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介紹福建開元寺的導遊詞範文(通用16篇)

欄目: 福建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5.65K

介紹福建開元寺的導遊詞範文(通用16篇)

介紹福建開元寺的導遊詞範文 篇1

聳立在拜庭兩側廣場中,相距約200米左右,呈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構形態的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它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

東、西塔以塔身的雄偉、形制的奇妙,建築的神工和雕鏤的精美而揚譽海宇,吸引著自宋至今的無數中外學者和遊人前來遊覽、觀瞻、揣摩和研究。

東塔名“鎮國塔”,鹹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

原是五層木塔。前後經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師才易磚為石。後由法權法師,天錫法師繼造,前後經20xx年才完工。

東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迴廊、外壁、塔內迴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

塔為框架式的結構。正中的塔心柱直貫於各層,是全塔的支撐。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角處均架有石樑,搭連於 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頂柱的護鬥出華拱,層層托出,縮小石樑跨度。

石樑與粱託如同斧鑿,榫眼接合,使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相依形成一體,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

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岩,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築工縝密。

穩固的基礎,配置著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使這座重達一萬多噸的建築物,雖經歷 700多年風霜雨露而巍然不動。

公元 1620xx年的八級地震,也無法動搖動它的根基。

石塔不但堅固無比,而且造型精緻。塔簷呈彎弧狀向外伸展,簷角高翹,使塔身有凌空欲飛的態勢,顯得輕盈。

每一層各設四個門和四個龕,逐層互換。這樣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動和美觀。

每層塔簷角各系銅鐸一枚,微風吹動之時,銅鐸聲叮咚,悅耳怡人。塔頂有八條大鐵鏈,連結八個翹角與剎頂,顯得氣勢磅礴,紫氣飄搖。

每一層塔壁上還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別刻有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和佛乘,共計 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細膩,線條流暢,巧奪天工。

東塔已於 1997年入選全國四大名塔郵票,可稱得上“石塔之王”。

介紹福建開元寺的導遊詞範文 篇2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們現在已經到了福建省內最大的寺廟——泉州開元寺。開元寺佔地面積78000 平方米。它規模巨集大,構築壯觀,景色優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開元寺初名“蓮花寺“,後改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現名。

人們常說“自古名山僧佔多”,其實是冤枉了出家人。與世無爭的僧人隱身在高山峻嶺之上,本意是修心養性,卻常成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聞名遐邇。而泉州開元寺就座落在平平無奇的鯉城區西街,與凡世的隔絕只靠山門前這堵象徵性的屏障一紫雲屏,這無形中縮短了塵世與佛門的距離。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襯,卻多了善男信女的親近,這就是泉州開元寺的獨特之處。

泉州開元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或許大家想知道,開元寺何以能夠聞名海內外呢?那就讓我們一起慢慢領略、細細品味吧。

眼前這座別緻的建築就是開元寺的山門,也叫天王殿。它建於唐武則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前後已經過幾次火災燒燬與重建,現存建築是民國十四年(公元1920xx年)修建的。大家先請看這石柱:上下端略細,中部較粗,呈梭子狀,學名梭柱,據考證為唐朝的石柱風格,年代已十分久遠了。石柱上還懸掛有一木製對聯“此地方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這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所寫的。它是泉州這個具有濃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風貌的真實寫照。分坐在天王殿兩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規制所配置的密跡金剛與梵王。它們怒目挺胸,狀極威嚴,與一般寺廟所雕塑的四大金剛有較大差別,有人謔稱它們為“哼哈二將”。

跨過山門就到了拜亭。站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東西塔和寬敞明亮的東西兩廊對稱地排列在兩旁,而我們所在的位置就在開元寺的中軸線上。佛教傳入我國巳有一千多年曆史,並在中國落地開花,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開元寺的佈局就突出了我國古建築的南面為尊和中軸線為主的特點。

拜亭前的這個大石庭,是個“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動。每逢農曆二十六日,這裡人山人海,梵唄聲聲,一派泉南佛國景象。石庭兩邊分列著八棵200至800歲的大榕樹,陰翳蔽日,盤根錯節,增添了開元寺靜寂、莊嚴的氣氛。樹下排列著11座唐、宋、明時期不同形式的古經幢、小舍利塔,以及兩隻贔屓。庭中還置立著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爐,蓋鈕雕蹲狻猊,爐身周雕幡龍、祥雲、蓮瓣、蔓草等紋飾,形制優美,雕工精妙。焚帛爐稍後兩側,還有兩座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廂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薩錘太子捨身飼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時留下的痕跡。

在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就是眼前這座大雄寶殿。因傳說建殿之時有紫雲蓋地,所以又叫紫雲大殿。大殿上方這塊巨匾寫有“桑蓮法界”四個魏碑風格的大亨,以應桑開白蓮之說。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產絲綢。這片地原是大財主黃守恭的桑樹園,後來捐給匡護大師建寺。關於這件事,有一個很動人的傳說:一天,黃守恭夢見有一個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說等桑樹開白蓮花後就獻地結緣。幾天後,滿園桑樹果然都開出白蓮花,黃守恭深被無邊佛法所感動,果然把這片桑樹園捐獻出來。其實,黃守恭本為樂善好施之人,桑開白蓮之說乃是人們敬慕佛祖,附會而成,但這一神奇的傳說卻為泉州人民所津津樂道,世代相傳,因而開元寺也得了“桑蓮法界”的美稱。

介紹福建開元寺的導遊詞範文 篇3

開元寺位於正定常勝街西側,原名淨觀寺,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540),隋開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奉沼改今名。至清後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廢毀,殿堂塌落,僅存鐘樓和須彌塔。

鐘樓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閣式建築,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建築面積135平方米。單簷歇山頂,上布青瓦,通高14米。其大木結構、柱網、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築藝術風格。甚至上層木構件還有相當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這是我省現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結構鐘樓,也是北方時代較早的一座。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落架重修。鐘樓上掛銅鐘一口,高2.9米,口徑1.56米,厚15釐米,造型古樸,為唐代遺物。

須彌塔,俗稱磚塔、方塔,坐落於鐘樓西側。塔身建在高約1.5米的正方形磚砌臺基上,塔平面為正方形,密簷九級,舉高39.5米,塔身第一層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週,各面兩端均浮雕一尊雄勁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線以上全部由青磚砌築。正面闢石券門,門框刻以花瓶、花卉圖案,門循浮雕二龍戲珠。門楣上端鑲嵌長方形石匾,上面鐫刻“須彌峭立”四個楷書大宇。每層磚砌迭澀簷,四角懸掛風鋒。塔身寬度自第二層開始收縮,外觀清秀挺拔,簡樸大方,頗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疊澀出簷塔的典型作品。

塔內第二層上部原作木鬥八藻井,惜已毀壞。今塔內呈空筒式,內壁垂直,上下貫通。第二層以上的八層,雖然各設一方形小窗,但無臺階攀登。 本站 網整理該文章……

剎座、仰蓮、覆缽均系磚砌,四周置銅境,光亮奪目。其上,系金屬質剎杆、寶殊。寶珠多達四枚,顯得格外挺拔關於須彌塔建造時代,地方誌記載不詳,未足憑信。根據現存實物並結合歷史記載推斷,此塔可能始建於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唐乾寧五年(公元898年)重建。後雖經歷代維修但依然保持唐代建築特點。

介紹福建開元寺的導遊詞範文 篇4

泉州開元寺的檀樾主黃守恭,為軒轅黃帝子有熊氏之後。據《江夏紫雲黃氏大成宗譜》記載,黃守恭為黃姓一世祖第一百一十二世子孫,生於貞觀三年(620xx年),卒於先天元年(720xx年)。

黃守恭為官泉州(另說,黃守恭家中種桑養蠶,為泉州最早的桑蠶業開拓者),成鉅富,有地三百六十莊。有僧名匡護禪師,向黃守恭求地建寺,黃不給。匡護禪師遂朝來暮往,殷勤日久。

黃守恭對匡護禪師說:“若欲吾地,待吾後園桑樹開蓮花。吾將舍地給你。”匡護禪師歡喜而去。

第二天,匡護禪師又來,對黃守恭說,你後園的桑樹開了蓮花,請去欣賞。黃見花,頗不安,欲拂前言。僧飄然而去,並無蹤跡。

公即染病,三年不愈,桑樹三年開花不絕。

公(按:黃守恭)嘆曰:此僧人非常人也。乃榜貼各街尋之。

僧忽自至。公拜曰,前言已發,故所願也,但未知地要幾許?

