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先進事蹟摘抄(精選15篇)

欄目: 事蹟材料 / 釋出於: / 人氣:5.9K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先進事蹟摘抄 篇1

張順東右手和雙腳先後截肢,只剩下一隻左手。李國秀生下來就沒有手,只有一雙腳。這對夫妻以“一隻手和一雙腳”為生活支點,書寫了“踏出脫貧路、撐起一個家”的感人故事。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先進事蹟摘抄(精選15篇)

丈夫在山溝山窪圍水,妻子在稻田裡用腳插秧;丈夫修枝打杈,妻子在地裡除草;丈夫用一隻手掰苞谷,妻子揹著籃子站在地裡接著。自從結婚後,夫妻倆始終堅信,只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健康人能做的他們也能做到。張順東甚至學會了使用農用三輪車,李國秀也能用雙腳嫻熟地做繡花鞋墊。

夫妻倆雖然殘疾,但從未因此放棄贍養父母的義務。母親已經80多歲了,夫妻倆把老人照顧得很好。張順東的哥哥因病、嫂子因意外相繼去世,夫妻倆一直無微不至地關懷哥嫂留下的兩個孩子。

如今,張順東和李國秀的女兒已經大學畢業,成為一名教師,兒子國中畢業後參加技能培訓,也開始工作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先進事蹟摘抄 篇2

春天,他在山溝山窪圍水,她在稻田裡用腳插秧;夏天,他修枝打杈,她在地裡除草;秋天,他用一隻手掰包穀,她揹著籃子站在地裡接著;冬天,他劈柴、生火,她縫補衣服、教孩子讀書。

“生得再平凡,也是限量版。”張順東說,身體殘疾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直面生活、改變命運。所以,在自身奮力拼搏苦幹的同時,他還擔任殘疾人聯絡員,為村裡的87戶97名殘疾人提供聯絡服務。他堅信,一根草頂一顆露水珠,只要自立自強、奮發向上,每個人都會像小草一樣活下來,殘疾人一樣能夠脫貧奔小康,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黨的政策好,我們很幸福”

白天忙著栽秧、薅穀子,晚上還要去放田水。張順東被電擊傷的雙腳因經常泡在水裡而發炎,加上沒錢醫治,20__年時右腳潰爛得厲害,晚上洗腳就是一盆紅水,不得不截肢。幸運的是,國家給報銷了2萬多元醫藥費。

手術後,張順東籌錢買了一輛三輪車作為代步和生產工具。20__年,政府補助他們家5.1萬元蓋新房,料子全是他一車一車拉的。工期緊張時,他白天拉、夜晚拉,一天拉20多趟,連續拉了1個多月,僅運輸一項就為家裡節省了1萬多元。

新房蓋好了,他也累垮了,左腳嚴重發炎,先後做了兩次手術。

疾病無情人有情。東川區委、區政府確保各項政策逐一落實到位,還安排掛鉤聯絡幹部定期走訪、幫扶,為他們解決思想上的問題和困惑,幫助他們堅定脫貧奔小康的信心和決心。烏龍鎮黨委、政府和坪子村黨支部及相關幫扶單位,經常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去年6月,李國秀生病無法勞作時,村裡便組織群眾幫助他們把5畝紅薯秧全部種了下去。

如今,在各方的關心幫助下,張順東成功安上了假肢;女兒順利大學畢業,成為一名教師;兒子國中畢業後參加技能培訓,正在靠勤勞的雙手實現務工增收。張順東還買了一臺電腦,積極參加殘疾人電商培訓,希望把更多特色農產品放到網上去銷售,找到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先進事蹟摘抄 篇3

一個先天沒有雙手,一個後天失去雙腳和右手。張順東、李國秀夫婦雖然殘疾,但是20多年來從未放棄過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每天辛勤勞作,教育子女、贍養老人、操持家務,以拼搏改變命運,以汗水追求美好,以常人看來最差的條件奮鬥出穩穩的幸福。20__年,在第八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表彰中,張順東、李國秀夫婦被授予第八屆全國道德模範榮譽稱號,這是夫妻倆繼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全國最美家庭等榮譽之後,獲得的又一項殊榮。

