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十四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7W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 篇1

俗話說的好:“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希望,是花朵…”。所以,城裡的大人們千方百計地為“希望們”能茁壯成長創造最佳的條件:小學生負擔太重,該給他們的書包“減減肥”;中學生的知識面不寬,要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很多孩子嬌生慣養,生活能力差,要讓他們多接受“磨難教育”。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十四篇

我國有80%的居民生在農村,那裡的孩子也是父母的命根子,那麼,那裡的國小生也有很多壓沉書包的參考書嗎?他們的全面素質如何?樣樣農活都能幹,他們還需要“磨難教育”嗎?

走向田野,看看那些“花朵們”在幹什麼,聽聽那裡的同齡人說些什麼,再拿我們自己與他們作個比較,或許能引起我們大家的一些思考……

我的家鄉江蘇省灌雲縣東王集鄉離縣城不過二十里,那裡沒有城市高樓林立的壓抑,也沒有馬路上的喧囂,這或許是與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

帶著看看農村孩子受教育情況,問問他們今後的打算及他們與城市差距何在等問題,我選擇了本村十個組中的兩個組進行了調查,調查物件主要是10—20歲的年輕一代,主要以談話或間接詢問等方式進行了解,具體情況如下:

國小(10—13歲) 國中(14—16歲) 高中、職專及其他(17—21歲)

47(人) 34(人) 34(人)

對於國小生,我並沒有很深入地去問,只是從表面上進行了瞭解,比如:“上學累嗎?”“想不想上學”“作業多不多”,當問到將來想不想上大學等,結果有90%以上的孩子很想留學校裡,他們根本沒有城市裡孩子的那麼多課外習題,更不用去什麼補習班,是真正的“無憂無慮”的童年,而每個孩子都能流露出對“成為大學生”的嚮往,家長們也有80%左右希望孩子們能接受高等教育,問其原因,無非是“將來出息會大一點”;“將來不再去忙土地”。這些孩子年齡尚小。家長也尚未在真正意義上考慮孩子的將來,沒有一個家長有超前教育的想法。也許是條件、思想上的多種因素,被問及有沒有想過讓孩子早點學外語,或者學一樣“樂器”時,他們的回答是:“到哪裡學呀?他(孩子)也沒想學。”

對於國中生,也只問問他們“學校老師上課好不好”、“有沒有搞素質教育”。瞭解他們現有知識的廣度。課餘都幹什麼及畢業後的打算。50%的學生覺得,雖然老師上課講時能聽懂,但有時看書卻看不懂;另一半同學甚至聽課都有些吃力。對於素質教育實施情況的調查令人失望,只有十多個同學從電視上聽說過有這回事。34名學生中只有三四個對四大名著有所瞭解,他們家中沒有購買很多好書的經濟實力,便互相交換著看或去老師家借書看。大部分同學讀過的課外書只有小說。對於為什麼不看名著的回答,有20%的同學反映“看不到”,而80%的學生竟說沒意思、不喜歡。95%以上的同學平時不關心國家大事,對於世界局勢則更無從說起。那他們平時都在幹什麼?在被調查者當中,有90%以上的學生回家要做家務,其中有一半的.同學卻並不是這樣,聽其他人講,許多人都是地地道道的網蟲,據調查,有些家長是“賭王”,天天都坐在牌桌上,久而久之,孩子們也學會了,真是“無師自通”。其中竟有一位18歲的女孩,這是一個本該不倦汲取知識的年齡,可孩子們卻走向與自己不相稱的賭桌,真是讓人痛心疾首。

國中生34人 上高校繼續就讀 14人

上大學4人 上高中10人

畢業後打工 14人

已成家 5人

因身體狀況欠佳輟學 1人

說起將來的打算,每個人開頭都是“也想上高中”,但是家長們考慮的更多:“孩子不是讀書的料”、“供不起”、“還是早點兒有份安定的工作吧”、“中專也可以轉城市戶口”……。當然,孩子們也很體諒父母:“家裡田多”、“上高中,大學要很多錢”……。結果表明,經濟因素是農村孩子無法接受高等教育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一部分學生堅定地要圓“大學夢”。這不是小孩子的幻想,而是真真切切的理想,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對未來充滿希望。其中有的學生家裡並不富裕,一進屋我就擔心,他們能負擔得起今後的學費嗎?但是當我聽到家長的話時我才知道原來我的擔心是多餘的。“現在社會上競爭厲害,多學點文化總會有好處的,我們沒有蓋樓房,留著錢給他(她)讀書呢!他們始終堅信,有了文化才會有出路。能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兒女們學成歸來是他們一生最大的幸福。

17—21歲被調查者是我們的同齡人,34人中有6人上高中,33%的人讀大學,1人讀中專,還有的就是已經“畢業”了,在所有上高校者中,每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那就是就業壓力大,社會競爭太激烈。

被調查的學生中,大多數捨不得拿錢去買漂亮的文具,新款的書包。在他們當中只有2個人家中有電腦,只有5個人吃過“肯德基”……

他們是我們的同齡人。

教育上,農村與城市的差別究竟有多大,怎麼縮短呢?

再窮不能窮教育,學校教學設施不全,教學水平不高,可以由鄉、市、政府出錢改善教學設施,提高教師水平。的確,我看到最漂亮的房子是國小校舍,鄉里還投資蓋好了教師樓,現在再有個像樣的圖書館,讓同學們都能看到想看的書,想看的好書。

再苦不能苦孩子,這裡的苦是經濟上的貧窮,對於不能上學的孩子,政府應該重視;考上高校的學生,政府應該為其貸款,使他們能順利完成學業,這樣等他們不久學成歸來又可以帶動村裡的發展,這將是一筆不小的投資啊;這裡的苦還有知識上的貧乏,學校老師是否能根據學生的具體水平,制定一個合理的課程計劃,確定適中的授課難度,並且在課外給確實有困難的同學“開開小灶”。在城裡各學校相繼進行素質改革時,村裡的老師是否也能加點兒緊,哪怕是趕末班車,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他們多聽聽新聞,多看些好書。

無力為困,無計為困,無智為困。困則窮,窮又困……,這是一個惡性迴圈,所以——

再困不能困家長,家長的教育對子女的學習,以及今後人生道路方向的選擇上起了很大的作用。10—20歲的學生自覺性本來就不強,若家長再不加以正確引導,“任其自然”,那怎能奢求其“努力學習”呢?我認為應該對家長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讓其參與到教育行列中去,併為他們進行“教育交流”創造條件,使一部分家長“以教育為本”的想法為其他父母所接受。若能把牌桌上不良“競爭”轉變為“看誰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

我們提供了若干個崗位,一個企業“以人為本”,人人都把其當作是自己的一部分,那企業的魅力是怎樣的大啊。

暑期的實踐生活雖然不長,只有那僅僅的兩週,但卻為我的人生刻下了一段銘心的經歷。我不知道別人是如何看待這次的實踐生活,但對我來說卻是意義非凡的。使我在享受生活的同時也品嚐到了生活的艱辛。想要經營一個企業不是容易的,靠蠻勁和熱血是無法解決的,誰能保證這些有效期有多長。

我感謝我的實踐生活,它考驗了我,激勵了我,使我由貪玩變得好學,由懶惰變得勤快,由茫然變得自信,由幼稚變得成熟……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 篇2

調查人:

xx大學x院系x專業x班李娟呂曉琳

調查時間:

調查地點:

蘇州市吳中區新豐村

調查方式:

走訪村民,問卷調查,拍照等

1、人口

勞動力

大量年輕勞動力流向城市,留守老人,婦女,兒童較多。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該村人口結構也不太協調,人口老齡化趨勢日趨明顯。

2、土地

耕地

在以前該村經濟也主要是靠農業及跟農業相關的副業,但是後來農民的土地都被國家徵去了,農民的土地沒了,有的也只是很少的農民的自留地。

荒地/其它土地

因為荒地一般都不歸他們私人所有,所以這部分土地的使用權不在村民手中。除了一部分被上面劃為墳墓的集中劃分地。

其他的一些土地,一般的都用來蓋集中型的商業廠房,現在的拆遷越來越多,就是這個原因、地理位置不錯的,也會被用來發展商業,以便提高經濟發展。

3、土地制度

網格化土地督察制度,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的土地是承包制度。

4、生計(農業/非農產業的生產經營狀況)

<1>農業

打工

打工一般多數是為了供孩子上學,來錢比較快一點、都是家裡的頂樑柱,也就是男人出去的多一些,女人就在家找個能貼補家用的活幹幹、順便照顧家裡。

經商

現在農村的經商途徑有:開個個體經營的店面(因為國際教育園建在了本地,學生很多,所以這些商店收益很好)或是招收幾個受手藝人,出外包攬活計,做個小老闆。或是幾家一起合資承包一些小型公司。有些村民且本村有一些村辦企業,其中吸納了很多本村的村民,使得村裡的農民都有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從而充分利用了當地的勞動力資源。使得本村村民收入提高,從而也促進了本村經濟不斷髮展。

5、村莊的歷史

一般歷史

新豐村位於蘇州市吳中區中北部,坐落於風景秀麗的石湖之畔,該村的西面、北面被著名景點上方山所環繞;南臨蘇州市國際教育園,風景秀麗,人文氣息渾厚。村內有一村級公路通往外部。該村歷史現已無法考證。但據村裡人介紹,他們的祖輩們一直就居住與此;又結合吳中區具有較長的歷史,故可推斷該村歷史也較為悠久。但具體情況不詳,還請見諒。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 篇3

1 引言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20xx年1月29日,國務院頒佈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要求健全農村市場體系,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物流產業,著力支援農村商品流通市場的規範化,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事業的發展。目前,我國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農村商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農村商品流通渠道單一的狀態發生了轉變,多種所有制、多種經營型別的流通組織成為市場主體,農村商品經營方式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形成了由各種經濟組織構成的多種型別、多級層次、互相促進、互相依存的商品流通網路。而農村小型便利點在農村商品流通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組成農村商品流通的細胞,小型農村小型便利店的健康發展,直接關係到農村商品流通體系的健全完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推行。但農村小型便利店卻依然存在著商品不規範、從業者素質普遍不高、有關部門監管不到位等問題,由此可見處理好農村小型便利店存在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又極其緊迫。

為了瞭解農村便利店究竟是如何影響農民們的生活,目前發展的現狀和存在著的問題,本次調查將以北碚區水土鎮的農民為物件,對其進行問卷式訪問。我們將從農村消費者的角度出發,深入探究農村便利店在農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影響農村便利店發展的因素,並總結出本次調查的結論,就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拙見。

2 文獻綜述

農村零售業方面的研究,閆娜(20xx)通過對河南省周口市農村零售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發現用口市農村零售業存在著規模小、分佈不均、管理落後的態勢,以及農村基礎設施較薄弱、農村居民的市場需求較為分散、農村地區的零售業人才缺乏等問題,需要從加強當地農村公共設施建設,完善市場監管制度,逐步實現連鎖經營,通過加快市場經濟體制建設 程序,幫助企業根據本地基本情況準確定位等幾個方面加快農村零售業的發展[1]。殷巨集鵬(20xx)通過分析農村消費市場的現狀,得出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建議,如嚴把商品質量關、採取多種價格策略、鼓勵大型超市開拓農村市場、突出特色化經營[2]。張典(20xx)通過對20xx--20xx農村零售消費總額的比較分析以及政府對農村的政策支援,提出農村零售市場可開拓性以及對農村零售市場的建議:改善農村投資環境、完善農村流通渠道、優化農村消費環境,提高從業者的素質水平等[3]。李亞春(20xx)通過對農村零售業的限制因素的論證分析,得出我國現行農村零售業存在的問題以及發展對策:政府加大改革力度、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培育現代農村主體、完善物流系統[4]。

農村連鎖便利店方面的研究,葉偉媛(20xx)通過去商務部“千村萬鄉”工程成果的調查研究,提出了現行農村連鎖便利店存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如選擇合適的形勢、建立完善物流配送體系、創新經營觀念、注重人員素質培養等[5]。扈劍暉(20xx)通過對國外經驗成功案例的分析,提出了適合我國現行發展情況的農村便利連鎖店的經營模式,包括售貨品種構成、管理模式、採購模式、物流模式、經營結算模式進行初步探討,構建適合於農村市場條件下的現代商品流通網路[6]。吳俊(20xx)通過對浙江農村100個村94家連鎖網點經營管理調查,概括總結總結了當前農村連鎖經營的八個特點:連鎖店開店速度過快,發展空間大、異村連鎖競爭將持續,同村競爭正興起、營業面積呈錐形,由大到小向腹地分佈等[7]。楊雪晶(20xx)在對網路界定的基礎上,分析浙江農村日用消費品連鎖經營網路發展現狀和有利因素,並提出加強日用消費品連鎖經營建設,加速連鎖經營模式與農村消費品消費相結合的建議:如金融網路的介入、加強資訊網路的建設、構建消費品連鎖經營網路的基礎及物質實體[8]。

農村超市方面的研究,宋健(20xx),通過對農村傳統市場、農村消費者對農家超市的態度的調查,指出農村超市存在的問題:如由於傳統民間組織的缺失,導致經營習慣被左右、超市產業競爭無秩序、內部治理不夠完善,管理理念不科學等[9]。戴旻(20xx)通過對農村超市及農貿市場的對比研究,指出農村超市取代農貿市場勢在必行,但農村超市存在著物流網路不健全、市場競爭無序、零售業客體化零散化、經營能力弱小、資訊不健全等。並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政府加強巨集觀調控、培育零售品牌、營造良好購物氛圍、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農村超市發展模式[10]。

農村便利店方面的研究,李蕙君(20xx),通過對農村便民店的走訪調查,總結出提高農村便利店經營效益的方法:如增加有效出樣、保持商品整潔有序、增加農村便民店的知名度、賒賬法、代理商品尋求差價[11]。

目前對於農村零售行業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著一些盲點和問題:

(1)政策建議物件過大

現行對於農村零售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於行業發展和完善整體方面的研究,很少注重其中的構成要素上的研究,而且所提意見主要針對於政府方面,而對於其中的主體經營者缺建議很少。

