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預備黨員學習筆記

欄目: 黨員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84W

預備黨員的教育與管理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環節。預備黨員學習筆記是怎樣的呢?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準備的預備黨員學習筆記,希望大家喜歡!

預備黨員學習筆記
預備黨員學習筆記範文篇1

時間:20XX年3月12日

地點:辦公室

學習形式:自學

學習內容:法治思維的提出經歷了一個過程

一般認為,法治思維是指用法律規範、法律原則、法律精神和法律邏輯對所遇到或所要處理的問題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和形成結論、決定的思想認識活動與過程。

從黨的xx大提出“依法治國“到黨的提出”法治思維“,歷經了四屆黨代會、20xx年的時間。

1997年,黨的xx大報告中提出:“發展民主必須同健全法制緊密結合,實行依法治國。”“深入開展普法教育,增強全民的法律意識,著重提高領導幹部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對幹部提出了明確要求。20xx年,黨的xx大報告提出:“尤其要增強公職人員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黨員和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成為遵守憲法和法律的模範。”20xx年,黨的xx大報告中寫到:“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制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20xx年,黨的報告提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提要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

從上述四屆黨代會的報告可以看出,對“依法治國”和“依法思維”的提出,是建立在前三屆黨代會的基礎上的。xx大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xx大獎“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xx大提出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出既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還要把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對黨員、幹部的要求,從“法治觀念”到“法治思維”的轉變,是執政理念上的提升,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從提高“依法辦事能力”到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是執政實踐能力的提升,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彰顯了時代發展對我們黨執政方式和執政能力的新要求。

預備黨員學習筆記範文篇2

時間:20XX年4月9日 地點:四樓會議室 學習內容:

如何培養法治思維

(一)充分認識法治思維與人治思維的衝突

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人治治國的歷史,人治思維在一定程度上以基因的形式代代相傳,流淌在國人的血液中。相比而言,依法治國的實踐才剛剛起步。人治俞法治是兩種截然不同、相互對立的治國理政的方式。法治思維崇尚良法之治,人治思維信奉賢人之治。只有在認清人治思維的危害、與法治思維的衝突等問題的基礎上,才能夠逐漸壓縮人治思維的空間,樹立法治思維的主導地位。

在和法治思維對立的一切思維中,人治思維是最突出的一種。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說:“所謂人治和法治之別不在於人和法兩個字上,而是在維持秩序所用的力量和所依據的規範的性質。”人治的性質是權利和利益,法治的性質是法律。二者的衝突主要表現在法律至上與權力至尊、保障權利與漠視權利、規範權力與放縱全力、注重程式與拒斥程式、公開透明與暗箱操作等五個方面。從這五個方面入手,才能夠逐漸壓縮人治思維的空間,建立法治思維在社會發展中的主導地位。

人治思維的基本特徵是政治權威神化、法律權威弱化、約束機制軟化、權力競爭惡化。在現實生活中,個別領導幹部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的現象時有發生。其帶來的惡劣影響是:首先,在社會上形成了權力至高無上的消極影響。人們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習慣性地找熟人、託關係,都是受“權大於法”不良影響的反映;其次,破壞法律尊嚴。法律的神聖性,不僅僅在法庭上得到體現,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對法律的維護和遵守也是在維護法律的尊嚴,且後者更容易形成習慣。遺憾的是,在人治思維的支配下,憑權力壓制法律、看人執法的現象卻不同程度地踐踏著法律的尊嚴,也導致了人們對法律的漠視;最後,危害社會公平正義的理念。權利具有平等性,而權力具有不平等性,和利益緊密相連。人治思維關注的是人的權力,而非權利。對於掌握權力的人,平等相待甚至奴顏婢膝,而對於不掌握權力的人,高高在上甚至視如敝屣。表面看這是對人的不同態度,而在本質上,卻是對公平正義理念的挑釁。因此,人治思維和我們所提出的建設學習型、服務性、創新型政黨是格格不入的,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是背道而馳的,必須堅決予以摒棄。

(二)營造黨員、幹部培養和運用法治思維的外部環境

培養和運用法治思維,需要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需要逐步改善法治環境,從外因上形成動力和壓力,促進黨員、幹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動和迴圈。

要完善和健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改革開放30年來,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結合中國國情,我們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有計劃、有重點、有步驟地開展立法工作,在短短几十年時間內就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法律體系。20xx年3月10日,全國人大會委員長吳邦國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宣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和確立之後,只是完成了立法任務的階段性目標,並不意味著立法工作的終結,而是在更高起點上的新開始。隨後幾年,我國在立法工作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黨的xx屆四中全會確立了依法治國總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出了五大體系和六大任務,成為我國法治建設的又一個里程碑。

