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最新教師讀書筆記範文四例

欄目: 讀書筆記 / 釋出於: / 人氣:2.37W

教師讀書筆記範文一:《給教師的100條建議》

最新教師讀書筆記範文四例

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學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學生的智力比作種子,他說:“只關心種子而忘了耕地,等於撒下種子喂麻雀。”他還說:“學校裡的學習不是毫無表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裡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地進行心靈的接觸。”這席話讓我讀懂了老師和學生之間重要的是情感交流,每一次心靈的碰撞都有利於建立和諧、輕鬆、愉快的師生關係;有助於老師和學生之間產生情感共鳴;有助於創設情意融融的情感氛圍;使學生自覺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在上週的英語課上,我深感情感交流的重要性,那天教學lesson 10 一課,重點句型是“how many ……?”“there are ……”,從一開始,我就通過不少實物,一物接一物地替換教學,“how many books/pens/pencils are there?” 學生都答得不錯,但當我讓學生來提“how many ……?”這個問句時,很多學生都無法開口。我多次重複“read after me.”,但只感到學生像馱著重物的駱駝一般,備受壓抑,兩眼無神,臉上無光,頭越來越低,課根本無發繼續下去。第二節課我來到另一個班,教學同樣的內容,一個小小的變化使得這節課學生興趣倍增,課堂上我發現學生也有不少的pens/books/rulers 等等,於是我請學生來考考miss zeng看miss zeng能不能猜出你手中有多少pens/books/rulers 等等。這一來,學生都非常踴躍,老師猜錯了,同學猜對了,學生立刻體驗到一種成功感,臉上光彩萬千。同時“how many ……?”這個句型也就順理成章地學好了。

就這樣,在一次次的真實的情感交流中,學生就覺得自己與老師是朋友,師生之間產生了情感共鳴,學生就很容易地主動走進了情意融融的學習活動中,正所謂 “英語教學應體現語言的交流,語言交流的精髓之處在於互通情感。” 蘇霍姆林斯基還說;“要進入學生這個神祕之宮的大門,教師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變成孩子。”這堂課愉快完成了任務,是因為我變成了孩子,不再居高臨下,蹲下身來以平視的眼光、平等的語言、親近的心態與他們進行了交流與溝通。老師們,當你讀到蘇霍姆林斯基的這些名言,並將其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時,你會感覺到你和孩子已敞開心扉,那是一種多麼和諧的平等與信任啊!

教師讀書筆記範文二:《走向主體性德育》

時下,根據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家長、教師、學者、專家都在積極地探討如何切實有效地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問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走向主體性德育》中寫得好:“學生和成人一樣,是有血有肉、有生命尊嚴、有思想感情的人。只有把學生真正當人看,才能避免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抑制人的主體性發展的弊端產生。”的確,在現實生活中孩子的主人地位沒有怎麼體現出來,主體參與機會太少了。在社會上,所有有關孩子的事項,我們很少徵求孩子的意見。在學校裡,重要的學習、娛樂活動主要是由校方決定,學生將服從學校的安排。在家庭中,父母往往愛給孩子作決定。在父母看來,孩子沒有能力對自己的行為和決定負責。成年人往往在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給孩子訂了若干個品德培養的目標。當然這些做法無疑是為了孩子好,是真心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個具有優良道德品質的現代人。但是,我們需要捫心自問:您的目標和要求孩子們瞭解嗎?理解嗎?同意嗎?制定這些德育目標時,孩子們參與了嗎?

如果缺乏未成年人的參與,德育很有可能會走進簡單說教、強行灌輸的誤區。有些未成年人長期在父母、老師的“安排”下喪失了參與的能力,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這種心態下,德育自然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真正進入未成年人的心靈。因此,我們抓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主體地位,樹立參與觀念,要以他們為本。

