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精選23篇)

欄目: 福建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1.35W

關於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1

大家好!一路辛苦了!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歡迎各位來到福建省會---福州市旅遊觀光。我是中旅的導遊。我姓×,大家叫我小×或×導都行。我旁邊這位是我們的司機陳師傅,這兩天都由我和陳師傅為你們服務,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希望我的工作能得到各位的大力支援,希望我們的服務,能使您的福州之行留下美好的回憶。

關於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精選23篇)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曆史的名城。唐開元十三年設福州都督府始稱福州。五代樑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烏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

福州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總面積1043平方公里;總人口480多萬,其中城區人口116萬。“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九百多年前就遍植榕樹,“綠蔭滿城,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的美稱。現轄鼓樓、臺江、倉山、馬尾、晉安五個區和福清、閩侯、羅源、連江、長樂、平潭、閩清、永泰等二市六縣。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畲、滿、苗、回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氣候宜人,綠樹長青,屬暖溼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9.6℃,最冷一月平均氣溫為10.5℃,最熱七月平均氣溫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11月。市區內有聞名全國的溫泉。

各位團友,今天我講解的內容是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築瑰寶----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餘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儲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蹟,儲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誌,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俗活動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慶活動、建築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琅琅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三坊七巷,以她近三百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築物聞名於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裡,配以古河道、古橋樑、古榕樹,形成了古樸而富有特色的傳統風貌,引起了國內外許多文物考古專家的廣泛興趣,成為遊客前來福州的必到之處。可以說,她是“全國少見,江南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遊子,三坊七巷是他們魂牽夢繞、難以忘懷的故園鄉土。

“三坊七巷”的路,絕對是小路,也許幾百年來就是這樣小,小得只能並排走兩頂轎子吧!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則靈!”路不在大,有人則名。就是從這樣的小巷裡,歷代走出了多少風流人物,多少英雄豪傑?他們走出幽深的坊巷,走向八閩大地,走向五湖四海,成就了一番大事業。他們為“三坊七巷”增光,“三坊七巷”也為有他們而驕傲。

三坊七巷的古建築風貌主要表現在:石板深巷,青瓦粉牆,各式精雕細刻的門罩,風火牆式的多進院落,從高處府視猶如海上層層波浪,那此起彼落的萬傾波濤既無比壯觀又震撼人心。

三坊七巷不僅以她的古建築聞名於世,她還代表了福州人重教育,好讀書的優良傳統,科舉之盛,在全國也屬罕見。南宋著名學者,被稱為與朱熹、張軾齊名的東南三賢之一的呂祖謙,在福州寫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篇:“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舊弟兄。最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這首詩也是三坊七巷的生動寫照,說明了福州讀書人之多,以及深夜苦讀的生動景象。

“三坊七巷”是福州歷史的的見證;“三坊七巷”是閩江流域人民智慧的結晶;“三坊七巷”更是福州人文薈萃的縮影。它記錄了唐末五代時閩王王審知立國的史實,記錄了宋末端宗南明隆武皇帝在福州稱帝的經歷。它吹灑著辛亥革命的風雨,傳播著北京“五四”運動在福州的影響。這些坊巷內曾經居住過上百名高官顯貴、學者名流,唐著名學者黃璞,宋理學家陳襄、晚唐詩人陳烈、狀元鄭性之、明抗倭名將張經、清巡撫沈葆楨、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等等都曾在三坊七巷居住過,還有黃花崗著名烈士林覺民。說到林覺民我們不能不提到他的《與妻書》。

關於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

福州至今還儲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係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於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0xx年)陸蘊、陸藻兄弟居於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蘊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王益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後也居於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於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裡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後住有九門提督、中國臺灣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裡的法禪寺遊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岩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臺”,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臺”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

關於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3

各位團友,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歡迎各位來到福建省省會——福州市旅遊觀光。我是××旅行社的導遊。我姓×,大家叫我小×或×導都行。我旁邊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師傅,這兩天都由我和××師傅為你們服務,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希望我們的工作能得到各位的大力支援,希望我們的服務,能使您的福州之行留下美好的回憶。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曆史的名城。唐開元十三年(720xx年)設福州都督府始稱福州。五代樑開平二年(920xx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烏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

福州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總面積1043平方公里;總人口48O多萬,其中城區人口116萬。“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900多年前就遍植榕樹,“綠陰滿城,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的美稱。現轄鼓樓、臺江、倉山、馬尾、晉安五個區和福清、閩侯、羅源、連江、長樂、平潭、閩清、永泰等二市六縣。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畲、滿、苗、回等20多個少數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氣候宜人,綠樹常青,屬暖溼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9.6℃,最冷1月平均氣溫為10.5℃,最熱7月平均氣溫為28.6℃,年均降水量1 342.5毫米。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11月。市區內有聞名全國的溫泉。

