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社會實踐報告生態文明

欄目: 社會實踐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8W

生態文明是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過程中,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態文明具有豐富的內容。就其內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態意識文明、生態制度文明和生態行為文明三個方面。它表徵人與自然之間相互協調、共存共榮的進步狀態,是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和行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終走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性的價值取向。但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的進一步加快,城市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態環境建設任重道遠。只有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轉變生產生活方式,才可能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社會實踐報告生態文明

我的家鄉在藥都亳州市,這次實踐,經過了解和實地調查,我發現近年來,亳 州市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堅持走綠色、節約、科技化發展之路,在環境保護上努力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全區環保工作總體進展情況良好,基本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碧水藍天“共舞”。 眼下的亳州正以美好鄉村建設為契機,不斷抓好渦河流域水汙染綜合整治、重點工業汙染源治理、城鎮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水源保護、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等工作,鄉風文明環境優美“生態亳州”漸行漸近。

但是經濟發展的同時,所產生的與生態相關的一些問題也隨之而來。近年來,我市也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融入新農村建設的總體佈局,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設生態文明,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汙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包括人類在生態問題上所有積極的、進步的思想觀念建設,而且包括生態意識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延伸。我市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制定具體實施方案,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導下的部門聯動新機制。同時通過多種形式,不斷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教育工作,使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通過對城區煙塵、油煙、噪聲進行綜合整治,加強環境綜合治理,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質量。此外我市還加大了汙水處理廠建設力度,實施了多項汙水處理工程,較好的改善了農村生活環境,提高了農村環境質量。同時,我市積極開展農村清潔工程,著力建設美好鄉村,人居環境不斷優化,群眾生活品質得到提高,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多措並舉。我市加強源頭控制,防止工業汙染,著力加大生態建立力度,進一步提升了亳州綠色形象,爭取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在過去的發展過程中 ,由於沒有充分注意選擇科學合理的發展模式 ,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經營方式 ,忽視了生態效益 ,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問題 ,嚴重影響了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態環境嚴重惡化:首先是水體汙染嚴重。其次是大氣汙染嚴重。再次是水土流失嚴重。這些問題對家鄉經濟的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應與日俱增。因此 ,必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在實現經濟發展的同時 ,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 ,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努力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對我的家鄉來說,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不僅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而且對城市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生態良好,維護和改善人的生存發展條件,這是最根本意義上的以人為本。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是城市文明的重要體系。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在發展工業經濟的同時,十分重視對生態環境的治理的保護,使生態環境日益得到改善。“碧水藍天”的美景正從記憶中逐漸迴歸現實。 然而,雖然近年來亳州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上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對照全省文明城市測評體系,亳州還要再接再厲,乘勢而上,按照標準和要求,積極開展綠色行動,力爭把亳州建設成為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首善之區。

為此,我們要根據亳州市在城市發展的定位,科學劃分城市功能分割槽,確定各片區的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優化國土資源開發;要加強經濟生態系統和城市配套系統、自然生態系統與城市生態系統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要重點整治市區內河水系和排汙體系,保護城市水源,進一步建設和完善城市汙水處理和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同時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市民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和責任意識。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需要全民動員,共同行動。要堅持以人為本,把生態環境建設與改善民生結合起來,實行安全生產、清潔生產,大力提倡科學的生活和消費方式,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落實到每個人、每個家庭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為此,政府和人民要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經濟方面:大力發展迴圈經濟。資源是有限的,要滿足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在全社會倡導節約資源的觀念,努力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減少汙染的生產模式、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

(二)政治方面:黨和政府要重視生態問題,把解決生態問題、建設生態文明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主動自覺地進行生態環境保護、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職責、權利和義務,學會運用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來維護自身的生態環境權益,並敢於對汙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沒有人民群眾的參與熱情和主體作用的發揮,生態文明建設將一事無成。所以應保證人民群眾生態文明建設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讓人民群眾從生態文明建設中深切體會和明確認識自己的利益所在,從而激發其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情。

(三)文化方面:樹立生態文化意識。生態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化。新世紀新階段,人類已逐漸認識到長期對自然進行掠奪性索取、破壞必將遭受懲罰,一個從征服自然、破壞自然到迴歸自然、珍愛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人民生態意識覺醒之日,就是生態環境改善之時。因此,進行生態教育,提高人們對生態文化的認同,增強人們對自然生態環境行為的自律,牢固樹立生態文化意識,是解決生態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廣泛動員人民群眾參與多種形式的生態道德實踐活動,努力形成防止汙染、保護生態、美化家園、綠化祖國的社會文明新風尚。加強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摒棄了人類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與自然相和諧的要求賦予文化以生態建設的含義。(四)社會方面: 創造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團結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會管理體系,形成以生態文化意識為主導的社會潮流,樹立以文明、健康、科學、和諧生活方式為主導的社會風氣。 優化“人居”生活環境。“人居”生活環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質量。保持和優化“人居”生活環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慮農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內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社群,使城市內部與城市外部周圍地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良性迴圈區域。要加強生態型社會建設,努力滿足城市居民對居住環境品質愈來愈高的追求。就農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態示範區”建設的同時,重點發展一批“綠色居住區”,建設包括文化、教育、醫療以及各種服務在內的配套設施。實現人口良性發展。繼續貫徹優生優育的方針,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使人口負擔轉變為人力

資源優勢。實現消費方式的生態化。逐步形成有利於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節約型消費,改變“一次性消費”和“類一次性消費”。鼓勵從點點滴滴做起,減少或杜絕生態破壞、環境汙染和資源浪費。

建設生態文明有著重要意義 ,不僅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對人類文明結構和程序認識的拓展和深化 ,而且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更是促進

“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構建,實現美麗家鄉與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

所以,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也作為社會中的一份子,我們也應該為家鄉,為祖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獻出一份力量。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環境、資源意識。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共築我們美好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