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實習教育調查報告(精選4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5K

實習教育調查報告 篇1

計算機已近在我們的各個生活領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地位,通過這次調查瞭解當地計算機的發展狀況,進一步推進計算機的發展。

實習教育調查報告(精選4篇)

一.中國小教育中計算機發展存在的問題與狀況

在中國小教育的發展軌跡中主要以漢語、英語、數學等學科為發展的知識領域,併兼容了地理、化學、物理等社會科學,以此來教育學生發展,然而卻忽略了電腦科學這個日益發展的教育課程,計算機是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是20世紀發展最快的新興學科。計算機及其應用已近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有利的推進了資訊化社會的發展,計算機已成為資訊化社會必不可少的工具,對我們的學習生活、科學研究提供了積極的保障,而且在各種軍事戰爭中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中國小教育似乎忽略了這一門新興學科,教育機構並不太在乎在教學任務中抓住提高這門學科的推廣力度。許多學生及老師不怎麼了解它的優點,從而使中國小教育有一些侷限性。

中國小教育課程有許多不足的教育模式,尤其在計算機教學領域,缺乏必要的聯絡意識,計算機胡發展教育還處在萌芽狀態,計算機思想思維並沒有使大多數學習著所接受,致使計算機在日常教育中停留在不起眼的地位。通過對學生們的大概瞭解,許多學生心中還沒有建立計算機這個意識,只是盲目的認識罷了,沒有怎樣去挖掘計算機隱含的價值,而教師在計算機教育中也只是片片討論,沒有將計算機真正融入到教育教學任務中。

因此,我們在中國小教育中對於普及計算機知識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如何更好的在教育改革中發揮計算機資訊知識,需要每一位教師及學生的積極配合,只有把計算機知識很好的和其他學科教育聯絡起來才會進一步促進計算機的發展,學生的教育知識以及應變能力將會極大胡提高。在以後的教育中應相容對計算機發展的培養,使更多的資訊幫助提高學校文化事業的發展。

二.中國小教育的發展規律及其改革方向

大多數地區的中國小教育都採取以往的教育模式,因循守舊,用傳統的教育體制發展教育事業,因此,很難在教育進展中有所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事業領域湧現出了許多系統綜合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在英國參與式教學的影響下,中國教育發展規律也有了極大的改變,還逐漸從傳統的教育體系中脫離出來,被新的全面的思維所取代。其中湧現出的發散思維教育模式對後來的教育事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來啟發學生對知識的思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走向主動學習。不再盲目的接受知識,而是有規律有體系的深刻了解科學知識。找到其中的教學方法,從而使今年來的學校教育事業不斷提高。

就我們這個地區來說,也許是處於貧困地區吧,新的教學方法還沒有普及與推廣,因此,這裡的教育水平比起南方等城市就顯得非常不足,許多教學方法遠不足以前那些。因此,這裡的教育體制急待完善與加強。而計算機在此中也沒有過多的涉及,好多計算機的資訊知識、系統結構並沒有建立起來,在教育教學中似乎沒有固定統一的教育規律。

就這裡的教育改革方向而言,我們應加大力度提倡使用新的教育思維,讓計算機資訊科技深入到改革教育發展中,用全面綜合的一種教育規律來引導教育事業,並不斷嘗試新的教育模式以及資訊產業技術。在教育中千萬不可遺漏對計算機的發展,始終把計算機作為一門新型科學來發展。

三.對計算機在中國小教育中的社會調查總結

1.通過組織團隊對學校教育中計算機普及發展的調查分析

就學校的教育本身而言,有明顯的科學教育傾向,其中忽略了一些必要的教育任務。缺乏一套完整的系統的教育規律制度,並沒有過高的教育水,教育機構對對學生的教育事業不夠熱情。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喜愛基本課程教育,而對計算機學科課程並不讓大多數學生所接納,使學校教育存在不平衡發展,如此怎麼可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2.實踐中有關社會重點問題的研究

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想發展就必須擁有一套過硬的思想理念,一種過硬的創新思維模式。如此才可以保障國家民族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在實踐中通過調查表明,大多數人關心經濟方面的問題,相對不怎麼提及科學文化事業,人們的商業意識比較濃厚,而教育文化水平卻相當低乏,由此斷定,這個地區的發展模式應該以經濟為主,而科學文化意識就顯得非常單薄。

由以上兩個調查及分析可以粗略的認為,我們個地區並不怎麼關注資訊科學知識的普及與發展,並且在教育教學事業中忽略了對一些學科的教育,而計算機在這裡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只是停留在一個不起眼的地位,人們還沒有被資訊時代的潮流所碰撞,要全面推動這個地區計算機事業的發展比較困難。

四.計算機在今後的發展程序概要的提議

因此調查分析我們這個地區資訊科技教育目前的狀況及面臨的問題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這樣才可能為相關部門作決策提供有價值的資訊。作為未來的資訊科技型人才,我們有責任深入農村中國小做調查研究,這樣可以使我們比較清楚的認識到當前農村中國小計算機教育面臨的問題,進而為解決問題提供事實上的依據,同時也為以後投身於教育事業做好充分的準備。

實習教育調查報告 篇2

摘要:在所有學科中,唯英語這一科目中存在的城鄉差別尤為明顯,課改是否到位,就農村的英語教學還存在哪些問題需要解決的,筆者利用三個多月的時間,採用訪談、問卷、電話訪問等多種方式對我縣近中聯盟的部分的教師、學生和家長就英語教學展開調查,歸納出一些問題,提出了一些尚不成熟的建議,期待著大家一起把農村的英語教學辦得不再有城鄉之別。

關鍵詞:農村 英語教學 調查報告

筆者自1994年畢業以來,一直在農村中學從事英語教學工作。多年來,農村的英語教學實績始終不如縣城的理想,教改已多年,農村學校的實施情況是否完全到位?現狀又如何?還有哪些有待於進一步落實到位?這一系列的問題總困擾著我。作為分管該項工作的校級領導的我,有責任對此工作細緻調查,如今因為要寫研究生論文等因素,藉此機會對農村的英語教學作一調查,以求最大程度提高農村學校的英語教學實績。

一、調查的研究物件

建湖縣近中聯盟的五所農村學校(裴劉中學、蘆溝中學、近湖中學、慶豐中學和海南中學)中的部分老師、學生和家長。

二、調查的內容和方法

(一) 對教師調查的內容和方法

內容:瞭解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校本練習和對學生的學法策略指導等。

方法:通過訪談和“推門聽課”相結合。

(二) 對學生調查的內容和方法

內容:課程設定、學習英語的目的、學習的難易點及掌握程度、學生對英語教師的要求及英語課外活動等是本次調查的重點內容。

方法:問卷調查。在每個學校各個年級抽15名學生,計45名學生,五所學校共抽225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收回率是100%。

(三) 對家長調查的內容和方法

內容:家長對學生學習的態度,家長的知識水平和留守兒童情況等。

方法:現場訪談和電話訪問相結合。

三、調查結果分析

經過三個多月來的調查,結合有關文獻資料的查詢與學習,現將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一) 對教師的調查結果分析

