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餘秋雨讀書筆記4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釋出於: / 人氣:2.09W
本文目錄餘秋雨讀書筆記餘秋雨散文之《行者無疆》讀書筆記餘秋雨散文之《晨雨初聽》讀書筆記餘秋雨散文讀書筆記

千年一嘆,一嘆千年。

餘秋雨讀書筆記4篇

歷史,每每重拾,都會有一份揮之不去的滄桑感,多少個王朝,多少個輪迴,反反覆覆,一千年走一回,卻有陣陣嘆息傳來,輕輕的,緩緩的,從那遙遠的愛琴海面傳來,從法老的金塔中傳來,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中傳來,也從恆河畔邊傳來.

當曾經的輝煌成了寂寞,當神廟已經破殘,當人們開始遺忘,那陣嘆息也只成了無奈,文明已經衰落,歷史也開始褪色了.

翻開餘秋雨的《千年一嘆》,隨後毅然地跟隨著他們,順著他們的腳印一步步地走下去。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蒼涼,沒有鮮明的色彩,沒有繁華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時如今卻衰落得如此徹底的古文明。

“千禧之旅”的目的的實際上是環遊世界的文明古國,領略各人類文明的精華,尋找古代文明的路基,可我更覺得這像是一次冒險。途中他們遇到很多驚心動魄的事,隨時威脅著他們的生命,荒草迷離,戰壕密佈,盜匪出沒,完全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但餘秋雨寫到:“我甘願在毫無保護機制的險境中去面對一切,就像脫去手套去撫摸老人的傷痕。”

於是冒險開始,抵達希臘時他所見的只有狹孝陳舊和人民的閒散。乾淨的痛苦一定會沉澱,沉澱成悠閒,悠閒是痛苦的補償,痛苦是悠閒的襯墊,今天的希臘也就是在冷落中與世無爭,閒散自如,而埃及卻不同,它昔日的輝煌,幾經割斷,古文無人能識,古文獻無人能懂,本體文明幾近湮滅,只有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和金塔中可看到一點文明古國的樣子。而古巴比倫遺址的復原,更讓人語塞,他們剷平重建古城遺址,卻連帶著將那份強烈的歷史滄桑感湮滅了。

文明的衰敗也直接導致了當地人民的貧困,孩子總是讓人心疼的,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學兒童,他們連也不認識,可他們的祖先卻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文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該天真無邪快樂生活,卻硬生生地被與政治聯絡了起來,學校裡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國,反對禁運”之類的口號。戰爭讓許多孩子的父親離開了,生活的重擔便壓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他們蠟黃的臉,深深的大眼睛,顯示著他們這個年齡不該有的沉重。

河流是孕育古文明的基石,而在印度恆河邊,卻讓我領略了前所未有的震驚。無數黑壓壓的人全都泡在恆河裡,以為這樣就可以將病痛治癒,還有長時間擁塞在河邊等死的人,因為這樣他們就可以將自己的骨灰撒入恆河。在恆河邊,所能看到的是,人的骯髒,人的醜陋,人的死亡,就這樣誇張的裸露,都可以毫無節制地釋放給他人,釋放給自然。惡濁的煙塵全都融入了晨露,恆河彼岸上方,隱隱約約的紅日托出一輪旭日,沒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靜上升,我暗想,對人類,它還有多少耐心?

餘秋雨散文之《行者無疆》讀書筆記餘秋雨讀書筆記(2) | 返回目錄

餘秋雨先生遊歷歐洲後寫了《行者無疆》這本書。歐洲是很多中國人嚮往的地域,我讀完這本書,歐洲已盡在我的掌握之中。

大家如要到歐洲,恐怕都要去一個地方----世界水城威尼斯。在那裡,半數以上的遊客都是中國人。人們看到這裡,定然會覺得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然提高了,可經濟水平提高了,文明呢?保護環境的意識呢?

其實威尼斯早已不是水流環繞,遍處古樓,而變成河水汙濁,河道乾涸,建築被嚴重破壞的“問題”城市。近三十年來,海潮淹城已一百餘次,河水早已變的汙濁不堪。各種古建築到處都刻著“* *到此一遊”的樣。大街小巷中中國遊客亂扔垃圾的場景。。。。。。

看到這裡,很多中國人都會為之心寒。在歐洲人眼中,中國人的形象就是這樣。

在德國洪堡大學的圖書館前,立著一塊石碑,上面用德語寫著:一九三八年,一群被納粹思想迷惑的學生在這裡燃燒了圖書館中大部分藏書。在石碑前,有一塊與地面嵌起來的玻璃磚,透過玻璃磚,可以看到地下存放著幾個已經被燒燬的舊書架。

這是洪堡大學永久的恥辱,而洪堡大學卻將它毫無保留地展露出來,時時刻刻警示學生。再回到中國,我們經歷的戰亂比歐洲要多得多,可留下來的遺址卻少之又少。就算有像圓明園這樣大型的遺址,裡面真正從歷史遺留下來的東西卻是次要的,而主體是很多現在的娛樂設施,處處充滿了虛假與掩飾。我麼們真的不如歐洲嗎?

