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品牌調研報告範文4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27W
本文目錄品牌調研報告範文水果產業現狀和品牌情況的調研報告質監分局助推質量與品牌建設調研報告“學校特色品牌建立與學生發展的研究”調研報告

近年來,市的來料加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扶持下得以較快較好發展,成為農村富餘婦女勞動力和城鎮下崗失業女工就業增收的有效途徑,XX年實現市內外加工費超億元,現有19000餘人從事來料加工。但在來料加工的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加工品種比較單一,技術含量低;加工人員工資偏低,加工隊伍不夠穩定以及缺乏品牌效應、承接業務能力不強等,這些問題制約著來料加工健康發展。

品牌調研報告範文4篇

通過深入鄉鎮(街道)、行政村、經紀人處調研,探討市來料加工今後一段時期的主攻方向,認為發展平車加工,打造布藝服飾加工品牌,形成品牌效應,推動來料加工健康有序發展,具有可行性。

一、市平車來料加工現狀。全市現有平車經紀人52人,平車加工企業、平車加工點58個,平車1121臺,主要分佈在城區、近郊鄉鎮、安仁、八都等地,加工產品為床上用品、服裝、環保家居用品等布藝產品。平車加工所帶動的低收入人群、移民、下崗女工等從業人員有2712人,人均月工資在1500元左右。全市年發放加工費達4000餘萬元,佔全市加工費的30%,佔比市外加工的55%。平車加工以加工貨源相對充足、加工組織相對簡單、加工費相對較高、加工環境相對清潔吸引著經紀人和加工者加入平車加工隊伍,平車發展漸成趨勢,成為市主要加工特色,具備一定的發展基礎,可推動發展。

二、發展平車加工的有利條件。

一是加工有傳統。婦女心靈手巧,素有縫紉傳統,縫紉機曾是陪嫁的必備品,“會做衣服”是農村婦女婚前需要掌握的技術之一,這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使婦女的縫紉技藝得以沿襲,的成衣店在市小有名氣。

二是政策有導向。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高度重視來料加工業的發展,在政策扶持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援。XX年出臺的《市推進來料加工發展實施意見》明確規定了對發展平車等機械類加工經紀人的補助,當年兌現購置補助476臺12萬元。

三是培訓有專攻。市婦聯注重加強了平車縫紉等技術的培訓,與人事勞動部門銜接,依託平車來料加工企業建立了兩個勞動力素質培訓基地,邊培訓邊就業。如鼓勵經紀人趙文盛、梅盛昌、蘭衛飛利用閒置機器,開展培訓,並立顯成效,在城區、安仁、上洋、八都等設立分點;管鬆梅在塔石季邊等村開展了8期培訓班,培訓人員300人,並提供了32臺平車,供部分特困戶無償使用,培養了一批技術嫻熟的加工隊伍。這些已經成型的加工點和加工隊伍,將為承接平車加工業務提供保障。

四是帶動有龍頭。近年來,市通過引進外地平車來料加工企業和注重引導本地成熟加工點產業升級,培育平車龍頭示範企業。一是積極引進外地來料加工企業。現設立在安仁鎮溪西工業小區內的市盛開工藝品有限公司是市婦聯XX年引進的平車來料加工企業。該企業現有平車86臺,培訓人員200多人,主要生產床上用品,年發放加工費300餘萬元。該來料加工企業的建立,輻射安仁鎮的下山脫貧小區和移民小區,帶動當地農村婦女175人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二是大力引導本地成熟來料加工點升級。華爾服飾有限公司於XX年成立,其前身為梅盛昌來料加工點,貨源穩定,加工費兌現及時,是個發展前景良好的加工站點。市婦聯通過多次走訪寧波廠商,宣傳的招商引資政策,促成其註冊市華爾服飾有限公司。該企業目前共有平車120臺,在鄉鎮街道設立了4個分點,工人200餘名,年發放加工費300萬元,XX年外貿出口100餘萬美元。龍頭示範帶動效應初步顯現。

三、發展平車加工的幾點建議

1、爭取重視,政策傾斜。要著力爭取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和農辦、移辦、工商、人事勞動等相關部門大力支援,加大政策傾斜扶持力度,充分調動經紀人和加工者的積極性。相關部門在對經紀人進行考核的基礎上,將政策兌現到位,提高政策影響力。

2、宣傳引導,渲染氛圍。充分利用報紙、電臺、電視臺、網路等多種宣傳渠道進行宣傳,營造氛圍,提升布藝服飾品牌知名度;在寧波、溫州、金華等服飾業發達城市舉行推介會,幫助經紀人拓寬貨源;發揮經紀人聯誼會的作用,加強經紀人之間的溝通、聯絡、協作,互助共贏,合力打造品牌;充分發揮駐義烏聯絡處的作用,積極向客商推薦布藝服飾品牌。

3、多頭培訓,典型帶動。注重加強平車縫紉等技術的培訓,通過勞動人事就業培訓平臺,擬定培訓意向和培訓規模,加強與平車經紀人溝通,開展多頭培訓,培養一大批技術嫻熟的加工隊伍。利用安仁盛開工藝品有限公司、城區華爾服飾有限公司兩個勞動力素質培訓基地,分別以安仁、八都、查田為中心,輻射道太、龍南、上洋、竹洋、蘭巨、小梅、屏南,有針對性地開展平車加工培訓,為形成布藝服飾加工特色培養人力資源,引導兩個基地在合適鄉鎮、村建立加工點,形成加工點、加工基地、加工企業層遞,因地制宜、梯度發展的模式。積極引進來料加工企業,幫助引進企業擴大生產,培育本地企業實現產業提升,形成龍頭帶動效應。

4、面上激勵,點上扶助。整合移辦、農辦、殘聯等相關部門資源,面上激勵,點上扶助,點面結合,補在點上,用活補助資金,建設廠房、購置裝置,以租賃方式,減輕經紀人投資成本,幫助經紀人盤活資金,擴大生產,促進產業提升。如試點成功,可在中心鎮、移民鄉鎮全面鋪開,成熟一個發展一個,逐步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加工特色,積極打造布藝服飾加工品牌,不斷推進我市來料加工健康有序發展。

水果產業現狀和品牌情況的調研報告品牌調研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一、果業發展情況