僧曰,一袈裟影足矣。公許之。僧以袈裟拋至半天,三百六十莊地盡行遮蔭,黃守恭獻地造寺,於唐垂拱二年(686年)開始,先後建成蓮花寺、興教寺、龍興寺(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名開元寺)。

因其處常有紫雲蓋地(另說寺的大殿建成後,忽然天降“紫雲蓋地”,致使殿前大庭一千三百餘年眾草不能繁殖。大書“紫雲”二字揭于山門。開元寺的土地是黃守恭獻的,寺內建檀樾祠,專奉黃守恭的祿位,遵奉黃守恭及其子孫為檀樾主。

介紹福建開元寺的導遊詞範文 篇5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們現在已經到了福建省內最大的寺廟——泉州開元寺,福建泉州開元寺導遊詞[智庫]。開元寺佔地面積78000平方米。它規模巨集大,構築壯觀,景色優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開元寺初名“蓮花寺“,後改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現名。

人們常說“自古名山僧佔多”,其實是冤枉了出家人。與世無爭的僧人隱身在高山峻嶺之上,本意是修心養性,卻常成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聞名遐邇。而泉州開元寺就座落在平平無奇的鯉城區西街,與凡世的隔絕只靠山門前這堵象徵性的屏障一紫雲屏,這無形中縮短了塵世與佛門的距離。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襯,卻多了善男信女的親近,這就是泉州開元寺的獨特之處。

泉州開元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或許大家想知道,開元寺何以能夠聞名海內外呢?那就讓我們一起慢慢領略、細細品味吧。

跨過山門就到了拜亭。站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東西塔和寬敞明亮的東西兩廊對稱地排列在兩旁,而我們所在的位置就在開元寺的中軸線上。佛教傳入我國巳有一千多年曆史,並在中國落地開花,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開元寺的佈局就突出了我國古建築的南面為尊和中軸線為主的特點。

拜亭前的這個大石庭,是個“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動。每逢農曆二十六日,這裡人山人海,梵唄聲聲,一派泉南佛國景象。石庭兩邊分列著八棵200至800歲的大榕樹,陰翳蔽日,盤根錯節,增添了開元寺靜寂、莊嚴的氣氛。樹下排列著11座唐、宋、明時期不同形式的古經幢、小舍利塔,以及兩隻贔屓。庭中還置立著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爐,蓋鈕雕蹲狻猊,爐身周雕幡龍、祥雲、蓮瓣、蔓草等紋飾,形制優美,雕工精妙。焚帛爐稍後兩側,還有兩座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廂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薩錘太子捨身飼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時留下的痕跡。

在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就是眼前這座大雄寶殿。因傳說建殿之時有紫雲蓋地,所以又叫紫雲大殿。大殿上方這塊巨匾寫有“桑蓮法界”四個魏碑風格的大亨,以應桑開白蓮之說。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產絲綢。這片地原是大財主黃守恭的桑樹園,後來捐給匡護大師建寺。關於這件事,有一個很動人的傳說:一天,黃守恭夢見有一個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說等桑樹開白蓮花後就獻地結緣。幾天後,滿園桑樹果然都開出白蓮花,黃守恭深被無邊佛法所感動,果然把這片桑樹園捐獻出來。其實,黃守恭本為樂善好施之人,桑開白蓮之說乃是人們敬慕佛祖,附會而成,但這一神奇的傳說卻為泉州人民所津津樂道,世代相傳,因而開元寺也得了“桑蓮法界”的美稱。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兩旁是五代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是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莊嚴,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工藝精巧,令人歎絕。五方佛的脅侍有文殊、普賢、阿難、迦葉以及觀音、勢至、韋馱、關羽、梵王、帝釋等諸天菩薩、護法神將共10尊。在大殿後正中供奉著密宗六觀音的首座聖觀音以及善才、龍女和兩翼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開元寺歷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淨土宗、密宗、禪宗等宗派,而大殿卻能保持這種罕見的規制,這既值得誇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樑接合次,有兩排相向的24尊體態豐腴、紋飾華麗、色彩斑斕,雙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頻伽”(即妙音鳥),導遊詞《福建泉州開元寺導遊詞》。據佛經說:此鳥發聲微妙,仙音優雅,連歌神緊那羅都不及她。他們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們把她們的下半身嵌人柱榫裡,翼脅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櫻洛圈脛胚,雙臂伸展,腕著馴鐲,手棒文房四寶,瓜果點心,絲竹管絃,翩翩若仙。他們不但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託粗大的珩樑,減少其過大的跨度,極為巧妙地將宗教、藝術與建築融合起來,令人稱絕。

藻井下分五級。壇臺的最上層供奉明代的盧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蓮花臺座有一千葉蓮花瓣,每片蓮葉上各刻一尊6釐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盧舍那四周各層侍立著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鈴、金剛鎖四菩薩,還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觀音的及韋馱天將等24尊菩薩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剛塑像為最佳。它們怒目結髮,赤足袒胸,顯得無比威嚴。環繞壇座的束腰處還有護三皈、護五戒的各種神王牌64個。戒壇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這種神祕肅穆的氛圍,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諸念俱滅,一心皈依。據說這種戒壇在全國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為貴,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在中軸線的兩邊,還有一些建築群:東有由迦藍祠改建的檀樾祠,紀念施主黃守恭。黃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後裔及海外紫雲家族無不以此為榮。有俗稱“小開元寺”的準提禪林,原供奉天台宗的準提菩薩;西有尊勝院,現已開闢一部分為弘一法師紀念館,有水陸禪寺,以供寺僧棲息。

聳立在拜庭兩側廣場中,相距約200米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構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它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偉、形制的奇妙,建築的神工和雕鏤的精美而揚譽海宇,吸引著自宋至今的無數中外學者和遊人前來遊覽、觀瞻、揣摩和研究。

泉州開元寺石塔是我國古代石構建築瑰寶。從石塔的建築規模、形制和技藝等方面來看,都可以說得上精妙絕倫。它充分體現了宋代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偉大的創造性。它不但在中國石塔中堪稱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紀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社會空前繁榮的象徵,也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標誌。現在,東西塔影雕作品已成為我市最高層領導人饋贈佳賓的珍貴禮品。因此可以說,東西塔已成為泉州的象徵。既是泉州人民的驕傲,也是海外僑胞和臺灣同胞所憧憬的鄉影。即使是沒有到過泉州的人也常在說:做人要“站著像東西塔,躺著像洛陽橋”,可見東西塔在他們心目中的份量。

大凡名剎,必有名僧。歷*元寺僧人,或以佛學著作稱勝,或以詩詞文章聞名,或弘道揚名,或入世獻身,代有高僧:唐山祖匡護大師,五代唯識大師,律宗釋弘則,淨土宗釋楚勤,南禪釋文展,橋成造化的釋義波,禪宗第一住持釋妙恩,溫陵禪師釋戒環,藹益大師釋智旭,“為文似柳、為詩似陶“的釋大圭,更有“唸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唸佛”、集佛學、書法、金石、音樂、繪畫、詩文於一身的現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師。

開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國弘法。如清朝順治年間的木庵禪師,漂洋過海,揚名東瀛,成為日本黃檗宗的第二世傳人;新中國成立後的轉逢老和尚,足跡遍及印尼、尼泊爾、緬甸、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現任住待道元法師也曾應邀前往巴西弘法,禪風遠播。

“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聲”,泉州開元寺以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獨特的規制,巧妙的建築、珍貴的文物、優美的藝術和卓越的聲譽,正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僧民信眾和十方遊客前來禮朝膜拜,旅遊觀光。

女士們,先生們,參觀完泉州開元寺,您是否有不虛此行的感覺呢?您是否對泉州這個宗教歷史博物館有更深的瞭解呢?但願主城泉州豐富的人文景觀與美麗的自然風光能在您心中留下美好的回憶。

介紹福建開元寺的導遊詞範文 篇6

在桃源洞“鎖洞橋”橋旁,山下有一個小小的徐霞客廣場,廣場上有一座“徐霞客遊記”碑,在一面石壁上鑲嵌著一塊黑色的大理石,上面鐫刻著徐霞客遊記裡關於永安桃源洞的遊覽筆記,看著這些文字,就可以作為登山遊覽的導遊詞了。因為走下來的路程與徐霞客遊記中記載的別無二致。看過此碑之後,再遊桃源洞景觀就如同舊地重遊一般,山石風景歷歷在目。

“十四日 行永安境內,始聞猿聲。南四十里為鞏川。上大灘十里,東南行,忽望見溪右峰石突兀。既而直逼其下,則突兀者轉為參差,為崩削,俱盤亙壁立,為峰為巖,為屏為柱,次第而見。中一峰壁削到底,或大書其上,曰“凌霄”。於是溪左之奇,亦若起而爭勝者。已舟折西北,左溪之崖較詭異,而更有出左溪上者,則桃源澗也。其峰排突溪南,上逼層漢即天宇,而下瞰回溪,峰底深裂,流泉迸下,仰其上,曲檻飛欄,遙帶不一,急停舟登焉。

循澗而入,兩崖僅裂一罅,竹影逼溪內。得橋渡澗再上,有門曰“長春圃”。亟趨之,則溪南之峰,前所仰眺者,已在其北。乃北上,路旁一石,方平如砥。時暮色滿山,路縱橫不可辨,乃入大士殿,得道人為導。隨之北,即循崖經文昌閣,轉越兩亭,俱懸崖綴壁。從此折入峭夾間,其隙僅分一線,上劈山巔,遠透山北,中不能容肩,鑿之乃受,累級斜上,直貫其中。餘所見“一線天”數處,武彝、黃山、浮蓋,曾未見若此之大而逼、遠而整者。既而得天一方、四峰攢列。透隙而上,一石方整,曰棋坪。中復得一臺,一樹當空,根盤於上。有飛橋架兩崖間,上下壁削,懸空而度,峰攢石裂,岈然成洞,曰環玉。出洞,復由棋坪側歷西塢而上,得一井,水甚甘冽。躋峰北隅,有亭甚豁,第北溪下繞,反以逼仄不能俯瞰。由此左下,又有泉一泓匯為池,以暮不及往。乃南上絕頂,一八角亭冠其上。復從西路下山,出倚雲關,則石磴垂絕,罅間一下百丈。蓋是山四面鬥削,惟一線為暗磴,百丈為明梯,遊者以梯下而一線上,始盡奇概,舍此別無可階也。

還至大士殿,昏黑不可出。道人命徒碎木燃火,送之溪旁,孤燈穿綠塢,幾若陰房磷火。道人云:“由長春圃二里,有不塵館,旁又有一百丈巖,皆有勝可遊。”餘頷之即點頭接受建議。返舟,促舟子夜行,不可,乃與奴輩併力刺舟撐船。幸灘無石,月漸朗,二鼓,泊廢石樑下。行二十里,去永安止二里。”