當然,歐洲也有缺憾。

法國巴黎,是很著名的文化之都。盧浮宮,收藏著世界上千千萬萬的頂尖畫作與雕塑,讓盧浮宮大放異彩。

而絕大部分遊客的目的是欣賞《蒙娜麗莎》與斷臂維納斯。而其它的作品雖也出自名家之手,可與這兩個“名作中的名作”排列在一起,就只能屈居配角了。正是由於精美作品的堆砌,好象盧浮宮可看的作品只有這兩件。而其它作品看不看都無所謂。可要將這些作品挪到其它博物館,都可成為當之無愧的鎮館之寶。看著這些名作雖身處名地卻不得其位,深感惋惜。

在歐洲的文化領域少不了明爭暗鬥,可說來說去只不過是嫉妒,彼此依然是好友。米開朗基羅與達芬奇是歐洲最著名的兩位藝術家。一次,米開朗基羅得知達芬奇為教堂畫壁畫的酬勞是一萬個金幣,而自己雕刻塑像《大衛》只得到五百個金幣,憤怒的他與達芬奇打賭,誰先畫完同樣的壁畫,另一個就給對方一萬個金幣。可沒過多久,達芬奇因病去世。按常理來說,米開朗基羅應該高興少了這個強勁的對手,可米開朗基羅從此之後鬱鬱寡歡,在失去達芬奇的悲痛中度過了三十年,在這段時間內,他再沒有創作一幅作品,米開朗基羅對好友的情感可見一斑。

歐洲的精髓我們都看在眼裡。我們不禁發問:為什麼歐洲經歷瞭如此多的變故,仍能保持這樣,不會敗落?答案是肯定的:歐洲人的心沒有被汙染。在歐洲內戰時,交戰雙方都會以不破壞文化古蹟為前提。這正體現了歐洲人民對歷史的景仰,對文化的熱愛,對每個人的尊敬。他們的純樸,並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消磨,他們堅信:歷史、文化,是民族的靈魂!

餘秋雨散文之《晨雨初聽》讀書筆記餘秋雨讀書筆記(3) | 返回目錄

讀了餘秋雨的《晨雨初聽》,感覺讀書的過程其實是一場心路的旅行。

“只有書籍,能把遙遠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帶來給你;只有書籍,能把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訊號傳遞給你;只有書籍,能把一切美好與智慧對比著醜陋與愚蠢呈現給你。”

這是餘秋雨的原話,讀了它,喚起了我對書籍的珍視。

餘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為題名,但是他不同於以往散文只關注景物的自然現象,多以個人的感情抒發和自我表現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過這些現象,把關注的焦點定位在這些自然景觀背後所沉澱的文化內涵上。正如作者所說的:“我發現我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較深腳印所在,說明我的心底的山水,並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

其中《風雨天一閣》是我最喜愛的一篇散文,讓我回味無窮。回想到現在的人,所謂“名星”醜聞,“鳳姐”“芙蓉姐姐”,心裡頓時落差萬丈。一種文化與社會的關聯!如果說天一閣象徵著古代文化,中國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文明與驕傲!那麼現代的名星也算是時代的象徵麼?

“文化”是一個多麼嚴肅和苛刻的眼,一種傲然的性格和高雅的姿態,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犯欽傾盡畢生心血,為了保護天一閣,把規章變成一種家族使命,一個小小的家族卻揹負著中華文明的歷史責任!歷經歷史變遷,災難中倖存的天一閣到了今日遍體鱗傷。嘉慶年間,寧波知府內侄女錢繡芸酷愛詩書,為了一覽天一閣的“姿色”,竟嫁與犯氏家族,最終還是未進天一閣的一扇門,鬱鬱而終!歷盡百年,多少權勢嫉恨都躲過了,到了現代卻躲不過偷門高超的盜技。

餘秋雨先生說:一個成功的藏書家首先在人格上是一個強健的人!天一閣的倖存史到了現在而不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藏書樓,而是一種傲骨人格,高尚儒雅,高深境界的延伸。餘秋雨先生還說,一進天一閣首先看到的不是書,而是錢繡芸小姐的憂鬱眼神!一個畢生沒有實現的心願到了另一個世界錢小姐該如願了,大概在用靈魂保護著天一閣!

