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大學生就業社會調查報告(精選9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38W

學生就業社會調查報告 篇1

大學生就業形勢一直是社會的關注點,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大學生在就業找工作太氾濫了,為了更好地瞭解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便於分析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以應對高等教育擴招之後畢業生面臨的嚴峻的就業形勢,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就業工作。我們放了發大概500份調查問卷,回收487份,在受調查的學生中男學生佔30.4%,女學生佔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問卷調查的設計中,充分考慮了學校、專業的分佈,反映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總體狀況。

大學生就業社會調查報告(精選9篇)

1. 引言

國務院主持召開國務院會議,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關乎經濟升級、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要求採取有效措施,切實保障應屆畢業生就業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大學生就業形勢一直是社會的關注點,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大學生在就業找工作太氾濫了,為了更好地瞭解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便於分析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以應對高等教育擴招之後畢業生面臨的嚴峻的就業形勢,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就業工作。我們放了發大概500份調查問卷,回收487份,在受調查的學生中男學生佔30.4%,女學生佔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問卷調查的設計中,充分考慮了學校、專業的分佈,反映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總體狀況。

2.調查形式與結果

2.1調查的物件和範圍

本次進行的大學生就業觀調查,主要是利用大學生外出打工機會,調查打工所在地區的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具體涉及到大學生對當前就業形勢、對就業前景的看法、就業方向期望、今後參與工作時所期望的資薪待遇等各個的方面。

2.2問卷調查的方法

主要是在大學生所在各大工廠發問卷。調查為一對一的方式,填一份收一份。還有一小部分托熟人在其打工宿舍發放。最後統一整理,分析。

2.3調查的目的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大學生的就業形式勢的調查,更好的讓大學生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及就業趨勢;真實的掌握企業招聘大學生現狀,瞭解企業用人標準,儘快找好自己的地位,讓大學生提高就業危機形勢,為自己的發展做一個新的規劃,儘量避免產生就業盲目性。

難點一:基層就業“非主流”

在近日舉辦的一些就業雙選會、招聘會上,城市就業崗位競爭激烈,但是一旦涉及“基層鍛鍊”“基層服務”等字眼的崗位都少人問津,儘管各方面待遇和優惠條件與城市基本無異,但急需人才的基層醫療單位、基層事業單位等常常出現招不到人的情況。

儘管我國近年來逐步加強基層就業引導,但鼓勵政策、待遇保障等對於求職者來說都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並且還存在著發展機會受限、工作環境差等問題,導致基層就業“看上去很美”,實際並非求職者的主流選擇,基層就業未能起到緩解一線、二線城市就業壓力的作用。

難點二:“專業”冰火兩重天

近日,“最賺錢的十大專業”“就業前景最好的十大專業”“薪資最低的十大專業”等榜單引發了一場關於就讀專業與就業之間的討論,一些就業率低、競爭力不強、缺乏特色的專業讓畢業生直呼“坑爹”。某研究機構釋出的“20xx年度就業前景最不看好的本科專業”中,動畫、生物工程等曾經令人趨之若鶩的“好專業”赫然在列。

近年來,教育主管部門根據就業率等指標統計對一些專業亮出了“黃牌”甚至“紅牌”,然而高校受到利益制約以及長期以來形成的僵化思想影響,不能根據市場需求及時做出富有預見性的調整,導致部分專業人才供過於求,陷入“滯漲”。就今年的就業情況來看,高校專業建設跟不上市場的情況依然沒有得到緩解。忽視市場需求閉門造車,只能加劇專業發展的危險性,“熱門”變“冷門”,導致畢業生的切身利益受到損害。

過去大學生國家統一分配,跟公務員似的,好壞給你安排個工作,不管對口不對口,喜歡不喜歡,對於單位也一樣,不管新分配來的大學生是不是有能力有素質都要接收。其中有些還是不錯的,像醫生、老師等,工作不錯,基本能對上口。

過去大學不好考,含金量很高,當時的中專都比現在的大專難考。能考上的水平都不太低,尤其是機械電等理工類的大學生,水平還是相當高的,很多都成了企業的中堅力量。

過去人們知識水平低,企業對人才需求門檻較低,所以大學生就業優勢十分明顯。例如,過去企業基本是人工操作,技術含量低,要求也相對低,大學生就業機會也大大增加。

近年來,中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加上金融危機的影響,畢業生的就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大學生在畢業後能否順利就業,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曾幾何時,被譽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找工作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如今就業前途卻不容樂觀。

1.經濟原因 金融危機直接影響行業就業,並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就業衝擊。因美國次貸危機而引發的國際社會金融海嘯導致了金融機構的連鎖性破產,引發了金融行業的裁員風潮。金融危機滲透到實體經濟領域,會對整個經濟增長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就中國而言,作為國際金融體系的組成部分,行業性的衝擊不可避免。此外,與國際貿易相關的行業就業會受到最為明顯的衝擊。如果這個過程繼續影響到經濟增長,這對就業增形勢將是一個非常不利的資訊。

2.社會原因 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普遍存在著“選材難”的問題。好多企業雖明知其公司的棟樑和骨幹是大學生,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大學生,但是,他們每年基本上不要應屆大學生。此外,大學沒有迅速適應就業市場對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從傳遞知識的角度上看,在整個大學教育中,知識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個比重,理論功底及其相應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構建仍然極為薄弱;對於大學生從學校到工作的轉換,大學缺乏系統的職業指導與服務規劃。

1.政府方面 政府要發揮它的巨集觀調控作用,就要通過各種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進行調節。首先實現經濟穩定發展,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含量;其次面向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市場競爭意識;第三,積極拓寬就業渠道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縮小自主創業制度的門檻。最後,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發揮市場服務功能改善就業評估體系和加強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

2.社會方面 企業應提供儘可能多的就業崗位,在保證企業利益的前提下接納更多的大學生。在這一點上,企業領導人應該設身處地的為大學生們著想。作為工作第一線的各高校,更是把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積極的態度,更有力的措施,更紮實的行動做好就業工作。

3.大學生方面 首先,強化擇業的競爭意識,在正確自我評價的基礎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實力,敢於通過競爭去達到理想的目標。在心理上必須從社會進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來加深對競爭機制的認識,強化自身的競爭意識,自覺地正視社會現實,轉變觀念,做好參加競爭的準備。

其次,要學會正確對待挫折,在求職擇業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對人生總保持著自信心,如喪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開拓新生活的勇氣。順境中有自信心不足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援。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強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鍛鍊意志、增強能力的好機會。遇到挫折後應放下心理包袱,仔細尋找失利的原因,調整好目標,腳踏實地前進,爭取新的機會。

大學畢業生要充分利用整個社會營造的就業市場,按市場規律辦事,把個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說,面對就業形勢和就業市場,大學畢業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會掉餡餅。要以積極態度,樹立市場經濟觀念,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意識和綜合競爭能力。

畢業生所應具備的素質

對於就業市場供求的雙方,只有瞭解了需方企業所需要的是什麼,我們才能有方向去提升自己,才能更具有競爭力,因而我們必須知道畢業生具備什麼樣的素質或技能才能為企業所青睞。為了讓這部分更具有說服力,特別邀請到了麥肯嘉頓王先生為我們解答關於這方面企業的態度。

問:你認為“人才”的概念應該如何介定?答:人類所擁有的一切資源中。人力資源第一寶貴的,人才的概念太大, 其實所謂的人才應該是不同的人在不同崗位上所發揮的作用及所展現的潛力、動力。我個人認為人才即把應該做的做好同時發揮自己的所長,向其它方向延伸。一般人才應具有的能力為專業知識、發展眼光、動作能力,指揮能力、協調能力、社會能力及其它各方面的相對具有的理解能力。

問:貴公司中,招聘應屆畢業生的數量多嗎?在招聘中最看重他們那方面的呢?答:不多,如果要招聘應屆畢業生我首先會考慮他的專業是否對口再次是 看他們的溝通、演講水平。因為專業只是代表他們以前的學習好壞,溝通、演講基本一個人的可塑性。還會注意一些人接物的細節問題,細節能代表一定的素養及個人的觀察性、能動性。

問:您認為當代大學生應具備那些素質?其中您認為最重要的是哪一點?答:當代大學生普遍較浮躁。我認為當代大學生應具備以下素質: ① 所學專業性知識;② 與人溝通、交流、協調的能力;③ 吃苦耐勞的精神;④ 知識面要廣,專業性要強;⑤ 良好的個人養成習慣;⑥ 良好的動手、動腦能力,學以致用;⑦ 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心態的調整能力;我認為較全面發展比較好,當然不是十全十美,只是全面的人協調力較強。

大學生應採取的對策與態度

在解決問題的所有方面而言,我們主觀的意志與行為是我們唯一能去改變和做到的,先修煉好內功才能在應對競爭時佔據主動地位置,面對這樣嚴峻的就業形勢與激烈的競爭環境,我們需要在態度上和行為上做出一定的改變。

(一)接受客觀現實,調整就業期望值

從文章的第一部分我們可以看到,其實中高等級的職位需求是較少的,而較低等級的職位需求是巨大的,但是,許多大學生對“市場”殘酷的一面認識不足,對就業市場的客觀實際瞭解不夠,只是停留在自己對“美好前途的幻想”之中,這就導致了就業市場上許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時,仍然有大量的職位空缺的現狀。我們說,與其不停地成天怨天尤人,浪費了時間、影響了自己心情,還不如勇敢地承認和接受當前所面臨的現實,徹底打破以往的美好想象,腳踏實地地尋求解決問題的好辦法。這就要求我們調整就業的期望值。

(二)充分認識職業價值,樹立合理的職業價值觀

當下,很多大學生在選擇就業時所考慮的因素不外乎經濟收入、工作條件、地點等因素,其實不然,我們選擇時也要考慮到職業對自我一生髮展的影響與作用,應看重職業是否有發展的潛力,能否幫助實現自我價值。對於那些雖然現在工作條件不怎麼樣,但發展空間大,能讓自己充分發揮作用的單位要優先考慮;對於那些現在經濟發展水平不太高,但發展潛力大,創業機會多的工作地點也要重視。

