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精選19篇)

欄目: 事蹟材料 / 釋出於: / 人氣:2.36W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1

朱彥夫回鄉之前,很多村民以為他已經在戰場上壯烈犧牲了。沒想到在1956年卻把這位“烈士”給等回來了,儘管回來的已經是一個“缺胳膊少腿”的戰士,村民們仍舊激動萬分。但在當時,村裡依舊貧困落後,大家也沒有對歸來的朱彥夫有著太大的期望。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精選19篇)

但這恰恰是朱彥夫所想要改變的,他生長在這裡,深知貧困的滋味不好受,上天既然重新給了他希望,他絕不會放棄,他回來就是想帶領村裡的老少爺們都過上好日子。

回鄉後朱彥夫先是“閉關”了一段時間,既是為了繼續磨練自己自理生活的能力,也在琢磨如何改變村裡落後的面貌,張家泉村歷來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祖輩們都沒辦成的事,要摘掉這帽子談何容易。

朱彥夫在療養院期間因為時間充裕,看書彌補了一些文化知識,他苦思冥想很久終於悟出一個道理:要扶貧,先扶智。他想到了讓鄉親們看書、學習。書從哪裡來?他決定用自己的退伍撫卹金採購;看書的地點呢?他與家人商量後,將老母親的房間騰出來用做村裡的圖書室,訊息一傳開,鄉親們踴躍前來,一時門庭若市,但鄉親們大多數不識字,朱彥夫只得陪在旁邊幫大家一篇篇文章講解,一天下來常常口乾舌燥。時間長了,朱彥夫想,既然鄉親們學習都要指望他來講解,何不順勢而為,在村裡辦夜校?

村幹部們對於這個大膽的想法很支援,很快在山上為他騰出一間倉庫,用石頭壘了板凳桌子,再裝上黑板,張家泉村的夜校正式開學。而朱彥夫理所當然就是村民們的老師了。但“朱老師”這個新角色可一點也不容易,上課時他用殘臂抱著粉筆格外吃力,講課久了雙腿就麻木了,好幾次下課邁不開腿直接摔倒在講臺上;不僅如此,由於夜校離家有2裡地,朱彥夫下課天都黑了,因為看不清山路而摔倒那更是家常便飯……為了幫村民在精神上脫貧,朱彥夫吃盡苦頭,打破牙齒和血吞。在他擔任教師那兩年裡,從未因為個人原因缺課,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報,村民們不少都學會了寫信和看書,還培養出了幾個會計,村裡的文化水平真的提高了。

後來,村裡的老支書請辭,誰來當下一任村支書?村民們紛紛推舉“朱老師”,人心所向的朱彥夫就這樣當上了村裡的書記,這一干就是25年。

接過村支書的擔子,朱彥夫這位重殘軍人一開始還有點猶豫,但村民們已經認定他是村裡的領頭人了,他咬咬牙,告訴自己要麼不幹,要麼就要真的到一線跟大家一起勞動。從那之後,朱彥夫每天早早就穿好假肢,戴上墨鏡和一條擦汗毛巾,深入到田間地頭督促生產,不時還會挨家挨戶詢問民情,把村裡的現狀全部掌握在腦海裡,晚上回到家了仍不休息,還在為村子的未來出謀劃策。

張家泉村的路不是上山就是下坡,為了考察村裡的每個角落,朱彥夫這位村支書摔的跟頭比之前更多了,工作中不時“洋相百出”,跟村裡的每一寸土地幾乎都有過親密接觸,但朱彥夫對此格外樂觀,總結出自己的四種走路方法:站著走,跪著走,爬著走,滾著走。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2

即便到了暮年,朱老倔強的個性一點也沒有減弱。老伴心疼他,把筆和紙藏起來,朱老一著急就從床上跳下來找;子女心疼他,想替父親記錄讓父親口述,朱老又認為那樣限制了自己的思考空間。

朱彥夫就是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中繼續著自己的寫作,花了7年時間,用壞500多支筆,在1996年出版了33萬字的首部自傳體小說《極限人生》。在出版的當天晚上,朱老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在書的扉頁寫滿了戰友的名字,雙眼含淚,以這樣特殊的方式祭奠逝去的戰友。

1996年底,朱彥夫在一次報告會上突發腦中風倒在了講臺上,從那之後他身體偏癱,口齒也不再清晰,但他的大腦依然活躍。在病情好轉後,朱老又開始了寫作,又花了兩年時間,他出版了24萬字的第二部自傳體小說《男兒無悔》,在社會上引發巨大反響。

朱老的事蹟也傳到了國外,外界紛紛稱他為中國的“當代保爾”,而俄羅斯《真理報》的記者更認為,朱老的精神比起保爾有過之而無不及。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3

4歲時就毅然參了軍,1949年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少年從軍保家衛國,血灑疆場、身體殘疾;退伍後,拖著殘軀帶領鄉親建設家園,並將自己的經歷體會寫成小說,用堅強意志和為民情懷書寫著自己的“極限人生”,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1947年,14歲的朱彥夫報名參加解放軍。

1950年,朱彥夫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戰役中身負重傷,雙腿膝蓋以下、雙手手腕以上截肢,失去左眼,成了一級傷殘軍人。朱彥夫從部隊回到家鄉後,

