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醫學專業社會實踐報告【三篇】大綱

欄目: 社會實踐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4.67K

篇一

醫學專業社會實踐報告【三篇】大綱

時光飛逝,轉眼之間,20xx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已接近尾聲。在經過烈日的烤驗和颱風的洗禮之後,一個個小分隊滿載著豐收的果實,用自己的行動在炎炎夏日裡撐起一片片綠蔭。

根據浙中團[20xx]8號、12號檔案,緊扣團中央今年的活動主題服務和諧社會,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我院今年的暑期社會實踐既傳承以往的科技、文化、衛生下鄉服務活動,又突出以廣泛開展感知就業社會實踐活動,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與就業緊密結合,開拓社會實踐新領域。成立了三下鄉實踐小分隊,突出送醫送藥下鄉這一直是我院暑期社會實踐的特色和重點,足跡遍佈安徽、舟山、寧波、桐鄉等地,給當地群眾帶來了健康的春風。

活動特點:

特點一我院首次博士團暑期社會實踐

在學院團委的大力支援下,我院研究生工作部組建的一支由博士研究生參加的暑期社會實踐代表隊本著弘揚中西醫結合理念,構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通過在麗水市中醫院、遂昌縣中醫院、遂昌鄉間等地開展多次大型會診活動、中醫學發展研討會、以及學術講座與交流會等活動,為提升中西醫結合理念、服務地方醫學、加強臨床經驗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並達到了提升研究生中醫理論素養與實踐經驗,以科研優勢為依託,服務地方經濟和文教衛生事業的雙贏的效果。

特點二建立首家省級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為進一步宣傳黨的xx大精神,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切實加強農村三個文明建設,不斷增強民眾的健康意識,並通過社會實踐,進一步培養和鍛鍊學生無私奉獻、吃苦耐勞的精神,全國百支大學生農村政策宣講團、浙江省大學生醫療衛生服務實踐團浙江中醫學院緊密結合學生自身專業特長,廣泛開展了增才幹、長見識、做貢獻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經省派駐新碶街道駐貝碶村農村工作指導員彭建華、成信法老師牽引搭橋,浙江中醫學院團委與新碶街道團工委認真協商,雙方決定在新碶街道設立浙江中醫學院大學生共建社會實踐基地。

特點三感知就業開創實踐新領域

今年學校共確定了49支重點小分隊調查用人單位,採訪校友,一方面隊員們收集到了大量的真實資料,充實學校就業資訊庫,增強畢業生對就業資訊的靈敏度,同時,調查實踐也很好地培養了隊員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團結協作的能力。另一方面,隊員們也意識到:要想盡快地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要在學習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識社會,認識自己在整個社會中的定位,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鍛鍊意志和毅力。

為擴大暑期社會實踐範圍,讓更多的學生積極投入到暑期社會實踐中去,為將來就業打好基礎,學校也積極鼓動學生參加就業實踐,學生結合自身所學專業,自行聯絡到用人單位展開為期兩週的實踐鍛鍊,瞭解相關行業的工作流程以及對工作人員的素質要求。很多學生在經歷了實踐中種種酸甜苦辣,跌宕起伏之後,深刻認識到:現在的社會市場化競爭越演越烈,如何才能與時俱進,不被髮展迅速的社會淘汰,成為每個即將走上社會的學生必須解決的難題,同時這也將引出很多的社會問題,所以在校大學生應時刻關注發展,關注未來,不斷提升自己!

由學校大學生社會實踐領導小組領導,校團委負責具體協調,進行巨集觀指導和調控的20xx年暑期社會實踐即將全面結束,通過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學子們在與人民群眾的廣泛接觸、服務、交流中受到了真切的感染和體驗,思想得到了昇華,社會責任感得到了增強,人生觀、價值觀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更提高了認識能力、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

篇二

7月5日上午,我們拜訪了李世聰老師。打電話聯絡時,聽得*聲音渾厚,中氣十足,我們按照約定時間到達時,他已經在小區門口迎接我們了。天氣不錯,我們便到玉淵潭公園找個樹蔭坐下來,開始了我們的訪談。*開朗健談又樸實和善,此次訪談我們受益良多。

一、學醫、從醫經歷

李世聰老師1948年出生於北京的中醫世家,從小看著爺爺行醫長大,聽著爺爺與北京的老中醫一起交流。5歲左右時就背誦湯頭歌、藥性賦,8歲左右學《醫學三字經》,12歲左右就敢為夥伴們扎針灸,夥伴們也願意,並且治得很好。