1、教學理念的理解

在本學期始,省“名師團送培到縣”的全縣所有英語教師的培訓中,南京、揚州和建湖縣實驗國中的老師各上了一節觀摩課,聽後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蘇南的課堂教學教師放得開,而蘇北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放不開。而再將縣實中的課與農村學校相比,農村的課就更放不開了。基於這個問題,在調查中,在與英語老師訪談交流和聽課中發現,80%以上教師的教學觀念還是以課本為中心,課堂教學主要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應試教學傾向嚴重。“精講多練、善導自學、激發興趣、師生和諧”的十六個字的教學理念,絕大部分教師沒有實施在課堂教學中。聽課發現,幾乎所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大多時間講解語言點,教師過度側重對知識點講解而忽視語言的實際運用,課堂上學生運用語言交際的時間很少,老師常用機械操練取代學生的真實交際,且在操練時老師往往使用一個固定的對話模式,這更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往往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但在訪談時老師解釋說,這是為了有效提高課堂效率,不浪費時間。顯然這是不讓學生自由表達,而不是老師所說的理由。在這一環節上,課堂預設是要有的,但要更注重課堂生成的內容。在課堂中許多教師只重視對學生的知識輸入,而忽視學生的語言輸出,從而產生英語教學中輸入與輸出的不平衡,造成語言教學事倍功半現象。為了更好地貫徹新課標的精神,教師應當記住:“Teach me,I know. Show me,I remember. Involve me,I learn.”

2. 英語課堂氛圍的營造

經調查,只有不到10%的老師儘量用英語授課來營造英語課堂氛圍。大多數老師把不用英語授課歸為學生素質低、英語底子差,課堂聽不懂,90%以上的老師用中文授課,或中英文混合使用。教學手段主要還是傳統形式的粉筆加黑板加錄音機,使用多媒體教學頻率約50%,有的是因為教師懶得用,有的是因為教室裡沒有,到多媒體教室又怕麻煩。由於教師教學方法過於機械,導致自制力不強的學生逐漸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而教師忽略學生的消極反應,只顧自己講,導致老師和學生達不到互動的效果。時間長了,學生也習慣於被動的單向教學模式,學習惰性普遍,簡單的問題都懶得舉手回答,課堂氛圍因此難以活躍,思維散了,效率自然就無法保證了。

3.教學模式的使用

在前兩年,縣教研室就在全縣範圍內啟用每一科目的教學模式,英語最主要的是使用新課標中倡導的“任務型教學”,但在調查中發現,在常態課中,68%的老師仍然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表現為:以教師為中心;重講輕練,忽視學生的活動與體驗;重視知識的講授,忽視實際語言能力的培養。雖然有些老師在課堂上實施任務型教學,但無視學生的英語實際能力,生搬硬套教學參考書。有的教師認為任務型教學就是讓學生做練習造新對話之類的練習,所以認為任務型教學只適用於條件好的學校,學生基礎好、素質高才能實施。甚至有的教師認為開展任務型教學是浪費時間,因為其結果只是訓練學生簡單的口語能力,學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知識。其實以上這些想法與做法都是不對的,越是成績差的學生越要進行“任務型教學”,讓他們覺得學有所用,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想要多學點。

教材使用這麼多年了,老師們仍然不會使用教材。其實,新教材不像老教材,它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要求老師靈活使用教材。80%以上的老師認為凡是寫在教材中的就是該教的,不能有一點的改動,根本不懂得與時俱進地使用教材。比如,在教9AUnit 5中的Main task 時,教者可以把鞏俐的影星介紹的例子改成現在當紅的學生知道的影星介紹的例子,在調查時有的教師在課堂中甚至於把時間浪費在讀那些影片的名稱上,這樣的課堂只能讓學生更加生厭。《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善於結合實際教學的需要,靈活地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對教材的內容可以進行適當的補充和刪減,使之更加符合學生的需要和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總之,對教師來說,教材不再是金科玉律,而是一種教學依據。教師只能根據教學實際使用教材,而不能照本宣科地使用教材。”這裡需要強調的是:

(1) 對教材的取捨和調整並不意味著教材不合格或者完全不適用。即使再優秀的教材,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也有取捨和調整的餘地。

(2) 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取捨或調整,不會影響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優秀的教材允許教師在使用過程中對具體教學內容進行取捨或調整。

(3) 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取捨和調整並不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業評價成績。學生的學業評價,特別是水平測試,並不以某種教材的具體內容為基礎。有些教師擔心對教材進行取捨或調整後,會影響學生的考試成績,其實這是不必要的擔憂。

4.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的指導

據調查,農村學校70%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比較薄弱,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淡漠。多數老師上課時實行“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忽略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多數教師採取翻譯法和聽說法,進行程式化的技能訓練,其教學目標是講授語言知識,分析語法結構,培養應試能力。很多老師不重視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的培養。在本人的教學經驗中可以知道,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的指導,使我在教學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學習“偷懶”,給學生以方法,讓他們自己去學,這樣既“幸福”了自己,又提高了學生,何樂而不為呢?

5.校本練習的設計

在調查中發現,這是我縣農村學校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隨著農村人進城的大流,成績好的學生也紛紛進城讀書了,留在農村讀書的都是在某些方面,特別是在成績方面不行的學生。針對於這種情況,編寫一本符合農村學生的校本練習真的很有必要。當然,編寫一套高質量的校本練習是很費時的,因為農村學校同軌人少,最多四人,正常兩人,所以老師不願意做這項工作,學校裡又不作要求;再者,因為新書下發時有一套練習,雖題目顯得舊了,還有點偏深,但這練習是領導檢查教學工作時必須查的,所以學生必須做,老師必須講,這已經讓學生的作業量足夠了,如果再有一套練習,學生的作業量就多了。所以農村學校至今沒有幾所有校本練習的,這很不利於“因材施教”,很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對學生的調查結果分析

學生的問卷一共有十六個選項,在彙總時主要歸納成以下四方面:

1、42%的學生表示非常喜歡學習英語,20%的學生表示喜歡學習英語,有38%的學生表示不喜歡學習英語。由此可見,英語教學的形勢是很不容樂觀的。學生的學尚處於被動狀態,還沒有從“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

2、學生學習英語還停留在對語法的死鑽不放而忽視語言本身的交際功能這一平臺上。因為受老師教學的影響,學生的應試觀很強。

3、80%的學生認為自己口語能力最弱,50%的學生認為自己閱讀能力最弱,認為自己聽力和寫作能力最弱的各佔40%,說明現在學生較過去更加關注自己的語言能力的發展,尤其是聽的能力的提高。但是“學生的口頭表述”能力卻遠不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這也恐怕是所有農村中學英語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值得所有在農村中學從事英語教育工作的教師應深思的問題。

