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國中歷史教學改進措施

欄目: 整改措施 / 釋出於: / 人氣:2.92W

身為一名國中歷史教師,要提高認識、加強自身素質、改進歷史教學方法,適應時代的變革,引導學生正確瞭解歷史。 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國中歷史教學改進措施的範文,歡迎閱讀!

國中歷史教學改進措施

國中歷史教學改進措施篇一

一、當前中學歷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育理念的墨守成規與矯枉過正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體在教學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綜觀我市歷史教育教學現狀,我們不難發現我們不少教師在教育理念上,要麼墨守成規,要麼矯枉過正。 所謂“墨守成規”,就是我們一些歷史教師,特別是一些年齡較大的教師,不思教育觀念的更新。在他們看來,歷史教育就是幫助學生記住教材中的歷史知識,學生能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因此,“不管白貓黑貓,只要學生考試成績好,我就是好貓”。

至於歷史教育眾多功能在學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實,似乎與其無關。在這種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師把教材作為唯一知識來源,忽略了教材僅僅是“學本”這一事實。他們的歷史教學,無論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後練習都死死圍繞教材知識,反覆講練,並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如何記住有可能考試的重點知識,如何應對各種考試。學生所謂的“動”也是圍繞著教材知識記憶練習,思考的空間很小,“灌輸”的意味很濃。這樣的歷史教學結果,學生當然對所學習歷史毫無興趣,學習歷史的唯一目標,就是死記硬背歷史教材或資料,爭取考出好成績,向教師和家長“報喜”。學生成為背誦教材和應對考試的機器。

所謂“矯枉過正”,就是我們有些教師一方面對傳統教育理念缺乏辯證分析,對所有的傳統教育觀念進行簡單的全面否定;另一方面對不斷湧現的新教育理念缺乏全面、科學的理解,囫圇吞棗,生搬硬套。於是出現弄巧成拙,形成矯枉過正的現象。如目前不少老師把接受性學習方式等同為“灌輸教學”,將其視為糟粕,置如棄履。過於單一地強調、突出研究性學習,就會有意無意地放棄對基礎知識的系統傳授,它的直接後果是弱化了基礎知識。實際上,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學習等,都是不同的學習方式,各有不同的作用,無所謂絕對的好與壞、對與錯。接受性學習只要運用得當,它在提高知識的傳授速度和增加知識傳授量方面,自有它獨特的用武之地。

(二)歷史課堂教學“創新”的失誤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創新教育相當多的歷史教師所接受,並不斷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創新”成為不少歷史教師說課、上課、賽課、評課的基本思想。應該說這是一件可喜的事。但在欣喜之餘,也存在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

第一,創新活動,不顧物件。一些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時,往往不顧學生的實際能力,也不考慮教材的難易度,生搬硬套別人的東西,片面追求課堂裡的熱鬧,整個教學設計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活動:閱讀、討論、辯論、觀察、表演、分析„„忙得學生焦頭爛額。在教師的牽制下,學生一會兒看書,一會兒前後討論、一會兒角色表演、一會兒展開辯論,而真正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很少。於是各種問題接踵而來,懶的學生是一點事情也沒有,而想動腦筋的學生感覺忙不過來。同時,教師所設定的活動或問題,要麼過於簡單,要麼過於複雜。設計簡單時學生輕易就找出了答案,就會產生驕傲自滿情緒,漸漸會對參與活動失去興趣,對以後的教學產生不良後果,而設計複雜時,學生自己解決不了,難免會垂頭喪氣,對以後的教學也會產生負面影響。雖然說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個難題接著一個難題,對這些人生經歷不多的孩子來說,容易使他們失去自信心。因此不論是過於簡單還是過於複雜設計課堂活動,就必然使大部分學生閒置,侷限了參與課堂教學的學生,不能使每個學生的潛力發揮出來,也就談不上達到預期的效果。