徐霞客是公元1630年(明朝崇禎三年,庚午年)陰曆八月十四日到達永安桃源洞的,根據遊記文字推斷,他應該是中午時分才到桃源洞,到游完桃源洞景觀已經是“昏黑不可出了”,天已經黑透了,在桃源洞這個地方夏天八月的天黑時間應該在晚上7點多鐘,整個桃源洞的地方並不大,現在條件好,只要一個多小時就可以游完。明代桃源洞的遊覽條件應該沒有現在的好,登山的道路崎嶇,不好走,所以徐霞客用的時間要比今人要長,但是半天應該夠了,所以以此判斷他是中午時分到達的桃源洞。徐霞客在遊記中說明了這次遊歷的原因和行程:“庚午春,漳州司理叔促赴署。餘擬是年暫止遊屐,而漳南之使絡繹於道,叔祖念莪翁,高年冒暑,坐促於家,遂以七月十七日啟行。二十一日到武林。二十四日渡錢唐即錢塘,今錢唐江,波平不穀,原意指有縐紋的紗,即處只作“皺”,如履平地。二十八日至龍遊,覓得青湖舟,去衢尚二十里,泊於樟樹潭。”當年春天,在漳州任司理的族叔徐日升信函邀約徐霞客赴漳州遊歷,在徐日升父念莪翁的多次催促下,於是徐霞客雖決定當年“暫止遊屐”,但是在長輩們的多次催促下“漳南之使絡繹於道,叔祖念莪翁,高年冒暑,坐促於家”,不好意思再加推辭,遂於七月十七日啟程,七月二十一日到達浙江武林,二十四日渡過錢塘江,七月二十八日到達浙江龍遊,三十日過浙江江山縣。八月八年級登仙霞關,八月初四游龍洞,八月五日在福建浦城上船,八月九日抵達延平郡(現在南平市)。八月初十,轉入沙溪,登舟向永安進發,八月十一日,“泊於舊縣”,八月十二日,“抵沙縣”,八月十三日,“入永安界,曰新凌鋪”。 八月十四日“行永安境內,始聞猿聲。南四十里為鞏川。”從七月十七日從江蘇江陰家中啟程到八月十四日到達永安,徐霞客在路上走了27天,一路走一路遊,算得上是貨真價實的“遊山玩水”。但是遊一路記一路,這才給我們留下一本千古名著“徐霞客遊記”。關於桃源洞這一段,徐霞客共用了756字,分三段描敘了他的永安桃源洞之遊,第一段是發現桃源洞,第二段是遊桃源洞,第三段是離開桃源洞。字簡言賅,概括全面,把桃源洞的景色和景點都簡要的介紹出來了。

離開徐霞客詩碑,沿著小道向上走,半山腰上就是徐霞客提到的“大士殿”。小道全是繞著桃源洞這塊大石頭在轉,“乃入大士殿,得道人為導。隨之北,即循崖經文昌閣,轉越兩亭,俱懸崖綴壁。”千古江山依舊,世間人事常換。大士殿裡的道士已不是當年指引徐霞客方向的道士,可殿外的風景卻是依然秀麗。,大士殿名曰“觀音大士殿”,據說始建於1620xx年(明萬曆三十三年),距今已有420xx年曆史了。徐霞客來此遊歷時,此殿剛剛修好不久,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個仿古建築,不經意間,被徐霞客用筆記錄在案,倒也流芳千古。清朝時期被火焚燬,20xx年才在原址上重建,看來又是一個仿古建築。雖然大士殿被火焚燬,但是觀音菩薩的蓮花座是在山洞中直接雕鑿在山石之中的,所以大火只是將山洞外的殿堂焚燬,卻沒有影響觀音菩薩的顯靈,所以觀音菩薩的香火四百年來未曾斷過。大士殿外是個觀景的好去處,對面兩山之間的山形宛如觀世音菩薩的手持玉淨瓶倒置著,遠處山頭松樹在清晨的雲霧繚繞中,恰似天然香燭供奉著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谷底的桃花澗水就像是從玉淨瓶中流出似的,源源不斷,預示著香客們的財源滾滾如同澗水,永不斷絕。繞石登山數百步,到此小憩,確是一個絕佳的去處。

介紹福建開元寺的導遊詞範文 篇7

說到福州,就不能不提及鼓山。早在東晉時期,福州民間就流傳“右旗左鼓,八閩二絕”的風水之說,這左鼓即指鼓山,聳立於福州市東郊、閩江北岸,總面積約48平方公里,分為鼓山、鼓嶺、鱔溪、磨溪、鳳池白雲洞五大景區。自宋朝至今皆為遊覽勝地,鼓山就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之一。它與福州旗山遙遙相峙,重巒疊嶂、終年蒼翠,山上處處有奇巖,峰峰有洞府,風光旖旎,主峰海拔900多米,對福州風水中佔有相當重要的的地位。

青龍鼓山佑民安康

自古以來,福州百姓在選擇及組織居住環境方面,就有采用封閉空間的傳統。為了加強封閉性,還往往採取多重封閉的辦法,如四合院宅就是一個圍合的封閉空間;多進庭院住宅又加強了封閉的層次,而裡坊又用圍牆把許多庭院住宅封閉起來(比如福州的三坊七巷的構造)。 作為城市也是一樣,從城市中央的衙署院(或都城的宮城)到內城再到廓城,也是環環相套的多重封閉空間。在城市的外圍,按照風水格局,基址後方是以主山為屏障,山勢向左右延伸到青龍、白虎山,成左右肩臂環抱之勢。山的左右為青龍白虎(比如說福州的以金雞山為青龍,大夢山為白虎,于山、烏山把住南門成左右肩臂環抱之勢),遂將後方及左右方圍合。基址前方有案山遮擋,連同左右餘脈,亦將前方封閉,剩下水流的缺口,又有水口山把守,這就形成了第一道封閉圈。如果在這道圈外還有主山後的少祖山及祖山,青龍、白虎山之側的護山(比如說福州青龍之側的護山的鼓山;白虎山之側的旗山)。案山之外的朝山,這就形成了第二道封閉圈。可以說風水格局是在封閉的人為建築環境外的一層天然的封閉環境。

由此我們可知,鼓山為作福州的青龍山,守護著福州這塊難得的寶地,保佑著有福之州風調雨順,人民安康。

鼓山之“鼓”意義非常

鼓山為作福州的青龍山,自有神奇之處,由其頂峰有一如鼓巨石而得名。相傳這支鼓是天上的擂鼓將軍為了鎮住惡龍特地留下的。每當風雨交加,石鼓便有簸盪之聲,那就是鼓將軍在鼓山頂面對海上龍王進犯而擊鼓,號召三軍準備戰鬥。

鼓,在易經中為震、為東方。易經雲:震者亨。震來,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其意思是重雷發向,千里傳聲,有驚無險之象,亦有變動之意。

易經《震卦》象徵震動的鼓聲:可致亨通。當驚雷鼓動的時候,天下萬物都感到恐懼,然而君子卻能安之若素,言笑如故;即使雷聲震驚百里之遙,作為君子卻能做到從容不迫,表示大丈夫威武不能屈,所以能成就大事。鼓山頂峰的石鼓亦在點醒居住福州的人們,匹夫興亡人人有責。每當國家風雲變幻之時,應該走出去,為國效力,由閩化龍之意。

九座山亭有玄機

坐落在鼓山的湧泉寺更為名揚天下,其位列閩剎之冠,是福州的驕傲,素有“既來福州,必遊鼓山”之說。

湧泉寺寺院和自然景觀渾然一體,山坡裡原有的山泉、峭壁怪石都被巧妙地鑲嵌其中,寺廟前後左右環抱著蒼鬱的古老大樹林,可謂“進山不見寺,入寺不見山”,宛如這寺院是盤古開天地就有,是上天降落在此處。這一典型唐代建築,坐北朝南,以三級宮殿群,順山勢而上。邁過高高的門檻,一陣佛門清靜的淡雅清香就會撲面而來。很多人走進殿內,燒上一炷香,虔誠地祈禱、祝福,讓人徒升心安平靜之感。

建造這所寺院的開山祖師神晏更具有傳奇色彩。由於寺院建造在鼓山的燕窩穴上,燕窩發燕仔燕孫,所以湧泉寺能居僧幹眾,蒸蒸口上。相傳當時湧泉寺建成後鼓山香火愈來愈旺。為了讓香客們上山方便,寺院僧眾決定修條上山道路。歷經七七四十九天努力,一條彎彎曲曲的石頭山道,從鼓山腳下一直鋪到湧泉寺的大門。

開山祖師神晏看見這條石砌大道,心裡很高興。可過了幾天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因為這條石砌大道寺院的僧眾,病的病,死的死,香客們也聞知湧泉寺發生瘟疫,也不敢上山來了。一時間,鼓山湧泉寺僧侶四散奔逃,香客稀少,冷清寥落。

神晏心中好疑惑,為探明原因走到鼓山白雲峰頂朝看石道。遠遠望去,隱隱約約中,他發現整條石道一股凶氣繚繞不散。他連忙再仔細一一辨認,這才驚駭得他幾乎失去控制喊叫出來。這條從山腳鋪到湧泉寺大門口的石道,彎彎曲曲就如一條巨大蟒蛇蜿蜒而上,嶺道上的一塊塊石頭板就如蟒蛇身上的鱗甲一片片。那蛇的頭對著湧泉寺大門正張著血盆大口對著燕窩吞吃出門的燕子,這石道分明是“蛇竄燕窩”!這明擺著湧泉寺的風水被這石條道破壞了。

好在神晏不愧為一代大師。他返回湧泉寺,召集眾僧在新修的這條上山石道上建造了九座山亭,從山腳到山門。這條“蟒蛇“變成的石頭道路中間的九座山亭,依次為閩山第一亭、東際亭、仰止亭(今已廢)、觀瀑亭(又名石門亭)、乘雲亭、半山亭、茶亭、鬆關亭、更衣亭。這九座山亭像九根大鐵釘,牢牢地釘在這條蟒蛇變成的石道上,把這“蟒蛇”斬成七段,使它不能再作怪。之後又從喝水巖修建一條石道,用條石鋪設,直達山門。該道為蜈蚣嶺道,意為蜈蚣叮七寸。蛇怕蜈蚣,這樣這條毒蛇就不能復活了。蜈蚣嶺道鋪設完,上山道路變得四通八達了。