4、因為學生的聽力差,所以40%的學生認為教師英語課上應中英合用,這樣既讓學生訓練了聽力,又能聽懂老師所講的。85%的學生希望英語教師上英語課時每週大約兩三次課安排同學們練習對話或做英語遊戲,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60%的學生認為好的英語老師應該能很好地組織課堂訓練活動,85%的學生認為好的英語老師英語口語應該很棒,只有18%的要求好的英語老師能細緻地講解語法和課文。可見學生要求課堂氣氛活躍,課堂訓練到位,讓他們能夠參與課堂,而不是一個專門裝知識的容器。

(三)對家長的調查結果分析

家庭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家長和老師是三位一體的,在教學效果的取得這一問題上,家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農村與縣城的學生成績有所差距,家庭方面對諸多問題的不同理解與做法對學生學習英語也有重大影響。據調查歸納出以下幾方面問題:

1、農村學生的家長相對受教育程度較低,大專以上學歷家長不多,國中或高中畢業的算是有文化,很多家長是國小畢業或者是文盲。他們思想認識比較落後,認識不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18%左右父母懂得一點英語,剩下的82%的完全不懂英語。

2、10%的父母要求其子女既要有較高的筆試能力,又要能夠與人交流,20%的父母要求其子女只要考試能拿高分就行,35%的父母要求其子女能開口講幾句較流利的英語。其中有35%的父母對其子女從未明確表示過什麼要求,似乎不怎麼重視,據與老師交談得知,家長對子女的學習已不再過問。在假期中,只有不到8%的父母送其子女到一些專門的培訓班去培訓學習。由此可知大部分的父母平時對子女英語學習就不夠重視,更別說輔導了。我的班級上沒有一個到老師家或專門機構培訓的,而縣城的培訓機構就很多了。

3、農村家庭相對貧困,無法滿足學生學習英語的物質條件。據訪談可知,國中生中有英語字典的學生佔8%,有復讀機的學生則不到10%。

4、留守兒童居多,許多農村家長忙於生計,外出打工,把孩子託給他人照看,使學生在生活,情感,性格等方面欠缺,影響學習。

在此次調查中可見,農村家長的知識能力、對子女學習的態度和家庭條件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英語學習。

四、基於存在的問題的幾點建議

1.繼續加強教師的培訓工作,利用課題作為引領,要求人人蔘與課題研究,在研究實驗中,讓他們的教學理念得到最終的改變。學校要在教科研加大投入,讓教師多走出去學習,回來後談感受,這樣觀念才得到轉變。再者,現在是網路時代,利用網路,登入“教學新時空”和省、市、縣的教研網站,觀看每個課堂視訊和其他提高業務能力的多個教研活動,且要求觀看後寫教學反思,學校要把此列入對教師的考核中。這樣,教師頭腦中有了新的理念,自然在教學過程中便會使用。

2、在全縣範圍內要加強教師之間的流動,不僅是聯盟間,非聯盟間和城鄉間教師也要流動頻率高些,讓教師在不同的地點多些新鮮感,自然也就從不同的同事間和不同的學校吸收到新鮮的血液,再次激起教師的教學熱情。不要總像以前一樣,每年總通過考試的方式抽調鄉下教師到縣城,讓老師們感覺鄉下的教學質量已不再重要,既然好教師抽調走了,我們就瞎教教吧!所以從某個層面講,教師對新理念的不認真落實,認為學生差不好運用新的理念,領導的這種教師非均衡化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當然這種情況自今年暑假已有所改變,希望教師不再有藉口落實新課改的理念。

3、學校在對學生的素質評價中,一定要加強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這樣對於教師、學生和家長的應試教育觀點會有一定程度的轉變,“重知輕能、重講輕練、重結果輕過程”會得到改變。教師就不會只想盡一切辦法去提高學生的筆試成績,學生就不會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死記硬背語言知識和應付考試中,教師在教學中的組織活動多了,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會調動起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交際能力和自學能力就會得到相應的訓練和培養,時間長了就會形成良性迴圈。

4、對於學生的聽力、閱讀、寫作等弱項,教師自然在平時的教學中多注意這方面的訓練,但同時作為學校也要注意對此方面的投入。對於英語教學學校要配備語音室,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多聽豐富多彩的內容,不至於聽到聽力就覺得頭痛。在閱讀上,在圖書館要多配備一些英語的刊物,這學生在借閱時能有選擇語言的機會。新課標要求到九年級的課外閱讀量達到十五萬字,而作為農村學校的學生在這點上做得遠遠不夠。

5、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所以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讓他們充分認識到英語教育的重要性。學校要利用家長學校、校信通、家長會等方式與家長多聯絡,來轉變家長觀念,以求在教育學生這一問題上家長與學校的觀念一致。不能放棄每一個孩子,孩子是可以教育的,對於他們要有金錢的投入,更要有情感的投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要在一邊激勵他們,作為父母,不能有“棒打成才的觀念”,但也不能有“順其自然”的觀念。

五、結束語

通過此次調查,發現在農村的英語教育上在各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但這些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得到最好的解決。政府、學校、教師、家長等各個層面也會越來越關注和重視農村的英語教學。“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明天的英語教學不會再存在著城鄉之別!

實習教育調查報告 篇3

摘要: 組成教學系統的基本要素是:學生、教師、課程和客觀世界(這裡特指英語語言)。所以,只有將這三者結合起來,才能得到最佳教學效果。通過暑期的校外英語教學實踐,我意識到,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進而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因此,在實習期間我就如何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這一問題展開了調查。

正文: 在上個世紀的最後20年中,經濟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和深度影響著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和社會。過去僅從一國內部的各種因素尋找問題答案的方式正在過時,而許多過去看來只是一個國家內部的問題都越來越多地被放到全球的聯絡的角度來考察。與世界接軌趕上全球化的浪潮,提高公民自身素質,學習英語走出國門變得刻不容緩,學習英語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因而,在中學教學中,特別是英語教學中,更應該結合國際國內形勢,並結合中學生的自身特點因材施教,才能有效的組織教學,使英語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根據這一教學思想,在暑期實習期間,我就如何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積極性等一系列問題展開了調查。

調查的物件是我任課的新洲區鳳凰中學的4個教學班,調查採取問卷調查的形式,共回收有效答卷270份。調查的題目包括如下六個:

1)英語學習的重要性;

2)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3)英語教學中參與的重要性;

4) 你希望課堂和你心目中的英語老師;

5) 你的英語學習途徑;

6) 你喜歡或關注的英語話題。

調查統計分析如下:

一、 學生的學習興趣對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影響

從上表可知,喜歡上英語課的同學與不喜歡同學的比例基本持平,中間部分比例很小,呈兩極分化態勢。這說明學生對待英語課的態度觀點鮮明,它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學生喜歡英語課的原因如下:

1)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好可以擴寬自己的視野;

2)學好英語,近的有利於升學,遠的方便就業;3)喜歡接觸新事物,為了解新文化提供了鑰匙。學生不喜歡英語課的因素,我認為要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分析:

1.教師因素:

