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教育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38W

20__年3月12日至14日,我局組織了始興中學、墨江中學、風度中學、職業中學等四所高中學校的領導和部分骨幹教師一行23人到江西省撫州市臨川一中、臨川二中學習考察,通過參觀校容校貌、聽取學校領導介紹經驗、與撫州市教育行政部門的同志接觸,我們對臨川教育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對臨川教育現象有了初步的解讀,得到了不少的感悟和啟發,現綜述如下: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教育調研報告

一、臨川教育概況

江西省臨川縣,歷來被譽為“才子之鄉”,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和元代戲曲家湯顯祖的故鄉,唐宋八大家就有三家出自這裡(王安石、歐陽修、曾鞏)。因此,這裡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濃郁的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當地百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比誰家更有錢,只比誰家孩子更能幹”。

臨川原為縣級建制,後升格為縣級市,屬撫州市管轄。撫州撤地設市以後,原臨川市又改成為撫州市的一個區—臨川區。撫州全市有380萬人口,是江西省有名的窮市,工業很少,經濟落後。唯一讓撫州人引以為豪的是該地發達的文化和良好的教育,僅在撫州市及臨川區周邊方圓30多公里的土地上,就有5所江西省重點中學,還有1所在建省級重點中學,每所規模都在五千人以上。其中臨川一中和臨川二中相隔不到7公里,臨川一中現有150個教學班,學生120__多人,教師486人,臨川二中有130多個教學班,學生10000多人,教師400多人。

臨川一中和二中辦學歷史不算長,二中建校才30年,一中也只有53年的歷史,卻以驕人的辦學業績贏得了社會的高度讚譽,成為江西省乃至全國的名牌中學之一,先後被評為“20__中國百強中學”、“江西省人民滿意十大品牌中學”、“和諧中國首屆中國小校園文化建設十佳示範學校”、“20__—20__年度公眾滿意中國十大名牌中學”、“首屆江西省十大和諧校園”。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兩校均以教學質量高、人才輩出而著稱。改革開放以來,僅臨川一中就向高等學校輸送優秀新生2.6萬多名,遍及全國各大名校,特別是近幾年來連創江西省大學聯考歷史之最,20__年有12人考取北大、清華,20__年上升為14人,20__年上升為24人,20__年遞增至38人,另有3人考取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江西全省錄取北大、清華的指標共150多人,僅臨川一中就佔了四分之一,省內沒有任何一所中學可以與之相比。用該校一位領導的話來說:“臨川一中幾乎可以左右江西全省的大學聯考”。臨川二中建校30年來,培養少年大學生28個,保送全國重點大學126人,錄取北大、清華60人,獲博士、博士後300多人,數百人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地留學、科研或舉辦實業;學校20多次獲全國高中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團體總分全省前三名。

20__年,美國有一家華文報紙刊登文章,題為:“中國偏僻小鎮打造大學聯考神話”,向世界介紹臨川教育。為總結臨川教育經驗,中國教育學會於20__年3月下旬在撫州市舉辦:“高中教育管理創新論壇暨江西省臨川一中教學經驗研討會,邀請全國教育界領導、專家、著名高中校長、教師共同解讀臨川教育現象,推動高中教育發展。

二、臨川教育發展的幾大措施

1、政府決策引導,打造教育航母。

如前所述,臨川區乃至整個撫州市,工業不發達,經濟基礎薄弱,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已經嚴重落後於改革開放的發展步伐,但當地文化底蘊深厚,尊師重教風氣濃郁。臨川市委、市政府、市教育行政部門領導深刻認識到:臨川教育是一塊品牌,但目前動力不足,必須進行改革。於是在20__年,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了一場大討論:主題是教育如何為經濟發展服務?如何把教育品牌做大做強做優?市府號召要學習浙江經驗,要形成教育特色,把撫州打造成教育名城。明確提出“一個思路、兩個園區、三駕馬車、四苦精神、五個自主”的工作方針。“一個思路”即不平行發展思路,要形成撫州教育龍頭,以龍頭帶動全身;“兩個園區”即撫州市老城區(有撫州一中)和臨川區(臨川一中、二中);“三駕馬車”即撫州一中和臨州一中、臨州二中,在資源配置、招生錄取等方面平均分配,讓三所學校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四苦精神”即領導苦抓,老師苦教、學生苦學、家長苦養;五個自主,即學校人事自主、招生自主、收費自主、支出自主、教學管理自主。當時,撫州市委、市政府做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把當時臨川區屬一中、二中收歸市管,與撫州一中共同組成撫州市教育集團,三所學校從20__年起三年內斷絕“皇糧”,教師工資和學校運作經費由學校自籌,政府把節約出來的資金用於學校硬體建設,這樣逼著學校開拓創新,自謀發展,置之死地而後生。事實證明臨川教育集團的師生們沒有辜負政府的良苦用心。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年的努力,學校年年上新臺階,品牌打出去了,生源也越來越多了,已經形成了良性迴圈。擇校生收費雖然高達6600元至2.4萬元,但江西全省乃至全國各地的學生仍然源源不斷到該校擇校求學。