這一來,蟒蛇不能動彈 了。而化成蟒蛇的那條石道,永遠僵死在那兒,被千人萬人踩。此後,湧泉寺漸漸香火旺盛了,僧眾越來越多,湧泉寺越來越聞名於世終於成了南方著名的佛教聖地。在鼓山其摩崖石刻也很聞名。

介紹福建開元寺的導遊詞範文 篇8

哈嘍!各位團友,大家好!我是339夢幻集團的鄭導,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了解白水洋。

白水洋位於福建省東北部,南連省會福州,北接浙江溫州,西鄰武夷山,東與臺灣省隔海相望,距離XX縣城關35公里,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也是福建省八大“旅遊品牌”之一。

白水洋分上洋、中洋、下洋,現在我們腳下的是中洋,總長200多米,寬150米,面積3萬多平方米。淺水廣場的3塊巨石旁矗立著三座大山鋒,交匯處豁然開朗,人置身其中的心情也隨之激盪,到過這裡的人都讚不絕口,在全國確定是獨一無二的,堪稱“天下絕景”特別是盛夏。一個個都情不自禁地爭先恐後下水瀟灑走一回。

上洋的遊人太多了,我們只能遊玩下洋了,不過保證讓你們玩得開心。這裡雖然沒有中洋那麼寬闊,但這水面平如鏡,風景格外的秀美,是名副其實的“情人谷”。大家看,洋中那突兀拔起的巨大岩石,石頂尖尖的就像仙人遺留下的筍,但是從其它角度看又會發現它的形狀像古代朝廷大人們頭上所戴的烏紗,所以又有縣令加冕進爵的說法。凸巖的兩岸是懸崖峭壁,

在平展的河床上築起了一道道門戶,裸露的岩石頂上披著一層層綠蔭,就像是個生態型的鴛鴦大洞房,再加上右邊燕潭微波盪漾,右下的懸崖彎情谷上淺灘清香陣陣,彷彿讓人墜入愛河之中。

好了,各位團友,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白水洋的講解到此結束。今天,我們主要遊覽了白水洋的中洋、下洋,希望能給大家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也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援和配合,同時希望各位能再次來我們白水洋旅遊,謝謝!

介紹福建開元寺的導遊詞範文 篇9

各位朋友,大家好!你們想知道有位扶貧濟困、海上救親,被歷代尊崇為“天上聖母”的奇女子是誰嗎?供奉她神祗的祖廟又在哪呢?那麼,就請大家跟著我——旅行社的導遊一同走進莆田的湄洲島,去拜謁這位世人景仰的媽祖女神。

湄洲島距離莆田市區42公里,因形如人的眉毛,嵌於萬傾碧波之中,所以得名“湄洲”。它不僅是媽祖從小生活的地方,而且也是聞名海內外的媽祖祖廟所在地。朋友們,湄洲島到了,請帶好隨身的行李物品,隨我下船,大家要小心腳下,注意安全哦。

“千年神女廟,長護海霞紅。”請看,展現在我們面前這座巨集偉的建築群是上世紀70至80年代,由各地的媽祖信眾們籌資捐款,在原祖廟的基礎上擴充修建的。整座廟宇分為五進,依山就勢,建築色彩依稀可見北宋痕跡。您瞧,它的外形象不象西藏的布達拉宮,古樸莊重,氣勢非凡呢!

各位請看,前面這一批批的進香隊伍,他們有漂洋過海來的臺灣同胞及海外僑胞,也有祖國內地來的進香遊客。大家注意到了嗎?在這些隊伍的最前面都抬著一尊媽祖神像,哪位朋友知道這是在幹嘛?其實啊,這些神像都是以前從祖廟掛分靈出去的,現在進香隊伍將她帶回來,這叫“媽祖回孃家”。 朋友們,請隨我繼續前行,咱們到山頂的媽祖石雕像去看看。從這昇天樓往上,要登99級臺階方可抵達。而且從山下媽祖廟的牌樓到山頂的媽祖像整條軸線總長323米,大家猜猜看,這99級臺階、323米各代表什麼呢?沒錯,99蘊含有媽祖九月初九昇天之意,而323是為紀念媽祖三月二十三的誕辰之日。好,各位朋友,這裡就是媽祖山的最高點,眼前這尊儀態雍容,面部慈祥的媽祖造像,高14.35米,由365塊花崗石砌成,它象徵著媽祖保佑這14.35平方公里湄洲大地上的居民,一年365天天天平安幸福。請看,媽祖頭戴皇冠,身著霞披,手持如意,遙望著大海。海的那頭正是祖國的寶島——臺灣。在臺灣鹿港朝天宮有一尊一模一樣的媽祖石像與之隔海相望,共同維護著臺灣海峽的和平與安寧。 是啊,媽祖的民間信仰從產生至今已經歷了一千多年,它跨越時空,跨越地域,跨越人種,在全世界擁有1億多的信徒。媽祖已經成為四海共仰的女神,成為慈愛與和平的象徵。無論在大陸,還是在臺灣、香港、澳門乃至巴黎、夏威夷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區,對於媽祖,實際上都是一種強烈的不忘祖先的意識。或許這就是媽祖信仰久傳不衰的關鍵所在吧,朋友們,如果有機會,希望您能再次光臨湄洲,歡迎拜謁這位奇女子,到時候,“請你的朋友一起來,湄洲來做客。”

介紹福建開元寺的導遊詞範文 篇10

古時桃源洞一帶山上有許多栟櫚樹,所以歷史上又稱為栟櫚山。據有關記載,唐代就有頭陀僧結廬於葛裡,五代後晉時期建有栟櫚寺。明代萬曆年間( 公元1620xx年)當地安砂人兩郡司馬陳源湛捐資建有亭、臺、樓、閣十餘處,取“世外桃源”之意改名為桃源洞,並在入口120米高的峭壁上36米高處刻有“桃源洞口”四個大字。南宋宰相李綱和左正言鄧肅曾在此隱居、讀書,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曾遊覽此地,並都留有詩句。從此桃源洞名聞遐爾。

主要景點

有鎖洞橋、觀音大士殿、通天亭、一線天、環玉洞、古井寒泉、望象臺、仙人棋盤、跨虹橋、鳳冠亭、閬風臺、奇雲關寨門、不塵館等10多處。其中最著名的是高90米、長120米的“一線天”。懸崖斷處,一隙通明,拾級而上,窄處僅容側身而過。《徐霞客遊記》稱:“縫隙一線,上劈山巔,還透山北,中不容肩。所見一線天數處,武夷、黃山、浮蓋,曾未見若此大而逼、遠而整者”。

山後為百丈巖景區,有千人洞、放生潭、橋屋等旅遊景點。

山腳的十里栟櫚潭,清澈如鏡,泛舟可見劍巖、鷹嘴巖、獅子巖、觀音巖、臥龍巖、烏鴉巖等。

對岸左前方為修竹灣景區,有群玉谷、鐵樹、寒翠門、禪頓庵、石頭城、“紫雲低”等景觀。右前方為葛裡景區,其中天柱巖上鐫“凌霄劈秀”四字,舟行溪中即可望見。岩石嶙峋,林木蒼翠,丹山碧水,景點緊湊連貫,奇絕秀幽險俱全,來此遊客必到桃源洞景區的一線天等處。

桃源洞雕塑

大門右側雕塑,由廈門大學藝術學院蔣志強教授設計製作,於20xx年5月開始施工,至7月完工。雕塑規格為寬4米×高3米×厚2米,重達30噸,兩塊石頭的中央,下部空間象似“桃源洞口”;上部兩塊石頭的夾縫象似“一線天”。作品採用自然石頭為基本造型,與桃源洞的主題呼應,玲瓏凸兀的造型,襯出桃源洞的古靈精怪,給桃源洞增添了許多神祕色彩。作品整體的藝術造型別具匠心,構造簡單而又讓人遐想,凌亂而又不失秩序。作品的正面是國家風景名勝區的標誌,背面鐫刻上桃源洞的簡介,體現了桃源洞獨特的自然風景。

桃源洞口

特殊地貌形成兩邊懸崖對峙,這條小澗叫桃花澗,從景區深處流出,我們的遊路也將沿著高山峽谷的縫隙向內延伸。桃源洞本沒有“洞”,無論是步行,還是泛舟遊覽,都給人一種洞口的感覺右壁的懸崖高達120米,“桃源洞口”四個大字刻在36米高處,是明萬曆年間,辭官回永安的名士陳源湛於1620xx年所題,每字兩米見方。下面小字每字也有50釐米見方,是陳源湛寫的一首七律《桃源洞》詩:

介破巉巖一澗流,探奇乘漲弄扁舟。 懸崖高削千尋玉,幽壑寒生六月秋。

點岫煙雲閒去住,忘機鷗鳥自沉浮。 武陵人遠桃空在,臨眺躊躇意未休。

桃花澗

桃花澗流經桃源洞、百丈巖風景區內,流程3公里,河曲有21處,跌水、急灘也達20多處,兩岸峭壁夾峙。因古時兩岸長滿桃樹而得名。澗水時寬時窄,時緩時急,玲瓏剔透,迂迴莫測。這裡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氣候宜人。沿澗而行,聽著叮叮咚咚的泉聲,隨著路轉峰迴的變換,使人體驗到“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折折有景,景景翻新。

鎖洞橋

這座橫跨桃花澗的石拱橋叫鎖洞橋,橋的柱上盛著大桃子,此橋橫貫幽谷,兩岸桃樹成林,頗有幾分詩情畫意,特別是桃花開時,可見小橋流水、桃花夾岸、漂花滿澗,徜徉其間,韻味無窮。原橋系明萬曆年間陳源湛所建,早已損毀,後於1988年重建。橋下有一石頭形似巨龜,把守洞橋,“鎖洞橋”因此得名。

