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孝親敬老事蹟材料4篇

欄目: 事蹟材料 / 釋出於: / 人氣:1.09W
本文目錄孝親敬老事蹟材料孝親敬老模範教師事蹟材料孝親敬老事蹟材料孝親敬老典型事蹟材料

我叫劉小飛,現住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培新街64號,現年43歲,1969年出生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父親是一名國有企業職工,母親在家務農,我七歲那年,母親突然感到手指麻木、腿腳行走不方便,後經西安中心醫院檢查,確診為頸椎增生,骨剌阻礙神經,在醫院進行開顱手術,住院72天后,回到農村家中,母親在大病後沒有及時補充營養,和手術後沒有很好休息,在沒有完全恢復身體的情況下就承擔家中繁重的農活和家務,以至於後來拖著虛弱的身體累倒了,再也起不了床,至今已36年了,能活到今天已經歷了多少個生死考驗,這都與我精心照顧是分不開的,現將一些主要事蹟介紹如下:

孝親敬老事蹟材料4篇

記得母親生病住院後,我和姐姐由奶奶照顧,我7歲,姐姐9歲,我剛剛上國小,國小離家比較遠,放學後,我和姐姐到很遠的地方去抬水,然後上山砍柴,供家裡生活,那時候我們姐弟倆不會做飯,幾乎每天都是蒸紅暑吃,生活非常艱辛,但每天把母親照顧的井井有條,到我上國中時姐姐要上九年級,因為中學離家比國小更遠,姐姐為了讓我能上國中,自己卻放棄了學業,回家照顧母親,八年級那年母親因尿不下,肚子脹的象面鼓,我走十幾裡山路去鄉衛生院請醫生上門導尿,醫生說如果時間在長一點的話,就會脹死,就這樣及時挽救了母親的生命。

1985年,因我父親長年在城裡工作,我和姐姐、母親生活在鄉下,父親覺得負擔太重,便與母親離了婚,本來負債累累的我們家生活一下子陷入絕境。沒有了經濟來源,母親的病無錢治療,我也無法繼續上學了,只好輟學回家照顧母親。

1995年,我到安康來上班之後,就將母親接來同住,我每個月只有126元工資連租房都很困難,有時間經常欠房主房租,生活極其困難,後來到我結婚後,我們與母親分別住二個單間,有一次早上去照顧母親,發現她掉在床下面水泥地面上,頭部幸好砸在垃圾桶上面,把垃圾桶砸扁了,由於母親體重大約有150斤左右,身體僵硬,我費了好半天的勁跪在地上才把她抱上床。

XX年夏天,由於母親長年臥床,大便幹,有時二、三個小時都垃不出屎,疼痛難忍,我只好用筷子掏,小便失禁幾分鐘就要方便一次,這樣我晚上睡不成覺,剛睡下就叫醒,起來後就暈倒了,有時拉肚子,床上、身上到處都是屎,我經常洗單子、被子,還要擦洗身子,剪頭髮、洗頭,母親長年臥床導致神經麻木,翻不了身,有時候我晚上睡覺後醒來再起來給她翻身,有時把她扶起來靠一下,身上到處痛,有病去不了醫院,經常找親戚、熟人幫忙請醫生上門診斷、打針,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母親的病也越來越重,吃喝拉撒都在床上,每天擦擦洗洗,餵飯、喂藥。三十六年如一日,照顧至今。

百善孝為先,母親給了我生命,我也要用自己的生命來挽救母親的生命,照顧母親的一生,讓她更大限度地享受幸福生活,現在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了,我們現在的生活也一天天在變好,孝親敬老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讓我們把這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繼續發揚光大,讓所有天下父母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安享晚年。

孝親敬老模範教師事蹟材料孝親敬老事蹟材料(2) | 返回目錄

王新旗,現年44歲,在北郭鄉第一初級中學任教,他已從事教育工作有十八年多了。作為教育工作者,他是稱職的,在教育工作中他總是兢兢業業,團結同志,勤勤懇懇,勇於奉獻自己,多次受到校領導和上級部門的獎勵;作為父親,他做到了恩威並進,他的兒子與去年順利的考上武陟一中;作為丈夫,他做到了體貼入微;作為兒子,他做到了百事孝為先。他的一言一行在同事們的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村裡更是一位對人以禮相待,誠實守信,講文明,懂禮貌,樂於幫助別人的好公民。多年以來,他的孝敬父母,愛戴兄弟姐妹之情,贏得了親朋好友和鄉親們的一致好評。