各位團友,今天我講解的內容是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築瑰寶——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餘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儲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蹟,儲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誌,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俗活動常以三坊七巷為中心,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慶活動、建築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琅琅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築物聞名於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裡,配以古河道、古橋樑、古榕樹,形成了古樸而富有特色的傳統風貌,引起了國內外許多文物考古專家的廣泛興趣,成為遊客前來福州的必到之處。可以說,它是“全國少見,江南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遊子,三坊七巷是他們魂牽夢繞、難以忘懷的故園鄉土。

關於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

福州至今還儲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係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於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0xx年)陸蘊、陸藻兄弟居於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蘊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王益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後也居於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於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裡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後住有九門提督、中國臺灣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裡的法禪寺遊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岩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臺”,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臺”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於南后街之東側,由北向南分別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關於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5

各位團友 大家好,首先代表我們陽光旅行社的全體人員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同時也感謝大家對我們旅行社的支援和信任。我叫,是陽光旅行社的導遊員,大家可以叫我。這位是我們的隨隊司機劉師傅,劉師傅的駕駛經驗非常豐富,相信大家在乘車的旅途中一定會感到既舒適又安全的。今天能擔任本團的導遊工作,認識這麼多朋友,我感到非常榮幸。如果大家在旅途中有什麼困難和要求,請您及時的提出,我將竭盡全力為大家服務。也希望大家能積極地支援和配合我的工作,在這裡預祝大家旅途愉快!能夠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今天我們要遊覽的是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具有地標意義的“三坊七巷”參觀遊覽。三坊七巷又有 “城市裡坊制度的活化石”、“明清建築博物館”的聖譽。在20xx年6月揭曉的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與北京國子監街、平遙南大街、哈爾濱中央大街等共同參選,以最高票獲得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榮譽稱號。

今天的“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以南后街為中心軸線從北到南排列整齊,縱向有序,形成“棋盤狀”的傳統街巷格局。在城市變遷過程中,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被改建為馬路。因此,我們今天講三坊七巷實際只有二坊五巷。我們的車已經到南后街門口了,現在請大家拿好自己的隨身物品隨我下車參觀。

現在我們來到了郎官巷,這裡是二梅書屋,即現在的福建民俗博物館。我們往裡面走,這裡有門檻,大家要小心。

大家看到大廳上的貼金祥雲了嗎?為什麼是金色的呢?因為古時候的房子大多為木質,所以多發生火災,而五行中,金生水,水克火所以貼金飾紋有防火的寓意。 大廳左邊有個小屋,你們知道圖中三個人的關係嗎?這裡可是有三代同堂哦。這源自福州孝文化中很具代表性的“拗九節”,拗九節又稱後九節、孝九節和送窮節,即在正月二月廿九日,已出嫁的女兒要帶上以糯米、紅糖、花生和荸薺等製成的糕點回家看望父母,以求父母平安。

現在我們來上大廳桌子上的這個漆金人物饃盒,大家知道它是用來做什麼的嗎?看來沒有人能說出來哦,它是祭祀用品,古時候只有官員才能用這種長方形的饃盒,尋常百姓是不能用的。

大家再看我們上頭的燈杆,它擺放的位置也是很講究的,如果燈杆在中柱的內側,說明這家主人的事業在本地發展;如果燈杆在中柱的外側,說明主人的事業在外地甚至海外發展。福建方言中燈與丁同音,所以橫樑上有幾個燈杆,就代表這家有幾個兒子。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有三個燈杆,即代表這家主人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兒子。

現在我們來到大廳後面,這是古時候放在女子閨房內用來祭拜祖先的。大家看到左右兩邊的文字,每個字型都像花瓶一樣的形狀。我們稱之為花瓶文字。從左到右依次寫的是,玉堂印春色,朱樹發秋香。

我們繼續往這邊走,大家看,這塊地面可不普通哦,它叫“三合土”,建於清朝中期,歷經近兩百多年後被泥土、砂石覆蓋了約五十釐米厚。後來在對二梅書屋進行修復改造時才發現這塊儲存較為完整的地面。其製作原料為沙、黃土、生石灰,並加入糯米漿以達到粘稠堅固的目的。“三合土”經過反覆敲打壘砸,形成光滑平坦的地面後。用繩子在上面壓印似草紋的吉祥圖案,寓意“連綿不斷,生生不息”。 我們整個宅院叫二梅書屋,其實書屋只有面前的這一小部分,因為主人林星章特別喜歡梅樹,所以在自己的書屋前面栽種這樣兩株梅樹,於是取名叫二梅書屋。書屋旁邊呢是一個洞,林星章將它稱為七星洞,我們把它叫作雪洞。它採用的材料是紅糖、糯米、生石灰。最大的作用就是冬暖夏涼。二梅建築中以假山、學雪洞為通道。在全國居民建築中獨居特色,也是福州明清時期典型的民居代表。