(三)修煉內功,直面競爭

除了面對就業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外,能力是面對競爭脫穎而出的更為關鍵的決定因素。修煉好內功,才擁有談判的籌碼。在大學期間,我們大學生就應該樹立一個明確的方向,這個方向應細緻到具體的行業與職位,之後再去了解這些職位需要哪些方面的技能與素質,並通過大學的學習不斷往這個方向靠攏、深化,讓自己具備這些方面的技能,當我們在畢業應聘的時候,哪怕面對著激烈的競爭,修煉過內功的我們會贏在起跑線上。

(四)鼓起勇氣 適度自主創業

我國教育局常常鼓勵有條件的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這能夠紓解就業的壓力,也為畢業生通往成功提供了新的道路,但是,由於我國高等教育模式存在一定侷限性,在大學期間沒有為生存做好必要準備,導致很多學生放不開手腳,特別是自主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普遍不強,而創業者恰恰除了應該具備一般的知識結構、思想品質和心理素質外,還應具備積極主動的心態和強烈的創業精神以及不怕失敗的勇氣和毅力,這就導致了只有極少數的大學生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選擇創業,而許多人錯失了機會。並不是說鼓勵所有人去自主創業,只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該正視這方面的選擇。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從大的方向上說,這關乎社會的穩定與國家的發展;從小的方面說,它關乎著我們的切身利益,也是當下和不久的將來我們會面臨的嚴峻的問題,因而全社會需要不斷地探討和關注這個問題,併為解決它作出不懈努力,而我們自己也需要樹立正確的態度和培養自我內在的素質,為不久後迎接激烈的競爭做好準備。

大學生就業社會調查報告 篇2

近年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顯得越來越突出。一般來講,大學生畢業後有兩個選擇:一是找工作,二是繼續升學進修,最起碼選擇繼續進修的同學已不算是失業。而對於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願的畢業生,就業難無疑就成為了他們面臨的頭等問題。

一.當前大學生就業現狀

20xx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630萬餘人,社會就業壓力大,很多畢業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後擇業,先擇業後就業,繼續深造。有過四分之一的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經濟知識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人才;三是心理素質,有的大學生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迴避即時就業問題等因素。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曾湘泉在《中國就業戰略報告20xx》一書中指出,大學生就業難,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大學生需求增長速度趕不上大學畢業生增加的速度。與發達國家比較,美國約有2.7億人口,大學近4000所,若要達到如此的比例和規模,中國需要辦20xx0所大學;即使按照韓國目前高等教育的規模水平,中國也要辦近10000所大學才夠。國內總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辦高校,也不過3000多所,大學在校生的人數還遠遠達不到國家戰略發展的需求。

二是大學生的預期收入與用人單位提供的工資之間存在匹配上的困難。調查發現,我國應屆大學畢業生收入預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遠遠高於美國和歐洲等國的10%左右。薪水是人們對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xx年北京團委組織的一次針對畢業生的調查中表明,大學生們對薪水要求並不低,在回答“您求職要求的工資底線”時,近六成(56%)人的選擇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間,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掙1000-1500元,兩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資在1500-20xx元,認為20xx-3000元比較合理的佔21%。

三是大學生大多選擇在發達地區、高薪部門就業,願到欠發達地區工作的較少。北京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李國忠指出:“其實現在我國的很多地方還是很需要大學畢業生的,比如說基層單位、中西部地區、低收入的技術工作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學畢業生也並不過剩!”山東中醫藥大學校長王新陸認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並不是人才過剩,而是結構性問題,人才過剩只是相對的現象。有一項對3000餘名本科畢業生的調查表明,首選到北京工作的高達74.8%,首選去中西部地區的僅有2%。這些畢業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xx至4000元,低於月薪20xx元堅決不幹。這就表明大學畢業生有主動不就業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調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單位的畢業生中,準備考研究生、博士生者佔總人數的比例高達40.8%。同時,大學畢業生未簽約就已就業的大有人在,他們很可能未列入已就業統計。原因可能是單位藉口試用不願簽約;從事臨時性工作;

二.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1.學生就業資訊不足

目前的就業渠道無非是學校推薦、熟人介紹、校園和社會的招聘會、人才或就業網站、報考公務員,服務西部等。但是,學校推薦一般是學生幹部或成績突出者才有機會;報考公務員受專業、志趣、是否黨員限制,這些只適用於特定人群。對大多數人來說,網站和招聘會才是最主要的就業渠道,還不能滿足畢業生的需求。那麼用人單位釋出資訊的時效性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就業,而且人才交流市場開發的時間和地點有限,不能充分滿足大學生就業資訊的篩選。

2.用人單位方面原因

首先,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進行的機構改革大大沖擊了大學生就業。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曾經是接收大學畢業生的主渠道,主力軍。1998年以後,隨著政府機關進行機構改革,精簡人員。精簡下來的人員多數要流向事業單位,而事業單位本身也在進行定編定員,另外,國有大中型企業多數存在冗員過多,超編運轉,包袱過重的問題,繼而實行分流下崗,減員增效。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許多企業由於經營不善也在面臨著破產倒閉。面臨著自身的生存危機,接納大學畢業生的容量相當有限,很難給大學生就業提供暢通的就業之路。

其次,多數用人單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輕“一般”、“惟學歷是瞻”的怪圈。隨著大學生就業市場由“賣方市場”轉化為“買方市場”,用人單位也逐漸提高了用人的標準。他們將目光鎖定在少數的名牌大學畢業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對於名牌、重點院校的大學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專科院校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勢”。從中國高等學校的發展現狀分析,高等學校之間的資源分配不均,辦學質量差異較大,導致了用人單位對重“名牌”輕“一般”的怪現象找到理由和藉口。

3.高校方面原因

高校大規模擴招,造成就業市場“供大於求”。造成目前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很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情況,許多人認為是因為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過剩了。其實,我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僅佔總人口的5%左右,而發達國家的這個數字己經達到1/3。因此,我國的人才過剩是相對過剩。而且,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擴招的步伐,也為高校畢業生“供大於求”製造了假象。我國的大學畢業生在大城市、大企業、大公司,人才濟濟,人滿為患,是過剩了。而一些中小企業,事業單位,偏遠地區,經濟不發達地區則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高等學校的專業設定、層次結構、課程內容、教學水平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在大學生就業己經市場化的情況下,大學的專業設定和調整卻顯得十分滯後,致使畢業生專業結構與市場供求出現了錯位,從源頭講,這已成為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定滯後於社會的發展是教育的特點,但沒能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規劃並主動調整,進一步放大了專業及課程設定的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結構嚴重失衡。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一些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功底不繫統,應有的動手能力也不強。而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實際操作能力、適應工作環境變化的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4.學生方面原因

I.學生缺乏就業培訓機會

不少企業拒絕承擔大學生就業後的“在崗培訓”費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數年工作經驗”。事實上,一個理工科畢業的大學生,需要在畢業後的工作崗位經過一定時間的繼續學習,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工程師。要達到這一要求,只能是大學生個人和家庭承擔,而如果把“在崗培訓”轉移到學校裡面去完成的話,在時間和金錢上都將是非常不經濟的。

II.學生仍然期望過高

大學生就業理念也存在一些誤區,如“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幹”,“創業不如就業”,“就業難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據20xx年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六成大學生月薪期望值低於20xx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單位卻認為大學生仍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專業對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學生對此感到很委屈,由於低工資難以滿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對他形成足夠的工作激勵,結果必然帶來就業的多次選擇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戒備心理。 《中國大學生就業》雜誌對全國28所大學、3萬多名大學生作過“您最想到下列哪個城市工作?”的調查。在列出的分佈在全國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發展的大學生最多,獲選率為32.3%,緊隨其後的是北京(27.7%),兩個城市的獲選率之和達到了60%,成為大學生心目中發展事業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這樣的特區城市也較受歡迎,獲選率為12.1%:但是一些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和內陸開放程度較小的城市則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學生願意到重慶和武漢去上作。而目前實際最需要畢業生的恰恰是那些邊遠地區的中小城市和基層一線的中小單位。畢業生想去的單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單位畢業生又不予選擇。於是出現了“有人無業、有業無人”的現象。

同時現在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思想道德覺悟和能力素質水平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不僅要求畢業生誠實守信,勤奮敬業,而且還要求具有開拓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也是用人單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單位重視人品和能力,對專業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持“寧缺勿濫”的態度。因此,學生乾和學生黨員以及那些綜合素質好、動手能力強、敬業精神好以及“一專多能” 的畢業生越來越受歡迎。用人單位看重的是高素質的複合型人才。很多畢業生自身素質達不到用人單位要求卻不能正確認識,盲目一味要求工作待遇,期望過高。

III.學生缺乏求職技巧

用人單位表示,部分學生在求職時往往表現得不夠自信,過分緊張,回答問題時支支吾吾,表現不出自己的實力。更有一些求職者面試時弄虛作假,企圖欺騙矇混過關,誰知很快就被有經驗的用人單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試失敗的慘痛教訓。而這樣久而久之,用人單位也會覺得大學生不誠信而喪失信心。

四.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措施

1.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

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必須加大人事制度、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機制、單位編制等制度的改革,擴大機關、事業、企業單位的用人自主權,使用人單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進,無用的人能出;加強戶籍制度的改革,為邊遠地區、小城鎮、農村的大學畢業生開方便之門,使人才能合理流動;要建立起完善的與畢業生就業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成立專門的管理部門,對未就業的大學生提供服務。

2.調整高校專業和課程設定

在當前飛速變化的時代,大學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就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不斷調整課程結構和內容。當今世界正由工業化社會走向市場、資訊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各國間生產、流通、運輸、資訊領域的相互依存關係日益緊密,整個世界將如同一個地球村,誰都無法完全正確的預料未來世界的變化。這就決定現代大學必須是面對未來開放式的,其課程也應從過去那種封閉狀態走出來。

