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讀後感 > 讀後感

曾國藩家訓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釋出於: / 人氣:2.76W

一直不願讀晚清這段歷史,也不願瞭解那時代的人物。畢竟這是段國勢日漸衰弱、列強虎視眈眈、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屈辱歷史,讀來讓人心情沉重。一個偶然的機會,讀了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這邊書,竟然有種相見很晚的感覺。

曾國藩家訓讀後感

現代人有多少為孩子的教育問題頭疼心煩,有多少人為家庭事務所累,心力交瘁,不妨讀讀酈波教授評說的曾國藩家訓,沒有古代漢語的生澀難懂,並且尊重歷史,把曾國藩家訓的精髓剖析的深入淺出,最適合我們這些古代文學功底薄弱的大眾閱讀,現代教育專家的各種教育理論,各種家教方法,原來我們的先人早已做了精要全面的總結。一書在手,所有的家庭教育問題、提升自身修養問題都已迎刃而解。時間關係,只是閱讀了上部,已是感覺受益匪淺。感觸較深的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 讀書改變命運

曾國藩出身於農民世家,天資並不聰穎,如何能夠成為晚清一代鴻儒呢?讀書是一個重要因素。少年時的曾國藩科舉落榜,用借來的100兩銀子買了一套二十三史,可見對書的痴迷程度。他在家書裡是這樣說的“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以圖自衛其身。”我們知道,曾國藩是個個人信仰和信念十分強大的人,他之所以能形成這些信仰信念,完全來自於讀書。曾國藩總結出的讀書方法主要有三條,要讀經典;一書不盡,不讀新書;要培養個人的讀書興趣與方向。這三條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借鑑。

二、 自省的力量

曾國藩一生不僅“無一日不讀書”,他修身養性的功夫更是值得後人稱道。32歲的曾國藩,寫下了有名的《日課十二條》: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日知其所亡;月無忘所能;謹言;養氣;保身;作字;夜不出門;最難能可貴的是,自寫下的那夜起一直到生命的最後歷程,他幾乎是非常完美的做到了,也是曾國藩最驚人的地方。他自己總結為一個字-----恆。曾國藩有句名言“人但有恆,事無不成,”這種恆心和毅力,試問有誰能望其項背?這種自省的精神和毅力,太值得我們學習了!

三、 高超的家教水平

曾國藩的治家也很有名,八字格言“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即是他治家的寶典。曾國藩要求曾家每個子弟,都要身體力行,堅持不輟,他自己就一絲不苟的帶頭去做,在對子女的教育上,他更是不惜在繁忙的公務中抽出時間,瞭解孩子的學習和思想,陪孩子研究他們感興趣的學問,哪怕這種學問他自己並不在行,也能儘自己所能去努力學一點,在他的言傳身教下,曾家子弟代代皆有英才,曾國藩的子孫、曾孫、甚至玄孫裡,有很多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不論從事什麼工作,總能以高尚的人格與品行彰顯家庭教育的成就和家族傳承的輝煌。

我們現代人學習曾國藩,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學習他身上的那種努力與實踐的精神。————————————

誰都渴望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但是再溫馨的家也會有俗務瑣事、閒言碎語,甚至是小吵小鬧。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在家庭中,為人父母,應該怎樣教育子女?為人子女,又應該怎樣孝順父母?一個家族如何才能綿延興旺地傳承下去?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曾國藩,就通過與家人的書信中,慢慢體悟出很多治家的智慧。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但是曾氏後裔卻能歷經百餘年而不衰,這與其嚴謹的家訓、家教都是緊密相聯的