1)教師在教學中忽視了中學生的年齡特點是:愛說愛動,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單純沿用傳統教學模式,使用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機械地講解,把學生純粹當成知識的容納器,填鴨式地問學生灌輸在他們眼中枯燥無味,冷冰冰的語法、詞彙,因而,學生便不感興趣,也就更談不上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了。我認為,目前,中學英語教學質量不佳,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2)課後佈置大量的習題,使學生認為所謂學習英語就是做習題,從而在反覆做題中喪失英語學習的興趣。

2.學生因素:

1)本身英語基礎不好。學得越多,越聽不懂、記不住,喪失信心,從而對老師及其所教內容產生恐懼厭煩心理;

2)由於英語學習成績不好,被老師批評,覺得受到了“侮辱”,從而與老師產生“敵對情緒”。

由此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推行“趣味教學法”變得越來越重要。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告訴我們,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親師性”較強。如果他們對某個老師有好感,他們便對這位老師的課感興趣並分外重視,肯下大氣力,花大功夫學這門課,因而成績卓著。所以,我們要創造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和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做中學,學中用,從而激發興趣,學得主動,提高效率。例如,教句子開始可進行聽力比賽,看誰最先說出所聽的句子,看誰讀得好。進而進行單片語句比賽等等,通過小比賽 激發學生興趣,比老師一遍一遍地講,學生一遍一遍地讀,效果好得多。 再如,教課文,可根據不同體裁和內容,採用模擬對話,扮演角色,講故事,述大意、改變人稱等方式方法,變對話為敘述,變敘述為對話,這樣就會把死教材學活。通過即興口頭作文,看圖說話,組句成文等多種形式,增加所學知識的應用機會多,效果必然好。在興趣帶動下,學生逐漸建立起克服一切困難的勇氣;如果喪失了興趣,一方面會變為學習的阻力,另一方面還會造成心理壓力,影響今後的英語學習。所以,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是搞好課堂教學的關鍵和調動其積極主動性的基本條件。

二、英語教學應該以課內為主,課外補充課內,豐富課內。

英語作為文科基礎學科,英語教學的目的不單純是使學生掌握英語這門語言本身。而是要通過語言教學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及合作精神,培養學生表達情感、認識社會的能力,培養學生內在美的氣質,給予學生文化薰陶。如果我們的教學只停留在字、詞、句的基本語言知識訓練上,學生就不能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體現不出英語學科的特點。所以,語言知識必須轉化為語言技能,這個轉化過程就是學生進行語言練習與實踐的過程。要使學生明白,語言作為各類資訊的載體,充斥著大量的社會知識、自然知識和人文知識,就是說,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必須豐富各種知識,以滿足語言運用的需要。這些知識包涵了歷史、地理、文化、風俗、風土人情及人際關係等。總之,要使學生明確他們面臨的是更加開放、發達的未來社會,他們必須用未來的人材標準指導自己的學習。最後,要讓學生意識到改變被動吸收的學習狀態才能最終提高英語的學習成績,應該讓學生明白,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道理。同時,教師要幫助學生提高英語成績,用事實來說服學生。我們要用課內學到的英語知識點來指導課外知識擴充,用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知識來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三、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的應用。

首先,國際網際網路的開通,極大地將思維引入了一個更廣泛的領域,將現代教學技術的概念進一步擴大至整個網際網路這一龐大載體,使得我們能夠做到隨時從網上擷取及時有用的資訊用於教學和研究,從而更大範圍地開拓了我們的視野,這是以往的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例如,我就曾利用網上資訊上了一節較成功的英語自主選修課,我把從網上捕獲的關於聖誕節的故事,賀卡及插圖和幾首聖誕詩歌蒐集整理在一起,加上課上我的解說和介紹,在聖誕節到來的時候,給大家上了一堂生動的選修課。

其次,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幫了英語教師一個大忙。它寓教育教學於一定的形象思維和創設的情景當中,能夠綜合利用視、聽覺,使學生感受到語言和音像和不斷衝擊,有意注意、無意注意和有意後注意交替進行,從而在大腦皮層產生較強的反射,留下較深的印象。例如,在複習上節內容上,我採取對話問答或習題鞏固等方式,對話輔以圖片(pictures)或文章(articles)進行,一般採取集體作答(together)或雙人一組作答(in pairs)。習題的處理連同答案一起設計上,使用微機幻燈片放映,答案單擊顯示,逐個進行。實踐證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

因此,從當代課程概念來看,教師不僅僅是被動地執行課程標準,實施課程要求,還應當是課程設計的參與者,課程實施的組織者、促進者、開發者和研究者。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對於實施課程標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應具有較強的事業心、敬業精神和高尚的職業道德;樹立符合素質教育精神的英語教育教學觀念,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始終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堅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以有利於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發展;具有較紮實的英語專業知識和較熟練的英語專業技能;具有較強的課堂教學組織能力,注重研究和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積極開展“反思式”教學;重視教學評價的研究和實踐;具有教育學、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等方面的基本知識;積極開發和有效利用課程資源,特別是現代化教育教學技術,發展網路教學或遠端教

實習教育調查報告 篇4

[摘要]

資訊科技課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已納入各中國小必修課的範圍之內,而農村中國小資訊科技教育還處在起步階段,與城鎮中國小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與問題。本文首先以舒蘭市第中學為調查物件,採用訪談、觀察、問卷調查等方式對農村中國小資訊科技課程課堂教學情況及學校的資訊科技課教師隊伍與學校的相關設施的配置情況進行調研,對農村中國小資訊科技課程課堂教學環境、學習者的學習背景、學校領導與任課老師對資訊科技教育的態度等幾方面進行理論和例項研究,並通過精心觀察所調查學校的現有情況分析出農村中國小資訊科技教育普遍存在的各種典型問題,最後作者就為解決這些問題列舉了各種可行的措施和對策,並將其進行整理、歸納,做出總結

[關鍵詞]:中國小資訊科技教育,存在的問題,引起的原因,對策及措施

[1.研究的背景]

隨著中國小普及資訊科技教育程序的加快,資訊科技逐漸進入中國小,越來越多的農村中國小開設了資訊科技必修課,人們對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關係的探討也越來越多。共同關注的話題是如何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巨大功效為教學服務、提高教學效率。針對資訊科技這門課來說,它是沒有地區差異的,但是不同地區對資訊科技的認識和利用程度就有所不同了。由於國內農村山區與城市在經濟發展、文化教育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所以資訊科技在農村教學中的運用就與城市有所不同。本文正是因為農村中國小資訊科技教育中存在各種問題才以珊瑚鎮中國小為調查物件,通過進行調查問卷及分析問卷調查情況的形式對比城鎮中國小資訊科技教育的區別,找出農村資訊科技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存在問題的原因,並提出一些能解決這些問題的可行的策略和方法。