走進張順東、李國秀的家,曾經的老房子已被改造成“順東雜貨店”“順東雲品直播間”和“李國秀刺繡工作室”。在兒子協助下,夫妻倆正忙著直播帶貨當地特產“東川麵條”,小小的雜貨店裡陳列著當地的許多農副產品、果蔬、預包裝食品等。直播結束後,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明辦主任海江代表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和省委宣傳部,向張順東、李國秀夫婦送上“全國道德模範”“雲嶺楷模”榮譽證書及慰問金,對他們的先進事蹟和奮鬥精神給予高度評價,鼓勵他們珍惜榮譽,再接再厲,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良好風尚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張順東說:“感謝黨和政府多年來對我們的關心和照顧,今後我們會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加樂觀地生活,特別要在鄉村振興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妻子李國秀則表示,他們會把慰問金作為啟動資金,積極發展種植養殖產業,通過產業發展推動生活穩步向好。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先進事蹟摘抄 篇4

張順東、李國秀夫妻倆都是一級殘疾。丈夫右手和雙腳先後截肢,只剩下一隻左手;妻子生下來就沒有手,只有一雙腳。在常人眼裡,他們並不適合組建家庭。

“當初,我到她家提親時,她哥哥不同意,她本人也不同意,怕兩個殘疾人在一起無法生活。”張順東說,他並沒有放棄,最終以真誠打動了她,組建了這個特殊的家庭。

結婚後,他們經歷了短暫的甜蜜,但生活中的各種困難相繼而來。家裡貧窮、住房破舊,感覺“日子過得像爬大山一樣難,兩人想死的心都曾有過,覺得自己的命實在是太苦了”。

隨著兩個孩子的出生,一家人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李國秀常常流著淚說:“我這一生最大的虧欠,就是不能給孩子一個擁抱。別人家的孩子都是用雙手抱大的,而我家的兩個孩子是用雙腳抱大的。”

“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腳”

家中有小是個寶,兒女是全家人的希望。“決不能把貧困傳給下一代,再苦再難也要供孩子讀書。”

不論天陰還是下雨,常常是別人還沒有起床,夫妻倆就上山找豬草,下地種莊稼。

“靠養牲口、種莊稼增加收入,是我們靠自己努力能夠做到的。”張順東說,妻子雖然沒有雙手,但她的腳像手一樣靈活、有力,煮飯、喂牲口、針線活等家務,她樣樣能幹;除草、收花生、種紅薯等農活,她樣樣在行。

夫妻同心,黃土也能變成金。面對困難,張順東總鼓勵妻子說:“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腳,沒有什麼坎過不去。”夫妻倆就這樣相互扶持著走過了一個個春夏秋冬。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先進事蹟摘抄 篇5

夏天特別熱,但還是熱不過蘇炳添,亞洲飛人、中國短跑男神……這些稱號讓蘇炳添成為微博、微信上的熱詞,成為頻頻刷爆朋友圈的當下紅人。這位僅僅有著1米72身高的大男孩,讓國人刮目相看的同時,更讓世界側目———黃種人的“極限速度”是怎麼突破的?全球短跑專家紛紛驚歎小個子跑出的“中國速度”。

當蘇炳添正被世界矚目時,他回到了家鄉———中山,見到久別的父母,他說,很想念家裡人,想好好陪一下父母,安安靜靜休息一下。沒有榮歸故里的張揚,沒有載譽歸來的豪言壯語,有的只是對家人的牽掛,對未來體育事業的思索。這就是中山人,敢想敢思敢為天下先,這是中山先賢留下來的精神特質,它被中山人很好地繼承,而蘇炳添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在百米賽場上將這一精神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正因為這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讓蘇炳添一次次創造奇蹟。

蘇炳添說,一開始,他的短跑事業並不順利,而自己的進步源於起跑技術和前半程跑法的改變,即從以前先出右腳改為先出左腳,並且重點訓練了30米至50米,以及50米至70米兩段途中跑技術,兩項技術的改變讓他進步飛速……看起來,這裡面似乎沒有太多祕密,更多的是一種善於發現問題,不斷嘗試改變,甚至不斷創新的過程。我們看到的是9秒99,而我們看不到的是9秒99背後的汗水與淚水、煎熬與奮鬥,蘇炳添用成績證明亞洲人同樣能站在百米決賽的跑道上,用成績展示出“敢為人先、不斷超越、奮勇拼搏、為國爭光”的“蘇炳添精神”。

“添仔回來了!”家鄉人在朋友圈裡歡呼、祝福,平靜下來,作為蘇炳添的家鄉——中山需要這種“蘇炳添精神”,它帶給家鄉人驕傲的同時,帶來希望,激勵著中山各行各業砥礪前行。