在課程佈局上,應適當減少某些必修課,增加選修課的比重。一方面,讓學生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有利於發展學生個性,發揮他們的所長。另一方面,這也有利於向學生提供反映社會文化各個領域發展的最新成果。因為現代社會知識急劇增加和迅速老化,選修課的開設有助於彌補必修課無法及時反映這一動態的缺陷。

3 .把就業指導工作貫穿於大學生活的始終

當前我國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課都是針對畢業生開設的,通過幾次的座談會、報告會、講座等等就算完成就業指導上作了。

對於一年級的新生,應該著重進行心理指導,重點幫助大學生儘快瞭解自己的個性特點,結合入學的專業思想教育,逐步引導他們根據自身的特點初步設計職業發展的方向。在這個階段,要向他們介紹本專業就業的大致情況,讓他們瞭解自己所學專業及適應職業的特點和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引導他們儘早適應大學學習生活,養成獨立思考、自覺學習、努力奮鬥的良好習慣。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應著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在這個階段,要通過對社會各種職業的全面瞭解,幫助他們分析自我的能力、優勢和存在的缺陷,引導大學生要根據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打好專業基礎,建立合理知識和能力結構。要對其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激發成才意識和行為。

對於三年級的同學,要給予一定的實習和鍛鍊的機會,讓他們直接地去體會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幫助他們認清專業所適應的工作領域,並與自己的特點和能力相對照,繼續培養和發展與其職業目標相適應的素質優勢,對其原定的職業目標做出適當的調整。對於大三的學生,還有一個重要指導內容就是要逐漸分析整個社會及大學生就業形勢,對大學生進行就業觀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對畢業生的指導是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重點,這一階段,指導的重點在於傳達就業方針政策、分析預測就業形勢、指導大學生作好如何獲取就業資訊、如何進行面試,如何克服心理障礙等就業準備,處理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臨時性問題。

大學生就業社會調查報告 篇3

我國大學擴招後,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象,且有可能越來越難的趨勢。這個方面和國際經濟形式近3年來連遭打擊,一方面和中國經濟結構體制和教育改革落後有關,更和當今大學生的就業觀滯後有關。針對這一社會現象,此次調查範圍覆蓋華南師範大學17個院系,包括師範與非師範專業在校的本科學生。共發放調查問卷580份,實際547份,回收率為94、3%。調查檔案採用單項選擇、不定項選擇和主觀題三種方式來回答問題。問題涉及大學生就業期望、就業素質的自我評價、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擇業與就業的影響因素等方面,旨在對大學生就業期望與實際就業的相關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為高校就業指導和人才培養提供資料與對策研究依據。

調查結果呈現出幾個問題:

一、多數學生對於“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1)就業方向:先就業後擇業成為第一選擇

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後擇業”、“先擇業後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為41、76%、28、57%、27、84%。調查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

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佔27、84%,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學生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迴避即時就業等因素。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於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階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選擇了迴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於“非風險化”。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22、92%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裡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2)就業取向:就業地區首選經濟發達地區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佔66、54%。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為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3)職業價值:結合專業特色,務實肯幹

作為師範院校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上,更多的是趨向於“學校或科研機構”、“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

二、影響學生擇業就業的因素突出。

(1)多數學生對職業價值標準上,把“工資福利待遇”、“實現自我價值”作為重點考慮。兩項佔的比例分別為36、62%、26%,具體情況調查結果:

這與學生實際就業時考慮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與個人價值和能力的體現作為重點考慮因素。調查顯示,學生的就業除了受薪酬的影響外,人生價值觀中個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學生在進行人生選擇時較多考慮個人因素,較少考慮社會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實現時也折射出主要強調的是“自我”而非“社會”的需要。對於這現象的利弊值得我們研究與思考。

(2)在就業過程中,有44%的學生認為“經驗及實踐能力”為ZUI重要的因素。而“學歷”、“畢業院校或專業”、“應聘技巧”則各佔10、48%、10、34%、12、69%。這可能與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的要求有關。

三、多數學生對就業素質的評價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明確自身的優勢與劣勢。

(1)多數學生的優勢為“理論基礎”、“師範技能”。

(2)有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實踐能力”、“競爭與風險意識”處於劣勢狀態,它們分別達到了33、07%和30、69%;在學生認為自己ZUI缺乏的素質方面中,“創新能力”、“實踐*作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被納入了前三項選擇,結果:

其總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識更新迅速,知識越來越深,越來越廣,職業素質越來越綜合;另—方面學校教育滯後,教育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使大學畢業生就業時普遍有壓力感和不適應感,對自己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學生勇於挑戰的心理素質還沒形成;在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說得多卻做得少,培養的覆蓋範圍也相對狹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養的環境。除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外,如何提高學生勇於挑戰的心理素質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將成為高校就業指導的兩大課題。

四、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與學生的需求處於不平衡狀態。

(1)有過半數的學生反映:“不太滿意”學生就業的指導工作。

(2)學生“希望學校在大學生就業成才方面著重給予哪些指導和幫助”時,學生們有48、96%選擇“提供更多實踐機會”,而“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導”也佔據一定的分量。從國家政策和從現實需要上出發,學生需要從就業觀念向創業觀念轉變。在調查中,學生認為“培養自主創業精神”是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的關鍵(佔34、21%);而“加強高校就業指導”與“其他因素”也佔很大的份量。針對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基本上還是侷限於資訊釋出、政策宣傳、技巧培訓、協議辦理等服務性工作。調研建議,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覆蓋大學教育全過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仍然主要面對畢業班,但此時他們大多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

。就業指導工作亟待從畢業班向低年級學生輻射,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具體來說,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該涵蓋專業知識技能導航,如學習方法指導、新思想新觀念介紹、個人完善知識結構幫助等;健康成才導航,通過實施結對服務、心理指南、交流討論,對大學生在就業求知和個人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困擾排憂解惑;法律導航,普及法律知識,加強法治意識、引導誠信意識。

從調查所反映出的問題來看,進一步實現我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管理規範化,特別是如何把就業指導工作切實納入學校教書育人的整體工作軌道,還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進的地方。

大學生就業社會調查報告 篇4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想"就業"這個詞對於我們來說都是很敏感的,我們大多數大學生讀四年大學無非是為了以後能找到一份自己比較滿意的工作,但是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卻是我們有可能失業,這給很多大學生很大的打擊,甚至有損我們讀大學的積極性。記得我們社會問題研究老師對我們說過一句話,我印象很深,他是這樣說的:“現在大學生就業難,難道真的是企業不需要大學生了嗎?”是啊,難道真的不需要了大學生了嗎?不是的,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首先大學生失業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結構性失業。由於學習期間社會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地區結構等)發生了變化,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區域分佈等不適合經濟結構變化的要求,畢業時不能適應就業市場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順利就業。

二是摩擦性失業。畢業生對用人單位的發展空間、工資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環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學習成績、專業技能、個人素質等也有一定要求,由於雙方要求不一致導致畢業生沒有用人單位接收的情況。

三是週期性失業。週期性失業原意是指由於經濟衰退、總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業。我國目前經濟持續增長,並沒有出現經濟衰退的情況,但是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社會對畢業生需求量增長速度滯後於畢業生人數增長,導致有效需求不足。

那為什麼會出現上述情況呢?原因有三:首先,“供求矛盾”是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115萬人,大約有35萬畢業生就業時未找到工作;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145萬人,未就業畢業生人數超過50萬人;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212萬人,預計畢業時未就業人數將超過70萬人 [1]。未來幾年,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和畢業時未就業的畢業生數還將急劇增長。畢業生就業人數的增加,促使畢業生就業市場發生了新變化,畢業生就業逐漸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使廣大畢業生面臨更加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在“供需見面,雙向選擇”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下,畢業生作為人力資源提供方通過就業市場擇業,用人單位作為需求方在就業市場中選拔畢業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實現均衡,否則則會失衡,導致“就業難”。“供求矛盾”的表現主要有:畢業生的專業結構、知識結構、綜合素質、學歷層次,甚至就讀院校等等不適應市場需求;畢業生的擇業傾向與技能等不適應市場需要;畢業生的擇業期望值與用人單位要求不一致等等,這些矛盾的存在,導致了非自願的摩擦性和結構性失業。

其次,市場缺陷也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成因之一。市場發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場化程度低;圍繞高校、地區、行業存在不少就業市場,但是未形成較統一的大市場,導致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搜尋成本較高;市場規則不統一,部分市場甚至秩序混亂等等。導致就業市場的不完全競爭、不完全資訊和較高成本,影響就業。當前買方市場中的不完全競爭會導致兩種現象:一是部分用人單位的人才高消費,二是一些畢業生被迫退出市場,形成周期性失業;市場資訊不完全會導致摩擦性失業或結構性失業;市場進入和執行成本較高則可能會導致一定程度上的週期性失業。用人單位招不到滿意的畢業生,畢業生找不到滿意的單位,是市場不完善、資訊渠道不暢通的直接體現。

此外,就業難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戶籍制度改革的滯後,制約了人力資源的充分流動。雖然這種現象隨著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務措施的出現得到了一定緩解,但是距離由畢業生就業障礙轉變為就業動力還有不小差距。

那要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

第一:要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實現高等教育與社會接軌,增強畢業生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高等學校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素質人力資源的主要陣地,社會和市場發展的需要應該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導向。增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絡,根據社會需要開設專業、設定課程,不斷革新教學形式和內容,才能使高等學校更好地履行社會服務職能。

無視社會需要,盲目培養,就會導致高校畢業生不適應用人單位需要,在就業市場上缺乏需求,形成結構性失業。高等學校應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為基礎,培養服務社會各級各類需要的多種人才。在培養中應充分重視市場需求,建立科學的評價、分析和預測體系,把握社會實時經濟走勢和就業市場的變化情況,按照社會發展方向設定專業,有效地消除結構性失業。這是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根本思路。

第二:高校教學改革中應堅持推進素質教育,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優化人才培養結構。

市場需求是多樣化的,不同崗位對畢業生素質的要求就不一樣。如果高等學校培養出的學生千篇一律,或是心理素質差,或是動手能力差,或是社會適應能力差,其結果必然就是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中缺乏競爭力和吸引力。素質教育強調個人素質的發揮,因而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畢業生,可以有效地提高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增強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克服摩擦性失業。

