:“墜葉浮深澗,飛花逐急湍。”明朝有個詩人遊覽至此,久久不忍離去,遂為它起名為流香澗。洞中有一巷谷,兩旁危巖聳立,水流其間,僅能容納一人。夏日置身其間,涼爽無比,因此又叫做清涼峽。

從清涼峽出來,大家看到前面一座黑乎乎的山頂上,聳立著一塊向前傾斜的巨石,就像農夫頭上戴的一頂斗笠。相傳這塊巨石從遠方飛來,落腳在此,所以叫做飛來峰。繞過飛來峰,有座昂然直上,拔地擎天的山峰,名叫玉柱峰。這裡景色優美,請大家慢慢欣賞。

繼續往前走,我們就到了九龍窠。九龍窠是一個幽奇深峻的峽谷,周圍九座磷峋的山峰將它團團環抱,猶如九條巨龍在升騰萬里、揚威環宇之後將欲歸巢的狀態。峽谷裡巨石錯落,細泉潺潺,遍地是叢叢簇簇的茶樹,滿谷春色,生機四溢,真不愧為"茶的王國"。在最後一窠巖壁間,有一塊用石塊壘成的盆景式茶園,上面種著幾株茶樹,那就是久負盛名的大紅袍茶樹。大紅袍之所以獲得“茶中之王”的桂冠,主要是因為其生長的環境得天獨厚。大家請看,茶樹所處的峭壁上,有一條狹長的巖罅,巖頂終年積水,隨之滴落的還有苔蘚之類的有機物,造成土壤的潤澤肥沃,而且兩旁巖壁直立,日照不長,氣溫變化不大。加上茶農平時精心管理,採製加工時,挑技術最好的茶師,使用上等的獨特器具。因此,大紅袍成茶後,自然就有獨特的品質和卓著的飲用效果了。一般的茶葉不耐衝,幾次過後就沒有什麼味道了,而大紅袍衝到9次,仍能保持其桂花香味,實乃茶中極品。

大紅袍茶樹的來歷,傳說很多。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天心廟老方丈用九龍窠的神茶治好一位進京趕考舉人的病。舉人得中狀元后,為謝茶恩,脫下身上大紅袍,親自披在茶樹上,後人便取名為大紅袍。另有一種說法是;有一位皇太后久病不愈,終日肚疼鼓脹,遍請天下名醫,用盡靈丹妙藥,終為徒勞,天心廟老方丈得知後,獻九龍窠神茶一盒,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帝便叫大臣帶上一件大紅袍,前往九龍窠謝恩。大臣將大紅袍技在茶樹上,當地人便將茶樹取名為大紅袍。還有一種說法比較普遍,就是:早春時節,大紅袍葉芽勃發,滿樹豔紅,遠眺宛如大紅袍覆蓋樹冠,因此得名。大紅袍茶樹數量有限。僅植4株,來武夷山的遊人,大都以能一睹名揚天下的大紅袍茶樹為一大樂趣。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天心岩腳下,展現在眼前的這座廟,叫永樂禪寺,它是武夷山儲存下來的最大寺院。據查天工《武夷山志》記載:永樂禪寺前身叫山心永樂庵。山心指地理位置,因名剎坐落於方圓70平方公里的武夷山景區中心,故名。明嘉靖七年(公元1520xx年),道士韓洞虛加以重建,改名天心廟。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0xx年),武夷山章堂巖鐵華國師的弟子果因和尚將它改稱天心永樂禪寺。此時的天心,寓意又進一步得到禪理的抒發,蘊藏著禪語“天心明月”和佛教徒嚮往極樂世界的意境。重建後的永樂禪寺,南北長170米,東西寬150米,佔地面積約2.6萬平方米。寺院四周古木參天,重竹蔽地,鳥鳴蟬噪,意境深遠。步入寺內,香菸繚繞,梵音清越,恍如遊仙。在通往禪寺的山徑旁,新鑿了一座彌勒佛巖雕,高19米,寬13米。巖雕後面的“佛”宇,是清康熙皇帝的字型,高 11米,寬 9米,取九九吉利之意。

福建景點導遊詞全新 篇7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鄭。今天我帶大家遊覽的是漳州濱海火山地質公園----林進嶼。

漳州濱海火山地質公園包括古火山島林進嶼、牛頭山古火山口、南碇島、魚鱗石山等。今天我就帶大家去領略一下古火山島林進嶼的特殊地質風貌。

林進嶼位於漳浦縣前亭鎮將口村海域,距岸約2公里,面積0.16平方公里,是無人居住的小島。從遠處看,它像一塊黑寶石,鑲嵌於碧波之上。這座小島距今已經20xx多萬年了,它的地質特徵,也成為了地質演化歷史。

“林進嶼”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這裡有個傳說:很早以前,長泰縣有一個叫林震的人,身患麻風,被族人棄於這個島上。他吃島上的動植物,喝島上的水,專心讀書。後來,他的病不治而愈。不久,中了狀元,職從六品。他在京城任職8年,淡泊名利,不願阿諛奉承而稱疾告歸。而這座無名島後人就稱為了“林震嶼”,為了避諱,又把它稱為“林進嶼”。

現在我們已經登陸林進嶼,大家小心。島上區域性可見鹼性橄欖玄武岩石,在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就形成了今天世界罕見的火山地貌景觀了:一是機理完整的玄武岩石群,二是熔岩湖現象,三是巨型柱狀節理。

島的中央是鬱鬱蔥蔥的山峰,海拔72.7米。島上的甘泉清澈見底,林間有山羊奔走。島的四周是火山噴發後形成的玄武岩石群。在島的北海灘上,可以見到16個火山口緊密連在一起,形成圓環狀,像VCT軟盤,就覺得一定讀得出它那千百年來的鉅變。這裡的火山口小而多,還有這種玄武岩巨型柱狀節理,更有這整齊的“巨柱石林”,它是如何擺佈的呢?大家可以思考思考了。

島上到處是火山噴發後形成的石頭,這裡的石頭沒有牛頭山那的排列有序的“石柱”,卻千奇百怪、形狀各異。

各位講解先到這裡,接下來大家可以自由參觀,請注意安全。

福建景點導遊詞全新 篇8

剛進大門,我們就可以看見大門兩旁有18個火炮,火炮有中國火炮、紅夷火炮和克虜伯炮三種類型的火炮,上方還有幾發火炮的灰黑色的大子彈。走在山坡地小路上,沿途可以看見左右兩邊的石子路上有幾十發火炮的子彈,走一會就到了售票口,它像一個城門,上面寫著“天南鎖鑰”四個大字。

進了“城門”,我們就可以看見一面旗子高高地飄著,旗子上面畫著一條栩栩如生的長龍。

往右走下去,我們就能看見一個個大火炮站立在遠處,那麼多大炮,沒有兩個是相同的。

那火炮有很多很多種:有很大的、小的、中國的、外國的,由一個又大又長的古火炮吸引了我,它叫“克虜伯大火炮”,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火炮,被稱為“世界古炮王”。

炮臺臺基是用鳥樟樹汁和糯米、紅糖、石灰、砂土攪拌而成,十分堅韌。炮發原裝備2門克虜伯主炮,幾幅炮2門、小炮10門,配炮兵140人。現存在炮臺的主炮炮身長13.96米,炮口內徑2.8公分,炮重48974公斤,全重59888公斤,有效射程1646米,經專家認定是世界上儲存最好、最大的大炮。