1969年知青上山下鄉,*被分到雲南。他待人熱心,經常用自己學過的鍼灸、推拿等方法為周圍的人治病,結果因為療效好,附近的人就都來找他治病。由於病人眾多,病因很多,有些病自己也沒有見過,他就翻看從北京帶來的醫書,一邊分析醫理,一邊臨床實踐,醫術大進,還自創了小兒推拿治療小兒夜啼症、清涼油塗抹肚臍治療腹痛腹瀉等方法。

XX年成為馬來西亞某慈善基金會醫藥顧問,在馬來西亞為當地人民治癒地中海貧血症,癌症,癲癇,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本職工作乃是測繪工程師,目前在地鐵九號線做監理工作。中醫是業餘愛好,同時也是繼承祖父事業。目前,*每週在北京學知園的長禎國術館坐診並做中醫講座。

二、部分案例

(1)美尼爾氏綜合症。*在馬來西亞時,遇到某官員得了美尼爾氏綜合症。這是一種疑難症,主要症狀是眩暈,感到周圍物品搖晃,甚至倒置,甚者覺得天旋地轉。一般認為這是耳中庭積水影響到平衡骨造成的。這位官員去了四個國家都沒有治好,結果,*用中醫振陽利水原理,採用按摩手法,很輕鬆就治癒了。

(2)地中海貧血症。該病為西醫三大血液病之一(另兩個是:白血病和再障貧血),在當地很多,據說在中國南方各省也有不少。此病是遺傳性疾病,是所謂的不治之症。西醫稱,只有換骨髓一法,但是由於費用高,並且配型不容易,故很少有人得到治療,病重時只能定期補血以維持生命。而*卻運用中醫思維方法,認為是其母親懷孕時中暑,*同病,生小孩後母親的病好了,而小孩的病深入骨髓。於是他用中醫治療骨癆的秦九鱉甲湯加減變化,成功治癒兩例地中海貧血症患者。

(3)治癒非典。XX年,非典肆虐,他的一位朋友在人民醫院感染了非典。他到朋友家幫忙治療,開了兩副藥,其中用了兩斤石膏,結果病人痊癒,也沒有後遺症,一切正常。而當時很多用西醫治療的病人,雖然在激素作用下保住了生命,但卻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股骨頭壞死,下半身骨頭像玻璃一樣的脆弱,很多人落得終身殘廢。

三、從醫特點

我們問老師擅長治療哪些疾病,*說,中醫不能夠分科,好的中醫應當什麼病都能治。他說,當年在農村當知青,病人來了你必須治,不能眼看著病人受苦啊!沒見過的病就臨時翻書、研究、探索。中醫的理論已經相當完備,所有疾病,中醫經典中都有治療之法。找到病因病機,治療也不是難事。

*治病的特點是活學活用。在傳統中醫的基礎上,發揮個人的理解和特長,善於治療各種疑難雜症。他治癒的很多病人,都是醫院治不好,沒有別的辦法而找到他的。

他說疑難病症,一般在他這裡,只要幾副藥,或者幾次到幾十次鍼灸就好了,急病就要幾分鐘見效。而且中醫治療不僅見效快,而且花費低,他說,他敢和西醫打擂臺,用中醫治療,效果比西醫好,而且一般花費不超過西醫的1%。不管什麼病,總花費不會超過3000元。那些得了白血病什麼的,花個幾十萬還治不好,這根本不必要。

四、對中醫和學中醫的看法

*給我們講了中醫幾千年發展的歷史,他說,中醫的源流,源為民間醫生、經驗技術,流為《內經》及各家理論。中醫首先是一門技術,治病救人的技術,它依賴於實踐經驗。技術與科學是不同的,技術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經驗的積累、技術的需要,便帶動理論總結、文化的產生,《黃帝內經》便是夏商周幾千年醫療經驗的總結。

學中醫,和學中國其他傳統文化一樣,往往要求熟記加活用。例如,先熟讀甚至背誦《醫學三字經》、《湯頭歌訣》乃至《黃帝內經》、《傷寒論》等經典,記住常見藥性、常見病的治法。一開始可能不懂,但是在實踐中一點點得到驗證後,對這些經典的理解會越來越深,達到一定程度後便可活學活用。*自己發明創造的很多獨特而簡捷的治病方法,都是經典活用的結果。學中醫必須重視技術,先學技術,然後體會、感悟其中的道理,這樣醫術、醫理通曉了便可活學活用。