第三:著力提高就業指導和服務水平,增強畢業生的擇業技能。

在就業市場上,畢業生缺乏必要的求職技巧、擇業技能差是導致摩擦性失業的重要原因。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作為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重要環節,應當充分發揮服務職能,加強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著力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通過就業指導和服務,幫助畢業生科學地分析市場、客觀地認識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過就業指導和服務,幫助畢業生掌握一定的擇業技巧,善於利用市場資訊,善於在就業市場中“推銷自己”,通過市場落實就業單位。

第四:加快完善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的選擇。

要重視和加強畢業生就業市場和資訊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就業市場的資訊化。充分而有效的資訊可以降低市場成本,提高效率,實現節省資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標。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中資訊不充分是影響用人單位選材和畢業生就業的突出問題,因此,加強畢業生就業市場和資訊化建設是當務之急。國家、地方和高等學校要圍繞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立體化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和資訊服務體系,互相聯絡,互相補充,促進就業市場中的充分資訊,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的選擇。同時還要制訂相關規定,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管理。有效的調控和管理是市場發揮優勢的重要保證。目前畢業生就業市場中還存在著一些秩序混亂、缺乏監督的情況,不利於就業市場充分發揮資源配置作用,各級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調控和管理力度,出臺相關管理辦法和規定,為畢業生就業市場提供統一規範,保證市場秩序。

第五:積極引導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實現多渠道、多形式就業。

處在新世紀戰略機遇期的大學畢業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會發現,我們所面臨的時代是一個快速變革的時代。面對不斷變化的新形勢,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創新的思路不斷加強和改進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積極引導畢業生突破傳統的就業觀念的束縛,樹立與時俱進的就業觀,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自覺樹立自主創業的思想觀念,主動到基層就業。努力實現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學擇業,積極創業。

大學是我們許夢和圓夢的地方,我們來的時候躊躇滿志,我們走的時候也絕對不要留下任何遺憾。雖然大學生難就業已成為一種趨勢,一個比較難解決的問題,但是我們絕不要就這樣失去了信心。或許我們以後找不到稱心的工作,但是我們也還是要有我們來時的那顆火熱的心,把我們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不要管以後會怎麼樣,只要我們在這四年內無愧於心,這樣就夠了,如果我們太注重結果的話我們有可能欣賞不到沿途的美麗的風景,畢竟結果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能夠想通這一點,那麼我們就不會失去信心了,所以我們要把握好現在,把什麼就業煩惱都拋到一邊,認真學習,我想這才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大學生就業社會調查報告 篇5

國務院主持召開國務院會議,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關乎經濟升級、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要求採取有效措施,切實保障應屆畢業生就業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大學生就業形勢一直是社會的關注點,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大學生在就業找工作太氾濫了,為了更好地瞭解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便於分析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以應對高等教育擴招之後畢業生面臨的嚴峻的就業形勢,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就業工作。我們放了發大概500份調查問卷,回收487份,在受調查的學生中男學生佔30.4%,女學生佔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問卷調查的設計中,充分考慮了學校、專業的分佈,反映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總體狀況。

摘要:20__年727萬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年,再度被稱為史上更難就業年。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我們應該分析大學生就業現狀,從根本上弄清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在哪裡?讓699萬名20__屆畢業生為之拼搏的就業季剛剛落幕,20__年727萬名大學畢業生又迎來了新的就業季。就業難的背後,既有求職者深深的無奈,也體現出就業市場一些長期難除的問題和痼疾。大學生在畢業後能否順利就業,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大學生就業難既有社會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事關大學生的切身利益,更關係到社會的和諧穩定,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和大學生共同的努力。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大學生就業;原因;對策

1. 引言

國務院主持召開國務院會議,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關乎經濟升級、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要求採取有效措施,切實保障應屆畢業生就業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大學生就業形勢一直是社會的關注點,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大學生在就業找工作太氾濫了,為了更好地瞭解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便於分析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以應對高等教育擴招之後畢業生面臨的嚴峻的就業形勢,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就業工作。我們放了發大概500份調查問卷,回收487份,在受調查的學生中男學生佔30.4%,女學生佔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問卷調查的設計中,充分考慮了學校、專業的分佈,反映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總體狀況。

2.調查形式與結果

2.1調查的物件和範圍

本次進行的大學生就業觀調查,主要是利用大學生外出打工機會,調查打工所在地區的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具體涉及到大學生對當前就業形勢、對就業前景的看法、就業方向期望、今後參與工作時所期望的資薪待遇等各個的方面。

2.2問卷調查的方法

主要是在大學生所在各大工廠發問卷。調查為一對一的方式,填一份收一份。還有一小部分托熟人在其打工宿舍發放。最後統一整理,分析。

2.3調查的目的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大學生的就業形式勢的調查,更好的讓大學生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及就業趨勢;真實的掌握企業招聘大學生現狀,瞭解企業用人標準,儘快找好自己的地位,讓大學生提高就業危機形勢,為自己的發展做一個新的規劃,儘量避免產生就業盲目性。

難點一:基層就業“非主流”

在近日舉辦的一些就業雙選會、招聘會上,城市就業崗位競爭激烈,但是一旦涉及“基層鍛鍊”“基層服務”等字眼的崗位都少人問津,儘管各方面待遇和優惠條件與城市基本無異,但急需人才的基層醫療單位、基層事業單位等常常出現招不到人的情況。

儘管我國近年來逐步加強基層就業引導,但鼓勵政策、待遇保障等對於求職者來說都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並且還存在著發展機會受限、工作環境差等問題,導致基層就業“看上去很美”,實際並非求職者的主流選擇,基層就業未能起到緩解一線、二線城市就業壓力的作用。

難點二:“專業”冰火兩重天

近日,“最賺錢的十大專業”“就業前景最好的十大專業”“薪資最低的十大專業”等榜單引發了一場關於就讀專業與就業之間的討論,一些就業率低、競爭力不強、缺乏特色的專業讓畢業生直呼“坑爹”。某研究機構釋出的“20__年度就業前景最不看好的本科專業”中,動畫、生物工程等曾經令人趨之若鶩的“好專業”赫然在列。

近年來,教育主管部門根據就業率等指標統計對一些專業亮出了“黃牌”甚至“紅牌”,然而高校受到利益制約以及長期以來形成的僵化思想影響,不能根據市場需求及時做出富有預見性的調整,導致部分專業人才供過於求,陷入“滯漲”。就今年的就業情況來看,高校專業建設跟不上市場的情況依然沒有得到緩解。忽視市場需求閉門造車,只能加劇專業發展的危險性,“熱門”變“冷門”,導致畢業生的切身利益受到損害。

過去大學生國家統一分配,跟公務員似的,好壞給你安排個工作,不管對口不對口,喜歡不喜歡,對於單位也一樣,不管新分配來的大學生是不是有能力有素質都要接收。其中有些還是不錯的,像醫生、老師等,工作不錯,基本能對上口。

過去大學不好考,含金量很高,當時的中專都比現在的大專難考。能考上的水平都不太低,尤其是機械電等理工類的大學生,水平還是相當高的,很多都成了企業的中堅力量。

過去人們知識水平低,企業對人才需求門檻較低,所以大學生就業優勢十分明顯。例如,過去企業基本是人工操作,技術含量低,要求也相對低,大學生就業機會也大大增加。

近年來,中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加上金融危機的影響,畢業生的就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大學生在畢業後能否順利就業,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曾幾何時,被譽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找工作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如今就業前途卻不容樂觀。

1.經濟原因 金融危機直接影響行業就業,並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就業衝擊。因美國次貸危機而引發的國際社會金融海嘯導致了金融機構的連鎖性破產,引發了金融行業的裁員風潮。金融危機滲透到實體經濟領域,會對整個經濟增長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就中國而言,作為國際金融體系的組成部分,行業性的衝擊不可避免。此外,與國際貿易相關的行業就業會受到最為明顯的衝擊。如果這個過程繼續影響到經濟增長,這對就業增形勢將是一個非常不利的資訊。

2.社會原因 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普遍存在著“選材難”的問題。好多企業雖明知其公司的棟樑和骨幹是大學生,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大學生,但是,他們每年基本上不要應屆大學生。此外,大學沒有迅速適應就業市場對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從傳遞知識的角度上看,在整個大學教育中,知識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個比重,理論功底及其相應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構建仍然極為薄弱;對於大學生從學校到工作的轉換,大學缺乏系統的職業指導與服務規劃。

1.政府方面 政府要發揮它的巨集觀調控作用,就要通過各種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進行調節。首先實現經濟穩定發展,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含量;其次面向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市場競爭意識;第三,積極拓寬就業渠道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縮小自主創業制度的門檻。最後,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發揮市場服務功能改善就業評估體系和加強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

2.社會方面 企業應提供儘可能多的就業崗位,在保證企業利益的前提下接納更多的大學生。在這一點上,企業領導人應該設身處地的為大學生們著想。作為工作第一線的各高校,更是把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積極的態度,更有力的措施,更紮實的行動做好就業工作。

3.大學生方面 首先,強化擇業的競爭意識,在正確自我評價的基礎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實力,敢於通過競爭去達到理想的目標。在心理上必須從社會進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來加深對競爭機制的認識,強化自身的競爭意識,自覺地正視社會現實,轉變觀念,做好參加競爭的準備。

其次,要學會正確對待挫折,在求職擇業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對人生總保持著自信心,如喪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開拓新生活的勇氣。順境中有自信心不足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援。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強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鍛鍊意志、增強能力的好機會。遇到挫折後應放下心理包袱,仔細尋找失利的原因,調整好目標,腳踏實地前進,爭取新的機會。

大學畢業生要充分利用整個社會營造的就業市場,按市場規律辦事,把個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說,面對就業形勢和就業市場,大學畢業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會掉餡餅。要以積極態度,樹立市場經濟觀念,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意識和綜合競爭能力。