觀音大仕殿

觀音大仕殿是古時觀音大仕殿的遺址。殿堂是利用崖壁在熱力風化下所形成的凹片狀地形,背崖而建。清丁亥年間,因戰亂遭破壞,現僅存基座。對面就是“香爐峰”。

介紹福建開元寺的導遊詞範文 篇11

尊敬的各位朋友:

我們美麗的冠豸山不僅自然景觀神奇獨特,人文景觀也同樣精彩動人,擁有“客家神山”的美譽,這其中就包含冠豸山與龍之九子的傳說。古時民間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但九子是什麼,說法不盡相同。那麼,冠豸山景區龍之九子是哪九子呢,與這座名山又是什麼淵源呢?我給大家作個簡介吧!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福建沿海經常受到颱風襲擊,黎民百姓苦不堪言,怨氣沖天。久而久之,驚動上蒼。玉帝忙召來太白金星商量對策。太白金星說:“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只要從內地移幾座山峰,在臺風經常登陸之處立為屏障,便可削其鋒,弱其勢,減其害,乃至化害為利。老臣聽說老君門下有不少弟子,本領高強,移山之事若由他交給弟子去辦,應該比較穩妥。”事情就這樣定下來了。任務落到太上老君門下一個名叫呂純陽的弟子身上。

話說這個姓呂名純陽又稱呂洞賓的人,隨身帶著老君送給他的一條神鞭,日夜兼程,四處考察。不幾日,他來到了一個所在,只見方圓數十里地面有幾座山峰,巍然屹立於莽莽群山之中,氣勢非凡。他想,颱風再厲害,也無法穿越這些屏障呀!於是,他用力揮起了神鞭,這方圓數十里的群峰,好像輕得像一卷水墨畫,朝東南沿海飄了過去……

一天,呂純陽剛剛把群峰趕到連城地界,就覺得口乾舌燥,有些體力不支了。他於是在這裡收鞭歇息,那正在飄動的山峰便一下從雲頭落了下來。呂洞賓舉目四顧,發現不遠處有幾間地板打掃得乾乾淨淨的竹籬茅舍,舍內有一美麗的妙齡村姑正在釀酒。他來到村姑門前,向村姑討水解渴。這位客家村姑見有來客求助,非常爽快,馬上從酒缸中舀了滿滿一大瓢香甜可口的客家酒娘送到他手中。這酒實在太好喝了,他喝了一瓢又一瓢,不知不覺就醉倒睡熟了。待他一覺醒來,神鞭早已失去了威力,無論他怎麼用力揮鞭,眼前的幾座山峰硬是紋絲不動!怎麼辦呢,任務沒有完成,他回去如何交代?於是,他想起了老朋友東海龍王。龍王採納龜丞相的建議,派出了九個本領高強的兒子前去暗中幫忙呂洞賓。龍王派出的九個龍子分別是:螭(音chī)吻,麒麟,贔屓(音bìxǐ),椒(音jiāo)圖, 囚牛,鰲,狻猊(音suān ní), 貔貅(音pí xiū), 獬豸。

這九位龍子跟隨呂純陽,一路跋涉到了連城後,立即就被這裡的如畫風光和香醇的美酒吸引了,它們覺得這裡的風景比龍宮的更美麗,這裡的飲食比龍宮的更可口,這裡的客家百姓更需要它們,尤其是其間九條清流匯成一湖碧波,比龍宮更適合它們的脾性。它們更樂於在此間安居。於是,事情出現了逆轉,它們再也不想幫父親的老朋友出力把這幾座山峰移往它處了。為了在這裡立足,它們還各自拿出看家本領,為當地做了許許多多好事。從此,連城便一直風調雨順,物阜民豐,宛如一處“世外桃源”。此事傳到玉帝耳中,他想這個結果也是出自天意,便將這件事“任其自然”了,就這樣,冠豸山永遠地留在了連城。連城人民感謝龍之九子造福一方的功績,也將它們永遠地留在了冠豸山景區,供後人景仰。

這就是冠豸山與龍之九子的由來。下面,我按先水後山安放九子的順序,將龍之九子的情況逐一作個介紹:

在石門湖畔映山亭前面的是龍子螭吻。高度2.36米。螭吻屬水性,開大口,口潤嗓粗喜歡吞火,是消災之神,專司救火滅災。又傳它喜歡四處眺望,因此常安放在古建築簷角的前面,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人們摸一摸它,或恭敬地朝它三鞠躬,就能保宅第平安、災星遠離、吉利永隨。朋友們,請吧!

這是龍子麒麟。高度2.16米。“麒麟”以“鹿”為偏旁,說明是由鹿演化而來,但它又決不是鹿,是龍頭、麋身、牛尾、馬蹄、魚鱗皮,頭上一角,角端有肉。麒麟是幸運神,專司祥瑞吉慶。人們希望麒麟總是伴隨著自己,給自己帶來幸運、光明、福祿與美好。

相傳麒麟能送子嗣。據說孔子將要出生的夜晚,有麒麟吐玉書到他家,上寫“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王”,意思說孔子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南北朝時,對聰穎可愛的男孩,人們常呼為“吾家麒麟”。此後“麒麟送子圖”作為木板畫,上刻對聯“天上麒麟兒,地上狀元郎”,以此為佳兆。民間普遍認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因為麒麟曾降臨過孔子這樣的聖賢之人,因而人們相信麒麟既可以送子,又可以佑子。冠豸山麒麟和“觀音送子”峰相鄰,一定能給大家送來好運,庇護各位萬代興隆!

這是龍子贔屓。高度3.6米。贔屓又稱霸下、龜趺(fū),在龍子的各類說法中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傳說贔屓在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通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贔屓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贔屓治水的功跡,叫它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拼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贔屓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

贔屓是長壽神,安放在長壽亭下方,往東可見羅丹“人長壽”題字,往南可見一長壽老翁,往西可見“鱷魚上岸”景點,朝南朝下可見一龜形山峰和“生命之根”。大家摸一摸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和長壽神,便可長壽安康、力大無窮哦!

這是龍子椒圖。高度2.16米。它的形狀像螺蚌,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閉合,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以求安全。椒圖是平安神,專司一方安寧。它庇護著冠豸山下的連城人民平安吉祥,也護佑著各位遊客朋友幸福安寧。我們一起祈禱吧!

這是快樂神囚牛,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高度2.16米。囚牛是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絃拉的音樂,長大後精通宮商角徵羽,擅長五音和諧之術,在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囚牛揚頭張口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囚牛奏起天籟之音便風調雨順、百姓安樂,令天下太平、人心向善。

這是龍子鰲。高度2.82米。據說鰲是烏龜頭和鯉魚尾的合體魚龍,為指路神,熟悉天下道路,從不迷途,專司世人前程。我們經常說的鰲頭,是指皇宮大殿前石階上刻的鰲的頭,考上狀元的人可以踏上,後來用“獨佔鰲頭”比喻佔首位或取得第一名。鰲在東山草堂與修竹書院之間的這塊開闊地,激勵著連城兒女勤學勵志,人才輩出。讀書人來此叩拜,加上勤奮努力,便能金榜題名,屢試屢中。

這是龍子狻猊。高度2.36米。狻猊形狀像獅子,喜煙好坐,佛祖見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當了坐騎。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它是賜福神,專司人間福祉,能令人一生萬事如意、百福齊至。狻猊立於仰雲亭北側這一片開闊地,將整個連城城關地區一覽無遺,這正是送福一方的意思吧!

這是龍子貔貅,口大,腹大,無肛門。高度2.16米。據說貔貅的主食是金銀珠寶,吃啥補啥,它變得渾身也是珠光寶氣的,因此深得玉帝與龍王的寵愛,不過,吃多了總會拉肚子,有一天可能因為忍不住而隨地便溺,惹玉帝生氣了,一巴掌打到屁股,屁股眼就被封了起來,從此,金銀珠寶只能進不能出,這個典故傳開來之後,貔貅就被視為招財進寶的祥獸了。

貔貅也有公母之分,民間傳說公的貔貅代表財運,而母的貔貅則代表財庫,有財要有庫才能守得住 ,因此收藏貔貅大多都一次收藏一對,才能夠真正的招財進寶。

古賢認為,命是註定的,但運程可以改變,故民間有“一摸貔貅運程旺盛,再摸貔貅財運滾滾,三摸貔貅平步青雲”的美好祝願。那麼,朋友們,上前摸三次吧!

雄踞於冠豸山正面廣場的是龍子獬豸。獬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當人們發生衝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慄。帝堯的刑官皋陶曾養有獬豸,凡遇疑難不決之事,全由獬豸裁決,都準確無誤。正是由於獬豸象徵著正直公正,所以在古代,它就成了法律與正義的化身,御史等執法官員所戴的帽子被稱為獬豸冠,有些朝代執法官員的衣服上還繡有獬豸的圖案。冠豸山因山形主體像極了獬豸帽,又加上得力於龍子獬豸的長年守護,由此而得名“冠豸山”,成了正義之山的象徵。

各位朋友,到了冠豸山,一定要和龍子獬豸、和啟功先生題寫的山名合個影,以留作永久的記念。願美好的冠豸風景陪伴著你,帶上龍之九子的祝福,給你送去安康、吉祥和幸福!謝謝各位!