(一)總體情況及特色基地型別面積

我縣在果業生產中強化果業種植結構調整,使各類果品不斷向優生區集中。積極推廣“四項”關鍵技術,大力實施優果工程,突出發展葡萄、杏、桃等時令鮮果和地方特色品種,全縣形成了北部沿山葡萄、蘋果,中部灌區時令鮮果和澳洲青苹,南部涇河沿線棗、杏、梨等名優特水果3個果品基地,合理種植早、中、晚熟品種(比例為10:20:70)。在果業發展上依託龍頭企業壯大優勢產業,已初步形成了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格局,截止年,我縣為張裕公司發展釀酒葡萄15000畝。目前,全縣果樹面積18萬畝,優特新雜果面積14萬畝(其中蘋果4萬畝、葡萄2.5萬畝、杏3.5萬畝、桃2萬畝、梨2萬畝、棗2萬畝、其它1.7萬畝),年果品總產13.5萬噸左右,產值達2.4億元,農民人均果業純收入400多元。全縣有果汁加工企業3個,果品批發市場7個,銷果經濟人員1000多人,果品冷藏庫6個,儲量1.2萬噸,標準化示範園20個,農民科技人員800多人,果品農村經濟組織13個。我縣被省政府評為省級優質時令水果基地縣。

(二)發展形勢

1、有利因素。我縣遠離工業區,工業汙染少,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南部臺塬和北部沿山地區海拔高、光照充足、晝夜溫差較大,特別適合發展杏、葡萄、棗等多種雜果,中部灌區土層深厚、質地疏鬆、灌溉條件方便,是桃、梨、澳洲青苹等果品的優生區。隨著我縣以雜果為主的果品區域佈局的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水果面積和產量將穩步增長,質量進一步提高。我縣勞動力資源豐富,生產成本低於全省平均水平,果品價格優勢較強,黨的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新農村建設成為各級黨委工作的重中之重,國家在建設投資、財政支出、銀行貸款等方面都要向農村傾斜,支援力度前所未有,這將極大地鼓舞和調動廣大果農發展果業特色經濟的積極性。縣委、縣政府把果業列為全縣經濟特色優勢產業之一,不斷加大釀酒葡萄等果品基地建設,推進產業化經營,也為果業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組織保障和政策支援。

2、不利因素。我縣果區大多冬春乾旱,盛花期晚霜時有發生,夏季多發冰雹,災害性天氣對果品生產影響較大。園藝產業作為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對農民素質要求較高,但是目前我縣還沒有建立專門的果農培訓機構和體系,果農整體素質較低。同時部分果農小農意識嚴重,市場觀念淡薄,組織化程度低,與市場環境下果業快速發展的客觀要求不適應。

二、發展規劃

—年果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原則和目標任務(一)指導思想。認真貫徹縣委、縣政府關於加快果業產業化建設的決定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攬果業發展全域性,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果品質量安全為核心,以實施標準化生產為突破口,發展壯大張裕公司、怡科公司等龍頭企業,大力開拓國內外市場,推進產業化經營,帶動果業現代化發展,努力實現果業強縣目標。

(二)發展原則

1、發揮優勢原則。立足我縣果業實際,充分發揮現有資源條件、產業基礎、市場環境及生產技術等方面的優勢,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進一步促進果業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2、市場導向原則。立足國內外兩大市場對果品多樣化、多層次、優質化的需求,用現代理念和手段組織生產與流通,建立品牌,全方位提高我縣果品的市場競爭力,突出發展雜果,把特色雜果做精、做細、做優。

3、產業化開發原則。立足果業整體開發,積極推進產業化程序,構建優勢產業延伸產業鏈,形成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果業產業化經營格局,提高果業的整體素質和效益。

4、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堅持產業發展與資源保護並重,數量與質量並重,經濟效益與社會生態效益並重,實現果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三)發展思路:以黨的xx屆三中全會為指導,以促進農民增收,建設全省時令水果大縣和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為目標,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進標準化、集約化、產業化經營,提升果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經營水平,加快轉變果業增長方式,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

(四)目標任務

到年,全縣水果總面積達到20萬畝,其中蘋果3萬畝,葡萄7萬畝(其中釀酒葡萄6萬畝)、梨1.5萬畝、杏2萬畝、棗2萬畝、桃2萬畝、柿、李、櫻桃等其它時令特色水果2萬畝。果品貯藏能力達到10萬噸,其中氣調、冷藏能力達到2.5萬噸,加工能力佔到水果總產量的40%,年鮮果外銷6萬噸。在果業發展重點村建立專業合作社50個,建設標準化示範園30個,面積10000畝,建設白王、口鎮、蔣路、龍泉、王橋釀酒葡萄“一鄉一業”鄉鎮,王橋屯楊桃,白王齊家寨、蔣路張溝、龍泉龍源、王橋北峪釀酒葡萄,橋底官苗、中張張佰姚雜果,太平陳員灣杏,太平駱村、橋底溝而上蘋果等“一村一品”專業村10個,全縣農民人均果品純收入達到600元,增長8%,淨增200元。建成全省優質果品生產和加工基地,把果業做成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

三、工作措施

(一)加大投入力度

1、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和果農投入為主體的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投融資體系,每年安排一定的資金,用於組織標準化生產,實用技術培訓推廣,良種苗繁育引進、示範園建設、中介組織培育和市場開拓等重點工作。

2、加快對果業專業合作社投入,抓好現有的果業合作社規範化建設步伐。

3、加大優勢果品基地建設投入,突出抓好苗木和基礎設施建設。

4、加大綠色果品基地建設投入,大力推廣無公害標準化栽培管理技術。

(二)加快推進產業化建設

1、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實行局長負責制,進一步強化對果業工作的領導,做好生產、貯藏、加工、流通和銷售等方面的綜合協調與管理工作,園藝站圍繞果業發展搞好技術、資訊等服務工作。按照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加快組建各類果業協會或商會,提高果業組織程度。鼓勵果農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組建鄉村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合作經濟組織,積極開展技術、農資供應、病蟲防治、產品銷售等服務,逐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2、建立健全龍頭帶動體系。打破地域、行業和所有制界限,通過市場和政策引導,支援重點龍頭企業,名牌產品等,採取兼併、聯營、參股、租賃等多種方式實行低成本擴張,在種苗生產、果品銷售、加工等方面發展。

(三)加強營銷流通手段

1、建立果品交易流通平臺,為果品批發交易提供服務。在果品重點鄉鎮建設一批果品產地批發市場,在縣城的果品批發市場設立綠色果品交易區和精品果品交易區。

2、加強產後處理。主要包括採後商品處理生產線、冷藏、氣調貯藏設施、冷鏈運輸設施以及果品系列深加工及迴圈綜合利用。

3、積極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國內市場按照“網路化、連鎖化、規模化”的發展思路,採取開辦直銷視窗、設點經銷、發展連鎖超市、果行代銷等方式,有計劃、有組織地擴大銷售網路;國際市場以綠色果品基地建設為載體,通過加強出口果園註冊認證,提高質量安全,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實施開放經營,鞏固泰國、新加坡等南亞市場,使果品穩步走向國際。