(2)研究切入點過於單一

現行的研究切入點一般是經營者和政府,針對經營者和政府提出存在問題以及改進方向,對於同樣是市場主體的消費者角度的思考較少。

3 調查設計

3.1調查安排

本次調查以五人小組為單位,進行實地調查。

(1)調查準備

在調查方式上,本次調查採取隨即抽樣的方式,即在調查範圍內隨機詢問符合要求的調查物件。在調查方法上,本次調查採取問卷式訪問。為了提高調查效率,將由調查人員訪問後代填問卷。在調查物件上,本次調查的要求是18-70週歲具有完全獨立民事行為能力並在本地居住滿一年的被調查者。這樣的要求既滿足了實地調查隊資料的真實性,也提高了資料的準確性。在樣本容量上,考慮到時間和經費的限制,本次調查僅選擇了30個樣本。在調查地點上,經過小組討論和對多個調查地點的比較,本次調查最終選擇了北碚區水土鎮的農村。

(2)調查過程

以小組為整體,兩個至三個調查人員為一隊,分為記錄者和訪問者對調查物件開展調查。

(3)調查整理

本次調查藉助excel資料統計軟體,將調查資料錄入計算機,採用傳統統計方法,針對選定的變數進行重點分析,進而揭示其中的聯絡。

3.2變數測量

本研究中將以下幾個要素作為農村便利店對居民生活的影響的變數:

到便利店的購物頻率、到便利店的距離遠近、商品的價格、商品的種類及更新速度、商品質量以及商店服務態度及衛生環境

4 調查分析

4.1 基本情況

在調查資料的整理中,筆者發現在基本情況方面,男性與女性的比例是17:13,大體上男女比例平衡;被調查者的年齡23%在16-50歲,74%在50歲以上, 大多以中老年為主;文化程度上,57%的人受過國小教育或者沒有受過教育,40%的人受過國中教育,文化水平偏低;家庭月消費上,83%家庭的月消費在3000元及其以下,在這其中53%的家庭的最高月消費只有1500元。綜合以上資料,筆者認為農村消費者大多是文化程度較低、家庭消費水平較低的中老年人。

4.2 具體分析

在此基本情況下,調查人員對其進行相關問題的訪問,經過資料統計,現將變數做以下分析:

4.2.1便利店的作用更多是應急之用

雖然便利店具有經濟方便的特點,但是它仍然不能與超市,規模更大的商店相比。根據調查得知,被調查者們購買生活所需的主要渠道還是集鎮中的超市商店,他們去便利店購物的頻率不高。因為在他們看來,超市的商品種類更多,質量更有保障,並且去集鎮購物並不費時費力。相比之下,農村便利店僅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不能滿足被調查者們所有的生活所需。而且,在資料統計中,筆者發現被調查者在便利店購物的平均消費支出僅佔總消費支出的15%。由此可見,對被調查者來說農村便利店不是他們主要購物場所。只是在急需時,它能夠滿足消費者的要求。

4.2.2距離的遠近是影響便利店經營的重要因素

由之前的分析可以知道被調查者們選擇農村便利店大多是應急之用。那麼,在多個便利店中,被調查者們是怎樣選擇的呢?根據調查問卷b8問題答案的`統計發現,在眾多影響因素中,“距離”這一因素所佔的比例最大。而根據b2問題的答案可知,87%的被調查者的家距離便利店都不遠。所以,便利店顧客的來源應該是其自身周邊的被調查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正是因為距離近,才發揮便利店方便的作用,滿足被調查者們的要求。根據這一結論,筆者認為具有較好的地理位置,特別是處於村落中央或者村公路邊的便利店具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在整個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便利店商品的價格並不比集鎮超市裡商品的價格低,甚至某些商品價格還略高於超市的商品。而這樣的價格對被調查者來說2/3的人認為是合理的,1/3的認為是不合理。

一般而言,便利店商品的價格較低會更有利於競爭。那麼,為什麼實地調查的結果卻並非如此,並且大多數人認為它是合理的呢?仔細分析之後,筆者認為有以下兩個原因。第一,在一個村中農村便利店有多個,也就意味著它們之間存在相互競爭的關係。但對被調查者來說便利店也不是他們主要的購物途徑。因此,某個便利店若貿然提高價格勢必會造成客源流失。根據b12問題的答案統計,近一半的人在提高經營環境的前期下不能夠接受提高商品價格,即使43%的人能夠接受提價,其前提的提價的幅度也很小。第二,從整體上來看,便利店商品的價格與集鎮商品的價格相差不大。所以,大多數人還是可以接受便利店商品的價格。而其中30%的人認為它的價格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其中存在運費的因素而導致它的價格略高於超市的價格。

由於便利店的經營規模較小,不能形成規模效應,再加上運輸因素使得它不能夠用降低價格的方式來吸引消費者,自然不是有效的競爭手段。

4.2.4商品種類不齊全、更新速度慢制約便利店的發展

大多數情況下,商店的商品種類越多就越能吸引消費者,但是根據本次調查的統計結果看,2/3的人認為便利店商品的種類不齊全(在實地觀察過程中,筆者發現絕大部分的便利店商品主要包括煙、酒、零食和鹽等部分日常用品,其他種類的商品則很少甚至完全沒有。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便利店產品種類的更新依然不樂觀,大多數人認為它們的更新速度比較慢。

筆者認為有以下三個原因導致了這樣不符合市場規律的狀況。首先,資訊不完全。既然農村便利店集中在農村內部,由於自然地理條件,資訊傳播途徑不暢。 缺乏媒介傳播和資訊收集渠道,經營者就不能及時得到相關的市場資訊。其次,消費需求不足。由之前的分析知道便利店的作用大多是應急之用,其他需求很少。在b5問題“能否順利購買到您所需商品”的答案中64%的人選擇“能夠購買到”,剩下36%的人選擇“不能買到”。粗略得看這樣的結論與之前的分析有矛盾,但是再深層次地剖析就可以發現它們是一致的。選擇“不能買到”的原因是因為商品種類不齊全,不能滿足這類消費者要求;而選擇“能夠買到”的原因是這些消費者本來的需求就很少,他們對便利店商品的預期很低,因此在便利店有限的供給下能夠滿足這類消費的需求。最後,經營者經營積極性不高。農村便利店經營者大多是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或者沒有工作的婦女。在這樣的家庭中,他們主要的收入不是來自便利店的經營所得,而是家庭其他成員的收入。因此,便利店的盈利狀況得不到重視。基於這三個原因,便利店商品供給不能有效滿足農村消費者的要求,限制其發展。

4.2.5提高商品質量是改善便利店經營狀況的有效途徑

在訪問過程中,筆者得知這些便利店的商品基本上都是來自集鎮的批發。也就是說他們的貨源相同,不存在商品差異的問題。再加上多家便利店相互之間的競爭,七成的被調查者認為這些便利店商品的質量“比較好”,三成的人認為是“不好”的。

正是因為大多便利店經營者沒有較強的經營能力,商品的質量問題也就沒有得到他們的重視,而導致了三成顧客的潛在流失。相反地,如果便利店經營者能夠提高商品的質量,那麼這部分流失的顧客可以變成潛在的顧客,對便利店來說就可以擴大客源,經營狀況也可以得到改善。

4.2.6 服務態度好,但衛生環境有待改進

農村便利店是服務業在農村的縮影。在這樣的前提下,無論經營者是怎樣的目的,但其最終目標都是將商品銷售出去,因此服務態度的好壞對便利店的經營也是非常重要的。從本次的調查的結果看,87%的被調查者認為便利店的服務態度是“比較好的”,只有13%的人不滿意他們的服務態度。

除了銷售這一目的外,更多的是還有熟人的關係。因為便利店的銷售物件是整個村子裡的村民,限制了它們的銷售範圍。同一個村裡的人,相互之間的關係比較熟悉,所以除個別情況外,經營者的服務態度一般都比較好。

“服務態度好”到達了軟環境的要求,但是從調查資料看,衛生條件這一硬環境沒有達到服務業的標準。雖然57%的被調查者能夠接受這樣的衛生環境,但仍有43%的人對目前的衛生環境不滿意。

便利店的經營不僅要求保障商品的質量,也需要符合衛生標準的環境。或許是本身在農村的關係,有些便利店店主並不注意店裡的衛生狀況。這樣的結果只能是失去那些對環境有要求的消費者,這很不利於便利店的發展。

5 調查結論

通過以上基本情況和具體分析,本次調查結論如下

(1)農村便利店並非村民主要購物渠道,其主要購物場所仍是在更大的場鎮或市區裡面,居民在便利店的消費佔總消費比重較小,在15%左右。

(2)農村便利店的地理條件總體上比較合理,萬壽橋村共有4個商店,有兩個相對分散,另外兩個集中在一個地方;三元村有3個商店,都是分佈都比較分散,但是以上兩個村的商店都鄰近村民住宅,都是沿公路分佈,對居民購買物品來說較為方便;離便利店距離的遠近是村民購買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價格因素。

(3)經過上訪被調查地點的農村便利店發現其商品種類較少;村民對便利店的預期較低,大多數認為因為是在農村所以便利店基本只能滿足村民的一些急需之用的物品比如鹽、煙、酒等。因此對便利店能夠提供更多的商品沒有期望,進而導致便利店因村民的這種心態對購入其他商品沒有積極性。

(4)農村便利店的服務態度方面,經過走訪和對村民的調查發現大多都認為其較為熱情、對顧客態度較好。

(5)被調查地區的大多農村便利店的主要經營方向不是零售商品等,而主要為農村娛樂提供的服務場所,如麻將館的開設往往會有便利店的產生,主要是為打牌的人提供酒水、泡麵等。

(6)便利店不能夠提供糧油供應,當地的農用地大多用於苗木的種植,重量耕地面積所佔比重較低,村民的糧油主要靠去集市購買獲得。

(7)店主對於世面上產品的更新並無太大關注,瞭解資訊不及時,經營積極性不高。

6 小結和建議

總體來說,農村便利店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其給村民的生活帶來了部分便利,它是農村消費市場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對農村經濟、生活生產都有一定的影響,但也存在一些缺陷須待完善。

6.1農村便利店存在的缺陷

6.1.1農村消費市場的不規範

目前,許多地方的農村便利店的貨源、運輸、銷售、售後服務都處於各自為站的狀態,缺乏統一的規劃,農村消費市場執行極為不規範。加之各地區、各部門對農村消費市場建設和規範的學習和間就不夠,缺乏專門的組織機構規範其執行操作,對農村消費市場的開發利用程度低,農村消費市場發育不健全。

6.1.2經營者缺乏市場經營理念

農村便利店經營者受過教育的程度低,高中及以上學歷的人只佔調查者中的3%。文化水平低導致經營者缺乏必要的市場經營理念,不懂得如何刺激消費者的需求去帶動自己提供商品的供給,進而使自己的便利店取得更好的收益。大多數農村便利店經營者對商品資訊掌握得不多,缺乏資訊敏感度,在商品的提供上不注重時效性,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近65%的調查者認為便利店的產品更新不太快或者是慢。所以農村便利店未能滿足村民的需求,未能在農村消費市場上發揮應有的作用,未能使自己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6.13農村便利店商品供需不平衡

第一,農民對農村便利店商品的有效需求不足。在調查中發現農村消費者對農村便利店的期望比較低,在便利店購買的商品大多隻是應急之用的鹽、醋、醬油之類的,對便利店沒有跟多的需求。而只是便利店有什麼商品就購買什麼商品,所需商品在便利店購買難就去集市或者是大型超市購買,所以未能形成需求對供給的拉動作用。第二,便利店商品供應不足。由於農村消費者購買需求少和經營者在經營上缺乏市場經營理念,便利店的商品種類少、更新慢、整體供應不足。形成消費者購買什麼就提供什麼,而未能提供更多的商品用供給去刺激消費者的購買,進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並使自己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農村消費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給不足這對矛盾的存在形成供需未能相互拉動共同促進的趨勢,而是陷入相互阻礙惡性迴圈之中。

6.2改善農村便利店現狀的措施

6.2.1規範農村消費市場,加強相關部門的市場監管

農村消費市場的執行操作不規範主要的原因有相關部門的監管不力和參與者積極性的缺乏等使得本能夠為村民提供更好服務的農村便利店發展緩慢,未能發揮應有的市場作用。

未解決農村便利店目前發展緩慢和不規範的問題:工商行政部門應該加強對農村便利店的監管,從其經營環境、經營商品類別、質量安全等上加予稽核,如有問題應該及時處理。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村便利店的扶持,諸如對種植耕地面積少的、交通不便的農村地區予以增加糧油供應店等類似的便利店,更好地滿足居民的需求。村民應該改變傳統對農村便利店的觀點,應主動向經營者提出自己需求,而不是一味的持無所謂態度,畢竟便利店各方面的改善從根本上說是有利於村民自身的生活生產的。

6.2.2加強對經營者的培訓,提升經營者素質

村委會或合作社應該給與便利店經營者進行與經營相關的培訓,政府等相關機構應加強宣傳讓經營者明白要經營便利店就得經營得好,使其所利用的資源達到合理的配置。提高經營者素質和能力,彌補其市場經營理念,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為農民服務,以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要求。

6.2.3增加商品供給,推動有效需求,促進供需平衡

在農村便利店增加商品的供給,改善便利店經營環境,以拉動村民的有效需求;進而又以需求推動供給,使供需擺脫相互阻礙的惡性迴圈,使兩者相互促進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迴圈局面。就如水土鎮主要發展苗木業,農民幾乎都不種植糧食、油料等生活所需品,而農村便利店又不提供糧棉油等產品,使得村民購買極其不便。因此便利店以村民這種對糧棉油的需求來供給商品滿足消費者需要,並且經營者還有提供農村所缺少或者幾乎沒有少見的商品以此來推動或刺激消費者需求,促進供需平衡更好的為農民服務,推動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 篇4

一、監督工作基本情況

(一)專案概況

年監督農村公路改擴建道路工程項,里程公里,投資萬元;改造橋樑座,長度延米,投資萬元。目前,已完工道路工程項,里程公里,已完工橋樑座,長度延米。各專案情況見附件1。

(二)監督申請受理及備案

年共收到個專案的質量監督申請,共下發質量監督通知書份(包含個專案),個專案已在市政公路質監站備案,尚未備案的專案將在年月日完成備案工作,等具體情況。

(三)質量監督檢查

年質量監督工作共對個專案進行次檢查,其中有正式記錄檢查次(每記錄為一次),具體情況報如下。

(四)質量鑑定及驗收

年共對個專案進行了質量鑑定,個專案合格,其中,個專案質量鑑定為優良,優良品率為%。有專案的質量等級證書已在市政公路質監站備案等具體情況。

(五)其他質量監督情況。

二、質量年活動開展情況

按照我市質量年活動的實施方案要求及實際開展情況闡述。

三、質量狀況分析

(一)原材料及各質量指標的抽檢資料。

年監督組織對農村公路工程共檢測點,合格點,合格率%。其中,抽查了(鋼筋、水泥、石灰、瀝青、石料、支座)等主要原材料組,合格組,合格率為%;檢測工程實體質量點,合格點,合格率為%。詳細資料見附件2。

(二)質量狀況分析。

從農村公路抽檢指標合格率看,總體質量怎樣?路基、基層、路面、橋樑分別敘述哪些方面控制較好?各檢測指標質量狀況怎樣?從檢查資料情況看,前期檔案、原材料控制資料、各工序的質量控制資料是否滿足施工質量標準規範要求的情況?整理歸檔情況如何?