介紹福建開元寺的導遊詞範文 篇12

各位團友,早上好!歡迎來到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我們的司機師傅姓楊,他是一位很經驗的司機,他可以做到鑰匙一插馬達就響,車輪一動平安送到。今天我們將共同遊覽泉州開元寺,我們在這裡遊覽的時間為1個小時,請大家11:00上車,請大家隨我下車,關好車窗,代好您的貴重物品,請記住車號為閩D12345。

今天我們所到的泉州市是一座有20xx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在這裡,道教、伊斯蘭教、儒教、基督教、佛教和平共處,這也體現了泉州人相容的氣度和寬闊的胸懷。今天我們參觀的開元寺是一座最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剎。而開元寺的東西塔則是泉州古城的標誌,我們泉州人常說:站著要像東西塔,躺著要像洛陽橋。可見東西塔在泉州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開元寺始建於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佔地面積7.8平方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寺廟之一。好,各位團友,已經來到了開元寺內,在這裡我想問問大家,遠看這兩座塔,大家猜它是用什麼做的,啊!剛剛有人說像是木頭做的,又有的說是像磚做的,也有的說是銅做的,那還是讓我們到近處瞧瞧去,啊!大家都跑去摸呀,應該知道答案了吧,對它是用石頭做的,但非常像木頭做的,這座塔是仿木結構,特別是用花崗岩石表現仿木斗拱結構,是最具權威性的成就。這對姐妹塔,也是我國現存最高大的宋代石塔,也是泉州古城的標誌,他可是一位歷經風雨的老者,兩塔最初皆為木塔,後毀於火災,後又用磚,最後改建成現在的五層石塔,東西塔歷經740多年風雨雷電以至8級大地震的摧撼,至今依然巍然,堪稱石塔之冠。東塔“鎮國塔”高48米多,西塔“仁壽塔”高45米多,當年,建塔的工匠們把東西塔,特別是東塔,每一層的八個面壁上,都嵌刻了如同真人一般大小的佛教人物浮雕。表面佛法的莊嚴。大家看東塔的的人物浮雕從他們的表情、髮型、服飾、兵器、手勢是如此形象,及細微處的衣服上的絛帶都有有數十種花樣,如果不是對生活的熟知,憑想象是設計不出來的。大家可以仔細地看塔身,我們可以看見菩薩、高僧、羅漢、神將、金剛等琳琅滿目的人物浮雕,而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不引起我們注意的在東西塔的須彌座轉角位置上的16尊侏儒,別小年這些貌不驚人的畸形人,但他們智力不亞於常人,而且又有體力,所以古代的達官司貴人常把他們當作苦力來役使。中國的古建築常在二根橫樑之間豎一短柱作為支撐,因又矮又粗,所以叫做“侏儒柱”。《營造法式》一書中,也把這個建築上的重要構件稱作侏儒柱。在佛教造像藝術中,常把扛負須彌座的力士塑造成侏儒的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印度中央邦的桑奇大佛塔,塔上有一幅《阿育王禮佛》浮雕,畫面上阿育王在宮廷侍女環繞之中,從跪伏的大象背上下來,準備去社拜釋迦牟尼卒堵坡坡,他把匍匐在地的侏儒當作踏階,於是侏儒託舉負重,也就成為佛教建築和造像藝術中常見的形象。泉州東西塔須彌座16尊侏儒,每尊只有30釐米高,採用的是深浮雕技法。這些侏儒大家看,個個都是矮矮墩墩、裸胸凸肚,他們各據一角,以身當柱,作出聳著肩,拱著背,頂託巨塔的姿勢;有的穿無袖短衫,有的褲子滑在肚臍下,有的單膝跪地,有的半蹲半起,有的兩手舉託,有的雙手撐膝,有的歪關側腦,有的憋氣運力,有的齜牙咧嘴,有的故扮鬼臉,有的滿面苦相,一個個拚力賣命,不堪其重,每塔都有一個侏儒把拇指和食指放在嘴裡作吹唿哨狀,好像是個領頭的,在指揮大家一起出力,這些沒有生命的石雕侏儒,引人同情又使人揪心。他們比塔上的人物浮雕和須彌座的佛傳圖浮雕更富有藝術的魁力和深刻的思想。泉州東西塔須彌座的侏儒,不失為當時社會的寫照,把侏儒的忍苦受罪的樣子真實的表達出來了。泉州東西塔創造了具有宋朝那一個時代的造型藝術也可從這對姐妹塔中看出南宋時代的科技水平,近年東塔入選中國“四大寶塔”郵票發行。從佈局來看,東西塔是開元寺建築群的組成部分,從塔的自身來看,又是獨立的建築,也許可以說,開元寺就像是一壺好茶,需要慢慢品嚐,細細回味,自有無窮餘韻在心中。

好,各位團友,看完東西塔後,現在我們有15分鐘照相時間,15分鐘後,我們將繼續參觀開元寺,謝謝!

遠道而來的各位朋友,旅途辛苦了,歡迎來到泉州開元寺。人們常說:不遊開元寺不算到泉州。如果說,泉州是“世界宗教博物館”,那麼,開元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如果說泉州素稱“泉南佛國”,那麼開元寺便是最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剎。而開元寺內的東西塔則是泉州古城的標誌。

在我們生活的年代,高樓大廈的建設者運用現代化機械從事“高空作業”,古代呢?沒有起重機,沒有大吊車,更談不上“直升飛機”和“電腦設計工程”,然而華夏祖先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創造了無數令世人驚歎的古建築。大家看,聳立在草坪上的兩塔就是其中之一。我國古塔專家羅哲文教授曾望塔興嘆:“鬼斧神工”!

據《寺志》記載:東西塔建於南宋,前後歷時20xx年。令人歎為觀止的是古代泉州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兩座塔重約19510噸,上上下下,裡裡外外,全部用花崗岩依照木頭入榫的結構建造而成,這在中國古塔建築史上相當罕見,充分體現了我國宋代高超的建築水平。

我們眼前的是東塔“鎮國塔”,建於南宋,塔高48.24米,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大的石塔,被譽為“石塔之王”。近年入選中國“四大名塔”郵票發行。而西塔“仁壽塔”高度與東塔相差四米多,為44.06米,先東塔十年而建(公元1228—1237年)。兩塔相距200米左右,配對成雙,俗稱“東西塔”。

介紹福建開元寺的導遊詞範文 篇13

今天,我們來到了廈門胡裡山炮臺。

胡裡山炮臺位於廈門東南端海峽突出部,始建於清末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是我國東南沿海的戰略性海防炮臺。

胡裡山炮臺由世界奇石陳列館、世界古代戰炮館、世界寶劍陳列館、古樹化石展示區和星球等五個部分組成。

胡裡山炮臺的鎮山之寶分別是世界上最大的古炮王---克虜伯大炮、世界上最小的小炮---12世紀葡萄牙炮、世界上最奇怪的石頭---肉石。

一聽到這一訊息,我的心裡就癢癢的,迫不及待的飛奔過去,一看到克虜伯大炮,我就驚呆了!“哇!好大好大的大炮呀!”彷彿就像一頭巨鯨虎視眈眈的注視著前方。克虜伯大炮口徑280毫米,炮管長11.2米,淨重達86噸,仰角可達30°,有效射程19760米,炮彈3000米內可穿透65.8公分的鋼板,每分鐘可發射1-2發炮彈。克虜伯大炮能打沉一艘航空母艦,那麼,世界上最小的葡萄牙炮就能打死一隻松鼠。

參觀完了克虜伯大炮,我就帶大家去世界古代戰炮陳列館看世界上最小的小炮---12世紀葡萄牙炮吧。

陳列館裡有各種奇異的戰炮,比如說只有將軍才有的手炮,高階士兵才能用的荷蘭大炮。最奇特的是竟重0.18公斤,長度11公分,直徑2.4公分,口徑0.7公分大的葡萄牙炮,簡直就像一隻小鳥。你說這小炮能打死人嗎?我想這是絕對不可能的,頂多也只能打死一隻小松鼠。

寶劍陳列館裡也非常好看,有青龍偃月刀、手叉、三節棍、鐵鞭和軒轅夏禹劍 ......

導遊介紹說,如果你沒看到肉石的話,就算白來啦。聽了導遊的話,我顧不上想,就急忙跑去看了。一到那裡,我就看到了又瘦又幹的豬肉,我想他們幹嘛把這麼噁心的豬肉放到這裡。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肉石,多逼真啊!

好啦,時間差不多啦,我們下一站再見。

介紹福建開元寺的導遊詞範文 篇14

現在我們開始登山了,請大家謹記觀景不走路,走路不觀景,同時要注意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哦!看,前方這株迎客鬆正向我們微微點頭,歡迎大家的到來。

這顆迎客鬆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過去的冠豸山上滿山遍野古木參天,半山腰有“松風亭”,山頂有“聽鬆亭”,還有“印鬆麓”等景觀和石刻,也留下了廈門書法名家羅丹先生在抗戰期間寫的名句崖刻:“一天秋色千峰雨,萬壑松濤十里關”的崖刻。品鬆韻,沐松風,樹正氣,贊風格,這是遊冠豸山的一大樂趣,上世紀六十年代,廣東省委書記陶鑄寫有一篇《松樹的風格》,它筆下的松樹給人以傲霜凌雪,百折不撓,無私無畏的凜然正氣,這正與“冠豸”公正廉明剛正不阿的寓意相吻合。是不是感覺迎客鬆為我們帶來一片蔭涼,那就讓我們帶著一身脫俗超凡的感覺,繼續登山吧。

介紹福建開元寺的導遊詞範文 篇15

泰寧大金湖,位於福建省西北部,屬三明市泰寧縣,因景區所在地盛產黃金而得名。大金湖旅遊區包含了金湖、上清溪、狀元巖、羅漢山、泰寧古城五大景區,於20xx年2月11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泰寧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組成部分,成為繼武夷山“雙世遺”之後,又一個入主世界級別的福建旅遊景區。是國內外少有的千姿百態丹霞地貌與浩瀚湖水相結合的,獨具特色和魅力的風景名勝區。

金湖景區堪稱湖山極品,素有“天下第一湖山”之美譽。浩瀚幽深的湖泊與千姿百態的丹霞奇觀完美結合,陽剛與陰柔相濟,豪放與婉約互補,構成了景象萬千的水上丹霞奇觀。天公造化,萬物顯靈。這裡匯聚了眾多天然大佛,個個形態逼真、盡顯靈趣,其間還有眾多金龜、聖象、麒麟等佛家靈物相伴左右,更有“仙”、“壽”等天書真跡遺落丹崖,與靈驗異常的“甘露寺”相輔相成,世界佛教高僧無不為之驚歎。據傳,雲遊金湖,有緣之人可在祥雲之間感受湖山的靈氣,在水上天佛的佑護下時來運轉。