(四)加大產業基礎建設

1、提高果品質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果園生產管理投入,不斷提高果農素質,實施標準化生產,加大“四項”關鍵技術推廣,使果品質量上一個新臺階,繼續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增強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加快推進綠色果品基地建設,大力推行市場準入制。

2、發展龍頭企業,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擴大龍頭企業規模,增強帶動發展能力,增加果品貯藏能力,延長銷售期,加強果品產後精細化、商品化處理,使企業與果農之間形成良好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生產、加工、銷售緊密結合,穩定營銷市場。

(五)加大產業改造力度

1、加強良種苗木引進繁育。按照發展需要,建立繁育苗圃,加快引進優新品種,選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優良品種,加強品種的審定、推廣工作,保證生產發展和苗木更新的需要。

2、基地建設。包括標準園和示範園兩部分,標準園建設包括果園道路系統、水利設施、改土整地及標準化生產體系等,示範園建設除包括果園基本建設外,還包括節水灌溉系統和無公害生產體系等。

3、果品質量安全監測。質量和安全是影響果品貿易的兩大關鍵因素,急需儘快建立起我縣果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對產地環境、投入品、檢疫性病蟲害、農藥殘留、重金屬等有害元素等進行有效監控。在果業局建設果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在果業主產鄉鎮建設果品質量安全檢測站(點),選擇部分重點果業合作社或協會建設果品質量安全檢測點。

4、加強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建設技術創新、市場服務體系和果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六)加強資訊化建設

1、充分利用先進的資訊裝置、技術以及各種現代傳媒,建立內聯基地和企業、外聯國內外市場的縣、鄉、村三級資訊網路,逐步延伸到果區農戶,不斷提高資訊的收集、處理、釋出能力,為生產和經營提供全方位資訊服務,以資訊化促進產業化。

2、在果業局建設果業資訊服務中心,在果業主產鄉鎮建設果業資訊服務分中心,在果業重點龍頭企業、批發市場建設果業資訊服務站點,及時收集、分析、釋出國內外、省內外果品生產、管理、貯藏加工、果品交易等產前、產中、產後服務方面的資訊和政策,為果農、中介組織和企業提供資訊服務。

(七)加大科技投入

依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職業技術學院等科技力量,整合現有的科技資源,建立健全專業性強、產學研相結合的縣、鄉、村三級科研和推廣體系,在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及標準化等方面加強科技攻關,促進成果轉化,實現果業整體上臺階。

1、強化果農技術培訓。堅定不移地推廣“四項”關鍵技術以及各項配套技術,擴大示範,認真組織實施科技培訓計劃,完善培訓手段,建立以縣級專家為主要師資力量、各級專業人員為傳播力量、廣大果農為受訓物件的長效培訓機制,注重果農實用技術素質的提高,兼顧經營理念、市場知識、資訊科技、政策法規等綜合能力的培養,提高培訓效果。每年培訓果農1萬人次,儘快使全縣果樹種植戶都有1名技術明白人,每百畝有一名技術骨幹10名技術能手。

2、加快綠色果品基地建設。搞好規劃,切實做好綠色果品認證的組織實施和監管工作,通過科技手段重點解決好農藥殘留、植物膨大劑使用等問題,強化病蟲害、產地環境和投入品監控和管理,儘快建成4萬畝綠色果品基地,提高果品的質量安全水平。結合農村能源戶用沼氣工程,建設“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態果園,帶動農戶養畜,果園種草,實現果畜良性互動,全面發展。

3、進一步優化果樹品種結構。以市場為導向,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快新優品種的引進、繁育、示範、推廣,建立“栽培一代、試驗一代、儲備一代“的品種格局,從品種上搶佔果業發展的制高點。

(八)提升知名度建立新品牌

1、加強“果品”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監管工作。按照《果品地理標誌產品標準》組織果農進行生產,選擇具有一定實力、市場信譽好的專業合作社,使用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專用標誌,開展創名牌活動,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2、提高果品商品性。各有關部門要加強果品包裝管理,規範包裝,加強果品產後清洗打蠟、分級包裝等商品化處理,嚴厲打擊以次充好,摻雜使假等不法行為。

3、強化行業自律。通過協會等行業自律組織加強果品企業和果農的行為自律,維護果品形象,引導全行業建立誠信理念,增強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

四、重點任務

(一)優化生產佈局,調整品種結構,穩步擴大規模1、蘋果:按照“擴大優生區、穩定適宜區、限制非適宜區”的思路,到年,北部沿山和南部臺塬優生區面積佔到蘋果總面積的75%,海拔600—800米地區重點發展晚熟和中晚熟優質鮮食蘋果,建設1萬畝綠色蘋果基地,海拔400—600米地區重點發展早中熟鮮食蘋果和加工專用蘋果,建設2萬畝加工果基地。積極調整品種結構,加快老園改造,發展新優品種,推廣無病毒種苗,使早中晚熟比例調整為10:20:70,全縣面積穩定在3萬畝,產量達到3萬噸。

2、葡萄:主要在北部沿山的白王、口鎮、蔣路、龍泉、王橋、興隆、橋底等鄉鎮建成相對集中連片的釀酒葡萄生產基地,適度擴大面積,依託龍頭企業發展“訂單農業”,推廣優質高效標準化栽培管理,提高產業化水平。到年,釀酒葡萄和鮮食葡萄面積分別達到6萬畝和1萬畝。

3、杏:在涇河以南的太平、高莊塬區重點發展太平紅杏、金太陽杏等品種,依託果業協會等合作經濟組織,為果農搞好產前、產中、產後一系列服務,適度擴大面積,加快品種結構調整,推廣標準化載培管理技術,提高果實品質,加強宣傳,樹立品牌。到年使面積達到2萬畝,產量2.1萬噸。

4、棗:在太平鎮建設鮮食棗基地;在北部沿山的王橋、白王、口鎮、蔣路、龍泉建設鮮食加工兼用棗基地,大力推廣規範化生產技術,提高單產和質量,加強鮮食貯藏保鮮技術的研究,發展加工業,擴大外銷。到年,全縣紅棗面積和產量分別達到2萬畝和1.8萬噸。