1957年,擔任村支部書記。上任伊始,朱彥夫拄著拐,拖著17斤重的假肢,到田間地頭檢視生產,逐門逐戶察訪民情。他的主意慢慢拿定:治山、治水、造田、架電。一個個山裡人想都沒想過的大工程,在張家泉熱火朝天地展開,一干就是10多年。

張家泉三面是山。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解決,張家泉村就永遠吃不飽。朱彥夫帶領張家泉村村民,先後將荒地“趕牛溝”“舍地溝”“臘條溝”變為沃土。為了讓群眾早日用上電,朱彥夫在妻子的照顧下,跑上海、南京、勝利油田、陝西聯絡材料,經過艱苦努力,終於讓張家泉村於1978年結束了點油燈的歷史。

1982年至今,從村黨支部書記崗位退下來後,他用嘴銜筆、殘肢抱筆,歷時7年,七易其稿,創作完成了兩部震撼人心的自傳體長篇小說《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親筆題寫書名並題詞:“鐵骨揚正氣,熱血書春秋”。

很多人對朱彥夫的瞭解,始於他33萬字自傳體小說——《極限人生》。一位沒有四肢,沒有左眼,右眼的視力只有0.3,沒上過學,但參加過上百次戰鬥,三次立功,十次負傷,動過47次手術的特等傷殘軍人,用超人的毅力,向自己挑戰,向人生挑戰,他就是被譽為當代中國的保爾·柯察金的——朱彥夫。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4

1950年,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朱彥夫在嚴寒中拼殺三天三夜,在敵人的狂轟濫炸中,這位小戰士全身多處重傷倒在了血泊裡,待增援部隊把他送到醫院時,朱彥夫的四肢已經潰爛,只有截肢可以保命。

昏迷93天,先後經歷47次手術,朱彥夫奇蹟般醒來了,但卻要面對一個陌生而殘缺的自己——殘腿斷臂,沒了左眼,成了一個重殘軍人。他撕心裂肺的叫聲傳遍了病房。

還不到18歲,卻要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縱然他有剛強的性格也擋不住眼裡的熱淚滾滾。他想過自殺,卻連自殺的力氣都沒有了。

消沉了一個星期,朱彥夫終於平靜下來,他想到了那些已經死去的戰友,決心重振旗鼓活下去,“只要還有生命,就能有作為。”朱彥夫這樣勉勵自己。

1952年,朱彥夫住進了山東省榮軍療養院,享受專人護理,但他內心卻不甘於此。雖然斷了手腳,朱彥夫作為一名軍人的信念並沒有斷。他深信自己還能為國家為人民作出貢獻。但眼下他必須重新開始——學站立、學走路,學會用“手腳”自理生活。

重新學習的過程是艱難苦澀的。朱彥夫用一雙斷臂夾起勺子,為了把第一口飯送到嘴裡,他重複了成千上萬次練習,不是掉勺子就是打翻碗,曾經簡單不過的動作,如今卻像一座大山橫在他面前,讓這個山東漢子憋屈不已。

同樣的問題還有站立。他先是讓人幫他安上假肢,後來嫌麻煩開始自己裝假肢,但當時的假肢一副就重達17斤,憑他殘缺的胳膊並不容易完成,每次他都把自己摔得夠嗆,而每次摔倒,他四肢上剛結痂的創口都會再次磨破出血。

但這是一個有著鋼鐵意志的軍人,他就是想要靠自己站起來,靠自己自理生活,他開始唱軍歌給自己“止痛”,不斷地摔倒,不斷地起來,終於能夠自己安上假肢了,再拄上柺杖,他就可以“全副武裝”地學走路了,儘管每次要耗費半小時以上才能出門,朱彥夫心裡仍十分激動,因為他朝著自己的信念邁進了一大步。

在療養院的日子裡,朱彥夫無時不刻想念著家鄉,倔強的性格不允許他一輩子被別人伺候,年幼參軍離鄉,這個遊子渴望著早日康復回家。“雖然成了‘肉軲轆’,可我依然是個戰士!不能為國效力了,但絕不能再給國家增加負擔。”朱彥夫說道。

朱彥夫每天猶如踩高蹺一樣走出病房鍛鍊,日子一天天過去,他的步履越發穩健,看著周遭驚訝的目光,他堅信自己的終點不在病房,這輩子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去完成。

朱彥夫在日記中寫道:“與其腐爛,不如燃燒”。他終於下定決心,在1956年放棄榮軍療養院的特護待遇,回到朝思暮想的故鄉——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5

一個先天沒有雙手,一個後天失去雙腳和右手。張順東、李國秀夫婦雖然殘疾,但是20多年來從未放棄過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每天辛勤勞作,教育子女、贍養老人、操持家務,以拼搏改變命運,以汗水追求美好,以常人看來最差的條件奮鬥出穩穩的幸福。20__年,在第八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表彰中,張順東、李國秀夫婦被授予第八屆全國道德模範榮譽稱號,這是夫妻倆繼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全國最美家庭等榮譽之後,獲得的又一項殊榮。

