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帶頭致富先進事蹟(精選16篇)

欄目: 事蹟材料 / 釋出於: / 人氣:1.59W

帶頭致富先進事蹟 篇1

王允,男,現年26歲,黑龍江省鶴崗市福興滿族鄉同仁村村民。1999年9月至20xx年7月在福興滿族鄉福興中學就國中,20xx年9月至20xx年7月在綏濱縣電視廣播大學繼續學習,20xx年9月至今任福興鄉同仁村水稻專業合作社團支部書記。

帶頭致富先進事蹟(精選16篇)

王允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他雖然是家中的獨子,但自小就跟隨父母到農田裡勞作。幹農活的經歷讓他感受到農民的辛苦,卻無形中鍛鍊了他堅毅的性格。20xx年10月,王允選擇離開家鄉去山東青島打工,年輕的他夢想著在那裡闖出一片天地。當時他在那裡做過服務員、司機、工藝品銷售員等工作,辛苦打拼了一年多,卻僅能維持個溫飽,這讓他感覺到現實往往沒有那麼美好,最初的夢想其實是那麼遠不可及。即便如此辛苦,他還是為了那所謂的自尊心不願意回到家鄉,覺得自己沒能混出個模樣給父母臉上增光,直到20xx年3月,父親身體越來越差,家裡農活全靠母親一人支撐,在父母再三的央求下,他終於決定回家。雖然一年多的打工生涯沒有讓他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悅,但是卻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磨練了意志,這將是他終生的財富。

回家後的生活也並非一帆風順,作為家裡唯一的男丁,他必須挑起整個家庭的重擔,但這卻讓他倍感壓力。雖然他對種地並不陌生,但也不十分精通,他按照父輩們的傳統模式進行水稻種植,可產量很低,辛勤耕耘的收入僅夠家中的部分開支,這讓他有些喘不過氣來,但幹農活和外出打工的這些經歷,註定讓他成為一個不服輸的人。

20xx年,同村有一戶村民的10垧旱田要轉包,當他看到那片地水源充足,頓時眼前一亮,當即決定簽訂租地合同,期限3年,通過貸款一次性交付地租18萬元。到了生產時季,他將這10垧旱田及自家原有5垧地都改成了水田,由於第一次種植水稻經驗不足、裝置投入較大、技術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致使這一年收入微薄,但他並沒有因此灰心,他積極上網查閱相關資訊、向當地種植大戶取經,向鄉種植中心人員請教。

20xx年,在鄉種植中心技術員的指導下,他對照過去,虛心學習,認真專研,很快就掌握了一套科學種田新技術,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選用優質、高產、抗病品種,應用水稻缽盤育苗培育壯秧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水稻病、蟲、草、鼠害綜合防治技術,當年垧產達到16000斤,較上年增產20xx斤,增幅15%,年收入15萬元。通過不斷學習的理論知識加上實踐,他的種植經驗越來越豐富,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科技種植能手。王允富了,但他不忘鄉親父老,主動將自己所掌握的栽培技術傳授給周圍的人。在他的帶動下,同仁村大部分青年思想得到了轉變,積極進行科學種田,王允是當之無愧的青年致富帶頭人。

20xx年同仁村成立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他積極響應、主動參與,並光榮的當選了同仁村水稻種植合作社團支部書記一職。當選後,王允為做好青年工作,王軍堅持嚴格要求自己,注重以身作則,以誠待人,樹正氣形象。 一是注重思想建設講學習。他始終把加強思想政治學習放在自身建設的首位,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為此,他堅持從《團章》和最基本的團務知識學起,學習鄧小平理論及市場經濟、法律法規等方面的知識和青年工作業務知識,為做好共青團工作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二是愛崗敬業講奉獻。他按照"勤於學習,善於創造,樂於奉獻"的要求,在實際工作中深入基層,密切同青年群眾的聯絡,注重聽青年聲、知青年情、懂青年心、辦青年事,竭誠為青年服務。為改變村裡年輕人原有的賭博、酗酒等一些不良習慣,他挨門逐戶去做工作。給他們宣傳黨的政策,人生的價值與哲理,科學種田新技術,並組織本村的青年到周邊村鎮參觀,學習他們的先進種植經驗與致富門路。他的熱情和愛崗敬業的精神,激勵了本村的一批熱血青年。在他的引導和帶動下,本村一時掀起了一股學科學的熱潮。同時,王允始終把團支部組織陣地建設做為團工作的基礎,緊緊抓住提高團員素質、發揮團員作用建設這個關鍵環節,集中力量對團支部的各項軟硬體進行更新整理,進一步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創新活動方式方法,充分發揮農村團支部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帶動作用。加強對農村團員的教育培訓,不斷提高團員的綜合素質和科技致富能力。針對青年思想教育不夠的問題,組織制定了支部學習制度,組織合作社的團員青年以集中學、分散學、個別輔導的形式共同學習了"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要的理論知識,使廣大團員青年的思想素質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團支部結合農民科技致富需求,舉辦水稻科技培訓班2期,培訓人數達62人,青年農民增產增收,致富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

通過他的大力宣傳,村民們對"專業合作社"這一新型模式有了深刻認識,在內心深處種下了"抱團取暖、攥拳發展"的種子。自從他進入專業合作社以來,先後已發動15戶青年團員種植戶開發水田,在這15戶中他選出3戶作為典型,進行實地入戶傳授科技種田經驗,使他們快速掌握科技種植技術,通過典型戶的帶動,許多傳統種植觀念的農戶也加入到"專業合作社"中,並實現了增產增收。村民劉勝本人有殘疾,父親體弱多病,還有兩個孩子,生活極其貧困,他曾一度產生輕生的念頭,王軍主動找到他,問題明情況,做好他的思想工作,同時號召合作社中的青年團員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物的幫物,在春耕生產時邊忙自家的活,邊帶領大家幹他家的活,還主動義務出車為他買籽種、化肥,使這個十七年沒有用過化肥的農戶種上高產田,老父親看了電視,妻子養了肥豬,兒子上了大學,家庭當年就脫了貧。 王允充分發揮了一個團支書在農村的模範先鋒帶頭作用。

現在的王允,家裡各類大型農機具齊全,去年又新購置了一臺私家轎車,生活可謂越來越好,可他說這並不是他最終的目標,他的理想是讓全村家家都有小轎車,每戶都過上富庶幸福的生活。生命是一種姿態,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奮鬥,必將演繹出不同的人生。王允正是用他自己不懈的努力,譜寫著新一代農民最壯麗的詩篇!

帶頭致富先進事蹟 篇2

x年入黨的,是x縣x鄉x村2組的新型農民。他在種養領域探路,致富不忘鄉親,引領村民轉型,如今已成為致富“能手”、幫帶“排頭兵”。記者零距離接觸,觸控到了他的思想,見證了他的行動。

鬥雞“大王”

哪裡有市值1000多元一隻的雞?