曾國藩如此重視家訓,第一是因為他是一代大儒、理學傳人。第二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他也是一個非常愛家、非常重家的好男人,可以算是“我愛我家”的典型男人。有一個證明,他說過一句名言,說什麼呢?說“今人都將學問看錯了,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為什麼這樣說呢?還是從家庭小事來破解一下。33歲時,他發了一筆橫財,但是物極必反,引發了他的家庭危機。他在翰林院當翰林。工資不高。再加上他出身一農民家庭,本來就窮。花了血本上了學,端了鐵飯碗了,得往家裡寄錢,他家人多,兄弟九個呀。欠了一屁股的債。他自己過得也是緊巴巴的。京城居大不易呀。他非常拮据。終於時來運轉,開心極了,上半年升官了,侍講,工資高點。下半年來了肥差,去四川鄉試做主考官,這是肥差。他多年前就盼著呢。這是出公差。另有差旅費與資助。考中的得謝師宴呀。沒見過這麼多錢呀。一下收入一千幾百兩呀。真高興呀。立刻拿出一千兩寄回老家。寫一封長長的家書。彙報一下這個快樂的人生際遇。最後還提了一下一千兩的用法。“付銀千兩至家,以六百為家中完債及零用之費,以四百為饋戚族之用。”拿出六百還債,剩下四百分給親戚族人,這個想法不說怎麼樣,錢是寄回去的,本應有發言權,寄給父親的,應該是父親決定怎麼花。但他一高興忘了。鄭重地提出了四六分的計劃。結果,父親看過沒生氣,沒覺得過分,就這樣劃分了。不代表別人沒意見,弟弟們意見大。六九弟氣憤之下,兩人寫信給大哥強烈抗議。甚至說他是沽名釣譽。主要有三條:一是寄錢回來是曾家的錢,不是來路不明,憑什麼給別人?二,六百兩還債,你知道欠多少嗎?剛好一千兩。三,寄錢回來,老爸還在,得他說了算,你這樣是不是太不把老爸放在眼裡?這幾個弟弟是他帶大的,常訓他們,看到信,本會寫信教訓他們,可是這時他寫了更長的家書。這是他有名的一篇。“來書雲,‘非有未經審量之處,即似稍有近名之心’,此二語推勘入微,兄不能不內省者也。”先引用弟弟的話,想作秀,沒必要做這種事呀。這話重了,尤其在兄弟間。但他說這兩句話,覺得你們說得太好了,我立刻反省,當時想法有沒有作秀,好象沒有。雖然沒有,對我也是重要的鞭策與提醒。所以我感謝你們提醒我。下邊列舉了他聽說的親戚的窘迫生活。所以資助也不是不對。還說,我確實失察了,沒想到欠了那麼多。就改成二八分好了。還不同意,就聽父親的。最後還有好長,寫看到你們的信,好高興呀。文風與字都有進步。還可以再提高一些。又上了一堂課。還說,我最近的修身養性,可以跟你們交流一下。一封長長的家書,出人意料。他在這封家書裡是長兄的風采。弟弟們羞愧難當,財務危機安然度過。還有兩點疑問。

不寬裕時,為什麼要堅持拿出一部分來資助族人?倔強的他為什麼如此溫良?他是標準的儒生,號稱朱熹之後理學唯一傳人,修身與平天下間不是斷裂的,最現實的是齊家。家國天下,中國人對家非常重視。家這個字,文化資訊豐富。上邊是房子,下邊為什麼是一頭豬呢?寶蓋是陽宅,最早的房子,不是給人住的,一是部落會議場所一是部落祭祀的地方。祭祀時,遠古最重要的是豬。那時都是野豬,不容易得到。當時家祭,所以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對這個家自然無與倫比的重視。他的家觀念是:

曾國藩認為家庭是人生的根據地,他有名言:“子弟之賢否,六分本於天性,四分由於家教。”一個人能否有成就,有沒有高尚的人格,百分之四十是家庭環境決定的。所以他看得更清楚,決定的小環境就是家庭環境,所以給他們曾家的老屋起了個名字,叫什麼呢?叫八本堂。他們曾家,翻修老屋新建的屋子蓋完之後要題個門匾,現在你去湖南,已經改名叫富厚堂了,後來他兒子曾紀澤改的這名字,原來曾國藩起的叫什麼?八本堂。為什麼呢?他說人生有八件根本:“讀書以訓詁為本,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作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這是從齊家、治國、平天下各方面說過去的,說了人生的八條根本。

但是,這個房子為什麼叫八本堂呢?就是這八條根本的根本了,都在這個牌匾上。也就是說,人生有八件根本,但家才是所有根本的根本,失去了這個根本,其他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一生難得成就。所以,曾國藩認為家是人生的根據地。

第二,既然家這麼重要,怎麼維持家庭環境呢?這是曾國藩家庭觀中重要的一點,是和以治家。他認為最重要的兩個字,孝悌。兄弟間要和睦。尊敬父母容易做到,兄弟間容易有矛盾。咸豐七年時,他背,仗打不贏,官運差。他的湘軍也讓了出去,朝廷也打壓他,他煩著呢。天天訓弟弟。幾個弟弟跟他吵架。第二年時來運轉,他復出,六弟率兵冒進,死了。他收到噩耗時,打擊大。痛自反省,他覺得是去年跟弟弟吵架導致的。後悔莫及。他的日記讓人看出他心靈超透徹。反悔後,寫道,貴兄弟和睦。跟弟弟妹妹說,我有錯,罵我。我保準不翻臉。弟弟死正是因為去年不和導致的。和是和氣致祥。和是一團氣,能感覺到,是吉祥之氣。家就會興盛。少了,家就會衰敗。他有著名的理論:官宦之家,興旺不過一代;商賈之家,興旺不過三代,有點創業精神;耕讀之家,一般興旺五代;孝友之家,即有孝悌精神的家庭,一般可以興旺八到十代。我們曾家要想興旺,一定要維護這團和氣,大女婿叫袁榆生,讓他惱火,遊手好閒,不學無術,他悔之莫及,沒辦法離婚,教育呀。後來親家那邊家道衰落,接回女兒,女婿不成才,還是這樣。曾國藩在外邊帶兵,他給曾紀澤寫信,說到袁榆生時說:“我家內外大小,於袁婿處,禮貌均不可疏忽。”雖然不成器,但是,一定要提醒家人,不能鄙視他。分析說,一個人只有在一個人和善家庭中才有向善之心,惡劣環境中,本是好的,也會滑向惡的方向。所以,一定要和以待他。實在不像話,送來我處,我來請老師教他。後來真去了,到了眼前,更是氣歪了鼻子。還是不像話,貪汙軍餉,他也沒辦法。是不是他的家庭理念錯了嗎?不是,他家的都是品行高潔的。事實上,客觀地說,他的理論沒錯,袁榆生不是生活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形成了惡習,終身難改。反例也說明教育要從小抓起,從小要有溫暖充滿溫情的家庭中。