中山,曾創造出可喜的成績,但成績代表著過去,如今的中山正處於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有機遇同時面臨挑戰和壓力。如何破局,是否能從蘇炳添的身上看到些什麼,是否能像全球短跑專家研究蘇炳添一樣來研究學習些什麼,“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像蘇炳添那樣發現問題的同時敢於改變,敢於嘗試,敢於創新,從而推動中山新一輪大發展。

我們相信,香山先賢們留下的“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特質,不僅僅在蘇炳添身上傳承,同時會在每一箇中山人的身上傳承,成功沒有祕密,成功靠的就是這種在蘇炳添身上完美呈現的“敢為人先、不斷超越、奮勇拼搏、為國爭光”精神。

我們希望這種精神不僅是帶來9秒99的快感,朋友圈裡的雀躍,而是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凝心聚智,將中山推向最美的巔峰,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每一天都感受到9秒99被不斷重新整理的愉悅!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先進事蹟摘抄 篇6

1922年10月1日,楊振寧生於安徽省合肥縣(後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4歲時,母親開始教楊振寧認字,一年多的時間楊振寧學了3000個字。

1928年,楊振寧父親自美國歸來。同年隨父赴廈門大學,進國小二年級。

1929年,其父應聘清華大學,舉家赴北平,居於清華園西院十一號;入讀教員子弟學校成志國小三年級。

1933年,國小畢業,入讀城內絨線衚衕天主教聖公會崇德中學。

1937年,日軍發動七七事變,北平不穩,隨母攜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華戰爭影響,全家逃難,經廣州、香港、越南河內輾轉抵昆明,楊振寧入讀昆華中學高中二年級。同年秋天,以高二學歷參加統一招生考試,被西南聯大錄取,先遵父命報化學系,後改物理系。

1942年,楊振寧畢業於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本科論文導師為北京大學吳大猷教授,後考入該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讀研究生,師從王竹溪教授。

與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寧、金啟華和顧震潮,黃昆和張守廉也偶爾來住幾天。

1944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研究生畢業,碩士論文導師是王竹溪教授。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先進事蹟摘抄 篇7

有這樣一位英雄的老戰士,他的名字叫朱彥夫,被譽為活著的“中國保爾·柯察金”。他的傳奇和事蹟感動了無數國人。

朱彥夫出生於1933年7月,祖籍山東沂蒙山區。他1947年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軍後不久,就趕上了兩場著名的大仗——孟良崮戰役和淮海戰役。解放戰爭中,他先後參加大小戰役、戰鬥近百次,多次負傷,3次立功。

1950年12月,在朝鮮長津湖爭奪250高地的戰鬥中,朱彥夫所在的連隊冒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與裝備精良的美軍兩個營進行著殊死戰鬥。敵人每天在陣地上拋下數百顆炸彈,山頭被削去幾十釐米,捧一把地上的土就有十幾塊小彈片。在反反覆覆的陣地爭奪中,全連的戰友相繼犧牲,250高地上只剩下遍體鱗傷的朱彥夫一人。

面對敵人的再次衝鋒,朱彥夫把三挺機槍壓滿子彈,不停地換位射擊,死守陣地。而就在朱彥夫再一次給機槍上子彈時,眼前突然飛來幾顆手榴彈。他迅速抓起一顆扔向敵人,又抓起另一顆剛扔出手,就聽到“轟隆”一聲巨響,眼前一道火光,隨後就什麼也不知道了。

不知過了多久,鑽心的疼痛將朱彥夫從昏迷中喚醒,身體已經被厚厚的雪花覆蓋,他想大聲喊,但喊不出聲;想伸開手,手指早已被凍壞。他一次次用冰冷的拳頭搓揉雙眼和臉部,想把沾在臉上的冰涼的東西去掉,但拳頭不聽使喚,又飢又渴之下,他索性將這個異物吞下,後來他才知道,那是被手榴彈炸出來的自己的左眼球。

出於對生命的本能渴望,朱彥夫咬緊牙關,開始在冰冷的雪地上艱難地挪動軀體向前爬行。不知爬了多久,昏迷了多少次,朱彥夫終於被兩名志願軍戰友發現救起,緊急地送往戰地救護所救治。