資訊科技教育是一種基礎文化教育,更是人才素質教育,中國小開設的資訊科技課程是一門新興的知識和技能相結合的基礎性課程,它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實用性、靈活性,在中國小的素質教育中佔據著重要地位。由於資訊科技教育本身發展較快,直接影響著中國小資訊科技教育的方向和內容的穩定性,而農村國小資訊教育還處於起步階段,它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著全國資訊科技教育的推廣和推程序度。至今有很多專家學者都對農村國小資訊科技教育的發展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過研究,並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和建議。本文通過實踐從課堂教學環境、學習者的學習背景等幾個方面對農村國小資訊科技課程課堂教學情況進行調研,期望能夠對一線教師的實踐教學提供幫助,讓資訊科技教育課程更具有人文性,適應新的形勢下對人才培養的需要。

但不能以單純的計算機教育替代資訊科技教育。兩者的區別:簡要說來,資訊科技教育與計算機教育的根本區別,或者主要分水嶺就在於如何看待計算機。計算機教育把計算機作為課程的學習物件來學習,而且是惟一的學習物件;而資訊科技課程則把計算機作為課程的學習工具來學習,而且只是學習的工具之一。

計算機教育與資訊科技教育並不是對立的關係,而是發展的關係,計算機教育是資訊科技教育的基礎與前提。

資訊科技教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方面是資訊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資訊處理能力,即主動地利用各種資訊工具和各類資訊資源,有效地對各種資訊進行處理;另一方面是技術教育,主要包括對資訊的採集、加工、分析、釋出過程中運用到的感測技術,通訊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等,其中計算機技術是資訊科技的中心,而計算機常識教育又在資訊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國家開設的中國小資訊科技課程中明確規定其任務為: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資訊科技基本知識和技能,瞭解資訊科技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資訊科技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資訊、傳輸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資訊科技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資訊科技;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把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當前,計算機技術是資訊科技的核心,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更是其發展的熱點。故計算機教育無疑是目前資訊科技教育的重要內容。然而,在資訊科技教育中,絕不能因此就將單純的計算機教育與資訊科技教育等同起來,以前者來替代後者。

具體而言,資訊科技能力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運用資訊資源和資訊科技解決實際問題;二是利用資訊科技和資訊資源進行各學科的學習;三是瞭解資訊科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和影響。如此,不僅向學生傳授了資訊科技知識,還著重培養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了他們的主動學習的精神和批判意識,在應用資訊科技中形成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另外,對於不算髮達的國家和地區以及邊遠地區和農村,計算機教育的成本無疑是昂貴的,因此一些國家主張資訊科技教育在考慮計算機教育的同時,也應根據現實的能源情況,將其他資訊裝置,如印刷材料、錄音帶、錄影帶等納入到資訊科技教育當中,以便提高資訊科技教育的現實性。

如此看來,儘管計算機教育是當前資訊科技教育的核心,但絕非全部,應當賦予資訊科技教育以廣泛的內涵和外延。國內在開展中國小資訊科技教育時,不僅要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和意識,掌握其基礎知識和技能,瞭解其發展及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更應注重通過資訊科技教育使學生提高獲取資訊、傳輸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的能力,教育他們正確認識和理解與資訊科技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運用資訊科技,並將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由於種種原因,當前資訊科技教育就是計算機教育的思想仍嚴重地影響著中國小資訊科技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甚至出臺的有些中國小資訊科技教育教材安排的完全是計算機技術的內容。令人欣慰的是,資訊科技教育不是單純的計算機教育正在被愈來愈多的人所認識。各省、市和自治區陸續組織編寫的中國小資訊科技教育教材也更多地融人了計算機教育之外的資訊科技教育內容。更令人興奮的是,根據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及現實需要,教育部20xx年11月下發的教基[20xx]35號檔案——《中國小資訊科技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將中國小資訊科技教育的目標規定為培養中國小生的資訊素養,並且認為資訊素養應當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⑴資訊意識:即使用資訊科技解決工作和生活的問題的意識,這是資訊科技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點。

⑵資訊常識:即資訊科學技術常識,促使學生閱讀有關的資訊文章,參加有關討論,便於瞭解資訊科技的發展與應用。

⑶資訊能力:包括資訊系統的基本操作能力,資訊的採集、傳輸、加工處理和應用的能力,資訊系統的分析與查錯能力,以及對資訊系統與資訊進行評價的能力等。

⑷資訊道德: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資訊倫理道德修養,使他們能夠遵循資訊應用人員的倫理道德規範,不組織和參與非法活動,並知道如何防止計算機病毒和其他計算機犯罪活動。

[2. 農村中國小的資訊科技教育現狀調查]

[2.1 調查的內容與目的]

本次調查要對在校老師及學生分別進行,其中調查教師的情況是本文主要調查的部分,調查學校資訊科技教育建設的情況以及教師運用資訊科技及對資訊科技的認識情況。對教師主要從以下五大類進行調查:第一類為學校資訊科技環境建設調查;第二類為教師對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認識調查;第三類為學校在資訊科技應用情況方面的調查;第四類為對教師應用資訊科技的習慣來調查;第五類為教師資訊科技培訓情況調查。調查學生則從他們對資訊科技課的興趣以及他們對資訊科技老師的反應來進行,輔助說明學校的資訊科技建設的總情況。

[2.2 問卷的設計]

根據論文的主題:調查分析農村中國小資訊科技教育的現狀。不僅要調查學校的資訊科技課程的上課情況,還要調查學校有關教師的具體情況和計算機等硬體設施的情況。大家都知道: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是目前比較熱的話題,不僅資訊科技課的老師要會操作計算機,其他科的老師也要會使用,並利用其進行輔助教學。因此,對師生分別設計了一個問卷,見附錄。

[2.3 基本情況資料統計]

本次調查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物件是舒蘭31中學的教師與學生兩大群體。

本次調查向教師發放調查問卷40份,回收問卷40份,有效問卷40份。調查物件是兩所學校的在職教師,教師問卷調查的內容共分五大類:第一類為學校資訊科技環境建設調查;第二類為教師對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認識調查;第三類為學校在資訊科技應用情況方面的調查;第四類為教師使用資訊科技的習慣調查;第五類為教師參加資訊科技培訓的情況。

為了進一步瞭解學生的資訊科技素養,瞭解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態度、習慣和能力等方面現狀,在兩校學生中隨機抽樣調查了40名學生,調查物件分佈在、七、八等兩個年級中,問卷調查的內容涉及學生應用資訊科技的能力、應用資訊科技的習慣、對資訊科技課的興趣、認識和態度等。

[2.3.1 教師問卷主要情況分析]

⑴學校資訊環境的建設

舒蘭31中學配備了一個學生機房,有50臺電腦,但是這些電腦的配置都比較舊、而且配置較低。在所有老師中除了資訊科技老師配有電腦外,其他老師均沒有電腦,只在辦公室配置了一臺電腦。另外學校有一個多媒體教室。學校的資訊科技老師比較少,只有2個資訊科技老師,而且都不是專業出身。被調查的其他老師中幾乎都參加過進修學校的資訊科技教育培訓。