三、工程質量及監督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目前農村公路工程質量存在的主要問題。

1、2、3、4、……

(二)存在質量問題的主要原因。

1、2、3、4、……

四、監督工作的體會及監督工作思路。

(一)質量監督工作體會(或認識)。

(二)加強質量監督、提高工程質量的思路和措施。

(三)關於質量監督工作的建議。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 篇5

在學校的統一安排和佈置下,我利用暑假時間在xx省x縣進行了一次以陝西貧困農村致貧原因為主題的社會實踐。這次活動從7月15日至8月15日,歷時1個月。在這次為期1個月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調查走訪的形式,對自己所居住的農村基本情況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增強了自己對社會生活的認識,鍛鍊了自己的交流能力和實踐能力,增強了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現將此次社會實踐與調查活動的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調查背景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發展和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是,在社會發展進步的同時,我們同樣不能忽視貧富差距擴大,農村發展相對緩慢的現狀。我國城鄉差距拉大,二元經濟特徵明顯,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現在農村發展地區之間存在差異,至今仍存在貧困縣及貧困家庭。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係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域性的重大問題。處理好農村的發展問題,促進農村發展,提高農民年生活水平,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調查目的

通過開展這次對關於貧困農村致貧原因調查的社會實踐,瞭解農村發展現狀和農民生活現狀,增強對社會現狀的認識,增強自身的憂患意識和使命感,鍛鍊自己的交流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在調查中總結農村致貧原因,探求農村脫貧致富的方法與對策。

三、調查時間與方式

此次關於貧困農村致貧原因的社會實踐從7月15日至8月15日,歷時一個月。採取入戶調查的形式,向調查物件發放調查問卷,並以座談的形式向調查物件詢問家庭基本情況及對農村脫貧致富的看法和建議。

四、農村致貧原因調查結果

(一)文化素質偏低

由於種種原因,在農村,很多農民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文化水平較低,許多貧困人口因貧困而失學,又因失學而成為新一代貧困人口。勞動力文化素質低,既是貧困的結果,又是造成貧困的原因。貧困農戶的勞動力文化素質狀況較差,觀念保守,由於勞動力文化素質低,發展家庭經濟缺計劃,缺技術,缺管理能力,接受先進知識的能力和水平較差,不能及時有效的接受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知識,缺乏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二)疾病

對貧困農戶來說,生病以後,常常是小病扛,大病託,對不能在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療費用就成了這些農戶的沉重負擔。首先是這個家庭的負擔加重,生活質量不同程度的下降;其次是家庭成員的心理受到嚴重衝擊,要抽出人手專門伺候。這類貧困戶因為長期積累的醫療費用和長期生病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自身無精力和信心擺脫貧困。

(三)缺乏勞動力

現在農村年輕人大多選擇在外打工,很少在家,家庭中壯年勞動力缺乏,加之老人年老體弱,無法從事生產勞動,沒有經濟收入,造成老人生活來源無保障,生活非常困難。對農戶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殘疾人,體弱或年老喪失勞動力的人,不僅對家庭收入沒有貢獻,反而還會增大家庭支出,帶來更大的負擔,導致家庭長期陷入貧困之中,難以脫貧。

(四)供養子女讀書

在農村,許多家庭認為只有讀書才是出路,供養子女上學,接受良好的教育。因供養子女讀書而致貧的,家中往往收入結構單一,以種植業為主為主。子女上學時的各項高額費用增加了家庭支出,給這類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生活負擔。這類貧困戶隨著子女的成長,讀書畢業和就業後,一般都能擺脫貧困。

(五)缺少資金和專案

農村經濟結構單一,以種植和養殖為主。有些貧困家庭有開展養殖或其他脫貧致富的想法與計劃,但由於家庭貧困,缺乏資金支援,想法或計劃難以實施。另外資訊不暢導致農民缺乏科技資訊和致富資訊,缺乏脫貧致富的專案。缺少脫貧的專案和資金,導致農戶生產生活停留在原來的水平,難以提高。

(六)缺乏科學技術

當前,部分農村地區網路等先進,快捷,資訊量大的傳媒方式幾乎沒有,報刊等平面媒體也不普及和發達,僅有電視等相對傳統的傳播媒體,這就造成了媒體傳播的方式和手段先天不足的問題。資訊不暢,農民嚴重缺乏科技資訊,加上政府對農民生產技術指導不到位,農民種植,養殖缺乏科學技術的指導,導致難以增產增收。資訊的不暢使農民難以把握市場的發展動態和需要,在選擇農作物品種,種植方法以及調整產品結構等環節出現盲目性,出現扎堆現象,導致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出現豐年不豐收的現象。

(七)自然災害

藍田縣屬於季風性大陸氣候,季風氣候顯著,時常會發生旱災和洪澇災害。藍田縣部分地區農田水利建設不配套,排澇和灌溉功能不全,部分地區農業生產處在一種“靠天養”“聽天命”的狀態。旱災及洪澇災害給農作物帶來了巨大損失。有的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的農戶,若遇天災,如種植業減產減收,養殖業遇動物疾病等,就可能造成導致收入減少,造成生活困難。

(八)扶貧資金不足

現在,多數縣鄉把經濟發展放在了首要位置上,專注於那些經濟效益好,見效快,能夠給財政帶來收入的專案上。扶貧專案見效較慢,所以投入到扶貧上的資金很少,所佔比重不大。有些縣鄉兩級財政比較困難,由於財力不足,扶貧資金投入甚微,甚至根本沒有投入,使脫貧工作進展緩慢,使貧困人口脫貧難度進一步加大。

(九)物價上漲

隨著經濟的發展,商品生產和銷售的成本上升,加上一些企業的不法行為,導致物價不斷上漲。不斷上漲的物價增加了家庭生活支出,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也增加了貧困人口的生活成本,帶來了生活的負擔和壓力。

(十)貧困戶主觀脫貧意識差

貧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擺脫貧困的信心和決心。部分貧困人口文化素質低,思想消極保守,沒有發展動力,安於現狀。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幫扶,黨員幹部捐物捐資的情況下,認為政府的幫扶是應該的,在這種情況下便產生了嚴重的懶惰依賴的思想,有困難找政府變成了他們的理所當然,因此,缺乏自力更生的動力和決心。

五、意見及建議

(一)通過發展產業專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以發展農業產業化為主要途徑,發展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農產品為原料,以加工或銷售企業為為龍頭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產業,通過拳頭產品帶動基地建設,通過基地建設聯絡千家萬戶。根據地方特色和優勢發展以種養林果為主的特色農業。依靠科技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鄉鎮應根據本地實際需要,通過招商引資,不斷引進新專案,推進地方經濟的發展,為貧困戶脫貧致富搭建平臺。

(二)提高貧困人口素質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農民文化水平,教育從小孩子抓起,減少新一代文盲。政府應加大對農業科技培訓的投入,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使大多數貧困人口掌握一至兩項實用技術及操作技能。農村的資訊來源簡單缺乏,在這個方面各個對口部門應主動進入農村農戶進行面對面,手把手理論指導,傳授技巧方法。建立扶貧培訓基地,狠抓勞務輸出培訓,為貧困農民外出務工和尋求就業門路創造條件,通過培訓基地源源不斷的將他們推薦到省內外企業務工,增加貧困農民的收入。同時加快農業實用科技推廣應用步伐,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努力提高糧食產量,有效增加農民收入。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不斷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加強水利設施建設,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防範洪澇及乾旱災害的能力。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應加強道路水利等涉及民生的基礎設施建設,便利與外界的交流和發展,加強與外界的經濟交流,使農產品產的出,同時能運的出,也能夠將本地區缺少的資源運進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農民脫貧致富創造條件。

(四)建立長效的社會農村保障體制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面向農村貧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要提高和擴大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和保障範圍,增加農村公共衛生支出,建立農村醫療救助制度。三是建立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學生輟學救助機制,切實解決貧困適齡兒童的輟學問題。如:認真落實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兩免一補”政策;免收在城鎮務工的貧困農民工子女的借讀費;在籌集的扶貧發展基金中拿出部分資金資助輟學的貧困生復學,幫助貧困家庭子女完成學業。四是要儘快建立農民養老保險金制度,使外出務工的農民能在為家庭和當地創造財富的同時,解除自己的後顧之憂。

(五)建立扶貧信貸制度

當前農村貧困農戶的資金短缺現象十分嚴重,農戶貸款難和信用社放貸難同時存在。對於有勞動力有專案但缺資金的貧困農戶來說,如果能得到政府提供的小額貸款,然後用在養殖或其他專案上,就有可能通過這些經營儘快擺脫貧困,走上致富的道路。所以政府及信貸部門應該制定相關優惠便利的政策對部分有發展能力的貧困戶實施小額信貸,幫助貧困戶解決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無資金的問題,為其自力更生脫貧致富創造條件。

(六)增加扶貧專用資金一是建議縣委,人大,政府在審定財政分配方案時,從財政中劃出適當份額作為全縣扶貧基金使用,建立扶貧發展基金專戶幫助重點貧困人口脫貧。二是每年從預算外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存入扶貧發展基金專戶,作為扶貧資金使用。三是實行非農經濟反哺農業經濟的辦法,可按非農企業營業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作為扶貧專項資金使用。

(七)加強衛生防預宣傳及建設工作加強鄉鎮衛生院,衛生所的設立和管理。充分發揮鄉鎮農村診所作用,向農民加強宣傳,使農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就醫習慣,宣傳農村合作醫療的方針和政策,讓積極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國家相關部門應擴大病種救助範圍,提高救助標準,也可根據醫療費用的多少進行救助,減少農民看病的費用,減輕負擔。

(八)控制物價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狀況,政府應採取有效地巨集觀調控政策,穩定市場,依法打擊查處哄抬物價,私自漲價等違法行為,控制物價過快上漲及不合理上漲,維護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和合法權利。使農民不因物價的過快上漲而增加家庭負擔,影響生活水平的提高。

六、感悟與收穫

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我收穫很多,一方面通過這次實踐,我走入了社會,走進了農村,瞭解了社會現實和農村現在的發展以及農村家庭的生活狀況。貼近了生活,開拓了視野,將在學校所學的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鍛鍊了自己的表達能力和交往能力,在實踐中成長學習,充實了自我。培養鍛鍊了自己的才幹,同時提高並樹立了服務社會的思想。增強了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我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有些東西以前沒有嘗試過,有些知識還很匱乏,生活經驗不足,這些都是我以後需要加強學習和改進的地方。

雖然這次社會實踐活動時間很短,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社會實踐能力。使自己接觸瞭解社會,增強了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適應能力。同時讓我明白了學會適應社會的重要性。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對於現在的我們,越早接觸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經歷在社會上生存的困難,就越能增強自身的危機意識,促使自己不斷學習,促使自己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生存能力,有利於自身今後的發展。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 篇6

前言:

以我們的家鄉北流為參考【提供內容】,通過對家鄉農村的考察、農民及村委會的諮詢、到北流市相關單位的諮詢及網上查詢有關“三農”的資訊和到銅州市場、望街嶺市場的考察等多種調查途徑來了解農村及市場的重要的微觀經濟資訊,主要針對豬肉上漲原因、農民的掙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探討以瞭解和思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情況及發展問題。

一、從北流的豬業情況探討豬價上漲原因。

通過到北流市物價局,經貿局,畜牧局等單位及到銅州市場,望街嶺市場的考察和在農村的瞭解等綜合資訊分析,今年豬價直線上漲的微觀的直接導火線是豬販難以找到豬屠殺,因此導致了豬價短期內猛漲,而加上養豬的成本早已上升了很多,因此豬價就一直居高不下了。

雖然豬販在找豬鏈條上難找到豬屠殺,但市場上依然供夠於求,並沒有出現不夠賣,搶購豬肉的現象。據我多次到市場上的考察及詢問賣豬肉的人,豬肉一般也要到下午六點後才勉強賣完。分析原因我認為有以下:

豬販在找豬鏈條上難找到豬屠殺是因為宰殺豬的頭數減少了很多,但由於所養的豬也比以前大了很多,因此豬肉的供應量比以前並沒有減多少。以北流下半年肉豬宰殺資料為依據分析,北流下半年的生豬宰殺量為⒕16萬頭,比上年同期減少46405頭。以上年每頭60公斤,今年每頭85公斤計算,得上年下半年的豬肉量為112⒏0300萬公斤,而今年同期為120⒊6000萬公斤。當然從資料結果看顯然有出入,但可以說明豬肉的供應量也並沒有減少很多,再加上豬肉貴很多了,需求也應該比以前少了些,因此可以說市場上豬肉供求基本穩定,是供夠於求的。

而市場上既然豬肉依然供夠於求,為什麼價格依然居高不下呢?