一般的蔬菜市場當然沒有,但家就有。

“有個大方縣的人到我家買雞,我不在家。我老婆說要賣1000塊一隻,來人連價都不還,直接數錢買走。”見到,他說了這個“故事”。

養的雞不是普通雞,是鬥雞,有70多隻。“我結婚分家後就開始養鬥雞,20xx年來了。前年,10來只鬥雞就賣了1萬多塊錢。”

家住x鄉x村2組,房子周圍是大片果林,有15畝左右,鬥雞就放養在果樹下。

鬥雞養大了,用不著抱到市場出售,有人會到家裡買。有一次,一個大方縣的人到家裡,花600塊買走了6只小雞——剛出蛋殼8天,一隻不到二兩重。

鬥雞“大王”賣鬥雞“發”了,村民就跟著養,現在也不錯。“普通雞10塊錢一斤,一隻也就5、60元,養鬥雞划算。”

確實,經濟來源不廣的農村,養鬥雞可是養一當十的好事。現在,x村2組就有8家農戶跟著養鬥雞,村裡經常有人上門買雞。

“當年把發展成黨員,我就是看中他有帶動村民致富的頭腦。”村支書說。

轉型“先鋒”

不但是鬥雞“大王”,而且還是轉型“先鋒”——種包穀只能收20籮糧食的土地,他種西紅柿、黃瓜、紫色豆,一年種出了4萬多塊錢。

只有2畝的這片土地,到底是怎樣變成4萬多元的“高產地”的呢?沒有保守其中的祕密。

“做得很不算很,栽種季節要算準。”“算”季節拿捏得八九不離十。

正月十五前後,他開始種第一季黃瓜,蓋地膜,讓它躲開低溫季。

農曆四月八前後,第一季黃瓜成熟搶早市,他邊賣黃瓜,邊播下豆子。

市場上沒有新鮮豆子的時候,他的豆子補了市場空白,又賣個“俏市”。豆子賣到尾期,第二季黃瓜秧苗又長大了,市場上剛好沒有黃瓜,他又做了個“獨家生意”。

x村是洪家渡水庫庫區,海拔低,氣候條件好,讓頭腦活絡的趕上。從x年代初就開始琢磨種植早熟包穀的說,現在他基本上不再種包穀,專門研究蔬菜,西紅柿上市季節,每天要拖700多斤西?焓戀較爻橋發,“今年?3000棵西紅柿,我賣3萬多。”

村民夏青元看他種蔬菜賺錢,就學著種,接茬種植、反季節銷售成了他們探索出來的經驗。

幫帶“能手”

一花開,百花放。

當上村民組長後,帶動一個組的多數老百姓種蔬菜,誰要“點子”,他都給。他給村民們灌輸的理念是:不怕不富,就怕不學。

在帶動下,這種種植方式轉型還被“複製”到3 組、4組。在整個x村,幾乎家家都在種蔬菜。

由於菜農多,季節早,因此,凡縣城最先上市的蔬菜,大部分都來自x村,“空早包穀、早蔬菜”成了消費者心中的固定短語。

今年,種早蔬菜的收入將近5萬元,養殖鬥雞的收入至少2萬元,其他村民雖不及他,但也賺個缽滿盆盈、喜不自勝。

村支書說,像這樣的村民,x村只要有80來個,村裡就不會擔心村民不富了。

帶頭致富先進事蹟 篇3

在其上任以來,時時以共產黨員的八條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把群眾的飢苦裝在心中,從不強調個人榮辱、得失,務實於本職工作,使本村的經濟明顯好轉。村積累穩中有升,現村集體存款8萬元,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尤其在開展黨員“領航工程”活動中,他能積極投身於其中,時刻以xx大精神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指明瞭方向,使慶先村38戶貧困戶基本脫貧,其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截止XX年慶先村共有250戶看上了有線電視,有220戶用上了程控電話,為全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一、抓思想建設,提高支部一班人綜合素質

李春山接任支部書記後,深知要想發展本村經濟,必須取得村民對本屆黨支部的理解和信任。因此上任伊始,他就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黨員幹部的素質、政策理論水平上。(一)是利用“三會一課”集中輔導統一學習。共舉辦各類學習培訓班十五次,在培訓班上鎮黨委書記孫昌順同志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農村》和《以“三個代表”為動力,加速產業結構調整》為題進行輔導;八一農大教授講解烤煙的栽培技術。在學習中,全體黨員深深的感受到只有經常性的學習、受教育、學習新科技,才能增強為村民服務的本領。(二)是村“兩委”的主要領導帶頭學。作為村黨支部書記的李春山同志率先垂範,以身作則,從自身做起,嚴格要求,認真記學習筆記,寫心得體會,農閒多學,農忙少學,做到雷打不動。由於村主要領導以身作則,嚴以律己,帶動全村黨員主動、自覺的學習,提高了學習效果,增強了理論水平,提高了幫富致富的能力,對“三個代表”的理解也不斷加深,思想素質不斷提高。同時李書記還率先走入村民中,與之談心,瞭解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外及村民對黨支部還有哪些意見和要求,並誠心請村民為本村經濟的發展出謀劃策;在其帶領下黨支部成員都能走近村民,確實瞭解村民的飢苦,幫助他們解決了許多實際困難,使村民增強了對黨支部及黨員的信任度,為其能更好的開展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抓烤煙生產,發展特色經濟

李春山同志緊緊把握髮展農村經濟產業,從增加農民收入,努力為村民要效益這個工作重點入手,積極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去年春耕期間,許多貧困戶缺乏資金,無力購買春耕生產所需的農藥、化肥。李書記了解情況後,經過多方奔走,先後與農技站、鎮供銷社及個體農資店取得聯絡,為村民解決了10萬多元的農藥、化肥,使村民及時、順利的完成了春耕生產,受到村民的一致讚揚。李春山同志就是這樣急村民之所急,想村民之所想,處處為村民辦好事、辦實事。今年春耕期間又為農戶解決了7萬多元的農藥化肥,使今年慶先村的春耕生產得以順利完成。

多年的農村工作經驗告訴李書記,單靠種植大糧作物想脫貧難,慶先村交通方便,土質好,很適合烤煙種植,而且市鎮為擴大烤煙生產,每年都給予優惠政策。慶先村距烤煙收購站較近,發展烤煙生產大有可為。可目前的農民一缺資金、二缺技術,怎麼辦?一連幾個日夜他都吃不好、睡不著,自己領航包扶的那幾戶的條件他很清楚,一個想法在大腦中萌生,他先去作通了幫扶對子中頭腦固執的李軍的思想工作,並與信用社和農技站取得了聯絡,為烤煙戶解決了5萬元貸款,十餘噸化肥,解決了農戶的燃眉之急。經過他和菸農的一年的辛苦勞動,得到了豐厚的回報,烤煙畝產220斤,均價3.17元。他的領航戶一年脫貧,並全部還清貸款,很多農戶嚐到了烤煙的甜頭,今春又有5戶要求種植,烤煙面積由去年的650畝,發展到800畝,烤煙生產在慶先村前景喜人,成為慶先村的支柱產業。由於整天忙於工作和群眾的生產生活之中,家中事務,自家的農活常常是無暇顧及,妻子經常說:“這個家是我一個人的,而村民才是你最親的人,他們的家才是你家,家裡的事你從來不管。”聽到妻子的埋怨,他總是微笑不語,因為在他心中清楚知道妻子是理解他的。

三、領航工程推動三個文明全面發展

通過開展黨員“領航工程”活動,慶先村黨支部在支部書記李春山同志的帶領下,去年43名黨員與38名農戶結成了領航對子,今年有5人加入了被領航的隊伍中。其中有8戶一年脫貧。全體黨員和村組幹部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的事情增多了,從而增強了農村黨員幹部幫貧致富的能力,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增強了整個黨支部的向心力、戰鬥力。全體黨員幹部經過認真分析村情、民情、地情,又確定了下一步的產業結構調整方案和措施;一是發展養殖業,全村養奶牛12頭,黃牛728頭(其中:改良牛190頭),養羊戶共24戶,共養羊1700多隻,養豬1500頭,家禽4000多隻;二是根據慶先村的實際情況,利用地處潛山區的優勢,大搞退耕還林,建造綠色銀行。截止XX年春全村共造林1400畝(其中人造林600畝,經濟林800畝,同時利用退耕還林的有利時機,有20戶栽種了果樹,22戶栽種草莓,7戶種植大棚甜瓜;三是充分利用人才優勢,慶先村有一批養殖業、種植業等方面的技術骨幹和致富帶頭人,可以為村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起到骨幹帶頭作用。通過全體黨員幹部的齊心協力,使方案和措施得到了很好的落實,使慶先村的經濟水平和集體集累有了長足的發展。