參觀完大炮,我們去看發射大炮演習。隨著一聲炮響,我們彷彿看到了古代士兵在辛苦演練打仗,保護我們的國家。

胡裡山炮臺風景優美,請大家再去細細觀賞。

福建景點導遊詞全新 篇9

各位團友,早上好!歡迎來到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我們的司機師傅姓楊,他是一位很經驗的司機,他可以做到鑰匙一插馬達就響,車輪一動平安送到。今天我們將共同遊覽泉州開元寺,我們在這裡遊覽的時間為1個小時,請大家11:00上車,請大家隨我下車,關好車窗,代好您的貴重物品,請記住車號為閩D12345。

今天我們所到的泉州市是一座有20xx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在這裡,道教、伊斯蘭教、儒教、基督教、佛教和平共處,這也體現了泉州人相容的氣度和寬闊的胸懷。今天我們參觀的開元寺是一座最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剎。而開元寺的東西塔則是泉州古城的標誌,我們泉州人常說:站著要像東西塔,躺著要像洛陽橋。可見東西塔在泉州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開元寺始建於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佔地面積7.8平方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寺廟之一。好,各位團友,已經來到了開元寺內,在這裡我想問問大家,遠看這兩座塔,大家猜它是用什麼做的,啊!剛剛有人說像是木頭做的,又有的說是像磚做的,也有的說是銅做的,那還是讓我們到近處瞧瞧去,啊!大家都跑去摸呀,應該知道答案了吧,對它是用石頭做的,但非常像木頭做的,這座塔是仿木結構,特別是用花崗岩石表現仿木斗拱結構,是最具權威性的成就。這對姐妹塔,也是我國現存最高大的宋代石塔,也是泉州古城的標誌,他可是一位歷經風雨的老者,兩塔最初皆為木塔,後毀於火災,後又用磚,最後改建成現在的五層石塔,東西塔歷經740多年風雨雷電以至8級大地震的摧撼,至今依然巍然,堪稱石塔之冠。東塔“鎮國塔”高48米多,西塔“仁壽塔”高45米多,當年,建塔的工匠們把東西塔,特別是東塔,每一層的八個面壁上,都嵌刻了如同真人一般大小的佛教人物浮雕。表面佛法的莊嚴。大家看東塔的的人物浮雕從他們的表情、髮型、服飾、兵器、手勢是如此形象,及細微處的衣服上的絛帶都有有數十種花樣,如果不是對生活的熟知,憑想象是設計不出來的。大家可以仔細地看塔身,我們可以看見菩薩、高僧、羅漢、神將、金剛等琳琅滿目的人物浮雕,而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不引起我們注意的在東西塔的須彌座轉角位置上的16尊侏儒,別小年這些貌不驚人的畸形人,但他們智力不亞於常人,而且又有體力,所以古代的達官司貴人常把他們當作苦力來役使。中國的古建築常在二根橫樑之間豎一短柱作為支撐,因又矮又粗,所以叫做“侏儒柱”。《營造法式》一書中,也把這個建築上的重要構件稱作侏儒柱。在佛教造像藝術中,常把扛負須彌座的力士塑造成侏儒的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印度中央邦的桑奇大佛塔,塔上有一幅《阿育王禮佛》浮雕,畫面上阿育王在宮廷侍女環繞之中,從跪伏的大象背上下來,準備去社拜釋迦牟尼卒堵坡坡,他把匍匐在地的侏儒當作踏階,於是侏儒託舉負重,也就成為佛教建築和造像藝術中常見的形象。泉州東西塔須彌座16尊侏儒,每尊只有30釐米高,採用的是深浮雕技法。這些侏儒大家看,個個都是矮矮墩墩、裸胸凸肚,他們各據一角,以身當柱,作出聳著肩,拱著背,頂託巨塔的姿勢;有的穿無袖短衫,有的褲子滑在肚臍下,有的單膝跪地,有的半蹲半起,有的兩手舉託,有的雙手撐膝,有的歪關側腦,有的憋氣運力,有的齜牙咧嘴,有的故扮鬼臉,有的滿面苦相,一個個拚力賣命,不堪其重,每塔都有一個侏儒把拇指和食指放在嘴裡作吹唿哨狀,好像是個領頭的,在指揮大家一起出力,這些沒有生命的石雕侏儒,引人同情又使人揪心。他們比塔上的人物浮雕和須彌座的佛傳圖浮雕更富有藝術的魁力和深刻的思想。泉州東西塔須彌座的侏儒,不失為當時社會的寫照,把侏儒的忍苦受罪的樣子真實的表達出來了。泉州東西塔創造了具有宋朝那一個時代的造型藝術也可從這對姐妹塔中看出南宋時代的科技水平,近年東塔入選中國“四大寶塔”郵票發行。從佈局來看,東西塔是開元寺建築群的組成部分,從塔的自身來看,又是獨立的建築,也許可以說,開元寺就像是一壺好茶,需要慢慢品嚐,細細回味,自有無窮餘韻在心中。

好,各位團友,看完東西塔後,現在我們有15分鐘照相時間,15分鐘後,我們將繼續參觀開元寺,謝謝!

遠道而來的各位朋友,旅途辛苦了,歡迎來到泉州開元寺。人們常說:不遊開元寺不算到泉州。如果說,泉州是“世界宗教博物館”,那麼,開元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如果說泉州素稱“泉南佛國”,那麼開元寺便是最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剎。而開元寺內的東西塔則是泉州古城的標誌。

在我們生活的年代,高樓大廈的建設者運用現代化機械從事“高空作業”,古代呢?沒有起重機,沒有大吊車,更談不上“直升飛機”和“電腦設計工程”,然而華夏祖先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創造了無數令世人驚歎的古建築。大家看,聳立在草坪上的兩塔就是其中之一。我國古塔專家羅哲文教授曾望塔興嘆:“鬼斧神工”!

據《寺志》記載:東西塔建於南宋,前後歷時20xx年。令人歎為觀止的是古代泉州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兩座塔重約19510噸,上上下下,裡裡外外,全部用花崗岩依照木頭入榫的結構建造而成,這在中國古塔建築史上相當罕見,充分體現了我國宋代高超的建築水平。

我們眼前的是東塔“鎮國塔”,建於南宋,塔高48.24米,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大的石塔,被譽為“石塔之王”。近年入選中國“四大名塔”郵票發行。而西塔“仁壽塔”高度與東塔相差四米多,為44.06米,先東塔十年而建(公元1228—1237年)。兩塔相距200米左右,配對成雙,俗稱“東西塔”。

福建景點導遊詞全新 篇10

大家好!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參觀九日山。

九日山在泉州市區西郊南安境內豐州鎮西面,距泉州市區約七公里,為我國著名海外交通史蹟,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日山,一說因晉代南遷者,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遠望,故稱之;另說曾有一道人,從德化戴雲山走九日至此,故名。

該山歷史悠久,自唐以來,文人墨客曾先後登臨或隱居於此。

山勢疊疊奔騰,高在百米左右,岩石懸崖,巖嶢崢嶸,綠樹掩映搖翠,山前晉江流水蜿蜒盪漾,真是“溪流灣漾,峰巒映發,奧街明秀,隱為一區“,風景優美,文物薈萃,成為泉州著名的遊覽區之一。

山有東西北三峰,其形如鉗。

西峰因唐代名詩人秦系在此隱居,放稱高士峰,或稱西臺。

頂峰有五代石佛造像,稱石佛山。

石佛為五代陳洪進所倡刻,高4.5米,寬1.5米,袒胸盤坐於蓮座上,衣紋流暢對稱,為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外築石亭,以保護石像,全系石構,硬山式屋頂,面闊進深,均具一間,呈方形。