5、梨:涇河沿線和中部灌區,有一定基礎的鄉鎮重點發展酥梨,黃金梨、水晶梨、中華玉梨、綠寶石等品種,適度擴大面積,加快品種結構調整,推廣標準化栽培管理技術。到年,使早、中、晚熟品種比例逐步調整到5:20:75,面積穩定在1.5萬畝,產量1.6萬噸。

6、桃:主要在三渠、雲陽、涇幹、燕王、永樂、崇文等鄉鎮建設優質桃基地,積極引進和推廣早、中熟優良品種,加快品種更新換代,到年,使早、中、晚熟品種比例調整到5:10:85,面積和產量分別達到2萬畝和1.8萬噸。

7、柿子、李子、櫻桃等時令特色水果。在城鎮郊區和氣候環境獨特的區域建設一批時令特色水果基地,重點發展柿子、李子、櫻桃等。大力實施標準化栽培,提高質量,擴大銷售。到年,面積發展到2萬畝,產量達到1.5萬噸。

(二)大力實施以“四項”關鍵技術為主要內容的優果工程,不斷提高生產水平逐步建立健全技術推廣體系,加強優果技術的引進、研發、試驗、示範和推廣,加大各級各類示範園的建設、認證和投入力度,示範引導,典型帶動,穩步推進生產水平提升。加大對技術培訓的投入力度,採取印發資料、辦技術培訓班、選送進修、脫產培訓等方式,縣、鄉、村三級技術隊伍建設,確保每戶果農有1名合格技術明白人,為新優技術的推廣和生產水平的提高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援。到年,全面實施優果工程,優果率達到75%以上。

(三)著力培育一批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

在鼓勵現有果品加工龍頭企業提升水平,拓寬市場的同時,著力扶持果品採後處理、包裝、冷藏、貯銷及加工等龍頭企業,重點培育一批規模大、實力強的以鮮果營銷為主的流通型龍頭企業,加強果品營銷體系建設,逐步擴大市場佔有率。到年,使全縣果品加工增加值比現在翻一番,鮮果貯藏能力和採後商品化處理率達到總產量的60%,其中冷庫、氣調庫貯藏能力達到12.5%。

(四)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

精心打造果品品牌形象,全面推行信譽卡制度,實行質量承諾,不斷提高市場信譽,擴大市場空間。按照“網路化、連鎖化、規模化”的發展思路,採取開辦直銷視窗、設點經銷、果行代銷等形式,有計劃、有組織地擴大銷售網路,力爭到年我縣水果在國內外市場佔有率比年提高15—20%,以綠色果品基地建設為載體,通過加強果園註冊認證,提高果品質量安全,增強與果品企業協調合作為途徑,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實施開放經營,不斷鞏固和擴大市場。到年,我縣果品鮮外銷量達到6噸。

五、重大專案及佈局

專案是規劃的延伸和支撐,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我縣果業發展將著重抓好基地建設服務體系、質量安全檢測體系、果品產後處理和果品流通體系建設,促進規劃目標實現。

(一)基地建設

重點建設旱腰帶地區釀酒葡萄基地,配套進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優質高效標準化釀酒葡萄示範園建設,帶動專案區群眾脫貧致富;突出發展名優特新雜果,在涇河沿岸建設大棗、肉杏、酥梨基地;涇河一線及西北臺塬建設加工專用蘋果基地,為龍頭企業提供純正優質的加工生產原料,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基地建設包括標準園和示範園兩部分,標準園建設包括果園道路系統、水利設施、改土整地及標準化生產體系等,示範園的建設除包括果園基本建設外,還包括節水灌溉系統和無公害生產體系等。

(二)服務體系建設

重點建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資訊服務體系、市場服務體系和果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1、技術創新服務體系。主要從事果業生產、流通加工等技術的創新研究,加強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品種、新技術攻關研究和試驗示範,組織全縣技術骨幹的培訓交流和果農培訓,在城區建設縣果業技術創新中心,在重點鄉鎮建設果業技術服務站。

2、資訊服務體系。主要是及時收集、分析、釋出國內外、省內外果品生產、管理、貯藏加工、果品交易等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各方面資訊和政策,為果農、中介組織和企業提供資訊服務。包括建設縣果業資訊服務中心,在果業主產鄉鎮、重點龍頭企業、批發市場建設果業資訊服務站等。

3、市場服務體系。建立果品交易平臺,為批發商提供果品交易資訊和功能服務等。在重點鄉鎮選擇建設一批果品產地批發市場,在城區的果品批發市場設立綠色果品交易區和精品果品交易點。

4、組織制度創新。重點是加快發展果業專業合作社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提高果業組織化程度和市場競爭力。一是抓好縣級果業協會建設,協助政府開展行業管理、保護和技術交流,加強行業自律。二是在果業基地重點鄉鎮扶持建設一批發展較好的果農協會,組織果農進行果業生產和果品銷售,提高果農的組織化程度。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政策扶持,優化發展環境。通過調整財政支援農業支出結構,制訂財政支援優勢果品發展的政策,設立果業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果農的支援補貼。

(二)推進科技創新,提升產業水平。強化對果農的技術培訓,加速推廣“四項”關鍵技術以及各項配套技術,擴大示範,力爭到年全面推行,每年培訓果農1萬人(次),儘快使全縣果樹種植戶都有1名技術明白人。加快綠色果品基地建設,通過科技手段重點解決好農藥殘留等問題,強化病蟲害、產地環境的監控和管理,結合農村能源戶用沼氣工程,建設“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態果園,實現果畜互動,良性發展。以市場為導向,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快新優品種引進、繁育、示範、推廣,進一步優化果樹品種結構。

(三)建立健全領導組織體系,確保健康發展。實行縣鄉兩級行政負責制,強化對果業工作的領導。果業部門要做好果業生產、貯藏、加工、流通等方面的綜合協調與管理工作,果業技術服務機構要圍繞果業發展搞好技術、資訊等服務工作,加快各類果業協會建設,提高果業組織化程度,鼓勵果農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組建鄉村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積極開展技術、農資、病蟲防治、果品銷售等服務。