畢業生所應具備的素質

對於就業市場供求的雙方,只有瞭解了需方企業所需要的是什麼,我們才能有方向去提升自己,才能更具有競爭力,因而我們必須知道畢業生具備什麼樣的素質或技能才能為企業所青睞。為了讓這部分更具有說服力,特別邀請到了麥肯嘉頓王先生為我們解答關於這方面企業的態度。

問:你認為“人才”的概念應該如何介定?答:人類所擁有的一切資源中。人力資源第一寶貴的,人才的概念太大, 其實所謂的人才應該是不同的人在不同崗位上所發揮的作用及所展現的潛力、動力。我個人認為人才即把應該做的做好同時發揮自己的所長,向其它方向延伸。一般人才應具有的能力為專業知識、發展眼光、動作能力,指揮能力、協調能力、社會能力及其它各方面的相對具有的理解能力。

問:貴公司中,招聘應屆畢業生的數量多嗎?在招聘中最看重他們那方面的呢?答:不多,如果要招聘應屆畢業生我首先會考慮他的專業是否對口再次是 看他們的溝通、演講水平。因為專業只是代表他們以前的學習好壞,溝通、演講基本一個人的可塑性。還會注意一些人接物的細節問題,細節能代表一定的素養及個人的觀察性、能動性。

問:您認為當代大學生應具備那些素質?其中您認為最重要的是哪一點?答:當代大學生普遍較浮躁。我認為當代大學生應具備以下素質: ① 所學專業性知識;② 與人溝通、交流、協調的能力;③ 吃苦耐勞的精神;④ 知識面要廣,專業性要強;⑤ 良好的個人養成習慣;⑥ 良好的動手、動腦能力,學以致用;⑦ 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心態的調整能力;我認為較全面發展比較好,當然不是十全十美,只是全面的人協調力較強。

大學生應採取的對策與態度

在解決問題的所有方面而言,我們主觀的意志與行為是我們唯一能去改變和做到的,先修煉好內功才能在應對競爭時佔據主動地位置,面對這樣嚴峻的就業形勢與激烈的競爭環境,我們需要在態度上和行為上做出一定的改變。

(一)接受客觀現實,調整就業期望值

從文章的第一部分我們可以看到,其實中高等級的職位需求是較少的,而較低等級的職位需求是巨大的,但是,許多大學生對“市場”殘酷的一面認識不足,對就業市場的客觀實際瞭解不夠,只是停留在自己對“美好前途的幻想”之中,這就導致了就業市場上許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時,仍然有大量的職位空缺的現狀。我們說,與其不停地成天怨天尤人,浪費了時間、影響了自己心情,還不如勇敢地承認和接受當前所面臨的現實,徹底打破以往的美好想象,腳踏實地地尋求解決問題的好辦法。這就要求我們調整就業的期望值。

(二)充分認識職業價值,樹立合理的職業價值觀

當下,很多大學生在選擇就業時所考慮的因素不外乎經濟收入、工作條件、地點等因素,其實不然,我們選擇時也要考慮到職業對自我一生髮展的影響與作用,應看重職業是否有發展的潛力,能否幫助實現自我價值。對於那些雖然現在工作條件不怎麼樣,但發展空間大,能讓自己充分發揮作用的單位要優先考慮;對於那些現在經濟發展水平不太高,但發展潛力大,創業機會多的工作地點也要重視。

(三)修煉內功,直面競爭

除了面對就業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外,能力是面對競爭脫穎而出的更為關鍵的決定因素。修煉好內功,才擁有談判的籌碼。在大學期間,我們大學生就應該樹立一個明確的方向,這個方向應細緻到具體的行業與職位,之後再去了解這些職位需要哪些方面的技能與素質,並通過大學的學習不斷往這個方向靠攏、深化,讓自己具備這些方面的技能,當我們在畢業應聘的時候,哪怕面對著激烈的競爭,修煉過內功的我們會贏在起跑線上。

(四)鼓起勇氣 適度自主創業

我國教育局常常鼓勵有條件的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這能夠紓解就業的壓力,也為畢業生通往成功提供了新的道路,但是,由於我國高等教育模式存在一定侷限性,在大學期間沒有為生存做好必要準備,導致很多學生放不開手腳,特別是自主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普遍不強,而創業者恰恰除了應該具備一般的知識結構、思想品質和心理素質外,還應具備積極主動的心態和強烈的創業精神以及不怕失敗的勇氣和毅力,這就導致了只有極少數的大學生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選擇創業,而許多人錯失了機會。並不是說鼓勵所有人去自主創業,只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該正視這方面的選擇。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從大的方向上說,這關乎社會的穩定與國家的發展;從小的方面說,它關乎著我們的切身利益,也是當下和不久的將來我們會面臨的嚴峻的問題,因而全社會需要不斷地探討和關注這個問題,併為解決它作出不懈努力,而我們自己也需要樹立正確的態度和培養自我內在的素質,為不久後迎接激烈的競爭做好準備。

大學生就業社會調查報告 篇6

這次暑假回家,和同學交流,覺得最大的改變就是大家都開始關注就業了,我們口中所談論的不再是那些衣服,奢侈品了。更多的人開始把眼光放在這幾年的就業形勢上。所以寒假和同學走訪了幾個保定有名的人才招聘會場以及人才中心,我們得出了以下結論。

現在的大學生普遍都有了危機感,不再覺得自己未來可以不經奮鬥,就一片大好了。同時,各個單位對人才的要求也相對提高了。就大學生就業的幾個熱點問題,總結如下

一. 大學生就業難,普遍覺得報酬太低。原因何在?

首先,大學生需求方面存在著深層次的體制問題。主要是民間投資受到制約,中小企業數量人少,民問中介、社群等組織不發達,自由職業者受到限制。日本1.25億人口有6 6 0萬個中小企業,中國近13億人口只有7 0 0萬個。從世界性的規律來看,一個國家的企業,99.5%以上是中小企業;觀察中小企業數量與在企業中就業人員的關係,中小企業平均從業者為10人左右:而從就業的結構看,一個國家65%——80%的勞動者在中小企業就業;隨著發展水平的不同,每千人企業數量也不同,發達國家中小企業數量平均每千人50個左右;而許多大學生畢業後,為中小企業的技術工人、管理人員、創業者等,中小企業就是大學生就業的最多去處。中國為什麼就業難,就是因為每千人中小企業數太少。除了社會、家長和大學生“吃皇糧”、官本位等觀念外,辦企業市場準入門檻高、時間長、手續多、成本大,開辦企業後貸款難,政府收費專案多,中小企業很難經營和成活,是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太少的最主要體制原因。

再次,我覺得應該從大學生本身找原因。作為企業,他所支付給員工的工資肯定是建立在員工能為他提供經濟效益。顯然,能為企業帶來越來越多的經濟效益得到的報酬就會越多。那麼一個本科生究竟能為企業帶來什麼呢?據調查:1.教育培養的技能性和創業性人才較少。大學教育中企業所需要的培養。高階技術技能人才的專業、課程、實驗、操作、實習等較為缺乏,許多畢業的大學生到企業後,實際操作能力較差,無法適應崗位需要。而在大學中幾乎不開創業課程,大學生畢業後,對於怎樣開辦一個企業,怎樣研究和開拓市場,怎樣進行核算,怎樣經營和管理企業等等,一無所知。另外,現在大學生的觀念上也存在一些問題。我們的大學教育過去是培養“吃皇糧、捧鐵飯碗”人才教育。大學畢業後一般分配到黨政社團、國家事業、國有企業單位計劃分配,工資有一定標準並穩定提高,除了國有企業外,工資來源為財政經費,在過去大學生畢業數量較少的情況下,大量的分配到這些單財政還負擔得了。現在,黨政社團、事業單位都在進行機構改革和人員精簡,國有企業每年也要減出幾百萬人來。現在還有很多人能從這種思想中走出來。

對於以上問題,首先:解決大學生就業難、收益低問題,一是高等教育要進行調整和改革,從吃皇糧教育轉變為大眾化教育,調整專業,改革課程,加大技術技能專業的設定;另外,大專和本科所有專業,在畢業前一年內,開設必修的創業課程,使大學生掌握必要的創業謀劃,尋找合夥人。簽訂合夥協議、註冊登記企業、經營管理生意等方面的知識。二是政府要網開一面,各部門要降低註冊登記企業的門檻,縮短開辦企業的時間,減少開辦企業的審批手續,減免開辦企業的各種收費,放開較多的行業讓中小企業進入;在企業開辦後。銀行應當積極地為中小企業貸款,發展較多的擔保公司為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政府和銀行可推出大學生創業小額貸款,杜絕政府各部門向中小企業收費和罰款。這樣才能增加對大學生的需求,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的難。

大學生就業社會調查報告 篇7

國務院主持召開國務院會議,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關乎經濟升級、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要求採取有效措施,切實保障應屆畢業生就業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大學生就業形勢一直是社會的關注點,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大學生在就業找工作太氾濫了,為了更好地瞭解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便於分析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以應對高等教育擴招之後畢業生面臨的嚴峻的就業形勢,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就業工作。我們放了發大概500份調查問卷,回收487份,在受調查的學生中男學生佔30.4%,女學生佔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問卷調查的設計中,充分考慮了學校、專業的分佈,反映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總體狀況。

摘要:20xx年727萬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年,再度被稱為史上更難就業年。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我們應該分析大學生就業現狀,從根本上弄清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在哪裡?讓699萬名20xx屆畢業生為之拼搏的就業季剛剛落幕,20xx年727萬名大學畢業生又迎來了新的就業季。就業難的背後,既有求職者深深的無奈,也體現出就業市場一些長期難除的問題和痼疾。大學生在畢業後能否順利就業,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大學生就業難既有社會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事關大學生的切身利益,更關係到社會的和諧穩定,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和大學生共同的努力。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大學生就業;原因;對策

1. 引言

國務院主持召開國務院會議,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關乎經濟升級、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要求採取有效措施,切實保障應屆畢業生就業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大學生就業形勢一直是社會的關注點,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大學生在就業找工作太氾濫了,為了更好地瞭解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便於分析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以應對高等教育擴招之後畢業生面臨的嚴峻的就業形勢,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就業工作。我們放了發大概500份調查問卷,回收487份,在受調查的學生中男學生佔30.4%,女學生佔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問卷調查的設計中,充分考慮了學校、專業的分佈,反映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總體狀況。