與此同時李春山同志為了更好地開展黨員“領航工程”活動,開展了黨員與農民搞好“一帶十”式的對接“領航小組”,積極為農民送政策、送資訊、送溫暖,帶領農民發展經濟,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為使“領航工程”工作持久穩定,不走過場,一抓到底,支部建立了“領航工程”記錄簿,實行黨員與困難戶進行幫扶活動 ,確定了“領航”任務、目標及“領航”任務目標的落實情況,任務目標一定三年。

通過“領航工程”這一載體,伴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進一步學習,以支部書記李春山同志為核心的慶先村黨支部,在“領航工程”活動中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共解決生產、生活資金累計20餘萬元,解決修道等急難問題10餘件。慶先村黨支部也先後多次被鎮裡評為先進黨支部,李春山同志XX年榮獲密山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XX年榮獲密山市優秀黨支部書記稱號;XX年榮獲黑臺鎮農業和農村工作先進個人;XX年又榮獲黑臺鎮農業和農村工作先進個人。李春山同志正以他的實幹精神帶領慶先村村民去打造一個輝煌的明天。

帶頭致富先進事蹟 篇4

百里杜鵑x鄉永興村條件艱苦,土地貧瘠,村民生活水平差。一直以來,過著“靠山吃山,依水吃水”的日子。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部門的關心和支援下,民眾的思想在開放,路子在拓寬,日子也在進步。這不?村支部主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援,從當年打工仔搖身變成了今天的致富能手,不僅為x村的人民群眾指明瞭道路、樹立了楷模,還為自己的致富之路建立了身價。多年來,在上級黨組織的領導下,極力響應黨工委管委會的號召,帶領村民調整產業結構,大膽探索,多方瞭解,親身體驗,將平時只能種植玉米、土豆的土地開拓出來種植經濟作物,開創在荒山上種植金銀花,收效明顯,這不僅保護了生態,美化了荒山,保持了水土,還能為人民群眾帶來經濟利益,為家鄉人民群眾開闢了致富之路。

“林藥結合之路”在x村小有成就,也讓民眾嚐到了甜頭。

早在x年,金銀花種植就已初具規模,x鄉黨委高度重視,將金銀花種植髮展列為x鄉農村產業化調整的重點,把這一種植技術作為推薦品牌,要求大規模種植,建立了“貴州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金豐綠色食品開發有限公司”,為該公司的主要負責人。金豐綠色食品開發有限公司主要加工“金銀花保健茶”,作為風景區的名優特產上市銷售,全年收入達50餘萬元。如今,該公司已擁有苗圃基地一個,面積200多畝,育種子苗、杆插苗300多萬株,可以滿足上萬畝的種植面積。

今年,還將在x鄉建立幾個基地,已經流轉土地5000餘畝,培訓種植農戶120人,爭取在杜鵑、永興、竹盈三個村大規模種植,把金銀花產業做大做強。誓把百姓帶上致富路,為建立“一鄉多業、一村一品”的事業發展,為新農村建設各項事業的全面推進,為建設和諧文明新做貢獻,為百里杜鵑經濟產業結構發展做貢獻。

帶頭致富先進事蹟 篇5

倪彥虎,男,1982年出生,中國共產黨黨員,土橋鄉楊河村青年農民。20xx年從土橋中學畢業後,到到西安學習電焊技術。後到油田務工。20xx年底回家創業,大力發展種草養畜業,現在是土橋鄉農村青年創業致富的典型之一,年獲利達20萬元。

現年31歲的倪彥虎,給人的感覺他是一個頭腦靈活、思維敏捷的人,而且他敢闖敢幹,大膽創業,吃苦耐勞,勤奮好學。當年從土橋鄉中學畢業後,不甘心一輩子在家守著幾畝簿田過日子,毅然選擇了外出務工。通過虛心學習和悉心鑽研業務,在短短三年時間,倪彥虎熟練的掌握了電焊技術,通過熟練的技術他成為油田公司的一名電焊工,他在這裡一干就是7年,在這7年中積攢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20xx年春節回家,看到以前和自己一樣的同齡人生活還是很貧窮,於是他想:"我能不能回來帶領大家一起致富。"20xx年1月他去了外地進行專案考察,他認為種草養畜很適合自己的農村,因為這裡有土地等養殖場地和豐富的飼草來源,同時羊糞又是很好的肥料,能給村民減少種草所需的花費,最後他選中了在當地很容易發展的種草養羊產業。隨後他翻閱各種養殖書籍,學習養殖理論知識,併到周邊一些養殖場借鑑他們的寶貴經驗。20xx年8月他用自己的積蓄蓋起了三間羊棚,購買羊只100只,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歷程。

創業後,他邊幹邊學,遇到困難不悲觀失望,更不氣餒退縮,而是積極進取,分析研究,努力學習科學的養殖方法;通過各種途徑籌措資金,逐步擴大養殖規模,積極主動改變傳統養殖習慣,靠改革創新觀念。在鄉黨委、政府的支援下,大力發展種養業,依靠"雙聯"貸款活動和信用社的擔保貸款,擴大養殖場規模,擴大再生產,走規模經營的路子。

通過幾年來的摸爬滾打和艱苦奮鬥,他的養殖場已經從一個三間羊棚的小羊場逐步發展成為一個面積達25畝的立體養殖基地,實現了自己規模化養殖場的理想。

通過幾年的不斷努力,如今,倪彥虎已經成為土橋鄉的能手之一,青年致富的領頭雁。在自己致富的同時,他沒有忘記為鄉親們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本村和外村的養殖戶來求他幫忙,他總是很熱心地幫助他們,無償提供技術諮詢和養殖書籍。幾年來,共為群眾講解技術問題近百次,到村民家中提供服務四十多次,無償提供養殖書籍二十多本,同時,倪彥虎同志在多年的實踐中摸索出了一些非常實際的養羊經驗。

在廣大村民看到倪彥虎養殖場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後,各村民紛紛上門取經,積極效仿,大力發展種養業,都想通過種草養畜發展家庭經濟。一時間大家紛湧而上,倪彥虎看到後,覺得大家如果盲目的發展種養業,就很容易走上歧途。於是則主動引導村民改變觀念,合理分流,搞特色養殖,整合有限的土地資源,擴大生產規模,走專業化之路。在鄉黨委的大力支援下,倪彥虎以市場為導向,以專業協會為手段,成立華強專業合作社,合理分配種養資源,避免盲目發展,從而導致內部惡性競爭;並利用專業合作社的集中優勢,從資金和技術上幫助各養殖戶,發展三高農業,提高種養業經濟效益,以達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華強專業合作社從一成立之時起就樹立了"自己致富,並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發展理念。合作社以"養殖—銷售"一條龍的產業經營模式進行養殖。華強專業合作社作為養殖基地,吸收農戶加盟,由農戶出資入股,合作社進行統一養殖、銷售。年底農戶按比例進行分紅。華強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不僅給養殖加盟戶帶來經濟效益,同時也給周邊群眾帶來養羊積極性,在無償服務下,他們也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使農民朋友更深刻認識到,養羊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遠遠大於耕種土地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倪彥虎不僅要增加收入,為農民提供更多的服務,他的發展目標已經確定:設計總投資450萬元,計劃發展養殖20xx只規模。現已完成投資140萬元,新建辦公用房10間,飼草貯藏加工室、防疫室、標準化棚圈等共計110間,購買鍘草機5臺。目前,羊存欄420只,其中小尾寒羊200只,絨山羊220只。該合作社建成後,年出欄羊只可達3200只,可產絨1600斤,實現年純利潤約200萬元。該合作社的建成極大提高了群眾的養殖積極性,拓寬了貧困鄉村群眾增收致富的路徑。

帶頭致富先進事蹟 篇6

本人馬治虎,男,漢族,出生於1970年。1988年畢業於關帝中學高中部,現為**鎮倪丁村支部副書記、村兩委委員。

馬治虎的父親是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實農民,家裡兄弟六人,家境苦困,兄弟六人如果都像父親那樣一輩子做一個老實本分的傳統農民的話,那麼他們都將重複父親的生活,貧寒交迫,甚至更加困窘。對他們兄弟六人來說,這將是一個艱難的抉擇,是繼續老輩們幾十年幾百年走過的路,還是開拓創新,趟出一個自己的新天地呢碇位⒕過認真的考慮,率先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發展種植業F淥幾位兄弟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支援他,馬治虎開始了他艱難的創業致富之路?

