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農業農村調研報告(精選8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9W

農業農村調研報告 篇1

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全縣轄四鄉四鎮,104個村委(社群),767個自然村,總人口38.54萬人,農業人口36.49萬人,現有農業勞力力21.81萬人,農村剩餘勞動力7.83萬人。

農業農村調研報告(精選8篇)

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勞促會關於做好勞務產業工作的統一安排、部署及市勞促會《關於召開促進會二屆五次常務理事會的通知》要求,我縣下發了《關於對全縣勞務產業工作進行調研的通知》,要求縣勞促會、縣產業辦對高良鄉、葵山鎮進行調研,各鄉鎮對轄區2~3個村委會進行調研,通過半個多月深入調查瞭解,據實填寫“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調查表”、到鄉鎮和村委會座談、與個別在家務農的村民交流和電話調查個別外出務工農民的基本情況等形式,針對農村勞動力就業型別、方式、區域、收入等展開調查,掌握了第一手資料,根據《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特別行動計劃》要求,結合實際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所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做了全面的分析研究,提出瞭如何增強就業能力、提高農民工素質等方面的措施和下一步工作意見。

一、實施《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特別行動計劃》的背景

縣和省大多數縣市一樣,遭遇了罕見的特大旱災,全縣50萬畝農作物受災,成災49萬畝,絕收面積達46萬畝。全縣8個鄉鎮90個村委會287個自然村8.987萬人、4.88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旱災直接經濟損失2.685億元。為了力保人畜飲水、抓好大春生產,縣委政府一方面採取多種措施抗大旱保民生,一方面組織動員培訓農村勞動力使其轉移就業,將此作為特旱年份的“特別行動”。

二、認真貫徹落實“特別行動計劃”的措施

針對嚴重的旱災實際,我縣將“特別行動計劃”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來抓,迅速開展調研活動,在掌握基本情況的前提下,提出“旱災損失勞務補”的思想,採用“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方法,狠抓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的務工技能,不斷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渠道,將此作為組織實施《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特別行動計劃》的突破口。

(一)工作目標

在貫徹落實“特別行動計劃”工作中,提出勞務產業在年初任務的基礎上,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萬人,確保綜合收入比上年增長13%,達4.7億元以上,人均工資性收入增加150元。

(二)調研基本情況

為了有針對性地做好“特別行動”工作,全面完成各專案標任務,縣勞促會、產業辦按照省、市、縣要求,通過調研,基本掌握了勞務產業及農村勞動力的基本情況。

近三年來,我縣累計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6.8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3.80萬人,其中:縣內轉移1.93萬人,縣外轉移輸出1.87萬人;三年間累計培訓農村勞動力4.35萬人,其中:實用技術培訓2.93萬人,綠色證書培訓0.45萬人,其它培訓0.97萬人;實現勞務收入7.86億元。勞務產業工作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步伐。

如高良鄉,全鄉有農業人口25511人,農村勞動力15230人,幾年來平均每年有6000~7000勞動力到縣內外、省內外打工。據統計,今年春節以來,已外出打工的勞動力6000餘人(包括往年外出打工未返鄉的3000餘人)。春節後外出打工2738人,其中,有序輸出轉移154人,自發轉移2584人,年齡結構為:16~40歲的2304人,40~50歲的372人,50歲以上的62人。文化結構為:國小文化以下1915人,國中文化618人,高中中專113人,大專以下文化28人,參加系統培訓的131人,縣內209人,省內437人,省外209人。從事一產業215人,二產業1429人,三產業951人。

又如村委會,全村委會有10個自然村795戶,3362人,農村勞動力1600人,春節後已外出打工700人,外出打工的勞動力佔全村委勞動力的43%。蚌別村小組壯族青年熊玉興外出打工幾年後,學到了一技之長,走上了公司的管理層,不僅回家新建了20萬元的小洋房,還帶走該村40多名青壯年到該公司打工。新安村是村委會的一個純瑤族自然村,也是一個貧困村,全村150戶,該村幾年來平均每戶都有一個勞動力到外地打工,幾年的外出打工。該村打工回家新建了10~20萬元的新磚瓦房70所。瑤族青年鄧庭芳是該村的特困戶,鄧庭芳攜帶妻子到上海、江蘇打工三年,帶回10萬元資金回家自己動手新建了一幢20萬元洋房,擺脫了貧困。

(三)主要做法及措施

1、加強領導,轉變作風

縣、鄉、村三級勞務產業工作領導小組作為“特別行動計劃”實施主體,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堅持做到責任到人,任務到人,認識到位。勞動保障、農業、扶貧、工會、婦聯、共青團等部門,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形成了統分結合、各盡其責的良好的局面。

2、加大宣傳、工作力度,確保“特別行動計劃”圓滿完成

按照縣委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全縣勞務產業各職能部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開展了一系列轉移就業活動。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利用節假日,在全縣個鄉(鎮)舉辦了12場農村勞動力輸出現場招聘會,送崗到鄉村。縣勞務產業辦、縣總工會、婦聯、共青團利用節假日到各鄉(鎮)發放招工資訊、培訓資訊和舉辦招聘活動13場,動員農村勞動力在大旱之年走出家門,外出務工,增加收入。縣勞務產業辦、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縣總工會、婦聯聯合開展“萬人春風行”活動,共開展專項招聘活動9場,共招聘企業工人283人,主要輸送到福建、廣東等地。截止4月15日,全縣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5945人,其中縣外輸出1958人,縣內轉移3987人,完成全年計劃數的84.4%。

3、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勞動者素質

為進一步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實現“轉得出、穩得住”的目標,縣農廣校、縣職業中學、縣農機校等培訓機構積極組織各類培訓,努力提高農民工的就業技能。到4月15日,全縣共培訓農村勞動力16698人,共中,職業學歷培訓1792人,職業技能掊訓1546人,實用技術培訓11534人。

4、加大投資力度,為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創造良好的條件

我縣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多方籌資,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和輸出及宣傳支援,為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三、存在的問題

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在縣委政府各項有力措施的推動下,得到有序發展。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特點和問題。

(一)投入不足

由於我縣財政及其困難,難以配套轉移、培訓經費,導致工作開展困難較大。

(二)思想認識有待進一步統一

部分幹部群眾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特別行動計劃”認識不到位,對勞動力轉移輸出工作開展能拖就拖,有放任自流的態度,整體配合協調有待進一步改善。

(三)務工人員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由於國家對技能培訓標準還比較低,培訓數量還比較少,體力型輸出還佔較大比例,勞動力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四)勞動力市場及資訊網路建設亟待加強

勞動力市場及資訊網路建設投資少、進展慢,勞動力市場供求資訊的收集與釋出,主要依靠接傳真、打電話、看訊息、發通知等方式,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更不能達到與用工單位、企業快速連線的目的。

四、下步工作意見和建議

(一)加強領導,進一步提高對做好勞務產業工作的認識

各級各部門要加強領導,提高認識,全力以赴實施好扶貧、勞動、農業部門的各類勞動力培訓專案,積極配合做好組織動員工作,讓每戶勞力都參加培訓,掌握一點技能,力爭實現“剩餘勞動力有一個轉移一個”的目標。

(二)加大投入,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創造條件

面對新情況,要做好“特別行動計劃”,讓農民走出家門,實現穩定增長,不加大財力投入是無法實現的。應持續較大幅度地增加對“特別行動計劃”的投入,為抗大旱保穩定提供基礎條件。

(三)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教育制度

我縣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但整體素質不高,難以形成人力資本。這種狀況如不改變,勢必阻礙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程序。結合正在開展的各類勞動力培訓專案,整合各方面有關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資源,建立比較完善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教育與培訓體系。大力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提高勞動力素質,增強就業競爭能力。改革農村教育體制,在普及農村基礎教育的同時,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開展勞動力就業培訓,積極推廣實用技術教育。同時應根據農業資源開發利用及農業現代化要求,有效地對農村勞動力分層次、分專業、分型別的一體化培訓,綜合提高他們的素質技術,給更多的人創造就業條件。

農業農村調研報告 篇2

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援下,縣供銷社認真貫徹全國總社實行的“四項改造”的要求以及縣委、縣政府關於促進供銷社改革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精神,把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與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作為供銷社的突出任務來抓。4月初,我社就__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現狀進行了調研,截至20__年底止,全縣供銷社已興辦各類專業合作社17家,入社社員1759戶,經營範圍涉及食用菌、茶葉、高山蔬菜、雪梨、花卉苗木、網箱養魚等產業,輻射全縣10鄉4鎮及周邊地區,帶動農戶近萬戶。專業合作社的建立,促進了當地產業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的程度,增長了農民的品牌意識,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

