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大學生支教總結示例

欄目: 社會實踐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9.62K

“用一年的時間,去做一生難忘的事情。”就是這句感動了無數顆心的話也感動了我,我踏上了寧夏支教的道路。轉眼間,一個學年就要結束了,回首大半年來的支教生活,感慨萬端。

大學生支教總結示例

同心初印象

9月1日清早,我們泉州支教隊一行乘坐來接我們的中巴,從銀川向目的地同心縣進發。汽車緩緩的駛出市區,沿高速路南下。半小時左右的車程過後,道路兩邊的綠色開始漸漸的消去,黃成了主要的色調。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夏天的景色,黃得刺眼,荒涼得寥廓,坦白得讓我們揪心。如果不是高速公路兩邊種植的低矮樹種還努力保持著本色,斷斷續續地提醒我們生命的存在,我們幾乎忘了綠是什麼樣的。

汽車經過兩個半小時左右的行駛,終於到了同心縣城。下車伊始,我就感受到了濃濃的民族風情:回民頭上的白帽子、圓頂的清真寺、悠揚的禮拜吟唱聲……眼前的一切,讓人倍感新鮮。在賓館暫時安頓下來後,我們便到街上走走。天空稀罕地飄著毛毛雨絲,似乎在歡迎這們這群遠方來的客人。聽說,同心遭遇了五十年來罕見的旱情,雨水難得一見啊!“我們給同心帶來了好運!”隊友們笑著說。談談說說,走走停停,一會兒後,同心縣城在我們心裡有了一個輪廓。說實話,同心縣城最多隻能用普通這一詞來形容,它甚至比不上晉江一些發達的鄉鎮繁華。除了從新建的廣場到菜市場這一段稍顯熱鬧後,其它真的看不出縣城模樣。看不到什麼高樓大廈,闖入眼簾的更多的是低矮的平房。街兩旁的店鋪基本上以經營衣食為主,城市中霓虹閃爍的娛樂休閒場所,在這裡幾乎遁形了。路上來往的小車並不多,其中大多數是的士,更常見的是摩托車、自行車,還有一些三輪車。縣城已然算不上熱鬧,聽來支教過的隊友介紹,鄉下更不能相比了,一些鄉鎮幾乎沒有所謂的“街道”,只是人口相對集中一些而已。眼前的一切,讓初始產生的新鮮感逐漸減淡,我們帶著幾縷忐忑走回下榻的賓館。

後來經過詳細瞭解,對同心有了更深的認識。同心縣,又被稱為“痛心縣”,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南部,地處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交界地帶,海拔高度1260-2625米,縣城在地海拔1344米。因為嚴重缺水而貧困,是國家級貧困縣之一,被聯合國定為全球22個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同心縣南部屬於中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北部屬中溫帶乾旱大陸性氣候,其主要特徵是乾旱少雨,蒸發量大,冷暖乾溼,四季分明,日照長,太陽輻射強,夏秋短,冬春長。縣城年平均氣溫8.6°c,最熱為7月,平均氣溫22.8°c,極端最高溫度37.9°c。最冷為1月,平均氣溫–8.1°c,極端最低溫度–27.3°c。全縣年平均降水量僅272.6毫米,而年蒸發量卻是2325毫米。同心縣現轄8鎮3鄉1個管委會,237個村,6個居民委員會,共有75612戶,32.2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4.77人,回族26.44萬人,分別佔全縣總人口的77% 和82.0%,是寧夏乃至全國回族人口最多的縣。

“三年兩頭旱,十種九不收,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當地人是這樣形容同心的。

同心二中

根據縣教育局安排,我被分到同心二中支教。當我拖著行李走到二中的時候,我幾乎不敢相信自已的眼睛。在我的想象中,作為縣的第二中學,條件至少應該還不錯吧。然而,眼前的情景與想象中的大相徑庭。學校就在街旁,一排鐵欄杆將校舍與街道隔成兩個世界。沒有正式的大門,走過一段因下雨顯得泥濘不堪的泥巴路,就徑直到了校內。學校只有三座建築物,圍成了四邊形中相鄰的三邊。中間的空地一半已鋪上了水泥磚,另一半還裸露著。

