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XX市農村小康建設現狀調查與思考

欄目: 調查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48W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作為一個比較落後和欠發達的農業縣份來說,按照十六大確立的巨集偉目標,我們的任務更加艱鉅,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我市農村小康建設的現狀怎樣,還存在哪些問題,針對存在的一些問題如何解決,帶著這些問題與思考,我們依託市委黨校社會實踐基地,深入到雙山、茂林、王奔、臥虎、玻璃山等幾個鄉鎮87個村進行了深入調查。

XX市農村小康建設現狀調查與思考

一、小康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調查的情況看,按照全國農村小康生活水平基本標準規定的16個具體指標,除人均純收入、人均蛋白質日攝入量、勞動力平均受教育程度和農村居民使用安全衛生水的普及率尚有較大差距外,其它11項指標已達到或接近農村小康生活的目標要求,但存在的問題是不容忽視的,解決起來難度較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加收入的結構性因素在增大。

一是農村三次產業發展極不協調。一產不穩,二產、三產沒有或極不發達,農村經濟實際上就是農業經濟,農民的收入主要來自第一產業,立足於當地資源的鄉村工業幾乎沒有,服務業也是鳳毛麟角或發育遲緩。喊了十幾年的“三業”並舉,實則還是單元經濟。從幾個鄉鎮三次產業比例結構看,更說明了這一問題。

正是由於三次產業結構的不合理,95%以上的農村勞動力仍然停留在農牧業生產領域,跳出農業發展農業,跳出農業發展它業是個沉重的話題。

二是農產品品質結構不優。市場經濟已進入買方市場,對傳統農業同樣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發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效農業是方向,而從調查的情況看卻恰恰相反,我們的農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問題是普遍存在的,如何把農產品的品質結構調優、調強、做大,雖然都有所思考,但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成效不大。

三是農民的需求結構質量不高。對生產資料、消費資料和勞務的需要在種類上和數量上的比例反映出需求結構質量的高低。從調查情況看,農民吃、穿和部分用的需求基本滿足後,在以住、行和提高生活質量的服務性消費為重點的需求結構升級中困難增大,表現為農民需求的低水平和消費觀念的落後,其根源就在於農民收入水平低和基礎設施及服務保障功能不配套、不健全。而需求結構升級遇阻又反過來制約了農村產業結構的升級。

2、農業基礎脆弱,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農民收入下降幅度較大。

從調查情況看,除茂林鎮外,1997年為歷史人均收入最高的一年,平均人均純收入達2200元,最高的達2800元。之後,由於連年乾旱,造成了糧食作物的大幅度減產和生產投入的增加,人均收入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到去年,所調查村人均收入最高的茂林孟益村也不過2000元,最少的雙山三合村人均收入才500—600元,平均人均收入1400元,比1997年平均下降了36個百分點。除少數農民外,80%以上的農民再生產須靠貸款來解

決。造成農民收入逐年下降的因素固然很多,僅從農業內部來看,基礎脆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在一定程度上“靠天吃飯”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或解決得不好,加之耕作粗放、手段落後、科技入戶率低等等。

3、村級集體經濟非常薄弱。

在調查的87個村中,僅有15個村無外債,其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欠債的問題,這也是目前村級組織存在的共性問題。其中有個村欠外債高達320萬元,農民人均欠外債約1500元。沉重的外債壓得村幹部喘不過氣來,集體經濟無專案,無收入來源,償還債務將是一個漫長而又痛苦的過程。正是由於村級集體經濟的薄弱,村幹部即使想為群眾辦些好事,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致使村級組織在群眾心目中的地位與作用不明顯,缺乏凝聚力和號召力。動員和凝聚廣大群眾的力量,投入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巨集偉目標中來,從村級組織看底氣不足。