2.調查形式與結果

2.1調查的物件和範圍

本次進行的大學生就業觀調查,主要是利用大學生外出打工機會,調查打工所在地區的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具體涉及到大學生對當前就業形勢、對就業前景的看法、就業方向期望、今後參與工作時所期望的資薪待遇等各個的方面。

2.2問卷調查的方法

主要是在大學生所在各大工廠發問卷。調查為一對一的方式,填一份收一份。還有一小部分托熟人在其打工宿舍發放。最後統一整理,分析。

2.3調查的目的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大學生的就業形式勢的調查,更好的讓大學生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及就業趨勢;真實的掌握企業招聘大學生現狀,瞭解企業用人標準,儘快找好自己的地位,讓大學生提高就業危機形勢,為自己的發展做一個新的規劃,儘量避免產生就業盲目性。

難點一:基層就業“非主流”

在近日舉辦的一些就業雙選會、招聘會上,城市就業崗位競爭激烈,但是一旦涉及“基層鍛鍊”“基層服務”等字眼的崗位都少人問津,儘管各方面待遇和優惠條件與城市基本無異,但急需人才的基層醫療單位、基層事業單位等常常出現招不到人的情況。

儘管我國近年來逐步加強基層就業引導,但鼓勵政策、待遇保障等對於求職者來說都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並且還存在著發展機會受限、工作環境差等問題,導致基層就業“看上去很美”,實際並非求職者的主流選擇,基層就業未能起到緩解一線、二線城市就業壓力的作用。

難點二:“專業”冰火兩重天

近日,“最賺錢的十大專業”“就業前景最好的十大專業”“薪資最低的十大專業”等榜單引發了一場關於就讀專業與就業之間的討論,一些就業率低、競爭力不強、缺乏特色的專業讓畢業生直呼“坑爹”。某研究機構釋出的“20xx年度就業前景最不看好的本科專業”中,動畫、生物工程等曾經令人趨之若鶩的“好專業”赫然在列。

近年來,教育主管部門根據就業率等指標統計對一些專業亮出了“黃牌”甚至“紅牌”,然而高校受到利益制約以及長期以來形成的僵化思想影響,不能根據市場需求及時做出富有預見性的調整,導致部分專業人才供過於求,陷入“滯漲”。就今年的就業情況來看,高校專業建設跟不上市場的情況依然沒有得到緩解。忽視市場需求閉門造車,只能加劇專業發展的危險性,“熱門”變“冷門”,導致畢業生的切身利益受到損害。

過去大學生國家統一分配,跟公務員似的,好壞給你安排個工作,不管對口不對口,喜歡不喜歡,對於單位也一樣,不管新分配來的大學生是不是有能力有素質都要接收。其中有些還是不錯的,像醫生、老師等,工作不錯,基本能對上口。

過去大學不好考,含金量很高,當時的中專都比現在的大專難考。能考上的水平都不太低,尤其是機械電等理工類的大學生,水平還是相當高的,很多都成了企業的中堅力量。

過去人們知識水平低,企業對人才需求門檻較低,所以大學生就業優勢十分明顯。例如,過去企業基本是人工操作,技術含量低,要求也相對低,大學生就業機會也大大增加。

近年來,中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加上金融危機的影響,畢業生的就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大學生在畢業後能否順利就業,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曾幾何時,被譽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找工作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如今就業前途卻不容樂觀。

1.經濟原因 金融危機直接影響行業就業,並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就業衝擊。因美國次貸危機而引發的國際社會金融海嘯導致了金融機構的連鎖性破產,引發了金融行業的裁員風潮。金融危機滲透到實體經濟領域,會對整個經濟增長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就中國而言,作為國際金融體系的組成部分,行業性的衝擊不可避免。此外,與國際貿易相關的行業就業會受到最為明顯的衝擊。如果這個過程繼續影響到經濟增長,這對就業增形勢將是一個非常不利的資訊。

2.社會原因 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普遍存在著“選材難”的問題。好多企業雖明知其公司的棟樑和骨幹是大學生,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大學生,但是,他們每年基本上不要應屆大學生。此外,大學沒有迅速適應就業市場對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從傳遞知識的角度上看,在整個大學教育中,知識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個比重,理論功底及其相應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構建仍然極為薄弱;對於大學生從學校到工作的轉換,大學缺乏系統的職業指導與服務規劃。

1.政府方面 政府要發揮它的巨集觀調控作用,就要通過各種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進行調節。首先實現經濟穩定發展,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含量;其次面向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市場競爭意識;第三,積極拓寬就業渠道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縮小自主創業制度的門檻。最後,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發揮市場服務功能改善就業評估體系和加強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

2.社會方面 企業應提供儘可能多的就業崗位,在保證企業利益的前提下接納更多的大學生。在這一點上,企業領導人應該設身處地的為大學生們著想。作為工作第一線的各高校,更是把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積極的態度,更有力的措施,更紮實的行動做好就業工作。

3.大學生方面 首先,強化擇業的競爭意識,在正確自我評價的基礎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實力,敢於通過競爭去達到理想的目標。在心理上必須從社會進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來加深對競爭機制的認識,強化自身的競爭意識,自覺地正視社會現實,轉變觀念,做好參加競爭的準備。

其次,要學會正確對待挫折,在求職擇業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對人生總保持著自信心,如喪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開拓新生活的勇氣。順境中有自信心不足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援。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強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鍛鍊意志、增強能力的好機會。遇到挫折後應放下心理包袱,仔細尋找失利的原因,調整好目標,腳踏實地前進,爭取新的機會。

大學畢業生要充分利用整個社會營造的就業市場,按市場規律辦事,把個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說,面對就業形勢和就業市場,大學畢業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會掉餡餅。要以積極態度,樹立市場經濟觀念,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意識和綜合競爭能力。

畢業生所應具備的素質

對於就業市場供求的雙方,只有瞭解了需方企業所需要的是什麼,我們才能有方向去提升自己,才能更具有競爭力,因而我們必須知道畢業生具備什麼樣的素質或技能才能為企業所青睞。為了讓這部分更具有說服力,特別邀請到了麥肯嘉頓王先生為我們解答關於這方面企業的態度。

問:你認為“人才”的概念應該如何介定?答:人類所擁有的一切資源中。人力資源第一寶貴的,人才的概念太大, 其實所謂的人才應該是不同的人在不同崗位上所發揮的作用及所展現的潛力、動力。我個人認為人才即把應該做的做好同時發揮自己的所長,向其它方向延伸。一般人才應具有的能力為專業知識、發展眼光、動作能力,指揮能力、協調能力、社會能力及其它各方面的相對具有的理解能力。

問:貴公司中,招聘應屆畢業生的數量多嗎?在招聘中最看重他們那方面的呢?答:不多,如果要招聘應屆畢業生我首先會考慮他的專業是否對口再次是 看他們的溝通、演講水平。因為專業只是代表他們以前的學習好壞,溝通、演講基本一個人的可塑性。還會注意一些人接物的細節問題,細節能代表一定的素養及個人的觀察性、能動性。

問:您認為當代大學生應具備那些素質?其中您認為最重要的是哪一點?答:當代大學生普遍較浮躁。我認為當代大學生應具備以下素質: ① 所學專業性知識;② 與人溝通、交流、協調的能力;③ 吃苦耐勞的精神;④ 知識面要廣,專業性要強;⑤ 良好的個人養成習慣;⑥ 良好的動手、動腦能力,學以致用;⑦ 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心態的調整能力;我認為較全面發展比較好,當然不是十全十美,只是全面的人協調力較強。

大學生應採取的對策與態度

在解決問題的所有方面而言,我們主觀的意志與行為是我們唯一能去改變和做到的,先修煉好內功才能在應對競爭時佔據主動地位置,面對這樣嚴峻的就業形勢與激烈的競爭環境,我們需要在態度上和行為上做出一定的改變。

(一)接受客觀現實,調整就業期望值

從文章的第一部分我們可以看到,其實中高等級的職位需求是較少的,而較低等級的職位需求是巨大的,但是,許多大學生對“市場”殘酷的一面認識不足,對就業市場的客觀實際瞭解不夠,只是停留在自己對“美好前途的幻想”之中,這就導致了就業市場上許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時,仍然有大量的職位空缺的現狀。我們說,與其不停地成天怨天尤人,浪費了時間、影響了自己心情,還不如勇敢地承認和接受當前所面臨的現實,徹底打破以往的美好想象,腳踏實地地尋求解決問題的好辦法。這就要求我們調整就業的期望值。

(二)充分認識職業價值,樹立合理的職業價值觀

當下,很多大學生在選擇就業時所考慮的因素不外乎經濟收入、工作條件、地點等因素,其實不然,我們選擇時也要考慮到職業對自我一生髮展的影響與作用,應看重職業是否有發展的潛力,能否幫助實現自我價值。對於那些雖然現在工作條件不怎麼樣,但發展空間大,能讓自己充分發揮作用的單位要優先考慮;對於那些現在經濟發展水平不太高,但發展潛力大,創業機會多的工作地點也要重視。

(三)修煉內功,直面競爭

除了面對就業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外,能力是面對競爭脫穎而出的更為關鍵的決定因素。修煉好內功,才擁有談判的籌碼。在大學期間,我們大學生就應該樹立一個明確的方向,這個方向應細緻到具體的行業與職位,之後再去了解這些職位需要哪些方面的技能與素質,並通過大學的學習不斷往這個方向靠攏、深化,讓自己具備這些方面的技能,當我們在畢業應聘的時候,哪怕面對著激烈的競爭,修煉過內功的我們會贏在起跑線上。

(四)鼓起勇氣 適度自主創業

我國教育局常常鼓勵有條件的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這能夠紓解就業的壓力,也為畢業生通往成功提供了新的道路,但是,由於我國高等教育模式存在一定侷限性,在大學期間沒有為生存做好必要準備,導致很多學生放不開手腳,特別是自主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普遍不強,而創業者恰恰除了應該具備一般的知識結構、思想品質和心理素質外,還應具備積極主動的心態和強烈的創業精神以及不怕失敗的勇氣和毅力,這就導致了只有極少數的大學生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選擇創業,而許多人錯失了機會。並不是說鼓勵所有人去自主創業,只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該正視這方面的選擇。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從大的方向上說,這關乎社會的穩定與國家的發展;從小的方面說,它關乎著我們的切身利益,也是當下和不久的將來我們會面臨的嚴峻的問題,因而全社會需要不斷地探討和關注這個問題,併為解決它作出不懈努力,而我們自己也需要樹立正確的態度和培養自我內在的素質,為不久後迎接激烈的競爭做好準備。

大學生就業社會調查報告 篇8

調查過程:

一. 大學生就業難,普遍覺得報酬太低。原因何在?

