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讀後感 > 讀後感

關於文化苦旅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釋出於: / 人氣:2.66W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是中國當代散文領域裡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並受到了不同層次的讀書人的好評。下面是有關於文化苦旅讀後感,歡迎參閱。

關於文化苦旅讀後感
關於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1

我從沒有去過陽關,對此也瞭解甚少。讀罷《陽關雪》後,便找來幾組圖瀏覽一番,不禁生出幾分感傷。“所謂古址,已經沒有什麼故跡,只有近處的烽火臺還在,這就是剛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見一層層泥沙,一層層葦草,葦草飄揚出來,在千年之後的寒風中抖動。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積著雪,層層疊疊,直伸際。任何站立在這兒的人,都會感覺到自己是站在大海邊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凍浪。”面對如此的景緻,誰都要感嘆時間的流逝和歷史的滄桑。

西漢時,陽關曾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許多王朝都把這裡作為軍事重鎮,嚴加把守。可陽關如今早已不如往日,僅僅是在一座紅色的堆滿沙石的山峰上,殘留有被稱為“陽關耳目”的烽墩。遺址周圍竟也看不到斷垣殘壁,只有在沙丘之間暴露出的地面,到處可見碎瓦殘片,讓人回憶起盛事時亙古遙遠的駝鈴。

“渭城朝雨徘岢,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在友人臨別時所作的這首《渭城曲》,用餘秋雨的話說,是“纏綿淡雅”的。絲毫感覺不到陽關如今的淒冷之景,只是離別時應有的微微的憂傷。因而王維是懂得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的,陽關亦是如此,再堅固的過去也終有隨著時光消逝的一天。比起《渭城曲》依此而來的《陽關三疊》,那較清冷的調子,或許更適合陽關如今的景象。

誠然,陽關的確再也難於享用溫醇的詩句。“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這麼多嘆息的吹拂,陽關坍弛了,坍弛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終成廢墟,終成荒原。身後,沙墳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誰也不能想象,這兒,一千多年之前,曾經驗證過人生的壯美,藝術情懷的弘廣。”

陽關不復了它過去的金色的絢爛,只剩下悽悽的一片荒原,它給佇立在它面前的人們帶來深深的感慨和輕輕的遺憾。想起樓蘭古城的悲哀,曾經繁華的美在不經意間卻毀於一旦,也許正應了一位蒙古作家的那句話:繁華不過是一掬細沙。昔日的景象已不能再見,只由人們去想象,勾勒心中的圖畫。歷史是深邃而蒼涼的,面對窗外陽光映照的花園中嬉笑的人們,我想,現在珍貴的事物,千百年後,也會隨歲月的輪迴而被漸漸淡忘吧。

關於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2

餘秋雨在《西湖夢》中談到了對一代名妓蘇小小的看法。對她的風情與唯美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文章字裡行間更流露出一股敬仰推崇之情。這位茶花女式的唯美主義者,其精神與靈魂都有一種哲理的超脫,她不願意讓純潔的情感去屈就世俗的利益,不願意只為了一個衣食無憂有“保險箱”面做姬做妾,勉強去完成一個女人的低下使命。終其短暫的一生,她都在追尋著世間的風情與美。雖然她有過一段“襄王有意,神女無心”的失敗經歷,情感上也始終沒有多少真摯的回饋,但是她卻執著地守著自己的象牙塔,守著那一方如星空般明澈透亮的淨土,瀟灑而怡然地活著。即使在死神來訪之時,也是處在極具風情報與美的年齡。

就如同一顆流星,即使是在隕落之時,也充滿著隨風而逝的柔美,發散著生命意識的微波。在物慾橫流的現今,人們所缺乏的正是有關風情和唯美的教育。在金錢與物慾的衝擊下,人們大多已變得情感麻木冷淡,思維更偏向於現實的理性,而少了幾份唯美的感性,早己挖掘和捕捉不到生活中點點滴滴絲絲縷縷的風情與美了。這裡的風情與美是指深層意義上值得記取的人生風景。可是現今的速食主義人群只談論功利,不講究風情,錯過人生中的許多風景。例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個人對美都懷有一種湧動豐盈的情懷,即使外表平淡無奇,甚至粗醜鄙陋,也不能抹殺那一份真摯的情懷,那份同於其他美麗人士的情懷。但可悲的是在現實生活中,當某一“醜人”不以意地流露出那份熱烈的情懷之時,人們往往展現出人性的弱點,帶起有色眼鏡,毫不留情加以冷嘲熱諷,彷彿那是卡西莫多的微笑,亦或是東施效顰般的舉止。難道這份情懷不是一樣的美麗動人,一樣的可愛,一樣的值得珍惜的記取嗎?“曾因酒醉鞭名馬,不敢情多累美人”“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恰似水蓮不勝涼風的嬌羞”,這樣極具風情與美的詩句,恐怕只有在西風東漸,在倡導科學與民主,人文人性的時代裡才能寫出來。既然如此,那麼讓我們換上健康的人格和優美豐饒的心靈,去捕捉,去挖掘那些人生中值得記取的風情與美吧!