最開始決定種樹的時候,村裡的人們都很不看好,成本高、成活率低、經濟效益差,連他的父親都擔心,反對他種樹,本來就沒有什麼積蓄,東挪西湊的幾千元錢,要是再虧了,不僅不能有收益,還會欠一堆債務。但馬治虎堅信,植樹造林,保護環境,創造生態綠色農村,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不僅會有好的經濟收益,還能造福村民,造福子孫。但最初的兩年,由於缺乏銷路,缺乏市場經濟觀念,收益並不好,還欠了不少債務。陷入困境中的馬治虎並沒有退縮,他積極的想點子、找出路,在生態中寧、宜居中寧建設的大環境下,在**鎮黨委的幫助和指導下,馬治虎改變了思路,開始承包景觀綠化帶綠化植樹工程,這不僅解決了樹苗的銷路問題,還因減少了中間購樹環節而節省了成本。馬治虎認真完成接到的每一個景觀帶綠化工程,不偷工減料,不弄虛作假,樹木成活率高。他的工程受到了企事業單位的一致認可,接到的工程也從幾千元的小工程擴大到100多萬的大工程,工程涉及地域也從**鎮擴大到了中衛市。隨著馬治虎種植業和綠化帶工程越做越好,他的兄弟們也在他的帶動下,開始創業致富,他們兄弟六人也開始聯合起來,擴大了種植面積,所承包的工程也越來越大。在他的帶動下,很多村民甚至鄰近村的村民也開始在他的工程隊打工,增加了農民的非農業收入。不少青年村民也開始努力闢蹊徑、拓路子創業致富。他成了村裡名副其實的創業致富帶頭人。

他是一個有責任心,懂得感恩的人。日子越過越好後,他主動積極參加鎮村各項活動,1996年至今,從一般村隊幹部到村支部副書記、村兩委委員,在工作中,他一直本著吃苦耐勞、恪盡職守、愛崗敬業、任勞任怨的宗旨,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的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熱情。對待村民,他總是熱心誠懇,同時遇到困難,他總是積極伸出援手。一直以來,他與村民相處甚是融洽,深得村民信任,被大家當作知心人,貼心人,誰碰到困難都願意找他傾訴,讓他幫忙解決。他一直勤勤懇懇的為村務工作默默奉獻,先後多次獲得了各種市、縣、鎮級獎勵和榮譽。

在創業和致富的道路上,他深深明白知識的重要性,他不斷加強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在黨組織開展的各項文化活動和理論學習活動中,他積極上進,努力向黨組織靠攏,積極參與黨組織的各項主題活動,自覺履行團員的義務,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完成黨組織交給的任務,發揮黨員的模範作用,盡到一個黨員應盡的責任。認真學習黨的xx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和"兩會"精神,不斷提高自己,充實自己,堅定政治立場,牢固組織觀念,改進思想作風。特別是通過參加"愛黨愛國、明禮誠信、鄰里和睦、尊老愛幼"等民風建設活動、創先爭優活動、3.5學雷鋒青年志願者服務活動等,更進一步提高了奉獻意識和責任意識,加強了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作風的繼承和發揚,加深了對黨組織工作的宗旨的認識,進一步提升了自身的道德修養,不僅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而且也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他還通過自身努力學習,於20xx年取得了寧夏設施種植學校中專學歷,進一步提高了學歷水平。

他是一個普通農民的兒子,但他也是一名共產黨員,共產黨員的奉獻精神,開拓精神,已深深植根於他的心中;他艱苦創業,帶動了一方群眾的致富奔小康,成為人見人誇的能人;他富不忘本,帶動更多的村民發家致富,增加經濟收入,過上好日子;他是一個平凡的人,是一個靠勞動致富的千千萬萬個農民的傑出代表。

帶頭致富先進事蹟 篇7

永樂,男,漢族,1986年8月出生,康縣兩河鎮中營村花園社人,中營村養雞大戶。

中營村花園社位於兩河鎮西面,距鎮政府1.5公里,交通相對便利,經濟來源主要依靠種植和外出務工為主;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於是他外出務工了幾年,由於接受新事物快,他充分發揮自己的的優勢,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他於20xx年3月份開始了土雞養殖。

精明強幹的他將目光投向了養殖業後,他拿出多年的積蓄新修圈舍220餘平方米,特意到外地土雞養殖場考查併購買先進裝置。自己通過翻看大量的家禽養殖技術書籍,很快的就掌握了基本的養殖知識。他堅信,以自己的聰明才幹和勤勞的雙手,一定能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致富路。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通過自學判斷生雞病情,自配飼料,有時候,碰到仔雞孵化到產房裡, 24小時照顧,直到天亮。自20xx年以來,土雞價格較為穩定,使他們嚐到了養雞的甜頭。現如今鞏永樂的養殖規模達到了:年產土雞1000多隻,幼雞500餘隻,年產值在5萬元左右,通過一年多的摸索,鞏永樂練就了一手養雞好技術。自己也通過養殖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致富不忘鄉親,他作為一名中營村花園社村民,始終不忘自己的責任。"多幫幫鄉里鄉親,他們掙個錢不容易".由於他的"傳、幫、帶",中營村的養雞產業得到迅速發展,養殖戶如雨後春筍地湧現,全村及周邊鄰里的養殖戶都得到了他的幫扶,在他的示範作用下,全村養殖大戶達4戶以上,形成中營村新的經濟增長點。"與外面相比,我們不算富,但看到周圍鄉親比以前富了",我感到自豪;鞏永樂話裡充滿了自豪感,也透出自信,通過敢闖敢幹,取得了自己的成功,在自己致富和幫助別人致富的過程中,贏得了許多人的尊重。鞏永樂在大山深處,以他堅韌的毅力,不服輸的性格和幫助他人的熱心,成為大山的掘金人。我們相信:他的養雞事業會更好,在致富的路上會走得更順、更遠。

帶頭致富先進事蹟 篇8

是麒麟鎮梅花村人,男,現年37歲,現任梅花村委會副主任,又是有名的種田大戶。從1997年開始承包團結圩內村集體耕地400畝,開展種植單季優水稻。十年來,他刻苦鑽研,勤奮耕耘,科學種田,不僅使自己走上了勤勞致富之路,而且心繫村鄰,不計報酬的幫扶、帶動本村56戶農戶走上致富之路,年人均增收1000元,贏得了本村村民的廣泛讚譽。20xx年,種糧面積400畝,年產優質雜交稻600000斤,實現銷售收入48萬元,上繳稅費2萬元,年純收入16萬元,參與生產經營的農戶人均增收20xx元。

居住在菜籽湖畔梅花團結圩邊,站在門前,放眼望去,廣闊的萬畝圩田盡收眼簾;稍略觀看,河水清澈,圩田土質肥沃。就是在這塊“風水寶地”之上,滋生了種糧大戶農民創業帶頭人。原先,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但他文化程度較高,頭腦靈活,不安於現狀,大膽嘗試,敢於創新,由此走上了一條創業致富之路。