這些資料顯示,在農村中國小中資訊科技環境還是比較薄弱的。

⑵教師對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認識

從教師對學科教學與資訊科技整合的價值觀念調查中可以看出教師對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認可程度,瞭解教師在觀念上存在的距離。調查顯示,教師認為資訊科技能有效處理學科中的問題佔60%,認為效果一般的佔30%,尚可的佔10%,沒有一位教師認為是無效的。從本調查中可以反映出現代教師對資訊科技在課堂教學中的功能和作用總體上是認可和接受的。

⑶學校應用資訊科技的總體情況

調查資料顯示,有50%的教師認為機房有電腦,師生能上機,但無法自由上網。20%的教師認為不具備良好的運用電腦及上網環境。這說明學校的資訊科技應用環境還有待改進。在應用資訊科技的整體氛圍方面,55%的教師認為網路資源不太充足,資料較少(可能是網上查詢、運用搜索引擎的能力不足)。這說明學校中形成了一定的應用資訊科技的氛圍,但氛圍還不夠濃厚,因為還有70%教師認為在學校不能自如地運用資訊科技,平時也很少談論這方面事情。有10%的教師認為學校師生在學校上因特網的周平均時數太少。此外,還有80%的教師認為學校應該建立專題網站,認為學校還應該提供課件與備課資源庫等資訊資源,這也反映出學校要在這方面應該加大建設力度。

⑷教師運用資訊科技的習慣

調查資料顯示,只有5%教師平均每天使用電腦時間在1小時以上,所佔比例並不高。半小時以下的比例為10%,90%的教師認為自己沒有時間使用電腦。說明近70%的教師平時不習慣使用電腦,或未將電腦使用與教學工作結合在一起,未把資訊科技作為輔助自己教學工作的一種有效手段。教師中備課上課資料的主要來源還是教科書和教育資料佔90%,只有10%的教師備課,上課資料來源於網際網路,10%的教師使用網路教學資源,資料庫備課,把報刊雜誌作為備課上課的主要來源佔10%。這充分說明資訊科技在備課這一環節上尚未很好結合。

在資訊化的教育環境中,一種新的基於資源型的學習方式無疑會成為重要的教學模式之一。在這種模式中,教師需要首先通過計算機和網路等資訊工具獲取相應的資訊,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有效的補充和改進,以便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教育資訊化要求各學科教師具有良好的資訊素養以及較強的運用資訊工具的能力。為了解中國小教師的資訊能力,問卷針對教師對一些常用的軟體、服務的使用、掌握情況進行了調查,具體包括:文書處理軟體、電子表格軟體、簡報製作軟體、多媒體課件使用、因特網使用和網路服務使用。

文書處理軟體掌握情況 電子表格軟體掌握情況

選項百分數(%) 選項百分數(%)

不會50不會70

WPS20會一點20

WORD30EXCEL10

簡報製作軟體掌握情況 多媒體課件使用情況

選項百分數(%) 選項百分數(%)

不會50 不會60

使用過25 使用過30

製作過25 製作過10

因特網使用情況 網路服務使用

選項百分數(%) 選項百分數(%)

從未40 網路上的芳鄰15

不常35 WWW30

經常25 電子郵件25

無50

調查資料表明,一小部分中國小教師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軟體工具(如WORD、EXCEL)的使用,具備了一定程度的資訊工具運用技能。網路上有豐富的教學資源,為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調查結果顯示,經常使用因特網的教師只佔25%,並且幾乎都是青年教師;對於各種網路服務的使用情況也不近如人意,就幾個年輕教師使用過網路服務。這些資料一方面說明了教師的資訊科技能力有待於進一步加強和提高。此外,根據相關性分析,不同年齡的中國小教師在資訊科技水平和資訊科技教學的水平上有顯著的差異,隨年齡增長呈遞減的趨勢。

教師運用資訊科技教學的情況

選項百分數(%)

經常用20

偶爾用40

不用40

資訊科技作為工具進入教學過程是教育資訊化的第一步,教師在教學中使用資訊科技工具可以增加教學資訊量,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和效率。但是在這次調查中發現,教師在教學中對資訊科技的運用不是很理想。從調查資料來看,只有20%的教師經常運用資訊科技教學,40%的教師偶爾使用資訊科技進行教學,不用資訊科技教學的教師人數佔被調查教師人數的40%。調查發現,教師運用資訊科技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展示,並未從內心深處把資訊科技作為一種資源獲取、加工、利用的有效工具,停留在為應用資訊科技而應用資訊科技的層面。

[2.3.2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獲取資訊途徑表

選項百分數(%)

查閱圖書20

與同學討論25

上網查資料5

詢問老師40

在問及學生獲取資訊的方法時,他們都有多種途徑獲取資訊。——閱讀報紙、看電視、課堂、因特網以及與人交流等。由此可見,學生獲取資訊的途徑比較廣泛,課堂已經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而且因特網成為學生獲取資訊的首選,因此,提醒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進一步開拓自己的教學內容,使之不致落伍,儘量加快自己獲取資訊的腳步,使學生真正受益。

計算機,它能幹什麼?上網聊天、玩遊戲、查資訊、辦公打字與表格、網頁製作和動畫、收集圖片和書籍,下載……等等很多用途。那麼中學生認為計算機能用來幹什麼呢,是否用來學習呢?分析調查資料:20%的人認為是用來學習計算機有關的知識,30%的人認為回在將來工作上使用到,25%的人認為會在今後學習其他知識時使用到,25%的人認為用來娛樂、看電影、聊天、看新聞。從資料上看,中學生還是能認識到計算機的正確用途的。

有65%的人認為資訊科技課有利於其他課程的學習,在資訊化的教育環境中,一種新的基於資源型的學習方式無疑會成為重要的教學模式之一。在這種模式中,教師需要首先通過計算機和網路等資訊工具獲取相應的資訊,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有效的補充和改進,以便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有利的促進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這樣就更有利於促進其他課程的學習了。

[2.4 調查結果分析]

隨著資訊科技的廣泛傳播,資訊科技教育也納入了學校的教育範疇,許多的學校都配備了微機為廣大學生的學習服務,這是一件功不可沒的好事、實事。然而根據對舒蘭31中學的調查,學校還存在一些問題。

2.4.1 資金短缺基礎設施比較薄弱

資金是困擾農村中國小資訊科技教育發展的一個大問題,經濟條件差的地方,無法開展資訊科技教育工作,能夠開展資訊科技教育的地方,絕大多數存在著計算機數量多、配置水平低、教學資源匱乏,難以保證學生上機時間等問題。資金的匱乏導致必需的硬體裝置跟不上,造成資訊科技課程難以開設的“瓶頸”。資金不足,猶如一個瓶頸,使資訊科技教育中一些必需的裝置無法提供,從而導致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相當的抽象。而資訊科技教育本身就是實踐性和理論性相結合的,理論指導實踐,實踐鞏固理論,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資金不足,就相當於教學裝置不齊全,在基本的教學條件不能滿足的條件下,何以提高農村中國小資訊科技教育的效果呢?