我們知道在三坊七巷中居住的人身份地位都是很高的,所以每座宅院都有自己的花廳園林部分,,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宅院主人自己設計的花廳園林,大家可以看到整個園林把福州的美景都濃縮在裡面了。大家看到的鰲峰和白塔都是福州的美景。旁邊是一顆兩百多年的荔枝樹,它每年都結果,3月到4月是荔枝樹開花的季節,那個時候就會看到白色的荔枝花。

出了二梅書屋,我們來到的是塔巷,全長295米。為什麼叫塔巷呢?大家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到巷門坊口上的小塔了嗎?塔巷有千年歷史,顧名思義,在這挑巷子裡曾經有座塔,是唐代閩王 王審知的部下所建,名為“育王塔”福州在五代時有大大小小700多座寺廟和佛塔,宋太守謝泌曾寫道:城裡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七塔是當時福州城內的一大奇觀,,包括現在的白塔,烏塔以及這條巷子裡的育王塔。育王塔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徵,但是明代時廢棄消失了,到了清代的時候才在巷門上又立起了一座袖珍塔,作為留念。

各位團友,因為時間關係,這一部分的導遊講解到這裡先告一段落,在這裡我代表陽光旅行社全體人員再次感謝各位朋友的光臨,同時非常感謝各位一路上對我工作的支援,途中如果有什麼不足之處還請大家多多包涵。希望大家在最後的幾分鐘裡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我們將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接下來留給大家一段自由活動的時間。最後,祝各位朋友旅途愉快,一路順風!期待大家下次的光臨。謝謝大家。

關於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6

福州至今還儲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區。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餘人。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儲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蹟,儲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關於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7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餘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儲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蹟,儲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誌,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俗活動常以三坊七巷為中心,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慶活動、建築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琅琅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築物聞名於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裡,配以古河道、古橋樑、古榕樹,形成了古樸而富有特色的傳統風貌,引起了國內外許多文物考古專家的廣泛興趣,成為遊客前來福州的必到之處。可以說,它是“全國少見,江南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遊子,三坊七巷是他們魂牽夢繞、難以忘懷的故園鄉土。

關於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8

“三坊七巷” 歷經許多年,格局依舊,基本保留著唐宋遺留下來的坊巷格局,儲存較為完好的明清民國建築計200多座,其中水榭戲臺、嚴復故居、沈葆楨故居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9處,是中國目前在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街區。“三坊七巷”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體現福州古名居特有的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建築結構佈局、建築用材上適應福州潮溼溫熱的氣候特點;院落庭院佈局上體現傳統家族倫理觀念;園林精巧雅緻, 體現親近山水的風雅情趣,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除明清時代的建築外,更令人驚歎的是三坊七巷的文化底蘊。近代詩人陳衍作詩提到:“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自晉、唐代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特別是到了清代中後期,福州士子固有的憂國憂民意識在世道變遷之中表現得更加強烈。這裡湧現出一批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史程序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林則徐、沈葆楨、林旭、嚴復、林覺民、林紓、林徽因、冰心、廬隱、郁達夫、郭化若、吳石……翻動歷史,你會驚奇地發現,一大串在中國近現代舞臺上風起雲湧的人物,他們的生活背景都或多少映現在三坊七巷,可圈可點的達150多人之眾。

可以說,三坊七巷成為福州人文薈萃的縮影,凸顯著福州人追求正統教化的人文性格與開拓進取的海洋文化精神的相互融合。作為福州城市精神集結地、福州名賢文化紀念地、福州傳統商賈文化傳承地、福州民俗文化展示地,三坊七巷承載了福州城市發展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充分體現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的特色與價值,是名符其實的中國名片。

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基因,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福州也曾走過彎路。上世紀末,全國舊城改造熱中,三坊七巷也曾面臨相同的被“改造”危險。福建省、福州市及時調整思路,終止了用於房地產開發的原有改造專案。近年來,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修復工作,將保護修復福州三坊七巷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三坊七巷由開發、改造轉為整體保護、修復,政府投入逐步加大,保護修復工程支出主要投向民生,使三坊七巷的改造不僅成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工程,更是改善市民的居住條件、生活條件的安居工程、民心工程。