(四)樹立產業形象,提高市場信譽

鼓勵支援名牌建立活動,加強果品產後商品化處理,通過協會等行業自律組織加強果農的行為自律,維護果品的信譽,引導建立誠信意識,塑造果業誠實守信的良好形象。

質監分局助推質量與品牌建設調研報告品牌調研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XX年是開發區建區17週年和省政府批准我區為省級開發區12週年,更是開發區實現“xxx”跨越發展的關鍵之年,可以說,開發區的發展歷經17載的風雨歷程,從無到有、由小到大,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在新的發展階段,面對國際國內金融危機的巨大影響,面對國內外市場競爭和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的新情況,面對產業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的新要求,面對品牌發展和品牌消費的新趨勢,按照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要求,圍繞開發區兩委分析查詢開發區發展存在的問題:1、發展空間狹窄,可有土地不足;2、企業效益較差,佈局不合理;3、體制機制不順。一個月來我深入到轄區30餘家企業,通過對企業的產品質量、質量管理、標準化管理、計量檢測保證能力、售後服務、規範經營、品牌建設等方面情況的全面、深入調研,掌握了第一手資料,調研表明開發區發展存在的以上3個問題都與我區質量、品牌戰略實施力度不夠存在著密切的聯絡,我認為圍繞我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主題和載體:創新、規模、和諧發展,無論是創新發展還是規模發展都迫切需要推進質量振興戰略、打造品牌強區,這也是破解制約我區企業和經濟發展難題的一把金鑰匙。

一、我區質量與品牌建設的現狀

近幾年來,我區經濟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產品質量不斷提升,品牌數量不斷增加。全區共有山西省名牌產品1個,山西省著名商標2個,山西省質量信譽aaa級企業1個,aa級企業5個,a級企業3個。

(一)產業基礎不斷加強

我區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基礎不斷壯大,工業主導產業得到重點發展,特別是世界500強富士康集團落戶我區,太陽石實業公司、富基新材料公司、環球樂百利特科技公司等高新企業的建成,帶動全區工業經濟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第三產業繁榮活躍,房地產、汽車銷售等行業蓬勃發展,新型業態不斷湧現。

我區工業產品在經濟技術開發、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形成了精密磨具、精密鑄造、汽車配件、針織服裝、礦用風筒、醫藥、新材料、新型節能燈等支柱產業。其中,“森鵝”為山西省名牌產品;“森鵝”、“軍爵”為山西省著名商標。全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35.2%,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4%,達到3.75億元。我區出口產品持續快速增長,XX年外貿進出口額比上年增長26%,達到8547萬美元。精密光機電、高檔鑄件等商品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

(二)質量條件不斷改善

我區企業技術進步工作不斷加強,企業研發機構不斷增加,技術開發能力不斷增強。全區共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7家,省級技術研發中心1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完成3.17億元,比上年增長107%,佔到全區的84%。質量、標準、計量等工作基礎不斷夯實。全區重點骨幹企業採標率達到90%以上,全區產品標準覆蓋率在95%以上。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食品、醫藥的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全區重點行業基本配備了必要的計量和檢測手段。太陽石煤炭檢測中心執行良好。

(三)政府的服務和激勵機制不斷完善

區管委會XX年成立了質量興區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質量興區工作的領導,出臺了《**經濟開發區質量興區工作實施方案》、《關於成立**經濟開發區名牌戰略領導組的通知》。各有關部門也齊心協力,初步形成了齊抓共管、上下互動的良好工作局面。

我區的質量與品牌建設雖有較好的基礎,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

第一、質量與品牌意識不強

一是對質量工作與品牌培育的意義、作用缺乏深刻的認識。區政府儘管XX年就成立了質量興區工作領導小組,但對質量工作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認為質量是企業和監管部門的事,沒有把質量興區工作當作一項關係全區發展的重要戰略來對待,沒有在思想認識上給予高度重視,主動著力抓好質量與品牌工作,對質量工作的經費支援不夠,質量興區活動開展不夠,全區講質量、重質量氛圍不濃,企業重視質量、提高質量、爭創名牌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有些部門認為創品牌是企業的事,與自己無關;有些企業把質量與品牌僅僅看作是一個產品的外在形象,而忽視了品牌的內在建設,沒有充分利用品牌資源進行有效運作;有些企業認為有沒有名牌無所謂,缺乏長遠的發展目標和創牌意識。品牌培育也缺乏一個長期科學的規劃,沒有形成全社會共同“育牌”的意識。

二是重內力,輕外力,創品牌意識不強。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發展,既要依靠科技、人才、專案、管理等生產內力的推動,也需要 “名牌產品”稱號等流通外力的擴張。目前,我區創名牌意識總體不強,重發展內力、輕發展外力的現象還較多的存在。從企業自身來說,許多企業謀求發展,重心往往偏在企業內力的壯大上,對品牌等外力的促動作用重視不夠。表現在,企業資金的投入投在添裝置、上專案、搞技改的多,投在爭創、宣傳品牌產品上的比例明顯偏少。從政府角度來講,區政府鼓勵企業上專案、搞技改、擴規模的扶持政策多、力度大,而對企業爭創名牌產品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對於名牌的重視,國內外許多地區和企業的一些做法對我們應該有所啟迪,像溫州市就對企業爭創名牌產品實行重獎政策;美國可口可樂品牌有150年的歷史,馳名全世界,但公司每年還拿出利潤的30%做品牌的廣告宣傳費用等。

第二、沒有處理好貼牌和創牌的關係

作為企業發展起步階段,企業採取借用別人的品牌進行生產,有利於企業迅速進入市場參與競爭。但有些企業沒有處理好貼牌和自己創立品牌的關係,長期依靠別人,沒有自己創牌的意識,滿足於貼牌生產,滿足於搞簡單的來料加工,甘心為他人做嫁衣裳,只看到了眼前的一點兒小利,而忽視了品牌所帶來的長遠的發展和利益。

第三、質量與品牌工作的措施不夠有力完善

從縱向比較來看,我省XX、XX年對中國名牌產品、國家免檢產品分別獎勵100萬元和50萬元;我市對獲得山西省標誌性名牌產品和名牌產品的企業分別予以50萬元和30萬元的重獎;從橫向比較來看,我市澤州、高平、陽城、城區、沁水等縣市先後對獲得山西省質量信譽等級企業實施了獎勵,它們都制定了較為具體完善的質量或品牌建設發展規劃,這些足以說明這些地區質量與品牌建設工作思路目標明確、措施得力、制度完善。並且澤州、高平因為質量工作突出而獲得全國質量興市工作先進市殊榮,陽城今年也在積極爭創此項榮譽。我區雖然XX年就提出“質量興區”的口號,隨後也出臺了相關的工作方案,但品牌獎勵政策遲遲沒有出臺,對“質量興區”和品牌培育缺乏長遠的發展規劃、發展目標和具體的培育物件及措施,致使質量品牌工作因政府政策引導和推動力不足而停留於表面,沒有引向深入。