要在農村中國小大力普及資訊科技教育,就需要有成套裝置。我國農村經濟落後,學校資金困難,資訊化環境建設步伐很慢。雖然大多數學校領導都已認識到建校園網、更新升級的重要性,然而計算機房的日常維護費和電費,使有限經費更加緊缺,致使學校的計算機無法及時修理和更新。可以說資金是困擾農村中國小資訊科技教育發展的一個大問題。 但今年省裡已興建遠端教育資源網路。

2.4.2 人們對資訊科技教育的重視程度還不夠

雖然國家已經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的影響卻根深蒂固,不論是學校領導、教師、學生還是家長,對一門課的重視程度往往取決於它在會考、大學聯考當中所佔的比重,對於資訊科技這門基本沒有列入考試範圍的科目,誰都不願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時間。所以,多數學校將資訊科技教育等同於計算機教學,將資訊科技教育的培養目標只停留在教會學生如何操作計算機上。

[1].教師不關心。很多教師習慣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不願也不想去改變,資訊科技教育理論匱乏,資訊素養不高對現代教育意識和現代教育觀念缺乏瞭解難以發揮出教師的引導作用。他們大多數認為資訊科技只是一種教學的工具,不使用資訊科技照樣能把課上好。這使資訊科技課程流於形式,成為上公開課、示範課的教學工具,成了應付檢查的手段,而沒有從學生自身發展的角度去利用,更沒有放在大的教學環境中思考。

[2].學生不認真。很多學生認為學習資訊科技教育就是學會計算機操作。上課不認真聽課,作業不認真完成等現象時有發生,他們認為不會考或大學聯考就無所謂,把資訊科技課堂當作是玩的好地方。

[2.4.3 缺乏優秀的師資隊伍]

農村中國小掌握資訊科技教育理論的專業人才鳳毛麟角,多數教師自身專業水平不高,對現代教育意識與現代教育觀念缺乏瞭解,難以發揮其引導作用。目前,在農村中國小計算機教育專業的教師比較少,而計算機技術發展迅速,教師的進修機會不多,所以導致許多教師具有的資訊科技知識和教學水平滯後,難以適應資訊科技的迅速發展。同時,絕大部分學校的資訊科技教師地位低、待遇低、工作重,很多學校還把資訊科技教師列入後勤或教輔人員之中,身兼數職。另外,資訊科技教師出成果的機會少、晉職評模機會少,而且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缺乏一套激勵機制,導致大部分教師無積極性、沒有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教學中去。

從觀念認識角度來看,很多教師還缺乏現代教育觀念和教育資訊化的意識,將資訊素質簡單地等同於計算機技術,只停留在教會學生如何操作計算機上,未能真正實現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的整合。由於教育自身的慣性極大,教師習慣於傳統的教育方式。特別是應試思維的長期束縛,使很多教師接觸的資訊仍只是應試資料,使用的資訊傳遞方式主要是傳統的單向傳遞。雖然這種方式在今天的時代和今天的教育物件面前已越來越力不從心,甚至阻礙著教育發展,但一些教師卻沒有從自身的觀念和行為更新方面去找出路。從技術能力方面來看,教師的資訊技能普遍不高,而且不同鄉鎮、不同學校的教師間存在著極大的差異。

[2.4.4 對資訊科技教育認識不夠明確]

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後,農民收入仍然偏低。有些學校領導人缺乏現代教育意識,農村教育基本上還徘徊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許多學校領導還是將學生的考試成績、中大學聯考的升學率作為評價教師教學水平的唯一標準,不重視資訊科技教育的建設,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阻礙了資訊科技教育的發展,也影響著資訊科技課程的內容和體系結構。

目前大多數中國小教師認為“資訊科技”就是“計算機技術”,“資訊科技與課程的整合”就是“計算機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在許多教師眼裡,只要運用了資訊科技就一定能提高教學效果,這種觀念誇大了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應用。運用資訊科技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教學效果,但前提條件必須是科學的運用資訊科技,如果運用不當,效果不但不會提升,反而可能下降。例如:在一節國小數學課上,教師將“釐米”畫在了電腦上,並通過投影投到螢幕,這樣“釐米”尺寸遠遠大於實際尺寸,這對教學效果有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就這個問題而言,在教學中運用資訊科技就不一定比常規教學手段先進,要視教學內容、教師特點、教學目標而定,在某些方面,運用“黑板+粉筆”的手段可能更有效,就教學手段而言,只有是否“適用”的問題,沒有“最好”的問題,當然,資訊科技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在教學中的應用也會越來越廣泛。

[2.4.5 學校的資源利用率低]

隨著資訊科技課的普及,多數學校有了微機室配備了微機,供學生上課使用。但是由於資金、技術人員等因素,學校購買的微機質量良莠不齊,許多的微機根本無法正常使用,更有的學校的微機成為一種擺設,或者成為門面。領導來檢查就誇誇其談。究其原因,首先農村學校資金少,無法購置好的裝置,或商家以次充好,矇混過關,其次學校沒有專門的人員保養維修。也就造成微機閒置,資源浪費。

[3.問題存在的原因及對應的解決方法]

[3.1 問題存在的原因]

⑴資源短缺、資金不足是制約其發展的最大瓶頸。

⑵學校領導不夠重視資訊科技教育環境的建設,同時對資訊科技教育缺乏一個很好的認識。

⑶缺乏專業的資訊科技老師,缺乏會計算機維修的老師。

⑷在校的大部分老師缺乏應有的資訊素養,不知道如何使用計算機,使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而只是偶爾利用計算機給同學們展示一些作品之類的東西而已。

⑸由於資訊科技課不參加會考及大學聯考,學生自己也不認真學,即使有興趣也不會花時間去認真學,究其原因還是受教育體制的影響。

[3.2 解決方法與對策]

[3.2.1 具體措施]

農村中國小資訊科技教育面臨著諸多挑戰,只有在瞭解其現狀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加以解決,才能推動農村資訊科技教育工作的程序。

⑴ 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資訊科技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普及資訊科技教育的物質基礎保證,農村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必須調動政府、教育內部、社會等多方面力量,可採取“引資修建、借雞下蛋”等辦法,保證資訊科技教育的開展。

⑵ 提高認識轉變觀念,謀劃適合農村資訊科技教育發展的思路

通過組織領導及相關人員學習、參觀,使他們充分認識普及資訊科技教育是資訊科技飛速發展的需要,資訊素養應成為人們的一種基本能力;普及資訊科技教育是適應資訊化社會教育方式根本轉變的需要;中國小普及資訊科技教育是國家提出的一項事關全域性的戰略任務,農村中國小應該根據自身的特點,制定具體措施。應為資訊科技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便利的條件,為學科教師應用資訊科技教學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激勵政策。形成良好的資訊科技學習和應用文化氛圍。學校領導應制定一些有利於教師和學生資訊素養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和評價機制。