教師讀書筆記範文三:《在新課程中:困惑與成長》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是新課程提倡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如何理解這種變化,如何實踐這種要求,對教師是一個挑戰。怎樣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呢?陳大偉編著的《在新課程中:困惑與成長》說得好極了:教學內容不限於書本,它既來自課本,但更來自學生生活;教材不是學生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學生的全部教材。一位老師在上北師大教材“b、p的教學”時,非常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在“用教材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教材上的圖畫分別是丁丁在聽廣播,鼕鼕在潑水。現在的國小生頭腦中沒有聽廣播的概念,教學時需要繞很大的圈子引導學生明白“丁丁在聽廣播”,再從“ 廣播”一詞中學習“b”的發音。這位老師在上課時,沒有被教材束縛住手腳,他在黑板上快速勾勒出簡筆畫:高高的山坡,山腳下淌著清清的水波。學生很快從“ 山坡、水波”的讀音中掌握了“b、p”的發音。教師又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利用已有的知識想辦法記“b、p”的字形,學生很快地把“b、p”與數字“6、 9”比較,與自己的玩具比較,牢固地掌握了“b、p”的字形。透過這一有啟發意義的例子,我們更加清楚: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這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師讀書筆記範文四:《創造幸福的教師生活》

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想使自己有所成就,都在尋求幸福的人生,但是,並非人人都能在追求中得到幸福。在讀了《創造幸福的教師生活》後感受頗深。

究竟什麼是幸福?是平時感受不到而在生活的某一瞬間才能感受到的一種體驗?是人們一心渴望的人生境界?抑或是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終極的目的?也許印度哲學家克利希那穆爾提說的更深刻:“幸福是一種你未曾意識到的狀態,是一種你未曾感知的狀態。當你知道你幸福的時候,你也就沒有幸福了。不是嗎?而當你感受到幸福時,幸福也就消失了。你能總是說你是快樂的嗎?只能是後來,某個時刻或一個星期之後你才會說‘我曾經多麼幸福,我曾經多麼快樂’,在現實的那一刻你是不曾意識到幸福的,而這正是幸福的美。”“活著真好”這是一種對幸福感受的質樸的表達。曾經有心理學家對數千人進行了隨機問卷調查,“什麼是使人幸福的最重要因素?”結果表明不是錢、成功、健康,甚至不是美滿的愛情、婚姻和家庭,真正幸福的人只有兩點是共同的:他們明確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標,同時他們也感受到自己正在穩步地向目標前進。這是以存在的完美為指向的幸福,是人身潛能不斷展開、創造力不斷髮揮、朝著自由全面發展的方向展開的一種生活的實在和對未來的憧憬。這就是幸福。

幸福是一種感受和體驗,也是一種實在的生活境遇。人之所以能在生活中克服千難萬險,最根本在於人有精神動力或精神支柱,而追求幸福是最根本的精神動力。

求真、求善、求美的過程既是感受幸福的過程也是創造幸福的過程。知識和文化修養是感受和創造幸福的關鍵,教師是培養祖國人才的核心力量,因此學習就顯得更為重要,就應該“把終身學習看作是生存的需要和實現幸福的重要途徑。”這也是《創造幸福的教師生活》一文所倡導的理念。我們很難斷言,有知識、有文化教養的人一定比缺乏知識和文化教養的人幸福,但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會同意活著比死了好,健康比疾病好,自由比奴役好,教育比無知好……,有知識有文化比無知和沒文化更容易達到幸福,對一個人的成功和幸福起決定作用的是知識文化,它對一個人的生活具有深厚意蘊。因此我們教師就更應用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不斷“ 充電”,實現“工作、學習、生活一體化”。誠然我們的基本狀態是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工作和學習矛盾十分突出,但這並不應成為我們不加強學習的理由,我們應該把學習視為每天的一項重要工作,每天不斷繼續學習,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幸福,才能用知識創造出更高層次的幸福。通過學習才能形成一種積極的、向上的、對人類生活充滿愛的心態。我們在平凡中見到了偉大,在平淡中見到了持久。在媽媽平凡的瑣碎的對自己的照料中感受到了人性的偉大;在體力勞動後喝杯白開水感受著甘露般的清香與甜蜜;在握住一雙溫暖的手時,體會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人間真情;在與學生交談時感受到了最純真的童心,感受到了他們對自己的尊敬和愛,更感受到了獲得教育的幸福。

學習不是外在的異化自己的工具,而是實現人的幸福的基本力量,我們應該永遠敞開心胸,讓宇宙的每一處風、每一種資訊都吹入胸膛,那麼這樣我們就能獲得更美更好的幸福,就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會創造幸福的人,即是一個會創造幸福生活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