但是,這些成績並不能說明我們的法律是盡善盡美的。在實踐中,還存在法律和實踐脫軌現象的法律盲區等,影響到法律的權威和實施。因此,完善和健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應當堅持立法先行,充分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提高立法的質量。

在法律的執行上,應確保司法公正。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因此,確保司法公正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在法律實施和執行中,因各種原因造成的冤假錯案不在少數,不僅直接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權益,而且危害司法公正,造成了消極的社會影響。確保司法公正,要求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執行機制、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查權的制度、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推進嚴格司法、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加強人權司法保障、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

要在全社會樹立法律信仰。對法律的信仰是培養和運用法治思維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全社會形成堅定的法律信仰,才能夠從內心擁護法律、維護法律的權威。公民信仰法律,相信法律能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確信通過正當的法律途徑能夠解決正常爭端,才能形成全民自覺學法、守法的社會風氣,避免選擇性守法的陋習。法治工作人員信仰法律,對法律有敬畏之感,才能以合法性約束自己的行為,站在法律的立場上行事,避免選擇性執法的不良傾向,確保司法公正。

營造法治思維的外部環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制定長期的規劃。除了上面提到的幾個方面,還需要在全社會進行廣泛、持久的宣傳,養成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家庭、學校、社會協同配合,長期不懈才能實現。

預備黨員學習筆記範文篇3

最近一段時間,我制定學習計劃,準備自學《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讀完後感觸頗深,整本書都是我要學習和理解的,這無疑是對我自學能力的考驗。

中宣部理論局組織編寫的《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是我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域性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

細讀《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瞭解到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雖有若干方面,但核心為一個——“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中對“以人為本“作了科學的、深刻的闡釋:以人為本”,這當中的“人”,是指以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勞動者為主體,包括社會各階層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群眾;這當中的“本”,就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也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現實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維護人們的切身利益,提高人的素質,發揮人的潛能,才能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也才能真正達到和保證我們黨和國家的發展。

歷史活動首先是群眾的事業,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和變革的決定性力量。當人們的生活從生存階段上升到發展和享受階段後,就要求在發展中不能只是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還要追求經濟、社會和自然的協調發展,堅持速度和效益的統一。所以,科學發展觀把人作為社會發展的主體。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產生推動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不斷髮展的強大後勁。如果離開了滿足人的全面需要,我們的任何工作就沒有意義;離開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其他的任何發展就沒有價值。可以說,以人為本是推動發展的動力和手段,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已經成為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

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基本理念。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黨在治國理政過程中必然要充分體現和代表人民的意願。以人為本反映了黨的根本宗旨的內在規定,也體現了黨的執政理念的本質要求。因此,《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實質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的根本出發點。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讓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沒有這樣內在要求,以人為本就會成為抽象的原則,失去它的現實意義。對以人為本的認識和把握,要同對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認識和理解聯絡在一起。

堅持以人為本,要把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反映和兼顧不同的群體利益,妥善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係;要關心每個人的利益要求,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滿足人們的發展願望和多樣性的需求。堅持以人為本,既不是把個人權益置於社會的首位,也不是隻重視整體而忽視個人的價值和權益,而體現的是整體、群體和個體利益的有機統一。

將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那麼,在貫穿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原則和實際要求時,必須強調經濟建設要著眼於創造更豐富的社會物質財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設要著眼於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和合法權益,不斷髮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文化建設要著眼於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質量,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社會建設要著眼於協調好各方面利益關係、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不斷建設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具體地說要著眼於現實,把解決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放在首位,尤其是著重解決好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看病、子女上學、生態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這樣一些人民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辦群眾之所需,才能體現堅持以人為本意義所在。

《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辯證地分析了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關係,指出了人的全面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強調既要著眼於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於人民素質的提高,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貫穿到各項工作中去。要在經濟社會不斷髮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的素質和能力,通過不斷提高人的素質和能力,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有現實的要求,但也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積累過程,要立足於現實,從大處著眼,從具體事情做起。因此,堅持以人為本,要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使其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總之,《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對以人為本的闡釋深刻而透徹,對於正確認識和理解以人為本有著重要的引領和啟發意義。我們相信,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我們發展的方向將更加明確,發展的道路將更加寬廣,發展的步伐將更加堅實,發展的動力將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