走進張順東、李國秀的家,曾經的老房子已被改造成“順東雜貨店”“順東雲品直播間”和“李國秀刺繡工作室”。在兒子協助下,夫妻倆正忙著直播帶貨當地特產“東川麵條”,小小的雜貨店裡陳列著當地的許多農副產品、果蔬、預包裝食品等。直播結束後,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明辦主任海江代表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和省委宣傳部,向張順東、李國秀夫婦送上“全國道德模範”“雲嶺楷模”榮譽證書及慰問金,對他們的先進事蹟和奮鬥精神給予高度評價,鼓勵他們珍惜榮譽,再接再厲,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良好風尚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張順東說:“感謝黨和政府多年來對我們的關心和照顧,今後我們會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加樂觀地生活,特別要在鄉村振興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妻子李國秀則表示,他們會把慰問金作為啟動資金,積極發展種植養殖產業,通過產業發展推動生活穩步向好。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6

朱彥夫同志是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人,1933年7月出生,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級傷殘軍人。1956年,他主動放棄榮軍休養所的特護待遇,開拓新的人生之路。1957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帶領全村群眾治理荒山、興修水利、發展教育,經過25年的艱苦奮鬥,使全村群眾逐步擺脫貧窮落後狀態,過上溫飽殷實的好日子。20__年3月31日,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5月16日第二次被授予“全國自強模範”榮譽稱號。

(一)自費辦起山村圖書館和第一所夜校

1957年,那時的張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窮村,老老少少識字的沒幾個。朱彥夫意識到要改變村裡貧窮落後的面貌,必須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朱彥夫決定在村裡建個圖書室,但是,當時的條件異常艱苦,他拿出微薄的撫卹金,置辦圖書,創辦圖書室。又辦起了山村裡的第一所夜校,教群眾識字。他親任教員,為了在黑板上寫字,他把粉筆上套上彈殼,用兩隻殘臂夾著寫字,彈殼扎進殘臂鑽心的疼。夜校離家很遠,朱彥夫每天拄著雙柺,拖著17斤重的假肢,天天晚上風雨無阻。

他的心血沒白費,在2年多的時間裡,100多名學生從夜校走出,成為張家泉村建設的中堅力量。此後各生產隊、大隊的歷任會計,都是夜校的“畢業學員”。

(二)棚溝造地,向山溝要良田

張家泉村兩山夾一河,村邊的趕牛溝、臘條溝、舍地溝,把農田分得七零八落。尤其是最大的趕牛溝,常年洪水沖刷,溝裡亂石如陣,寸草難生。

要脫貧,先改地。朱彥夫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棚溝造地,用石頭把溝棚起來,上面填土,讓農田連成片;下邊淌水,洪水來了也衝不了地。朱彥夫說:“不幹,溝還會一年年荒下去;整起來,就是咱村的糧囤子。講困難,我這個殘廢都不怕,你們還怕啥?”一番話,說得人人面露愧色。士氣鼓起來,發展就有了希望。忙完秋收,張家泉人開進了“趕牛溝”。钁刨鍬挖,筐抬車推,一干就是一個冬春。

一個冬春下來,搬了2萬多方土石,建成了1500多米長的暗渠。荒廢了的趕牛溝,變成了40多畝平展展的良田,當年增產糧食5萬多斤。舍地溝、臘條溝也變成了70多畝良田,直到現在仍給村民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三)修建大口井,解決山村缺水問題

張家泉是個缺水村,直到上世紀60年代末,別說澆地灌溉,吃水都是難題,為了吃水,村民得跑幾裡山路。

朱彥夫請來水利專家,翻山越嶺,數不清摔了多少跟頭。水源找到後,他天天靠在打井工地,現場指揮。數九寒天,張家泉的打井工程熱火朝天。打到10米多,井底開始見了水。朱彥夫放心不下,非要下井看看,混合了斷肢創面上磨出的血水,生生把假肢和斷肢凍在了一起。

經過一個冬天,一眼深6米、東西寬24米、南北長33米的大口井終於竣工了,張家泉村有了歷史上的第一眼大口井。此後的兩個冬天,朱彥夫帶領鄉親們一鼓作氣,又打出兩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長的水渠,徹底解決了村民用水匱乏和無水澆田問題。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7

今年6月17日,46歲的航天員湯洪波,和他的戰友聶海勝、劉伯明乘坐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火箭的託舉下飛向太空。

3個月的太空之旅,他們完成了諸多工,也領略到太空的深邃和奇妙。

湯洪波於1999年畢業於空軍第五飛行學院,曾經是一名戰鬥機飛行員,安全飛行1000多小時。20__年,他通過層層選拔成為一名航天員,來到了航天員大隊,經過11年的刻苦學習與執著堅守,他終於圓了自己的航天夢。

在軌期間,湯洪波和他的戰友用了大約一週的時間,建立起了空間站載人環境,完成了大量的航天醫學、空間科學實(試)驗,並且兩次空間出艙完成了艙外裝置安裝任務,在軌飛行的3個月後成功返回地球。

記者會上,湯洪波表示,“航天員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身體失重,心靈永不失重’。我深深地知道,是黨培養了我,是人民軍隊培養了我,讓我從一名普通的農村學子成長為一名飛行員、一名航天員,是祖國的強大為航天事業作出了有力支撐。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新時代作出更多成績。”

另據其他航天代表介紹,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已經進入第三階段,同時,中國航天人還要瞄準更遠的目標,就是深空探測。中國航天員要不要上月球,現階段正在開展載人登月關鍵技術攻關和方案深化論證工作,相信到時候一定會有所作為。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8

