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青年幹部建立文化型社群先進事蹟

欄目: 事蹟材料 / 釋出於: / 人氣:1.08W

“社群因我而存在,社群有我更精彩”,這是發自**街道**社群黨總支書記**肺腑的話語,既朝氣又蘊含一種向上的精神,剛近而立之年的**,就是憑著這種對社群的愛,走家串戶,和居民打成一片,把**社群建成了居民心中的家園,被居民親切的稱為“我們要強的年輕人”。

青年幹部建立文化型社群先進事蹟

既然選擇社群工作,就必須付出汗水。XX年10月,她來到**社群,那時,**社群居委會人員少,待遇也很低,但每天要忙於打掃小區衛生、民政低保、計劃生育、解決居民糾紛等社群各項工作。面對繁重的社群工作,她沒有退縮,每天她都帶領姐妹們穿梭在居民區裡,特別是XX年“非典”期間,她懷著身孕,挺著大肚子,冒著被傳染的危險,穿梭在居民之中,哪家來了客人,她都要親自去查,囑咐大家如何“防非”。每天還堅持噴藥、消毒、搞衛生。一次,在入戶過程中,她跌倒了,當時,她大汗直流,居民趕忙把她扶起來,她只說了句“沒事”,繼續入戶查詢,此外,她還要照顧好家庭,因為家裡沒有婆婆,還要侍奉68歲的老公公,忙得有時透不過氣來,但倔強的她,想到領導對她的信任,居民對她的渴求時,她沒有退縮,她把社群繁重的工作當成磨練工作意志、實現人生抱負的舞臺。居民被她的精神感動,紛紛義務打掃街道衛生,幫助居委忙這忙那,小區環境有了很大改觀。

用心去幹才能找到社群工作的試金石。隨著社群建設雨後春筍般發展,豐南社群建設步伐加快,新興、**社群居委會新址相繼落成,她深知居民對所居住社群的人文環境要求會越來越高。**社群轄財政局、地稅局、唐坊樓等14個生活小區,4000多人,小區住著大都是離退休幹部和區直、鄉直幹部家屬,他們的文化素質比較高,但他們忙於工作,鄰里之間缺乏溝通,居民大事小情都不互相來往,社群居民對文化生活的渴求越來越強烈,這些她裝在腦子裡,想在心裡頭,她幾次隻身一人到天津社群參觀學習考察,當她看到啟動“鄰居節”情況時,她感觸頗深,她決心辦**社群自己的“鄰里一家親系列活動”。她帶領居委會人員每天穿梭在小區,她發現各生活小區鄰里間關係差異很大。如:**亞利樓小區,居民大都在唐山亞利陶瓷公司上班,相互都有所瞭解,同單位、同工作註定居民相處得比較融洽和睦,但其他小區鄰里關係比較淡薄。為使“鄰里一家親”永駐社群,她先從鄰里關係淡薄的一個小區試點入手,展開問卷調查,徵求意見,發放鄰里親情聯絡卡,遠親不如近鄰,近鄰更勝遠親,她用心與居民彼此溫暖,當與小區內很多文化名人走訪談心時,激發了她很多靈感,她先後舉辦“書畫展”、“同樓小朋友互送玩具”、“家長聯誼舞會”等多種鄰里情活動,拉近居民的親情,增進居民之間的瞭解。起初很多人不理解,多少個日子裡,她都在作群眾的思想工作,當居民得到鄰里互助時,很多居民都在默默地支援和幫助她。多少個夜晚,她都在和居民搞聯誼活動。中秋之夜,萬家燈火時,她還在為居民搭臺、組織唱戲,活躍居民文化生活,可家裡的小孩還嗷嗷待哺,母親給她照看著,小孩哭的厲害時,只能給小孩餵奶粉充飢,母親看著瘦弱的小外孫女時,多少次都揹著女婿偷偷地掉眼淚……

也許豐碩的果子只垂青用心良苦的人。不久,在她的帶領和影響下,小區就湧現出了一大批好鄰居典型。財政樓小區李愛君,丈夫因癌症離開了她,一直待業在家,還有一個上學的孩子,同樓的李小芳向她伸出援助之手,及時向居委會反映她的情況,為她辦了低保,同時還積極為她聯絡工作,使李愛君感受到社群“家”的溫暖;瑞明樓60多歲的老大爺李成啟,義務監督樓道里的環境衛生,哪家樓道里的盆花快枯了,垃圾忘倒了,他都負責照看……,**社群鄰里之間相互關照蔚然成風。唐山及周邊區領導紛紛到**社群參觀考察,對他們“誠信平安”社群建立給予很高評價,居民們也都交口稱讚:“我們得感謝**這個年輕姑娘啊!”

為使社群居民少有所樂、老有所學,她乘勢而上。多次和豐南科協聯絡,跑人員,跑場地,深入社群找退休的老專家、老教授談心,談自己想創辦一所居民真正的大學,她的理想和執著精神深深打動了社群的每一個人,在她的精心組織下,一所容醫學保健、家庭教育、書法美術、微機等專業的科普大學成立了,每週堅持培訓、交流,每週她都忙得不可開交,有時給公公做完飯後,她連飯都顧不上吃,為講課的老師們居民朋友們做好服務。白晰的臉龐晒黑了,人也瘦了一大圈兒。她對居民的愛深深打動了前來講課的老師和居民們,很多老教授都提前到場,居民們朋友們也都早早來聽課。每當看到科普大學深受社群居民歡迎,給居民帶來切身好處時,她欣慰地笑了。74歲的張大榮老人是從衛生局退休的,雖說年齡不饒人,可不管颳風下雨,老人總是按時前來聽課,用他自己的話說,“你別看我原來也知道點兒衛生保健常識,可退休這麼多年了,知識更新得又快,早不夠用了,現在**姑娘組建的科普大學上課,我受益多多,尤其是老師們講的衛生保健課中心腦血

管病的防治,這心裡可明白多了。”如今到科普大學聽課“充電”已經成為**社群居民的一種時尚追求。樂亭、開平等很多外地單位也都慕名來取經。科普大學不僅為**社群居民重新打開了知識的大門,而且在許多居民的心目中,是**這個要強的姑娘,讓他們圓了夢寐以久的大學夢。

“想居民所想,急居民所急”是**一貫的準則。她從辦好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事情做起,真正讓居民認可社群居委會。**社群園東樓西側至公園400米空地,以前是土路,多年來這裡的居民出入不方便,她多次和領導協調建設局,最終為居民鋪了甬路,居民交口稱讚:“多年頭痛的事,**書記來了就解決了”;**社群建行樓小區一直沒有蓋車棚,居民因此與建行矛盾很大,**積極向辦事處領導請示,聯絡建行單位,現已蓋起了車棚,並派居委會專門巡邏人員看管,居民的心情舒暢了。象解決居民衣食住行這樣的事在**還有很多,居民都說生活在**社群,找到了“家”的感覺。

新的任務、新的召喚。不知是艱鉅的任務熱衷於敬業的人,還是敬業的人青睞於艱鉅的任務。在街道領導的指導下,**深入建立“文化型社群”的課題擺在了**這個年輕人的面前……

當筆者問及下步如何建立時,她說:“我們社群文化資源豐富,建立文化型社群‘如何形成長效’是關鍵,我們還要不斷挖掘、不斷探索,在‘**社群究竟如何建立才符合居民實際’上做文章,切實讓居民愛這個社群……我本人社群經驗缺乏,光有一股子幹勁兒還不行,還要不斷學習社群建設新理論,才能擔當重任”。

新的任務、新的工作在召喚,等待她的又將是一場青春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