一、 農民專業合作社初見成效

(1)有效地促進了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品牌的形成和市場的開拓。

供銷社建辦的專業合作社緊緊圍繞“抓質量、樹品牌、促銷售”九字文章做深做透。如__縣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從辦社的第一天就開始注重品牌建設,註冊了“山蘭”牌商標,經過幾年的努力,20__年即獲得“浙江名牌”產品稱號及浙江省著名商標,產品已打入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供不應求,在同類產品銷售中每500克即比別人要高上5元左右僅品牌一項即增加效益500多萬元,品牌效益明顯。又如__縣漁夫有機魚專業合作社利用__湖這個天然魚場,註冊了“仙宮湖”商標,對__湖的有機魚進行深加工,質量嚴格把關,每年有大批的仙宮湖有機魚進入南京、上海、溫州、杭州等大中城市的超市。目前,專業合作社大多註冊了商標、品牌意識有所提高。

(2)有效地推動了農產品的規模經營。

規模化生產是產業化經營的前提和基礎。供銷社建辦專業合作社就是要引導農民走規模化生產之路,促進產業化經營。__縣農產品專業合作社、__縣漁夫有機魚專業合作社、__縣山裡人茶葉專業合作社就是供銷社看準了__農民發展食用菌這一傳統產業和__湖5萬多畝水域規模,組織農民共同出資組建起來的。經過幾年的發展,我縣的黑木耳種植面積為7000萬袋,香菇為5500萬袋,已成為__的一個支柱產業。__縣山裡人茶葉專業合作社現有茶山1000多畝,還建立了茶葉加工廠,帶動了周邊的種茶農戶300多戶,朱村已成為我縣近遠聞名的茶鄉。

(3)有效地抵禦了市場風險,增加了農民收入,解決農產品買攤問題是供銷社建辦專業合作社的主要目的之一。

__縣農產品專業合作社、__縣漁夫有機魚專業合作社、__縣山裡人茶葉專業合作社均對入社社員實行統一生產、統一收購、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的四統一辦法,同時對社員實行二次返利制度,近兩年共返利127萬元,深受廣大社員的擁護。

二、 存在問題

(1)這幾年我縣專業社雖然發展很快,全縣截止20__年底共計創辦專業合作社46家,數量不少,但總體上還處於起步階段,工作發展不平衡專業規模還不大,帶動力還不強,抵禦市場風險能力也較弱。

(2)我們__是一個山區小縣“九山半水半分田”,全縣10鄉4鎮,11萬人口。主要農業支柱產業為食用菌、茶葉、庫區有機魚等。總量不大和實力不濟是困擾我們發展不快的主要原因。但目前我縣4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同一生產的不止五、六家,他們做同一個產品,各自為戰,嚴重地影響了主導產業的健康、快速的發展。

三、對如何加快專業合作社的看法與建議

本著圍繞當地特色農業、主導農業、進一步辦好專業合作社、力爭達到建辦一個專業社、推動一個產業、發展一方經濟、改造一家基層社、努力把專業合作社辦成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精神。提出以下看法與建議。

1、選擇典型,搞好示範。

這幾年,省、市、縣各級農業部門對專業合作社進行考核,湧現出一批各級示範性專業合作社,其中也不泛省級示範社。他們是我們縣的佼佼者,應很好地總結交流專業合作社建設成功的經驗,剖析問題,找出癥結所在,研究對策措施。特別是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公佈後,我們應抓住這一契機,召開現場會,以典型帶路,做好經驗的總結和推廣,促進我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更好、更快的發展。

2、 組織業務培訓,提高專業合作社人員素質,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體是農民,他們的文化知識、科技水平相對不高。

迫切需要得到一種組織對他們的產前、產中、產後進行服務,包括資訊服務、技術服務和銷售服務。因此各涉農部門,特別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管部門應對各專業社的業務骨幹進行系統的合作經濟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培訓,並組織參觀考察等活動,拓寬視野、逐步提高專業合作社骨幹的業務技能和管理水平,再是形成如農村指導員一樣的制度,派懂管理、能經營的人員到各專業合作社兼職、幫助專業合作社工作、提升合作社的整體能力。

3、 整合資源,共享品牌效益。

目前我縣各專業合作社品牌管理混亂、沒有形成合力。幾個主要農業產業,沒有形成主要品牌。如一張小小的茶葉,我縣的茶葉總量也不過上百噸,但茶葉商標就有“仙宮雪毫”、“雲河綠羽”、“仙宮凝露”、“金枝玉葉”等將近10幾個。這對提升我縣茶葉的產業化水平和整體形象都造成諸多不利影響。因此政府部門應出面牽頭,解決這一“遍地開花”局面,實施整合品牌戰略。學學景寧、遂昌、松陽分別主打“惠民茶”、 “龍谷麗人”和“松陽銀猴”茶葉品牌,採取整合的品牌運作方式,提高了各自茶葉品牌知名度,促進了茶葉有機化標準的實施,達到了良性迴圈。

農業農村調研報告 篇3

__是一個農業大縣,只有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產業基礎,才能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建設好農民的家園,從而有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以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是__農業發展的根本方向。一要大力推進農業特色化。繼續堅定不移地把菜、瓜、果、藥、茶作為主導產業,進一步鞏固“全國無公害示範基地”的成果,以無公害蔬菜、優質果品、優質中藥材基地建設為重點,積極發展以瓜菜為主的綠色食品產業,著力開發以柑桔、木瓜為主的林果業,不斷提升以黃姜、板藍根等中藥材為主的藥材產業,擇優發展以優質豬、牛、羊養殖為主的畜牧業。二要大力推進農業市場化。圍繞市場發展農業,是農業持續發展的前提。加快以縣城為中心,著力構建鄂西北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強化市場資訊服務,為農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資訊服務。三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選擇一批發展潛力較好的企業和專案,繼續加大扶持力度。一是依託資源建龍頭,抓緊建設一批以木瓜、柑桔、蠶沙等深加工為主的龍頭型企業;二是整合資源壯龍頭,加大資金傾斜力度,不斷壯大鄖特粉絲廠、肉聯廠、白羽烏雞公司等一批“老”字號的龍頭企業;三是優化環境引龍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來__發展;四是轉化體制變龍頭,引導和支援部分事業單位走向市場。

利用生態提升農業__較之發達縣市相比較,縣內工業較少,生態環境良好,著力打造秦巴綠色屏障,不斷髮展生態型區域經濟。一要著力發展生態農業。全面推進生態農業園區和藍天工程、碧水工程、綠色工程、汙染防治工程、生態村鎮工程建設,積極建立國家生態農業示範區。把“五改”(改路、改水、改廁、改廚、改欄)、“五通”(通路、通電、通水、通訊息、通沼氣)、“三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庭園淨化)建設作為切入點。全面實施以“綠色基地、綠色加工、綠色營銷”為主的“三綠”工程。二要大力發展觀光農業。以龍之故鄉、神奇鄖陽為品牌,抓緊恐龍時空隧道、恐龍模型和恐龍科普、恐龍展館的立項和建設;並以此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三要不斷髮展休閒農業。__境內有極為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資源和旅遊資源。在國道沿線大力發展“農家樂”,以滿足人們節假日到近效休閒、娛樂、體驗生活、採摘食用品的需要。

依靠科技改造農業依靠科技,才能不斷改變農民傳統的手工插秧、雞鴨散養、人畜混居的生產生活狀況。一要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和運用。力爭通過3-5年的教育培訓,使全縣每戶達到一個科技明白人,每村至少湧現5-10個專業大戶,每組至少有5戶科技示範戶。同時,要根據__的產業佈局,科學確定科技成果的推廣內容。二要注重農業科技園建設與引導作用。近年來,__縣直單位在柳陂等鄉鎮建立了花卉、苗木示範園,優質蔬菜示範園,高產油菜示範園,優質水果示範園,中藥材示範園,使農民學到了很多實用技術。三要加強農業標準化生產。要在全縣選擇3-4個條件較好的鄉鎮作為示範,積極推進農業優質化。打好“鄖陽調水源頭”、“漢江”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域品牌,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農業農村調研報告 篇4

調研目的:農業保險是農戶分散農業風險的一個重要工具,對保障農業生產、發展農業經濟、穩定農民收入有著重要意義。但目前由於種種原因,我國農業保險發展滯後,地處西南邊遠地區的雲南省的農業保險發展亦不盡如人意。本文通過對雲南省相關地市的實地調查,分析了雲南省農業保險發展困境以及進行可持續發展的侷限性。基於此,同時結合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現狀及其主要特點的總結,對我國農業保險發展滯後的深層根源進行了分析和論證。