由於朱彥夫的傷勢太重,他被輾轉送回國內接受治療和手術。在長春軍醫大學附屬醫院,朱彥夫先後進行了47次手術,昏迷了93天,流出體外的腸子被塞了回去,醫生把他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朱彥夫醒來後,發現自己的雙手和雙腿都沒有了,痛心至極,滿腦子都是輕生的念頭。想餓死,但護理人員按時往他嘴裡餵食物;想跳樓,但沒有手腳連窗臺都爬不上去;想吃安眠藥睡過去,好不容易攢起8片安眠藥,吃下去卻沒能把自己“解決”掉。朱彥夫自殺了三次,都沒有成功。

還是醫生的一句話點醒了朱彥夫:“你的命是我們用幾個月的時間,千難萬難,硬從死神那裡奪回來的,你有什麼資格不珍惜?”從此,朱彥夫打消了自殺的念頭。

嚴酷的現實是,他的雙腿從膝蓋以下被全部截去,雙臂手腕以下被鋸掉,左眼成了空洞,右眼視力也下降到0.3。一個沒有四肢、沒有左眼的特等傷殘軍人,怎樣才能生存下去啊!

雖然國家對像朱彥夫這樣的特等傷殘軍人有切實的優待和撫卹保障,但朱彥夫認為自己“無手無腳仍是軍人”,他不甘於成為一個躺在床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廢人。1956年,他放棄在條件優越的醫院療養康復,毅然回到了故鄉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先進事蹟摘抄 篇8

“我喜歡聽飛機起飛時,發動機轟鳴的聲音,也喜歡開著飛機在雲層裡鑽來鑽去,直插雲霄的那種感覺。”湯洪波想著早年做飛行員的時候,這樣說。

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航天飛船,帶著3名航天英雄上了天,湯洪波的父母、好友、同鄉的一顆心,也隨著他跟到了天上。

神十二起飛的前夜,湯洪波的父母緊張得躺床上翻來覆去,就是睡不著覺,只好把電視一直開著。第二天早上6點村幹部到湯家時,湯洪波的父母都吃完早飯了,母親伍蘭清表示,昨天她跟老伴就睡了兩個小時。

伍蘭清既盼著兒子早點飛天,又對第一次上天的他有著諸多擔心。兒行千里母擔憂,更何況是去往遙遠的外太空。相比之下,父親湯海秋就淡定很多了,17日早上,他特意把兒子留給他的空軍襯衣拿出來穿上了。十多年來,每逢什麼重要場合,湯海秋都要把這件衣服穿上,像是什麼儀式。

火箭點火升空的那一刻,伍蘭清激動得跟著火箭一同站起,還將右手高高舉起,她的眼神亮亮的,裡面裝滿了對兒子的驕傲。

“湯洪波很有耐心,人也冷靜,要是做一件事,能堅持好久。”湯洪波的舅舅這樣形容他。不過湯洪波小時候也是個十足的“皮孩子”。湯洪波小時候總到舅舅家去住,有一年舅舅家殺豬,牆上掛了許多豬肉,有人問湯洪波回不回家,這小子說不回,要在舅舅家住著把肉吃完了再回去。

舅舅說,現在侄兒為國爭光上天了,雖然祖國給他們備了120多種吃的,但還是希望他有空能回家來,多吃幾頓家鄉菜。

1975年出生的湯洪波,是家裡的老大,他還有一個小三歲的弟弟。5歲時,他就跟著父母一起下地幹活了,等到10多歲,湯洪波已經是插田扮禾的一把好手,他幹起活來也不叫苦不叫累,大人們幹完活一回頭,就看見他滿身都是灰,只能看清兩個眼珠子。

27年前,19歲的湯洪波通過了招飛考核,他高興地從村口買了一掛鞭炮,看著噼裡啪啦炸開的爆竹,湯洪波又蹦又跳,說自己以後就要去保衛祖國了。

從那時起,飛欄村就“飛”出了一位飛行員。

村裡的老街坊說,洪波這孩子懂事,還在部隊那會兒,每次回家都會來看望他們這些長輩,還會去鎮上給他爸媽添置好多家用品。去年,湯洪波還託弟弟在家安裝了兩個攝像頭,想家的時候就看看爸爸媽媽。

6月16日,神十二的新聞釋出會結束不久後,湯洪波就給父親打去了電話。“爸爸,不要擔心,我們一定會圓滿完成任務的。”“兒子,多餘的話沒有,好好幹!”父子倆的對話,簡單又飽含著滿滿的期望。