王新旗的父親是XX年春天去世的,他怕母親一個人在家孤獨,就讓自己的妻子不上班,在家陪伴母親,而他也利用星期天的時間,帶上兒子回家和自己的母親、妻子一起過週末,並且總是帶上一些母親愛吃的各種食物,從而母親心裡的孤獨感消失了。當別人問起他時,他總是說:“父母親撫養我們兄弟姐妹七個不容易,而且我們也都已成家。老人操勞大半輩子了,在母親的晚年,讓老人享受天倫之樂。老人孤獨時,最需要的是子女的關懷,精心贍養老人是我們子女應該盡的義務。”

XX年的春天,王新旗的母親又因為腦梗塞,造成了左側身體偏癱,生活不能自理。母親住院期間,他始終讓自己的妻子陪護。而他也利用週末的時間帶兒子一起去照看和陪護母親,但是他的母親總是說:“你在學忙的話就不用來了,有你姐姐和哥哥呢!”此時王新旗流了淚。因為他在家裡排行老七,兄弟姐妹中他是最小的。母親沒病時總是擔心他的生活,可是母親現在有了病還是在想著他,為他擔心。

王新旗的母親出院以後,繼續在他家住,由他的姊妹七個輪流看護母親,因為他的母親生活還不能自理。他母親在他家住了幾個月後,他的姐姐們感覺這樣子下去是不合適的,就出面和他的兩個哥哥說,他的母親以後由他的弟兄三個輪流看護,而且要把母親接到自己的家裡,每家半個月。每次他母親輪到他家,他總是和自己的妻子提前去接老人。前幾年由於沒有輪椅,他總是把母親從二哥家揹著回自己家的。村裡人見了,總是誇讚著,此時的老人臉上露出了笑容。到家後,他總是囑咐妻子要做什麼菜,要做什麼飯,要讓母親吃上可口的飯菜。晚上他從學校回來,就給母親用溫水洗臉、洗腳,利用星期天的時間給老人洗頭、剪指甲,甚至母親牙裡塞了飯菜,他也會親自給老人用牙籤挑出來。而且也利用週末給老人換洗衣服,如果是夏天的話就會用溫水給母親擦洗身子,始終讓母親乾乾淨淨,老人用的便盆也是乾乾淨淨。每天晚上母親躺下之後,王新旗就用笤帚去掃掃,然後就用拖把把母親坐的地方都拖一拖,特別是夏天。俗話說得好:久病床前無孝子。他母親的病已經快六年了,可他和妻子並不嫌棄,總是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母親。由於母親的病時間長了,他母親的話變得少了。所以王新旗總是利用週末的時間,和自己的兒子一起逗著母親說話,說一些老人感興趣的事情,以防出現老年痴呆症。

當王新旗的母親輪到他的兩個哥哥家時,他也總是利用週末的時間,和兒子一起去看望母親,並且捎上母親喜愛吃的小籠包子。他的母親也特別喜愛吃滷麵,他就利用週末時間囑咐妻子中午多做滷麵,以便給母親端上一碗。這就是王新旗。但是他從不因為照顧母親,而耽誤學校的工作,反而他教的學生成績名列前茅。去年在九年級的質檢中,他擔任的班級化學成績在農村中學中排第十名。成績只能代表過去,他將一如既往的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到家校兩不誤。

王新旗雖然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蹟,甚至他做的一些事情,任何人只要想做,都能做得到。每當同事和鄉親們誇讚他時,他總笑著說:“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沒有什麼可誇讚的。”

孝親敬老事蹟材料孝親敬老事蹟材料(3) | 返回目錄

今年49歲的尹秋儀,是我市武陵區城南街道東湖巷社群內一名普通的居民。夫妻倆沒有固定收入,一直以經營修車鋪為生,生活十分拮据。多年來,對待鄰里居民,她有著一顆無私奉獻、樂於助人的愛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平凡的社群生活中體現出她不平凡的高尚品德。對待家庭,她積極勤儉持家,賢惠孝順,用自己的愛心凝聚著整個家庭。左鄰右舍每次提起她時,都讚不絕口,說她是一位知心的“大好人”,孝順的好媳婦。幾十年如一日,她的熱心和孝心,感染了社群每一位居民,成為了大家學習的好榜樣。

熱忱之心,服務居民

多年來,尹秋時時刻刻抱以一顆熱忱之心,長年為社群公益事業義務服務,為了全力協助社群建立文明城市工作,她不計報酬,不求回報,義不容辭地參與到社群每一年、每一次的城市文明建立活動中,髒活累活搶著幹,十分令人感動;尤其這兩年以來,我社群對城市衛生管理實行了長效機制,為了更好地協助社群工作,她主動提出擔任社群的義務衛生監督員,每天協助社群幹部監督衛生保潔情況,她時時不忘自己是一名為居民服務的義務志願者,每一天,在社群的背街小巷內,總有她拿一把掃帚四處打掃的身影,每一天,她都將巷子內的角角落落清掃得乾乾淨淨。當居民群眾當面讚揚她時,她總是靦腆地一笑,說:“能為幾十年的鄰里街坊做點好事,我很樂意”。