“文化”之所以神聖,不在於世人的追捧,只是它的存在能夠讓人心靈得到淨化,讓你境界得到提升,也只有人格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體會到這種價值!範欽做到了,錢繡芸做到了,我想,餘秋雨先生大概也做到了!文化是一種傳承,而人格就是時代的交流心靈的感應!歷史有差異,時間有先後,人類主宰不了生命,我想,文明的發展史也告訴我們一個祕密:她就是我們與祖先之間的通訊工具!靠著這種傳承滋潤一代代的炎黃子孫,歷史在變遷,時代在進步!無論這種進步是好還是壞!但文化的精髓永遠不會改變!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沉悶與世俗的氣息讓人厭惡,總想躲避喧囂,找一處靜謐,唯有這傳承文明與高雅的書籍才能給我們安全與寧靜!與書為友,我也可以高尚!在書中你永遠不會寂寞,她可以教予你知識,可以陶冶你的情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當你走完這一程,你會發現,你走的不只是一般路,或許在你不知不覺中,你的人格已上升到一個高度,正如餘秋雨先生所說:一個強健的人!

餘秋雨散文讀書筆記餘秋雨讀書筆記(4) | 返回目錄

著名作家餘秋雨的文章有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有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他的作品以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他的作品由歷史滄桑感引發出人生滄桑感;他的作品在山水歷史間跋涉的時候有了越來越多的人生回憶,並用這種回憶滲入了筆墨之中;他的作品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從他的作品我們看到:一切真切的人生回憶會給歷史增添聲色和情敵,也終究以漫長來比照出人生的短促,以自己的粗線條來勾勒出人生的侷限。

餘秋雨作品《廢墟》寫得很大氣。文章從詛咒廢墟,又寄情廢墟說起,感悟出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感悟出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是的,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因此廢墟是歸宿,廢墟是起點,廢墟是進化的長鏈。

我曾經到過歐洲的幾個國家,我讚歎歐洲人的聰明,他們懂得保護自己值得驕傲的名勝和古蹟。從德國到奧地利、義大利、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等國家,我們都看到這些國家對自己祖先遺留下來的東西特別愛護,一般對那些文物只做維修,不會輕易拆建,不會因醜陋而去掩蓋它,也不會因不光彩感到羞愧。

可是多年前廣州市政領導,盲目追求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結果拆掉了許多值得保留下來的東西,就廣州百年曆史以上很有嶺南特點的西關古屋,被整片整片地拆掉。我家附近,有一個文-革時期很有代表性,建的很好的毛主席語錄紀念碑,到後來卻是在極右思想指導下,政府把它給拆掉了。看到值得保留下來的建築被拆掉,這讓我們覺得十分可惜,這種掩蓋曾經滄桑歷史的做法,其實也是對歷史的不尊重和對資源的浪費,可惜,實在是可惜啊!

如餘秋雨文章說到的:中國歷史缺少廢墟文化。應該讓古代留幾個腳印在現代,讓現代心平氣和地逼視著古代。廢墟不值得羞愧,廢墟不必要掩蓋,因為我們太擅長掩蓋了。廢墟的留存,是現代文明的象徵,廢墟輝映現代人的自信。中國人為了變得大氣,不能再把所有的廢墟驅逐。

一個城市的建設,就像歐洲那樣,可以向城市外發展,儘量能夠保留原來的好東西,在保留的同時再進一步發展新的。如果廣州城市目前還像十多年前那樣規劃和建設,那麼城市根本就沒有自己的特點,我們又能拿出什麼東西來給後人看呢?又能拿出什麼東西來走向世界呢?因此我們對值得保留的東西沒有理由要拆掉它。但是,相當可惜,我們已經失去了很多東西,我們買的教訓實在是太多了,我們的愚昧使我們嘗試到愚昧的苦果,難道我們還要繼續嘗試下去嗎?當然不能夠。

讓一個外國人來廣州,看我們那些建得土不土洋不洋的東西,真叫我這個廣州人感到慚愧。試想,如果義大利比薩斜塔是正的,那麼想看的人一定不會多;如果羅馬鬥獸場不是廢墟一片,也不會吸引那麼多好奇心理的人們;如果故宮、頤和園、兵馬俑沒有了,那麼北京、西安能有那麼多人喜歡嗎?若老外來中國看他們都有的高樓大廈,沒有必要花那麼多精力,財力跑來中國看吧。

培根說歷史使人明智,也就是歷史能告訴我們種種不可能,給每個人在時空座標中點出那讓人清醒又令人沮喪的一點。

一個城市要有自己的特點,不能忽視自己的歷史文化。就廣州的建設,值得慶幸的是,現在的市政府決策層,已經意識到這種危機,採取亡羊補牢的辦法,去保護原來的東西,利用這些資源造福於民眾。目前,在城市裡面有多處古蹟進行了必要的維修,並且抓緊做到宣傳和推出自己的文化品牌。

餘秋雨文章說到,是現代的歷史哲學點化了廢墟,而歷史哲學也需要尋找素材。只有在現代的喧囂中,廢墟的寧靜才有力度;只有在現代人的沉思中,廢墟才能上升為寓言。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就老吧,交給世界一副慈祥美,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這才是人類的大明智。

餘秋雨作品《廢墟》我僅僅是站在城市的建設和保護文物古蹟角度談了點感想,而實際上他這篇文章其它的內涵和感悟更為深刻,這是一篇很值得閱讀和深思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