湯洪波的弟媳說,這幾天家裡都忙壞了,連線個電話的功夫都沒有。她們全家都等著大哥凱旋,還計劃著要去降落地點接他回家。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先進事蹟摘抄 篇9

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冰心。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位英雄,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我心中的那位英雄,就是被稱為“亞洲飛人”的中國男子短跑運動員蘇炳添。

蘇炳添的成績舉世矚目:20_年8月26日的雅加達亞運會田徑男子100米決賽中,蘇炳添以9秒92的成績打破亞運會紀錄;20_年2月21日凌晨舉行的20_國際田聯室內巡迴賽中跑出6秒49的成績奪得冠軍……那賽場上像離弦之箭一樣飛奔向前的他也因此獲得了“亞洲飛人”的稱號。

當我們驚羨蘇炳添這些驚人成績的時候,是否想過:這些成績的背後浸透了蘇炳添奮鬥的淚泉,灑遍了蘇炳添犧牲的血雨?

蘇炳添每天都堅持進行訓練。每一次訓練時,他總是先慢跑熱身,接著做小步跑,踢腿等準備活動。一切都準備就緒後,蘇炳添換上了釘鞋,細心地用捲尺進行起跑器的除錯,隨後蹦跳了幾下,深吸幾口氣,便來到了起跑器的前方,單膝跪地,做好準備。他兩隻手的大拇指與其他四指呈八字,緊緊地壓在起跑的白線後。大約過了幾秒,蘇炳添後腳猛地一蹬,頓時像一支離弦的箭般衝了出去,步頻越來越快,直到衝過終點才慢慢減速,整個跑步過程令人歎為觀止。跑步結束後,蘇炳添拿出一個小型攝像頭,上面記錄著他跑步時的視訊,只見他在觀看過程中不斷嘆氣,不斷搖頭,嘴巴還不時嘀咕幾句,並且要反反覆覆看很多遍,訓練才結束。

蘇炳添專注訓練,不受干擾,是一種智慧;努力拼搏,科學追求,是一種能力;永不放棄,是一種寶貴的品質。這幾點,恰好是我沒有的,是我需要的。他永遠是我的榜樣,也是我心中的英雄。

記得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到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這完美地詮釋了蘇炳添的一生,保持專注、努力拼搏,永不放棄,是開啟成功之門的三把鑰匙,也是永遠指引著我們前進的動力與信念!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先進事蹟摘抄 篇10

張家泉村是沂蒙腹地一個小山村,邁步腳踏山,出門眼見天。山連山,山套山,山山連環。村裡200多戶人家分佈在東西長10公里、南北寬百餘米的峽谷地帶。

他離別家鄉數載,歸來就讓全村炸了鍋:四嬸死了的兒子回來了!死人復活了!

重殘臥床生涯使他的性格驟然改變,原有的剛直爽快、勇敢坦誠已經消減殆盡。他變得沉默寡言、抑鬱多思。他羞澀、自卑、懼怕別人嘲笑的心理,與身體遭受重殘密切相關。

他在任何陌生場所,都極盡所能保持一個完整人的形象。不卸假腿,不摘帽子,不摘墨鏡,避免讓陌生人感到驚訝。就連吃飯、喝水、穿衣這些生活瑣事,他也極想獨自一人“祕密”進行。

他雙上肢在手腕上方5釐米處截肢,雙臂神經劇痛,極難學會自己配戴假腿。他雙下肢在膝蓋下方7釐米處截除,即使裝上假腿,走上十步八步也會因為腿短打彎雙雙脫落。

他不想讓別人窺探他吃飯的“祕密”,他認為那是一種醜態。他知道,假如人們發現他罕見的“豬舔食槽”飲食方式,孱弱的母親會急出病來,同情憐憫者會競相爭助,獵奇好事者會大肆宣揚。而且,還會越傳越離譜。

他負傷截肢以後第一頓“自食”,是用斷臂搓掉帽子,推掉墨鏡,四肢撲在床上一點兒一點兒地爬到桌邊兒,伸嘴叼著碗下壓呈半立狀態,慢慢地吸食。他的臂碴觸扶桌沿兒,傷口末端神經就會劇烈疼痛。因為疼痛,他每一次只能夠堅持半分鐘左右。

他難過得想哭,想讓情感在哭聲中迸發。他在床上攢了攢力氣,“騰”地一下子坐了起來。暗自罵道:真他孃的笨蛋!連哭一場都不能,這“啞巴”的滋味比哭還要難受。戰場上頭顱被燒得半熟沒有哭,骨肉散架“大搬家”沒有哭。現在反倒想哭了?沒出息!