第三是勤以持家,有兩層意思,一是家庭成員要勤;二是家長要勤,要言傳身教。他提了八寶飯。曾國藩在他的治家理論中,還提到了一個“八寶飯”的家訓,那麼這個“八寶飯”是指哪八寶?八個字:“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家裡人都得讀書;要種菜,自己種;養魚;養豬;早起床;掃地;考是祭祀祖先,要有敬畏;寶是與領裡間親戚間要和氣。家族興旺家庭才能更興旺。這是大局觀。這八個字是要他們身體力行,才當得起一個勤字。但是第二點,做家長的要帶頭起,這些他自己全能做得到,除此之外,還表現在兩江總督,總能從繁忙的公務中擠出時間來教育孩子,不懂時,只要孩子喜歡也會努力研究,學一點。這更難能可貴。到兒子曾紀澤身上更突出,他是外交家,雖然請了家教,還總是親自教孩子,練書法,音樂,陪聊天畫畫,郊遊,他說:“每天只要能抽一點時間來陪家人,陪孩子,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簡單但又是深刻,正因為這樣的家風,代代皆有英才。家風的傳承起了作用。他自己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過程中,自己的努力與實踐讓人欽佩。————————————

曾國藩被稱為晚清“第二號皇帝” 、“第一名臣”,後來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帶著對曾國藩的好奇我拿起了《曾國藩家訓》一書。

曾國藩家訓中,分門別類的涉及了養心、求學、居家、交往接待等方面。細細讀起來,他的每一篇“家書”,都有一個哲理,對我們的學習、生活、交往都有教育意義。就拿他的讀書之道來說,在今天仍可為指導、借鑑之法。

曾國藩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的君子。”從這句話我們不難看出曾國藩對讀書的態度。並且他還認為家塾可讀書,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而他自己更是每天必讀書十頁,寫百字,記日記,而且逢三日寫回信,逢八日作詩。雷打不動。並且讀書時“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循外為人。”正是這種讀書持之以恆的精神讓他在文采方面的造詣連毛澤東主席都說,“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在讀書上他要求“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己矣。”

他還非常講究讀書的方法, 每日所看之書,皆過筆圈點;讀文以聲調為本, 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並且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

尤其有兩點讓我感觸最深:一是他提到“讀史之法莫妙於設身處地”。也就是讀史時要做到設身處地,好比自己正在與當時的人對答應酬。如果遇到當時的事,你自己會怎麼做,應該擇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是他提到“作詩文,有情極真摯,不得不一傾吐之時。然必須乎日積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達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時無鐫刻字句之苦,文成後無鬱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讀書積理之功也。若平日盛釀不深,則雖有真情慾吐,而理不足以適之,不得不臨時尋思義理;義理非一時所可取辦,則不得不求工於字句;至於雕飾字句,則巧言取悅,作偽日抽,所謂修調立誠者,蕩然失其本旨矣!以後真情激發之時,則必視胸中義理何如,如取如攜,傾而出之可也。不然,而須臨時取辦,則不如不作,作則必巧偽媚久矣。”

也就是說,在寫文章時即使有真情要傾吐,可是道理卻無法表達清楚,從而不得不臨時去探尋義理,而義理並不是一時就可以獲得的,於是只好去追求字句工整。以至於作文時沉溺於雕字飾句,想通過巧言來取悅於人,而修辭立誠的宗旨早已蕩然無存,這就更為拙劣了。

我寫東西的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擾,明明自己有很多感情要抒發可真正開始寫時,卻發現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情感,以至於不得不冥思苦想一些好的句子,到最後想一吐而快的情致往往被破壞,文章或不了了之或索然無味。而要解決這個困境的辦法,曾國藩提到那就是要多看書、多思考、多積累。

在這本《曾國藩家訓》中值得一讀的地方還有很多,難怪毛澤東主席曾說其在近代人中獨服曾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