東峰因唐代宰相姜公輔貶謫隸泉,寄跡山中,卒後葬此,故名姜相峰,或稱東臺,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稱麒麟山。

北峰連線東西兩峰,叫北臺,三峰環抱成一塢,曰白雲塢。

塢中白雲出岫,碧譚幽間,出峽南注,為菩薩泉勝蹟。

山麓原有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20xx年)乃泉州最早佛教寺院。

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羅陀在此翻譯金剛經,學習漢語,山上還留有翻經石古蹟。

山中古蹟遍佈,目前僅留八十餘處,多數集中於西峰東坡和東峰南麓,最珍貴的為宋元祈風石刻,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餘處。

因宋元時間,泉州海外交通相當發達,亞非人民每年往來於泉州很多。

當時來泉州經營海外貿易的番舶,要靠風駕船。

來泉的番舶要在春夏東南風而來,秋間則順西北風而去。

由於當時泉州政府和人民重視外賓的友好關係,每年番舶揚帆之際,泉州郡守和市舶(海關)有關官員及泉州知名人士,都要登九日山昭惠廟,在通遠王祠為番舶祈風,並刻石留記。

來代石刻有十方記載有關海交職事和海交交渲活動情況,“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實騰,遵令典祈風於昭惠廟……”,“大守貳卿顏頤仲,禱回舶南風,遵齊曲也,提舶寺丞劉克遜俱禱焉……”,“舶司歲兩祈風於通遠王廟……”,“以遣舶祈風於延福寺,通遠善劉廣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

《泉州府志》記載“神永春樂山山隱士也,居臺峰,後仙去,著靈響,人飼之,呼嗡爹。

唐鹹通中,山僧欲建寺,求材樂山,遇一翁白鬚指其處,得杞、楠、夢許護送,一夕材乘漲下,眾神之。

作靈樂祠,名殿神色,宋封神通遠王,賜額照事。

嘉祐中,泉州大旱,宋蔡忠惠求雨輒應,奏加封善利王,尋加號廣福,顯濟。

北宋泉州已設市舶司,祈風是他的職責之一。

九日山這些祈風石刻和祭祥神明之記載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績,為宋時我國人民和亞非人民之間的和平友好的歷史見證,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福建景點導遊詞全新 篇11

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帶各位遊覽天心的幾個景點。這些景點是章堂澗、天車架、鷹嘴巖、流香澗、大紅袍茶樹、永樂禪寺、杜轄巖等,希望大家玩得高興。

在我們面前的這條小溪,名叫章堂洞,是武夷山景區北部最長的一條山澗。它與流香澗合流後,往東穿過霞濱峽口,融入崇陽溪,全長約有7.5公里。現在,請大家抬頭往上看,這就是遠近聞名的天車架。它離洞大約0.5公里路。在雄峙如城的丹霞蟑半壁,有幾個互相毗連的巖洞,洞裡有幾棟小木樓就崖構架,或隱藏於洞,或憑臨崖畔,上下懸梯,左右環欄,抬頭望去,儼然一棟空中樓閣。據《崇安縣誌》記載,這些空中樓閣建於清咸豐年間(公元1851一1861年)。當時,崇安縣的豪紳為躲避太平軍,僱人建造了這種建築物。該巖洞上仍危崖,下臨深淵,地勢極為險峻,乍看上去似乎無路可攀,其實不然,只要從山後繞道,經過火焰峰,直上丹霞蟑頂,而後從巖洞口順梯而下,即可入洞。觀賞到此,不知大家發現了沒有,明明是懸樓,為何叫天車架呢?這是因為,當時所用的建築材料,都是從巖底直接吊上去的,懸架在洞外的那些杉木,就是用來作起重機械的架子,於是當地人就稱之為天車架。

各位朋友,繼續往前走,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塊巨石,叫鷹嘴巖。它那光禿禿的巖頂,東部向前突出,尖曲如椽。非常奇特的是,鷹嘴上居然長著一株枝幹虯曲的古老刺柏,為鷹嘴巖增添了幾分飄逸,幾許神采。沿巖頂直削而下,巖壁白裡透紅,微微拱起的巖脊卻是一片蒼黑,隱約地展現出一條條裂紋,宛如豐滿的羽翼。從我們現在站立的角度看去,只見它兀立峰巔,翹首藍天,振翅欲翔,搏擊蒼穹。古代有詩人形容道;“雄鷹獨立健無倫,銳椽昂頭實逼真。豈是神山壓凡鳥,欲君奮擊絕囂塵。”多麼生動,多麼形象,多麼貼切!

繼續往前走,過了慧苑寺前的石橋往左拐,就到了流香澗。流香澗原名倒水坑,位於天心岩北麓。武夷山的所有溪泉澗水,都是由西向東流人崇陽溪,惟獨這條山澗,自三仰峰北谷發源後流向西北,又倒流回山,故又稱為倒水坑。這也是流香澗的獨特之處。流香澗兩旁,青藤垂蔓,山蕙、石薄、蘭花叢生,真所謂:“墜葉浮深澗,飛花逐急湍。”明朝有個詩人遊覽至此,久久不忍離去,遂為它起名為流香澗。洞中有一巷谷,兩旁危巖聳立,水流其間,僅能容納一人。夏日置身其間,涼爽無比,因此又叫做清涼峽。

從清涼峽出來,大家看到前面一座黑乎乎的山頂上,聳立著一塊向前傾斜的巨石,就像農夫頭上戴的一頂斗笠。相傳這塊巨石從遠方飛來,落腳在此,所以叫做飛來峰。繞過飛來峰,有座昂然直上,拔地擎天的山峰,名叫玉柱峰。這裡景色優美,請大家慢慢欣賞。

繼續往前走,我們就到了九龍窠。九龍窠是一個幽奇深峻的峽谷,周圍九座磷峋的山峰將它團團環抱,猶如九條巨龍在升騰萬里、揚威環宇之後將欲歸巢的狀態。峽谷裡巨石錯落,細泉潺潺,遍地是叢叢簇簇的茶樹,滿谷春色,生機四溢,真不愧為"茶的王國"。在最後一窠巖壁間,有一塊用石塊壘成的盆景式茶園,上面種著幾株茶樹,那就是久負盛名的大紅袍茶樹。大紅袍之所以獲得“茶中之王”的桂冠,主要是因為其生長的環境得天獨厚。大家請看,茶樹所處的峭壁上,有一條狹長的巖罅,巖頂終年積水,隨之滴落的還有苔蘚之類的有機物,造成土壤的潤澤肥沃,而且兩旁巖壁直立,日照不長,氣溫變化不大。加上茶農平時精心管理,採製加工時,挑技術最好的茶師,使用上等的獨特器具。因此,大紅袍成茶後,自然就有獨特的品質和卓著的飲用效果了。一般的茶葉不耐衝,幾次過後就沒有什麼味道了,而大紅袍衝到9次,仍能保持其桂花香味,實乃茶中極品。