(一)、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現狀及其主要特點

農業保險試點在社會各界的重視和相關部門的推動下,取得了較為矚目的成績。但大多數人所預期的農業保險“回春”仍然不容樂觀。我們必須看到,農業保險的發展水平還十分低下,遠遠不能滿足我國補償農業災害損失、穩定農業生產和保障農民災後生活的需要,政府不得不揹負沉重的救災負擔。因此,如何促進農業保險的可持續發展,在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及今後的農村經濟發展、城鄉的統籌協調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農業保險發展速度較快,20世紀90年代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很不穩定。

其二,農業保險已達到一定規模,農業保險在國內財產保險市場中已佔有一定份額,但這個份額依然過小,有時甚至顯得無足輕重。儘管如此,這個衡量指標依然較低,農業保險在保險業的發展中顯得極其弱小,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功效。

其三,在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保障農民災後生活方面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保險賠款使被保險人的農業災害損失獲得了部分補償,對於農民購買生產資料,維持農業生產的持續進行,對於保障農民的災後生活是發揮了一定作用的,對於某些地區、某些時期、某些農民來說,這種作用還相當大。此外,農業保險範圍、保險覆蓋面也在不斷擴大,農業保險險種不斷增加,已達到一定數量。農業保險從無到有,險種呈不斷增加之勢,養殖業、種植業保險險種都已達到一定數量,保險標的擴充套件到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林業產品、牲畜、家禽、淡水養殖產品等等。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農業保險的發展水平還十分低下,發展很不穩定,承保面還相當小,市場份額小,險種同市場需求不相適應,所起的作用還十分有限。農業保險發展滯後使其遠遠不能滿足我國補償農業災害損失、穩定農業生產和保

障農民災後生活的需要,也使得政府不得不揹著沉重的救災負擔,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層次還處於較低層次。

(二)雲南省農業保險發展面臨的困境

1.農民及相關部門的風險意識淡薄,需求有限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作為屬於經濟範疇的農業保險,同樣受人們觀念意識的影響。農業保險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補償和經濟共濟制度,其屬性屬於準公共物品,農戶對它的瞭解和認識需要一個過程。我國市場經濟不發達,市場體制還不健全,農民自身意識的約束和收入水平的限制較大,許多地區,包括雲南省在內的一些欠發達的地區,農業保險的意識還相當淡薄,限制了農業保險的需求。

一方面,他們沒有自覺運用社會化保障手段來分散農業生產經營中風險的認識,整體上對農業保險的投保意識不強。保險公司對農業保險既心有疑慮,又力不從心;

另一方面,由於農業保險風險大、農業保險專案通常具有較高保險費率,而高保費又令更多的農民買不起保險。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種惡性迴圈。由於宣傳力度不夠,農民對保險存在認識上的偏差:一是不相信保險的作用,許多農民由於受迷信思想和小農意識的影響,很難相信保險對生產和生活的保障作用;

二是依賴保險,許多農民買了保險後,高枕無憂,不積極參與防災防損,導致損失擴大。這都需要政府和保險人轉變服務理念,科學定位,加大誠信宣傳力度,啟用農民保險意識,加大農業保險推廣力度,切實履行政府職責,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2.農業保險虧損嚴重,供給不足

農業保險存在市場失靈的現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風險關聯性。自然災害是農業生產過程中面臨的主要風險。一般來說,自然災害的波及面廣,常常造成大範圍的損失。

(2)資訊不對稱。農業保險中的逆選擇主要有三種情況:損失預期較高的農民更傾向於購買農業保險,臨時性損失預期較高的農戶更傾向於購買農業保險,潛在的投保農戶將更傾向於投保產量風險較高的土地。而這樣的資訊不對稱給農業保險公司帶來了更高的管理成本及賠付,影響了商業保險公司承保農業保險業務的積極性。

(3)外部性問題。農業保險具有雙重的正外部性,農民購買農業保險獲得的個人邊際收益小於社會邊際收益,農業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的邊際成本高於社會邊際成本,由私人部門市場供求決定的農業保險實際“消費量”將低於社會最佳規模,導致農業保險市場失靈。

由上述三個原因導致的農業保險的市場失靈使商業保險公司提供的農業保險經營出現了虧損。我國的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大多為區域性經營,不利於分散自然災害的關聯性風險。應對資訊不對稱的辦法之一是建立強制或者準強制保險制度。而外部性問題應該通過各級財政補貼解決。在20xx年實施的準強制性保險——能繁母豬保險就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援,保險覆蓋面達到80%以上,這與政府的大力推廣有關。但能繁母豬保險只是農業保險的很小一部分,其他的農業保險專案仍然面臨著上述三個問題,導致供給不足。

3.農業保險缺少地方性法規和財政資金補貼支援

國內外農業保險發展實踐證明,農業保險離不開國家有關政策和法規的約束和指導。從國外農業保險發展實踐看,各國舉辦農業保險的政策目標有兩類:一類主要是推進農村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制度建設,兼顧農業發展;另一類主要是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從中國的實際來看,農業保險立法的重點是政策性農業保險,明確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經營原則、補貼措施、風險保障範圍、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經營組織形式等,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同時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缺少政策性農業保險相關法規,會使農業保險的可持續性受到影響,也不利於建立長效的農業保險機制。

同時,我們從上面對農業保險市場失靈的分析可以看出,沒有政府補貼和稅收優惠等的支援,農業保險舉步維艱。一方面,農業保險是準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外部性,是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的根本;另一方面,農業保險的風險商、成本高、費用高、賠付率高等特點,導致商業保險公司無力經營農業保險。農業保險的財政資金補貼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三)雲南省農業保險可持續發展的侷限性

1.農戶對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較低

雲南省農民對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較低主要是由可支配收入不足、舊經濟體制下的觀念、保險意識淡薄等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有較大一部分農民有參加農業保險的意識,可是因為在收入低,政府補貼力度又不足的情況下,對於農業保險這類“奢侈品”只能望而卻步;其次,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絕大多數農民會選擇自留風險,鮮有采取保險等手段轉移自身的風險。他們更多的是在受災以後向親友尋求經濟上的幫助,或者或是通過過去的積蓄來應對災害所造成的經濟上的損失。而且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農民開始增加種植和養殖的品種,種養品種的多樣化又在客觀上產生了一種內在風險調節和分擔機制,降低了農業災害造成損失所帶來的影響;最後,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不足還受到農戶保險意識淡薄的影響,這主要是由農民對農險瞭解程度低所引起的。可見,農業保險在(雲南省)農村地區的宣傳工作還不到位,普及程度不夠高。

2.農險的高風險性與高成本制約了商業保險公司的積極性

農險的高風險性主要是由自然災害頻發、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嚴重、統計資料不全引起的。

第一,雲南省地處複雜的地質地理背景和特殊的氣候環境,歷來就是一個多災重災的省份。氣象災害(乾旱,洪澇、冰雹、霜凍、低溫等)、地震災害、地質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農業生物災害(農作物病蟲害、獸害、惡性雜草害等)、環境災害(生態破壞、汙染等)是雲南省面臨的最主要的五大類災害。加之生產方式比較落後,經濟生活對自然因素的依賴較大,對自然災害的承受能力較弱。

第二,在農業保險經營中,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尤為嚴重。農民對保險標的風險的瞭解程度要遠高於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所掌握的資訊不足就會造成依此設定的保費偏低的現象。此外,農民在投保後,防災防損工作的質量高低,以及在災後補救措施的及時與否,都會對賠付造成截然不同的影響。

第三,相關統計資料不全。保險公司的經營建立在集合大量同質風險,通過大數定理、精算技術釐定保險費率的基礎之上。然而,雲南地區相關農業統計資料極不完整,這就抑制了保險公司精算技術的發揮,費率釐定無資料可依。這會對保險公司的正常經營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引致經營高風險。

雲南省農業保險的高成本性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其一,雲南農村地區的分佈不均,且較為偏僻。這對保險公司的展業、風險區劃等工作極為不利,由此產生的成本極高。

其二,前面所提到的雲南省的農業保險存在著高風險性,而這種高風險性必然造成保險公司的高賠付,高賠付額就會大大增加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本。保險公司的經營目的最終是為了贏得較高的商業利潤,然而農險的高成本使得保險公司的最終目的大打折扣,嚴重挫傷了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業務的積極性。