“三坊七巷要成為活態的文化遺產”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給予三坊七巷修復改造工程很高的評價。福州市的探索之可貴,在於同時保護生活形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修復後的三坊七巷不是排斥了原有居民原生態的旅遊區,而是將三坊七巷打造成保持傳統文化特色的居住社群,成為具有獨特文化景觀的城市活力地帶。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唐國忠說的好:三坊七巷是福州人文薈萃的縮影,閩臺深厚淵源活化石,她的成功保護不僅僅是福州的財富,更是海峽兩岸、海西經濟區的共同榮耀,需要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楊橋巷

現在我們首先來到的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楊橋巷。楊橋巷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楊橋而改名。民國時因城市建設需要,被擴建為馬路,由巷變成了路,很自然路名就定為楊橋路。舊時楊橋巷東頭南面有“中國臺灣林”大院,因為這個大院就有海峽兩岸的一段佳話。陳寶琛在光緒十二年(1886年)訪臺時,結識了中國臺灣板橋林氏家族的林維源,促成了他的二妹陳芷芳與板橋林家結親,陳芷芳嫁給了林維源的侄子林爾康。甲午海戰後,林爾康攜妻帶子渡海來到福州,在楊橋巷建樓蓋屋定居,林爾康女兒林慕蘭,嫁給了嚴復的三公子嚴叔夏為妻。嚴叔夏1952年至1956年曾任過福州市副市長。嚴復的孫女嚴倬雲和嚴停雲都是響譽中國臺灣婦女界的名人。嚴停雲以姑姑華嚴的姓名為筆名,創作了大量散文,是中國臺灣當代著名的女作家。嚴倬雲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嫁給後任中國臺灣海基會董事長的辜振甫。辜振甫先生因“汪辜會談”而載入史冊。嚴倬雲從小在福州長大,後到上海讀書十幾年,再後就隨母去了中國臺灣。人們從上面的史實,不難看出海峽兩岸千絲萬縷的源緣關係,兩岸本是一家人。

關於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9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到了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地標意義的“明清建築博物館”、“城市裡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稱的中華第一街——“三坊七巷”參觀遊覽。在20xx年6月揭曉的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與北京國子監街、平遙南大街、哈爾濱中央大街等共同參選,以最高票獲得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榮譽稱號。

公元前220xx年,福州城初建時,稱“冶城”,統治者是勾踐的後裔無諸。過了兩百多年,西晉時期的福州已經稍有規模了。晉安郡首任太守嚴高嫌城太小,便在今屏山南麓建成一座郡城,稱為“子城”。 三坊七巷源於唐末閩王王審知擴建新城。王審知當政時,嫌原有子城太小,在子城外以錢紋磚砌築起“羅城”, 據說這是當時全國唯一的磚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城北是政治中心,多為貴族居住;城之南為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也就是在此時,三坊七巷成為羅城西南的重要區域,坊巷格局初步形成。

今天的“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以南后街為中心軸線從北到南排列整齊,縱向有序,形成“棋盤狀”的傳統街巷格局。在城市變遷過程中,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被改建為馬路,因此:我們今天講三坊七巷實際只有二坊五巷。

“三坊七巷” 歷經許多年,格局依舊,基本保留著唐宋遺留下來的坊巷格局,儲存較為完好的明清民國建築計200多座,其中水榭戲臺、嚴復故居、沈葆楨故居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9處,是中國目前在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街區。“三坊七巷”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體現福州古名居特有的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建築結構佈局、建築用材上適應福州潮溼溫熱的氣候特點;院落庭院佈局上體現傳統家族倫理觀念;園林精巧雅緻, 體現親近山水的風雅情趣,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除明清時代的建築外,更令人驚歎的是三坊七巷的文化底蘊。近代詩人陳衍作詩提到:“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自晉、唐代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特別是到了清代中後期,福州士子固有的憂國憂民意識在世道變遷之中表現得更加強烈。這裡湧現出一批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史程序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林則徐、沈葆楨、林旭、嚴復、林覺民、林紓、林徽因、冰心、廬隱、郁達夫、郭化若、吳石……翻動歷史,你會驚奇地發現,一大串在中國近現代舞臺上風起雲湧的人物,他們的生活背景都或多少映現在三坊七巷,可圈可點的達150多人之眾。

可以說,三坊七巷成為福州人文薈萃的縮影,凸顯著福州人追求正統教化的人文性格與開拓進取的海洋文化精神的相互融合。作為福州城市精神集結地、福州名賢文化紀念地、福州傳統商賈文化傳承地、福州民俗文化展示地,三坊七巷承載了福州城市發展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充分體現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的特色與價值,是名符其實的中國名片。