首先,從人力資本投資和收益的角度看,不能片面地責難大學生對工作崗位,特別是對收入水平的抉擇,大學生謀求較高收入的工作崗位是有道理的。在查閱相關資料(material)計算後發現:城鎮國小、國中、高中和中專、大專和本科、碩士、博士各學歷階段畢業人力資本量分別為20xx年價格人民幣3.1萬、4.9萬、7.4萬、 19.4萬、31.6萬、49.8萬;各階段新增人力資本邊際收益率(高學歷與低學歷收入之差比以本學習階段投資新增人力資本量),分別為9.8%、 2 2 .2%、 11.0%、 4 .7%、 18.8%、14.6%。可以看出,從中等教育水平培養到高等教育水平,需要人力資本投資12.1萬元,邊際投資很大。據有關調查資料(material),目前大學畢業的平均工資水平為每月1700元左右,高中和中等教育畢業的為1500元左右,大學投資收益率僅為4.7%。這樣低的邊際收益率,對大學階段的人力資本投資是極不合算的。因此,大學生及其家長找一個能回報大學階段投資的收入水平的工作崗位,就是投資對合理收益的追求,是經濟人最理性的反應,而簡單說大學生擇業條件太高,挑三揀四,從成本收益理論講,是毫無道理的。否則,從投資回收角度講,他無法收回大學階段的教育投資,實際是虧損的,那又何必要上大學呢?

再次,大學生需求方面也存在著深層次的體制問題。主要是民間投資受到制約,中小企業數量人少,民問中介、社群等組織不發達,自由職業者受到限制。日本1.25億人口有6 6 0萬個中小企業,中國近13億人口只有7 0 0萬個。從世界性的規律來看,一個國家的企業,99.5%以上是中小企業;觀察中小企業數量與在企業中就業人員的關係,中小企業平均從業者為10人左右:而從就業的結構看,一個國家65%——80%的勞動者在中小企業就業;隨著發展水平的不同,每千人企業數量也不同,發達國家中小企業數量平均每千人50個左右;而許多大學生畢業後,為中小企業的技術工人、管理人員、創業者等,中小企業就是大學生就業的最多去處。中國為什麼就業難,就是因為每千人中小企業數太少。除了社會、家長和大學生“吃皇糧”、官本位等觀念外,辦企業市場準入門檻高、時間長、手續多、成本大,開辦企業後貸款難,政府收費專案多,中小企業很難經營和成活,是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太少的最主要體制原因。

另外,我覺得應該從大學生本身找原因。作為企業,他所支付給員工的工資肯定是建立在員工能為他提供經濟效益。顯然,能為企業帶來越來越多的經濟效益得到的報酬就會越多。那麼一個本科生究竟能為企業帶來什麼呢?據調查:1.教育培養的技能性和創業性人才較少。大學教育中企業所需要的培養。高階技術技能人才的專業、課程、實驗、操作、實習等較為缺乏,許多畢業的大學生到企業後,實際操作能力較差,無法適應崗位需要。而在大學中幾乎不開創業課程,大學生畢業後,對於怎樣開辦一個企業,怎樣研究和開拓市場,怎樣進行核算,怎樣經營和管理企業等等,一無所知。另外,現在大學生的觀念上也存在一些問題。我們的大學教育過去是培養“吃皇糧、捧鐵飯碗”人才教育。大學畢業後一般分配到黨政社團、國家事業、國有企業單位計劃分配,工資有一定標準並穩定提高,除了國有企業外,工資來源為財政經費,在過去大學生畢業數量較少的情況下,大量的分配到這些單財政還負擔得了。現在,黨政社團、事業單位都在進行機構改革和人員精簡,國有企業每年也要減出幾百萬人來。現在還有很多人能從這種思想中走出來。

二.考研又在逐步演變成很多人的“獨木橋”考研大軍急劇增加。“校漂族”實在太難。

大學畢業了,但仍有人“漂”在校園……

“校漂族”在擴軍,這已成為社會和媒體關注的一個熱點。所謂,是指那些已經畢業,卻仍留連再校園內或者學校周圍,經常到學校用餐,到學校圖書館查閱資料(material)或參加學校一些講座,閒暇是逛學校周邊的小店……

“校漂族”到底有多大比例,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切的數字。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生活到底是精彩還是無味?讓我們走進“校漂族”,瞭解一下他們的生存與心理狀態。

“堅決拼一個美好的未來”是他們的目標。他們已經覺得沒有退路了。所以他們很苦——這是我的感覺。

“6點多起床,接著到教室自習,然後在學校食堂吃飯,晚上自學到10點多,最後回到自己租的小屋。”在山東大學的自習教室裡,我跟這位“校漂族”的一員聊了起來。再大四考研失敗後,他決定再考。我們是校園裡的“大五”生,從外表看,我們跟師弟師妹們沒什麼兩樣,宿舍、食堂、圖書館三點一線。我們在依賴和利用學校的資源,只是我們的心不再為外邊多彩的世界所誘惑了,我們沒有多少“漂”的資本呀。

另外,我還見到一位三次衝擊“考研”的。前兩次都是功虧一簣,儘管他的精神壓力很大,但他說“我已經沒有退路了”,他家庭狀況不是很(20xx大學生體育運動調查報告)好。

他只能節衣縮食,每天天未亮就從自己與別人合租的小屋於出來,在教室一呆就是一天,晚上很晚才回家,一天三餐幾乎都在啃麵包或方便麵。“拼一個美好未來”,這幾乎是所有“校漂考研族”的共同心願。一時找不到一個好工作,考研也許就是一個別無選擇的選擇了。對“校漂族”而言,或許是人生的一個新的起點。

去年,國家就業制度規定:未落實工作單位的高校畢業生,學校可根據本人意願,其戶口兩年內可繼續保留在原就讀的高校,待落實工作單位後,將戶口遷至工作單位所在地。這一規定的出臺,使戶口留在學校的尚未找到就業單位的學子,更是把校園作為一個人生的緩衝地帶。

暫緩就業成為許多大學生的選擇。住在學校附近,他們感到有一份安全,有一份歸屬與依靠,這也許是他們心中本能的選擇。有專家說,部分學生進入社會後心理上仍然未“斷奶”,無法適應社會,因此選擇重回學校尋求心靈的依靠。這種解釋雖過於絕對,但對“校漂族”而言,對校園的歸依情結確是無法排解的。

當然,“校漂族”工作暫無著落,經濟拮据,也是他們選擇繼續留住校園的重要原因。“住在學校附近,傍依學校的食堂、圖書館等,生活經濟實惠而方便,還可以充充電,查查資料(material)。就連學校周圍的各種商店賣什麼,哪家東西最便宜、哪個餐館有什麼地方菜,我們都一清二楚。”這是一位山東的“校漂族”告訴我他們在學校附近的原因。

“哪兒漂都是漂,幹嗎浪費學校這份難得的資源呢?”有許多“校漂族”,他們更多是看重了學校的資源和校園氛圍。

“畢業之後,在選擇居住環境時,總是不自覺地把所選地點和校園做比較,後來雖然也曾在單位附近租過房子,但學校裡的圖書館、閱覽室、自習教室,這些曾經讓我留下汗水和身影的故地,總也揮之不去,最後,我又搬回了校園。剛畢業半年多,對於家在外地的我,校園是我對這座城市最熟悉的地方,也是精神上的一個“家”。

但很多學校認為,輕易辦理暫緩就業而加入“校漂族”這一群體,不應提倡。一方面,他們佔用了學校資源,對那些即將畢業的高校學生產生了不良影響,也不利於學校的管理;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放棄正當時候的就業機會,盲目地被這一群體同化而做“校漂族”,將來就業會更困難,“先就業再擇業”應該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再一方面,選擇“校漂”,其實對學生本人也不利,“校漂”期間檔案記錄是中空白的,容易使用人單位產生疑問,不利於本人就業。

調查總結:

兩天的時間中,我接觸了很這樣的“校漂族”,很多時候我都被他們的這種精神感動著。他們真的很苦!我感覺到他們所承受的不僅僅是生活上的拮据,而更大是他們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壓力,用他們的話說,他們己經沒有退路了。從心底裡我佩服這些人。但我覺得這不是一種正常的狀況,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畢業後勇敢面向社會,理性分析,理性選擇,去尋找適合發揮自己才智的新天地,自立自強,回報社會,這才是進取的人生態度,而不應該把考研作為自己的全部。“校漂族”的形成,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多數應該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他們漂泊的生涯也是為了尋找更好的人生起點,這是它的積極意義。它作為人生角色轉換的緩衝帶,從容地規劃一下人生生涯,也許半年,也許一年,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但這種生存狀態不宜過長,不應該成為一種生存常態。一味沉迷其間,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是不可取的。“漂”的感覺很自由,但畢竟無根,不穩定,成本也比較高。另外,作為學校,也要及時調整教育內容,除傳授系統學科知識外,還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讓學生順利完成校園與社會的對接。就業難,考研難。對於以上問題,首先:解決大學生就業難、收益低問題,一是高等教育要進行調整和改革,從吃皇糧教育轉變為大眾化教育,調整專業,改革課程,加大技術技能專業的設定;另外,大專和本科所有專業,在畢業前一年內,開設必修的創業課程,使大學生掌握必要的創業謀劃,尋找合夥人。簽訂合夥協議、註冊登記企業、經營管理生意等方面的知識。二是政府要網開一面,各部門要降低註冊登記企業的門檻,縮短開辦企業的時間,減少開辦企業的審批手續,減免開辦企業的各種收費,放開較多的行業讓中小企業進入;在企業開辦後。銀行應當積極地為中小企業貸款,發展較多的擔保公司為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政府和銀行可推出大學生創業小額貸款,杜絕政府各部門向中小企業收費和罰款。這樣才能增加對大學生的需求,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的難。另外作為考研一族應該積極面對社會,理性分析,理性選擇,去尋找適合發揮自己才智的新天地,自立自強,回饋社會,這才是進取的人生態度,而不應該把考研作為自己的全部。但願隨著制度的改革,觀念的提高,以上狀況能夠得到改善,解決。