第四、產品的技術和質量存在一定差距

我區絕大部分企業總體裝備水平偏低,工藝技術比較落後,企業的創新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更大,大部分企業的產品尚處於模仿創新階段。技術支撐體系建設相對滯後,不說與省內其它地區相比,單說與我市澤州、高平、陽城等兄弟縣市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除國家法定檢測機構外,澤州縣已有鑄造產品檢測中心、農副產品檢測中心、礦用產品安全檢定校正中心、種子檢測中心、氣瓶檢驗中心5個省、市級專業檢測中心,高平市有食品專業檢測中心1個,陽城縣有省級陶瓷專業檢測中心1個。而我區目前沒有一家與全區優勢產業相一致的專業檢測機構。

第五、品牌產品的數量太少

目前全市共有“中國名牌”產品2個,國家免檢產品6個,山西省名牌產品24個,而我區中國名牌產品、國家免檢產品均是空白,山西省名牌產品僅有1個,與澤州縣的7個,高平市的5個,陽城縣的4個相比,數量差距太大,而且呈現出接替名牌產品欠缺的尷尬局面,這不用說與全國、全省先進開發區相比不能相提並論,就是與我市先進兄弟縣市相比都有較大差距,與開發區作為全市經濟結構調整的主戰場和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地位極不相稱。

第六、企業質量品牌效益不高。

一方面是我區面臨著建設用地緊缺,發展空間不足的嚴峻局面。全區批准規劃面積為4平方公里,目前轄區範圍內可利用成片建設用地已基本規劃使用完,開發區發展空間緊張,新上專案現已面臨無地可用的局面。另一方面是我區總體上企業質量品牌效益不高,經濟總量不大。全區企業數量不少,但規模不大;粗加工產品多,但高精尖產品少;一般質量產品多,但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少;產品種類不少,但品牌產品少。除了富士康大專案外,雖然企業總數超過300戶,但規模工業企業不到10戶,50萬元以上的納稅戶只有18戶,500萬元以上的納稅大戶只有3戶,XX年,全區單位土地面積gdp產出僅有約9萬元/畝。由此可見,緊缺的土地資源與企業質量品牌效益不高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為制約我區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而有限的土地資源是國家對經濟開發區的必然要求,因此提高企業質量品牌效益成為打通這一瓶頸的必然選擇。當前提高我區企業質量品牌效益就是要走質量品牌集約效益型的發展路子,按照做精——做強——做穩——做大的途徑達到規模發展。

二、我區質量與品牌發展的目標思路取向

打造“品牌強區”,應把質量振興戰略、品牌建設理念貫穿到全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各個領域,構建企業、政府、社會等各方協調、共同推進的機制和環境,培育產業品牌、企業品牌、區域品牌和城市品牌,提升品牌價值和國際競爭力,進一步發揮品牌的強大推動作用。今後五年,建議實施“131”品牌發展計劃。即爭創1箇中國世界名牌,3箇中國名牌產品、國家免檢產品等國家級品牌,10個以上省級品牌。通過五年努力,使各類品牌產品所產生的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60%左右,初步形成以各類品牌帶動企業發展的新格局。再經過五年努力,到2019年,各類品牌產品所產生的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90%左右,基本實現打造品牌強區的目標。

為實現品牌強區目標,在指導思想上應以黨的xx大精神為指導,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以全面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為核心,調整產業結構,推進企業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完善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強化支撐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政府的引導、培育、扶持力度,重點發展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充分發揮品牌聚資、引才和拓展市場功能,全面提升我區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實現經濟和社會更好更快地發展。

三、我區質量與品牌發展的對策措施

推進質量振興戰略,打造品牌強區,實施名牌戰略,從發展的態勢看,已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重視的程度和實施的力度問題。未來市場將進入品牌競爭時代,今後經濟的競爭,很大層面上將是品牌的競爭。必須搶抓先機,大力實施名牌戰略,做大做強品牌經濟,推動我區經濟的更好更快發展。著重要凸現以下六個“度”:

1、大力開展質量興市活動,提高政府對質量興區戰略的重視程度和實施力度。質量是企業和區域經濟的生命線,是一個地區經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綜合體現,這早已成為人們普遍的共識,我區作為全市結構調整的主戰場和經濟發展的增長極,推進質量興區戰略的意義尤為重要,因此,我們要深入開展質量興區活動,區政府要每年拿出一定的資金用於開展質量興區活動和質量工作的經費,要通過大力開展質量興區活動,在全區營造人人重視質量、人人為了質量的良好氛圍,引導企業狠抓質量管理,加強技術創新,加快產品更新換代,生產高質量、高科技含量、新技術產品,推動全區經濟步入質量效益集約型發展軌道。

2、打“品牌強區”牌,提升政府對品牌戰略實施的重視程度。一個地方經濟的發展,總是有一個階段性層梯式的過程,因此,既要有巨集觀上的長遠規劃,也要有階段性的近期目標。我區建區17年來,大力實施經濟結構調整和對外開放戰略,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引進了一大批外資企業,一系列像“富士康”這樣的高科技產品企業紛紛落戶我區;XX年我區開展了質量興區活動,啟動了名牌戰略,湧現出了“森鵝”服裝1個山西省名牌產品,1個aaa級質量信譽企業,5個aa級質量信譽企業,3個a級質量信譽企業,全區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實踐證明,階段性戰略目標的準確、適時定位,十分重要,決定了一個地方發展經濟力量的集中方向和經濟發展的導向。從我區經濟發展的現狀來看,工業經濟已經達到一定水平;從區外一些地區對今後經濟發展的定位來看,品牌經濟已倍受重視。因此,我區提出“品牌強區”新口號和新戰略的時機已基本成熟。“品牌強區”口號和戰略的提出,將會提升政府對名牌戰略實施的重視程度,有利於引導全區關注名牌,爭創名牌,以做多、做大、做強名牌促進我區經濟的興旺發達。

3、制定扶持名牌政策,加大政府對企業爭創名牌的促進力度。任何一項工作,政府的重視和支援是最大的促動力。創造名牌、經營名牌的主體是企業,但在開始階段需要政府營造良好的氛圍和制定扶持政策加以促進。要充分發揮政府的經濟管理與調控職能,確立名牌經濟理念,把創名牌和保名牌作為政府的一項重要服務職能。要制定品牌強區戰略長期規劃和近期目標,建立領導機構和工作小組,出臺實施意見和獎勵、優惠政策,加強對企業的引導、培育、扶持和規範,幫助和促進企業爭創名牌。如每年從區財政按排一定資金,建立名牌發展專項經費,給予有關企業一定的獎勵;每年把爭創名牌專案列入區政府重點工作目標;對培育發展名牌產品進行的技術改造、技術引進、新產品開發,優先列入區技改計劃,享受有關優惠政策;對獲得中國名牌產品、國家免檢產品、山西省名牌產品、質量信譽等級企業予以重獎;對省級以上名牌產品的企業,及擬創名牌產品企業的稅收,採取先徵後補的辦法,使企業輕裝上陣,更為從容地參與市場競爭;加大“品牌強區”的宣傳力度,增強全社會尤其是企業的名牌意識等。