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基因,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福州也曾走過彎路。上世紀末,全國舊城改造熱中,三坊七巷也曾面臨相同的被“改造”危險。福建省、福州市及時調整思路,終止了用於房地產開發的原有改造專案。近年來,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修復工作,將保護修復福州三坊七巷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三坊七巷由開發、改造轉為整體保護、修復,政府投入逐步加大,保護修復工程支出主要投向民生,使三坊七巷的改造不僅成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工程,更是改善市民的居住條件、生活條件的安居工程、民心工程。

“三坊七巷要成為活態的文化遺產”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給予三坊七巷修復改造工程很高的評價。福州市的探索之可貴,在於同時保護生活形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修復後的三坊七巷不是排斥了原有居民原生態的旅遊區,而是將三坊七巷打造成保持傳統文化特色的居住社群,成為具有獨特文化景觀的城市活力地帶。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長唐國忠說的好:三坊七巷是福州人文薈萃的縮影,閩臺深厚淵源活化石,她的成功保護不僅僅是福州的財富,更是海峽兩岸、海西經濟區的共同榮耀,需要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關於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10

各位遊客:

福州至今還儲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係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於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0xx年)陸蘊、陸藻兄弟居於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蘊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王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後也居於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於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裡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後住有九門提督、中國臺灣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裡的法禪寺遊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岩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臺”,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臺”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於南后街之東側,由北向南分別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關於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11

各位團友,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歡迎各位來到福建省省會——福州市旅遊觀光。我是××旅行社的導遊。我姓×,大家叫我小×或×導都行。我旁邊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師傅,這兩天都由我和××師傅為你們服務,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希望我們的工作能得到各位的大力支援,希望我們的服務,能使您的福州之行留下美好的回憶。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曆史的名城。唐開元十三年(720xx年)設福州都督府始稱福州。五代樑開平二年(920xx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烏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

福州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總面積1043平方公里;總人口48O多萬,其中城區人口116萬。“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900多年前就遍植榕樹,“綠陰滿城,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的美稱。現轄鼓樓、臺江、倉山、馬尾、晉安五個區和福清、閩侯、羅源、連江、長樂、平潭、閩清、永泰等二市六縣。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畲、滿、苗、回等20多個少數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氣候宜人,綠樹常青,屬暖溼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9.6℃,最冷1月平均氣溫為10.5℃,最熱7月平均氣溫為28.6℃,年均降水量1 342.5毫米。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11月。市區內有聞名全國的溫泉。

各位團友,今天我講解的內容是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築瑰寶——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餘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儲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蹟,儲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誌,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俗活動常以三坊七巷為中心,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慶活動、建築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琅琅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築物聞名於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裡,配以古河道、古橋樑、古榕樹,形成了古樸而富有特色的傳統風貌,引起了國內外許多文物考古專家的廣泛興趣,成為遊客前來福州的必到之處。可以說,它是“全國少見,江南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遊子,三坊七巷是他們魂牽夢繞、難以忘懷的故園鄉土。

關於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12

各位團友,今天我講解的內容是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築瑰寶——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餘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儲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蹟,儲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誌,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俗活動常以三坊七巷為中心,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慶活動、建築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琅琅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築物聞名於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裡,配以古河道、古橋樑、古榕樹,形成了古樸而富有特色的傳統風貌,引起了國內外許多文物考古專家的廣泛興趣,成為遊客前來福州的必到之處。可以說,它是“全國少見,江南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遊子,三坊七巷是他們魂牽夢繞、難以忘懷的故園鄉土。

關於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13

福州這座具有2200多年曆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坐落著這片遐邇聞名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它佔地約40公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儲存有200餘座古建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九處,省、市級文保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數量眾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因地靈而人傑,這裡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寶琛、林覺民、林旭、冰心、林紓等大量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程序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自於此,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和不散的靈性及才情,成為福州的驕傲。

關於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14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到了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地標意義的“明清建築博物館”、“城市裡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稱的中華第一街——“三坊七巷”參觀遊覽。在20xx年6月揭曉的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與北京國子監街、平遙南大街、哈爾濱中央大街等共同參選,以最高票獲得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榮譽稱號。

公元前220xx年,福州城初建時,稱“冶城”,統治者是勾踐的後裔無諸。過了兩百多年,西晉時期的福州已經稍有規模了。晉安郡首任太守嚴高嫌城太小,便在今屏山南麓建成一座郡城,稱為“子城”。 三坊七巷源於唐末閩王王審知擴建新城。王審知當政時,嫌原有子城太小,在子城外以錢紋磚砌築起“羅城”, 據說這是當時全國唯一的磚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城北是政治中心,多為貴族居住;城之南為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也就是在此時,三坊七巷成為羅城西南的重要區域,坊巷格局初步形成。