【天跡水簾】

請看,屹立在我們眼前的這兩座紅色山岩,左邊叫赤石峰,右邊叫馗雷峰。兩峰對峙,中間夾有一條白水際瀑布,飛流而下。這瀑布高約20米,寬約10米,是金湖最大的瀑布。在陽光的照射下,這瀑布猶如串串明亮的珠簾,似乎從天而降,我們稱之為“天跡水簾”。靠近這水簾,百米之內便能聽到轟雷般的響聲,感受到騰騰霧氣。

在地質學上,天跡水簾是處在不同的地層接觸面上。上層為沉積岩,相對較鬆軟;下層為火山岩,巖性較堅硬。經水流侵蝕切割,上層較鬆軟的岩層被剝蝕,下層較堅硬的火山岩便形成了懸崖,水流從懸崖上傾瀉而下,從而形成了景色壯麗的白水際瀑布。

【野趣源】

關於野趣源,當地有這麼一句順口溜:野趣源,忘憂園,日月崖上藏孝巖,茂林修竹風情寨,半壁歡樂半壁愁。何為“半壁歡樂半壁愁”呢?走過前面這座情侶橋,再越過上面的滑瀑,馬上就能夠知道。

現在我們來到野趣源。這裡環境幽雅、空氣清新、林木蔥鬱、四季如春、野趣無窮,故名“野趣源”。在溪岸邊的竹林裡,既有情趣盎然的民俗風情寨,又有活潑可愛的珍稀動物供遊人觀賞;周圍還建有鴛鴦閣、休閒屋、吊繩床、藤鞦韆、劃小船、射竹箭等娛樂休閒設施,特別適合開展野炊、露營等休閒旅遊活動。這就是“半壁歡樂”的由來。至於何為“半壁愁”呢?請看,眼前這塊千瘡百孔的巖壁,它叫“日月崖”,“日、月”合起來即一個“明”字。據說這日月崖是明末愛國舉人、反清復明志士邱嘉彩隱居的地方。當他看到反清復明實在無望時,就把全部的田產贈給侄子,然後帶著母親和妻子來到這裡隱居。之所以選擇這個絕壁巖穴作為隱居之地:一是因為這個巖穴,懸在半空中,體現了他“上不頂你清朝一方天空,下不踏你清朝一方土地”的氣節。二是因為對面巖壁上有很多的洞穴,一個接一個,蘊涵著“大明江山千瘡百孔,遺民無立足之地”的意思。據

說,後來大清國曾多次召他為官,他就是不去;而且在他的詩畫裡,幾乎每一首詩都含有“日、月”二字,以示懷念明朝;每一幅畫都含有蜈蚣和蚯蚓,藉以諷刺清朝。當時人們被邱嘉彩的這種“愚忠迂腐”行為所感動,稱他為“國之孝臣,母之孝子”,後人也就把此巖穴稱為“孝巖”。不過,至於當時邱嘉彩一家人是如何到那懸崖絕壁上去生活,至今仍然還是一個謎。

【醴泉巖】

白水際西北側是醴泉巖,巖中有一座禪寺。在醴泉巖左側的石壁上有一條裂縫,一股清泉從約70米高的空中直瀉而下,一年四季長流不絕,水質清甜,稱為醴泉,醴泉巖也因此得名。

醴泉禪寺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毀於元代兵亂,明代重建,後來又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1982年在原有的基礎上依巖重修。這裡有兩重山門,第一重橫書“醴泉禪寺”,第二重橫書“巢雲古剎”。門上還有兩幅對聯,一幅“天灑巖澗雨,洞波風壁水”,另一幅“石隱天開面,泉流月有聲”,都寫得非常真實生動。寺廟建在這高約30米、寬15米、深18米的大巖穴中,正殿為單簷歇山式,兩層木構建築,不施片瓦,冬暖夏涼。巖前翠鬆茂盛,環境幽雅。

清朝的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遊盡江南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不少有趣的故事,傳說他也到過泰寧。有一天,乾隆皇帝來到醴泉巖,見這裡清靜幽雅,便想歇一會兒。由於旅途勞累,他一躺下便睡著了。雖然乾隆皇帝打扮得與普通老百姓一樣,但他有龍虎之相,寺裡高僧一看就斷定他是當今皇上,便召集眾和尚一齊跪到地上,高呼“吾皇萬歲”。乾隆醒來,還裝糊塗,問他們:“哪來的萬歲?”高僧說:“聖上內著龍衣,身有龍相,啟齒金口,一定是萬歲。”乾隆皇帝只好認了。當日,高僧設宴招待乾隆,席間有一道泰寧地方菜,乾隆覺得色香味俱佳,便問菜名。高僧回答說:“白玉金鑲角,紅嘴綠鸚哥。”乾隆聽了很高興,馬上封他為護國禪師,並賞賜一件猩紅袈裟。回京後,乾隆叫宮廷廚師做這道菜,沒有一個人做得出來,只好派人來討教。這道菜就是普通的菠菜炒油豆腐。

介紹福建開元寺的導遊詞範文 篇16

各位來賓,大家好!

歡迎來到“丹霞天蹤,碧水靈趣”的大金湖旅遊觀光!這裡蘊藏著一座堪稱“天蹤靈佛寺。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張,名世忠,大家叫我小張好了。是金湖旅行社(景區)的導遊員;開船的師傅姓李,今天將由我和李師傅為大家服務,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今天的遊程大約需要4個多小時,中午我們將在水上餐廳用餐。在遊覽過程中請大家注意安全和環境衛生。在此,我先感謝大家的合作,同時預祝今天的“水上佛國”之旅能給大家帶來吉祥和快樂!

大金湖位於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脈南麓的泰寧縣境內,距三明市區176公里,於1994年1月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xx年成為我國首批AAAA級旅遊區。20xx年12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該景區面積達13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26平方公里。大金湖是金溪新湖的簡稱,金溪是閩江上游富屯溪的一大支流。1980年夏,政府在金溪的盧庵灘興建一座裝機容量十萬千瓦的池潭水電站。大壩高78米,長253米,金溪水被堵截後上遊形成了一個全長 60餘公里、 湖面五萬多畝、庫容 8 .7 億立方米的人工湖。丹山和碧水是大金湖風景構成的兩大要素:山的雄奇俊逸,水的清麗幽雅;陽剛與陰柔相濟,豪放與婉約互補;丹崖突進湖心,碧水深入山腹;山水相映成趣,浩瀚博大與幽深迷離同在;瑰偉曠達與旖旎險窄共存,是國內外少有的風景名勝區,千姿百態的丹霞地貌與浩瀚湖水相結合,獨具特色和魅力,大金湖碧波澄淨,群峰競秀、林木蔥鬱、石筍兀立、流泵飛瀑、水環山繞。其中白水際瀑布、大赤壁、公子峰、水上一線天、幽谷迷津、虎頭巖、貓兒山以及素負盛名的甘露寺、醴泉古剎、尚書墓等100處名勝古蹟置之碧水丹山之中,形成一處別具一格的遊覽區,因此,金湖又被中外遊客譽為“黃金之湖”。每年4月至10月為遊湖最佳季節,湖上備有大小遊艇,可盡覽金湖全景。

該景區有著良好的區位優勢,距福建省鐵路主幹線、鷹廈線樞紐站--邵武僅76公里,隨著京福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大金湖的旅遊資源開發將會更加突飛猛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金湖將以她迷人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海內外遊客前來旅遊觀光,到那時,大金湖帶給我們的將是更加絢麗多彩的世界!

大金湖因景區所在地盛產黃金而得名。經過億萬年的天地造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這裡塑造出許多栩栩如生的天然大佛: 如來佛祖,慈眉善目;印身佛影,指點迷津;水上觀音,靈光顯現;伽藍菩薩,雄姿煥發;千面羅漢,修身養性;平湖臥佛,怡然自得;菩提達摩,坐禪說法;開心彌勒,教化眾生。正所謂“一水藏天蹤,千山現佛影”。可以說,整個大金湖就是一座“山水顯靈,吉祥匯聚”的水上佛國世界!多少年來,數不盡的善男信女,八方遊客,在這裡真切感受到眾多天然大佛的慈祥佑護,許多美好的心願才得以實現。我相信,大家都是有福之人,希望今天的金湖之旅能給您帶來明天的錦繡前程!