4、缺乏與市場經濟相伴而生的中介組織或經紀人。

事實上農業仍然是農民作為生存的手段和依賴。自給或半自給農戶佔調查戶數的三分之二左右,就是這部分農戶或農民其產出的相當部分產品對於價格的變化不夠敏感,分散封閉的農戶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矛盾日益突出,農民“賣難”已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難題。為使農民不直接找市場,不懵懵懂懂地闖市場,避免市場帶來的風險,使其產品有組織地進入市場,建立中介組織或經紀人隊伍已勢在必行,然而這些本應與市場經濟初期相伴而生的東西卻沒有。政府想代替一切又代替包辦不了,加之服務意識、觀念的差異、服務功能的欠缺,在引領農民進入市場、為農民傳遞資訊、指導農民發展生產、提高農民組織

化程度、完善農村市場體系等方面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這就更使農民在市場經濟面前不知所措。所以說,建立由農民組成的中介組織或經紀人隊伍,已成為當前農村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當務之急。

5、農業產業化程序遲緩。

所謂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戶為基礎,以龍頭企業或農民自主決策的合作社等中介組織為紐帶,通過將農業再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後諸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實現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一體化經營的經濟執行方式。

從調查情況看,普遍存在市場化程度不高,服務體系不健全的共性問題。具體表現為:一方面大市場觀念不強,往往只從當地的市場需求出發,飽和的不敢上,沒飽和的不敢大上;另一方面由於認識遲、起步晚、行動慢,擔心產品沒市場,別人有的不敢搞,別人上的不敢上,結果遲遲形不成主導產業,拿不出拳頭產品。即使已有的農產品基地,也是規模小、總量少,分佈零散,專業化程度低,形不成批量效應,基地建設滯後,市場影響力不大,與區域性主導產業的要求相比更是相差甚遠。在發展龍頭企業方面,現有的一些龍頭企業帶動功能還不強,裝置陳舊落後,產品質量差,品種少,市場競爭能力弱。企業與農戶、基地之間缺乏有機聯絡,龍頭企業上不來,基地就難以發展,產業化也就無從談起。

6、小城鎮建設水平較低,城市化程序緩慢。

從調查情況看,目前我市的小城鎮建設總體水平不高,在小城鎮建設之初,規劃只注重表面,而不注重其合理的配置、長遠利益和各自的特色。大多數小城鎮規模明顯偏小,承載功能不強,

吸納勞動力的能力較弱,產業結構趨同,鎮與鎮、鄉與鄉之間重複建設、低水平競爭情況普遍。社群環境基礎設施及文教、衛生、福利事業的總體水平偏低,造成資源利用的浪費和環境汙染。正是由於小城鎮的吸引力較弱,市場優勢不明顯,要素聚集能力弱、帶動力差,就業、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明顯滯後,農民缺乏失去土地後長期穩定的生活保障預期,農民進入小城鎮後,不願交出承包的土地,由此導致“兩棲”農民在城鄉都佔有生產和生活資料,因而無法促進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

7、農民文化素質偏低,接受新知識能力較差。

從調查情況看,現在從事農業生產的25歲至45歲的中青年,國中畢業的就佔90%,而在這部分人中,真正國中畢業的僅有30%,高中畢業的寥寥無幾,由於文化素質偏低,接受新知識能力差,一些新技術很難傳播與普及。也正是由於這部分人對知識重視程度的不夠,加上連續多年農業欠收,造成家境狀況的困難,他們又對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興致不高,或持無所謂的態度,長此以往,勢必會造成惡性迴圈。

8、村級組織缺乏活力與創造力,在發展當地經濟中作用發揮得不夠好。

應該承認,我市大多數村級班子在帶領群眾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上發揮了戰鬥堡壘作用,但是,我們也應看到,還有相當一部分以村黨支部為核心的兩委班子,由於幹部素質的參差不齊,在指導農民發家致富上既無良策思路,又不會以身示範帶領帶動,戰鬥堡壘作用不強,面對市場經濟,如何組織農民生產,如何化解各種風險,如何增加農民收入,只能是當傳聲筒,上邊怎麼說底下就怎麼喊,不能因地制宜地研究具體辦法和措施,沒有創造