4、選準品牌扶持重點,增強政府對名牌產品的選育力度。對已有的名牌產品和企業進行扶持,對潛在的優勢產品和企業進行培育,無疑是現階段我區實施品牌強區戰略的核心內容。就目前情況來說,我區還不可能大範圍地對大量企業進行全面扶持,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重點地選擇有限方向,力爭在區域性形成突破。選育要突出三個重點:一是突出高科技產品,如“富士康”、樂百利特高科技產品、蘭花抑爆新技術產品、富基新材料、祥呈加油機顯示器等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自主創新的產品。二是突出具有區域經濟“優勢”的行業,如精密鑄件、礦用風筒等。三是突出優勢品牌的提升,從已有的品牌中篩選出優勢品牌,幫助其升級,如幫助“森鵝”服裝爭創中國名牌產品、國家免檢產品。對選育的重點物件,要在政策、資金、技術、宣傳上給予重點傾斜,加大扶持力度,形成選育的競爭機制,調動企業爭創名牌的積極性。

5、整合部門行政資源,加強部門對企業實施名牌戰略的幫扶力度。實施名牌戰略,政府重在政策的扶持和氛圍的營造,具體的指導和服務則在部門尤其是職能部門。企業實施名牌戰略的積極性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部門的指導和服務的力度。要整合部門行政資源,發揮相關部門的職能優勢,把幫助企業實施名牌戰略工作作為部門應盡的義務和職責,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幫助企業去浮存實、精益求精,實行對企業實施名牌戰略的全方位幫扶。重點是:一要向企業宣傳各類名牌的國家標準和申報程式,幫助企業制定短、中、長期名牌戰略。二要引導和幫助企業把好產品質量關,這方面,部門既要依法規範,更要以扶持的思想指導企業按照國家標準加強技術、經銷管理。三要通過各種新聞媒介大力宣傳我區名牌企業、名牌產品和創名牌的經驗做法,為企業爭創名牌推波助瀾。四要積極保護已有的名牌,依法加強打假治劣,為名牌創造一個健康的發展環境。

6、引導規範企業行為,強化企業對名牌戰略的實施力度。提高我區產品質量總體水平,培育和發展我區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基礎在企業,關鍵也在企業。面對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企業要進一步增強名牌意識、質量意識、創新意識和競爭意識,制定名牌戰略實施方案,設立專項資金,建立相關機構,規範企業生產管理和經營行為,努力培育和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名牌產品。一是企業法人代表不僅自身要具有塑造名牌的緊迫意識,而且要教育全體職工,使每一個人都清楚地知道,創名牌是企業開闢、佔領和擴大市場的重要手段。二是要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觀念,把質量作為企業的生命,將以質取勝的經營戰略落實到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以質量為著力點,建立和完善企業標準體系、計量檢測體系和質量保證體系,加強質量管理,向國際標準看齊,不斷提高產品的檔次。三是不斷開發同一品牌的新產品。企業的活力在於創新,要保持企業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就要不斷推出新產品,不斷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四是突出重點,避免分散品牌資源,致力打造一類名牌產品,以集中提高名牌產品的知名度。五是杜絕傍名牌的短期發展行為,立足可持續發展,專注打造自己的個性名牌。六是加大廣告投入,加強名牌宣傳,培育名牌信譽,擴大名牌的市場影響力。

“學校特色品牌建立與學生髮展的研究”調研報告品牌調研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按照中共嘉定區教育委員會關於做好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現狀調研工作的要求,嘉定區實驗國小黨支部積極行動,由黨支部書記、副書記、副校長牽頭、中層幹部、教師代表組成的專題調研工作小組,圍繞“提升關注力和執行力,當好‘八大員’,促進學校科學發展”的主題,通過認真研究調研內容,制定調研方案,採取發放問卷調查和召開座談會的方式,於10月9日-10月31日期間開展了詳細具體的調研工作,發放全校家長問卷1562份,隨機發放家長問卷174 份,教師問卷94份,召開師生座談會2個,訪談教師、學生50人,現將“學校特色品牌建立與學生髮展的研究”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查目的

科學發展觀既是經濟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也是解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種新矛盾新問題的基本原則。作為基礎教育的一個基層學校,擔負著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的責任。學校特色品牌建立是學校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學校的特色發展必須根植於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面對學校教學條件和環境急劇變化的情形,如何藉助技術進步的力量,構建課程文化,進一步凸顯教育資訊化,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從而促進學校、教師與學生的發展,是本次調研必須著力解決的。通過調研,梳理學校在特色品牌建立與學生髮展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基本經驗,找準問題,突破難點,提高全體教職員工的科學發展能力,促進自身專業化發展,提升在現代資訊科技條件下的有效教學的質量,建立適合學生學習的數生活,促進學生終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二.調研形式和方法

問卷調查(全校與隨機相結合)、召開座談會(教師和學生)、個別訪談

三.調研結果分析

(一)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基本經驗

1.明確了學校特色品牌

09年4月,區教育綜合督導覺得學校的教育技術僅僅是教學工具,如何形成學校品牌還需進一步梳理。通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我們確立辦學理念:創造適合孩子快樂學習的數生活,辦學目標:構建以教育技術與學科整合為核心,以基於網路的社會、家庭、學校協作辦學為手段的數化校園。 “數化學習”成為學校的特色專案。

2.明晰特色品牌與學生髮展的關係

學校的特色品牌必須促進學生髮展,這就需要增強課程的領導力與執行力。

通過紮實深入地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加強了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決策能力。根據“數化學習”這一特色品牌,我們首先明晰了學校的課程文化核心價值觀:創造適合孩子快樂學習的數生活;培養具有鮮明教學風格的個性化教師,具有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師團隊;培養具有記憶力、理解力、創造力、行動力的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聰明有情趣之人。

“數生活”是指通過數化環境,改善學生教育和學習生態,使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社會人士生活在期間,結成夥伴關係,在這個空間裡交往、互動和對話,學會合作、探究和創造。

“聰明”指學生把資訊科技作為學習的認知工具,進行數化學習,初步具有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有情趣”指學會交往與合作的方式、掌握1-2項愉悅性情、放鬆心情的技能。