幾年前,尹秋儀開始當起了社群計生協管員,作為一名義務計生協管員,社群並未對她的工作提出過多的要求,但她總是堅持刻苦鑽研計生業務知識,自覺錘鍊,積極協助社群,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到社群流動人口管理中。白天,社群很多租住戶上門找不到人,尹秋儀就協助社群,事先擬好走訪路線,晚上,再走家串戶,找育婦談心,拉家常,宣傳人口計生政策,關心育婦情況並及時將情況彙報給社群。有時候,走訪的地方沒有路燈,路極難走,非常不安全,家裡人也一再勸她不要那麼辛苦了,但她依然堅持下去,她總認為,計生工作可以幫助很多婦女兒童,計生工作關係民生、關係社群和諧,能為居民們做點事,能被大夥信任,那是很幸福的事。

多麼樸實的語言,多麼純善的熱忱之心,尹秋儀默默無聞奉獻社群、服務居民的大愛精神,曾多少次感動著周圍的居民鄰里,被大家所傳頌和讚揚!

助人為樂,溫暖人心

在助人為樂方面,她更是無怨無悔,處處關心鄰里,周圍鄰居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難,她總是會熱心地去幫助,人們都喜歡親切地稱呼她為“秋儀姐”。

XX年冰災期間,尹秋儀的公公因舊病復發而住院,但當時巷子裡積雪太厚,年紀大的老人隨時都有滑倒的可能,尹秋儀始終不忘自己是一名志願者,是社群的義務衛生監督員,她克服著生活上的困難,仍然每天堅持清掃積雪,並義務為孤寡老人、殘疾人、特困戶送水、送煤、送食品,幫助他們清洗衣服和被褥,巷口巷尾的冰天雪地裡,隨時都能看到尹秋儀的身影!

XX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時,社群工作人員在她家門口設點,那段時間,她一直忙裡忙外,又是搬桌子又是搬凳子,當時天氣十分炎熱,她在鄰居家借來大傘給大家遮陽,還拿來自己煮的綠豆湯分給大家解暑,只要工作人員說誰家還未登記,她就反覆登門去通知人家過來登記,工作人員看天氣太熱,不讓她去,而她卻說為居民做好事,我很樂意,反正閒著也是閒著。

XX年五月,社群困難人員易德洪身患癌症,尹秋儀又一次向這位不幸的鄰居伸出援助之手,協助社群幹部,發動巷子裡的所有鄰里街坊為他捐款,還經常上門看望他,為他送水送飯。

孝親敬老,傳承孝心

尹秋儀對長輩的孝心,對晚輩的教育,也贏得了親戚朋友的一致稱讚,更贏得了左鄰右舍的廣泛讚譽。

從1995年開始,尹秋儀的公公就不斷生病,哮喘、心臟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使老人的身體每況愈下,長期臥床不起,婆婆年紀大,身體狀況不是很好,也沒有能力照料病人,丈夫當時四處打零工,維持一家幾口人的生活,更沒有時間和精力照料自己的父親。從此,照顧老人的責任一直由尹秋儀一個人承擔著。多年來,光是在公公的飲食上,尹秋儀就下了不少心思。她自己省吃儉用,為老人準備的每日三餐卻儘量做到營養搭配合理,頓頓不重樣,讓老人吃地開心舒心,還經常給公公買些營養品滋補身體。在日常生活中,大小事也讓公公“隨著性子來”,從不惹老人生氣。老人年紀大了,時常擔心自己年老體弱成為兒女們的包袱,性格有些孤僻。尹秋儀就儘量和老人多交談,拉些家常裡短,讓他在親情的包圍下消除性格的孤僻。每逢過年過節,尹秋儀還從夫妻倆微薄的收入中擠出一些錢孝敬老人,讓他自己支配。家裡的大事小事,尹秋儀也總會跟公公打個招呼,聽聽老人的意見,讓老人出出主意,儘量不冷落了體弱多病的公公。

XX年的夏天,公公因心臟病復發和高血壓住進了醫院,出院後幾乎全身癱瘓不能下床,而當時丈夫正在為剛剛開張不久的自行車修理鋪日夜忙碌,為了公公早一日康復,尹秋儀再一次一個人承擔了照料公公的重任,甚至沒有多餘的精力照顧正在讀書的女兒,她一心一意服侍公公,不怕苦,不怕累,堅持每天給公公按時吃藥,擦身翻背,洗臉洗腳,端屎端尿,同時,為了維持家庭的日常生活,還要幫助丈夫打理修車鋪生意,給女兒、婆婆洗衣做飯,操持家務。婆婆因為上了歲數,時常話多嘮叨,有時候言語還很難聽,每當這個時候,尹秋儀從不跟婆婆計較,悉心照料生病公公長達10多年,從無一句怨言,直到公公去世。尹秋儀的公公在臨終前反覆唸叨的一句話就是:“我的兒媳婦真是沒得挑啊,對我好得很!……”。

當有人問到她為啥對公婆這樣好時,尹秋儀說:“人都說‘家有一老,勝過一寶’。老人們為子女操勞了一輩子,辛苦了一輩子,照顧他們還不是理所應當的?再說了,想想咱們將來也都有老的一天,現在不伺候好長輩,將來那裡有臉面要求自己的孩子好好對待自己呢?”