3.農業保險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外部環境

首先,我國尚未推出專門的農業保險立法,雲南省也沒有相應的地方性農業保險法規。在這種無法可依的情況下經營農業保險,不僅農民的利益得不到較高的保障,保險司的利益和積極性也會受挫;其次,政府對農業保險的補貼力度不夠。絕大部分農民可支配收入不足,在沒有政府補貼或者補貼不夠的情況下,他們更不可能去購買農業保險,也就無法得到相應的保險保障;最後,政府對農業保險的宣傳和支援工作不到位。在購買了保險的雲南省農戶中,主動去保險公司購買的比重佔了大多數,而鄉村幹部動員購買和統一購買的比重卻不高。在保險公司儘量縮減展業成本的背景下,鄉村政府的宣傳和支援工作的作用隨之凸顯出來。如果鄉村政府能夠積極做好農業保險的宣傳工作,提升農民對農業保險的認知程度,以及在統一購買農業保險這一環節上更加積極主動,加大支援力度,就能夠更好的普及農業保險,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範圍。

(四)、我國農業保險發展滯後的原因分析

1.農業保險的準公共物品屬性

在經濟學中物品按其有無競爭性和排他性被分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自然壟斷物品和共有資源物品。其中公共物品是指有如下特徵的物品:成本或利益的外部經濟;取得上的非競爭性,消費上的非排他性。從農業保險的性質分析,它具有供給和需求雙重的正外部性,但他在消費上有時會表現出非排他性,所以只能稱之為準公共物品[13]。⑴農業保險在“消費”上具有正外部性,表現為農民購買農業保險的邊際私人收益小於邊際社會受益,而邊際私人成本大於邊際社

會成本。農戶消費農業保險的過程中產生了利益外溢,在這種情況下產生農戶對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不足。加之我國農民收入近幾年來增長較為緩慢,面對高昂的農險費率,需求不旺的情況更加嚴重。⑵農業保險在“生產”上也有正外部性。它體現於農業保險人提供農業保險的私人邊際成本大於社會邊際成本,而私人邊際收益小於社會邊際收益。農業保險人“生產”農業保險是承擔了部分本應該由社會承擔的成本,邊際私人成本高於邊際社會成本,但邊際私人收益卻小於邊際社會受益,正外部性由此產生。⑶農業保險提供的保障具有非排他性。容易出現“搭便車”現象,保險公司在進行防災防損時使得一些沒有購買保險的農戶也得到了好處,使得農業保險出現非排他性。

2.農業保險系統性風險較為嚴重,風險難以有效分散

在保險中系統風險則指影響所有保險參與者,使被保險人間的表現產生相關性的因素。農業保險的系統性風險則是指各行為主體間的相互表現而產生的相關性因素,很容易導致主體間的一種惡性迴圈。⑴在農業中,系統性風險首先表現為區域性同類氣候、流行性疫病等。這種風險往往涉及面廣,如大面積乾旱、颶風、洪水等,風險一旦發生則涉及千千萬萬農戶,上億公頃農地。在這種狀況下風險波及面很大,風險高度相關使得保險公司難以將風險在承保個體間有效分散,提高了保險公司承保這種非分散性風險的成本。⑵農業風險具有廣泛的伴生性,即一種風險事故的發生可能會引起另一種或多種風險事故的發生。由此農業保險的損失也容易擴大,而且由於這種損失是多種風險事故的綜合結果,很難區分各種風險事故各自的損失後果,這無疑增加了保險公司的風險。

3.資訊不對稱使保險公司面臨高監督成本和高賠付損失的兩難選擇

資訊不對稱會導致兩種反應——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它們都會對農業保險造成不同程度的市場失靈。⑴逆向選擇。逆向選擇問題在農業保險中非常普遍,比如表現為經營狀況較差的農民隱瞞某種危險和投保動機,有目的的投保農業保險的某個險種(如一切險),使危險集中,如果投保每年可以更新,則有臨時性損失預期的農民更傾向於投保。逆選擇行為使風險集中,不僅損害其他被保險人的利益,而且可能使保險人給付的保險金劇增,甚至收不抵支。⑵道德風險。比如農民投保後減少對農業裝置、家畜和中間投入品(包括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的投入,這同樣增加了保險人的風險。總之,逆選擇和道德風險使農業保險人面臨高監督成本和高賠付損失的兩難選擇,加大了保險人的經營成本,破壞保險籌集資金的功能。如果因資訊不對稱而產生的成本過高,保險人就會減少農業保險供給,或者根本不供給農業保險產品。

4.農業保險經營體制不合理,無法使各行為主體達到利益均衡

農業保險會帶來市場失靈的現象,在各國都是如此,政府成為解決市場失靈的突破口。從我國農險實踐看政府對農業保險的支援除部分稅收支援外,其餘的資金支援很少,政策性農業保險則是完全按商業化的經營模式,這必然導致農業保險發展停滯不前。根據我國實際,對廣大的在農村分散經營的個體農戶,比較適宜在政府主導的框架下讓商業保險公司唱主角的模式。這種模式比較容易鋪開,只要政府的政策到位,扶持措施得當,讓商業保險公司既有利又承擔風險,在政策框架下充分發揮市場化操作的優勢,成功的希望是很大的。剩下的就是解決好補貼問題。

⑴針對險種進行補貼。農業保險是政策性保險,但不是所有的農業保險產品都必須實行政策性經營,只有那些關乎國計民生並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意義,而商業性保險公司又不可能或不願意從事經營的農業保險專案,才有可能納入政策性保險加以補貼。某些險種可以視政策導向,有選擇地、有條件地納入政策性保險,但補貼幅度可以小一些,比如某些單風險農作物保險,雖然這些保險標的也同樣有重要的經濟意義,但這些保險標的遭受冰雹、洪水、火災等單一風險的概率較小,符合一般商業保險承保風險的條件。還有就是一些範圍較小、價值較高的設施農業、精細農業的單風險保險或某些綜合風險保險,也適合商業化經營,由保險公司和農戶來承擔費用,政府可以少補貼一些。

⑵政府補貼的可操作性問題。如果農業保險公司是由各省、市、自治區自主決策開辦的,中央和省兩級補貼都可給該保險公司,似乎合情合理。首先,需要確定對農業保險業務的補貼範圍,制訂補貼規則;其次,需要確定保險公司做了多少符合政策規定的農業保險業務,然後才能進一步確定該為每一類符合政策要求的業務提供多少補貼以及這個補貼在中央和省、市、自治區之間如何分擔。

農業農村調研報告 篇5

按照農業部下發的《農業部辦公廳關於開展20xx年陽光工程任務申報工作的通知》(農辦科[20xx]3號),按通知要求,抽調相關人員認真對集賢縣的農業及農村經濟現狀及發展趨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農業農村人才的需求和機構等方面進行了調研,進行整理和分析,並形成報告。

(一)總體情況

集賢縣行政區劃面積2283.4平方公里,轄5鎮3鄉159個行政村和2個國營農場,總人口32萬,農業人口約18萬。集賢縣是全國產糧大縣、黑龍江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有“中國大豆浸油之鄉”的美譽,特色產業突出。我縣特色產業突出,堅持“園區引領、產業支撐”的發展思路,農產品精深加工、煤化工、經貿物流、新型能源、文化旅遊5個產業快速發展。有糧食加工企業40多家,年加工能力500萬噸以上。年產原煤110萬噸以上,華本能源煤化工等專案正在引領煤炭產業由原煤生產向資源深度開發轉化;有各類專業市場40餘個,集賢商貿城是全省十大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全國文明市場,板子房瓜菜市場是全國最大的西瓜專業批發市場,物流園區、煤炭市場、糧食市場和三江農資批發市場市場繁榮有序,購銷兩旺。

(二)農村實用人才的結構情況

1、從年齡結構上看,41歲以上的共約有74680人,約佔農村實用人才總數的31.3%;40歲及以下的共約有116950人,約佔農村實用人才總數的60.7%。

2、從學歷結構上看,國中以下的共有37705人,約佔農村實用人才總數的24.6%;國中及以上的共有14234人,約佔農村實用人才總數的75.4%。

3、從性別結構上看,女性共有87482人,約佔農村實用人才總數的24.3%。

4、從行業分佈情況上看,全縣共有鄉村管理人員443人,佔實用人才總數的14.1%;生產能人共有1350人,約佔農村實用人才總數的60.3%,其中種植能手730人,養殖能手170人,林農120人,加工能手130人;經營能人共有368人,約佔總數的12%;能工巧匠共有415人,約佔總數的13.5%,其中技能帶動型人才226人,文體類人才189人。

(三)適應我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需求的人才結構。

(1)根據我縣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的需求,缺少開設設施農業、工廠化農業、觀光和旅遊農業、生態農業等專業;(2)根據我縣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要在保持以一產專業為主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二三產業的專業設定,特別是要加大農業工程類專業比重,如農業機械化、農業電氣化等專業;

(3)根據我縣現農產品精深加工程度和質量檢測不高的現狀,要增加農產品精深加工與保鮮、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等專業;