力。就其兩委班子內部也是“書記駕轅,其他黨員幹部坐車”沒有班子的整體效能,基本是哪誤車哪琢磨,走一段看一段。正是由於村級黨員幹部的狀況,又嚴重影響了農民黨員作用的發揮,加上平時疏於教育管理,有的農民黨員連最起碼的義務都不想盡,何談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另外,從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民黨員年齡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非常突出,年齡老化比較嚴重,從調查彙總情況看,35歲以下的農民黨員僅佔20%,黨員隊伍缺乏活力與朝氣,兩委班子的活力又從哪來。同時,有進有出的入黨積極分子隊伍建設抓得不夠經常,缺乏對要求進步青年的教育與引導,源頭沒有活水來,註定了入黨積極分子隊伍缺乏生機與活力。

9、還有一部分鄉鎮幹部還習慣於計劃經濟模式下指導農村工作的思維定式,習慣於行政命令,習慣於傳統的方式方法,不會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去引導、指導、辦事。

通過調查分析,我們認為存在上述諸多問題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思想觀念陳舊,小農意識根深蒂固。調查顯示,絕大部分農民也包括村級幹部思想保守,觀念陳舊,小富即安,不思進取,不圖大的發展,仍以“老婆孩子熱炕頭”和“三個飽一個倒”為榮,在他們看來,這就是最大的滿足。這種小農意識在改革開放20多年之後還仍然這麼嚴重和根深蒂固,是阻礙農民增加收入致富奔小康的最實質性問題。正因為這樣,在發展生產和促進農村經濟上表現為近視,無長遠眼光,房不漏雨能遮擋風寒,衣能遮體,腹不飢餓就行,根本談不上高質量和比較合理的結構,一年下來基本上沒有什麼剩餘,下年擴大再生產很多農戶仍需貸款解決。這種小農意識和陳舊落後的思想觀念已不僅僅影響到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甚至影響到整個農村工作的全面進步。

第二、服務體系不健全。作為鄉鎮黨委和政府在抓“三農”工作上還沒有完全跳出傳統的計劃經濟的思維模式,在研究問題和作決策的過程中,沒能真正站在市場經濟的角度,來服從於農民現實生存發展的需要,服務於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需要。產前、產中、產後服務體系的不完善,農民既想闖市場,又不會找市場,產品既想賣高價,又不能完全掌握市場價格的變化,千變萬幻的

大市場他們很難適應,這勢必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第三、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標誌的農村第一步改革,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是近十幾年來,農村改革滯後於城市改革,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一些實質性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農村市場化程度明顯不高。

第四、集體經濟不壯大,公益事業搞不起來,農民負擔減不下來,加之一些村幹部既不能帶領群眾發展經濟,又缺乏務實奉獻精神,致使村幹部說話底氣不足,腰桿不硬,不能很好地發揮凝聚人心和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致富奔小康的戰鬥堡壘作用。

二、對策與思考

一是牢固樹立發展市場農業的理念。就是要依據市場經濟規律,通過調整和優化農業生產結構以及加工、銷售、服務等環節實現農產品增值,全面提高經濟效益,實現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發展市場農業,首要的是解決思想和認識問題、擺脫幾千年來形成的小生產習慣,破除傳統農業、溫飽農業、封閉農業的思路,樹立現代農業、高效農業、開放農業的觀念;破除墨守陳規、無所作為、小富即安的觀念,進一步強化市場意識、競爭意識、科技意識和超常規發展意識。作為鄉村兩級幹部要善於在充分研究市場的基礎上去研究工作、指導工作,在市場經濟的框架下謀劃

農業和農村發展。特別是要轉變領導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方式方法,實現由以抓管理、抓生產為主向抓市場、抓流通、抓服務轉變;由就農業論農業向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轉變;由簡單粗暴的行政命令、搞“一刀切”一個模式向利用市場規律、市場機制的辦法指導工作轉變。就是要想盡一切辦法,千方百計打破傳統模式,提高市場化程度。