①養豬的各種成本早已上升了;

②市場習慣是價格上漲時一般是不容易快降下的;

③主要還是豬販依然找豬難,害怕給養豬戶的價低了就找不到豬宰殺了。

其實養豬的成本早已上升了,但為什麼直到今年才開始漲,而且是在短期內猛漲?就是因為以前豬販不愁找不到豬宰殺。在豬販和養豬戶之間,有市場力量,主宰市場話語權的'是豬販,養豬戶沒有市場話語權。因此此次豬價上漲根本原因是我國養豬的大部分是農村散養戶,導致養豬戶市場力量弱,養豬成本上升但豬販給的價並沒有隨著養豬成本的上升而上升,農村散養戶養豬無效益甚至賠錢,嚴重挫傷了農村散養戶的積極性,又由於這幾年來農民的掙錢的門路寬了,農民有出去打工的掙錢門路,很多農戶就放棄了養豬。農村散養戶由幾年前的幾乎每家都有養豬很快就減少到只有很少的農戶養豬了。雖然養豬的成本早已上升,雖然農村散養戶養豬早已無收益,但直到今年豬販找豬難才開始漲。這是市場力量自我調節的結果。

而為什麼少數農村散養戶養豬無收益甚至虧本依然在養著豬呢?主要還是因為這少數的散養戶的婦女沒能力找其它的掙錢門路。養豬的基本是在家的農婦,她們都是不去外面打工掙錢的。另外因為家裡有糧食,而且還可以種木薯番薯的餵豬,她們所算的養豬成本只是所要買的豬料成本而不把糧食等計算在內。因此依然有少數農村散養戶養豬堅持著養豬。

結論:①此次豬價上漲,農村散養戶,有規模的養豬戶和豬販都在此次豬價上漲中都有獲益,但獲益很多的是有規模的養豬戶和豬販,散養戶依然獲益很少。而最希望豬價上漲的便是農村散養戶和有規模的養豬戶。

②合理的豬價應是多少?

③雖然豬價高了很多,但放棄了養豬的散養戶不會因為豬價上漲就開始養豬,因為豬價上漲對農村散養戶來說依然收益不多,倒不如外出打工。為了豬價的合理長期穩定,我國的養豬業應如何發展呢?我覺得應該大力發展規模較小的小養殖戶,可以鼓勵現存的散養戶發展成小養殖戶,這樣散養戶投資較小,政府應給予養殖技術和市場等的扶助。

二、對農民掙錢方式的探討。

農民工顯然已成為一個龐大典型的階層。從農村的瞭解來看,外出打工,從事非農產業已是農民掙錢的主要方式。從年齡和性別來看,大多數農村孩子讀完國中就外出打工了,尤其是女的。不讀書的年輕女子一般都是外出進廠打工;而男青年,有的也是進廠,有的則去做建築工,而對於中年男女,一般都是夫妻雙雙在本地做建築工,早出晚歸,而到農忙時節則不去做幾天,在家種完田再去從事建築工。

另外農民掙錢的方式有搞運輸的,在村裡搞各種服務於農村的小生意或在鎮上做小生意等,而養豬,果樹養魚一般都是副業。從事這些的一般都是不從事建築工的。

其實,農村掙錢的最大特點是農村每戶既從事農業,又從事非農產業。以我們北流農村來看,每一農戶一般種有田種有果樹(果樹主要為荔枝和龍眼),從事這些都是在一定的農時做,忙完農時又去從事建築等非農業來掙錢。

結論:

①隨著這近兩年來農民工從事的工資有所提高,就07年來說,到外地從事建築工的每個人一般一天都有100元以上,進廠的一般每個月也有一千以上的工資,而在本地從事建築工的一天也有五十左右。再加上每年也有一定的果錢收入和賣糧收入等,因此一般的農戶家庭都掙有了一些錢,也有了一定的消費能力。但農民所從事的工作卻是很辛苦的。

②如果建築業萎縮,蓋房子少了,許多農民工便失去掙錢的門路而成為剩餘勞動力;而擔憂的是如果粗放的勞動密集型業增減,那麼將有大多數文化不高沒有一技之長的年輕農民工,尤其是女工將會找不到工作而成為剩餘勞動力。

③其實隨著農村掙錢門路的增多,幾乎沒有在家閒著的勞動力,因為既從事農業又從事非農業業來掙錢,又忙又苦,應該說農村幾乎不存在剩餘勞動力。

三、農村消費方式的探討。

1、吃。

農村幾乎每戶都種田,所以糧食不用買;蔬菜一般也是自家種有,所以在吃方面要花錢買的主要是豬肉和油。如果只把豬肉和油作為食品支出除以農戶的總消費支出,那麼農村恩格爾係數估計至少應低於百分之二十。由於農村沒有菜市場,一般只有豬肉買,而自家種的蔬菜受時節影響比較單一,所以農村平時每餐吃的菜很單一,缺乏營養全面。我認為在農村可以適當搞點多樣的菜肉市場賣。

2、住。

在解決溫飽問題,吃穿不用愁後,農村人的主要任務是蓋房子改善居住環境。農村人之所以節約,就是為了攢錢蓋房子。大概估算下,近年來農村建房每間要6千至7千範圍(已包括簡單的裝修)。建一層的約要二萬五,建兩層的約要四萬五。可以說一般農民建的房子至少要攢夠兩年半才夠錢。

現在幾乎每家農戶都建有一層以上的房子(包括一層),有少數是三層的,但大多數是一層或二層的。而按照習慣,,農民都有建到三層的要求,因此未來農民的錢主要依然是用在蓋房子上。

現在也有很多農戶如城市那樣建有衛生間,加上很多農戶已不養豬了,因此農村的糞池少了很多。因此農戶建衛生間應該推廣,這既方便了農戶,又能大大改善農村的衛生環境。

3、用。

現在幾乎每家農戶都有摩托車、固定電話和電視機等。而現在電腦在農村幾乎還沒有。我認為有幾個原因:

①現在農民的經濟方式似乎不需要電腦;

②農民普遍認為電腦是難學的,自己文化底,是學不會電腦的的錯誤觀念。

③電腦不象電視機。按照一般臺式電腦價,其實有相當多的農戶買得起,但每年所需網費才是農民不買電腦的主要經濟原因。以前電視要一千幾,之所以能普及每家每戶,主要就是因為電視使用不需要什麼成本。

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雖然安裝有線電視每年也需要一百左右的費用,但相當一部分農戶安裝了有線電視。如果每年網費能降到三百,再加上對農村進行宣傳,我估計應有安裝有線電視的一半的農戶買電腦使用。

在教育普及的現代社會,在農戶的家庭支出中,子女的教育支出始終是擺在優先的最重要的位置。不僅農村,包括城市在內的所有居民家庭支出中,子女的教育支出始終是擺在優先的最重要的位置。在非義務教育階段,只要考得上,每個居民家庭都會盡力送。

總結:

①我國要想把大量的農村人口轉為非農人口,提高我國的城市化水平,我認為應該大力發展縣鎮經濟,讓大量的農村人口轉變為本地縣鎮的非農人口。因為房價就遠超出了農民的經濟能力,尤其是大城市的房價,大量的農民是買不起的。即便是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農民工依然是買不起租不起。就現在的農民工在城市的居住狀況來說,在城市從事建築工的農民工基本上是居住在工地上,不需花錢;而進廠打工的廠家都建有職工宿舍樓以解決農民工住的問題。農民工進城打工主要是為了掙錢回家,而農民工本身就掙不了多少錢,加上城市的生活消費又高,生活費都得省吃檢用,因此農民工依然是不會買經濟適用房或租廉租房的。

②因為中國人多地少,因此農民僅靠分散的純農業生產是致富不起來的。現在農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就是因為農民有從事非農產業的掙錢門路。因此,拓寬農民的掙錢門路讓農民有從事多種行業的選擇是農民致富的關鍵。其實現農村的很大特點就是農村經濟依然以農業為主,但農民從事的工作確是農業和非農產業都從事。

③如何發展出有特色的農村經濟讓廣大農民富裕起來呢?以我們北流市塘岸鎮來說,幾乎沒有一個行政村辦有企業。主要是農村缺乏資金、技術、市場資訊(知識),而又沒有人願意到農村投資,農村沒有什麼條件能吸引投資。從查閱成功緻富的農村來看,無一不是靠一班有些資本,有關係,有能力懂市場的村幹部利用自己的本錢及靠人際關係和能力籌集到資金來在村裡搞企業而使農民富裕起來的。因此,要把大量的農村人口轉為縣鎮人口,必須大力發展鄉鎮農村企業。

總慨之,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要大力發展鄉鎮農村企業,也要扶助農戶發展較系規模的家庭式農業,千方百計拓寬農民的掙錢門路,走出一條有特色的農村經濟發展。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 篇7

一、當前造成農村社會不穩定的因素的主要方面

1、土地問題

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問題作為影響農村社會穩定的因素有了新的表現形式,這就是徵地補償。隨著道路建設的發展和工業開發、小城鎮建設的推進,建設性專案徵地範圍逐漸擴大,但由於不同期專案的補償政策不統一,就容易引起農民的不滿情緒。徵地補償問題牽扯到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民在這個問題上是空前團結的,在形式上往往表現為集體上訪或越級上訪,如果處理不妥,將可能會激化為。從我鎮信訪形勢來看,反映土地方面問題的佔相當一部分。村幹部在這個問題上基本上沒有發言權,因為群眾認為他們是政府代表,替政府講話,因此對他們不信任,有發言權的往往是村中真正德高望重的人。我們在處理涉及徵地事件時,一定要千萬謹慎。

2、農村村務公開問題

農村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是農民實行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一項重要舉措,大多數農民對於這項關係自身利益的事情相當關心。但是,在有些村組,村幹部卻對這項工作並不熱心,所以造成村務尤其是財務的公開不規範、不徹底,甚至是流於形式,引發群眾上訪造成農村社會不穩定。

3、農民法制意識問題

雖然法制建設在農村逐步加強,但受觀念影響,部分農民還不習慣用法來解決爭端,而依靠單純的私力解決,明明違了法,還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4、農村幹部的工作問題

一方面有些鎮村幹部工作作風飄浮,群眾觀念淡薄,工作方法簡單,激化了矛盾,造成了幹群關係緊張;另一方面由於某些考核制度的不合理,逼得下面要麼弄虛作假,要麼侵犯農民的利益,把幹部直接推向農民的對立面。

5、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問題

隨著經濟的發展,加上農村文化的相對缺乏,賭博迷信、賣淫等違法犯罪活動在一些農村地區發展蔓延,已成為誘發多種犯罪的社會毒瘤。

6、勞資矛盾問題

我鎮屬於工業經濟發展鎮,基本上每家農戶都有人在企業工作,農民與企業主之間因工作、報酬引發的矛盾逐年增多。同時由於目前辦企業的門檻較底,開關廠比較多,勞動法律制度執行不徹底,企業職工(農民)的權益不能有效保障,導致了群眾性事件的加劇。

7、外來人員管理問題

近幾年,我鎮的外來人口逐漸增多,由於制度和力量的缺乏,我們明顯感覺到社會穩定工作的壓力,主要包括流氓惡勢力、衛生防疫和計劃生育等。

二、引發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

1、經濟上的因素

經濟的發展,拉大了貧富差距,加上外來人員大多從經濟欠發達地區而來,巨大的差異特別是暴富的榜樣激發了人們對財富的慾望,與此同時,人們的致富能力卻顯得不足。這種慾望與能力的不相稱,促使一些人鋌而走險,通過種種不正當手段謀取利益。這就導致不講信用、坑蒙拐騙和偷盜搶劫醜惡現象的增加,引民不穩定因素。

2、政治上的因素

小平同志曾經指出:如果沒有小民主,那就一定要來大民主。群眾有氣就要出,我們的辦法就是要使群眾有出氣的地方,有說話的地方,有申訴的地方。總之,要讓群眾能經常表達自己的意見,使他們有意見就能提,有氣就能出。有小民主就不會來大民主。群眾把氣出了,問題儘可能解決了,怎麼還會有在民主呢?而從目前來看,鎮村幹部下組入戶少了,針對農民的會議也開得少了,與農民面對面的溝通少了,群眾直接向幹部和組織反映情況的機會也少了,農民參與政治的渠道相對變窄了。這就使得農民對政府的瞭解下降、信任下降,不尋求正規渠道、手段解決問題,造成群訪、圍堵公路等增長。

3、文化上的因素

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社會矛盾和衝突,對農民的思想也產生了深刻的衝擊和影響。農村社會分化帶來多元化的社會形態,農民的社會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觀念亦面臨分解與重建的過程。但是由於規範的制定遠遠落後於變革的速度,舊的價值觀念喪失對大眾的內在約束力,而隨著外來文化和城市文明的傳播,廣大農民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結構將會不斷趨於豐富和多元化,一些與主流意識形態不同甚至相反的價值觀念也會大量湧現,致使各種觀念相互碰撞與衝突頻發。社會所倡導的價值標準與實際生活中人們所奉行的行為準則在許多方面相背離,使得人們在處理集體與個人、公與私、義與利等重大問題上愈來愈向後者偏移,農村各類關係的調節由道德槓桿為主逐步演變為利益槓桿為主,利己主義思想逐漸抬頭。於是在圍繞宅基地、承包田、農民負擔、計劃生育、投工投勞等利益,產生了幹部與群眾、群眾與群眾等諸多矛盾體。這些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時疏導和化解,就可能激化,導致經濟、民事糾紛上升,不穩定因素增多。

4、組織上的因素

當前,我國正處於一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的社會變遷和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的改革極大地震撼和衝擊了我國的農村社會結構,各結構要素之間恆定的關係不復存在,分化與整合之間

難免會出現失衡與失調現象,從而導致農村社會穩定難以持續維持,大量非穩定因素產生。進入社會轉型期之後,組織結構也由一元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並形成了大量新型的經濟組織和民間組織,其結構模式多樣化及異質性特點十分明顯。實際情形是農村政治體制改革仍處於滯後狀態,作為國家基層政權的鄉(鎮)政府組織,及農村自治組織的村,在農村政治結構中仍未健全和完善,特別農村自治還在試驗階段,不能有效地整合農村新興的各種社會力量,就無法相應提供足夠的參與管道,致使衝突和摩擦不可避免,極易誘發社會不穩定因素,影響農村的穩定。

5、制度上的因素

村級組織對社會穩定工作重要性缺乏認識,治保會、調解會力量不足、戰鬥力不強,護村隊、護廠隊作用沒有發揮,各項工作措施沒有落到實處,導致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水平得不到提高。

基層安全措施不能落到實處,重宣傳輕管理。許多措施和制度在制定或者評比、掛牌後,就不注意加強經常性工作,出現號召多,過硬措施少,指導、推動、督促、檢查的力度更加不夠,造成責任不落實、工作沒人抓,引發安全責任事件。