1997年,適逢改革開放中期,雖然當時糧食價格不斷回落,但剛從學校走上社會幾年的敢於突破,大膽承包了麒麟鎮梅花團結圩400畝村集體耕地,並簽訂了十年長期承包合同,一次性拿出承包租金11.3萬元,開始進行單季優質稻種植,當年就取得了較好的收益,獲純利5萬元。經過數年的辛勤耕耘,不斷積累,已成為全鎮有名的種糧大戶、致富能人。

小富不驕,富而思進。20xx年,中央出臺一號檔案,制定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增加了種糧補貼,規定了最低保護價收購糧食,吃透政策,瞄準市場及時更新了水稻優質品種,400畝耕地全部種上了兩優培九優質雜交稻,他還加大了種植業方面的投入,投資10多萬元,添置了一臺大馬力旋耕機、一臺拖拉機、機械噴藥機、水泵等家用機械,季節性僱傭短工60餘人,甩開膀子大幹了四年。近四年來,由於糧食產量不斷提高,糧食價格連年攀升,每年純收入都在16萬元以上,短短几年時間,使他成為資產50萬元的致富能人。

十年求索,十年奮鬥,使成為種糧大戶、創業能人,20xx年,他被村民高票選舉為梅花村委會副主任。當上村委會副主任後,他更加熱情待人,樂於助人,不斷向其他種糧大戶傳授種植水稻經驗。當其他種糧大戶因秧苗受損不足時,他主動上門詢問,並無償地提供;當種植戶遇到技術難題時,他總是詳細詢問,耐心講解,多方指導;他還自費請來農業專家和農技人員到田頭,對圩內水稻實行統一管理,集中進行水稻病蟲害防治,僅此一項每年為周圍種植農戶每畝節省開支50元;他自訂報刊,廣泛收集水稻良種資訊,並及時向其他種糧大戶推薦和統一訂購優質高產水稻良種,使水稻單產由原來的1300斤/畝,提高到現在的1500斤/畝;他還多方聯絡,全面收集省內各糧食主要收購市場的行情,並及時向其他種糧大戶提供糧價最新訊息,促進增產增收。幾年種植,他使參與其生產經營的農戶人均增收20xx元,幫助周邊56戶農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在他的示範帶動下,承包經營土地發展糧食生產在當地蔚然成風,土地資源得到了有效地開發利用和培植,梅花村先後湧現出二十多位種糧大戶,他們也都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走上了一條帶頭創業、致富一方、帶動一方的成功之路,他致富後不忘回報社會,自己平時省吃儉穿,但樂於助人,關愛弱勢人群,關注社會公益事業。幾年來,他堅持接濟本村的困難戶和孤寡老人,逢年過節到他們家中看望,送接濟物1萬多元;梅花村修建村級公路、建造教學樓、團結圩防汛等,他都一一捐錢,捐助公益事業累計達5萬餘元。

如今,梅花團結圩經過歷時三年的土地整理及復墾建設,圩口萬畝良田更加平整劃一,信心十足,充滿激情,他正在與村裡領導洽談,牽頭十多位種糧大戶,準備簽訂田地承包合同,整體承包圩內耕地,進一步擴大種糧面積,開創能人創業新篇章。

帶頭致富先進事蹟 篇9

在x縣x鄉一個人數不到200人的小村民組裡,有位遠近聞名的帶頭致富“大紅人”――。今年剛滿27歲的他,已是x縣的養殖大戶,自x年創業以來,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藉助農村黨員創富工程,帶領周圍16戶、68人走上發展養殖、共同致富之路。

從小生活在一個土地貧瘠、環境貧苦的小山村,國中畢業後面對生活的壓力,他早早的外出廣州打工。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事業。但是他內心深處依然有個夢想,那就是能為自己的家鄉做點什麼,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小山村貧窮落後的生活面貌。

經過深思熟慮,精心謀劃,x年,他帶著家禽養殖技術和自籌的10萬元資金,回到三甲村賀家院組開始創辦長遠養雞場。當時雞舍面積只有600?,雞苗20xx只,由於缺乏技術的支援,產蛋率只有75%,又因交通不便,運輸和銷路困難重重,每年花費在這上面支出就是一筆很大的支出,再加上購買雞苗、飼料等,養殖場一年下來的收益也就只能維持一家人日常的開支費用。

x鄉黨委、政府在瞭解到困難後,積極協調各方技術支援,並溝通周邊的幾個零星養殖戶,整合資金。於20xx年初,由牽頭,應用自家土地,建立了蛋雞養殖基地。鄉黨委還充分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積極與縣直有關部門協調,依山修通了一條直通養殖基地的路。

x鄉黨委還充分利用遠教平臺引導學習實用技術,幫助拓寬銷售渠道。通過學習先進技術,將原來的一般雞種換成優質羅曼粉雞種,雞苗由以前的130-140天的生長期,縮短到110-120天,飼料也由單一飼料改為豆粕、麩皮等多種飼料,這樣一來,既保證了雞蛋的質量又提升了雞蛋的營養價值。在銷售上,鄉黨委、政府利用遠教網路平臺、媒體和各種農經網對其進行宣傳推廣,現如今養殖基地的雞蛋供不應求。幾年發展下來,養殖基地已經成為周邊最大的養殖基地,場地面積佔地20xx畝,存欄14500只,出蛋率93%,每天贏利3000多元,目前還在擴建中。

為了幫助當地的群眾共同致富,和幾個養殖戶商量決定,對周邊有能力的群眾進行手把手的指導並傳授技術,帶領他們發展養殖。同時免費贈送一些雞苗,定期到他們的養殖場幫助他們熟悉養殖過程中的細節問題,還負責各養殖場的銷售。幾年來,共帶動了當地13戶、68人共同致富,成為遠近馳名的創業帶富領路人,他的養殖基地也成為農村黨員示範帶創基地,同時他個人也在20xx年成功當選為縣、鄉兩級黨代表。

帶頭致富先進事蹟 篇10

,19xx年xx月出生,大專文化程度,200x年7月入黨,200x年x月任xx縣xx鎮xx村黨支部書記,是遠近聞名的勞務帶頭人。

談起,在務工人員眼裡,他是一位精通技術的專案經理、工程師。在流動黨員眼裡,他是一位思想政治素質高、善於做群眾

工作的好書記。在家鄉人眼裡,他是一位帶領群眾,熱心公益事業的致富能人。回想他走過的歷程,有失敗的教訓,有成功的喜悅,然而更多的卻是創業過程中所遇到的艱難和辛酸。

教學之路,奠定基礎

19xx年高中畢業後,夏學元在家鄉當上了一名民辦教師,並且在教師崗位上一干就是7年。當看到自己教出去的學生一個個又拿起了羊鞭,駛起了毛驢車,仍在溫飽線上掙扎時,他感到十分痛心。立志要闖出一條路,實現脫貧致富的夢想。19xx年,他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辭去民辦教師的職業。當時,他看到個體工商業大有“錢途”,他就把實現脫貧致富的夢想放在發展個體工商業上,在鄉集市上開了一家五金小賣部,因為善於經營並且靠誠實守信的經商原則,幾年下來,也小有所成,有了一部分積蓄。19xx年春,剛剛脫貧的他,不忘為家鄉建設盡上自己的微薄之力,為他曾任教過的村國小慷慨捐款20xx元。被縣委、縣政府授予“捐資助學,造福桑梓”的獎牌。這次嘉獎,給了很大的鼓舞,更加堅定了他創業的決心。