⑶ 領導要重視

領導的資訊意識要先到位,只有領導的觀念、意識到位了,才能對本地區,本學校的資訊科技軟硬體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等做出決策和實施規劃,工作才會深入和落實。因此,領導應帶頭用現代教育理論武裝頭腦,在教學管理和評價活動中率先走在資訊化的前列。

⑷ 建立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對貧困地區資訊科技教育的扶持機制

由各級政府規定扶持物件、扶持時間,在資金、裝置、技術、師資等方面進行扶持以減輕貧困農村地區普及資訊科技教育的壓力。

⑸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資訊化教學水平

教育資訊化首先是人的資訊化,因此師資培訓就成為教育資訊化當務之急。

數量足夠,素質較高,適應教育資訊化的師資隊伍是推進農村中國小資訊科技教育的關鍵。在採取激勵政策,吸納具有高水平計算機知識的專業人員到農村學校去的同時,必須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就地取材,發揮縣教師進修學校培訓師資的優勢,培養資訊科技教育專職教師。並對在職中國小教師定期進行資訊科技培訓,提高他們對教育資訊化的認識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資訊的基本技能,適應教育資訊化的發展。

教師培訓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轉變教師觀念,要使廣大教師感到應用現代化資訊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認識到這是關係到下一代能否適應21世紀需要的大問題,從而能自覺地改變一本書,一支粉筆的教學模式,積極、自覺地去學習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而且要把教師掌握現代化教育技術的能力和水平作為教師職務聘任、職稱評審和評先進教師、年度考核的必備條件。在農村中國小,每個教師都擔負繁重的教學任務,因此在資訊科技教育的培訓上要採用靈活多樣的形式,除每學期安排少部分老師參加系統培訓外,對大多數老師要結合學校實際需要,利用寒暑假、節假日、晚上等時間,有針對性的進行進修培訓。另可採取首先由各地區的骨幹教師參加較高級別的培訓,其次是各地方參加過培訓的骨幹教師對各學校的一部分教師進行培訓,最後由這些教師對全校教師開展校本培訓,這種層層推進的培訓方式不僅節省了培訓經費,而且有利於培訓工作的開展。

由於教師的年齡、文化層次都大不相同,教師的培訓一定要做到分類分層次,對一般老師要求掌握計算機的入門知識和基本應用技能,如WINDOWS、WORD,POWERPOINT、EXCEL、網路瀏覽器,視訊展示臺、集中控制檯的使用等。對中青年骨幹教師,應掌握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理論,教學軟體的設計製作與評價知識,如Authorware、Photoshop、多媒課件的製作等。

⑹ 加強教育科研,促進資訊科技和學科教學的整合

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整合是資訊科技應用於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資訊科技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學效率,改善教學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必須充分發揮中國小資訊科技教師的作用,構建教研網路,要廣泛開展資訊科技教育教研活動,引導資訊科技課教師從教育觀念、學習內容、教育形式、教育技術和教育資源五個方面探討如何進行整合。

⑺ 加強教育資源建設,實現資訊共享

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是開展資訊科技教育的基礎性工作。要建立縣域資訊科技教育中心,為縣域範圍內各學校提供資訊資源的基礎上,鼓勵各校進行校園網建設,不具備上網條件的少數中國小可通過配備多媒體教學裝置,配備並定期更換教育教學資源來解決教育資源共享問題。還要加強縣域資訊科技教育資源庫建設,要鼓勵教師結合教學實際,製作符合農村學生認識特點、具有鄉土特色的教學軟體,通過資源庫進行交流,可省時、省力,避免重複建設,實現共享,使農村資訊科技教育的可操作性更強。

⑻ 從實際出發,合理配置資訊科技教學設施。

資訊科技教育設施的建設技術含量高,投資巨大,對大多數欠發達地區的學校而言,資金仍將是制約學校資訊科技教育的瓶頸。因此在資訊科技教育設施建設上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切不可好高騖遠,盲目攀比。這些年,許多學校花巨資建成的計算機房,沒有發揮應有的效應;舉債投入又使學校經濟處於困難狀態,因此農村中國小建計算機房、建多媒體教室一定要從實際出發,符合“夠用即可”的原則,不然,無情的“摩爾”定律將使你的投資很快貶值。

資訊科技教育是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因此,計算機房是資訊科技教育的基礎。但是,一旦資訊科技列入必修課,以每週兩課時計,一個24個班級的學校,至少要有兩個五十臺配置的計算機房,這僅僅是最低要求,若網路教育正式全面鋪開,讓每個學生每天都有上網的機會,那麼,學校就得有更多的計算機房,需要投入很多的資金,顯然,巨大的投入對欠發達地區的農村中國小來說是不現實的。因此對農村中國小來說,最切合實際的、最經濟的就是高低搭配、新舊結合。具體做法是這樣:不是全部按標準配置,而是本著“夠用即可”的原則,用廉價的二手電腦組成低配置。由於電腦的更新換代快,二手電腦的實際應用時間並不長,質量應該是有保證。而用於上網、一般的計算機教學所要求的計算機配置是不高的,二手的低配置也是足夠的了,而費用則不到標準配置的三分之一,七八萬就可建一個50臺的計算機房。事實證明,經費困難的農村中國小用二手電腦進行資訊科技教育是一個好辦法。如果經費許可,再按高標準配置一個計算機房,供學好基礎的學生進一步學習使用,這樣就形成一個高低搭配的計算機房。

[3.2.2 建議]

目前,大多數的農村中國小在資訊科技建設方面都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資金和師資的問題。對於資金,單從學校一方來籌集是比較困難的,也難以實現。可以採取“多渠道來籌集資金”,尤其是農村經濟基礎相對薄弱,要儘量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同時也可以動員學生及家長捐一點錢來支援學校資訊科技建設。但是有錢了也不能隨便配置設施,不能跟其他學校進行攀比,而要根據學校的情況,合理的配置資訊科技教學設施,既不能配置價格很便宜而裝置非常陳舊配置非常低的裝置,也不要配置目前幾種比較新的產品,因為這些產品的價格比較高,會大大地提高裝置的投入,而用於教學是沒必要有非常高的配置的。可採取高低新舊配置相結合的方式,主要裝置如:CPU、主機板可配置新的,而主機箱、顯示器可採用二手的配置,這樣每臺電腦都可以省下很大一部分錢,可以配置更多的電腦。而師資最大的問題就是農村中國小中很多教師缺乏應有的資訊科技素養。目前,“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是比較熱的一個話題,這要求不僅是資訊科技老師要懂計算機,其他任課老師也必須會使用計算機來教學,從而給其他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在校老師的資訊科技水平,最好的方法就是對其進行資訊科技培訓,可採取首先由各地區的骨幹教師參加較高級別的培訓,其次是各地方參加過培訓的骨幹教師對各學校的一部分教師進行培訓,最後由這些教師對全校教師開展校本培訓,這種層層推進的培訓方式不僅節省了培訓經費,而且有利於培訓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