“落水前,教導員讓後面的救援艇快調頭。船快翻了的時候,他還喊我的名字讓我小心。”劫後餘生的消防救援隊員常青在回憶起落水瞬間,非常沉痛。常青說,救援艇翻船後自己被捲入水中。當時洪水中一片渾濁,他還出現肺中嗆水嘔吐。搏鬥了20分鐘後,常青逐漸體力不支被捲入水中,失去了掙扎能力,萬幸,他在撒手卷入水中後從下游浮了上來。

另一位消防救援隊員李俊傑說,“我落水後努力保持清醒,教導員(陳陸)和王鬆我都看到了,可浪太大,就被激流捲進去了。”

“教導員在落水後嗆了水,他臉色發白。我倆在落水後還對視了一眼,但誰也沒能開口。”李俊傑回憶道。

陳陸、王鬆被洪水吞沒後,堅持沒多久的李俊傑也逐漸體力耗盡,被捲入水中。

“我被‘滾水壩’吸到水底,在漩渦裡轉了一圈。那水底都是各種被衝來的垃圾雜物。當時我心想自己逃不出去了,好在家裡還有一個弟弟,父母不至於以後無人贍養……”

說起體力耗盡捲入洪水中的絕望和無助,李俊傑的眼淚衝了出來。

李俊傑與常青一樣,都被洪水衝到下游後浮到了水面。緊接著兩人相互扶持,抓住了一根下游的電線杆,被搜救直升機發現後被救上岸。

消防救援隊員李順是救援艇上的第三個倖存者。他在落水後墜入“滾水壩”底,通過暗流衝了出來。

“我漂了20多分鐘後看到他們(常青和李俊傑)浮出水面。但我一直沒等到教導員……”李順說。

倖存的三人在回憶著落水前後的情景時,坐在一旁接受採訪的大隊長方銳望向他們的眼睛,似乎想在他們的目光中再次見到陳陸。

然而,他沒有……

方銳眼眶紅了,轉頭看向窗外。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9

張順東和李國秀是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的村民。今年47歲的張順東因年幼時被高壓線電傷,失去右臂,雙腳受傷嚴重。而李國秀先天就沒有雙臂。兩人在張順東19歲時結為夫妻,並在往後的日子裡“互為手足”,用殘缺的身體支撐起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

結婚後,生活中的困難相繼而來,兩個孩子的出生也讓這家人的生活愈加艱辛。張順東憑藉一隻手學會駕駛農用三輪車,通過平時運輸力所能及的物品,減輕家庭負擔。李國秀則靠雙腳在地裡勞動,配合丈夫完成拔菜收菜、打整土地等農活,通過不斷練習,學會用腳繡花、寫字。

“我的妻子雖然沒有雙手,但她的雙手長在了心裡。非常幸運,我們走在了一起。”張順東始終很感謝有李國秀的陪伴,兩人堅持種田、養殖、趕集、賣貨,將日子經營得越來越好。

“我的腳在幾次手術之後還是非常痛,但為了這個家,為了生活,我不得不站起來。”張順東告訴記者,自己的腳做了手術後依舊行走困難,現在傷口不時化膿,更是難以下地幹活,“但為了這個家再難還是得要往前走”。

身體不便的夫妻二人,同樣承擔著普通中年夫妻的生活壓力。上有80餘歲的父母需要贍養,下有一雙兒女需要照料。張順東的哥哥因病、嫂子因意外相繼去世後,兩個侄女由張順東夫妻照看長大。他們從未因此放棄贍養父母的義務,將孩子們培養長大,看著大侄女出嫁,陪伴小侄女上學,一樣都沒有落下。

如今,張順東通過參加殘疾人電商培訓,做起了電商直播,妻子的刺繡也越做越好。兩人的女兒已經大學畢業,成為一名教師,兒子在家中幫助夫妻倆一起做電商,將麵條、蜂蜜等雲南的特色農產品推銷出去。

張順東、李國秀的事蹟,給村民們脫貧致富,走上鄉村振興道路做出了榜樣。“我們過好了自己的日子,也希望帶動更多的村民通過電商平臺致富,過上更好的生活。”張順東說。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10

1944年,楊振寧在西南聯大唸完六年書後,教了一年中學,教學最大的收穫就是認識了班上一個女學生,叫做杜致禮。那一年,杜致禮17歲,後來她成了楊振寧的太太。

楊振寧出國的時候,並沒有跟杜致禮談戀愛。但是對於她的美麗與大家閨秀的風範還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兩年之後,楊振寧與杜致禮在普林斯頓惟一的一家中國餐館中不期而遇,兩人竟然都有了“過電”的感覺。他們後來認為,這恐怕就是前生的`姻緣吧。

這場姻緣不僅給了楊杜兩人終生的幸福,還意外地讓天各一方,似乎永世不得相見的岳父岳母有了晚年14個春秋的團聚。成為國共戰爭史上一首黃昏的戀歌。

1948年底,時任國民黨徐州“剿總”副總司令的杜聿明以赴刑場的心情上戰場,兵敗被俘,兩次以磚頭猛擊頭部,自殺未遂。蔣介石得此訊息,也不免心慟垂淚。但不料想,杜將軍進了共產黨的監獄,幾年之間,便徹底“赤化”,於1957年被第一批特赦釋放。蔣介石顏面盡失,雷霆震怒,不准許杜的夫人曹秀清和子女出入中國臺灣。曹秀清帶著婆母和5個兒女在臺北生活十分窘迫。為了兌現當年蔣介石手諭的許諾,曹秀清曾找過宋美齡、張群等人反映自己的處境,然而均未結果。

1957年,曹秀清突然接到女兒杜致禮和女婿楊振寧的信。說:“您的‘老朋友’與我通訊了,他非常關心您,惦念著你們母子的安全。”曹秀清幡然領悟到“老朋友”就是令她朝思暮想、魂牽夢繞的丈夫杜聿明。

曹秀清清楚,她只有取道美國才可能見到她的“老朋友”。於是她向中國臺灣當局提出了要求去美國看望女兒的請求。但蔣介石卻“關照”:“杜聿明的妻子兒女不得再離開中國臺灣!”