他頃刻間來了精神,身立臂搖,不知不覺中站立起來。他感到自己與受傷前一模一樣,依然是一位整裝待發、威風凜凜的軍人。他挺胸立正,抬腿邁步,卻“哐當”一聲,囫圇個兒從床上栽了下來。想象中的英姿,也一下子被“哐當”沒了。

醫生判定他最多隻能夠活三年。可是,他經過六年苦澀煎熬艱難錘鍊,不但活了下來,還逐漸做到了生活自理。他在一望無際的艱難中,一寸寸、一點點、一步步,向著生命的亮光挺進。

既然敵人的子彈炮火沒有奪取他的生命,他要替犧牲的戰友們活著。既然活著,就要活出名堂。隨著時光流逝,他的自理能力越來越強。他已經不滿足於簡單地活著,他生髮出強烈的願望——我要工作!

他挑起村黨支部書記的重任,一干就是25年。為著讓鄉親們吃飽肚子,過好日子,他竭盡所能,竭盡所有,吃苦受累,不在話下。

他在崎嶇的山路上,“站”著走,“跪”著走,“爬”著走。他一般都是晚上行動,因為白天出來怕被人們發現而特殊照顧。他穿著假肢行走山路,經常摔倒,有很多次跌倒滾下山去,摔得鼻青臉腫。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先進事蹟摘抄 篇11

1950年,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朱彥夫在嚴寒中拼殺三天三夜,在敵人的狂轟濫炸中,這位小戰士全身多處重傷倒在了血泊裡,待增援部隊把他送到醫院時,朱彥夫的四肢已經潰爛,只有截肢可以保命。

昏迷93天,先後經歷47次手術,朱彥夫奇蹟般醒來了,但卻要面對一個陌生而殘缺的自己——殘腿斷臂,沒了左眼,成了一個重殘軍人。他撕心裂肺的叫聲傳遍了病房。

還不到18歲,卻要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縱然他有剛強的性格也擋不住眼裡的熱淚滾滾。他想過自殺,卻連自殺的力氣都沒有了。

消沉了一個星期,朱彥夫終於平靜下來,他想到了那些已經死去的戰友,決心重振旗鼓活下去,“只要還有生命,就能有作為。”朱彥夫這樣勉勵自己。

1952年,朱彥夫住進了山東省榮軍療養院,享受專人護理,但他內心卻不甘於此。雖然斷了手腳,朱彥夫作為一名軍人的信念並沒有斷。他深信自己還能為國家為人民作出貢獻。但眼下他必須重新開始——學站立、學走路,學會用“手腳”自理生活。

重新學習的過程是艱難苦澀的。朱彥夫用一雙斷臂夾起勺子,為了把第一口飯送到嘴裡,他重複了成千上萬次練習,不是掉勺子就是打翻碗,曾經簡單不過的動作,如今卻像一座大山橫在他面前,讓這個山東漢子憋屈不已。

同樣的問題還有站立。他先是讓人幫他安上假肢,後來嫌麻煩開始自己裝假肢,但當時的假肢一副就重達17斤,憑他殘缺的胳膊並不容易完成,每次他都把自己摔得夠嗆,而每次摔倒,他四肢上剛結痂的創口都會再次磨破出血。

但這是一個有著鋼鐵意志的軍人,他就是想要靠自己站起來,靠自己自理生活,他開始唱軍歌給自己“止痛”,不斷地摔倒,不斷地起來,終於能夠自己安上假肢了,再拄上柺杖,他就可以“全副武裝”地學走路了,儘管每次要耗費半小時以上才能出門,朱彥夫心裡仍十分激動,因為他朝著自己的信念邁進了一大步。

在療養院的日子裡,朱彥夫無時不刻想念著家鄉,倔強的性格不允許他一輩子被別人伺候,年幼參軍離鄉,這個遊子渴望著早日康復回家。“雖然成了‘肉軲轆’,可我依然是個戰士!不能為國效力了,但絕不能再給國家增加負擔。”朱彥夫說道。

朱彥夫每天猶如踩高蹺一樣走出病房鍛鍊,日子一天天過去,他的步履越發穩健,看著周遭驚訝的目光,他堅信自己的終點不在病房,這輩子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去完成。