關於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3

蝴蝶的美麗源自黑暗束縛中無數次的蠕動,掙扎,破繭而出的是令人驚豔的新生命;流星的美麗源自相互間劇烈的碰撞,劃過天際的是生命華美的綻放。

輝煌的勝利成就了生命的高度,而成功的背後卻浸透著奮鬥的淚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決勝,在看不見的地方,它可能是水滴石穿的執著,可能是小草破土而出的力量,可能在我們勇敢前行的每個腳印裡。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而這其中的波折也跟其歷史的長度成正比。幾經波折,不斷改變,改進,創新,變革。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的,而文人們要在這文化的苦旅中前行更是非常的艱難。他們中,有不少人沉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從此銷聲匿跡。但也有一些人,憑藉著自身的堅忍與頑強成功了,每名佳作都流傳千年。正如書中柳侯祠的主人柳宗元。

沿著歷史的長河漫步,易安居士在孤獨中化悲痛為力量,與低徊婉轉中吟唱出了“綠肥紅瘦”的絕妙辭章;東坡居士樂觀曠達,屢遭貶謫,以樂觀幽默化解人生的痛苦,於曠遠中留下“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千古絕唱;遠離了春花秋月的李煜在東風又起的小樓上吟唱“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悲歌,萬千愁怨在堅強的默然承受中成就了詞帝的盛名。

他們,有著我們不曾深切體味的孤獨和痛苦,然而沉默裡的那份堅忍和承受讓他們積蓄了生命的力量。最終,生命如煙花般催然綻放!

塞外飛沙,冷風拂面,蘇武北海牧羊,飲雪吞氈,在冰天雪地中苦忍19載,一顆赤膽忠心如烈火般未曾冷卻。遠離故國山河,卻不移心中那份守望的精神,富貴不淫,威武不屈,他用一個大丈夫頂天立地的脊樑擔當起人間大義,鑄就了千古忠魂。是信念,讓他堅守;是責任,讓他擔當。蘇武仿若空谷幽蘭,志潔行芳,一股幽香永駐人間。

每當我們羨慕別人的非凡成就時,是否清楚,在這勝利的背後,有著我們看不到的無法想像的艱辛。成功,不是一日就可完成的,它需要我們一點一滴的努力付出,淚水,汗水,甚至是我們鮮紅的血液,都是取得輝煌勝利的滋養劑。

其實,那些隱藏在背後的堅持、忍耐中的執著才是決定勝利的地方。

關於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4

讀罷餘秋雨老師的《文化苦旅》,我很想抓住些什麼,卻又難以言狀,只覺得淡淡的哀愁與寂寞縈繞在心中不去,又難復平靜。

從滾滾黃沙的大漠邊塞到溫婉宜人的江南小鎮,餘秋雨老師的文化足跡,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中夾雜著喜悅、激動、哀傷、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終只匯合成一個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國史上敘說羈旅之苦的文學作品不在少數,然而負擔上“文化”二字,卻更令人覺得這苦澀的味道濃得要化不開了。

說說那個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磚黃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問的洞穴後,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逢迎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餘秋雨老師之苦,皆因有著中國古代文人憂國憂民式的文化自覺,種種令人痛心疾首的現象赫然呈現在自己的眼前卻無能為力,也就難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也許是我出生的年代比餘秋雨老師要幸福,沒有親眼目睹種種擦肩而過的辛酸與血淚,因而沒有那種刻骨銘心的苦味縈繞心頭,然而餘秋雨老師筆下一幕幕清晰可見的中國式文化悲劇,已經令我的心也不自覺得隨之惆悵,陷入了淡淡的寂寞,歷久不散。也許餘秋雨老師得知我們肆意欣賞著他的“苦”,卻不能與之同苦,而只是僅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會更甚了吧。

也許許多歷史界的專家學者曾經不留情面地指出過餘秋雨老師作品中與史實不符的種種紕漏,但是依然無妨,文學不同於歷史學,畢竟餘秋雨老師釀製的文化苦酒傳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不僅僅是向讀者,向文化界,更是向廣大的中國人民。這樣就已經足夠了,不是嗎?

作為一名高中生的我就這樣追隨著餘秋雨老師的足跡,在寂寞間行走著,徘徊著,彳亍著,最後旅途也到了終點站,只剩下了“這裡真安靜”的孤獨與餘韻……

Tags:讀後感 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