今天的“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以南后街為中心軸線從北到南排列整齊,縱向有序,形成“棋盤狀”的傳統街巷格局。在城市變遷過程中,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被改建為馬路,因此:我們今天講三坊七巷實際只有二坊五巷。

“三坊七巷” 歷經許多年,格局依舊,基本保留著唐宋遺留下來的坊巷格局,儲存較為完好的明清民國建築計200多座,其中水榭戲臺、嚴復故居、沈葆楨故居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9處,是中國目前在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街區。“三坊七巷”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體現福州古名居特有的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建築結構佈局、建築用材上適應福州潮溼溫熱的氣候特點;院落庭院佈局上體現傳統家族倫理觀念;園林精巧雅緻, 體現親近山水的風雅情趣,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除明清時代的建築外,更令人驚歎的是三坊七巷的文化底蘊。近代詩人陳衍作詩提到:“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自晉、唐代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特別是到了清代中後期,福州士子固有的憂國憂民意識在世道變遷之中表現得更加強烈。這裡湧現出一批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史程序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林則徐、沈葆楨、林旭、嚴復、林覺民、林紓、林徽因、冰心、廬隱、郁達夫、郭化若、吳石……翻動歷史,你會驚奇地發現,一大串在中國近現代舞臺上風起雲湧的人物,他們的生活背景都或多少映現在三坊七巷,可圈可點的達150多人之眾。

可以說,三坊七巷成為福州人文薈萃的縮影,凸顯著福州人追求正統教化的人文性格與開拓進取的海洋文化精神的相互融合。作為福州城市精神集結地、福州名賢文化紀念地、福州傳統商賈文化傳承地、福州民俗文化展示地,三坊七巷承載了福州城市發展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充分體現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的特色與價值,是名符其實的中國名片。

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基因,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福州也曾走過彎路。上世紀末,全國舊城改造熱中,三坊七巷也曾面臨相同的被“改造”危險。福建省、福州市及時調整思路,終止了用於房地產開發的原有改造專案。近年來,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修復工作,將保護修復福州三坊七巷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三坊七巷由開發、改造轉為整體保護、修復,政府投入逐步加大,保護修復工程支出主要投向民生,使三坊七巷的改造不僅成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工程,更是改善市民的居住條件、生活條件的安居工程、民心工程。

“三坊七巷要成為活態的文化遺產”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給予三坊七巷修復改造工程很高的評價。福州市的探索之可貴,在於同時保護生活形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修復後的三坊七巷不是排斥了原有居民原生態的旅遊區,而是將三坊七巷打造成保持傳統文化特色的居住社群,成為具有獨特文化景觀的城市活力地帶。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長唐國忠說的好:三坊七巷是福州人文薈萃的縮影,閩臺深厚淵源活化石,她的成功保護不僅僅是福州的財富,更是海峽兩岸、海西經濟區的共同榮耀,需要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關於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15

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導遊,小顧,首先,小顧代表福州人民歡迎大家的到來。今天,小顧將要帶大家遊覽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築瑰寶----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餘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儲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蹟,儲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誌,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俗活動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慶活動、建築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琅琅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好了,我們的三坊七巷之旅就要結束了,接下來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一個小時,大家可以走走看看,有什麼問題也歡迎大家過來問我,小顧一定知無不言!

關於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16

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導遊,小顧,首先,小顧代表福州人民歡迎大家的到來。今天,小顧將要帶大家遊覽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築瑰寶----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餘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儲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蹟,儲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誌,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俗活動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慶活動、建築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琅琅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好了,我們的三坊七巷之旅就要結束了,接下來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一個小時,大家可以走走看看,有什麼問題也歡迎大家過來問我,小顧一定知無不言!

關於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17

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導遊,小顧,首先,小顧代表福州人民歡迎大家的到來。今天,小顧將要帶大家遊覽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築瑰寶----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餘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儲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蹟,儲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誌,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俗活動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慶活動、建築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琅琅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好了,我們的三坊七巷之旅就要結束了,接下來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一個小時,大家可以走走看看,有什麼問題也歡迎大家過來問我,小顧一定知無不言!