大紅袍茶樹的來歷,傳說很多。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天心廟老方丈用九龍窠的神茶治好一位進京趕考舉人的病。舉人得中狀元后,為謝茶恩,脫下身上大紅袍,親自披在茶樹上,後人便取名為大紅袍。另有一種說法是;有一位皇太后久病不愈,終日肚疼鼓脹,遍請天下名醫,用盡靈丹妙藥,終為徒勞,天心廟老方丈得知後,獻九龍窠神茶一盒,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帝便叫大臣帶上一件大紅袍,前往九龍窠謝恩。大臣將大紅袍技在茶樹上,當地人便將茶樹取名為大紅袍。還有一種說法比較普遍,就是:早春時節,大紅袍葉芽勃發,滿樹豔紅,遠眺宛如大紅袍覆蓋樹冠,因此得名。大紅袍茶樹數量有限。僅植4株,來武夷山的遊人,大都以能一睹名揚天下的大紅袍茶樹為一大樂趣。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天心岩腳下,展現在眼前的這座廟,叫永樂禪寺,它是武夷山儲存下來的最大寺院。據查天工《武夷山志》記載:永樂禪寺前身叫山心永樂庵。山心指地理位置,因名剎坐落於方圓70平方公里的武夷山景區中心,故名。明嘉靖七年(公元1520xx年),道士韓洞虛加以重建,改名天心廟。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0xx年),武夷山章堂巖鐵華國師的弟子果因和尚將它改稱天心永樂禪寺。此時的天心,寓意又進一步得到禪理的抒發,蘊藏著禪語“天心明月”和佛教徒嚮往極樂世界的意境。重建後的永樂禪寺,南北長170米,東西寬150米,佔地面積約2.6萬平方米。寺院四周古木參天,重竹蔽地,鳥鳴蟬噪,意境深遠。步入寺內,香菸繚繞,梵音清越,恍如遊仙。在通往禪寺的山徑旁,新鑿了一座彌勒佛巖雕,高19米,寬13米。巖雕後面的“佛”宇,是清康熙皇帝的字型,高 11米,寬 9米,取九九吉利之意。

福建景點導遊詞全新 篇12

各位團友:大家好!

我是*公司的導遊員,歡迎大家來到海峽和平女神媽祖的故鄉——湄洲島觀光旅遊。人們說:湄洲島象一塊極品翡翠,被東海的碧波濯洗得清淨晶瑩;像一位美麗的少女,被亞熱帶多情的海風滋潤得嫵媚動人。如此妖媚的極品,我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確實,湄洲島的風光一處勝過一處,傳說一節美過一節。這裡有東方麥加之稱的湄洲媽祖廟;有勝過美國夏威夷的黃金沙灘,而我今天將帶領大家去參觀的卻是一處鮮為人知的海蝕景觀———峨尾石景。

瞧大家的神態,心裡一定充滿了疑慮,三山五嶽我都去過,就這一座小山,會有什麼看頭。確實遠看峨尾山,它是一座海拔不足70米的小山,要從巍峨壯觀、氣勢磅礴的角度來看,它太微不足道了。但俗話說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當我們走近它時,大家就會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博大精深而歎為觀止。整個峨尾景區總的來講有三大魅力:①它是一座天然盆景園,山上怪石林立,山岩競秀,林木蔥蘢;②它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海濱浴場,海邊沙灘連綿潔淨,前臨碧波萬頃的大海,背依千畝綠林;③同時,它還是一個故事林,峨尾的每一處景觀、每一塊石頭都有一個神奇的故事傳說。

大家請看整個峨尾山由左右兩座小山組成的,我們先從右側開始參觀,這有許多栩栩如生的動物造型,待會兒在大家移步的過程中,請大家用敏銳的眼光和聰慧的想象尋找一下,噢對了,有貝殼、有鷹、有狗、有海龜……哇!這麼多,大家找得真是又快又準,左邊那躺在路邊的貝殼,彷彿在列隊恭迎大家的光臨,叫“聖貝迎賓”,右邊這隻鷹,瞧它神氣的架式,耀武揚威的樣子叫“雄鷹獵勝”而頂上這隻雙眼圓瞪,怒視天空的狗,我們便稱它為“天狗吠日”,瞧它的凶狠的樣子,我們還是少去惹它為妙。而這隻龜的神態就最為逼真了,活脫脫是爬上岸後捨不得離去的樣子,人稱“海龜朝聖”,海龜朝聖的故事在湄洲島流傳了幾百年,聖是媽祖的別稱,海龜怎麼會去朝聖媽祖呢?相傳此龜為海中神龜,它經常看到媽祖隻身一人,風裡來,雨裡去,在驚濤駭浪中奮力救生,海龜被媽祖慈悲濟世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所以經常協助救人。公元987年農曆九月初九,媽祖天定在人間“二八”為期的期限到了,她將離開人間,回到天庭。天性善良的媽祖不願驚動人們,想悄然離去。但海龜在冥冥之中有知,趕緊從海里趕來,想為媽祖送行,它爬呀爬呀,可最終來不及爬到湄嶼峰,就看見一朵祥雲冉冉升起,媽祖昇天了。傷心欲絕的海龜抬頭仰望,含著淚,目送媽祖離去。從此海龜化身為石,永遠留在了朝聖的路上,千年不變,瞧它的神態,似乎在期望媽祖的歸來,繼續懲惡揚善,也似乎在祈禱著一種盛世的太平。

告別了神龜,請大家隨我繼續往上參觀,在沒走之前,我有個請求,呆會兒要穿越前方那片綠林時,請大家放輕腳步,等到了那邊,大家自然便會知曉。

瞧這兩隻是什麼?對,青蛙,我們稱它為“雙蛙幽會”,這兩隻青蛙不但聰明而且浪漫,約會竟找得如此幽雅的環境,在綠林掩映並可俯瞰四周的位置,瞧它們的樣子,一定是生怕別人會來打擾他們的情趣。看來,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並不單單只是人的願望。那麼現在大家應該知道,為什麼我要讓大家放輕腳步的緣故了。

在聆聽完雙蛙合奏的愛的羅漫史後,我們即將結束峨尾山右側山的遊覽,站在高崗上,在這憑海臨風的位置,我想請大家做一下深呼吸,盡情地吸取天地之靈氣,相信這感覺一定是心曠神怡的。

峨尾的左右側山就是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傳說中千里眼的利斧劈開的海門為界,在左側山,我們將看到世界級的景觀。大家不要急,在未參觀之前,首先我有個問題請大家思考,地處亞熱帶的湄洲島能否看到洋洋灑灑的飛雪?

瞧,我的題目尚未講完,便有幾位客人會心地笑了起來,想必已經猜透了。對了,雪花便是浪花。記得蘇東坡在他的名作《赤壁懷古》中寫道:“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在這南國一隅的湄洲島,我們雖領略不到北國的千里冰封,可是我們卻照樣能欣賞到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不是嗎?

好,請大家繼續留心前面不遠的那壁岩石,象什麼?對了,象一本本排列成行的書籍,這就是人稱“媽祖書庫”的海蝕地貌。傳說媽祖小的時候,看到鄰居家的許多漁民,出海捕魚,遇到風暴後都葬身海底,天性善良的媽祖從小就立下誓願:要幫助他們!因它誕生於官宦之家,所以她便有條件博覽群書,她特別偏向於閱讀天文、地理、氣象、醫學等方面的書籍,媽祖用所學的知識,給了廣大人民極大的幫助,所以媽祖深知知識的力量,在她羽化昇天後,便把她所學書籍化成片片的頁岩留在了峨尾山。在這就請大家邊欣賞邊閱讀,看看能否滲透媽祖的天書,獲得媽祖精神的真諦。

剛才,我給大家講過,在峨尾我們能看到世界的景觀,想必大家都已經等急了。現在,我把大家帶到了它的面前,瞧這是什麼?