二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比較優勢為目的,加速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進入買方市場後,在市場上很難找到短缺的產品,廣大農民普遍感到無所適從。上下都喊調整經濟結構,怎麼調,調什麼,這是最根本的問題。筆者認為,作為市場化程度不高、農業科技含量不高的糧食作物主產區來說,在調整農業經濟結構中應以“比較優勢”為目的,應堅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和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有我廉,這樣才能在千變萬化的市場經濟中站穩腳跟,以不變應萬變。首先要積極穩妥地調減普通糧食作物面積,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效益農業。其次要加快發展適合當地資源的畜牧業,本著適合養什麼就發展什麼,什麼附加值高就養什麼的原則,大力發展科學化、集約化、規模化經濟效益可觀的畜牧小區。第三要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把轉移農村勞動力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通過發展二、三產業,加快城鎮化步伐、深化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建立新型城鄉關係、提高勞動者技能和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等綜合措施,加速農村勞動力轉移程序,不斷優化農村的就業結構和收入結構。同時,我們還應有目的地引導城市資本向農村流動,引導涉農專案向農村發展。

三是推進一體化經營,加速農業產業化程序。發展農業產業化,必須遵循產業發展規模。實現產業化,就是要橫向建立產業群,縱向形成產業鏈。隨著產業化的發展,要打破城鄉分割、區域分割的局面,生產要素在更大範圍內流動。但就其目前的條件而言,我們還不具備,這就要求我們應該有目的地引導基地、農戶與企業掛靠,形成聯合體,形成公司十農戶、工廠十農戶、市場十農戶、協會十農戶等經營形式,結成緊密、半緊密、鬆散、協作型的關係,逐步形成龍型經濟體系,推進一體化經營程度。在實施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必須把農產品基地建設作為重要環節,使之迅速上規模、上水平,為主導產業的形成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奠定基礎,要依託資源建基地,圍繞龍頭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連片開發建基地,把基地建設與主導產業的形成,與龍頭企業的發展緊密地結合起來,以優勢產品、名牌產品、特色產品和綠色食品為重點,建設一批高起點、高標準的原料生產基地,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開發帶,如我市的西部應建成肉牛、肉羊為主的畜牧生產基地,南部應建成水稻生產基地,東部和北部應建成花生、蔬菜、玉米、林果、雜糧等生產基地。在龍頭企業建設上,要本著高起點、外向型、強帶動、多元化的原則,因地制宜,良性建設,適度發展。對於現有的龍頭企業,要通過技術改造和擴張改造,進一步強化規模和功能,對新建的龍頭企業,要緊緊圍繞主導產業,培植集資訊、科技、加工、貯運、銷售於一體的多功能龍頭企業,提高轉化和帶動能力,短期內自己建不起來的,要掛靠周圍的一些龍頭藉助外力發展自己。要提高農民的組織程度,重點發展二、三產業隊伍和各類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鼓勵更多的人蔘與加工、銷售、運輸領域,架起農民與市場間的橋樑,實現農產品與市場、與龍頭企業的直接對接,同時要高度重視和積極培養農村經紀人隊伍建設。

四是注重小城鎮建設,全力推進農村城市化程序。應該說,小城鎮建設是事關農村生產力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城市、城市,有了城,就有了市。就其目前我市的小城鎮建設狀況而言,“城”是立了起來,但“市”卻沒有成型,存在著市場體系不完善、發育程度化、輻射範圍小、缺乏自身特點等問題。而加強市場體系建設,搞活市場流通,又是發展市場農業的關鍵所在。為此,我們必須立足於暢通農產品的流通渠道,開發和建設好農產品產區和銷區兩個市場。興建一批標準較高、功能比較齊全的綜合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各類專業批發市場,為農民進入市場搭建有效平臺,逐步增強小城鎮的聚集作用、輻射作用和帶動作用。

發展小城鎮是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出路。發展小城鎮,不應是傳統意義上的集鎮,而是向小型城市發展過渡。規劃是小城鎮發展的龍頭,要從區域經濟整體發展的高度和思路來確定,把區域規劃和小城鎮規模結合起來。要高起點規劃,聘請專家參與規劃設計,重點抓小城鎮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小城鎮建設規劃,合理確定城鎮規模、產業方向和功能分割槽;要高質量建設,切實按照規劃進行建設,杜絕建設的隨意性,認真抓好市政、公用設施的綜合配套建設,完善城鎮功能;要高效能管理,規範完善小城鎮管理的有關法規和具體辦法,建立健全由職能部門牽頭負責、相關單位協同配合的城管隊伍,對小城鎮鎮容環衛、治安交通實行綜合管理,初步實現小城鎮管理規範化、制度化。