我們找到了教學辦公樓二樓的校長室,萬校長聽了我們介紹後,挺熱情地招呼我們。稍稍寒暄後,萬校長把我們帶到校長室旁的醫務室——我們的宿舍。一間10平方米左右的屋子,裡面的裝置:一張床,床上什麼也沒有;兩張原來可能用來存放藥品的桌子,已經清空了;一個相對而言最現代化的“傢俱”——體重秤。四面白壁,一扇明亮但沒有任何遮擋物的窗戶。裝置如此簡陋,但我沒有抱怨,來支教本來就是來吃苦的。不是有一句廣告語這麼說嗎——男人,簡單些就好!但還有一個隊友要和我一起住,一張床是肯定不夠了。萬校長便叫人去買一張那種簡易的摺疊床,順便去買兩床那種軍用的棉被。睡的解決了,吃的呢?我們問萬校長哪裡可以用水、煮飯?萬校長有些為難,告訴我學校沒有住校的老師和學生,沒有食堂,沒有煮食物的地方,吃的可能得自己另外想辦法解決了。至於用水,得到校會議室裡去取,那裡面有一個水籠頭。上廁所怎麼辦呢?二中沒有廁所,全校師生要上廁所的話,都得到街對面的一中去上。就這樣,我們“解決”了食宿問題,在二中住下來了。

安頓下來後,我的生活基本規律化了。白天上課、改作業、看自習;用餐時間就到街上飯館去解決民生問題(這裡的食物以辣為主,吃了幾周後的結果是持續一週時間的牙痛、臉腫);晚上,看守二中的黑老師,就多了我們兩個伴,我們常在他屋裡看電視,那是二中唯一能看得到電視的地方。入睡前,我們就得充分做好“睡前清理工作”,以免半夜找不到衛生間乾著急。隨著天氣漸漸轉冷,我們呆不住了,因為晚上沒有燒暖氣,屋子冷得很。幸虧同室的隊友四年前來支教過一次,他當年支教所在的學校一中建了一幢實驗樓,儀器設定還沒到位,正空著。於是,我們得以搬到一中,兩個人“看護”一幢樓,用水和衛生間問題就好辦多了。一中有學生住宿,因些晚上也有燒暖氣。雖然週末學生回去後,學校的暖氣就停了,我們又得跟寒冷對抗,但我們已經覺得“幸福”多了!

二中的作息時間安排較長。早上6點40分至7點20分早讀,7點半至8點10分早自習,上午有四節正課,下午兩節正課,然後是小自習和大自習(大自習即從4點55分至6點進行晚自修,因學校沒辦法安排學生住宿,所以這樣安排)。因為6點40分就得到校,學生很早就得起床,跟早讀的語文和英語教師也得早起(進入嚴寒後,早讀取消了)。我擔任七年級七、九班語文教學,一週共18節課,其中三個下午小自習,三個大自習,所以大部分時間我都呆在學校裡。

還記得第一次到七年級七班上課(視訊觀賞)時的情景。鈴響了,教務處周主任帶我走進班級,向學生介紹我。看到教室裡的情景,我不禁大吃一驚。教室裡密密麻麻地擠滿了人,一張普通的課桌,基本上都擠著三個人。學生們都緊縮著身子坐著,寫字的時候,幾乎彼此貼在一起。有的學生乾脆坐在桌子側邊,擠在過道里,如果教師要到班級中間巡視,得側著身子擠過人群。課後我瞭解到,七年級七班總共91個學生,但還不是學生數最多的班級,最多的班級有110多個人,我不禁震驚,那學生要怎麼坐啊?