一幅世界地圖,可以肯定地說在哥倫布沒有發現新大陸,在魏格納的大陸飄移學說尚未形成,在人們根本還不會繪製世界地圖之前,這幅神奇的世界地圖就已經出現在峨尾山的巖壁上了。如果有興趣的話,請大家認真地考究一下,這到底是神繪的,還是人繪的,這樣的奇蹟,能不說是世界級景觀嗎?

福建景點導遊詞全新 篇13

各位團友:大家好!

我是*公司的導遊員,歡迎大家來到海峽和平女神媽祖的故鄉——湄洲島觀光旅遊。

人們說:湄洲島象一塊極品翡翠,被東海的碧波濯洗得清淨晶瑩;像一位美麗的少女,被亞熱帶多情的海風滋潤得嫵媚動人。

如此妖媚的極品,我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

確實,湄洲島的風光一處勝過一處,傳說一節美過一節。

這裡有東方麥加之稱的湄洲媽祖廟;有勝過美國夏威夷的黃金沙灘,而我今天將帶領大家去參觀的卻是一處鮮為人知的海蝕景觀———峨尾石景。

瞧大家的神態,心裡一定充滿了疑慮,三山五嶽我都去過,就這一座小山,會有什麼看頭。

確實遠看峨尾山,它是一座海拔不足70米的小山,要從巍峨壯觀、氣勢磅礴的角度來看,它太微不足道了。

但俗話說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當我們走近它時,大家就會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博大精深而歎為觀止。

整個峨尾景區總的來講有三大魅力:①它是一座天然盆景園,山上怪石林立,山岩競秀,林木蔥蘢;②它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海濱浴場,海邊沙灘連綿潔淨,前臨碧波萬頃的大海,背依千畝綠林;③同時,它還是一個故事林,峨尾的每一處景觀、每一塊石頭都有一個神奇的故事傳說。

大家請看整個峨尾山由左右兩座小山組成的,我們先從右側開始參觀,這有許多栩栩如生的動物造型,待會兒在大家移步的過程中,請大家用敏銳的眼光和聰慧的想象尋找一下,噢對了,有貝殼、有鷹、有狗、有海龜……

哇!這麼多,大家找得真是又快又準,左邊那躺在路邊的貝殼,彷彿在列隊恭迎大家的光臨,叫“聖貝迎賓”,右邊這隻鷹,瞧它神氣的架式,耀武揚威的樣子叫“雄鷹獵勝”而頂上這隻雙眼圓瞪,怒視天空的狗,我們便稱它為“天狗吠日”,瞧它的凶狠的樣子,我們還是少去惹它為妙。

而這隻龜的神態就最為逼真了,活脫脫是爬上岸後捨不得離去的樣子,人稱“海龜朝聖”,海龜朝聖的故事在湄洲島流傳了幾百年,聖是媽祖的別稱,海龜怎麼會去朝聖媽祖呢?相傳此龜為海中神龜,它經常看到媽祖隻身一人,風裡來,雨裡去,在驚濤駭浪中奮力救生,海龜被媽祖慈悲濟世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所以經常協助救人。

公元987年農曆九月初九,媽祖天定在人間“二八”為期的期限到了,她將離開人間,回到天庭。

天性善良的媽祖不願驚動人們,想悄然離去。

但海龜在冥冥之中有知,趕緊從海里趕來,想為媽祖送行,它爬呀爬呀,可最終來不及爬到湄嶼峰,就看見一朵祥雲冉冉升起,媽祖昇天了。

傷心欲絕的海龜抬頭仰望,含著淚,目送媽祖離去。

福建景點導遊詞全新 篇14

各位朋友,大家好!你們想知道有位扶貧濟困、海上救親,被歷代尊崇為“天上聖母”的奇女子是誰嗎?供奉她神祗的祖廟又在哪呢?那麼,就請大家跟著我——旅行社的導遊一同走進莆田的湄洲島,去拜謁這位世人景仰的媽祖女神。

湄洲島距離莆田市區42公里,因形如人的眉毛,嵌於萬傾碧波之中,所以得名“湄洲”。它不僅是媽祖從小生活的地方,而且也是聞名海內外的媽祖祖廟所在地。朋友們,湄洲島到了,請帶好隨身的行李物品,隨我下船,大家要小心腳下,注意安全哦。

“千年神女廟,長護海霞紅。”請看,展現在我們面前這座巨集偉的建築群是上世紀70至80年代,由各地的媽祖信眾們籌資捐款,在原祖廟的基礎上擴充修建的。整座廟宇分為五進,依山就勢,建築色彩依稀可見北宋痕跡。您瞧,它的外形象不象西藏的布達拉宮,古樸莊重,氣勢非凡呢!

各位請看,前面這一批批的進香隊伍,他們有漂洋過海來的臺灣同胞及海外僑胞,也有祖國內地來的進香遊客。大家注意到了嗎?在這些隊伍的最前面都抬著一尊媽祖神像,哪位朋友知道這是在幹嘛?其實啊,這些神像都是以前從祖廟掛分靈出去的,現在進香隊伍將她帶回來,這叫“媽祖回孃家”。 朋友們,請隨我繼續前行,咱們到山頂的媽祖石雕像去看看。從這昇天樓往上,要登99級臺階方可抵達。而且從山下媽祖廟的牌樓到山頂的媽祖像整條軸線總長323米,大家猜猜看,這99級臺階、323米各代表什麼呢?沒錯,99蘊含有媽祖九月初九昇天之意,而323是為紀念媽祖三月二十三的誕辰之日。好,各位朋友,這裡就是媽祖山的最高點,眼前這尊儀態雍容,面部慈祥的媽祖造像,高14.35米,由365塊花崗石砌成,它象徵著媽祖保佑這14.35平方公里湄洲大地上的居民,一年365天天天平安幸福。請看,媽祖頭戴皇冠,身著霞披,手持如意,遙望著大海。海的那頭正是祖國的寶島——中國臺灣。在中國臺灣鹿港朝天宮有一尊一模一樣的媽祖石像與之隔海相望,共同維護著中國臺灣海峽的和平與安寧。 是啊,媽祖的民間信仰從產生至今已經歷了一千多年,它跨越時空,跨越地域,跨越人種,在全世界擁有1億多的信徒。媽祖已經成為四海共仰的女神,成為慈愛與和平的象徵。無論在大陸,還是在中國臺灣、香港、澳門乃至巴黎、夏威夷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區,對於媽祖,實際上都是一種強烈的不忘祖先的意識。或許這就是媽祖信仰久傳不衰的關鍵所在吧,朋友們,如果有機會,希望您能再次光臨湄洲,歡迎拜謁這位奇女子,到時候,“請你的朋友一起來,湄洲來做客。”

福建景點導遊詞全新 篇15

林則徐,中國近代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華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驅。

林則徐威震全球的虎門銷煙壯舉,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的序幕。

林則徐竭力打破閉關自守、妄自尊大的傳統觀念,積極瞭解並介紹西方,不愧為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則徐的一生,坎坷不平,跌宕起伏。他為官30餘年,歷官14省,不論順境還是逆境,都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重。“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他一生的光輝寫照。

林則徐以愛國主義對待國家,以重民思想對待人民,以改革精神對待社會,以廉潔自律對待自己,為後世樹起了一座不朽的歷史豐碑!