三、發揮基層黨委在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主要措施

1、完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實踐證明,一個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對農村社會穩定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要繼續發揚黨內民主,擴大群眾參與,深入實踐和推進村黨組織班子的直選 工作,夯實黨組織的群眾基礎,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要建立健全村治保會、村調委會等基層綜治機構建設,選好配強治保會主任、調委會主任,充實人員力量,加強業務培訓,提高綜治工作水平,充分利用他們的地緣、人緣優勢,發揮他們在維護基層農村穩定工作中的主力軍作用。要組建治安義務巡邏隊,充分挖掘民力資源,利用廣大群眾參與治安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組織志願者隊伍,結合各地實際,開展重點部位、重點地段、重點時段的治安巡邏。要發揮派出所、社群保安隊,作為治安巡防的主力軍作用,做好本轄區範圍內的治安防範工作。同時完善健全農村群防群治網路。

2、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通過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和學習型家庭、學習型社會建立活動不斷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深入開展文明示範戶、衛生示範戶評選廣泛開展農村群眾性文化活動,推進村級文化活動中心建設,用先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佔領農村,推動農村社會各項事業健康發展。加強學校教育,注意對青少年的教育保護,預防違法犯罪。

切實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在民主和法治的社會裡,權利的行使與義務的履行一樣,都有利於社會發展和穩定。人民群眾的權利得到切實保障,社會穩定也就有了保障。而恰恰是當人民的民主權利沒有保障時,社會會陷入混亂。我們一定要加快政治體制改革,切實保障人民群眾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完善村級組織內部的監督制約機制,提高決策水平,深入實施村務公開工作,提高村務的透明度,保障村民的自治權利和民主權利。

3、加強農村法制宣傳

要以開展民主法制村建設為契機,針對農村和農民的特點,以普法為先導,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動,在普法的'內容、形式、組織領導等方面都要有所創新。首先在普法的內容上,應著眼於提高廣大農民的民主意識和法制觀念,圍繞農業、農村中心工作,開展有針對性的普法教育活動。著重抓好五大類法律知識的普及教育:一是民主政治類的法律知識,二是維護穩定類的法律知識,三是民事經濟類的法律知識,四是基本國策類的法律知識,五是農業生產類的法律知識。通過這些與農村工作、農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大大提高農村群眾的法律知識水平,增強農村群眾的法制意識和觀念。其次,在普法的形式上,對村幹部和普通村民應分別採取不同的方式進行。對村幹部和村民代表可以採取組織集中學習培訓的方法進行,對普通村民則可由村幹部帶動學法,向村民宣講法律知識,並利用有線電視、廣播、宣傳欄、圖片展覽、印發法制宣傳資料,舉行文藝演出等多種方式,開展經常性、形象化的法制宣傳教育,寓教於樂,使普法教育滲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去。最後,在農村普法的組織領導方面,農村基層組織應落實相關的普法教育保障措施,如建立村幹部定期學法制度、普法考試製度,落實一個固定的普法教育場所,建立一個固定的法制宣傳欄,每年要有一定的普法經費等,從而推動普法教育活動正常有序開展。加強村規民約的建立完善,從源頭上加強對不穩定因素的控制。

4、加大對農村弱勢群體的救助力度

全面實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深入實施城鄉居民合作醫療,緩解和減輕群眾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提高農村居民健康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努力提高職工養老保險覆蓋面,解決群眾後顧之憂。推進鎮慈善分會和愛心助學基金建設,擴大受益面。

5、深化平安建立工作

推進平安村(居)建立工作,鞏固建立成效,在創造特色、探索經驗上下功夫,努力使每一個地方和單位、每項活動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經驗,營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治安環境。建立過程中要切實加強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基層組織配套建設,充分發揮村(居)委會、調委會、治保會等組織的作用,加強對黨員群眾的教育管理,真正做到看好自己的門,管好自己的人,辦好自己的事。

加強司法所建設,強化為農服務的法律援助職能,做好重點人群管理,主要包括做好歸正人員、涉毒人員的安置幫教工作,落實防範控制措施,防止、減少重新違法犯罪;加強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中心建設,做到底子清、臺帳齊、責任明。

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農村惡勢力,堅持從重從快的的嚴打方針,對農村各種黑惡勢力團伙及其成員,進行全面及時的打擊,徹底摧毀農村黑惡勢力犯罪分子及其殘餘分子。提高防範水平,特別是要加大科技投入,推廣技防促防範,通過安裝電子監控裝置等高科技手段,對要害部位和要害部門實行全天候監控,提高專業防範水平。

6、預防和化解各類矛盾糾紛

要完善預警機制,建立健全公共性、突發性、處置預案,建立健全不穩定因素排摸機制,並使之規範化、制度化,同時堅持集中排查和經常性排查相結合,及時掌握新問題、新矛盾。加強司法信訪聯動中心建設,完善調處網路,發揮綜合優勢,儘可能把問題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探索建立農村社會穩定評估預警體系。

創新解決矛盾的體制改革技術手段,探索建立糾紛雙方自主談判協商制度,由鄉鎮或村為糾紛雙方提供一個平臺,鼓勵農民通過平等協商的辦法解決問題,並使之形成制度(章程)。探索從法律服務市場尋求解決辦法,即政府面向社會將糾紛作為標的進行招標,由中標的社會法律中介機構負責解決糾紛。

總之,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工作,既是保一方平安、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更是對我們基層黨委執政和工作能力的的檢驗,我們一定要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切實做好維護農村穩定各項工作,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 篇8

我簡單做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群眾調查問卷,查閱了關於新農合的知識,分析了農民對醫療保障的主要看法。總體瞭解如下:

一,關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是指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援,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採取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的方式籌集資金。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由我國農民自己創造的互助共濟的醫療保障制度,在保障農民獲得基本衛生服務、緩解農民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所普遍存在的問題提供了一個範本,不僅在國內受到農民群眾的歡迎,而且在國際上得到好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從XX年起在全國部分縣(市)試點,預計到20xx年逐步實現基本覆蓋全國農村居民。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及省政府關於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意見有關精神,農民大病統籌工作改稱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行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相結合的籌資機制,籌資標準不能低於30元/人,其中縣財政補助10元,鄉鎮財政補助5元,農民籌資15元。歸納起來是籌資提高,政府補助多,農民受益面大,為患大病的農民建立了保障,最高給付額達到XX元。

二,建設新農合的意義

因此,農民的醫療衛生問題已經遠遠超出了問題本身,解決農民的看病難,不僅僅是尊重農民起碼的生存權的問題,更是建設公平、公正的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如何解決農民的看病難?回顧歷史,我們曾經解決過這一問題,而且是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1993年世界銀行年度發展報告《投資與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國)一直是低收入國家的一個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紀70年代末期,醫療保險幾乎覆蓋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農村人口,這是低收入發展中國家舉世無雙的成就。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農村人口還佔全國人口80%,但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6歲提高到了68歲。專家們承認,這種健康業績的基礎,是在將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資源配置大格局中,輔之縣鄉村三級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網路、遍佈每個農村社群的土生土長的赤腳醫生隊伍和合作醫療制度的三大法寶。因此,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發展農村合作醫療,是新時期建設新農村題中應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三,實施中的一些問題:

1、社會滿意度低

社會保險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它強調的不是個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險金的社會滿意度[7]。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作為一種社會保險,受益的農民和政府補助資金來源的納稅人的滿意度對其成功與否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調查中發現一些農民不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主要是基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保障水平低,農民瞭解不深,怕政策有變,認為是把自己的保險金拿去補償別人了等的考慮。而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不滿主要是因為保障水平低,參加和理賠程式繁瑣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導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社會滿意度低。

2、障水平低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以大病統籌兼顧小病理賠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這個定義顯示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救助農民的疾病醫療費用的而門診、跌打損傷等不在該保險範圍內,這項規定使得農民實際受益沒有預想的那麼大。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 篇9

今年七月,XX省司法廳和XX省法學會組織開展了農村普法和依法治理的社會調查。XX省是個農業大省,農業人口占全省人口的80%以上。開展農村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專題研究,將有助於總結我省“三五”普法和依法治理的成果,為“四五”普法和依法治理規劃的實施提供可資借鑑的經驗。為了全面瞭解和掌握我省農村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客觀現實,調查中運用了比較的方法,分別在城鄉各選擇了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調查地區(桐城市新安渡鎮和安慶市大觀區)進行深入調查。通過實地調研,結合我省“三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已經取得的經驗,我們提出如下研究報告。

一、農村的法治環境與農民的法律意識問題

隨著三個五年普法規劃推進式的實施,我省農村法治化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農民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有所增強。在全社會依法治國的大環境下,農村依法治理的法治環境大有改觀。

農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的培育和形成,不能脫離他們賴以生存的鄉村的法治環境。筆者認為,農村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在微觀上是進行法治宣傳教育,在巨集觀上就是要造就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讓農民在良好地法治環境中形成法制觀念、培養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從“一五”普法到目前正在實施的“四五”普法正是有條不紊地實踐著這個目標。只有形成一個全社會崇尚法治的社會環境,法治國家的目標才能實現。在我國目前以政府推進為主要方式的法治程序中,這樣的“法治環境”需要各級政府去營造。“三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是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四五”規劃的目標是實現由提高公民法律意識向提高法律素質的轉變。可見,法律觀念、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相互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絡。因此,農村的基層政權和組織應當對法制觀念、法律意識、法律素質有明確的認識,才能夠使其職責有明確的定位、行動有明確的方向。

通過調查和資料分析,我們發現,農村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中存在著一些現象:

1、在職責上缺乏明確的定位。普法和依法治理是各級政府的法定職責,還是具有政策性和臨時性的工作?作為推動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基層政權機關和組織,應當充分認識到普法和依法治理是政府的職責。

2、在方法上往往以法律條文的宣講作為硬性指標。由於對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存在模糊認識,灌輸法律條文幾乎成為培養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的主要方法。

3、在實施過程中未能形成基層組織與農民之間的雙向互動關係。“普法”似乎也在向農民“攤派”法律知識,“依法治理”則是以法律為“罰則”治理鄉村。

4、在評價機制上,注重於形式的普及,有些經驗於文字總結與模仿複製。儘管這些問題是非主流的現象,但是在今後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中不能不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存在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點則是認識問題和觀念問題。為此,必須明確什麼是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如何“增強公民法律意識”和“提高法律素質”?

法律意識是人們關於法律和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法律意識包括法律思想(理論)、法律觀念(法制觀念)和法律心理。法律意識有個體法律意識、群體法律意識和社會法律意識之分,個體(公民)法律意識的形成取決於公民的法律心理,以及法治環境的影響。群體法律意識具有團體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在我國農村不應忽視傳統性和地域性的衝擊和扭曲。社會法律意識是全體公民普遍的法律心理和觀念,它與傳統的法律文化、主流法律觀念的傳播有著密切關係。社會法律意識和群體法律意識是公民的個體法律意識形成的重要環境因素。個體法律意識和群體法律意識對社會法律意識內容與發展有較大的作用。在通常情況下三者是協調一致的,但在特定的情況下也可能發生衝突。

筆者認為,“一五”普法在於喚醒公民的法律意識;“二五”普法在於培養積極向上的群體法律意識;“三五”普法著眼於營造全體公民共同的社會法律意識。“四五”規劃就是在三個五年普法的基礎上,為鞏固普法和依法治理的成果,提出了由法律意識的培養轉變為法律素質的提高,因為法律素質是法律意識的內在本質。由於傳統法律文化和法律觀念的影響,農民的法律意識與依法治國、依法治省提出的目標還存在著差距,今後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工作應當主要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農民對法律價值的尊重和法律知識的追求。法治國家的社會基礎則是公民對法律的尊重和敬仰,因為法律的價值代表著公平、正義和秩序。普法和依法治理的目的是建設一個法治社會,這是各級政府的職責,但是不能因此認為普法和依法治理就是政府的單方行為。作為以行政指導為主要特徵的普法和依法治理活動中,各級組織特別是政府部門,不僅應當將法律知識告之於民,而且還要讓農民知道法律的價值是什麼?法律是人們安居樂業的行為規則,法律是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的武器,懲罰不是法律的全部。只有讓農民真正認識到法律的功能和價值,法律才能讓農民所接受,對法律的認知和運用才能從自發到自覺。我省農村基層人民政府推行的“送法下鄉”、“送書到戶”的活動,有其積極的因素,應當予以肯定。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人手一冊法律書,不等於人人都知法和懂法了。

2、讓農民通過生產和生活實踐,全面、正確地理解法律。長期以來,傳統法制觀念中,“法即是刑”、法就是“懲罰”的觀念影響著人們對法律的正確理解。誠然,對違法者的懲戒是法律的重要功能之一,但是不是法的全部。在普法的法制宣傳中要力戒這種片面的傾向。農村的社會生活受到法律調整的領域十分廣泛,普法和依法治理中應當結合農村的特點,在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給農民予以法律幫助和法律引導。例如,農民負擔問題;打白條問題;糧食收購問題;計劃生育問題等等。讓農民通過法律幫助和指導,認識到保護老百姓也是法律的重要功能。只有這樣,作為農村中主要社會主體的農民才能形成法律觀念、培育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

3、充分尊重用法律途徑解決糾紛的方式。在農村存在著一種較為普遍的法律觀念和法律心理:解決矛盾和糾紛,總是謀求法律訴訟之外的方式來解決,無論正當與否,一般都把訴訟看作不光彩之事。作為普法推進者的基層組織往往遷就這種現實,解決糾紛與矛盾以息事寧人為原則,有時甚至不惜犧牲法律原則。今後在普法中,首先應當樹立法律的權威,以法律為原則作為解決爭端的依據和方法。各級政府應當正確地引導和評價公民的訴訟活動,尤其是農民訴政府的行政訴訟案件,更應當端正認識。

二、我省農村普法與依法治理的法律實踐問題

我省農村普法和依法治理存在著許多認識問題、觀念問題以及法律實踐中急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現在將這些問題有重點的提出來,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或制定相應的對策,將會大大推動今後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一)農村基層組織的法律定位與作用。