組建教育集團,由學校自主辦學,不等於政府甩包袱不管。政府抓的是巨集觀管理、資金扶持和政策導向。目前,無論是臨川一中或者二中,校園面積都很小,只有一百零幾畝。在一百零幾畝的土地上容納10000多名師生,其擁擠情況可想而知,班額都在80人以上,生活用房極少,教學用房和辦公用房也很簡陋。這種現象在今年有望徹底改觀,因為市政府已給兩校建了新校區,面積均在三百畝以上。一中新校投入2億多元,二中投入1.26億元,這些資金都是政府來籌措。市政府成立了建校領導小組,市教委組成建校辦公室,負責建校具體事務,學校主要是抓好教育教學和內部管理。

2、學校苦幹巧幹,提升辦學水平

從20__年起,撫州市教育集團所屬的三所學校逐步斷絕“皇糧”,實行自主辦學的模式。學校領導意識到:再也不能“等、靠、要”,必須奮發圖強,創出一條新路,學校才能發展。以臨川一中為例,他們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打造出學校的品牌。

①、改革學校管理體制,實行扁平化管理。學校設正校長1人,副校長5人,加上學校工會主席(副校長級),一正六副,除校長主持全面工作外,其餘六名副校長,每人兼任一個年級主任。除校長不任課外,六名副職全部任課。除了經費開支需校長審批以外,其他日常教學工作、人事安排、管理事務全部由年級組負責。這樣,一個年級主任相當於一個小校長,既在教學第一線,又在管理第一線,減少了中間環節,增強了管理的有效性。

②、狠抓教師隊伍建設和師資培訓工作。臨川一中現任校長饒祥明是從普通教師、班主任、科級主任、副校長逐步上來的,深知提高教師素質的重要性。他任校長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教師隊伍建設,他明令禁打撲克、麻將、禁止有償家教。臨川一中每年招聘數十名新教師,對於30歲以下的年青教師,主要是立足本校,通過“幫、壓、促”三條措施來培養。“幫”是師徒制,由年級主任匯同備課組長確定幫帶物件,新教師每週至少聽1節師傅的課,師傅每兩週至少聽1節新教師的課,並且一定要有記錄,及時反饋,此外還通過備課小組、集體辦公等形式互幫互學;“壓”就是壓擔子,凡未上過高三課程的教師一律要上彙報課(即過關課),不能過關的要重來,不能升級。未任過高三年級課程的教師每年要進行文化考試,考試結果作為安排任課的主要依據,每學期舉辦青年教師基本功(含粉筆課、毛筆字、鋼筆字、普通話、課件和網頁製作等)競賽。臨川二中還組織了專門的聽課小組,每週聽2名教師的課,並在每週日晚教師大會上公示聽課評課情況,有力地促進了教師自覺學習提升;“促”就是用措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如招聘新教師主要看教學基本功,每年安排部分年青教師當班主任或副班主任,安排年青教師當學科競賽輔導員,科研課題吸收年青教師參加研究。通過以上措施,形成了教師你追我趕不甘落後的良好局面。

③、日常工作抓實抓細抓落實。臨川一中和二中學校領導介紹抓常規教學工作時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強調抓實抓細抓落實。臨川一中實行非教學人員坐班制,教堂人員彈性上班,每班設立《教室日記》,由值日班幹記錄教師整天的工作情況、學生上課情況、學生對教師工作的滿意程度等等,每週一次交校長查閱;校長則在每週日晚教師大會上通報情況,每學期由政教處組織一次學生期中整風,每學期由教導處組織一次教學大檢查,內容包括:教師備課、作業及試卷的批改情況,由年級主任召開學生調查會,每班抽5名不同層次的學生分8個方面問題問卷調查教師教學情況,然後由年級主任找教師個別談話幫助,必要時調整工作崗位。臨川二中對教師的工作和學習提出了非常具體的要求,如教師選聘由教研組把關,背靠背打分,並要公開說明評分理由;每年暑假舉辦新教師崗前培訓班,要求新教師上崗前一定要做好大學聯考題,青年語文教師每學期至少要寫10篇下水作文,要求教師每人每年至少寫一篇教學論文交學校評獎交流,要求教師每學期要多讀書,學校開列必讀書目並提供讀書便利。所有這些都不是泛泛要求,而是要檢查落實,已形成制度。功到自然成,由於上述工作抓得實、抓得細、形成制度長期堅持下來,已經成為臨川一中(或二中)的辦學特色和團隊精神,因而臨川一中和二中的教師培養效果在江西全省也是數一數二的,僅臨川二中就培養出11名省級特級教師。