A展區 矢志報國的閩都赤子

閩都福州,鍾靈毓秀,人文鼎盛,素有“海濱鄒魯”之美譽。“開一代風氣之先”的名人燦若繁星,林則徐正是那浩瀚銀河中光芒四射的一顆巨星。

B展區 清正務實的社稷名臣

林則徐歷官三十多年,始終踐行其經世報國之志。他“崇實行而不事虛名,秉公衷而不持偏見”,每到一處都首先整治積弊,關注民生。他清正廉潔,不謀私己,“所蒞治績皆卓越”。

C展區 放眼世界的左海偉人

林則徐是中國近代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察夷情,探新知,學習外國的長處。其“師夷長技”的新思想,激勵後人向西方尋找救亡圖強的真理。

D展區 舉世共仰的禁毒先驅

170年前,英國殖民主義者以侵華,中國面臨著巨大的民族危機。林則徐毅然受命欽差大臣,堅決領導了禁菸鬥爭。威震全球的虎門銷煙,這一曠古未有之壯舉,在人類禁毒史上寫下輝煌的第一頁。

E展區 抗敵禦侮的民族英雄

戰爭的烽火,揭開了百年來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歷史的序幕。面對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主義者,林則徐進行了堅決而勇敢的鬥爭,表現出中國人民的英雄氣概和愛國主義精神。作為近代中國第一位民族英雄的林則徐,從此名垂史冊。

福建景點導遊詞全新 篇16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一路辛苦了!熱烈歡迎大家來龍川大峽谷旅遊觀光!今天由我帶領大家遊覽龍川大峽谷,我願竭誠為大家服務,力求大家玩得舒心,走得順利,願龍川大峽谷之行成為大家終身難忘的旅程!

請看遊覽示意圖,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就在進口處,本景區由茂密和原始森林,清澈的山泉潭、百米長的激流飛瀑、集天地之靈氣的曲徑深谷組成,是儲存完好的大自然奇觀。最有代表性的景觀是千層瀑、觀音瀑、紅巖飛瀑和思源瀑。該景區海拔480米,相對高度200米,整個遊程1600米,時間為90分鐘,沿途沒有茶水點及WC。我們不從原路返回,進口處與出口處相距200米。

現在我們就開始進入景區,之前,請大家記住以下幾條規定:

一、嚴禁煙火,禁止吸菸;

二、嚴禁亂扔垃圾,不汙染水源;

三、嚴禁打摘花草樹木、捕捉鳥蟲魚等;

四、請大家緊隨我身後,不要超前,也不要掉隊,因為這是生態之行,野外之旅,為避免受到蛇的驚憂,希望大家合作,謝謝!

這座橋,叫迎賓橋,竹柏臨風伴蘭韻,紅巖飛瀑迎客情,我再次歡迎大家來到龍川大峽谷。

這就是千層瀑,因此處皺摺較多,素有“丹崖從從層臺”之行,故名千層瀑,你們看,丹崖從中,有一隻神龜,正虎虎生威地正視前方,捍衛著龍川大峽谷,是龜壽巖,龜齡鶴壽延年,我祝大家健康長壽。這是潛龍潭,看!神龍正潛伏在水裡呢!大家再回頭看,這裡的景緻欣賞意境是“小橋流水人家;龜齡壽延年”,喜歡拍照的朋友,可在這拍幾張,這個位置拍攝的景觀效果非常好。

橫看成嶺側成峰,步移景異,大家看,剛才的龜壽巖現在又變成了惟妙惟肖的神蛙谷了;

這一道的景觀叫龍行九曲,其得名於表象景觀,即溪水沿丹崖之勢流動穿行,呈九曲十八彎狀,我們看到這涓涓流泉在沿著這火紅的丹崖流動穿行,好像一隻蛇在此蜿蜒而行,從地貌上看其實是造山運動時期的斷裂痕跡。請看這一岩層斷裂帶,垂直斷裂線比人工用尺子畫出的還要直,我們不得不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刀,這條斷裂線是玉帝禁止小龍子與長嶺公主往來的界線,關於小龍子與長嶺公主的傳說,待會兒我再告訴大家。說到火紅的丹崖,即龍川的紅巖是與武夷山整個丹霞地貌是一致的,因其地貌的複雜性及受流水常年的侵蝕與切割,近1公里的旅程內百米落差的瀑布有2處,大小瀑布、山洞、隱潭、石洞十餘處,風光旖旎,美不勝收,無限風光在前鋒。傳說先古時期,玉皇大帝派蛇和青蛙共同看護地球這個大莊園。青蛙秉性憨厚,做事認認真真,恪盡職守。而蛇聰明、刁滑、懶惰,終日昏睡。這事最終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就命天將斬去了蛇的手腳,而將其安裝給了青蛙,所以從那以後蛇開始爬行了,並對青蛙充滿仇恨,見到就吃,以解舊恨,還希望吃掉青蛙後能生長出新的手腳來。我們龍川的大門就是由神蛙看守的。

這裡也是拍照的好的地點,請大家拍照留念。緩步前行。

現在,大家仔細聽,是不是聽到一種悅耳的水聲,這是泉水的笑聲,龍川的歌聲,我們到歡樂瀑了,龍川大峽谷的山含情、水含笑,這種笑聲會一直伴你的整個遊程,祝大家一路上心情愉快!

現在請大家暫停腳步,瞧!歡樂瀑對面的巖壁上長著的那棵植物,就是葉片像蜘蛛網狀脈紋的那棵,叫蛛網萼,屬虎耳草科,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的稀有物種,記載在第一卷《中國植物紅皮書》上。這種植物的珍貴就在於她只有在無一絲汙染之害的泉澗才能生存,對周圍的環境質量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她的存在,說明我們的龍川是一方清明澄潔的人間淨上!請大家共同珍惜!

沿著這條小道往前步,可以去看龍川的龍椅,當年龍王就常常坐在這觀賞瀑布,靜心休養的。

觀音瀑,這是我們龍川第二個大瀑布,落差58米,從仙凡橋上仰望觀音瀑,中間有大小奇石兩塊,西側較大的一塊是觀世音菩薩面壁靜心念佛,身邊一塊小的是侍奉她的“龍女”,面善財童子則奉觀音之命給“行善積德”人家送子去了。

大家知道嗎?原始森林對人體健康有33種功效,負氧離子能改善哮喘、根治偏頭痛,提高精神病的治療效果,還能改善胃潰瘍,促進肥胖病人的減肥,降低高血壓,抵制真菌,根除百日咳,治療和改善人體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等疾病。

據地此考察的氣象專家測定,我們龍川大峽谷內空氣負氧離子的含量達到每立方米8000~10000個,是大中城市的幾十倍,因而龍川大峽谷又被專家們譽為天然氧吧,觀音瀑是龍川負氧離子最集中的區域之一。

這種人間仙境大家千萬不要錯過,瀑雨飛飛,幾萬萬個負氧離子被您吸入肺腑,喧囂的瀑布聲、潔淨的潭水,置身於茂密的森林,那種奇妙的感覺,足以令您拂去心中紛擾瑣碎的低谷,忘卻塵世的煩惱!請您青春永駐,返老還童!

現在大家在這自由活動一會兒,充分享受負氧離子帶給您的健康與快樂!想拍照留念的朋友抓緊時間,不要錯過絕好的拍照機會,WC從那走,好!10分鐘後,我們從百坎天梯順勢而下!