(4)針對我縣是全國產糧大縣、黑龍江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要不斷加大農機服務人員的培訓力度;

(四)我縣農業農村實用人才需求情況預測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和現代農業發展不斷推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升級和農業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農村實用人才需求量將越來越大,預測20xx來我縣農村實用人才需求量為4080人,其中農機服務人員:990人、種植業服務人員:600人、畜牧、漁業從業人員:250人、獸醫服務人員:160人、農業經營管理和農村社會管理人員:1660人、涉農企業及休閒農業從業人員:420人。

集賢縣農村勞動力轉移辦公室

農業農村調研報告 篇6

根據省委政研室的安排部署,我委按照《關於落實省領導對試驗區批示精神的調研方案》的要求,結合工作任務和分工職責,擬定了《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調研方案》,並由委發展計劃處牽頭,組織畜牧辦、科教處、種植業綜合處等有關部門領導、專家,分2個調研小組,於20xx年12月22日―27日,分別深入到、大方縣等地14個鄉鎮、16家企業、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實地調研。調研組深入到生產基地,詳細調查瞭解當前農業生產情況,並與當地政府、農業部門、龍頭企業舉行座談,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xx地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一)基本情況

xx地區轄7縣1市,現有總人口798.6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39.62萬人,農村勞動力455.64萬人,鄉村從業人員412.11萬人。國土面積26853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549.44萬畝(其中,水田68.66萬畝,旱地480.78萬畝),保障灌溉面積431.3公頃(佔耕地總面積的11.75%)。

(二)20xx年農業農村經濟情況

1、預計20xx年,xx地區國民生產總值(GDP)60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31元/人,其中:工資性收入85元,家庭經營收入1850元,財產性收入35.92元,轉移性收入360元。

2、主要農作物生產值情況:20xx年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954.22萬畝,產值190.73億元,(其中,玉米257.24萬畝、23.35億元,鈴薯5.3萬畝、86.7億元,水稻66.32萬畝、5.76億元,小麥92.29萬畝、1.22億元,油菜85.52萬畝、2.41億元;蔬菜253.98萬畝51億元,烤煙66.98萬畝、13.49億元,茶葉面積29.2萬畝、1.38億元,中藥材20.7萬畝5.5億元。預計20xx年糧食產量263.05萬噸,佔全省糧食總產的23.65%。畜牧業肉類總產33.67萬噸,其中生豬28.95萬噸、產值55.4億元,肉羊0.50萬噸、產值2.4億元,肉牛2.12萬噸、產值7.5億元,預計20xx年xx地區肉類總產33.67萬噸,佔全省肉類總產的17.5%。

3、農業產業化經營情況:至20xx年12月,全區共有龍頭企業97家,其中部省級龍頭企業21家,地市級龍頭企業97家,擁有資產億元,20xx年營銷總額9.5億元,帶動農戶130餘萬戶;全區已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943家,社員28945戶,合作社擁有資產5.4億元,流轉土地87.3萬畝。

20xx年農村沼氣建設投入建設資金11475萬元,農村戶用型沼氣池5.1萬口,大中型沼氣池3口,沼氣後續服務站95個,現全區建成農村戶用型沼氣池23.4萬口,適宜建池覆蓋率達到29%,綜合三改配套率達到62%。

二、期間,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判斷

期間,地委、行署認真落實試驗區的相關精神,緊緊圍繞“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農業結構調整為抓手,結合本地實際,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在確保糧油生產穩定發展的基礎上,以生態畜牧業、馬鈴薯、蔬菜、茶葉、水果、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為重點,優勢特色產業快速發展。

(一)糧油生產總量不斷增加,單產水平不斷提高

在糧油生產上,以穩定發展,確保糧食基本自給為目標,通過加強優良新品種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試驗示範和推廣普及,在穩定糧油作物播面的同時,努力提高單產,實現糧油生產穩定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950萬畝左右,,糧食總產由250.52萬噸增加到20xx年的263.05萬噸,糧食單產水平由262公斤/畝,提高到276公斤/畝,全區糧食需求總量約322萬噸,常年生產量達到270萬噸,調入量17.46萬噸(主要是糧食品種之間的調劑,其中大米約14萬噸),調出3萬餘噸,總體看來,糧食基本實現自給。油菜種植面積85.52萬畝,常年總產萬噸左右,單產公斤,並以康星油脂有限公司為龍頭,促進了油菜產業化的快速發展。

(二)農業生產結構逐步調整,優勢特色產業初具規模

期間,xx地區結合本地實際,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抓手,以生態畜牧業、馬鈴薯、蔬菜、茶葉、水果、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為重點,通過政策引導和扶持,強化投入力度,以良種繁育為基礎、基地建設為中心、標準化生產為保障、產業化經營為動力,加快優勢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

1、生態畜牧業發展迅速。

xx地區充分發揮具有汙染小、天然草場面積大(620.33萬畝),灌木林(630萬畝)、林地(1800畝)資源豐富,農作物秸稈總量大(年生產量326萬噸),綠肥種植廣(300餘萬畝)、人工草地保留面積大(80萬畝),飼料來源廣泛(年可用於飼料的糧食和農副產品200餘萬噸)等優勢因素。以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的重點,突出抓好規模養殖和服務體系建設,紮實推進“創新工作機制、調整生產方式、提高科技含量、組建合作組織”的四項措施,強力推進生態畜牧業的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肉類總產由29.42萬噸增加到33萬噸(增加112%),畜牧業產值由40.61億元增加到67億元(增加164%),畜牧業佔農業總產值由37.86%增加到38%(提高1個百分點),養殖戶由1.8萬戶發展到13.6萬戶(增加7.5倍),養殖業收入由287.79元增加到631元(增加219%),養殖業收入佔農民純收入比重由14.1%提高到20.5%(提高6.4個百分點)。按照規劃至20xx年,xx地區投入發展畜牧業的資金穩定在3億元,養殖戶達12萬戶,肉類總產增加到50萬噸,產值達200億元,佔農業總產值50%,養殖業收入達20xx元,佔農民純收入比重增加到30%,培育龍頭企業5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0xx個,至20xx年,xx地區畜禽生產量上升至全省第二位。

2、馬鈴薯產業穩步發展。

xx地區充分利用海拔高、氣候冷涼、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等優勢條件大力發展馬鈴薯生產。通過加強馬鈴薯良種擴繁體系建設,大力推廣脫毒馬鈴薯,加強馬鈴薯市場建設,加快馬鈴薯加工業發展等措施,促進馬鈴薯產業的穩定發展。現xx地區成為國家確定的馬鈴薯種植發展優勢區域,成為全國馬鈴薯四大主要產區之一,成為我省馬鈴薯最大產區。20xx年與20xx年相比:馬鈴薯總產值由34.1億元增加到86.7億元(增加2.5倍),種植馬鈴薯農戶由40萬戶發展到86萬戶(增加2倍),馬鈴薯單產水平由1212.1公斤/畝提高到1278公斤/畝,馬鈴薯收入佔農民總收入比重由5.3%提高到9.5%(提高4.2個百分點)。按照規劃至20xx年,xx地區投入馬鈴薯產業的資金達到5000萬,種植農戶達90萬戶,馬鈴薯總產值達億元,佔農民收入比重增加到12%,馬鈴薯龍頭企業發展到家,馬鈴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xx個。

3、蔬菜產業規模迅速擴大。

xx地區充分利用海拔跨度大、生態型別豐富,交通(鐵路、公路)建設加快等有利條件,通過強化標準化蔬菜基地建設,加快蔬菜基礎設施建設和加大對蔬菜產業扶持力度等措施,促進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蔬菜種植面積由172.1萬畝增加到253.98萬畝(增加1.5倍),蔬菜總產值由20.97億元增加到51億元(增加2.4倍),蔬選單產水平由13.2公斤/畝提高到62.5公斤/畝,種植蔬菜農戶由135萬戶發展到170萬戶(增加40萬戶),蔬菜收入佔農民總收入比重由9.14%上升到14.98%(上升5.8個百分點)。按照規劃至20xx年,xx地區投入蔬菜產業的資金達到1億元,種植農戶達180萬戶,蔬菜總產值達90億元,佔農民收入比重增加到20%,蔬菜營銷與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到50家、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xx個。