1958年初的一天,宋美齡突然派車接曹秀清到士林官邱。見面時宋美齡握住她的手說:“杜夫人,恭喜你女婿獲得了諾貝爾獎,你該去美國看看他呀!”曹秀清喜出望外。宋美齡接著說:“杜夫人,希望你從美國回來時,把楊振寧也帶回中國臺灣,讓他協助蔣‘總統’反攻內地。”這時,蔣介石也走進屋內問:“孩子們怎樣?你的身體可好?”

曹秀清沾了女婿的光,終於獲准去美國探親了,期限為半年,逾期不歸,罰以鉅款。為防不測,中國臺灣不允許她帶子女,還特意找了兩個位置相當高的人作保。1959年,曹女士來到美國,再也沒有返回中國臺灣。

杜聿明獲釋後最大的願望就是妻子能來內地與他團圓。然而曹秀清卻一直心存疑慮,丈夫以敗將之身,寄人籬下,能有什麼好日子?她不相信按丈夫的性格,他會真心留在內地。因此她寫信給丈夫,勸他不要強求自己。當她終於明白丈夫鐵心紮根內地並非權宜之計時,她於1963年10月回到了北京,甘願與丈夫一起過清貧的日子。臨回國前,她聽說內地物資比較匱乏,寫信問丈夫需要什麼?丈夫想知道能貯存食品的冰箱是什麼樣,於是杜夫人為其從美國帶回了當年很奢侈的一件家用電器。血海硝煙中廝殺了大半生的杜聿明無論如何沒有想到,他們家因政治原因導致的夫妻隔絕,竟因為物理的原因,因為一項諾貝爾獎而化解消融。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11

強信心,走好“未來路”

毛相林常說:“雖然現在條件好了,但下莊精神丟不得,還要一代一代傳下去。下莊人的步伐不會止於打通絕壁上的天路,不會止步於脫貧路,還要走好鄉村振興的路,走上小康路!”

為激勵下一代繼續奮鬥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讓下莊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2020__年底,毛相林積極主動向縣、鄉兩級申請,想在下莊村建立一個下莊人事蹟陳列室。

20__年4月,在縣、鄉兩級大力支援下,下莊人事蹟陳列室在下莊村文化廣場建成,廣場上還屹立了一座“下莊築路英雄譜”,上面刻著108位當年以生命挑戰懸崖的村民姓名,彰顯了下莊人用生命和汗水鑄就的不甘落後、不等不靠、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下莊精神”,承載了毛相林這一代下莊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

20__年通路以後,全村有36人外出上國小、132人外出上中學,29人考上了大學。毛相林希望這些有知識、有見地、有文化的年輕人能回到下莊,用自己學到的知識改變下莊的面貌。

每年過年外出務工村民回家,毛相林都要挨家挨戶上門為他們講述這些年來下莊的變化,描繪下莊美好的未來,請他們回來,為下莊的鄉村振興盡心出力。41歲的楊亨均回來成立了秀蔥農業專業合作社,管理下莊的桃園,探索出新的創收門路;29歲的毛連長帶著女朋友一起回來,做網路直播帶貨;大學生彭淦回來了,走上講臺成了下莊村小的一名老師;毛相林的兒子毛連軍也回來了,參與到旅遊環線建設中。

毛相林說,等他從村主任崗位上退下來,他就做下莊人事蹟陳列室的義務講解員,為大家講述下莊人脫貧奔小康的故事。他要把下莊精神傳承下去,讓來到下莊的人們懂得珍惜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建設和諧富足的美麗鄉村。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12

“陳陸告訴我,他願意在一線成長,鍛鍊。他始終紮實幹事、努力工作、帶領隊伍衝鋒陷陣,而對自己個人名利看的卻很淡。”

合肥市消防救援支隊支隊長王勁峰這樣評價自己的兵。

20__年3月21日,按照黨中央改革決策部署,原公安消防部隊、武警森林部隊轉制組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由應急管理部領導管理。

王勁峰說,改革難免會有個別人產生迷茫。然而陳陸像絕大多數人一樣,選擇了堅定地留下來。

“陳陸曾告訴我,在救援現場取得勝利,透過人民群眾讚許的目光,我獲得了成就感,真正體會到為人民服務的快樂,所以陳陸不是在為自己工作,消防部隊改制,但他始終也不曾忘記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王勁峰說道。

陳陸犧牲後,被應急管理部評定為烈士、追記一等功,被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黨委追授“全國消防救援隊伍優秀共產黨員”,被安徽省委追授“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被共青團安徽省委、安徽省青聯追授“安徽青年五四獎章”,被安徽省總工會追授“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被合肥市勞動競賽委員會、市總工會追授“合肥市五一勞動獎章”。