福建景點導遊詞全新 篇17

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榕城”福州,我是旅行社導遊。

福州有句古話“左旗右鼓,全閩二絕”,今天,我們就遊覽這其中的一絕——鼓山。鼓山位於福州東南部,是我省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也是省級十佳風景區之一。相傳峰頂有一巨石形狀象鼓,每當風雨交加,雨水拍打在石頭上就會發出“咚咚”像敲鼓一樣的聲音,因此而名鼓山。還記得昨天我們在廈門鼓浪嶼看到的鼓浪石嗎?也是因為海浪拍打岩石發出“咚咚”的鼓聲而得名的。它們還真是“天設一對,地造一雙啊!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鼓山留下了“天風海濤”的文壇佳話,林則徐也留下了“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千古絕唱。自宋代以來歷代文人墨客在山上留下的摩崖石刻多達480多處,各種字型全有,琳琅滿目,猶如一座天然石刻書法寶庫,被譽為“東南碑林”。

朋友們,現在讓我們進入這滿壁生輝的書法藝術殿堂去一飽眼福吧!看!洞口的“靈源深處”4個字是清代住山僧元賢所題,表面文意指示地名,而內在深意卻是告訴後人,這一帶的題刻是前人心靈深處的感情抒發,是高雅的文化殿堂的展現。

沿著陡峭的石階而下,大家可以看到周圍山勢迥異,景色清幽,彷彿到了人間仙境,世外桃源,來深吸一口氣,是不是有心曠神怡的感覺呢?

在靈源洞一帶最著名的摩崖題刻莫過於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蔡襄的手跡,看這“忘歸石”,這也是鼓山最早的石刻。蔡襄是福建仙遊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在他任福州知府時,十分喜歡遊玩鼓山,每每流連忘返。有一次,他流連山中美景忘了時間,待從一再催促,才知道天色已晚,於是寫了“忘歸石”,這3個字已表達自已依依不捨之情。如果待會兒哪位遊客留連忘返,也找塊石頭留下墨寶,那可不行哦!

好了,現在我們在這塊巖壁上看到刻有三個大字,誰來念念?這位小朋友說太簡單了,是喝水的地方,還問怎麼沒有水呢?其實啊,這個字不念喝水的喝,為什麼呢?聽我給你們講個小故事:相傳古時湧泉寺開山祖師神晏法師在此誦經,嫌澗下泉水喧譁,影響誦經,便大喝一聲止住流水,從此澗水改道東流,這裡的溪澗也就乾涸了。所以,這三個字念“喝水巖”。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其實這時的地形按地質學上說是岩層斷裂帶,由於地殼運動,形成斷裂面,地表水沿斷裂面滲漏到地下去,當然就沒水了,而不是一個人能喝水倒流的。這裡到底是有水好還是無水妙呢?歷代文人墨客在這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宋代文人徐錫之在他的石刻詩上闡明瞭觀點,看這塊石碑上寫到:“重巒復嶺鎖鬆關,只欠泉聲入座間,我若當年待師側,不教喝水過他山。”他認為此處重巒疊嶂,不可無水,當年要是他在,就會勸法師不要讓溪水改道。近代文學家郁達夫到此曾大發感慨,他說“怪他活潑源頭來,一去千年竟不回。”我們今日到此,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呢?但是,為了彌補這一大遺憾,不知哪位古賢別出心裁,在此石旁題刻“無水亦佳”,真令遊客回眸一笑,意味無窮。

鼓山靈源洞一帶,石谷深邃,這是地貌上的谷中谷景觀。先賢們充分利用這裡的石壁題詩刻字,使整個景觀得以完整地保留,為鼓山增色生輝!1982年春,劉海粟大師87歲高齡時遊覽靈源洞,題了“勝於天竺”4個大字,讚美這裡的風景和碑林。

朋友們,由於時間有限,還有很多景點沒看到。希望大家有機會再到鼓山來,聽那沒聽完的故事,看那沒看完的美景,再度分享快樂的一刻!謝謝大家。

福建景點導遊詞全新 篇18

各位團友,大家好!我們現在來到西湖公園,它位於市區西北部,是福州迄今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園林,至今有1700多年的歷史。據史載,晉太康三年(282年),郡守嚴高築子城時鑿西湖,引西北諸山之水注此,以灌溉農田,因其地在晉代城垣之西,故稱西湖。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西湖與南湖相接。後其子延鈞稱帝,在湖濱闢地建水晶宮(在今水關閘附近),造亭、臺、樓、榭,在王府與西湖之間又挖設一條複道,便於偕後宮遊西湖。西湖成了閩國王朝的御花園。此後漸成遊覽區。宋淳熙四年(1177年),福州知州兼福建撫使趙汝愚在湖上建澄瀾閣,並品題西湖八景:仙橋柳色、大夢鬆聲、古堞斜陽、水晶初月、荷亭唱晚、西禪曉鍾、湖心春雨、澄瀾曙鶯。民國三年(1920xx年)福建巡按使許世英闢西湖為公園,當時面積僅3.62公頃。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多次撥款修繕、擴建,特別是20xx年,清淤挖泥,建截汙管道,重建、擴建舊景點,經修復後的西湖,真正是“山復整妝,湖復易容”,神采頓開。西湖現在總面積約45公頃,水面面積約30公頃。它通過柳堤橋、步雲橋、玉帶橋、飛虹橋,把西湖中的開化嶼、謝坪嶼與窯角嶼連成一個完整的遊覽景區。整治後的西湖景色愈見秀麗,遐邇聞名。修復及新增的景點有仙橋柳色、紫薇廳、開化寺、宛在堂、更衣亭、詩廊、水榭亭廊、鑑湖亭、湖天競渡、湖心春雨、金鱗小苑、古堞斜陽、芳沁園、荷亭、桂齋、浚湖紀念碑、盆景園等。

福建景點導遊詞全新 篇19

大家好,非常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太姥山。我姓*,大家可以叫我小*,也可以叫我*導。今天的太姥山一日遊由我來為大家講解。

太姥山,位於福建省東北部,在福鼎市正南距市區四十五公里。挺立於東海之濱,三面臨海,一面背山,巍峨秀拔,氣勢雄偉,奇巖怪石,千姿百態,景色獨特,蔚為奇觀。太姥山整個風景區面積為9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917.3米。擁有山峻、石奇、洞異、溪秀、瀑急等眾多自然景觀,以及古剎、碑刻等豐富人文景觀。根據地質部門考察,太姥岩石為粗粒花崗岩,地質史中生代白堊紀的產物,距今約九千萬年至一億年。由於地殼的變動,海洋上升形成一條條縱橫交錯的峭壁、山峰、山洞。又經千百萬年的風雨剝蝕,流水沖刷,就慢慢地形成今天的突兀的奇峰和怪石。現在請大家跟著我上山。

我們來到了一線天,是太姥山中最吸引人的洞道,仰望天空僅餘一線天光。很多遊客就是衝著“不擠一線天,風景去半邊”的盛名登上太姥山的。初始段60米長的狹窄洞道內,只容許一人貼壁屏息側行,而且只能靠腳向外探路;洞底又有一斧形石斜劈,僅留下一道呈60°角的夾縫,大家只能趴在石斧上,用“俯臥撐”動作提氣收腹慢慢挪行;緊接著還有一狹窄的石樑直臥洞中,只能用走“平衡木”的方式戰戰兢兢走過;再往前,又有“卡脖子石”擋道,大家必須蹲下身子讓脖子對準石尖方能通過;最後一段洞道,不時有巨石懸空,只能蹲下來走“矮子步”才不至於碰頭。總之,過一線天,須調動全身本領,歷經摸爬滾打,完整做完一套“太姥健身操”,才能重見天日。