外出務工,立志創業

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村經濟工作的難點。破解這道難題,最快捷的途徑就是搞勞務輸出。19xx年,經營小五金已有8年之久,多年的誠信經營給他帶來了頗為可觀的收入,除去救濟捐贈,還有了20萬元的積蓄。這個數字,對於一個農村家庭來說,已足夠了。但並不這麼想,當他看到大部分群眾的生活依然捉襟見肘,毅然於1994年變賣了所有家當。在一個乍曖還寒的春日,聯合了家鄉十幾名弟兄,背起行囊,打破了故土難離,窮鄉難捨的舊觀念,告別了祖祖輩輩生存的故土,外出打工創世界。先後承攬了、幾項鐵路零星工程,由於缺乏經驗,不但沒賺上錢,還把多年的積蓄也搭進去了大半。但他沒有氣餒,並沒有在困難面前低頭,而是經過了認真的反思後重整旗鼓,決心再戰。

經過幾年的拼搏,也認識到,只有走出去幹事創業,才有成功的可能。19xx年初,他東拼西湊了20萬元錢,帶領本村70多個弟兄踏上了前往x縣開辦石棉礦的征途。人們都說,外面的天更藍,世界更精彩。而擺在他們眼前的只是缺氧的高原、無人的荒野,平均海拔四千米,空氣稀薄,寸草不生,方圓百里荒無人煙,人們只能憑藉衣服的添減來判別四季。 “風颳黃沙萬丈高,山中積雪永不消,五黃六月穿皮襖,惹得江南人可笑”。這段順口溜真實生動地記載了當時礦山的實際情況。但帶領的那支隊伍硬是靠著艱苦拼搏的精神和頑強不屈的毅力生存了下來。先後承包了多處開採工程,從修選棉機到換機器皮帶、從更換齒輪到安裝篩子他都幹過,但他從沒說過一聲苦,叫過一聲累,為以後企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勤奮好學,精於管理

在施工隊伍的成長中,使他逐漸認識到知識的貧乏,尤其是面對企業的管理和發展,知識更顯得重要和寶貴。在知識經濟和資訊時代,由一個缺乏知識的人來領導企業,當時是不可想象的。多年來,除按時參加各類工程技術專業培訓外,堅持自學建築工程專業知識,還注重向專家及工程技術人員學習,努力做到邊學邊幹,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提高業務水平。19xx年,為了競爭溝鄉企業公司回收礦一份320噸的合同,他沒日沒夜的策劃可行性報告,精心組織人員編制競標書,最終他們的努力贏得了主動權,贏得了第一單大生意。緊接著,他又承包了溝企業公司回收礦,年出石棉達1100多噸,產值達到300多萬元,他的事業駛入了茁壯成長的快車道。從這以後,他也從小打小鬧發展到了規模經營,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同時也為自己帶領更多的鄉親們外出務工搭建了廣闊的平臺。

200x年,他承包了民主鄉企業公司的主礦開採後,企業效益芝麻開花節節高。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增大,他始終堅持“以管理要效益,以信譽創市場”的經營理念,在企業內部建立了一整套科學規範的生產經營管理機制,並以自己踏踏實實的商務行為拓寬了市場。同時,他拿出錢著力改善了企業生產生活環境,為務工人員提供了可靠的工作、居住、飲食等條件,進一步激勵了務工人員參與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帶頭致富先進事蹟 篇11

趙安榮,女,1966年4月出生,共產黨員,柞水縣豐北河鎮豐河村農民。務農之餘,1984年高中畢業後曾任該村國小民辦教師等,20xx年9月,擔任豐河村文書。曾獲全縣優秀共產黨員、全縣“三八”紅旗手、全縣“五好家庭”等榮譽。

一名樸實的農村婦女,卻有著一股吃苦耐勞、永不服輸的創業精神。通過她不懈的努力,她在黨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當地實際,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帶頭髮展白皮松苗圃種植,並致富不忘左鄰右舍,帶領周圍群眾致富,她思想進步,刻苦鑽研學習科技文化知識和實用技術,在當地是一名遠近聞名的優秀新型農民。

一、白皮松苗圃種植,示範帶頭大家樂

在黨的致富政策的鼓舞下,趙安榮帶頭在自家承包地的地上進行了白皮松苗圃種植,為了很好的掌握這一新型種植技術,她積極參加政府舉辦的白皮松苗圃種植技術培訓,並專門購買有關白皮松苗圃種植方面的書籍進行自學。經過不懈的努力,她的白皮松苗圃種植終於取得了成功,畝產增值達20%以上。看到這種情況,周圍的鄉親們有點眼熱了。在她的鼓勵和帶動下,幾戶村民也以同樣的方法種植了白皮松。雖然方法相同,但是其她村民由於種植的經驗不足,栽植之後在管理上任然存在不足。趙安榮一方面不斷摸索,一方面多方查閱、購買白皮松種植方面的資料和書籍,並對其他幾戶村民進行技術指導和幫助,經過這幾年時間的精心管理,他們的白皮松苗圃種植得到了成效。通過幾年的管理實踐,他掌握了白皮松苗圃種植技術,成為了一名白皮松苗圃種植能手。與她同時栽植的幾戶群眾收入也一直相當可觀,曾強了他們的信心。由此便調動了周圍群眾進行白皮松苗圃種植積極性,全社進行了50畝的種植示範點,全村白皮松苗圃種植面積一下子達到100畝以上。

二、創新思路,買車搞運輸

白皮松苗圃種植取得了成功,經濟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時,砸人認識到,光靠種地是很難真正發家致富的,要做好致富的“領頭雁”,就必須另謀出路。經過詳細的調查,她發現,當地的運輸業,都是由外地的商人在搞,一條商機在她的腦海中閃現,於是她決定在當地搞運輸。當她把這個決定告訴家人時,家人被他的這種大膽的想法嚇了一大跳,村裡這麼多人,都是老老實實種地,不也過的好好的,拿全家人辛辛苦苦從地裡刨出來的幾萬元錢去跑沒有一點把握的運輸,萬一賠了怎麼辦?實無必要抓注一擲再冒風險。無奈何趙安榮吃了秤砣鐵了心,開弓難有回頭箭,始終沒有“商量”的餘地。好在這次抉擇沒有辜負她的一番苦心,給了他豐厚的回報,不僅獲得了高額利潤,更為重要的是積累了豐富的經營經驗。

三、共同富裕,不忘幫富“窮親戚”

在搞好白皮松苗圃種植,發展好運輸業的同時,她沒有忘記村上的貧困戶,時時關心這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情況。趙安榮不知為別人花了多少錢:有的貧困鄉親蓋房子缺錢,她“贊助”20xx元;村裡哪個有病無錢醫治,她就主動送去醫藥費……,趙安榮夫婦義務贍養的6名孤寡老人,都得以頤養天年。她資助的4名貧困學生,其中2人已大學畢業;村裡的貧困人,也漸漸脫離了生活的窘境。咱是黨員,就該切實為鄉親們做點事。

趙安榮搞運輸贏得了豐厚的利潤,雖然讓村裡人看的眼熱,但誰也沒有勇氣去試一試。為此,古道熱腸的李親自登門勸說,向他們傳授經驗,並把自己的貨運資訊提供給他們。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她的勸說下,豐河村村民石學軍、祁小林和他一起搞起來運輸。

每當提起趙安榮這個人時,村民都會數起大拇指,誇口稱讚。她在農民中樹起一面致富帶頭旗,創先鋒爭優秀,是當地村民學習的好榜樣。聰明的人從不等待機會,而是主動地尋找機會,抓住機會,把握機會,利用機會,只有踩在機會的肩膀上,才會取得更高的成就。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搶抓機遇,不放棄、不氣餒,勤奮刻苦,踏實知足,用雙手和智慧創造人生價值。