陳陸身穿“火焰藍”,踏出了一條新時代的英雄路。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13

近日來,光明日報等中央媒體對朱彥夫先進事蹟的報道,在全社會引發強烈反響。25年村支書生涯,用殘軀撐起一個村莊;殘臂書寫幾十萬字自傳體小說,傳遞精神信念……朱彥夫的感人事蹟口口相傳。

讀完光明日報的報道,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龍兵感言:“朱彥夫身上折射出的精神,令人震撼。像朱彥夫這樣曾在戰場上浴血奮戰,復員後又為家鄉發展、社會主義建設鞠躬盡瘁的革命軍人,他們身上那種為黨為國奮鬥不止的氣概和擔當,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山西洪洞縣人口和計劃生育局辦公室主任王凱說:“十年前我是一名武警戰士,通過《極限人生》瞭解了朱彥夫,再次看到朱彥夫的報道,仍然很受教育。雖然重度殘疾,但他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我作為一名黨員、一個身強力壯的青年,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奮鬥呢?”

“對朱彥夫來說,群眾路線不是多難的事兒,是日常本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機關黨委王軍說,朱彥夫把群眾看得比自己重,他深入群眾、彙集民智為民辦實事,是實實在在的群眾路線踐行者,是全黨的好榜樣!

“朱彥夫身體殘疾,仍為黨為民鞠躬盡瘁,他的精神也激勵當代大學生磨鍊意志,超越自我,實現人生目標。”西北民族大學學生石凱平說。

朱彥夫先進事蹟的報道在網上也引起廣泛關注,網友紛紛留言發表感慨。一位山東濰坊的光明網網友看完報道後說:“精神的力量,就是這樣鼓舞人心,催人淚下,滿滿的正能量!”

“朱彥夫身殘志堅,堅持不懈,這需要極強烈的精神意志支援,多年來,不計個人得失,努力奉獻,凡事以人民滿不滿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把共產黨員的宗旨牢記在心,堪稱時代楷模。”網友“依山伴水20__”說。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14

朱彥夫,男,漢族,中共黨員,1933年7月出生,1947年9月入伍,山東沂源人。獲全國模範傷殘軍人、全國自強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首位“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中國消除貧困獎感動獎、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等稱號,被譽為“永遠的戰士”、“當代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他參加過淮海、渡江等上百次戰鬥,在抗美援朝戰場失去四肢和左眼,10次負傷,3次立功。1956年,主動放棄榮軍休養所特護待遇回鄉。1957年起擔任村黨支部書記25年,帶領群眾治山治水,使群眾過上了溫飽殷實的好日子。1982年,為弘揚革命傳統,他以超常毅力,歷時7年,創作完成兩部自傳體長篇小說《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

有這樣一位英雄的老戰士,他的名字叫朱彥夫,被譽為活著的“中國保爾·柯察金”。他的傳奇和事蹟感動了無數國人。

朱彥夫出生於1933年7月,祖籍山東沂蒙山區。他1947年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軍後不久,就趕上了兩場著名的大仗——孟良崮戰役和淮海戰役。解放戰爭中,他先後參加大小戰役、戰鬥近百次,多次負傷,3次立功。

1950年12月,在朝鮮長津湖爭奪250高地的戰鬥中,朱彥夫所在的連隊冒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與裝備精良的美軍兩個營進行著殊死戰鬥。敵人每天在陣地上拋下數百顆炸彈,山頭被削去幾十釐米,捧一把地上的土就有十幾塊小彈片。在反反覆覆的陣地爭奪中,全連的戰友相繼犧牲,250高地上只剩下遍體鱗傷的朱彥夫一人。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15

在美國尤金舉行的20x年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比賽,中國飛人蘇炳添在男子100米比賽中,以9秒99的成績並列季軍。蘇炳添成功奪牌讓中國人倍受鼓舞。他是中國的驕傲,更是亞洲的驕傲。他不到最後一秒不放棄的精神,更值得我們深思與學習。人生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專注執著,正確科學地把握自己,永不言棄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專注精神,不受干擾,是一種智慧。這是一種精神,一種成功所必須的精神。他,年僅25歲,就獲得了獲得了神學哲學雙學位。如果他願意,他隨時可以成為巴赫音樂最正統的接班人,這就是史懷哲傳奇的青年人生。然而,外界的鮮花掌聲,輿論的吹捧沒有給這個理性的年輕人帶來一絲的浮躁。29歲時,他決定從零基礎學習醫學,拯救非洲難民。從此,他把畢生的精力,都專注地奉獻給了非洲醫療事業,在蠻荒叢林中度過餘生。被譽為“非洲之父”的他,臨終時由衷感慨:“上帝啊!當跑的路我跑過了,盡力了,我一生紮實的活過了!”史懷哲的一生可謂專注地做到了追隨奉獻的本心,做了最真實的自己。可見,人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須要具有專注精神,才能集中精力,全力以赴。