請大家排隊進洞,在洞口等待的時間我給大家講講一線天的傳說:相傳太姥娘娘命白猴在煉丹井旁看守出爐的仙丹,因為連續數十日,十分勞累,所以,仙丹出爐時,白猴竟迷糊糊地打起瞌睡來。這時,貪吃懶做而又想成仙的金老鼠,愉愉溜到煉丹爐旁,含起一粒仙丹就跑了。金老鼠因做賊心虛,慌慌張張地跌了一跤,碰響了乾柴,白猴被驚醒,抓起一把神斧,一邊追趕一邊大聲喊道:“好吃懶做的金老鼠,看你往何處逃?” 金老鼠根本不把白猴放在眼裡,它東躥西躥,又蹦又跳,一下子鑽進了一塊巨石下的一個小洞裡。白猴抓不到金老鼠,氣得火一丈,揮動神斧,“咔嚓”一聲,猶如晴空霹靂,巨大的頑石便裂開了一條狹窄深長的石縫。金老鼠口含仙丹,驚慌逃跑,白猴緊追慢追,金老鼠逃得無影無蹤。傳說,這一線天就是白猴用神斧劈成的。

現在我們清點人數,看看有沒有誰被卡在一線天裡,呵呵!接下去還有個更刺激的地方,請大家準備好手電筒,我們要進葫蘆洞了!葫蘆洞全長一千多米,因洞形似倒放的葫蘆而得名,是太姥山中最有特色的巖洞,素有洞中樂園之稱。入洞時,從洞隙透射進來的光線變幻著奇妙的光影,將人帶入夢幻般世界;到“流水灣”,可聆聽石橋下暗泉流淌聲如古箏輕撫;到“迴音洞”,相隔數十米的呼應之聲好像近在身邊;到“漱玉洞”,70米長伸手不見五指暗道是聽泉的極佳去處,尤其是雨後泉水成瀑,轟鳴之聲如滾雷;沿螺旋型洞道向上,仰視洞頂一線天空,被兩塊懸空的巨石分割成“三線天”。整個洞道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明忽暗,忽暖忽涼,探洞時須時爬、蹲、側,樂趣無窮,還有人稱讚這裡“天下第一洞”。

我們今天的行程即將結束,很高興與大家度過了美好的一天,非常感謝大家這一天來對小陳的支援與配合。太姥山還是很多風景如畫的地方,一天的時間是難以遊遍太姥山,歡迎大家日後再來太姥山細細遊玩。謝謝大家!祝大家的回程一路順風!

福建景點導遊詞全新 篇20

各位遊客,大家好!

我代表_旅行社歡迎大家觀臨本地,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_,你們可以叫我X導,在我身邊的是王師傅,他的駕齡豐富,請大家放心乘坐,今天就由我和王師傅為大家服務,各位有什麼建議和要求都可以提出來,我們將盡力為大家服務。[大家在以後的遊覽中有什麼困難都可以來找我,全心全意為您服務是我社宗旨]在此我希望各位能夠在本次遊覽中玩得開心,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最後請大家記住我們的車牌號。

首先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古田的地理位置和古田會議會址的基本情況。

古田鎮位於上杭縣的西北部,與新羅、連城兩縣交界,地形奇特,山清水秀,軍事有利防守,當年龍巖同往古田,只有一條崎嶇的山路,上下個二十里,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接下來,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古田會議會址的情況。古田會議會址初建於1848年,紅軍第一次挺進閩西,根據《少年先鋒隊隊歌》又將和聲國小改為曙光國小,而聞名中外的古田會議就是在這裡召開的。

各位,我們的目的地到了,請大家帶好隨身貴重物品跟我下車,我們的遊覽時間為2小時,現在是9點,11點我們將在這裡集中乘車參觀下一個景點,請大家記住我們的車牌號,車是一輛藍百相間的旅遊中巴。

各位,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我們將要參觀遊覽的地方,你們看,在一片開闊的田野上,座落著一幢,莊嚴肅穆的祠堂,後山坡上,森林茂密,古樹參天。“古田會議永放光芒”八個紅色大字在綠蔭的襯托下,閃閃發光,那就是著名的古田會議會址。

在古田會議廣場,左側就是當年紅軍的閱兵場,場上設有司令臺,1930年元旦,在此召開了別開生面的軍民聯歡會,演出結束後,朱德軍長還給了每位演員兩個銅板的壓歲錢,在往右看,那有一口飲水井和荷花池,這是當年毛_散步、休息、思考問題的地方。古田會址大門橫匾上書寫著“北郭風清”四個大字,大門兩側,刻著一幅對聯:“學術放西歐開笛子新智識,文章宗北郭振先生舊家風。”字裡行間透視出祠堂主人,學習,開放,振興的意識,體現了古田人民既學習西洋文明又不放棄傳統文化的辦學思想。

進入紅漆木門,就是當年古田會議會場舊址,你們看4跟圓柱上張貼著字紙標語“中國共產黨萬歲”,“反對機會主義”,“反對盲動主義”,“反對逃跑主義”。大廳6列學生桌椅陳舊而整潔,左邊主席臺上擺著兩張四方桌和一排長凳,牆上架著一塊黑板。黑板上方中央掛著石印的馬克思和列寧像,再上方掛著紅色會標“中國共產黨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會場下廳的三合地板有好幾處斑斑黑跡,這是當年古田會議召開期間,天氣寒冷,紅軍代表們衣裳單薄,代表們烤火取暖留下的痕跡.從這裡可以看到革命前輩沒當年創業的艱苦,我們再看左右兩邊的廂房,右側的第一間是毛_的臨時辦公室,房間陳設極為簡陋,只有一桌兩凳。當年毛_同志就在這裡批閱檔案,接見與會代表。左側廂房第二間是朱德同志的臨時辦公室。

下面,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古田會議召開的情況和主要功績:

1920_年12月28日至29日,這是值得永遠紀念的日子。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次第九次代表大會在曙光國小召開。120多位紅軍黨代表,士兵代表以及地方幹部代表和婦女代表參加了會議。會上毛_同志作了報告,並多次講話,朱德同志作了軍事報告,陳毅同志傳遞草的《古田會議決議》。

那麼古田會議的主要功績在於總結了中國紅軍建立兩年多的豐富經驗,糾正了部隊中存在的各種錯誤思想,從而奠定了我軍政治工作的基礎,使我軍同一切舊式軍隊劃清界限而開始成為一支新型的真正的人民軍隊,它是我建黨建軍偉大的歷史程序的一個里程碑。可以說古田會議鑄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魂。了中央來信,並作了反對槍斃逃兵的講話。代表們經過熱烈的討論一致通過毛_親自主持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

那麼古田會議的主要功績就在於總結了中國紅軍建立兩年多的豐富經驗,糾正了部隊中存在的各種錯誤思想。從而奠定了我軍的政治工作的基礎,使我軍同一切舊式軍隊劃清界限而開始成為一支新型的真正的人民軍隊,它是我建黨建軍的一個里程碑。可以說古田會議鑄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魂。

在即將結束這次參觀遊覽的時候我們熱忱的歡迎遊客們再次踏上這塊紅色的土地,再來沐浴古田會議決議所放射出的燦爛光芒,再來領略革命根據地的人民的濃濃深情!

謝謝各位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