在農村普法與依法治理工作中,實際承擔具體工作的基層政權組織(鄉、鎮人民政府)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它們的工作直接關係到農村實施普法和依法治理規劃的實際效果。普法和依法治理的長遠性目標是實現法治國家,階段性目標是實現各個時期普法“規劃”提出的具體任務,基本出發點和歸宿則是建設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肩負著如此重任和職責的基層組織對其法律地位應有正確的定位。

普法和依法治理是全社會的工作,應當動員社會各階層參與。鄉、鎮人民政府是我國基層行政機關,其行政事務千頭萬緒,各項行政工作如計劃生育,農業稅費、農業生產等等,很難說哪項工作為主,哪項為次。如果將普法和依法治理僅僅理解為某項工作職責(並且有專人負責貫徹落實),這可能有悖於普法和依法治理的本意。筆者認為,普法和依法治理並不是一項單列的工作,它是貫穿於各項工作中的原則精神,在政府工作的各項職責中都要體現與貫徹普及法律和依法治理的原則。換言之,普法和依法治理的主體(推進者)是任何部門與任何人員。任何工作必須以普法和依法治理原則為指導,我們不能把普法與依法治理僅僅理解為是司法行政部門的職責。從這個意義上講,基層組織是普法與依法治理的參與者、倡導者、推廣者與服務者。

村民委員會是我國農村基層自治性群眾組織。它雖不具有國家機關的性質。但村民委員會的組織形式與法定職能,使其在普法與依法治理工作中應當發揮積極和重要的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村民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

1、宣傳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對村民進行守法教育;

2、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

3、調解民間糾紛,促進村民團結和家庭和睦;

4、協助政府維護社會治安和社會秩序、生產秩序、生活秩序;

5、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村民委員會的職責和任務與普法和依法治理所提出主要任務是相同的,基層群眾性組織組織的各項工作正是亦步亦趨地實踐著普法與依法治理的目標。目前,農村普法工作中,應當充分發揮村委會的功能和作用,使其從被動地完成工作任務轉向積極地開展普法宣傳。

(二)關於農村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工作方法問題

調查發現,農村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在工作方法上存在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

首先,在“普法”工作上,主要表現出的特點是放任性和無序性。農民往往把收看電視中的法制節目,作為自發的法治思想的啟蒙。誠然,法律的普及可通過多種渠道,在當今電視已作為簡便、快捷、普及的傳媒工具,其在普法工作的功能不可低估。有些工作開展比較好的地方,還利用農村廣播網進行宣傳,利用集市大會進行集中宣傳,利用村民大會請司法人員上法制課。還有的地方採取“知識帶動型”普法,即向在校的中國小生進行有意識的普法教育,再通過學生將法律知識傳播到廣大農戶等等,這些都不失為好方法。筆者認為,凡是有利於普法工作實施的經驗,都應當是值得肯定的好方法。但是針對當前農村普及法律的工作方法存在放任性和無序性的局面,我們應當著手做好以下工作:

1、在傳媒工具上,開展多渠道、多方式的普法工作。可以利用電視中現有法制節目,還可以利用農村有線廣播。在調查中農民普遍反映,瞭解法律知識的渠道主要於電視,如中央電視臺的“今日說法”,“法眼看天下”等都是農民十分喜愛的節目。因此,筆者建議,能否將現有的電視法制節目進行整合,開設電視節目的法律頻道,專門地、系統地、生動地宣傳法律。在依法治國和依法治省的大環境下,開設法律頻道電視節目作為推進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實施手段是很有必要的。這對於廣泛地宣傳與普及法律,拓寬普法渠道,改進工作方法都有積極的意義。我省的有關部門可以在這些方面進行嘗試。

2、在普法的工作方針上,農村普法不能只把農民當作普法的物件。根據普法規劃的精神,農村普及法律和依法治理是針對農村各級組織和公民。特別是“執法者”的法律觀念、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對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因此,筆者認為,農村各級組織在普法和依法治理中首先應當從“自律”開始,將自己作為法律的學習者和接受者,模範地執行和遵守法律、法規,然而才是法律的推廣者。對於農民則應採取多種形式,結合生產,生活實際,切實地運用法律去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讓法律的服務功能、保障功能、授益功能得到充分發揮,改變“法就是制裁”的觀念,讓農民從“要我學法律”到“我要學法律”。

其次,農村“依法治理”工作中化解矛盾的主要方法是民事調解。傳統法律文化與法律觀念,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法制觀念和行為準則。在農村,調解成為“執法”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以息事寧人,止爭息訟為目標的調解,在法律上、在觀念上、在文化上都有很深的社會基礎。因此充分運用調解的方法,對建立我國農村安定的生產、生活、秩序和法律環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有些地方將調解的範圍已擴大到無所不及的領域,如果把調解作為解決一切矛盾糾紛的必經手段,則可能沖淡了法律的權威性。筆者認為,在肯定調解為行之有效的方法的同時,應當樹立法制觀念並且尊重當事人運用訴訟等法律手段的權利與選擇。必要時基層組織應當鼓勵與宣傳訴訟方式的積極意義。如果一味排斥、迴避或阻礙“打官司”,甚至將訴訟本身附加許多非法律因素,那麼我們通向法治的道路也不會是坦途。畢竟司法是法治的保障。

(三)關於農村普法與依法治理的經費問題。

實地調查中反映較集中是普法的經費問題(有關文字材料卻沒有提及),經費緊張制約了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進行。誠然,普法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財力支援,希望有關部門予以重視。但是,筆者認為,對普法經費也應當澄清一些誤區。普法和依法治理要求在各項工作中都應當普及法律知識,培養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這些內容是在日常工作中必須得到體現和實施。不能因為在工作職責中增加了“法治”的內涵,就應當相應地增加“經濟”成本。遵守法治規則和秩序是各級組織與人員應盡的義務,而且依法治理只會降低和減少耗損,提高執法水平。當然,我們應當在重視解決經費問題的同時,動員和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農村普法和依法治理活動,如:法律援助、法律扶貧、法律志願者等等都是解決資金問題的有效途徑。

(四)關於農民義務法治化(減輕農民負擔)問題。

在農村工作中,減輕農民負擔始終是一個重要話題,從中央到地方一般都把“農民負擔”作為專用術語並賦予特定內容予以關注。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農民負擔”一詞越來越具有貶義、甚至有“違法”的意味。我們應當認真思考,農民應該不應該有“負擔”?應當負擔哪些義務?“減輕農民負擔”是減輕什麼“負擔”?如何減輕農民負擔?這些問題都與法律有直接和間接的聯絡。所謂負擔,主要是指社會主體所承擔的責任、任務或者費用。農民負擔是指農民作為生產者應當依法向國家交納的各種稅費。不可否認,當前我國農民負擔相對於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民的收入而言是比較沉重的。這裡有政策性問題,但更多是執法工作中存在違法、恣意地對農民增加的“負擔”。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各級人民政府三令五申,嚴禁增加農民負擔,大力減輕農民負擔,但是有些地方收效甚微。筆者認為,解決農民負擔的根本途徑是將農民負擔法治化。讓農民在依法履行法定義務的同時,能夠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各級政府以及有關部門也應當強化這樣的工作職責,就是要切實維護法律保障機制和保證行政救濟(行政複議、行政訴訟)途徑的暢通。只有將農民負擔問題納入法制軌道,喚醒農民的法律意識,制約行政權力的濫用,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農民負擔問題。在具體作法上,筆者建議:

1、用“農民負擔法治化”代替“減輕農民負擔”的提法。因為,農民負擔是農民依據法律規定應當承擔的稅費義務。承擔和履行法定義務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減輕”農民負擔是相對於“增加”農民負擔或者農民負擔過重而言的,這裡除了政策性因素之外,農民對於不合理,不合法的增加的負擔,完全有權利依法行使法律“抵抗權”,予以拒絕。對此,司法機關應當正確發揮法制保障功能,成為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的堅強後盾。長期以來使用的“減輕農民負擔”一詞,其內涵已經發生了變化。所減去的額外稅賦既有合法的,也有不合法的,容易使農民造成負擔就是不合理、不合法的錯覺,難以分清合法與違法的界限,從而形成強烈的對立情緒。使用“農民負擔法治化”用語,不僅明確了農民法律上的權利與義務關係,而且也寓意著法津同時依法保障農民們合法權益。這種提法的變換,其意義遠遠超過詞語本身的含義。

2、加強農村和農民的權利和義務的立法。將農民法定義務(負擔)及其承擔形式以法律規範的形式予以公佈,通過地方立法,制定地方性法規和規章,明確權利和義務。對農民的權利和義務進行立法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有法可依,更重要地是強化農民乃至全社會的法律意識,這對於農民義務法治化和推進農村法治化的程序,其意義是十分重大的。我國是農業大國,我省是農業大省,在這個方面實行立法,不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關於農民法定權利義務的立法應當力求詳盡,防止執法中由於較大的自由裁量權,使得法律規範流於形式。

3、基層組織的執法人員應當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農民負擔問題的出現,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原因之一是基層組織及其執法人員違反法律和政策,任意增加農民負擔。“三五”普法和依法治理規劃將執法人員作為重點教育物件,要求他們熟練掌握和運用與本職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提高自身法律素質、秉公執法,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4、疏通農民尋求法律救濟的渠道。農民負擔問題納入法制軌道之後,法律的“雙刃之劍”的功能應當充分體現出來。法律要求農民依法履行法定義務,同時,法律對農民的合法權益予以依法保障。對於任何部門侵犯農民合法權益的行為,農民可以依法尋求法律救濟,對於行政機關的行政侵權行為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複議、行政訴訟或者獲得國家行政賠償。然而,現實的法律實踐並不樂觀。儘管最高人民法院曾經指示,對涉農案件各級人民法院應當提供快捷的法律通道。但是有些地方法院受到地方保護主義的干擾,對農民負擔案件仍然存在不立案或拖延審判的現象。農民在尋求法律救濟的道路上,出現了不會告、不敢告、不能告或者告不贏的不正常現象。法律救濟渠道的不暢,必然導致法律在農民心目中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的下降。有些地方的農民對於“負擔”問題採取抵制、對立和越級上訪等手段,可見,暢通的法律救濟不僅僅是在保護個案中農民的合法權益,對於在我們農業大國和農業大省建設良好的法治環境,建立法治社會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 篇10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農村——中國的主體,所以要想得到真正的發展,改善農村的經濟結構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為此,今年暑假我進行社會實踐,瞭解農村的發展情況。我做了以下社會實踐調查:

地點:南陽鎮

時間:20xx-7-01到20xx-7-24

調查程式:總體觀察——實地考察——調查問卷——整理總結

主要內容:關於環境、人文、經濟的發展情況

經實地考察,我得知:早在改革開放前,南陽地處山溝,沒有絕對的地理優勢,人們的生活十分貧窮,基本只能滿足三餐而沒有剩餘的費用。人們的衣著也十分單調,並且款式單一,基本談不上好看。

由於生活貧困,只能解決溫飽問題,生產水平較低,當時只求飽,根本顧不上營養。有時甚至要吃樹根。

居住條件也不理想,一般都是多戶一家四合院,住房相對較緊張。房子都由土木建造而成,安全係數低,不美觀。

出行基本都是步行,要到縣城看病,極其不便。

然而今非昔比,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上升,基本過上了小康生活,在物質條件滿足的同時精神文化也不斷上攀。

現今人們告別了單調時代,穿上了豐富多彩的衣服,趕上了時尚的潮流。在食用方面,人們注重的是營養,各餐均衡搭配,基本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更有雙湖二級公路的建設,打通了與外界交流的動脈,迅速帶動南陽經濟的發展。不少企業都選擇在南陽投資建設,工廠多了,人們不再失業,做到有勞有得。

如今,在南陽的建築面積不斷擴大,一片新氣象,不再是以前的老房子。高高的磚瓦房拔地而起,既美觀又安全。

在物質得到滿足的同時,人們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每年春節都會舉行一系列當地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動。還開了書店,在業餘時間人們都會去看看書。與此同時,網際網路的開通,使人們獲得資訊的速度加快,同時也滿足了精神需求,無論是在學習、娛樂、做生意都改不少,過上了快節奏的生活。當地人基本都裝上了電腦,跨上了資訊時代。

在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的負面影響,環境質量下降。產生的垃圾處理不當、汙水未經處理排到河流中、大量的森林被砍伐。為此,我希望政府做一些努力,不斷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帶頭先行,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在享受生活的同時還要保護環境,繼而不斷提高生活質量。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 篇11

20xx年暑假期間,我在浙江省金華市的廣大農村地區,就農村垃圾處理問題,做了調查。以下是我以金華市金東區的農村垃圾處理實際情況為調查物件,結合所能查詢的各種資料。

(1)農村垃圾問題的分類

首先,隨著現代化農村經濟產業的不斷髮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日常垃圾的種類和數量都呈現一種不斷增長的態勢。對於種類繁多的農村垃圾,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兩類:生活垃圾和產業垃圾。

其中生活垃圾是指農村生活中直接產生的廢棄物,包括液體廢棄物和固體廢棄物。據調查得知,其中比如生活汙水在內的液體廢棄物,在汙水處理系統相當不受重視的現當代農村中,仍以直接排放入河或露天處理為主。而固體廢棄物,則包括了廚房廢棄物、日用品廢棄物、家電廢棄物、燃料廢棄物在內,是這次社會調查的重點。

工業垃圾,主要是指紮根於廣大農村地區的工業產業在其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垃圾。由於發展農村工業產業具有地租便宜、勞動力廉價、監督力度低等特點,導致了中小型企業向農村靠攏。而中小型企業著力於企業快速發展,往往容易忽視工業廢棄物等的處理,加之監管不到位,是農村垃圾處理的重難點。

(2)農村垃圾問題的現狀

本次社會調查主要集中在金華市金東區的多個行政自然村,以圍繞典型物件的實際情況為依託,以網路、期刊、學術報告等資料為基礎,所作調查分析。

1)大部分農村的都建有了集中的垃圾處理處,調查的二十一個行政自然村,有十九個都建有多個露天的垃圾傾倒處,其中多為人數過六百的大型自然村。未有集中垃圾處理設施的兩個自然村,人數都在二百人一下,其中的翁村更是實際人口八十五人,常住人口不足三十。即便如此,據調查可知,這十九個建有垃圾傾倒處的自然村裡,以人口過一千五的午塘頭村和小黃村的垃圾處理頻率最大,每天都有專人處理傾倒處的垃圾。隨著自然村的規模的越來越小,垃圾處理頻率也越來越小。因此在幾個規模相對較小的自然村的垃圾處理處,垃圾處理狀況極不樂觀。