教學樓的後面,有一塊空地,黃土裸露,坑坑窪窪的,垃圾堆也在旁邊。風一吹,塵土飛揚,紙屑飛舞。如果不是立著的幾個陳舊籃球架和尚未拆遷的平房牆上的運動圖示,我們絕不會認為這就是二中的運動場。沒有籃球場,沒有乒乓球檯,體育器材也極不齊全,學生上體育課基本上就在三座樓之間的水泥磚地面上遊戲。

我問學校的體育老師,條件這麼差,體育課怎麼保證啊?體育老師無奈地搖搖頭,條件如此,沒辦法啊!他還告訴我,現在的二中面積已經擴大了,本來只有三幢樓圍起來的那些地方。為了迎接同心普九驗收,學校向後、向右兩側擴充套件,已經拆掉了一些平房。但因為沒錢,剩下的平房拆不動了。學樓三幢建築之一的實驗樓也是因為迎接普九才蓋不久的。

普九,這是我常聽到的一個詞。上學期全縣的教育重心就是迎接普九驗收,同心縣是全自治區最後一個通過普九驗收的。也就是在開學大約一個多月後,藉著普九工作驗收的東風,二中建了校大門,廁所也蓋起來了,水泥磚路面面積也擴大了,二中變得“端莊”了一些。

金蟬的家

二中有很多學生來自鄉下,他們的父母來縣城打工,他們也就被帶來了。因為二中沒有學生宿舍,無法提供住宿,所以他們只能在外面租房子住。一間小小的平房屋子,裡面擠滿了人,極其簡陋的床、棉被,看著都覺得冷。屋中放著一個火爐子,要靠燒煤炭取暖。燒煤炭時,煤氣和一些可吸入性的固體小顆粒便無處不有地在房間裡飄蕩,讓人感覺非常不舒服。這些學生通常每週回家一次,從家裡帶一些乾糧來吃。乾糧叫做饃饃,就是麵粉餅子,乾澀得很,我們吃得並不習慣。有些離家較遠的學生,就較少回家,通常是家裡大人隔一段時間送一些乾糧來。跟自己父母住在一起的,有時還能換換口味,吃上面食或黃米飯;獨自在縣城求學的,食物就基本上以饃饃為主了,偶爾花一元錢買一份校門口賣的快餐(一個食品裝裡裝著些米飯,上面是摻著辣子的涼拌的蘿蔔或者白菜),就算是改善了。縣城雖然通了自來水,但那是在單位、賓館或一些比較大的小區才有,很多人家依然得使用“地窖水”。我有用自來來燒過開水,水開後,鍋底有白色顆粒狀物體沉澱著,喝到嘴裡,淡得很。自來水尚且如此,地窖水就更不用提了。

金蟬是七年級七班學生,是從鄉下來二中讀書的學生之一。據我向她的班主任瞭解,她的家並不是班上經濟條件最差的,因為她的家在丁家塘鄉張灘村,離縣城較近,我便打算到她家去拜訪。考慮到民族風俗習慣不同,我先徵詢了金蟬的同意,又叫她打電話給家裡,徵詢她父母的意見。金蟬家沒有電話,她打電話給她同村的一個親戚,然後再叫她的親戚將話轉達給她的父母。金蟬的父母同意後,我便和支教隊友以及金蟬從學校出發了。

我們等了好一會兒,坐上了通往她們村子的惟一一輛公交車。車票並不貴,只要一塊五,但車在凹凸不平的泥路上顛簸了將近兩個小時,才到了張灘村。我們下車走了一段路,終於到了金蟬家。這是一個面積挺大的院子,四周用矮泥牆圍了起來。院子沒有大門,經過兩堵矮牆之間留的缺口,我們走進了院子。在主人的熱情招呼聲中,我打量了一下院子。一座兩個屋子的平房,離院子出口處不遠,院子與屋子有些落差,形成了兩級較寬的階梯。看得出主人在我來前經過準備,屋子旁的黃泥地面掃得挺乾淨。院子的右側,也就是入口處,有一個一家人賴以生存的用水儲蓄地——水窖,周圍散著一堆玉米芯子——那是用來放在煤爐子裡旺火或燒炕時用的。地窖周圍沒有鋪水泥或磚,裡面的水質可想而知。院子的中間堆著幾堆幹玉米稈子,一棵不知名的枯樹,躺在玉米稈垛子與水窖之間,裸露的根鬚昭示透露著生命的無奈。院子的左側是廁所,緊挨著廁所的是羊圈,幾隻綿羊向我們投來注目禮,似乎對好奇的我們也感到好奇。