篇三

內容摘要:臨終關懷在我國是一個全新的行業,起步較晚,公眾認知度、關注度較低。在調查過程中,我切身瞭解到了大眾對於這個行業的無知、臨終關懷醫院面臨的客觀困難以及臨終關懷行業工作者內心的矛盾。但在生命的灰色背後,我同樣看到了醫院裡樂觀的老人,真誠工作服務的醫護人員的心以及臨終關懷行業正逐漸走入大眾的一步又一步。本次調查以西寧市城西區社群衛生服務中心臨終關懷專科為地點,希望以此使更多的人瞭解這個行業並給予關注,使“優老優死”同“優生優育”一樣為人們所重視。

關鍵詞:

臨終關懷、優老優死、生命、尊嚴

一、研究的背景

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正處在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候,生命對於我們就像是剛剛開放的花朵,那樣清新,充滿活力。然而,在我們身邊,有許多生命將走到盡頭的老人,他們由於各種原因,進入臨終關懷醫院,走過他們人生中最後的日子,這樣的日子肯定不同於我們,那是怎樣的色彩和場景呢?

關於臨終關懷大學生了解不多,正因為這樣,它給我們帶來許多疑問。此次調查活動通過利用網際網路、查閱書籍、資料、開展社會調查和採訪等多種形式,選擇並走進了一所臨終關懷服務站——西寧市城西區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初步瞭解了西寧市臨終關懷工作狀況。

誠然,這個課題對於我有些許生命的灰色,但臨終關懷醫院裡的每一個人無不震撼著我,醫護人員那種對工作崗位的深深熱愛,高齡老人走到人生邊上的那種樂觀豁達…一個月下來,我對於生命、親情、家人等等問題有了更深層次、更新的認識。

二、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對於中國大多數學生來說,“臨終關懷”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而在國外,尤其在發達國家,臨終關懷的完善與否標誌著一個民族關於生命的文化是否已經上升到了這樣的高度:關注臨終弱勢群體的高度。對於我國來說,也是是否將人口政策從“優生優育”擴充套件到“優老優死”的選擇。

畢淑敏的短篇《預約死亡》帶給了我情感共鳴和震動,西寧市第四中學一名高中生在臨終關懷醫院做志願者的筆記同樣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的經歷另我心生好奇。生命的盡頭是怎樣的狀態?臨終關懷醫院的老人們每天的日子是怎樣的?社會、家人、政府扮演著怎樣的角色?西寧市的臨終關懷狀況如何等等。

或許這個課題對於現在年輕的我來說有一些沉重,有很多生命的灰色。但正是這些疑問,促使我們想走近臨終關懷醫院,瞭解臨終關懷的現在和未來。同時,更重要的,我努力用青春的眼睛觀察生命的盡頭,可能帶給我的會有很多深層次的東西,關於生命、親情、家人等等。

三、研究方法

1、查閱文獻資料

20xx年1月,首先借助網際網路、書籍等方法查閱資料,大體瞭解北京市臨終關懷狀況。

2、問卷調查

在西寧市城北區、城東區、城西區等區的工廠、建築工地和餐廳等地方,向製造工人、建築工人、餐廳服務員、廚師等外來務工人員發放調查問卷,並將試卷回收後進行系統地統計,收到有效問卷50份,製成清晰的統計圖。

3、前往臨終關懷醫院進行志願服務

20xx年1月和2月,多次在西寧市城西區衛生服務中心,做志願服務,與老人、家屬、工作人員交談,深入地瞭解該地臨終關懷狀況及老人生活狀況。

四、研究的初步結果

(一)調查問卷結果

1.普通民眾對臨終關懷的認知度較低

(1)在被調查者中,60%的受訪者表示對臨終關懷不是很清楚,15%的人表示對其有一點了解,有20%的人對其完全不瞭解,只有5%的人對臨終關懷很瞭解。

(2)在這些瞭解或稍微瞭解一點臨終關懷的人中,有22%的人是通過電視宣傳瞭解的,有12%的人是通過網路查詢瞭解的,34%的人通過朋友介紹瞭解,還有32%的人是通過其他方式瞭解到臨終關懷。