朱彥夫在日記中寫道:“與其腐爛,不如燃燒”。他終於下定決心,在1956年放棄榮軍療養院的特護待遇,回到朝思暮想的故鄉——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先進事蹟摘抄 篇12

為了實現教鄉親們學文化的目標,朱彥夫騰出自家的一間堂屋,用母親做壽材的木板做成書架,買了200多本書,建起了全村第一個圖書室。隨後,朱彥夫又張羅著辦起了張家泉村第一所夜校,夜裡常常要艱難地走1公里多的山路給村民上課。夜黑路滑,健全的人走起來都費勁,沒手沒腳的朱彥夫不知在夜間跌倒了多少回。

1957年,朱彥夫被全村的8名黨員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他開始帶領張家泉村的村民們砌石壘堰、改天換地,在山坡上開出了80多畝“大寨田”,治理了3條大山溝,為村裡新增200多畝良田。

1960年開始,朱彥夫帶著鄉親們翻山越嶺打了9口水井,並在村裡打了3口用於灌溉的大眼井。他自己繪製圖紙,帶領大家修建起了1500米長的灌溉渠。同時,又成立了村林業隊,建起40畝蘋果園、10萬株的花椒園、2萬株的桑樹園。如今的村民,單是果樹每年就能收入幾萬元,生活富足,原來貧窮的小山村成了致富模範村。

1982年,一場大病之後,他與死神又一次擦肩而過,朱彥夫自知年事已高,體力不支,主動辭去幹了25年的村黨支部書記。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英雄沒有就此止步,而是開始了另一場戰鬥。

他讓兒女買來筆墨紙張、參考書,說:“我是二十六軍的戰士,我要替連指導員完成他的遺願,把戰鬥經歷寫下來,讓後人知道我們是怎樣和敵人殊死搏鬥的。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可以想象,朱彥夫寫書有多大困難。殘疾的身體讓他吃盡了苦頭:他用嘴銜筆、雙臂抱筆、單臂綁筆,三種方法交替使用。寫不了幾個字,眼睛就疼得難受。他每天只能寫幾百個字,不知多少汗水和血水浸到稿紙上。

另一個攔路虎是文化水平不高,為了寫成這本書,他舔爛了4本字典。由於日夜煎熬,他的視力持續下降,原來的傷口發炎,心臟病加重。不論醫生怎麼勸、家人怎麼攔,他始終筆耕不輟。

熬過了嚴冬,熬過了酷暑,經過7年的努力,1996年7月,朱彥夫33萬字的自傳體小說《極限人生》出版發行。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親筆題寫書名並題詞:“鐵骨揚正氣,熱血書春秋。”人們說朱彥夫是中國的保爾·柯察金,而遲浩田將軍則說,朱彥夫就是活著的“鋼鐵戰士”!

《極限人生》一出版,便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全國各地紛紛邀請他去作報告,在淄博市的一場報告會上,朱彥夫一口氣講了兩個多小時,當場暈倒在講臺上。經搶救治療後,雖然保住了生命,右半身卻從此癱瘓,沒了知覺。英雄永遠是英雄,他硬是撐著病體,經過幾年的努力,又完成了另一部自傳體小說《男兒無悔》。

朱彥夫先後榮獲全國道德模範、全國模範傷殘軍人、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他用鋼鐵般的意志書寫了自己的“極限人生”。20__年12月12日,朱彥夫家庭被評為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受到書記的親切接見,朱彥夫說,這種榮耀和幸福,他終生難忘!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先進事蹟摘抄 篇13

父親楊武之是芝加哥大學的數學博士,回國後曾任清華大學與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主任多年。1942年楊振寧畢業於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在該校研究生畢業。此後他於1945年考取公費留學赴美,就讀於芝加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開始同李政道合作。當時的院長奧本海默說,他最喜歡看到的景象,就是楊、李走在普林斯頓草地上。1966年以後,他長期執教於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創立並主持該校的理論物理研究所。他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以他們提出的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兩個人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後二人因排名先後的問題交惡。1962年因為《紐約客》的一篇文章,兩人正式決裂。楊振寧七歲的兒子楊光諾曾說,“我要一人得諾貝爾獎。”1989年他寫給已故中研院長吳大猷的信,向老師報告兩人合作情形。吳大猷覆信說∶“整件事是一極不幸的事,我想truth是不能永遠掩蓋著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爭,而讓truth慢慢的展現出來。”