大學生就業社會調查報告 篇9

調研背景:雖然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大的問題一直存在,但只有今年,這個問題成為需要中央領導重點解決的問題。的確,全球金融風暴的愈演愈烈已經是超過半數的企業蒙受損失,畢業生就業的形勢更加不容樂觀。為了更好的幫助我校學生解決以後的就業問題,現對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調研思路:參考已有的 大學生就業情況調研 ,我們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院應屆畢業生進行分析:

1、畢業生設定的目標或願景

1》對未來的設計或願景,見第2、19、14、25題

2》就業前的準備情況,見第5題

3》與是否專業對口,見第7題

4》地域意願,見第10、11題

5》對用人單位的意願,見第16、17、20題

2、畢業生對就業資訊的獲取(包括獲取方式和程度兩方面),見第8、9題

3、畢業生對就業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見第3、6題

4、應屆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見第4、15題

5、應屆生的反思、經驗(含要求學校校,見第21、22題;要求自己,見第23、24、26、12、13題)

通過對以上五大方面共25道問題的調查,我們希望分析出我院畢業生對就業的選擇、認知的程度以及作為院方應當做什麼樣的工作來幫助畢業生應對就業問題。

調查分析:

一、熱能專業

1、畢業生設定的目標或願景

1》對未來的設計或願景:畢業生未來選擇的大體方向是考研、就業兩個,共佔72%,其中選擇就業的佔51%。特別注意到有9%的同學選擇了自主創業,11%的同學選擇出國留學。對於選擇考研的理由,多數人是因為研究生畢業能獲得更高的收入、學術深造。擇業觀念方面,82%的同學選擇先就業再擇業、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選擇考研。25題中,15%的同學堅決不接受最差的機會。

2》就業前的準備情況:有13%的同學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其餘都沒有明確的目標,甚至沒有考慮過。

3》與是否專業對口方面:逾八成的同學以找到工作為第一目標,對於專業對口性不很關心。

4》地域意願: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學們的首選,其餘依次為東部沿海、生源地,有11%的同學沒有固定意向。對於地域的選擇,同學們的首選標準是工作待遇和發展機會要大。

5》對用人單位的意願:性質方面,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是同學們的首選,其他選擇比較平均,沒有人選擇自主創業。對於首份工資75%同學選擇1500--3000,沒有人選擇800--1000。

2、資訊獲取方面:就資訊獲取的程度,對於我校就業政策很瞭解的人佔15%,不關心的佔5%;就資訊獲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選擇並且方式很多樣,其中通過學校就業網站和網上資訊獲取資訊的人最多,各佔17%,其它方式如輔導員老師通知、學校就業網站、就業市場招聘廣告等都有人選擇,但人數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畢業生對就業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有21%的同學認為自己有實力找到工作。

4、應屆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有52%的同學沒有簽約任何單位,只有6%。

5、應屆生的反思、經驗:對學校,25%的同學需要職業生涯規劃輔導,30%的同學需要區域與行業發展形勢報告,只有28%的同學需要就業常識和應聘技巧或求職心理輔導,有37%的同學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意義不大;對自己,不同的同學認為自己欠缺的素質不同,分佈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質是交流表達能力、改革創新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對於想要自主創業的同學,四成認為需要資金36%認為需要能力和經驗。大多同學講畢業生就業不順利的原因歸為就業人數太多、金融風暴、實踐經驗少。

二、環境專業

1、畢業生設定的目標或願景

1》對未來的設計或願景:有七成同學選擇就業,擇業觀念方面,69%的同學選擇先就業再擇業,沒有人願意一步到位,雖然很少有人選擇考研,但很多考研的同學渴望更好的教育環境。25題中,八成的同學可以接受最差的機會。

2》就業前的準備情況:有21%的同學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

3》與是否專業對口方面:選擇各個方面的同學人數很平均。

4》地域意願: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學們的首選,高達61%,其餘依次為東部沿海、廣州深圳,沒有人願意回到生源地。對於地域的選擇,同學們的首選標準是更好的學習機會,其次則是崗位多元化和工作待遇。

5》對用人單位的意願:性質方面,國有企業、民樣大型企業是同學們的首選,其次是外企,政府部門、民營單位不被同學們看好。對於首份工資六成同學選擇1500--__,沒有人選擇800--1000。

2、資訊獲取方面:就資訊獲取的程度,對於我校就業政策很瞭解的人佔17%,不關心的佔11%,瞭解比較少的共有74%;就資訊獲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選擇並且方式很多樣,其中通過網上相關資訊獲取資訊的人最多,佔19%,其它方式如輔導員老師通知、學校就業網站、學員就業網站等都有人選擇,但人數不多,平均在15%左右。

3、畢業生對就業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72%的同學認為當前就業形勢嚴峻,而且只有14%的同學認為自己有實力找到工作。

4、應屆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有81%的同學沒有任何簽約單位

5、應屆生的反思、經驗:對學校,五成的同學需要區域與行業發展形勢報告,有32%的同學需要就業常識和應聘技巧或求職心理輔導,因而有49%的同學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意義不大;對自己,不同的同學認為自己欠缺的素質不同,分佈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質是資訊收集、彙總、分析、處理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自我學習提高能力。對於想要自主創業的同學,五成認為需要資金五成認為需要能力和經驗。大多同學講畢業生就業不順利的原因歸為在校參加技術鍛鍊機會少、沒有適合自己的崗位、實踐經驗少。

一、建環專業

1》對未來的設計或願景:畢業生未來選擇的大體方向是考研、就業兩個,共佔78%,其中選擇就業的要略高一些。特別注意到有10%的同學選擇了自主創業。共有43人選擇考研,對於選擇考研的理由,多數人是因為緩解就業壓力、學術深造。擇業觀念方面,83%的同學選擇先就業再擇業、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選擇考研。25題中,九成的同學可以接受最差的機會。

2》就業前的準備情況:只有4%的同學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其餘都沒有明確的目標,甚至沒有考慮過。

3》與是否專業對口方面:逾六成的同學以找到工作為第一目標,對於專業對口性不很關心。

4》地域意願: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學們的首選,其餘依次為東部沿海、生源地,有16%的同學沒有固定意向。對於地域的選擇,同學們的首選標準是崗位的多元化和發展機會要大,其次則是工作待遇和國際化水平。

5》對用人單位的意願:性質方面,國有企業、民樣大型企業是同學們的首選,其次是政府部門,外企、事業單位不被同學們看好,值得一提的是有 11%的同學願意選擇自主創業。對於首份工資五成同學選擇1000--__,極少數選擇800--1000或__--30000

3、資訊獲取方面:就資訊獲取的程度,對於我校就業政策很瞭解的人佔27%,不關心的佔9%,瞭解比較少的共有65%;就資訊獲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選擇並且方式很多樣,其中通過學院張貼通知公告獲取資訊的人最多,佔24%,其它方式如輔導員老師通知、學校就業網站、就業市場招聘廣告等都有人選擇,但人數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畢業生對就業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62%的同學認為當前就業形勢嚴峻,而且只有13%的同學認為自己有實力找到工作。

4、應屆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有76%的同學已經簽約了3個以上的單位

5、應屆生的反思、經驗:對學校,四成的同學需要職業生涯規劃輔導,16%的同學需要區域與行業發展形勢報告,只有16%的同學需要就業常識和應聘技巧或求職心理輔導,因而有37%的同學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意義不大;對自己,不同的同學認為自己欠缺的素質不同,分佈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質是溝通協調能力和自我學習提高能力。對於想要自主創業的同學,五成認為需要資金五成認為需要能力和經驗。大多同學講畢業生就業不順利的原因歸為就業人數太多、金融風暴、實踐經驗少。

調研結論:

一、縱向比較

對於熱能專業,目前仍有過半的同學沒有簽約就業,有的選擇出國留學或考研。除了金融風暴對於產業的影響,大學階段沒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招聘資訊、區域產業發展資訊流通不暢也是主要原因,同學們在學校訓練的資料處理能力、獲得的專業職業證書並不如交流溝通能力、資訊蒐集處理能力重要,特別是同學們並沒有在大學期間培養良好的自學能力;對於環境專業,與以往相同八成的同學沒有就業,其中多數選擇考研,另外多數同學認為自己欠缺資料出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素質較低。對於建環專業就業,同學們的就業率突破七成,但仍認為學校的就業資訊支援比較匱乏。

二、橫向比較

1、比較實際就業情況,建環專業的同學就業率最高,其次為熱能和環境,其中環境專業的同學考研人數最多。2、在大學期間,有自己職業規劃的同學不足三成,其中環境專業最高為21%,其餘同學對於未來沒有明確的認知。3、面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同學們的普遍認識實現就業後擇業,能夠接受工資待遇較低的工作,專業是否對口已不再成為同學們擇業的首要標準,國有企業依然是同學們的首選。4、歸納同學們的經驗教訓,學校的資訊支援、在校期間職業規劃教育的普及、自學能力的培養是首先需要重視的方面。

綜上所述,作為學校應當在職業規劃教育、自主學習教育、實習實踐教育以及資訊支援方面加強工作;作為同學自己,應當為自己的未來早作準備,認清當前的外部環境,明確自己的目標,找到理想與現實的交匯點,通過提高自己的各項素質來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在未來的競爭中佔據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