3. 架構“數化學習”的課程建設

結合科學發展觀學習活動,我們認真學習了上海市課程標準,學校在設定課程框架時,根據上海市二期課改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探究型課程結構佈局,以學生髮展為本,凸顯教育技術與學科整合優勢,構建系統的、科學的、多元化校本課程。

三類課程的建設均包含三個基本要素,即:數化學習環境、數化學習資源和數化學習方式。基礎型課程的校本實施以互動式電子白板、多媒體計算機和網路化環境構成的數化學習環境為平臺,利用數視訊、數音訊、多媒體軟體、線上學習管理系統等數化學習資源進行情景探究學習,有效促進師生互動,提高課堂質量。

拓展型課程分為限定拓展課和自主拓展課。數學類、英語類限定拓展課在1對1的數化環境中,利用“數小英雄”、“敏特英語”等多媒體學習軟體,進行自主發現、探索性的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能力和興趣選擇不同的難度水平進行知識建構。

探究型課程在統整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對資訊科技、嘉定鄉土類主題進行歸類,在各學段形成系列,彙編《走進資訊時代》,出版《嘉定名勝特產》。讓學生在網路環境中,利用部落格、moodle平臺等空間進行合作討論式學習以及問題解決式學習,學習交往與合作的方式,進一步感受資訊時代是一個數化的世界。

4. 開發“數化學習”的校本課程

學校以現代課程觀為指導,充分利用校內外的網路資源及人力資源,進行課程開發。英語學科根據學生記憶單詞難的困惑,與敏特昭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合作開設了快樂英語拓展課。通過學習,旨在增大學生的詞彙積累量,提高學生英語寫作和閱讀分析水平。數學學科利用ibm公司贈送的美國數學課程學習軟體《數小英雄》,開設了數學思維課。充分發揮家長在“學術、技能、特長、愛好”等方面優勢,在moodle平臺上開設各類研究型課程。

5. 導向“數化學習”的專題研究

學校依託上海師範大學教育技術系黎家厚研究生導師團,合作開展《教育資訊化和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專案培訓,聘請上海教科院現代教育實驗室主任蔣鳴和教授為顧問,進行專案的決策諮詢和理論指導。

經兩年多的實踐,教師能逐步應用以下數化學習策略:1.創設情境,培養學生觀察、思維能力;2.藉助人機互動技術和引數處理技術,建立虛擬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積極參與、不斷探索的研究方法;3.通過組織協商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精神;4.創造機會讓學生運用語言、文表述觀點思想,形成個性化的知識結構;5.提供學習者自我評價反饋的機會。通過形成性練習、作品評價方式獲得學習反饋,調整學習的起點和路徑。

通過開通部落格,增加教學反饋和師生、家校聯絡的渠道。通過舉辦教學研討會,帶動有效教學的探索。我校互動技術專案組教師在全國性會議中,大會交流發言2次,在現場上課、說課、課堂實錄、課件、論文等評比中,榮獲特等獎1個,金獎1個,一等獎 14 個,二等獎5個,三等獎 1 個;市級一等獎13個,二等獎8個,三等獎1個,區級以上刊物發表文章26篇。在全國、省市級、區級層面開設展示課、交流課、評比課100餘節;在區級以上教育教學、科研比賽中共獲70個獎項。

(二)存在的影響學校特色品牌發展與學生髮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一是主觀方面的因素。個別領導和教職員工還是習慣於用過去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開展工作、抓教育質量。對科學發展觀存在著思想認識上的偏差,認為這是領導幹部的事,這是學習的需要,與自身工作並無多大關係。工作中缺乏創新精神,面對學校特色建立中遇到的困難,發揮主觀能動性不夠,影響了工作實效性。另外,有些同志忙於抓具體業務,對科學發展觀的學習不夠系統不夠深刻,有的雖然學了,但還不善於用理論聯絡實際,不善於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實踐,不善於總結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以上這些都直接影響了科學發展能力的提高。

二是價值取向方面的因素。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關鍵是要樹立正確的績效觀。績效觀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著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有些同志對績效觀理解不夠深入,把學生髮展片面理解為唯分數至上,忽略了學生思想道德素養、身體心理素養、勞動技能素養的培養。還有一些同志,在追求績效過程中,只顧考慮眼前利益,而不是用更多的精力考慮長遠發展、考慮如何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對於數化學習資源的完善,尤其是數化學習方式的探索與實踐尚處觀望期。如何有效應用數化技術的優勢實現課程學習的最佳目標,還存在一定距離。以上存在的這些問題,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科學發展能力的提高。

三是制度機制方面的因素。科學發展能力具體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主要還是各部門負責人科學發展的能力問題,它不是量化的事物,很難在主觀上得到一致的認同,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評價標準。對於學校來說,各項評價科學發展能力強弱的體系還不夠完善,評價全體教職員工推進科學發展的成效機制還要進一步健全,需要進一步增強針對性和操作性。以上這些因素也客觀上影響著全體教職員工科學發展能力的提高。

四、思考與對策

突破點一: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其實質是要讓學生學會進行數化學習。學校每個教室雖配備了電子白板與短焦投影,數化學習環境在全市處於領先。然而,數化學習的資源還不夠完善,尤其是數化學習方式的探索與實踐尚處在摸索期。如何有效應用數化技術的優勢實現課程學習的最佳目標,還存在一定距離。

對策思考:專家引領,促進教學模式持續變革。學校要積極爭取市教研部門的指導,成為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實驗基地。在專家的引領下,積極實踐探索,加強資訊科技與課程有效整合的研究,逐步形成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作業協同化的數化教學模式。

突破點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面臨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尤其是在數化學習中,校本課程的開發有著自身的特點,需要進行新的探索。

對策思考:挖掘資源,提高課程研發能力。學校將依據課程文化核心價值,不斷吸收先進的課程文化,優化課程發展。加強研發校本課程的技術培訓,加強校際聯動、家校聯動,挖掘資源,整合資源,不斷完善拓展型課程與探究型課程建設。

突破點三:學校班級數增多、學額偏高,但教師編制過緊,給保證師資配備的穩定性帶來較大難度;其次學科教師分佈不均,兼職教師過多,沒有拓展型與探究型課程的專職教師,對兼任拓展型與探究型課程教師的教學評價還沒有形成體系。

對策思考:加強制度保障,加快教師專業成長步伐。學校會以積極姿態面對現狀,進一步用學校發展願景激勵教師發展,完善激勵機制與培訓制度,積極挖掘潛力,加強校本培訓,合理調配師資,優化課程實施,促進學科教學的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