努力拼搏,科學追求,是一種能力。“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痴。”南開馬蹄湖畔的親筆題詩,正是葉嘉瑩先生一生的寫照。已九十歲高齡的她是中國古典詩詞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她研究的方法講究科學,充分利用優勢,她大半生漂泊,所到之處,從孩子到成人,傳播的方法都是讓人喜聞樂見,她也從中得到啟發。葉先生曾說,她的`根在祖國,她要為祖國永遠留下古典詩歌的財富。於是,人們依舊能在世界各地華人文化圈內,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的一生的努力也終讓一代年輕人感受到了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她因此成為當今詩壇傳播中國古典文化的一員宿將。不管形勢如何變化,她的科學精神和執著的卓越的內涵,卻始終沒有改變,精神矍鑠,風采依舊,真是“蓮實有心”“夢偏痴”。所以,要成就一番事業,執著的精神加上科學的態度,才是成功的雙翼。

永不放棄,更是一種高寶貴的品質。在成功的路上,一定會遇到許多許許多多困難,只有那些不畏艱險,執著追求的人才有希望達到頂點。他生來就沒有四肢,獨特的外表讓人銘記。他就是享譽全球的演說家尼克。胡哲。少年時飽受嘲諷,讓他閃過輕生念頭。但跳進浴缸前他改變了想法,他想要清醒地活著。於是,他苦練演說技巧,到世界各地尋找機會。在被拒絕上百次之後,終於感動了世人。憑著出色的勵志演講,他贏得全球的尊敬。三十出頭也擁有了自己的公司。他說:“沒手、沒腳、沒煩惱。”因此,他的樂觀與堅忍終於帶他度過了最艱苦的歲月,終於駛向成功的彼岸。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16

張順東,男,漢族,1974年6月生,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芭蕉箐小組村民;李國秀,女,漢族,1969年10月生,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芭蕉箐小組村民。二人系夫妻。

張順東、李國秀夫婦身殘志堅、自立自強,用奮鬥創造幸福生活,照顧年邁老人、撫養年幼孩子以及失去雙親的2個侄女,書寫了“踏出脫貧路、撐起半邊天”的感人故事。

張順東右手和雙腳先後截肢,只剩下一隻左手;李國秀生下來就沒有手,只有一雙腳。“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腳,沒有什麼坎兒過不去的。”結婚後,生活中的各種困難相繼而來。隨著兩個孩子的出生,一家人生活更是難上加難。李國秀靠雙腳在地裡勞動,還能用腳繡花、寫字;張順東憑藉一隻手學會駕駛農用三輪車,平時自己力所能及地搞點運輸,減輕家庭負擔。他們在當地黨委政府鼓勵支援下,不等不靠,堅持種田、養殖、趕集、賣貨,用殘缺的身體支撐起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張順東堅信:兒女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決不能把貧困傳給下一代,再苦再難也要供孩子讀書。現在女兒大學畢業,成為一名教師;兒子國中畢業後參加技能培訓,靠勤勞的雙手實現了務工增收。

夫妻倆雖然殘疾,照顧自己都有困難,但從未因此放棄贍養父母的義務。母親已經80多歲了,生活難以自理,夫妻倆把老人照顧得很好,老人經常誇:“順東是個好兒子,國秀更是個好兒媳。”張順東的哥哥因病、嫂子因意外相繼去世,兩個孩子成為孤兒,夫妻倆給予他們精心的照顧,使他們健康成長,大侄女出嫁、小侄女上學一樣都沒有落下。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17

1971年,朱彥夫開始為張家泉架電而奔波。沒想到,這場“仗”整整打了7年。架電器材短缺,供電部門愛莫能助。他利用一切外出機會,到處聯絡架電器材,原本要兩個小時卸一次的假肢,經常一捆就是十幾個小時。

7年間,朱彥夫拖著殘疾的身體,先後乘火車跑上海、南京、勝利油田、陝西聯絡材料來解決村裡的用電問題。有太多這樣的酸甜苦辣,但終究,兩萬多公里的奔波,換回了15公里的架電材料。1978年張家泉村結束了點油燈的歷史,成了全鄉第一個用上了電燈的村。

清廉公正,用撫卹金接貧濟困

六七十年代的張家泉村,家家日子過得都很苦,有的吃不飽、穿不暖,有的無錢看病。只要朱彥夫知道的,他必會想方設法盡力去幫助鄉親渡過難關。

村民褚秀才兄弟五個,家裡人多地少,經常吃了上頓沒有下頓。1971年,家裡實在是吃不上飯了,四弟餓得乾瘦如柴。朱彥夫瞭解到情況後,回到家立即讓妻子送去五六十斤地瓜幹,成了褚秀才一家人的救命糧。

朱彥夫當村書記期間,出出進進為村子裡辦事,從來沒有在村子裡報銷過一分錢,幫村子看水利的、架電的上級來人,沒有地方吃飯,都是他掏錢在自己家招待。25年來,他不僅沒有在生活待遇上向組織伸過手,而且多次謝絕組織的照顧,主動用自己微薄的撫卹金為集體辦事情、接濟困難群眾。

朱彥夫同志14歲參軍,18歲失去雙手雙腳和左眼,昏迷93天,動過47次手術,卻以驚人的毅力,實現了生活自理。面對群眾的期望和家鄉的落後面貌,他挺身而出,勇挑支部書記的重擔,與群眾同甘共苦,在張家泉村山山水水間,都深深地印下了他立行、跪行、爬行、滾行的“痕跡”。幾十年的艱苦奮鬥,換來了張家泉村“山上松樹帶帽、山下林果纏腰”的景象。這都源於朱彥夫同志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源於他對祖國滿腔熱血、對鄉親們一片真情。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18