三、臨川教育對我們的啟示

此次赴臨川學習考察,時間很短,但感觸良多,感受很深。臨川教育情況與我縣相比,雖然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許多相同的地方,最大的相同之處就是窮地方辦大教育。因此,筆者認為,臨川教育有許多經驗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1、學校領導和教師的敬業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撫州雖說是地級市,但經濟基礎薄弱,城市也不繁榮。尤其是學校“斷奶”以後,老師打破了鐵飯碗、待遇也不見得很好,班主任津貼每月300—400元,但教師每天早上7時必須到崗,上午4節課,下午3節課,晚上還要下班輔導(七年級2節、八年級3節,九年級以上4節),週六、週日還要上班,每週只有半天時間休息。10000多人的學校,副校長以下全部任課,校長每天7點鐘檢查各年級主任和中層幹部到校情況,年級主任檢查教師到校情況,班主任檢查學生到校情況,天天如此,迴圈往復。另外,教師一般教兩個班課程,每班學生80—100人,每次測練結果最多隔天就要向學生反饋,(這是該校教學上的一條經驗:及時反饋,提高學習效率),工作量可想而知,但是他們不但做到了,而且堅持得很好。對比我縣學校規模雖小,但不少學校領導都沒有任課,總是忙於事務,教師中得過且過,不願吃苦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因此,必須學習臨川教師甘於吃苦、樂於奉獻的精神。當然,這也需要制度加以保證。

2、培養教師的方法和措施值得我們借鑑。前文說到臨川一中和二中對新教師培養採取了很多措施和方法,並且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其中有許多方法是我們曾經用過或者正在使用的。比如對新教師進行“幫、壓、促”,組織新教師上彙報課,進行常規工作大檢查,要求教師寫論文、集體備課等等。為什麼效果不如人家?筆者認為重要原因是沒有人家抓得實抓得細,尤其是對各項評價的結果,沒有人家運用得那麼好。臨川學校管理有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學生督促老師,由學生記錄和反饋教師工作情況,學校根據學生對教師的滿意度來調整對教師的管理方式。而我縣實施類似管理方式的學校少之又少,且很難堅持,總是認為由學生評價教師,有損師道尊嚴,會打擊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臨川教育的經驗證明,這是提升教師素質,促進學校內涵發展的有效途徑,同時也符合現代教育管理理論。

3、臨川教育強調教學進步、強調團隊精神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臨川經驗之一是發揮團隊精神,在教學中重過程、輕結果。其中措施之一是教師福利不與大學聯考掛勾。學校雖然也設立了各種各類獎項,但一般是獎到集體而不直接獎到個人,如考入清華、北大或大學聯考600分以上人數獲全省第一,則按教師人均一萬元獎給全級任課教師,高一高二教師則參照高三獎金基礎按百分比進行獎勵,平時考核則以每次月考成績為參照看進步率,這樣就避免了教師各自為戰,相互保守,老死不相往來的情況。反思我們的管理,往往只重結果,哪一科考好了,就獎勵那一位任課教師。對學生或教師,往往以分數論英雄,很少比進步、比奉獻。在臨川一中聽介紹時,有人問到學校如何激勵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該校領導回答得好:這是長期以來形成的習慣和氛圍,教風、學風一旦形成以後,不需要刻意去塑造,主要靠帶動,代代相傳。我們需要的正是這種絃歌不輟,薪火相傳的優良傳統。

4、教學中重視基礎,及時反饋的做法值得借鑑。臨川一中對教學工作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體現了學校重視基礎的指導思想。比如要求各年級學生都必須有糾錯本,每次測練後要做好糾錯記錄,提倡學生每次檢測後3內必看糾錯本,以後每週看一次,大學聯考前主要看糾錯本,這樣日積月累,使得學生牢記失敗的經驗教訓,不斷矯正思維方法,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又比如要求教師將測練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臨川一中的測練是非常多的,每次測練結果,重點班要求第二天反饋給學生,其他班測要求隔天到反饋,這樣做雖然教師很辛苦,但學生的學習效果卻大大提高。另外,臨川一中非常強調學生寫好字,該校從高一就開設寫字課,一直開到大學聯考前夕,學生的字型寫得工工整整,不但學到了基本功,無形中也提高了大學聯考成績。而我們是別說高中學校,連國小也少有開寫字課,不少教師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平時要求不嚴格,卻常常埋怨學生作業不認真,字型潦草,是否值得反思?

四、值得探討的幾個問題。

1、公立學校改制成類似私立學校,是否符合國家義務教育法規和精神?

臨川一中、二中和撫州一中原是市政府公立重點學校,改制以後,停撥教師工資,由學校自聘教師,自行解決辦學經費,意味著允許學校高收費,在國家實施免費義務教育以後,仍然收取高額擇校費,是否符合國家辦學之精神?應該如何看待類似辦學現象?

2、撫州市成立教育集團,集中優質教育資源,三所中學一個程式碼,平均分配生源,形成鼎足之勢利於學校競爭,這種做法在我縣是否可行?

3、臨川一中和二中分層教學的做法,根據學生基礎,分成“0”、“a”、“b”三層,採取不同的目標要求和教學方法,分別衝刺北大、清華和一本、二本,這種模式是否符合教育公平原則?是否對學生髮展有利?是否值得我縣借鑑?

綜上所述,此次學習考察,使我們開闊了視野,學到了很多好的經驗,同時,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我縣教育存在問題和不足之處,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後,我們將進一步解決思想、深化改革、真抓實幹,把我縣教育工作推向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