(3)84%的受訪者不知道西寧市哪裡有臨終關懷醫院,僅有16%的人知道西寧有哪些臨終關懷醫院或哪些醫院裡設有臨終關懷病房。

(4)對於西寧市臨終關懷每日的價格,僅有6%的受訪者清楚,而94%的人則表示不清楚,當被問及可以接受的價格時,約有80%的人認為應在100元以下,其中認為50~80元內合理的人較多,也有少數人認為應進行免費服務。另有約10%的人表示價錢可以超過200元甚至達到每日500元,另有10%的人表示對此不清楚。

以上資料充分說明了普通民眾對於臨終關懷的認識和了解比較少,認知度較低。

2.普通民眾對於臨終關懷並不是很接受

在調查過程中,有24%的人表示會將家中年邁的老人送往臨終關懷醫院,而有76%的人表示不會將家中年邁的老人送往臨終關懷醫院。

(二)臨終關懷工作現狀

首先,新的行業,起步較晚

臨終關懷起源於西方,是個新興的概念。在世界範圍內,臨終關懷學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存在只有二、三十年的時間。目前,世界上已有70多個國家建有臨終關懷機構。但在我國,專門的臨終關懷醫院還寥寥無幾。1988年7月15日,美籍華人黃天中博士與天津醫學院院長吳鹹中教授以及崔以泰副院長合作,共同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臨終關懷研究機構——天津醫學院臨終關懷研究中心。1992年,北京市招收瀕危病人的鬆堂醫院正式成立。據瞭解,目前全國各地建立的臨終關懷機構不超過120家。

我認為,這也是造成臨終關懷在普通民眾中認知度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普通民眾對臨終關懷的認可程度低

人們對臨終關懷的認可程度還比較低,特別是一些老年人的子女,忽視老人的心理和精神需要。老人臨終時,特別渴望親情,渴望身體撫摸,擁抱、握握手、貼貼臉頰,都能給老人莫大的安慰。可是很多家屬忽視了這一點。

由這裡,我想到臨終關懷對老人們的意義便是安慰。而臨終關懷原因也在於人們對死亡有恐懼,有強烈孤獨感,這時便需要安慰,但許多子女忽視了這種安慰。

與此同時,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也影響了臨終關懷在我國的發展。在武昌民福老年病醫院,很多病人家屬同意接受臨終關懷服務,卻不願在臨終關懷治療協議書上簽字。人們拒絕接受“臨終”一詞。有的家屬說:“臨終?這不是沒有希望了嗎?”臨終,令人們感到殘酷。

我國古語說“久病床前無孝子”,讓老人接受臨終關懷,會不會背上不孝之名?因此,傳統觀念的束縛也是問卷調查中反映出的臨終關懷並不很被接受的原因。

第三,缺少專業的護理人員

臨終關懷的護理重點,不再是生理上的,而轉移到心理、社會、精神等方面,這就需要護理人員學習和掌握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並運用於對臨終病人的全身心護理上。同時,當護士面對悲痛欲絕的家屬時,僅僅有同情心是不夠的,喪親撫慰同樣需要專業技巧。

同時在我第一次前往城西區衛生服務中心時,不只一次被問及是否是來應聘的,因

為他們特別需要專業的護理人員。同時,在與該地醫護人員的對話中,我得知該院有二十多位老人,有大夫三名,護士六人,護工十五六人,平均每位老人不能保證配給一名護工。

而據我所知,在大部分的醫學院或醫護學校裡,沒有專門的臨終關懷專業。

第四,政府支援、公眾關注少

在組員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僅發現浙江義鳥市關懷護理醫院得到當地政府大力支援,指定為享受公費醫療的定點單位之一。其餘臨終關懷醫院均沒有得到政府支援,這與我國臨終關懷起步較晚,公眾認知度低有關係。

第五,醫療資金投入不足

我在那裡得知,該服務站目前經費全部來源於老人的醫藥費,經費不足給改善基礎設施,優化臨終環境、醫護人員的專業培訓等方面帶來了很大困難。

(三)志願活動體會

1、對臨終關懷院客觀條件的整體認識

首先,基礎設施和裝置不足。無論是生活設施還是醫療設施都顯得很簡陋。院子裡放著半壞掉的老式洗衣機,衛生間的便池也是殘破的。水龍頭是最簡易的,沒有洗臉池,只有一個很大的水泥池,涮墩布,洗手都用這一個。床只是鐵架床,這對於老人來說也許很不舒適。從病房到醫生辦公室,一切設施都盡顯簡單,甚至簡陋,即使與一般醫院的病房比,也簡陋的很。醫療設施方面,我拍下了照片,幾隻滴瓶,一瓶碘酒,棉籤,幾個老舊破損的器械櫃,這就是醫療間。也許別的放醫療用品的地方我沒有看到,但這一間看到的也足以說明一些問題。