小城鎮發展,最關鍵的是要繁榮經濟,沒有企業經濟就發展不起來,應採取措施,建設工業小區,發展鄉鎮企業,有利於形成規模效益和集聚效應。

小城鎮建設,關鍵是資金問題,難點還是資金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政府要保證一定的投入外,更重要的是運用市場機制多方籌集建設資金,鼓勵企業、外商、個人投資等參與小城鎮開發建設,建設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投資體制。小城鎮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應根據“誰投資,誰所有,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通過政府倡導、政策激勵、財政扶持等措施,廣泛吸納社會的閒散資金,滿足城鎮設施建設的需要,使小城鎮的基礎建設資金形成良性迴圈。與此同時,要積極創造條件鼓勵並支援農民進入小城鎮。要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實行進城人口的市場化安置,放開農民進入小城鎮落戶的限制,農民進城鎮不論是居住還是工作,都不能用行政的方法安置,可行的方法是實行市場化安置,即由進入小城鎮的人口自費安置,這樣便於人口的自然流動;要降低農民進入城鎮的門檻,農民進城鎮是一種利益的選擇,對農民進城鎮要有優惠政策,應當取消不合理的收費,必要的收費也應當規範標準;要為進城鎮農民就業創造條件,農民進城鎮能否最後立足,要看能否在城鎮找到合適的工作,應當降低開業條件,降低稅費收取標準,鼓勵進入小城鎮的農民自謀職業,並多方創造就業機會,鼓勵商業保險機構在小城鎮開展養老、醫療等保險專案,為進入小城鎮人口提供多方面的保障。

五是鼓勵農民承包土地經營權、使用權流轉,增大農民收入。一是本著對條件具備和農民自願的原則,通過置換、轉讓、兼併、收購等多種方式,將農民願意轉讓的承包土地集中起來,在以多種招標形式轉讓或租賃給有專長、善經營的能人實施優勢專案規模經營,真正實現農業用地向專業大戶或農業園區集中,實行規模經營,搞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二是結合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推進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近年來,隨著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漲和農產品價格持續走低,農業土地投入產出比下降,使較多農民僅靠種地出現減收甚至虧損。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的同時,對農民願意放棄土地使用權的,應該推進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鼓勵更多的農民“離土又離鄉”,這對加快農村城市化,提高農民收入有重要意義。

六是大力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歷史經驗表明,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技術。將來農業的發展更需要高新技術的注入與支援,這就為文化程度不高、科技素質偏低的農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此,加強對農民的再教育應是各級黨委和政府應著力抓好的一件大事。一要加強基礎教育,切實提高現有農民的文化素質;二要加強相關政策法規教育,讓市場經濟知識入腦入心;三要強化科技知識教育,大力推廣和普及高新農業技術,要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讓科技成果落入千家萬戶。同時

要特別教育農民擺脫傳統的小農經濟意識,增強市場經濟意識,提高他們闖市場、打市場、佔領市場的能力。

七是鄉鎮政府應進一步轉變職能。要學會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如何拓展政府的引導和服務職能,指導農村工作要由過去的圍著會議和行政命令轉向圍著市場轉;由過去的過分強調向上級負責為主變為主動向群眾負責為主轉變;由過去的指揮干預向躬身服務為主轉變。

八是下大力氣抓好村級班子和黨員隊伍建設。發展農村經濟,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村級兩委班子的帶動帶領作用至關重要。一要努力把那些思想合格、作風過硬、能力強、素質較高的優秀黨員或致富帶頭人選進兩委班子;二要堅持經常地對黨員進行教育和管理,促使他們成為帶動和帶領當地農民發家致富奔小康的中堅力量;三要積極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壯大入黨積極分子隊伍,不斷為農村發展黨員工作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雙遼市委黨校課題組:韓景成、婁 妍、張 文、董凡生、彭鳳志、鄒 一

Tags:XX 小康 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