帶頭致富先進事蹟 篇12

張少勇是一名思想解放,頭腦靈活的新農民,在別人都不太認發展果樹種植業的時候,他早早便開始了規模化的棗樹、蘋果樹種植業。目前,他擁有農田約30餘畝,其中果樹面積20餘畝,近10畝水稻,年產紅棗5萬多斤,年產蘋果10萬斤,每年收入在20-35萬元之間。張少勇多次獲得縣、鎮各種表彰獎勵。20xx-20xx年連續三年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xx年被評為**鎮優秀村委會主任等。

張少勇不斷地解放思想,大力發展棗樹、蘋果樹種植業。白馬湖村是傳統的棗樹、蘋果樹種植村,村民們都是守著老經驗老傳統在種樹。但是張少勇卻覺得要想將果樹種植髮展的更好,必須學習新技術,引進新品種,總結新經驗。在引進新技術和新品種過程中,他收到了不少阻力。新品種的銷路和受益不確定,新技術的使用和成效是未知的,但新品種、新技術的使用成本確實很高的,如果引進不善,則果樹會成長受到影響,甚至減產死亡。可是他卻是一個思想解放,敢想敢幹的一個人。他充分利用全縣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的有利時機,藉著全縣大力發展種植業和各種惠農富農政策的實施契機,他自掏腰包,到其他地方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經驗,率先帶頭學習新技術,引進新品種,總結新經驗,為全村農民帶了個好頭。果樹種植投入很高,通常都要3-4年的時間才會有收益,而且每到果子成熟時候,勞動強度都很高,用人成本也很大,他總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風吹日晒,努力嘗試新技術,呵護新品種,探索提高果樹產量和收入的各種方法和途徑。功夫不負有心人,新技術很有成效,新品種的果子品質和產量都比較高,經過他的認真總結,也有了更好的果樹種植經驗,產量和收入節節攀升。

張少勇不斷總結和傳授種植經驗,努力為村民提供服務。通過幾年的不斷努力,如今,他已經是白馬湖村的種植大王,青年致富的領頭雁。致富的同時,他沒有忘記為鄉親們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如本村的幾家種植戶的樹木全由他免費指導和修剪,本村和外村的種植戶來求他幫忙,他總是很熱心地幫助他們,並無償地提供技術服務。幾年來,共為群眾講解技術問題近百次,到村民家中提供服務四十多次,及時進行果樹病蟲害防治,做到及時準確,堅決防止病蟲害導致的減產。在這方面,鎮黨委給予了他大力支援,鎮農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經常到他的家中和果園無償提供技術諮詢,使病蟲害防治工作及時準確,保護了種植戶的經濟利益。他的果樹種植業做好了,他也不忘記本村其他村民,他主動積極的指導其他村民的果樹種植,免費將自己學到的新技術、新經驗傳授給其他村民,還替他們免費嫁接新品種,帶動其他村民一同增收致富。在他的帶動下,村民們也開始主動積極的學習果樹種植技術課程,張少勇也經常指導指導村民技術問題。為了更好地解決自己和村民們的紅棗、蘋果的銷路問題。他積極聯絡客戶,釋出資訊,尋求鎮領導幫助,提高了果樹的經濟收益,收到了村民的一直誇讚。在鎮領導大力支援下,他通過貸款和土地利用方面的好政策,進一步擴的了種植面積,成為當地青年創業致富第一人。現在,他擁有棗樹16畝,畝產3500斤,蘋果樹5畝,畝產2萬多斤,水稻7畝,畝產1000餘斤,每年收入在20-35萬元之間。

張少勇是一個懂得感恩、懂得奉獻、有強烈責任心的人,他主動積極參加鎮村各項活動, 到村任職後,任勞任怨,主動奉獻,為民服務,現在他是白馬湖村村支部副書記、村兩委委員。在工作中,他一直本著吃苦耐勞、恪盡職守、愛崗敬業、任勞任怨的宗旨,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的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熱情。對待村民,他總是熱心誠懇,同時遇到困難,他總是積極伸出援手。一直以來,他與村民相處甚是融洽,深得村民信任,被大家當作知心人,貼心人,誰碰到困難都願意找他傾訴,讓他幫忙解決。

張少勇一直都非常重視知識和技術的更新和學習,他一直相信,知識改變命運。他不斷加強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在黨組織開展的各項文化活動和理論學習活動中,他積極上進,努力向黨組織靠攏,積極參與黨組織的各項主題活動,自覺履行團員的義務,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完成黨組織交給的任務,發揮黨員的模範作用,盡到一個黨員應盡的責任。認真學習黨的xx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和“兩會”精神,不斷提高自己,充實自己,堅定政治立場,牢固組織觀念,改進思想作風。特別是通過參加“愛黨愛國、明禮誠信、鄰里和睦、尊老愛幼”等民風建設活動、創先爭優活動、3.5學雷鋒青年志願者服務活動等,更進一步提高了奉獻意識和責任意識,加強了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作風的繼承和發揚,加深了對團組織工作的宗旨的認識,進一步提升了自身的道德修養,不僅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而且也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他還通過自身努力學習,自20xx年開始,在寧夏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中寧函授站深造大專學歷。

帶頭致富先進事蹟 篇13

陳建能於20xx年在村委會工作,擔任團支書一職、平時完成好村會的各項工作之餘,利用空閒時間,從事漁業、生豬方面的養殖。

農業的發展隨時代步伐而改變,簡單的病害都依靠科學,不能以傳統的防治辦法,既費時又擔誤防治的適合期,他結合實踐與交流經驗,聽取科技人員推廣新出產的藥品進行對症下藥,做到事到功倍。在經濟市場的環境下,以最小的空間創造最大經濟利潤、投資少獲利多是農民朋友最大的心願。前年的生豬市場價格下滑波動比較大,虧損現象比較嚴重,在此期間他虧損基本為零。原因是採用一條龍的效益生產,即由母豬到商品豬出市都是自產自養,可以從中提高生產效率,同時相應減少仔豬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豬價格高漲,他採用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平均每頭豬可增多200元的利潤。

在漁業、生豬養殖取得較好效益的同時,他沒有忘記昔日傳授自己養殖優質魚和飼養生豬技術的養殖戶,他決心幫助他們更早走向致富之路:一、迅速將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向全村推廣,與群眾共同致富。二、更好地幫助飼養戶掌握好技術,扶持生豬飼養。他把自己在生豬自繁自養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毫無保留地向當地的養殖戶推廣。向本村生豬飼養戶介紹技術關鍵所在,推廣生豬自繁自養技術。在一年的推廣期間,本村現進行自繁自養的養殖戶有20多戶,年增長利潤約60萬元。

良好的政治作風作為村委幹部必須具備,樹立刻苦學習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觀、世界觀,事事走在群眾的前面,在平時崗位上做好群眾表率,發揮黨員的先模範作用,絕不參佔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

帶頭致富先進事蹟 篇14

1971年出生的劉小燕原籍廣東肇慶, 1993年她為愛遠嫁到了古井鎮文樓新坑村,成為了當地的外來媳婦。結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貧、生活艱苦,劉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掙的微薄薪水來養家。