4、茶葉產業迅猛發展。

xx地區充分利用荒地、坡地資源豐富,宜茶麵積大等優勢條件,以茶產業作為生態治理、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通過強化政策和資金扶持,全面整合“烏”、“三”、石漠化治理、整村推進等工程(專案)資金髮展茶產業,以新茶園種植及無性系茶苗推廣應用為基礎,加快準建立茶園基地建設和無公害及有機茶產地認證,促進茶產業快速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茶葉總產值由0.365億元增加到1.37597億元(增加3.8倍),種植茶葉農戶由3.8萬戶發展到7.6萬戶(增加2倍),茶葉收入佔農民總收入比重由0.5%提高到2.6%(提高2.1個百分點)。按照規劃至20xx年,xx地區投入馬鈴薯產業的資金達到1.5億元,種植農戶達35萬戶,茶葉總產值達30億元,佔農民收入比重增加到%,茶葉龍頭企業發展到20家、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xx個。

5、特色經果產業加快發展。

xx地區充分利用海拔跨度大、生態型別多樣的有利條件,以蘋果、核桃等為重點,整合“三”生態保護專案、退耕還林鞏固成果專案、國家生態功能區建設專案和爭取國家、省級精品水果專案,加大特色經果業資金投入力度,加快土地流轉,以特色產業基地和精品示範基地建設為基礎,以水果產業基地高標準建設為抓手,全面推動特色經果業的發展。

6、中藥材產業呈快速發展之勢。

xx地區充分利用半夏、大方天麻、百合等一批地道藥材在國際國內影響較大的優勢,通過制定規劃、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基礎,以示範基地建設為核心,以“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產業化經營模式為主體,加快中藥材種植向規模化、規範化發展,促進了中藥材產業的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中藥材種植面積由8萬畝增加到20.7萬畝(增加2.5倍),中藥材總產值由0.9億元增加到5.5億元(增加6.1倍),種植中藥材農戶由1.6萬戶發展到3.5萬戶(2.2倍),中藥材收入佔農民總收入比重由0.005%上升到0.218%(增加43倍)。按照規劃至20xx年,全區中藥材種植農戶發展到12萬戶,中藥材總產值達到30億元,中藥材收入佔農民收入比重增加到1.23,中藥材龍頭企業發展到3-5家、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xx個。

(三)優勢特色產業佔農民收入比重不斷上升

優勢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優化了產業結構,提高了生產效益,不斷髮展成為xx地區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中最大的增長點。20xx年與20xx年相比,優勢特色產業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比重,由30.475%上升到66.96%,已成為農民收入中最大比例部分。同時,隨著優勢特色產業的不斷髮展,產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產業整合度的不斷上升,優勢特色產業的經濟效益也將更加凸顯,為該區生態治理、脫貧致富,以及為xx地區乃至全省“工業化、城鎮化”戰略的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投入力度不斷加大

期間,既是xx地區獲得投入最多的時期,同時也是xx地區各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投入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力度最大的時期。據統計,xx地區在生態畜牧業、馬鈴薯、蔬菜、經果、茶葉、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投入上,20xx年與20xx年相比,由0.4365億元增加到7.2292億元,投入增加16.56倍。其中:生態畜牧業投入資金由1255萬元增加至34887萬元(增加27.8倍);馬鈴薯產業投入資金由20xx萬元增加至4200萬元(增加4.2倍);蔬菜產業投入資金由590萬元增加至4580萬元(增加7.76倍);經果產業投入資金由20萬元增加至3180萬元(增加xx9倍);茶葉產業投入資金由500萬元增加至9460萬元(增加19.92倍);中藥材產業投入資金由900萬元增加至985萬元(增加17.8倍)。經果業、生態畜牧業、茶產業、中藥材產業成為投入增加最多的產業。

(五)產業化發展不斷加快

期間,xx地區結合優勢特色的發展,以加快產業化發展為核心,通過扶持和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和促進“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產業化經營模式發展,促進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擴大產業基地規模,促進優勢產業區域的形成,提高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集中度,加快農產品名特優品牌建設,加快產業化發展。20xx年與20xx年相比,xx地區在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方面的龍頭企業由20家發展到6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從無到有,發展到784個。目前,全區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300家,固定資產達億元的龍頭企業有75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xx55個。建成特色經過林130萬畝、生態畜牧業人工種草基地113.2萬畝、商品蔬菜基地131.9萬畝、茶葉基地29.2萬畝、中藥材生產基地20.7萬畝,較20xx年分別增長65%、87%、11%、217%和228%。累計獲得無公害產地認定61個,面積56.31萬畝;產品認證47個,年產量18.75萬噸;有機農產品認證20個,綠色食品認證1個,質量管理體系認證9個;獲xx名牌產品稱號9個、省證明商標xx個,地理標識產品4個,專利授權4個;獲xx省名特優產品27個,地區優質農產品認證130個。目前,全區已建成優勢特色產業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400餘個,初步形成以、為主的優質肉羊產業帶,以、大方為主的馬鈴薯商品薯產業帶,以、大方、為主的夏秋反季節蔬菜產業帶和以大方、為主的優質辣椒產業帶,以蘋果、核桃、櫻桃、柑桔為主的精品果業產業帶,以、為主的高山生態有機茶產業帶,以半夏、大方天麻為主的中藥材產業帶。此外,xx地區的xx縣獲“中國南方馬鈴薯之鄉”,大方縣獲“中國皺椒之鄉”及“中國天麻之鄉”,xx縣獲“中國竹蓀之鄉”,xx縣獲“中國貢茶之鄉”,xx縣獲“中國高山生態有機茶之鄉”等稱號。

(六)結合實際,制定了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規劃

地委、行署及相關部門結合本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提出了“十二五”期間,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3321”工程,即:建設300萬畝草地畜牧業、300萬畝特色經果林、300萬畝蔬菜,200萬畝茶葉、200萬畝中藥材。配合3321工程的實施,提出了建設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工程和“十帶百園”(xx個5萬畝以上的的xx大特色產業帶,3個5000畝規模以上的特色農業示範園),具有全區的戰略高度。另外,xx地區根據本地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情況,結合省的“十二五”發展規劃,分別制定了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規劃、馬鈴薯產業發展規劃、蔬菜產業發展規劃、特色經果林發展規劃、茶產業發展規劃、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及油菜油脂產業發展規劃等。這些規劃的制定,進一步明確了該區域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定位、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對於下一步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七)不斷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撐體系。

20xx年以來,地委、行署相繼出臺了《關於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若干政策的意見》(畢地黨發[20xx]6號)、《關於建設特色農業基地的意見》(畢地黨發[20xx]12號)、《關於實施“三萬”農業示範工程推進特色農業基地建設的意見》(畢地黨發[20xx]13號)、《關於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水平的意見》(畢地黨發[20xx]19號)、《關於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土地規模經營的意見》(畢署發[20xx]3號)、《關於推進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意見》(畢署發[20xx]6號)、《關於大力推進特色林果產業發展,促進生態建設和農民增收的意見》(畢地黨發[20xx]17號)、《關於促進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意見》(畢署發〔20xx〕26號)、《關於加快高山生態有機茶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畢地黨發[20xx]16號)、《關於加快蔬菜產業發展的意見》(畢地黨辦發[20xx]2號)等一系列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檔案,提出加快發展馬鈴薯、草地生態畜牧業、特色經果林、蔬菜、高山生態有機茶等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明確提出了“做優基地、做大產業、做強加工、做響品牌、做活市場”,“貿工農、產學研一體化”的產業化發展思路,在全區組織實施“3321”工程即特色農業基地建設。

三、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期間是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最快時期,但是,由於該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人口眾多,自然條件生態環境較差,在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尚存在以上方面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差。

一方面由於該區域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較差、山高坡陡、水土流失嚴重、人口多,另一方面該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後,長期以來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嚴重不足,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差,受自然災害影響大。目前區域內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在保灌田土的覆蓋面、人均半畝口糧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及農業生產和產業發展的水、電、路配套等方面嚴重滯後,亟待改善。僅靠試驗區自身力量,短期內難以解決,要實現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必須下大力解決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

二是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的完善。

雖然試驗區結合當地實際,不斷深化改革,創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在土地制度改革試驗、林權制度改革試點,財政扶貧資金貼息、信用社貸款的扶貧機制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改革創新的力度和深度有待提高,特別是作為“先行先試”的試驗區,在政策優惠制定方面,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體系改革與建設方面,在農業科研機構體制改革方面,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投融資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方面,在調動農業科研、技術推廣人員工作積極性,建立合理的分配製度等等方面,均需要進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建立起調動多方積極性,促進當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體制新機制,確實提高該區域在發展農業農村經濟中的承接能力。

三是投入力度亟待增強。

期間,從中央到省,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相關政策,特別是對試驗區新一輪改革發展工作給予最大力度的支援,試驗區成為投入增長最快、增長最多的時期。但由於該區域長期投入嚴重不足,欠賬較多,加之區域內原有的自然經濟條件較差,從改革開發以來相比較,無論是投入的總量,還是人均的投入量,試驗區均處於較低水平,投入力度亟待加大。