大家請看,屹立在我們眼前的這兩座紅色山岩,左邊叫赤石峰,右邊叫馗雷峰。兩峰對峙,中間夾有一條瀑布飛流而下。這瀑布高約10米,寬約8米,是金湖最大的瀑布。在陽光的照射下,這瀑布猶如一串串明亮的珠簾,似乎從天而降,我們稱之為“天跡水簾”。靠近這水簾,百米之內便能聽到轟雷般的響聲,感受到騰騰霧氣!而且還會使您產生一種“我欲凌風而去”的感覺。大家看到了嗎?在水簾的左側,有一小巧觀音,手持淨瓶,雲水一身。大家不妨在此做一下深呼吸,感受一下山野的清新空氣和水氣中的負氧離子,帶上水簾觀音的吉祥祝福,開始我們今天的“水上佛國”之旅。

隨著遊船緩緩往前行進,我們現在來到甘露寺碼頭。從這裡上岸步行到甘露寺,大約需要10分鐘。提起甘露寺,人們自然而然會聯想起三國時期劉備招親的那個甘露寺。那甘露寺在江蘇鎮江的北固山,離我們這兒有千里之遙!而金湖的甘露寺,始建於宋紹興20xx年(公元1146年),距今已有850多年的歷史了。由於在甘露寺的巖穴上方有塊鐘乳石,形狀像龍頭,一年四季間隔滴泉,水質清甜似甘露,故名“甘露寺”。

大家請看,左邊這塊紅色的岩石像一口碩大無比的“鍾”,而右邊那塊岩石像一面獨步天下的巨“鼓”,甘露寺便在這鐘鼓石之間,所以當地有這麼一個說法叫“右鼓左鍾,廟(妙)在其中”。在佛教寺廟中,都有專設鐘鼓樓。而在金湖的甘露寺,則是大自然天造地設的天鍾天鼓。正所謂“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輕聲佛號喚回苦海迷夢人”。

金湖的景觀大都有移步換景的特點。看!剛才的“天鍾”,現在則成了佛祖釋迦牟尼的巨大頭像。只見他慈眉善目,眺望遠方,預示著“如來警示,光明在前”。在如來佛祖面前,卓然挺立著三株千年古鬆,好象上天賜予的三柱高香,在此替世人進行著亙古不變的朝拜。

走在曲徑通幽的石板路上,會發現有塊石壁,刻有巨大的一個“淨”字。從石縫中流有一股清泉,涓涓細流注入到池中,這池名叫“淨手池”。俗話說“寺廟門前必洗手,抽籤許願方可靈”。在這周圍有片竹林,竹身呈四方形,秋天才長筍,有道是“摸摸四方竹,可得四方財”。

登上十幾級臺階,我們來到甘露寺山門。這裡有塊石碑,刻的是南宋狀元鄒應龍長子,進士出身的鄒恕寫的一首詩“蘭若半空中,雲山第幾重;瀑流千丈練,鶴宿五株鬆;曉鍾禪房黑,霜林木葉紅;懸崖回首望,歸思過前峰。”這首詩讚美了甘露寺的建築風格和四周秋季景色。蘭若,就是梵語中家廟的意思。如今,千百年過去了,山水依舊,香火依然旺盛,詩中提到的古楓還在,只是那古鬆少了幾棵,真可謂“古剎千年歷滄桑,甘露依舊潤遊人”。

走進別具一格的山門,眼前豁然開朗。[抬頭仰望,一座造型別致的寺廟展現在我們眼前,這就是甘露寺。只見它建在下窄上寬,呈倒三角形的巨大巖穴中,採取了“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獨具匠心設計,用“T”形斗拱相連線。據考證,十二世紀時,日本高僧重源法師三次入閩,前來甘露寺考察,回國後建起了舉世聞名的奈良東大佛殿。

現在請大家抬頭仰望,在甘露寺上方,有塊黑紅相間的巖壁,極像應身佛的身影。只見他左手持佛珠,右手小指微翹,惟妙惟肖!這就是“印身佛影”。在佛教經典中,只有當一座寺廟的佛性達到最高境界時,才有可能出現這種“印身佛”的景象。儘管這種境界千古難尋,然而在靈氣匯聚的甘露寺裡,有緣之人卻可以看到佛祖的印身,感悟到佛祖的存在!

支撐甘露寺那根粗大的柱子,叫“如意柱”。據說男抱得志,女抱得子,小孩抱了聰明可愛,老人抱了健康長壽。不過,各位若要“如意”的話,還得踏踏實實地登上這101級臺階,只有一步一個腳印,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參觀完甘露寺,回到碼頭,我們將乘坐16號遊船繼續遊覽

唐朝詩人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曾說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話在金湖得到最真實、生動的體現。

大家請看,前方的大赤壁上赫然印著一個巨大無比的“仙”字,活靈活現,儼然還是隸書體。在它的對面,有座形同壽桃的丹崖,崖面上也隱現著巨大草書的“壽”字!真乃真“仙”高“壽”,仙壽對應,這是大自然的神來之筆,沒有任何人工的痕跡。可見上天對大金湖的垂愛,在此已表露無疑!

我們現在來到金湖最具代表性的景點——水上一線天。眾所周知,我國有“名山三百,支山三千”,這些名山都有陸上一線天,不足為奇。可是,你可曾聽說或領略過金湖水上一線天那別具一格的風景嗎?那麼前方被譽為“世上少有,國內罕見”的水上一線天,將會使您飽覽到這獨一無二的稀世奇景。“古竅何年壁,中間別有天”,這是古人所言。“舟行勝似穿三峽,水上還看一線天”,這是遊人所說。大自然的天公造物之奇、山水顯靈之趣,在這裡得到最集中、最神奇的體現。

隨著遊船緩緩駛進峽谷,遠看似乎進不去,近看卻可以進去,有種“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景”的感覺。這一景指的就是“水上觀音”。

大家請抬頭仰望,有塊巨大的岩石勾勒出一幅觀音菩薩臨水而立的側身像,上面滴下來的串串水珠,似乎是從淨瓶裡灑下的甘露。這景象宛如大慈大悲的救世菩薩降臨人間。據佛經記載,觀音菩薩能救苦救難,普渡眾生。幾千年來,觀音以她善良、真誠、慈悲為懷的精神在中國老百姓當中廣為流傳。可以說是“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

船到盡頭豁然開朗,有一圓形深潭,可容納幾艘遊船掉頭。抬頭仰望,四周懸崖峭壁,中間只有一塊天,頓生“坐井觀天”之感,我們成“井底之蛙”了。懸崖上有兩條小瀑布繞一圓石傾瀉而下,宛如“二龍戲珠”。這四周的懸崖峭壁由五塊岩石構成,多像五隻大象正圍繞觀音虔誠朝拜,我們稱之為“五象朝聖”。在右邊的巖壁上,還有一隻巨大的金龜頭朝上,正趴在那裡,似乎在神情專注地聆聽觀音菩薩的教誨,這種絕妙的境界,令不少遊人歎為觀止!

正所謂“金湖水上一線天,甘露遍灑灑滿天。觀音引入天外天,遊人如坐井中天。二龍戲珠水沖天,五象朝聖欲昇天。金龜上岸頭朝天,水中倒影一線天。”

現在我們來到金湖最開闊的湖面——十里平湖。這裡群山環抱,島嶼星羅棋佈,水動山浮,令人心曠神怡。

大家請看,正前方連綿起伏的群山彷彿是一尊神態安祥的水上臥佛,我們稱之為“平湖臥佛”。在臥佛的頭部,那座高聳的山峰又像是一尊悠然自得、仰天大笑的“千面羅漢”,他法力無邊,時常愛變幻出不同的形態來逗遊客開心。看,現在他又變成了一隻昂首曲背、目視遠方的金貓,所以又稱“金貓觀湖”。

大家請看,湖畔有座孤立高聳的丹霞峰柱,它的外形很像一尊威風凜凜的古代將軍。他像誰呢?對了!他就像赫赫有名的“紅臉關公”。中國有句古話,叫“文拜孔子,武拜關公”關公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雖然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然而他那種“對國以忠、待人以義、處事以仁、作戰以勇”的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這位名垂千古的英雄,不僅被歷代皇帝所推崇,更被民間尊奉為驅邪避惡的保護神。有這麼一幅對聯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他在儒、釋、道三教中的地位:“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佛教中把關羽稱為“伽藍菩薩”。相傳關羽在“大意失荊洲,兵敗走麥城”之後,被孫權所擒殺。孫權將其首級獻與曹操,誰知曹操反刻沉香木為軀,厚葬於洛陽,而其身軀,孫權也只好以王侯之禮葬於當陽,所以有“頭定洛陽,身困當陽”之說。關羽死後,因其陰魂不散,託夢給湖北當陽玉泉寺的普淨大師,大叫“還我頭來,還我頭來!”,大師點化說,你當年過五關斬六將,這些人的頭找誰要去?關羽頓然醒悟,便皈依佛門,成了寺廟裡的守護神,也就是“伽藍神”。關平成了其左脅侍,周倉成了其右脅侍。如今關羽成了我們金湖水上天然大佛寺的守護神,相信在他的佑護下,我們即將結束的金湖之旅定能吉星高照,一帆風順。

各位朋友,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今天的“水上佛國”之旅就要結束了,在此,我衷心感謝各位對我工作的支援和理解,同時更希望大家對我的講解多提寶貴意見,相信我們有緣再次相聚大金湖。最後,衷心祝願大家帶上金湖山水的靈氣和吉祥的祝福,從此平步青雲,事業有成,閤家幸福!謝謝!

熱門搜尋
慶祝3.12植樹節的祝福語句 高管離職辭職信 中學校長新學期致辭範文 2023年第二學期少先隊工作計劃範文 移動電視廣告發布合同 2023年裝置科年工作計劃 國小119消防宣傳日活動總結最新 春季運動會演講稿範文參考 農村的個人土地轉讓協議 “青藍工程”班主任師徒結對協議書 企業職員辭職申請書2023 必備水泥購銷合同 精選策劃方案 二手商鋪轉租合同書 關於存款保險宣傳活動的總結 國中音樂課反思工作 我的家庭演講稿三分鐘 幼師對大班幼兒評語-幼兒園大班評語 體育新課標心得體會範文 消防工作演講稿5分鐘 三大法寶 高中畢業留言寄語 職初 入黨積極分子學習小結 普通高中貧困生申請書 結算安全生產責任合同 培訓輔導協議書 年終工作考核個人總結 高中學生社群服務心得範文 幼兒園保育員個人承諾書範文 別墅維護服務合約書 關於布達拉宮的導遊詞 財務工作下半年工作計劃 無償租賃合同 事業單位人員工作總結 幼兒園防踩踏事故應急預案範文 國小教導主任年度工作述職報告 幼兒園幼兒三八節主題活動策劃 觀看榜樣後的心得體會 眉毛鬍子一把抓 國小教師培訓工作總結匯編 反對校園欺凌廣播稿 單位食堂維修的申請報告 農村養殖創業計劃書 大學生自我反思與評價 2023建築工程實習週記 手機管理方案 養老院社會實踐活動總結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