2)在液體廢棄物調查方面,二十一個受調查的自然村中,只有五個自然村全部或部分建立的地下排汙系統。除已經全部完成新農村改造工作的午塘頭村和小黃村,其餘三個自然村只在舊村改造過程中建設了部分汙水處理系統。而二十一個受調查自然村中,有十六個自然村直接與寬六米以上河流相接,包括小黃村在內的十六個自然村全部將汙水直接排入河流之中。其中有五個自然村村周圍有直徑過十米的露天水塘,有三個自然村有多個大小不等的露天水塘,其中只有極少部分保持良好水質。大部分的農村液體廢棄物直接排入水塘中。

3)在農村工業垃圾處理的調查上,二十一個受調查自然村中,工業八個自然村周圍建有工業廠,其中尤以小黃村為典型,村周圍大大小小建有十多個工業廠,有水泥生產,工藝品加工,成品生產等幾個類別。而其村周圍的工業廠的共同點是勞動力缺口較大,留守村中的三分之一村民都有就職於周圍廠的經歷。而村周圍廠的建廠土地,是從20xx年以來,村民農業用地規劃所得。在工業垃圾處理方面,廠周圍固體垃圾廢棄物隨處可見,其中有生產廢料、建築垃圾等。其中大多是直接傾倒於廠房周圍,由於廠房周圍沒有大面積農業用地,因此沒有直接利害關係當事人,因此農村工業垃圾問題並未引起大家所重視。

(3)農村垃圾處理中所存在的問題

1)農村缺少系統便利的規範垃圾處理廠。因此,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一般以直接填埋為主。而規範的垃圾處理廠,往往相隔很遠,造成了垃圾規範處理成本過大。

2)大部分農村缺少完整的地下汙水排放系統,也沒有配套汙水處理設施。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農村地下汙水排放系統正在逐步完善,但現有的老舊部分的汙水排放問題得不到解決,往往直接露天排放。而配套汙水處理設施的短缺,直接後果就是由原來的分散排放轉變為集中排放,汙水問題還是得不到解決。

3)村民的環保意識還不夠,其中尤以生活垃圾的處理問題上最為明顯。調查中除少部分規模較大、資金雄厚的自然村,在村中各處配備了大量垃圾桶等用於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外,更多的受調查自然村的垃圾處理點遠離村民集中居住區或處理點較少導致一部分村民的處理距離很遠,這就造成了相當一部分村民的不自覺處理垃圾問題。這也反映處理村民的環保意識不強的問題。

4)工業垃圾老大難問題。由於現在農村經濟生活與周圍工業發展息息相關,農民直接利益往往和村周圍的工業廠密不可分,在拉動經濟,改善村民物質生活方面,村周圍工業廠的作用不可忽視,這也就導致了在工業垃圾處理的問題上,很多村民沒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認識,反而會站在既得利益者的角度來為止掩蓋錯誤甚至是犯罪事實。因此在農村垃圾處理問題上,工業垃圾問題往往牽涉多個利益集團,最後導致無人管、無法管的局面存在。

(4)關於農村垃圾處理問題的思考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步伐的不斷向前,社會發展,人民生活安康。但在相對落後的農村地區,農民的生活質量往往不能和收入呈相同步伐發展。其中尤以居住環境問題特別突出,在很多農村地區往往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卻不注重內在發展動力挖掘,會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以粗獷的發展為主。加之很多農民由於自身水平有限,沒有長遠陽光,忽視了很多問題。農村垃圾處理問題,如廣大農村居民生活息息相關,也是改善農民生活環境,追求農村經濟發展又好又快佈局所不容忽視的。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 篇12

摘要:對某省30個樣本社群的調查發現,由於脫離了地區實際,一些地方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加劇了基層政府的債務風險,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導致農民不滿情緒,甚至助推“三無”農民的產生,影響了農民的生存與發展。對此,應從土地利益源頭斬斷地方政府強制推動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的不當激勵;及時調整不切實際的新型農村社群;確立農民自願、資金充裕、產業支撐等基本建設前提;鼓勵但不強制農地規模化流轉,並促進欠發達農村的新型農村社群化試點與小城鎮建設的有效銜接。

從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和改善民生的角度看,農民集中居住確有其必要性,但在建設資金不足、試點政策不完善、失地農民利益補償與社會保障機制等尚未建立的情況下,新型農村社群建設並不具備全面展開的可行性。但不少地方政府出於土地利益的需要,以新型農村社群建設的名義,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以地生財”,盲目推動拆村造城的新型農村社群建設。調查顯示,全國平均每六個村就有一個村在經歷“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其中72.3%始於XX年及以後。從全國範圍看,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已經從試點走向全面鋪開階段,建設熱點已經從江蘇、浙江、山東等經濟發達的東部省份,轉向河南、安徽、陝西等中西部省份;建設重點已經從城郊結合部、非農產業發達的農村,轉向城市規劃區以外的不發達農村區域;已經有相當部分的縣市基本實現了農村全域社群化。但一些地方拆並村莊後,農民擴大就業問題沒解決,生產生活更不便利,不少地方村莊拆並不符合農民意願。有的地方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現象,需要高度重視。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並研究制定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調查樣本的選取

事實上,具備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條件的一般是城市規劃區、農村勞動力絕大多數已轉移到城鎮和非農產業就業的發達地區,且XX年中央1號檔案明確提出“不提倡、不鼓勵在城鎮規劃區外拆並村莊、建設大規模的農民集中居住區,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因此,在實踐中,地理上遠離城市規劃區、農民就業和收入以傳統農業為主的經濟欠發達農村大規模開展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中的問題尤為突出,應成為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調查研究的主要物件。因此,我們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某省進行實地調研。某省的代表性主要體現在:

第一,某省是典型的農業大省、人口大省和糧食主產區。

第二,某省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力度較大,尤其是欠發達農村開展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的數量較多,其所表現出的問題更全面和具體。具體到某省,我們將其劃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大區域,每個區域按以下標準選取6個樣本社群:

一是社群至少部分建成且有人口入住。

二是社群地理位置上不在縣城規劃區內,無明確規劃區的需遠離當前縣城5公里以上(含5公里)。

三是社群所在鄉鎮經濟以傳統農業為主。

四是社群規劃搬遷範圍內的農民收入以農業為主。按以上標準選取的30個樣本的概況見表1所示。

二、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基層政府債務風險不容忽視

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面臨的首要問題是資金問題。資金已成為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的關鍵制約因素。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資金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公共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投資,簡稱公共投資,政府是其主要投資主體。二是社群住宅投資。由於社群住宅屬於私人物品,因此,從法理上說,社群住宅投資主要應由農民負擔。理論上看,各級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只需考慮公共投資的承受能力。但現實情況並非如此,包括社群住宅在內的一切社群設施,事實上大多都由基層政府委託企業“統規統建”,且普遍採取bt模式進行建設。企業擔當的是墊資者兼建設者的角色,在債務關係中,企業面向基層政府追索建設成本和合理利潤,結果導致基層政府在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中的債務風險問題日益凸顯。主要表現在:

1.基層政府直接面臨公共投資債務風險。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的公共投資具有兩大特點:一是投資規模大。據某省省級部門測算,一個5000人規模的農村社群,其公共投資規模在2500萬元左右。30個樣本社群中,有10%的社群的公共投資規模在1800萬元到XX萬元之間,有80%的社群在XX萬元到2500萬元之間,有10%的社群在2600萬元到3300萬元之間。30個社群的實際投資狀況與某省省級部門測算的數字基本吻合,反映了某省的普遍狀況。二是公益性強。如某省的“五通六有兩集中”建設標準中,只有幼兒園、連鎖超市能夠通過投資形成直接利潤回報,所以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即使有社會資本參與,一般也以企業或個人捐贈、贊助的方式出現。30個社群中,非政府資金在公共投資中所佔比例最高僅為27%,很多社群根本沒有社會資本參與。

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公共投資的兩大特點決定了各級政府必然是投資的主體。但由於某省新型農村社群化化建設規模較大,導致各級政府層層下沉投資壓力,普遍形成“鄉鎮自建,省市縣財政獎補,各級支農資金整合支援”的投資格局。在30個社群裡,公共投資中鄉鎮投資超過50%的達到25個,說明鄉鎮政府是主要投資主體,但與主要投資主體地位不對應的是鄉鎮微薄的財政收入。30個社群所在的30個鄉鎮,XX年財政收入最低的僅為350萬元,最高的僅為1800萬元,有87%的鄉鎮XX年財政收入在1000萬元以下;30個鄉鎮在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方面的投資與財政收入比率最低的是0.27:1,最高的達到4:1,其餘28個社群兩者比率均超過了0.3:1。公共投資數額巨大而自身財政收入微薄是某省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的突出問題,但30個鄉鎮的社群化建設不僅沒有停滯,反而在持續進行。其原因在於公共投資的bt模式容易使人忽視潛在的債務風險。這種“借來的發展”只是帶來了表面的繁榮,但埋下了巨大的債務風險,導致並不具備償債能力的地方政府只能通過不斷借債,來掩蓋債務責任和風險,並通過利息計入本金而不斷放大負債規模。 2.社群住宅墊資風險日益凸顯。基層政府在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住宅投資方面的墊資風險,在對30個樣本社群的實際調研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截至XX年底,只有2個社群的住宅售出率達到100%,5個社群的住宅售出率超過30%,其餘23個社群均在30%以下。也就是說,樣本社群住宅普遍處於零星購買狀態,而因此形成的沉澱投資規模和債務隱患,較公共投資數額更為巨大。調研表明,截至XX年底,30個社群在住宅建設方面的投資最高達1.3億元,最低為0.8億元,平均為1.05億元。使基層政府難以回收社群住宅投資成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政府住房供給與農民住房需求相差較大。從表2可以看出,30個社群主導的住房形式是多層樓房,但大多數農民喜好的住房形式是單門獨院樓房。農民喜好單門獨院樓房的原因在於,與農戶舊宅相比並無本質區別,只是居住地點發生轉移、公共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並沒有改變農民的住房觀念和習慣,且便於農業機械存放和家畜養殖。事實上,基層政府並非不瞭解農民的住宅偏好,但某省在XX年出臺的相關政策影響了基層政府的住宅供給決策。XX年,某省出臺的《新型農村社群規劃建設標準》提出,“新型農村社群多層和高層住宅佔總住宅的比例宜結合人均建設用地指標給予適當考慮。”這雖然是為了實現節約用地的目標,但在實際執行中推動了“原則上不建三層以下低層住宅”局面的形成,結果嚴重影響了農民購房和入住社群的積極性,給基層政府帶來的投資浪費和債務隱患問題日益凸顯。

第二,相對於農民購買力水平來說社群住宅價格偏高。30個鄉鎮全部宣稱,以“成本價”面向農民出售住宅。但普遍的事實是,多數鄉鎮出於緩和自身財政壓力的需要,將公共投資成本和開發商的合理利潤都攤入了住宅成本中,使其實質上成為商品房開發,導致住宅價格相對於農民購買力偏高的局面。在30個社群中,住宅均價最低的社群是900元/平方米,住宅均價最高的`社群是1700元/平方米,30個社群的住宅整體均價是1250元/平方米。按四口之家購買120平方米的小三房、均價1250元/平方米測算,毛坯房的總價基本在15萬元左右。而某省XX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人為7524,94元,農村家庭平均人口4.08人,社群房價是農村家庭年均收入的5倍以上。且需要說明的是,30個樣本社群均屬欠發達農村,其農民人均純收入在某省平均水平以下,所以社群房價與農戶的購買力差距更大。同時,30個社群中能夠貸款的社群僅為6個,且這6個社群的貸款額度每戶均未超過3萬元;其餘24個社群都規定在特定時問內分次繳清,時限一般為1年。這導致不僅大多數農民無力購買社群住宅,而且也無法藉助金融槓桿來提高購買力。在購買力和購買意願均不足的狀況下,社群住宅出售率低便是必然的結果,而這將給基層政府帶來巨大的債務風險。

(二)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

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的最大也是最終受益者應是農民,但不少地方卻呈現“政府熱、農民冷”的現象,甚至個別地方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現象。有媒體報道,個別地方甚至通過停水、停電、阻斷交通等手段,強制進行“株連式拆遷”和“突擊式拆遷”。這種不徵求農民意見、不尊重農民意願的強制行為,嚴重影響了農村的社會穩定。XX年國土資源部召開專題會議部署專項檢查工作,重點查處借增減掛鉤試點強迫農民“上樓”等行為。XX年中央1號檔案明確提出,“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中央和相關部門的政策與行動一方面說明國家對於“農民被上樓”問題非常關注,另一方面也說明該問題已較為嚴重。對於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問題,結合對30個樣本社群的調研,可從兩個方面進行深入剖析。

第一,舊宅補償偏低引發農民不滿。在30個樣本社群中,僅有1個社群允許農民購買社群住房不需上繳舊有宅基地,該政策具體規定是“政府免費拆遷復墾舊宅;舊宅復耕後歸原有農戶永久使用”;其餘29個社群均要求“買新繳舊”,即購買社群住房“需無條件上繳舊有宅基地並自行拆除舊房”,其中24個社群要求上繳給原有村集體,5個社群要求上繳給鄉鎮政府。在要求無償上繳舊宅基地的29個社群中,有23個社群規定可以在購買社群新房時享受補貼,補貼額度在1萬元到2.5萬元之間,這實質是對農民退出舊宅基地與拆除舊房的有條件補償,但其對農民舊宅補償明顯偏低且附加強制性條件,而另外6個社群甚至不予補償。這實質上造成了對農民利益的侵害,因而導致農民對於人住社群普遍持消極甚至抵制態度。

第二,不徵求農民意見,進行強制性“整村推進”。調查涉及的30個鄉鎮中,有29個鄉鎮要求“整村推進”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這實際上是一種強制性推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在經濟條件、收入、住房狀況、思想觀念、家庭發展規劃等方面呈現多樣化特徵,對於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的認知、接受程度及相應的經濟負擔能力也存在差異。因此,不以徵求全體農民意見為前提的整體推進顯然是不合理的。然而,多數地方政府不僅不正視農戶的意見和個體差異,反而通過行政手段強制設定整村搬遷時間表,這自然會引發農民普遍的不滿情緒。對30個樣本社群的300戶農戶進行的隨機問卷表明,100%的農戶確認鄉村幹部在搬遷中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其中72%的農戶坦誠自已是“被動搬遷”,只有28%的農戶是“自願搬遷”。