1996年劉小燕和丈夫用多年來外出打工的積蓄承包了8畝甘蔗田,正式開始了與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一開始因為缺乏種植經驗,對甘蔗的生長習性不瞭解,第一年他們連投下的成本都虧了。面對這巨大的挫折,劉小燕和丈夫沒有放棄。沒有資金,他們厚著臉皮向肥料店賒肥,等甘蔗收成賣出之後再還錢;沒有經驗,他們就積極往別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別人怎麼種,虛心請教,如果碰到其他種植難題,他們就自己去書店買相關的書籍回來學習。憑著越挫越勇的奮鬥精神,在交了連續虧損四年的"學費"之後,他們的甘蔗田從當初的8畝擴大到23畝,20xx年再次擴大到45畝,一直到現在的50多畝,他們還充分利用甘蔗田周邊的小塊土地來種植新會柑,多樣化的種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產值超過幾十萬元。另外,劉小燕還利用自己的人脈關係做起了甘蔗北運的工作,為附近的種蔗農戶提供了廣闊的銷路和市場,沒有車就自己去聯絡車隊,沒有熟人幫忙就自己北上聯絡想代理甘蔗批發的客戶,經過幾年的市場勘察和開發,他們一年收購的甘蔗超過了400萬斤,每年為他們帶來了40多萬的收入。20xx年他們用種甘蔗掙到的30幾萬建了90幾平方的二層小洋樓。

"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十幾年的打拼,劉小燕成為了當地遠近聞名的甘蔗種植大戶。現在,她的甘蔗田有53畝,畝產甘蔗1.5萬斤,年產值達50多萬元,而她的南蔗北運收購隊輻射了古井鎮十幾戶蔗農,為他們甘蔗的銷路問題找到了很好的解決途徑。另外,劉小燕的甘蔗田除了2個固定的長工之外,每到甘蔗的收穫季節還請了十幾個農村婦女幫忙打理田地和清洗甘蔗,為附近的剩餘婦女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

帶頭致富先進事蹟 篇15

馮煥棠是廣東省恩平市牛江鎮蓮華村委會蓮華村一名農民,現任牛江鎮馬鈴薯種植協會會長,是我鎮一名技術精湛、經驗豐富的馬鈴薯種植大戶、科技能手。馮煥棠致富的起家是從20xx年開始,當時政府大力發動農民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他意識到種植馬鈴薯前景廣闊,於是憑著以前打工積蓄,承包牛江鎮蓮華村委會土地20多畝首批種植馬鈴薯,經過幾年的艱辛努力和積累經驗,嚐到了種植致富的甜頭,擴大了種植面積,到今年已達到350畝。據預計,單是馬鈴薯一項總收入就超120萬元,年純收入50萬多元。馮煥棠是一位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群眾,熱愛祖國,關心群眾,在平時的工作中,支援和配合鎮黨委的中心工作,言行一致。自已種植馬鈴薯致富後,不忘帶領群眾致富,在群眾中威信甚高。

馮煥棠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靠一股牛力務農維持生計,對種養技術一竅不通,但他很有經濟搵錢的頭腦,平時從報刊、電視上了解賺錢的資訊,同時也常走出去瞭解市場的致富道,一次偶然的機會,從江門外發現一條種植馬鈴薯的致富門路。怎麼辦呢?自己的種植技術全無,哪能種植致富呢?因此,他下決心,只有掌握真知,才能搵錢。一方面,他從書本上去學習取知,他已購買100多本有關種植馬鈴薯的管理書籍,平時擠時間去學習,銘記心中;另一方面,積極主動參加市、鎮舉辦的種植培訓班,為掌握真知打下技術基礎;三是跑出去,虛心向有經驗者學習,拜他人為師。通過學習,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不斷探索創新,反覆試驗實踐,目前已掌握了種植和管理的一套經驗。如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他按照無公害操作標準,大量施用腐熟農家肥,平衡施用N、P、K,應用低殘留農藥及時防治病蟲害,這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既降低了成本,平均每畝節約近150元,又達到增收防治的效果,創出大面積種植高產,平均達2500公斤以上,產出的馬鈴薯具有薯大、無農藥殘留,質量好的效果,使收購商滿意,市場競爭能力強。

馮煥棠靠自己的真技術、真功夫耕種致富,得到當地群眾的好評和稱讚。但他致富不忘他人,他經常想,自己致富,他人貧窮,不是中國特色的新型農村,只有幫助大家共同致富,才是和諧社會的新農村。他這樣想,也是這樣做,把所想的付之行動,他毫不保留地將自己所掌握的技術本領指導傳授給別人,大公無私幫助別人。一方面,為他人無嘗提供管理技術,指導農戶種植。如去年有一天中午,同村一位叫馮鏡年的種植大戶,自己想,別人的困難,也是自己的困難,別人有難,定當幫助,故此二話沒說,謝別客戶,即回到家鄉,親自到農田,與這農戶一道為薯苗"把脈診斷",把自己的技術無嘗地傳給了他人,為群眾挽回了一大經濟損失。類似這樣的事,比比皆是,不勝列舉。由於馮煥棠的真經毫不保留傳達播,原來與他掛鉤聯絡的馬鈴薯種植戶從3戶擴大到目前的200多戶,這些種植戶中有80%都接受馮煥棠的技術指導。同時,馮煥棠致富後,也不忘為農戶解決實際的困難,一是為鼓勵農戶種植,免費為困難農戶發放種子或賒種子、化肥、農藥等,據統計,近兩年共扶持幫助農戶的資金達8萬元,這些農戶現在都嚐到了種植馬鈴薯致富的甜頭,在他的輻射帶動下,目前全鎮種植戶達500戶,總面積達7000畝,真正體現個人致富,帶動廣大群眾致富。

帶頭致富先進事蹟 篇16

丁華,女,漢族,1965年5月出生,20xx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城郊鎮堡子村的一個農村家庭的普通農村子弟,卻憑自己良好的素質和驚人的膽識,搏擊風雲,以他不平凡的人生奮鬥軌跡充分展示了白手起家創業致富的風采。

一個人要想成就自己的事業,實現自身的價值,除了有過人的膽識外,就是要能敏銳的覺察到創業的時機和善於利用自身的資源。認識到在創業初始階段,尋找一個良好的創業專案是成功的關鍵。1995年,在工程隊打工的丁華,敏銳的觀察到,近幾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承包工程為代表“包工頭”如雨後春筍般在河州的大地上湧現,丁華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他產生了以承包房屋翻新、新建為主的小型工程的想法,但是,在最初的創業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找活,為了找活丁華想了很多辦法。由於以其獨有的人格魅力,以及誠信待人和他工程隊工作的幾年中結交了大量的朋友,這些“熟人經濟”中蘊藏著巨大的金礦,只要善於挖掘、巧於利用、長於合作,就會創造出雙贏的良好局面,就能為自己帶來巨大的收益。只有巧妙地利用各種條件來發展壯大自己,借外在的力量完成自己的目標,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創造最佳的機遇,以最少的投入創造最大的利潤。在他的大力說服下,很多親戚朋友為他介紹工程,順利的解決了沒活幹難題。

在當時對於丁華來說搞工程就是出力氣但並不難,如果想搞出個名堂,卻不是一件容易事兒。為了在群眾中樹立好的口碑,增加收益,丁華多方獲取資料,深入研究房屋建築知識。由於他吃苦、善鑽研,慢慢的找他承包工程的人越來越多,他也成為了一個小隊長,他以工地為家,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在他的時間表裡,沒有星期天、節假日,除了工作還是工作,不知幹了多少個通宵。在施工過程中,他白天於施工人員一起幹活嚴把工程每一關,晚上加班整理資料,工程質量被得到了群眾一致好評。

有了致富路,應該帶領鄉親一起走。為此,丁華帶領更多的鄉親搞起了承包工程。有了帶路人,鄉親們就少走了很多彎路。“丁華人很熱心,口才也好。對於工程中出現的問題,他總是及時幫助我們解決。”

創業如浪中行舟,要堅定信心,矢志不移,果敢地搏擊衝浪,就能到達成功彼岸,這是丁華對創業的感悟。風雨幾載,始終銳意向前,雖然創業的過程是艱辛的,但創業成果卻令人欣慰,也讓人刮目相看,成為當之無愧的致富帶頭人。用他的話說:“我以我的成功作為示範,把經驗和理念傳授於人,讓大家一同致富,是我理所應當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