2、對臨終關懷院人文關懷的主觀感受

在多次志願活動中,我都覺的這個地方很安靜,氣氛很溫馨。的確,我詢問的幾個老人都表示這裡的環境以及服務都不錯,伙食也挺好。只是第二次去時正遇上了一位老人去世。當時心情很沉重,也很震撼。

我想到在這裡常常能面對這些生離死別,醫生護士護工會習慣面對一個人的死亡,甚至在聽到又一位老人去世時,大家都沒有什麼過於強烈的反應,還是該做什麼還做什麼,這讓我不由感慨許多。不僅為這麼一個特殊的場所,為這些特殊職業所面臨的心理觀念上的挑戰而心疼,也為人的淡淡離去而莫名哀傷,不知一個人的生命到底有多少分量,是否當我們離去時,也僅是留得幾個親近的人慟哭一陣,而更多身邊來來往往的人,不過是付之一嘆,無關痛癢罷了。在臨終關懷醫院,我想不僅能讓我為其做的更多,也能讓我思索更多。

3、自己想到的和得到的

每次在志願服務中,心情都很複雜。一方面,我同情那裡的老人,不,絕不僅僅是同情,很多時候我們抱著尊重的態度和他們交流。我走在醫院走廊中,總有老人們主動和我打招呼,請我去他們屋裡坐坐,進了屋,在我看來可能就是一兩句話的事兒,他們不厭其煩地說很多遍,我明白,那裡的老人們最需要的,是傾聽,是傾訴;但另一方面,當得知老人們的家屬每隔一兩星期就會前去探望一次時,我又從心裡為他們感到高興。因為同我想象的不同,臨終關懷醫院中的老人並不都是被兒女所忽視的,醫院裡也有定期的娛樂活動,那裡的老人們臉上也會露出發自內心的微笑。同朝陽一樣燦爛,與夕陽同樣美好,在我探求生命的盡頭的樣子時,我看到了那種釋然。這可能是本課題的意義所在。

(四)中西方臨終關懷工作差異

1、社會民眾的認可度不同

1998年,協和、同濟等醫院的一批醫護人員,專門赴京參加了澳大利亞專家舉辦的臨終關懷培訓,民福醫院的王志傳護士長就是其中之一。從北京培訓回來後,院裡就開設了臨終關懷病區,1999年接待的病人有100例左右。看到發展勢頭比較好,當時院裡萌發了掛“臨終關懷醫院”牌子的想法。

但是,隨後幾年臨終關懷病人的銳減,使得醫院打消了這個念頭。今年1—8月民福醫院只接待了40多例臨終關懷的病人。

據瞭解,臨終關懷在其他地方也遭到冷遇。深圳市福利中心康復醫院開展的臨終關懷服務,出現了叫好不叫座的現象,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寧養院也遭遇過無人問津的尷尬。北京鬆堂醫院在過去的10多年中曾7次搬家,也顯示出人們對臨終關懷的不理解。

2、政府的關注程度不同

在調查過程中,想查詢一些我國關於臨終關懷的政府所下達的檔案十分困難,可說政府還沒有把臨終關懷列入工作重點。沒有政府的支援,也就沒有經濟支撐,導致臨終關懷醫院的裝置、設施完善的很少。而願意從事這方面工作的醫護人員也很少,主要因為收入不多。而美國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臨終關懷醫療費用就已納入國民醫療保險體系中;德國外科學會最近在其年會上公佈了臨終病人醫療護理準則草案。

五、結論和建議

1、加強宣傳,使全社會都能認識、解和支援臨終關懷事業。

2、加強培訓,使臨終關懷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有一個質的飛躍。

3、衛生資源合理分配,臨終關懷治療費用一般是常規醫院常規治療費用的1/3。

4、深化改革開放,鼓勵興辦多種經濟形式的臨終關懷機構,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對臨終關懷服務的需求。

5、嚴格區分臨終關懷與養老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