有這樣一位英雄的老戰士,他的名字叫朱彥夫,被譽為活著的“中國保爾·柯察金”。他的傳奇和事蹟感動了無數國人。

朱彥夫出生於1933年7月,祖籍山東沂蒙山區。他1947年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軍後不久,就趕上了兩場著名的大仗——孟良崮戰役和淮海戰役。解放戰爭中,他先後參加大小戰役、戰鬥近百次,多次負傷,3次立功。

1950年12月,在朝鮮長津湖爭奪250高地的戰鬥中,朱彥夫所在的連隊冒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與裝備精良的美軍兩個營進行著殊死戰鬥。敵人每天在陣地上拋下數百顆炸彈,山頭被削去幾十釐米,捧一把地上的土就有十幾塊小彈片。在反反覆覆的陣地爭奪中,全連的戰友相繼犧牲,250高地上只剩下遍體鱗傷的朱彥夫一人。

面對敵人的再次衝鋒,朱彥夫把三挺機槍壓滿子彈,不停地換位射擊,死守陣地。而就在朱彥夫再一次給機槍上子彈時,眼前突然飛來幾顆手榴彈。他迅速抓起一顆扔向敵人,又抓起另一顆剛扔出手,就聽到“轟隆”一聲巨響,眼前一道火光,隨後就什麼也不知道了。

不知過了多久,鑽心的疼痛將朱彥夫從昏迷中喚醒,身體已經被厚厚的雪花覆蓋,他想大聲喊,但喊不出聲;想伸開手,手指早已被凍壞。他一次次用冰冷的拳頭搓揉雙眼和臉部,想把沾在臉上的冰涼的東西去掉,但拳頭不聽使喚,又飢又渴之下,他索性將這個異物吞下,後來他才知道,那是被手榴彈炸出來的自己的左眼球。

出於對生命的本能渴望,朱彥夫咬緊牙關,開始在冰冷的雪地上艱難地挪動軀體向前爬行。不知爬了多久,昏迷了多少次,朱彥夫終於被兩名志願軍戰友發現救起,緊急地送往戰地救護所救治。

由於朱彥夫的傷勢太重,他被輾轉送回國內接受治療和手術。在長春軍醫大學附屬醫院,朱彥夫先後進行了47次手術,昏迷了93天,流出體外的腸子被塞了回去,醫生把他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朱彥夫醒來後,發現自己的雙手和雙腿都沒有了,痛心至極,滿腦子都是輕生的念頭。想餓死,但護理人員按時往他嘴裡餵食物;想跳樓,但沒有手腳連窗臺都爬不上去;想吃安眠藥睡過去,好不容易攢起8片安眠藥,吃下去卻沒能把自己“解決”掉。朱彥夫自殺了三次,都沒有成功。

還是醫生的一句話點醒了朱彥夫:“你的命是我們用幾個月的時間,千難萬難,硬從死神那裡奪回來的,你有什麼資格不珍惜?”從此,朱彥夫打消了自殺的念頭。

嚴酷的現實是,他的雙腿從膝蓋以下被全部截去,雙臂手腕以下被鋸掉,左眼成了空洞,右眼視力也下降到0.3。一個沒有四肢、沒有左眼的特等傷殘軍人,怎樣才能生存下去啊!

雖然國家對像朱彥夫這樣的特等傷殘軍人有切實的優待和撫卹保障,但朱彥夫認為自己“無手無腳仍是軍人”,他不甘於成為一個躺在床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廢人。1956年,他放棄在條件優越的醫院療養康復,毅然回到了故鄉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彥夫先進事蹟摘抄 篇19

有一種溫暖,不需要語言,就能傳遞,叫感動;有一種力量,不求驚天動地,卻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動。——題記

在20_年的感動中國節目中,感動我的有10個人,第一位是隱姓埋名30多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第二位退休後20_年堅持每天出診的仁醫胡佩蘭。第三位榮譽遲到20_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見義勇為好市民方俊明。第四位35年前仆後繼,追逐科技夢想的“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建。第五位守護開國將軍夢想,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的革命老人龔全珍。第六位年屆90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第七位努力改變鄉村面貌的基層好乾部山西的村官段愛平。第八位懸崖邊上的護夢人,西藏墨脫山區教師格桑德吉。第九位是為報答戰友深情,幾十年守護天山築路士兵墓的老兵陳俊貴。第十位是為子女籌學費,耗時3年秀出巨集偉鉅作:《清明上河圖》的重病母親姚厚芝。但在這些人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六位年屆90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

劉盛蘭對自己很摳門,但在給學生捐款的時候卻很大方,劉盛蘭是一位普通再不過普通的村民,每天清晨,劉盛蘭起來弄點簡單的飯菜,就騎著自行車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撿回一大堆破爛。他20_年幾乎沒嘗過肉味兒,沒填過一件新衣,“吝嗇”的連一個饅頭都不捨得買,可捐資助學總計10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劉盛蘭一直沒進養老院,這樣,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補貼,但這些他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

還記得那撼動心靈的頒獎詞: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一疊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該思考答案。

從老人的舉動中,能清楚的感受到他的慈愛之心、友善之心。

看過《感動中國》之後,我的內心彷彿收到了神聖的洗禮,在感動於眼淚的背後,我收穫的不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語的那份震撼與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