雖然尹秋儀只是社群中一位平凡的居民,但她用無私奉獻、樂於助人的愛心行動和愛親敬老的孝舉,深深感染了身邊無數的居民,也正是這些不平凡的小事和高尚的品德,讓社群無數居民把奉獻社群、服務社群的精神,鄰里間的互相幫助傳頌為一種風尚,為東湖巷社群這個文明、溫馨、和諧的大家園增添了許多絢麗的色彩,奪目的亮點!

XX年,尹秋儀獲評常德市“身邊好人”。

孝親敬老典型事蹟材料孝親敬老事蹟材料(4) | 返回目錄

崔躍蘭:女,現年32歲,漢族,國中文化,晉寧縣晉城鎮關嶺村委會人,1995年嫁到六街鄉幹海村委會師平榮家,現居住在六街鄉幹海村委會一組。她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社會主義,熱愛自己的家鄉,自覺遵守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昆明市公民守則》,對群眾以禮相待,一視同仁,誠實守信,講文明、董禮貌,樂於幫助別人,多年以來,在孝敬婆婆、奶奶,兄弟姐妹和睦,鄰里團結,遵紀守法等方面事蹟感人,贏得了鄉親們的認可。

崔躍蘭和丈夫師平榮是1995年初結婚,至今已有11個年頭,一直和姥姥、公公、婆婆同住一起,同吃一鍋飯。大多數人都認為:婆媳關係是天底下最難交往的,對丈夫的奶奶更不用說。而在崔躍蘭的眼裡,奶奶、公公、婆婆歲數都大了,他們一輩子經歷的苦難不可勝數,可想而知,隨著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了勃勃生機,我們的日子是越過越好、越來越紅火,但我們絕不能因為生活好了而忘記我們的親人,丈夫的親人,也是我的親人。現在,他們的歲數都大了,生病長災是必然的,不可遇測的,這時候,他們最怕的就是孤獨,最需要的就是子女的關懷,精心贍養他們是我們子女最基本的義務。20xx年夏天的一個夜晚,婆婆師谷花因患半邊瘋病住進了醫院,十多天後按婆婆的要求出院回家,當時,婆婆因病已全身癱瘓不能下床,丈夫師平榮雖有兄妹四人,多半在外工作或忙於農活不能長時間服侍自己的母親,丈夫當時正在六街磷礦打工,為了婆婆的早一日康復,崔躍蘭沒想什麼就獨自站了出來,放棄了自己家中的3畝多地,一心一意的服侍著婆婆。在服侍婆婆期間,他不怕苦、不怕累,堅持每天給婆婆按時吃藥、擦身翻背、洗臉、洗腳、端屎端尿,為了維持家庭的正常生活,期間:還要給家中的丈夫、女兒煮飯、洗衣服、做飯等家務活。婆婆因為上了歲數,話多嘮叨是經常的,有的時候言語還很難聽,每當這個時候,崔躍蘭從不跟婆婆計較。就這樣,一下來就是五個年頭,功夫不付有心人,20xx年的春天,婆婆的病情有了好轉,已能下床走路,有時也可以做一些基本的體力勞動。好心就會有好報,婆婆被兒媳的孝心所感動,換取了對崔躍蘭和丈夫、兒孫的疼愛之情,每當她們有事很忙的時候,婆婆總能想盡辦法給她們燒好開水、做好飯菜,照顧好上學的女兒,同時,崔躍蘭也能把精力投入到自己家庭中。可沒有想到的是,老天爺再一次跟這樣一個幸福的家庭開了一個玩笑,同年8月,80的奶奶期桂英老人因患有子宮肌瘤疾病又再一次住進了醫院,自利能力全無,崔躍蘭又再一次投入到服侍奶奶的生活當中,鄰居朋友勸她說:“你只是兒媳婦,這樣做值得嗎?”崔躍蘭說:“作為兒女,誰都會有老的時候,贍養老人是我們的義務”。

“久病床前無孝子”,崔躍蘭的婆婆師谷花老人癱瘓已4年,在她的全力服侍下已基本康復,自20xx年8月奶奶又患子宮肌瘤至今,她所付出的巨大辛苦我們不難想象,她對老人如些孝順,無怨無悔的精神不正是我們社會所提倡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