在主人熱情的招呼聲中,我們走進了屋子。屋子裡非常簡陋,一張炕,一個灶臺,還有兩張桌子。我們坐在炕上,主人非常客氣地擺上我們帶來的水果,還端出饃饃,一定要我們吃一些。一會兒,熱騰騰的一大碗揪面端到我們面前,看來主人為接待我們準備了好久。想到這裡,我覺得相當過意不去。因為剛吃過午飯不久,我們就嚐了嚐饃饃的味道,沒有吃揪面。

在與金蟬的爸爸聊天過程中,我們對這個家庭有了進一步瞭解。金蟬兄弟姐妹共6個,一男五女,還沒回來的大哥在高中補習,五個妹妹都在中學或國小讀書。一家人的收入只要靠父親去內蒙那邊做事賺錢,夏季時去幫人採枸杞,秋冬時就到內蒙那邊採髮菜回來賣。他前段時間又去內蒙採髮菜,呆了半個多月,今天剛從內蒙古那邊回來。金蟬爸還給我們看了他採回的髮菜,髮菜裝在一個編織袋裡,大概有四五斤重,他說可以賣四五百元錢吧。旁邊金蟬的嬸子告訴我,這次金蟬爸在內蒙大病了一場,差點回不了家了。聽到這些,一絲酸澀無比的感覺在我的身體內蔓延開來。

在金蟬家呆了多個多小時,我和隊友就起身告辭了,我們不好意思再打擾下去,以免耽誤他們做事。回縣城的路上,我只覺得心情沉重無比。家庭不算最困難的金蟬家如此條件,那些更困難的學生家裡是怎樣的一個光景呢?我不敢想像。

窯山博愛中學

講到同心的中學,一個地方一定要提,那就是窯山博愛中學,每一年都有我們泉州支教老師分配到那裡任教。窯山中學始建於1971年,XX年8月上海市“紅十字會”和同心縣教文體局投資對窯山中學進行移址興建,並更名為“窯山博愛中學”。學校離縣城38公里,海拔XX多米,平均氣溫比縣城低5℃左右,特別是到了冬季這裡的氣溫都在零下20℃左右。在這冰天雪地裡,一年中7個月教室、宿舍都要靠燒煤炭取暖。該校辦學經費嚴重不足,一學期縣教育局所撥款項,連師生基本生活用水和取暖都不夠支付,更不用說實驗儀器、圖書、體育器材等其它方面的費用了,學校的絕大部分裝置都是由別人捐助的。

窯山是個地地道道的“靠天吃飯”地方,聯合國官員曾到過窯山,甩下一句“這不是人住的地方”就跑回去了。這些話雖然有點偏頗,卻很直透地把環境到底有多惡劣這一疑問,擺到大家的眼前。這裡飲用的水是名符其實的“天然水”——地窖水,主要來自珍貴的雨水和地上冰雪融化後的積水。水窖裡的水,儲存已久,苦澀難飲。用水如此緊張,以致洗澡成了非常奢侈的代名詞。當地的學生一年到頭難得洗一次澡,渾身上下散發出一股嗆人的氣味,令人“敬而遠之”。

窯山村落分散,大部分離學校很遠。學生家庭經濟收入少,兄弟姐妹多。很多小孩因為上不起學,只能輟學在家。目前學校三個年段,一個年段一個班級,在冊學生約130名,但常因輟學湊不足這個數字。教師共有15人,但本校正式教師只有3人,另有4個大學生志願者,3個由自治區教育廳、團委派來支教的,一個招聘的代課教師和我們4位泉州支教教師。