關於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18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來到三坊七巷景區參觀遊覽,我是講解員首先為大家簡要介紹一下三坊七巷景區的總體概況。

三坊七巷景區位於千年古城福州市中心,佔地面積約40公頃。三坊七巷最早形成是在西晉320xx年,建築格局形成於唐天覆元年代(920xx年),繁榮於明清時期,至今已有1720xx年的歷史。以南后街為中軸,向西伸出了三個坊(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向東伸出七條巷(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排列整齊,縱向有序,形成“魚骨狀”傳統街巷格局,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稱為“三坊七巷”。歷經千餘年來,仍完整保留著唐宋遺留下來的坊巷格局,這在全國範圍內都極為罕見,被譽為“裡坊制度活化石”;現存較為完好的明清古建築200多座159處,包括國家級9處,省市級19處,歷史保護古建築131處,文保單位眾多,集中程度堪稱全國唯一,被我國建築學界譽為“明清建築博物館”;不僅如此,三坊七巷還是歷代名人聚居地,在這不足40公頃的土地上曾先後走出歷代名人達400多位,尤其是曾湧現出了林則徐、嚴復、林覺民、冰心、林徽因、沈葆楨、陳寶琛等一大批對中國近代史程序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也因此而獲得了“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的美譽;今天就讓我們一同來領略三坊七巷歷史神韻和閩都文化的精髓。

大家所看到的這是一座居住著近現代兩位名人的故居,一位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另一位就是著名的女作家謝冰心。林覺民是辛亥廣州起義傑出代表人物,林覺民遇難後,臨時知縣的岳父陳元凱連夜託人到福州告知此事,全家為避禍搬到光祿坊的早題巷。後來,謝冰心的祖父謝鑾恩買下了這棟舊居。

說到林覺民我們不能不提到他的《與妻書》。這一如詩如畫的名篇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不僅表達了夫妻間深深的歉疚和殷殷的情意,而且表達了“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謀永福”的革命精神和偉大情懷,激勵了千千萬萬的熱血青年。具有極為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三坊七巷的主入口牌坊。福州三坊七巷不僅僅是三條“坊”和七條“巷”,還有一條聞名遐邇的南后街。在南后街中我們可以看到福州的三寶,福州的脫胎漆器,牛角梳和油紙傘,還有福州著名的壽山石和軟木畫,各色各樣的福州小吃。

各位團友!走過了楊橋路,我們首先來到左邊的這條巷就是七巷之一的郎官巷。為什麼這叫郎官巷呢?北宋有個叫劉濤的人,他是郎官,他的子孫皆為郎官,所以叫此巷為郎官巷。接下來請大家參觀嚴復晚年的居所———嚴復故居。嚴復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向西方尋找真理”的先進人物的傑出代表。嚴復還擔任過北京大學、上海復旦公學校長等職。嚴復譯述《天演論》。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黃巷,歷史上出現了衣冠南渡,八姓入閩,其中較大的一支黃氏家族入閩後,聚居於此,開始有了黃巷的地名。該巷以小黃樓著稱。

我們來到三坊中的第一坊——衣錦坊。衣錦坊最早的名字叫“通潮巷”,是三坊七巷中最靠近福州西湖的。據說,當年西湖的湖水與巷子裡的溝渠相通。衣錦坊的水榭戲臺20xx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最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讓我們再一次感悟到故鄉“三坊七巷”古老厚重的文化對我們的培養和薰陶。

各位團友,“三坊七巷”的講解就到這裡。我們集合的時間是×時×分,各位朋友可以在附近自由活動、照相,我們準時在這裡集中上車,謝謝大家。

關於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19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叫鄭嶸,你們可以叫我小鄭。今天我將帶領大家遊覽世界有名的五A級景區——三坊七巷。

這是大名鼎鼎的三坊七巷,它被人們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三坊七巷佔地約38.35平方公頃。其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分別是楊橋巷、朗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大家跟我來,這是衣錦坊。到了衣錦坊,我就要給大家說一個故事。相傳,古代有一位書生,才高八斗,可次次應試都名落孫山,街坊鄰居都看不起他。後來,他終於考中了進士,做了官。晚年衣錦還鄉,其地就叫衣錦坊。

大家再看看這朗官巷,朗官巷是宋代有名的坊埠,因宋代劉濤居住在此,子孫數代皆為朗官。故名叫朗官巷。

你們瞧,這是宮巷裡的沈葆楨故居。他於道光20xx年中舉人,過了七年中了進士。他是林則徐的次婿,是清代第一任船政大臣。

現在,我們要求品嚐一下福州的特色小吃——魚丸。魚丸是我們福州的美食亮點。那白白的魚丸皮,像棉花一樣軟軟的,咬一小口,肉的香味撲鼻而來,味道香濃,就是你一點兒也不想吃,也會被那香氣迷住。

時間過得真快,到了自由活動的時間了,我們可以自由玩耍,記住1小時後在這裡集合,請您注意以下幾點:

1.請不要亂扔垃圾

2.請不要亂刻亂畫

3.請不要折花

4.請不要爬樹

希望您能做到,謝謝!