四是科技支撐能力較弱,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較低。

近年來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顯著進步,特別是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對於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區域內農業生產的方式較粗放、良種覆蓋率和良法到位率不高,標準化規範化技術的普及率不足,農產品科技含量低等問題較普遍,隨著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科技支撐能力弱的問題也日漸凸顯,區域內的農業科技研發能力、科技儲備能力、農業技術推廣與示範能力、產業化升級的科技支撐等都還較弱,迫切需要得到加強。試驗區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6.4年,低於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為6.75年水平,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接受新知識、技術能力的能力弱,特別是試驗區農村大量的青壯年外出務工,滯留農村的多是老年、婦女和兒童,農業生產勞動力素質亟待提高。

五是保障體系有待健全。

試驗區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在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產業技術支援體系建設、標準化規範化技術基地建設、農產品加工體系、市場營銷和資訊體系建設等方面,有待加強和完善。

四、對促進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相關建議

試驗區成立以來,受到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相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關於支援試驗區新一輪改革發展工作推進建議方案的要求》精神,積極支援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試驗區人口數量、國土面積是全省第二大的地區,貧困人口是全省最多的地區,是全省具有重要戰略的地區。加快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對於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對於“十二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地委、行署及相關部門結合本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提出了“3321”工程(300萬畝草地畜牧業、300萬畝特色經果林、300萬畝蔬菜,萬畝茶葉、萬畝中藥材),結合工程的實施,制定了建設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工程和“十帶百園”(xx個5萬畝以上的的xx大特色產業帶,113個5000畝規模以上的特色農業示範園)措施,明確各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定位、發展思路和目標,思路清晰。

我們認為:在促進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要始終堅持實施“工業化”、“城鎮化”帶動戰略,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用產業化理念推進農業產業發展,用城鎮化理念促進農村發展,進一步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在鞏固糧食基礎的前提下,要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市場為導向,科技為支撐,專案為載體,良種良法配套為基礎,規範化基地建設為重點,產業化發展為保證、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為根本,下大力推進優勢特色產業發展,促進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1、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措施,加快體制機制建設。

充分發揮試驗區“先行先試”的有利條件,加大改革創新步伐,要創造更寬鬆的政策環境,制定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加快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體系改革與建設,加快試驗區農業科研機構體制改革,建立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有效機制,建立充分調動社會各類資源積極參與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體制新機制,為試驗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2、加大對試驗區支援力度。

從中央、省級層面,要制定對試驗區更大的支援政策,在專案、資金、人才等各方面,進一步加大對試驗區的支援。特別是要加強試驗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援,在水利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水電路配套等多方面給予更大支援。

3、加大對試驗區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支援。

一是建立試驗區與省級農業主管部門、省級農業科研機構建立緊密聯絡的專家團隊制度,充分利用專家資源優勢,為試驗區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出謀劃策,充分發揮專家團隊優勢,獲得資訊、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面更大的支援。

二是建議試驗區農業主管部門,按照確定的重點發展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加強與部、省相關部門單位的聯絡,組成特色產業專項考察調研組,深入試驗區開展專項調研,從全省發展的戰略高度,對試驗區各優勢特色產業,再次進行科學合理的定位進一步理清產業發展思路、明確產業發展的措施,促進區域產業之間的合理銜接,強力推進該區域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

三是省級農業主管部門在農業產業化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農田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農業機械化發展和農民科技培訓等方面,將xx地區納入優先支援和建設範圍。

四是試驗區政府、農業部門,要充分考慮各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總體佈局,充分整合有效資源,促進產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共同推進產業協調發展。

農業農村調研報告 篇7

一、xx鎮基本情況

xx鎮是京山縣南部門戶重鎮,處在大洪山與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屬丘陵地貌,版土面積215.2平方公里,轄25個村(場),6724農業戶,2.8萬多農民,耕地面積6.9萬畝。早稻種植面積3.2萬畝,中稻種植面積3.1萬畝,晚稻種植面積3.4萬畝,全鎮全年水稻種植面積9.7萬畝。獲“全國萬畝水稻機插秧核心示範區”,獲“荊門市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鄉鎮”。

二、xx鎮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由於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惠農政策的利好因素,各級黨委、政府“強基礎,重民生,促發展”的重要決策引導,從到是農村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時期,從小型手扶拖拉機、大型聯合收割機到手扶式插秧機,xx鎮的農業機械擁有量有了跨越式發展。截止6月底,全鎮插秧機從的70臺增加到今天的560多臺,xx鎮的插秧機保有量在全省鄉鎮中是位居第一。全鎮現有大型聯合收割機165臺,大型旋耕機135臺,小型手扶拖拉機(配套小旋耕器)多臺,現有排灌臺(點)1200處,全鎮農業機械總動力5.6萬千瓦。全鎮現有農機專業合作社4個。全鎮小麥機收率達92%,早稻、中稻機耕機整率達93%,早稻機插面積達1.9萬畝,中稻機插面積達1.3萬畝,機插率達51%。全鎮上半年機械作業平均率達78.6%,水稻生產主要環節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作業。

三、xx鎮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1、農業機械利用率低,農機具維修保養不到位。

“有機戶無田種,無機戶種田難”。這種現象使得農機具的利用率不高,建議鼓勵無機戶把農田“託管”給有機戶,推動土地流轉,讓農機大戶變成種糧大戶,讓有產業的農民不再為自己的幾畝田操心,輕裝上陣,專心自己的產業。還有一種情況是由於農機具沒有得到很好的維修保養,在農忙正準備作業時“趴窩”,也降低了機械利用率,建議農業機械銷售商增加售後服務,特別是享受國家惠農補貼資金的農機具,不是“一賣了之”就完事了。

2、農機合作社的社會效益不強。

xx鎮現有“親農”、“源發”、“銀華”等多個農機專業合作社,但合作社社員一般都是單兵作業,個人結算,各自為戰。合作社戰鬥力不強,凝聚力不夠,制度不完善,建議本著農機戶自願,組建有特色、小巧型農機專業合作社,以“託管”、“代管”本組、本村的閒散田為主,實行規範化、規模化農業機械作業,增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國家農機購置惠農補貼指標太少。

因國家政策的利好因素,加上大型收割機4-5年就要淘汰,所以現在農村購買各類農機具的熱情持續高漲。以今年第一批農機具購置補貼為例,全鎮有48位農戶申請購買大型聯合收割機,而落實享受國家惠農政策購買大型聯合收割機農戶只有20人。建議向農機大戶、科技示範戶傾斜農機具惠農補貼政策,實行“普補”,以實際購機、實地作業、服務周邊農戶,得到認可後,再“以獎代補”獎勵購機戶,間接提高農機具利用率。

4、鄉鎮農機公益服務中心力量單薄。

在京山縣的綜合機構改革中,鄉鎮農業機械管理站撤銷,成立“農機服務中心”,人員由9人減少到1人,人員身份也轉變成社會聘用人員。鄉鎮農機人員是負責基層農機推廣的最前線,為千家萬戶服務,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機產品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特別是水稻機插秧新技術,要求農機與農藝的高度結合,這些都對服務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議增加農機經費投入,改善辦公條件,定期組織鄉鎮農機服務人員參加各類培訓,系統提升鄉鎮農機服務人員的綜合業務素質和服務能力。

5、農村農業基礎綜合配套設施老化。

鄉鎮農村的機耕道還是上世紀70年代修的,經過這些年使用,已是殘缺不全,有些大型農機具根本到不了農田,只能是“望田興嘆”。農村的水渠也是老化漏水,難以暢通,而機插秧是薄水淺插、栽後回水,這樣就對水源有一定的要求,這些問題都嚴重抑制了農機化的發展。建議抓住新農村建設的機遇,把農村機耕道、水渠網路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規劃中,沒有現代農業的機械化,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新農村。

農業農村調研報告 篇8

發展外向化農業是沿邊地區農業發展趨勢,是迅速提升農業和農村經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是確保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必由之路,也是“興邊富民、提前翻番奔小康”的希望所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沿邊縣(市)同全國一樣面臨著在國際市場重新定位的問題。我省具有農業優勢,又有獨特的區位優勢,應對入世挑戰,就應以這些優勢為依託,大力發展外向型優勢農業。