學生每週拎著小包乾糧,揹著大袋書本,經過三四個小時溝壑縱橫、塵土飛揚的坎坷行程來到學校。帶著一身還未拍去的塵埃,他們就迫不及待地坐在教室編織他們的夢想。學生一日二餐:饃饃+黃米飯+地窖水(飲料)。晚上,在氣溫低達零下20攝氏度的冰天雪地上,近二十人一間的宿舍裡架起一個小得可憐的火爐子取暖。有時遇到學校發不出煤炭時,他們只好挨餓受凍地蜷縮成一團,無奈地熬過一個個漫漫的不眠之夜。在這裡,因為不小心還曾經造成過煤氣中毒事故……

這樣的生存環境,這樣的食宿水平,可還有很多學生在免除學雜費的情況下上不起學……這樣的狀況令人難過!

願愛在窯山博愛中學裡流淌。

支教生活再兩個多月就要結束了,吃了半年多的苦,我卻沒有一絲後悔,因為我覺得值得!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小結我的支教生活,我想用:苦並快樂著!

XX年8月,我隨泉州支教隊赴寧夏同心縣第二中學進行支教,擔負該校七年級年兩個班級的語文學科教學任務。在一學期的教學工作中,我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全身心投入到西部的教育事業,很好的完成了支教工作。

一、嚴謹治學 認真育人

我擔任七年級七、九班教學工作,每週包括自習晚修等共18節課。七年級七班是個大班,一間普通的教室裡密密麻麻地擠了91個人;七年級九班可以說年段裡最不好管的一個班級,開學不久就換了三個班主任。儘管如此,我還是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到教學當中。我根據寧夏學生的特點,認真的組織教材,備好教案,按照學校的教學規章制度,上好每一堂課。分析閩寧不同文化背景,結合國中教材,構架理想的教學內容,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組織課堂教學。為了豐富該校學生的課外知識面,我利用課餘時間廣泛的收集資料,充實學科教學,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快樂的教學中學到知識。課後我認真批改作業,組織學生座談,並開展有針對性的培優扶差工作。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本學期期末考試,兩個班級的學習成績都進步較大,特別是七年級九班,及格率達到百分百,這讓我非常高興。

二、克服困難 以苦為樂

“早穿棉襖午披紗,晚上抱著火爐吃西瓜” 。這邊的早晚溫差大,乾旱缺水,沙塵較多。剛到同心,我們都覺得不大適應,整天覺得嗓子非常乾澀,不久我還因此感冒發燒。我和一個隊友開始時住在同心二中,因為二中沒有教師和學生住宿,沒有現成的宿舍可供居住,學校便騰出醫務室,搬來了兩張床,我們睡覺的地方於是便解決了。宿舍裡沒有水,要用水得到校會議室裡取;二中開學初時還沒廁所,想上廁所得到街對面一中去上,實在是太不方便了。因為學校沒有食堂,我們自己又不大會煮,於是只能一日三餐吃大街。這邊的食物偏辣,偏鹹,還沒過多久,我便吃得上火,牙痛,半邊臉都腫了。牙痛不是病,痛起來不要病,這要命的傢伙整整折磨了我兩週。面對這些困難,我沒有退卻,我知道,也許就是這些經歷,能成為我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

三、尊重民俗 融入生活

身處寧夏少數民族地區,肩負特殊的使命。在寧期間,我尊重地方的民族和宗教習慣,注意民族團結,與回族百姓友好相處。時刻牢記自己是代表福建、代表泉州,我始終遵守道德規範,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為人師表、謙虛謹慎,全身心的投入到西部的教育事業。以文雅的舉止、談吐,良好的人格品質去贏得他人的尊重。一個學期來,我和二中的教師關係融洽,並得到了學生們的衷心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