1977年他和樑恩佐等人在波士頓創辦了“全美華人協會”,促進中美關係。

1980年楊振寧獲得拉姆福德獎(Rumford),1986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楊振寧現居於北京清華大學。楊振寧的結髮太太是杜聿明的女兒杜致禮,20__年10月因病過世。

20__年底至20__年初,82歲高齡的楊振寧與28歲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翻譯系碩士班學生翁帆(離異)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先進事蹟摘抄 篇14

聶海勝1964年出生於湖北棗陽楊壋鎮一個小村莊裡。兒時貧困的生活常常讓父母為區區幾元錢的學費犯愁,只好東挪西借,有時代替學費交到老師手中的竟是一隻兔子。聶海勝姐弟六人,他排老六。父母靠種田維持生計,家大口闊,生活拮据。小時候,糧食不夠吃,印象裡最多能搜撿到的就是紅薯面做的黑窩子、雜麵餅,蘿蔔乾、鹹菜、大醬是家中餐桌上的主菜,因此直到現在聶海勝一聞到大醬味就犯惡心。

聶海勝對待學習,自覺而刻苦。儘管沒錢買學習資料,但課本上的內容,在哪頁哪個位置,他都清清楚楚。讀國小時他經常穿著姐姐的舊布衫,打著赤腳,但學習很刻苦,特別是數學成績好,經常考滿分。國中畢業考試,聶海勝考上了縣重點高中。那個假期,他搬木材、下地幹活,掙出了上高中的學費。整個楊壋鎮只有兩個學生考上。學校瞭解到他的家庭困難,為他補助了救濟金。每次放假,他還去十幾裡外的堂兄家幫著搬木材、裝茶葉、下地幹活,一個假期下來能掙十幾塊錢。就這樣,他靠自己的雙手掙出了上高中的學費。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先進事蹟摘抄 篇15

面對敵人的再次衝鋒,朱彥夫把三挺機槍壓滿子彈,不停地換位射擊,死守陣地。而就在朱彥夫再一次給機槍上子彈時,眼前突然飛來幾顆手榴彈。他迅速抓起一顆扔向敵人,又抓起另一顆剛扔出手,就聽到“轟隆”一聲巨響,眼前一道火光,隨後就什麼也不知道了。

不知過了多久,鑽心的疼痛將朱彥夫從昏迷中喚醒,身體已經被厚厚的雪花覆蓋,他想大聲喊,但喊不出聲;想伸開手,手指早已被凍壞。他一次次用冰冷的拳頭搓揉雙眼和臉部,想把沾在臉上的冰涼的東西去掉,但拳頭不聽使喚,又飢又渴之下,他索性將這個異物吞下,後來他才知道,那是被手榴彈炸出來的自己的左眼球。

出於對生命的本能渴望,朱彥夫咬緊牙關,開始在冰冷的雪地上艱難地挪動軀體向前爬行。不知爬了多久,昏迷了多少次,朱彥夫終於被兩名志願軍戰友發現救起,緊急地送往戰地救護所救治。

由於朱彥夫的傷勢太重,他被輾轉送回國內接受治療和手術。在長春軍醫大學附屬醫院,朱彥夫先後進行了47次手術,昏迷了93天,流出體外的腸子被塞了回去,醫生把他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朱彥夫醒來後,發現自己的雙手和雙腿都沒有了,痛心至極,滿腦子都是輕生的念頭。想餓死,但護理人員按時往他嘴裡餵食物;想跳樓,但沒有手腳連窗臺都爬不上去;想吃安眠藥睡過去,好不容易攢起8片安眠藥,吃下去卻沒能把自己“解決”掉。朱彥夫自殺了三次,都沒有成功。

還是醫生的一句話點醒了朱彥夫:“你的命是我們用幾個月的時間,千難萬難,硬從死神那裡奪回來的,你有什麼資格不珍惜?”從此,朱彥夫打消了自殺的念頭。

嚴酷的現實是,他的雙腿從膝蓋以下被全部截去,雙臂手腕以下被鋸掉,左眼成了空洞,右眼視力也下降到0.3。一個沒有四肢、沒有左眼的特等傷殘軍人,怎樣才能生存下去啊!

雖然國家對像朱彥夫這樣的特等傷殘軍人有切實的優待和撫卹保障,但朱彥夫認為自己“無手無腳仍是軍人”,他不甘於成為一個躺在床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廢人。1956年,他放棄在條件優越的醫院療養康復,毅然回到了故鄉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