(一)按照比較效益的原則,選擇優勢主導產業,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外向化農產品生產基地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我國成為世貿組織成員,農業的競爭實質上就是優勢產業和優勢產品的競爭。沿邊各縣(市)必須瞄準市場需求,從資源、區位等優勢出發,抓緊培育一個或幾個品質優、競爭力強、附加值高的優勢主導產業,重點建設一批有規模的專業化農產品基地。要因地因時制宜,用最好的資源發展最具優勢的產業。沿邊縣(市)開發晚、汙染少、生態環境好,發展綠色食品的條件得天獨厚,要把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的生產和加工作為重中之重,培育全省最具特色、最有規模的優勢產品;沿邊縣(市)多草原、飼料來源廣,適宜發展畜牧業,要把畜牧業作為新經濟增長點,突出抓好傳統品種改良和新品種引進,開發“盤踞半壁江山”的優勢產業;沿邊縣(市)多地處寒帶,森林覆蓋率高、山區半山區面積大,林產品、山產品種類繁多,要充分挖掘珍稀野生動植物及藥材養殖和加工潛力,構建獨具冷涼特色的優勢經濟格局;沿邊縣(市)與俄羅斯接壤,全省有3045公里左右的邊境線和20多個邊境口岸,要加快發展俄羅斯市場需求旺盛的農副產品生產和加工,擴張出口創匯的優勢群體,特別是要根據俄方市場現狀及發展變化趨勢,調整和擴充套件具有競爭優勢的蔬菜、水果、食用菌、藥材、畜禽、綠色大米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生產基地,從而優化區域佈局,形成各具特色的外向型優勢農業產業帶和產業區。

(二)找準優勢互補和共同利益的結合點,廣泛開展中俄農業合作,提升外向化農業競爭力

##省與俄羅斯遠東地區同屬於黑龍江流域地區,該地區開發條件得天獨厚,不僅國家關係友好,經濟要素互補,並且是東北亞區域中自然資源最豐富、潛力最大、後勁最強的地區。20__年11月10日,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俄羅斯未來幾年也將加入世貿。入世後,兩國都面臨著一個在國際市場上重新定位的問題。把我省與遠東地區放到世界經濟的大背景會考察,加速、加強我省與遠東農業合作,不僅有利於振興兩國經濟,也有利於促進東北亞,乃至亞太經濟的崛起。中俄雙方在農業、牧業、林業、生物醫藥等領域有很大的互補性。比如農業,俄遠東地區不僅有豐富的可墾土地資源,而且有巨大的糧食、果菜、食品的市場需求,每年穀物缺口80萬噸以上、飼料缺口300萬噸以上,蔬菜、水果、肉產品缺口均在40萬噸左右。而我方則有發展種植業的技術、經驗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並且有大量的商品糧需要尋找銷路,完全可以成為俄羅斯的“米袋子”、“菜籃子”、“果園子”。這就要求沿邊縣(市)要適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潮流,通過區域合作逐步融入經濟一體化和區域化大趨勢中。加大對優良種苗、珍稀品種和農業生產加工技術裝置的引進力度,建立跨地區、有特色的優良種苗培育中心。大力鼓勵外商帶專案、資金、技術、市場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興辦農產品倉儲、運輸和貿易等龍頭企業,藉助外力改造傳統農業,提高產品的品質和競爭力。認真貫徹“走出去”發展戰略,積極參與俄羅斯經濟結構調整,組織和引導農民、民營企業家開展種植業、林業採伐合作,開發綠色食品、自然藥品,實現集約經營,並有計劃、有組織地輸出良種、技術、裝置和勞務,全方位增強區域農業產業的國際比較優勢。

(三)興建產地市場,開闢境外市場,全力構築輻射性強、開放度高的外向化農業市場體系

##省的鄰國俄羅斯消費品市場進口商品佔60,大都是輕工產品、生活日用品和各種副食品,這種互補性經濟格局短期內不會根本改變,其對接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邊境貿易。沿邊縣(市)必須緊緊抓住同俄羅斯經濟互補性強這一關鍵,及時獲取國際市場特別是俄遠東市場發展變化的最新資訊,建立上下貫通的農產品市場資訊網路,構建外聯市場、內結農戶的區域性營銷體系,帶動農村經濟結構整體升級。要轉變觀念,引導農民走進市場和適應市場,搞好服務,用更多的精力抓流通,使農產品產得出、賣得出、賣得好價錢,實現增產增收。抓好現有市場配套完善,加強糧、果、菜、食用菌、畜牧等產地批發市場建設,並向跨區域、遠輻射、大規模、高檔次方向發展。大力開拓國際市場,不斷擴大對俄出口商品種類,加快市場多元化的步伐,在鞏固俄羅斯遠東市場的同時,迅速向西伯利亞及俄羅斯腹地推進。積極組織參加各種農產品展銷訂貨會、貿易洽談會,採取各種形式和措施把當地農產品更多地推向區內外、國內外市場。搞好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參照國際慣例和準則,完善檢測手段,實現與國際接軌。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形成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競爭的市場環境,建立綠色通道,搞活農產品流通。要發展大生產、大流通,通過市場來推動規模經濟發展,通過擴大規模適應市場。在品種質量、貯藏加工、包裝運輸、營銷策略上狠下功夫,使沿邊口岸縣(市)蔬菜、水果等比較優勢儘快轉化為競爭優勢。要十分重視發揮農民經紀人的作用,發揮各種各樣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的作用,為他們創造、提供好的外部環境和發展空間,從而提高農業市場化水平。

(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育強育大龍頭企業,延伸外向化產業鏈條

當前,國際農產品的競爭,實際上是大型的、跨國的農產品加工與銷售企業之間的競爭,只有組建強有力的龍頭企業,才能與國際強手相抗衡。而沿邊地區的經濟要向深層次、廣領域發展,更不能僅僅滿足於做內地商品的“中轉商”,要以國際市場為導向,加快構造進出口產品生產的加工體系,為沿邊經濟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我省沿邊縣(市)多數是農業縣(市),工業基礎薄弱,要實現農業產業的優化、升級,就要把農村第二產業調整的重點放在市場前景好、產業關聯度強的農產品加工業上,向精深加工延伸,向名牌產品拓展。要把創龍頭、育龍頭、護龍頭作為重中之重,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以體制創新、經營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動力,廣泛吸納民間閒散資金和國外資金,引進先進技術、先進人才,扶強扶壯龍頭企業,大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促進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的提升,增強農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通過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有機結合,把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與國內外大市場連線起來,擴大農戶經營外部規模,與本地農業的主導產業相銜接,重點開發高技術、高起點、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果蔬、肉製品、山產品、食品等保鮮、精深加工系列,實現農產品的升級換代。大力開發出口創匯新品種,提高深加工產品出口的比重,扶持和鼓勵組建農業企業集團,賦予優惠政策和進出口經營權,實行“農工貿”一體化經營,建立生產、加工、出口一體化的利益共同體,調整和優化農業內部結構,促進農業的產業化和現代化。要把農產品加工作為鄉鎮企業結構調整的重點,走工業依託農業、反哺農業的新型鄉鎮企業之路,創出一批優勢農產品,帶動沿邊口岸縣(市)農業的發展。

(五)優先安排資金,用足用活政策,為發展外向化農業提供支援保護

外向化農業必須在適度有效的經濟保護下,才能得以快速推進。要實行資金、政策、產業傾斜,要出臺必要的資金扶持、稅費減免、信貸投入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全力支援外向型優勢農業發展。一是資金向基本定位的優勢專案傾斜。鼓勵社會、集體、農戶投入和招商引資;各級政府儘量集中財力,扶持優勢經濟重點專案建設;金融部門的農業貸款,也應重點投向優勢專案,特別要努力保證對優勢“龍頭”企業的流動資金供應。積極爭取上級的支援,加大對水利和生態環境的投入,重點發展以棚室、日光節能溫室、微灌為主要內容的設施農業,做好小流域治理、造林綠化、退耕還林工作,提高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建立優良品種、技術、裝置引進推廣基金,促進農業技術引進和推廣。二是實行政策保護。順應世界經濟發展要求,按照WTO執行規則,結合沿邊縣(市)實際,制定出臺一系列科學、有效的激勵政策,營造縣域經濟發展新優勢。充分運用WTO“綠箱”政策,增強政府對農業的投入。WTO農業協議免除削減的國內支援措施共12項,對應分析,我國尚有6項是空白,其它的支援量也還有限。調整和加大“黃箱”政策支援。入世談判確定“黃箱”補貼不高於農產品總產值的8.5,目前我們的補貼還不到農產品總產值的2,而且原有的補貼還可以調整。建立農業保險體制。加大爭取國家給予的政策性支援和補貼,幫助農民化解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三是加強法制保護。建立健全農業法律法規,走“依法治農、依法護農”的道路,依法保障農業的基礎地位,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保護農業的安全。特別是要加強優勢主導產業的規模化、規範化和標準化生產,加強加工、運銷環節的支援力度,有力地保障外向化農業的快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