(三)農民生存與發展遭遇困境

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一般都伴隨著農地的規模化流轉。在30個樣本社群中,有28個社群實現了農地的規模化流轉。當農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流轉之後,農民的生存與發展等民生問題便更加凸顯。調查表明,土地流轉未能有效促進農民就業和收入增加,農民的生存與發展遭遇困境。第一,多數土地集中流轉並沒有增加農民收入。實施土地規模化流轉的28個社群,其土地流轉政策基本一致,土地流轉的時間最低為XX年,最高為20年,一般為XX年;農民獲取一般狀況下農作物(某省普遍以小麥作為參照物)種植的固定收益,即約定的畝產小麥斤數乘以當年國家小麥保護性收購價,標準最低的社群按每年每畝600斤計算,標準最高的社群按每年每畝1000斤計算。以XX年國家小麥保護性收購價格1.12元/斤計算,這28個社群的農民每畝土地年流轉收益在672元~1120元之間。但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是涉及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商品,糧食價格基本保持穩定,再刨除物價上漲因素,這意味著以此計算的土地流轉收益並不合理。微薄而且相對固定的土地流轉收益與不斷攀升的物價水平相比,農民的實際淨收益往往是不增反降,說明多數土地集中流轉未能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第二,多數土地集中流轉並未給農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地方政府大多宣稱通過農地規模化流轉可以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使農民“既拿地租又拿工資”。但這其實是地方政府有意混淆農業產業化與農地流轉的區別。農地規模化流轉只是作為催化劑,為農業產業化提供一個契機和可能,但並不一定就能形成農業產業化發展。事實上,這28個社群中有27個社群是把土地大量承包給種糧大戶或者蔬菜、果樹種植大戶,而這些大戶進行的農業生產雖可算作家庭農場,但並沒有大量吸收農民就業,因為當前農業“從種到收”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即使存在少量的人工勞動,依靠承包戶家庭成員或短期臨時僱工也可完成。種糧大戶或者蔬菜、果樹種植大戶的經營行為,只是生產規模的適當擴大,並不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農業產業化,所以並不能帶來穩定的就業崗位。調研中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並吸收大量人員就業的只有1個社群,該社群將土地規模化流轉給大型麵粉加工企業,依靠該企業形成了小麥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條,從而帶動了大量社群居民就業。

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中最難解決的就是農民的就業問題即生存和發展問題。雖然農業產業化發展可以形成產業支撐,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並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很多地區將帶動就業的主要著力點都放在吸引二、三產業投資方面。由於縣城普遍設立了經濟開發區、產業集聚區,依靠優越的區位和優惠政策承接了很多工業投資,所以新型農村社群依靠第二產業形成產業支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在吸引第三產業帶動就業方面,由於人口規模小、消費能力弱,新型農村社群也並沒有足夠的優勢。但30個樣本社群幾乎全部宣稱“形成了產業支撐”。對此,我們把這些所謂的“產業支撐”歸為二類:

一是緊鄰鄉鎮街區的社群宣稱以“商貿物流業”為支撐,理由是鄉鎮街區商業相對發達。

二是完全不靠鄉鎮街區的社群宣稱以“現代農業”或“農業產業化”為支撐,理由是農地已經實現了規模化流轉。但深入調研發現,這兩個理由都不成立。農民搬入鎮區附近的社群居住,並不代表已在鎮區“商貿物流業”就業;農地規模化流轉也不代表農業產業化已經實現,更何談農民因此獲得了就業崗位。30個樣本社群中只有1個社群依靠現代麵粉加工企業形成了農業產業化支撐,其他29個社群本質上都是基礎設施發生變化的農村居住區,農民並沒有實現市民化,就業機會並沒有增加,甚至很多農民喪失了從事傳統農業的生存手段,導致一個既有別於農民又不同於市民的邊緣群體的出現。如果政府不能及時解決穩定就業與社會保障問題,這些農民甚至將遭遇生存危機。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在欠發達農村強制推進新農村社群化建設,是超越其經濟承受能力和生產力發展階段,以犧牲農民利益降低建設成本,以高息借債或透支未來財政等方式來換得當前發展。冒進的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不僅加劇了基層政府的債務風險,而且導致“三無”農民的產生,增加了農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但值得慶幸的是,這種冒進的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尚處於個別地區的試點階段,尚未形成系統性風險。因此,應當對這些已出現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及時糾正,避免問題的進一步擴散和激化。

由於問題產生的根源在於地方政府脫離實際強制推動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所以糾正的關鍵在於約束和控制地方政府的行為,並通過政策法規未解決。具體包括:

第一,優化和嚴格落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避免使之成為地方政府在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中謀求土地利益的工具,從利益源頭上斬斷地方政府強制推動新型農村社群化建設的不當激勵。

第二,嚴格落實XX年中央1號檔案“不提倡、不鼓勵在城鎮規劃區外拆並村莊、建設大規模的農民集中居住區,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的規定。各地應及時調整不切實際的新型農村社群化規劃,嚴格限制乃至暫時停止欠發達農村的新型社群化建設。

第三,以農民自願、資金充裕和產業支撐作為新型農村社群化試點啟動的前提。

第四,鼓勵但不強制農地規模化流轉。

第五,應加強欠發達農村的新型農村社群化試點與小城鎮建設的有效銜接,新型農村社群選址最好緊鄰鎮區,使之與小城鎮形成一種相生相長的關係。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 篇13

調查時間:20xx年8月12日至20xx年8月15日

調查地點:江蘇省灌南縣長茂鎮

調查方法:實地走訪

調查目的: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是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只有發展縣域經濟

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民各方面的生活水平,才能使廣大農民群眾走

上富裕之路,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才能成為現實。

為了瞭解掌握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20__年的暑假期間,我進行了暑期

回鄉實踐調查,調查的物件是我的家鄉—江蘇省灌南縣長茂鎮,我就我的家所在的村—西盤村,進行了為時四天的調查走訪,走訪時得到了廣大村民的信賴與支援。調查時也針對村裡開展的一些工作,對部分村民進行了實地調查走訪,以取得更好的調研效果。

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和內容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是最終要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以促進農村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教育和文化水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支援。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主要是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法制建設五個方面進行,以達到經濟發展、管理民主、文化水平提高、農村公共事業發展和人們法制觀念增強的目標。

以下是我的調查經過及內容:

(一)村莊基本概況

我村坐落於文明的沂河大堤之南。沿著經過長茂的204國道直往北大約半小時的車程,便可以到達我村。暑期回家不久,我找到了村長,得到了村長的熱情款待,當我說明了此行的目的時,村長很是讚賞,並對我此次的調查和實踐表示大力支援,從而也增加了我對調研的信心。

通過與村長的談話,我首先大致的瞭解了我村的基本狀況,我村距鎮大約5公里,全村總面積2500畝,共有十個村民小組,全村總人口2593人,其中勞動人口有1000人左右。經濟發達程度居灌南縣的中等以上水平,村名的生活總體水平還可以,但近幾年,村裡的勞動力越來越多的向城裡轉移,許多村民都

有在外地買房的思想,還有部分村民有在鎮上買房的打算。

由於我村地形比較平坦,土地臨河而依,村裡耕地型別主要有水田和旱田兩種,屬於亞熱帶地區,主要糧食作物有稻穀,小麥,玉米等,經濟作物有西瓜,香瓜,葡萄,辣椒,蔬菜等,這些經濟作物大多以大棚種植為主,成熟後向外市出售,增加了村民們的經濟收入。

近幾年,我村的農業生產也有了很大的科學性。我村前幾年建了一個小的農業站,聘請了幾個專業大學生。從此,這個小小的農業站成了村民們的諮詢會所,村民們在施肥,播種,除害方面有什麼疑問都會去諮詢,而且專業大學生們也會給予耐心的指導。這次回來做這次調查研究,我從學校圖書館收集了許多有關農業方面的書籍資料,看村裡發展的這麼好,都不好意思拿出來了,但當我把資料拿出來的時候,村長十分激動,他說:“放心!我們這些村幹部一定不會辜負你們的期望,很感謝你帶來的資料,也謝謝你們學校領導這麼關心我們農村的發展,相信有國家政策的支援和你們的關心,我村的的發展一定會越來越好。”

(二)村莊建設情況

農村基礎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是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通過對我村概貌分析,村民住房沒有進行統一規劃,主要型別為磚,石,木材型房屋,較過去的'土坯房有很大的改善,少數村民的房屋傾向於洋房化,尤以道路兩旁人家為主。而且村裡許多主幹路都鋪上了水泥路,日常助行工具多以電瓶車,摩托車為主部分家庭擁有私人小轎車。

我村的基本設施建設也比較完善,村委會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國小,醫務室,診所等保障村民生活的設施也很健全,到目前為止,村裡幾乎所有人都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國家政策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還有今年回家讓我值得一讚的是,我們村配置了專線公交車,方便了出行。

我村近幾年的廠房建設也在不斷的擴大。典型的以輕工業為主,有服裝廠,紡紗廠,繡花廠等,這為村裡的婦女提供了很好的就業機會,聽村長的話裡,我村有望在未來的幾年裡擴建一個食品廠,還有每逢豐收過後,田裡總會有許多秸稈,燒了汙染環境,於是村長積極鼓動村民,建議建一個養豬場,田裡的秸稈就可以加工出來餵豬。

(三)農村文明程度

我村文明程度得到較大提高,努力培養新農民,形成文明鄉風,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本質要求和突出特徵。著力推動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實施了農村科技服務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村文化服務網路建設工程以及農村黨支部活動中心、鄉鎮文化活動中心、鄉鎮農村書社、村農家書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立活動,深入推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多渠道開展新型農民的培訓。農民的素質不斷提高,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和法制意識逐步增強,愛國守法、勤勉自強、團結合作、孝悌和睦的文明風尚在農村進一步樹立,城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協調發展

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國小校舍、農業資訊網路、電化教育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目前,全鎮共有2所中學、10所國小,實現了區級標準化學校。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力度,組織實施了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科技入戶、陽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訓農民達x萬人次以上,培養一大批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我村廣大幹部群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為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20xx年在全鎮12個村實行了村幹部直選制度,全面推進了村黨支部“兩推一選”,一批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講奉獻、有知識的農村能人、致富能手進入“兩委”班子,村黨支部書記與村委會主任實現“一肩挑”,兩委成員交叉任職,農村幹部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在全鎮“兩委” 30名幹部平均年齡為25-45歲,大專以上文化10名,高中、中專17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機制。先後出臺了《長茂鎮鎮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規範化建設標準》,在指導全鎮村務公開活動中,實行“五統一”(統一內容、形式、程式、時間、建檔),做到“三為主”(村務公開以村“兩委”、監督小組、鎮農經中心為主),突出“一個重點”(以財務公開為重點),把群眾關心的事情全部公開,村中重大問題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徵詢意見,將財務公開延伸到村民小組,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範化、制度化的軌道。

經過村長介紹,我對村裡的基本概況有了更多的瞭解,但是實地走訪時必不可少的,我找了孩童時玩的較好的朋友,說明來意後,他們都很願意幫我,他們把村裡現做的大爺大嬸們叫到一起,因為他們是村子發展全過程的見證人。我和他們圍在一起親切的聊了起來,從他們的話語裡我聽出了幸福的聲音。

綜上所述,可見我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大多數村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

通過這次實踐活動,我認為進一步對農村發展的瞭解是一條在實踐中鍛鍊成才的好途徑,是支援農村改革,發展和維護穩定的好辦法,也是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好形式。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 篇14

棗陽市農村信用社位於棗陽市xx鎮朝陽路,現因業務發展需要,擬遷址於xx鎮漢孟路,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信用社現狀:

農村信用社現設有1個大社營業室、4個信用分社,幹部職工39人。截止XX年6月底,信用社各項存款11064萬元,各項貸款8621萬元,總收入185萬元,實現利潤14萬元。信用社營業室始建於1998年,由於當時的業務規模較小,經濟條件有限,營業和辦公場所比較狹窄,設施落後,其中營業面積僅35平方米,辦公面積20平方米。特別是信貸業務難於實現前臺辦理,貸戶辦理有關貸款手續都在信用社院內二樓辦理,人員來往復雜,很不利於信用社安全管理。信用社現有辦公地點由於當時徵地面積小,辦公區和職工生活區也無法隔開,不利於工作和生活管理。

信用社所在的xx鎮朝陽路原是xx鎮重要的商業區,近年來,隨著xx鎮大力發展國道經濟,民營經濟大戶和重要商業區都逐漸遷移到316國道(即漢孟路)兩邊,朝陽路已逐漸暮落成背街小巷,原在信用社開戶的民營經濟戶都感到辦理業務路程較遠,十分不便。

二、遷址的可行性報告:

經調查,農村信用社擬遷新址具備以下可行性條件。

1、交通便利。新址位於xx鎮漢孟路,緊臨316國道,交通十分便利,接觸面很廣,既有利於客戶辦理各項業務,也有利於信用社的宣傳和形象樹立。

2、經濟發達。xx鎮漢孟路是我鎮重要的工商業區,沿路設有鎮直部門5個、商店餐館60多家、糧油收購兌換門市部16家,磚瓦廠、手套廠、糧食加工企業都分佈於此,同時,該路還擁有2個大型農貿市常xx鎮鎮區現有人口2.6萬人,其中漢孟路常住人口達到1.8萬人。經濟條件十分發達。

3、面積寬敞。擬遷新址徵地面積56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其中營業面積200平方米,辦公面積300平方米,能夠完全滿足信用社業務發展需求,同時,生活區與工作區相距50米以上,能夠嚴格的區分開,便於各項管理工作。

4、設施先進。新建營業場所完全按照農村信用社有關營業和安全標準建設,已通過公安部門檢查驗收。

綜上所述,根據xx鎮經濟變遷和信用社業務發展需要,經我社理事會研究,一致同意信用社遷移到漢孟路,特報請襄樊市銀監局核查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