關於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20

各位遊客:

福州至今還儲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係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於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0xx年)陸蘊、陸藻兄弟居於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蘊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王益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後也居於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於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裡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後住有九門提督、中國臺灣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裡的法禪寺遊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岩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臺”,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臺”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於南后街之東側,由北向南分別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關於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21

各位遊客朋友,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旅遊區。它位於福州市中心,佔地約383500平方米。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鼎盛於明清,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裡坊制度活化石”。它以南后街為中軸線,兩側形成坊、巷,呈魚骨狀散開。其中“三坊”是指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分別是楊橋巷、朗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坊巷內至今儲存有200餘座古建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9處,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更是數量眾多。這裡還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曾先後走出歷代名人400多位,尤其如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寶琢、林覺民、林旭、冰心、林紓等,都是曾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程序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使得這塊不足400000的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和不散的靈性及才情,從而成就了“一片三坊七巷,一部中國近現代史”的美譽。20xx年,三坊七巷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先去看看“三坊”:一是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公元1119一1120xx年)陸蘊、陸藻兄弟居住在此,兩兄弟才華橫溢,名重一時。陸蘊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曾命名此地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公元1174—1189年),王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後也居於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二是文儒坊,舊時叫山陰巷,最初叫儒林坊,到了宋代祭酒鄭穆居住於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裡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後住有九門提督、中國臺灣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因此稱儒林坊也是名副其實。三是光祿坊,是福州“三山藏”之一。北宋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裡的法禪寺遊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岩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臺”,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臺”四個篆字石刻至今尚存。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去看看“七巷”。楊橋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古名登俊坊,後因西能通楊橋而改名。民國時因城市建設需要,已被擴建為馬路,所以後來也叫“楊橋路”。在楊橋路與南后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林覺民烈士生前的住處,這一烈士故居,後來賣給作家冰心的祖父謝鑾恩。冰心小時候在這裡居住過,《我的故鄉》中,就有對這一故居的生動描述。

楊橋巷往南,就到了郎官巷,巷的東頭通福州市內鬧區八一七北路東街口。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郎官巷。宋代詩人陳烈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寫道“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

郎官巷再往南,就到了塔巷。塔巷有千年的歷史,顧名思義,這裡曾經有座塔,這便是唐代閩王王審知的部下建造的“育王塔”。這座塔位於巷北,並有塔院看管,曾被視為是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徵。可惜在明代,這座塔就廢棄消失了。到了清代,有人在巷內砌造了半;H的袖珍小塔,作為古蹟紀念。20世紀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上。塔巷舊有旌孝坊,為明代孝子高惟一所立,並流傳有一首讚譽他的詩:“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人。”至今仍傳為美談。

黃巷在塔巷之南,晉永嘉二年(公元320xx年)固始人黃元方避亂人閩,落戶於此,故稱黃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裡。黃巢軍人福州時,因黃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過黃巷時均要“滅燭而過”,不得打擾其家,從此黃巷名聲大振。

安民巷名稱的由來,也與黃巢有關,據說他人閩時曾在這裡出示安民,因此得名。舊時這裡多為社會賢達居住之所。宮巷裡的豪門住宅結構精巧,單是室內的木雕石刻構件就令人歎為觀止。可以說是福州古建築藝術集大成者。吉庇巷俗稱“吉避巷”。宋代鄭姓之中狀元衣錦還鄉時,巷中居民因凌辱過他而趕緊迴避,遂稱“急避巷”。明代以諧音改名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之意。

各位遊客朋友,三坊七巷不僅僅是三條“坊”和七條“巷”,還有一條聞名遐邇的南后街。曾經這裡店鋪林立,商賈雲集,現在是一條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休閒文化商業街,您可以在這裡品嚐魚丸、肉燕等福州傳統特色小吃。

關於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22

各位團友,今天我講解的內容是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築瑰寶——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餘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儲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蹟,儲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誌,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俗活動常以三坊七巷為中心,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慶活動、建築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琅琅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築物聞名於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裡,配以古河道、古橋樑、古榕樹,形成了古樸而富有特色的傳統風貌,引起了國內外許多文物考古專家的廣泛興趣,成為遊客前來福州的必到之處。可以說,它是“全國少見,江南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遊子,三坊七巷是他們魂牽夢繞、難以忘懷的故園鄉土。

關於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 篇23

各位遊客:

福州至今還儲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係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於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0xx年)陸蘊、陸藻兄弟居於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蘊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王益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後也居於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於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裡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後住有九門提督、中國臺灣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裡的法禪寺遊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岩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臺”,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臺”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於南后街之東側,由北向南分別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