第二:標新立異,忽視科學。一些歷史教師為了達到“創新”的目的,往往不顧歷史科學性原則,任意標新立異。有這樣一個案例:一位教師在講紅軍長征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長征到達陝北,除了教材地圖中所標的紅軍長征路線外,你認為紅軍到達陝北是否還有更好的行軍路線?”教師設計這一問題的本意是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髮現與發散思維、創新思維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教師的出發點是好的。可以說,學生可以給我們無數個答案,也可以從瑞金畫一條直線到達陝北,因為連線兩點之間的距離直線最短。如果學生一旦設計出高明的行軍路線,教師為學生的“聰明才智”感到高興,還是為紅軍的“愚不可及”而遺憾?如果按照學生的“路線”行軍,紅軍在長征中所表現出來的種種事蹟與精神還有意義嗎?在這裡,教師忽視了一個基本的歷史真實——紅軍長征所走的路線是種種歷史因素決定的,在當時歷史背景下,它是最佳路線。長征路線不是哪個人隨心所欲能任意改變的。

第三,嚴守預案,應變不足。教師作為教學過程指導者、組織者,課前對教學過程進行設計,將探究過程和結果設想得自以為盡善盡美,是無可厚非的。但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學生的思維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師課前設想那樣發展。由於一些教師在基本功和教學技能方面的不足,往往出現與“創新”教育相去甚遠之事。其主要表現:一是以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因勢利導,一切教學活動惟教案為是,不敢超越一步,嚴格要求學生探究的結論必須與教師的預設重合。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思維個性的扼殺。二是對學生“創新”思維的結果缺乏科學的評判。當學生就某一問題展開討論,產生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意見,且相持不下時,有些老師在關鍵時刻不敢表明自己的態度,一句“大家的想法都很好”,還美謂之“教師不當裁判”、“不打擊學生思維積極性”、“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教師教學可以存疑,但不能稀泥,淪為學生思維的尾巴。否則,我們倡導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啟發者、促進者”,就變了成名存實亡。

(三)重知識能力教育,忽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我們的歷史課堂有了明顯的變化,老師講的少了,學生動的多了。但三維目標中情感教育目標因缺乏考試評價體系和可信度而被淡化,歷史教學仍未走出應付功利性考試的圈圈而正逐漸喪失歷史教育精神培養的本義。

第一,以知識能力為中心設計教學問題,不考慮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有這麼一個案例:一位教師在講董存瑞捨身炸碉堡這段歷史時,為整合學科知識、訓練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能力,特意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讓學生思考,一個是:“假如董存瑞拉開的火藥包沒有炸,那會是什麼原因,怎麼辦?”另一個是:“你能為董存瑞設計出一個更好的炸碉堡方案嗎?”應該說,這兩個問題對於拓展學生的思維的確是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老師卻顯然忘記了講這段歷史的主旨是什麼。試想,假如(僅僅是假如)學生經過激烈的討論,終於找到了一種兩全的炸碉堡的方法,那麼,那位老師究竟是為學生的“聰明創意”而讚賞有加呢,還是為董存瑞的“思維遲鈍”而喟然長嘆呢?這不得不讓人反思隱藏在案例背後的更深層次的教育問題:新課程理念下歷史課情感教育的嚴重缺失。歷史課當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這既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歷史教育的使命,直接關係到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第二,歷史教學活動成為掌握歷史知識和提高應試能力的訓練場。屬於人文學科的歷史學科,說到底,歷史教育的本質也就是人文素質教育。從歷史學科內容的包容性看,歷史幾乎包括了人的思想、行為等各個方面,歷史教育的素材應該是最豐富的,而其中情感因素是歷史素材中固有的豐富的資源。歷史中,有悲,有喜,有美,有醜,也有真有假。在某種程度上,學習歷史,需要用心用情感去體會,去體驗。因而,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可以如詩般抒情,可以如畫般絢爛,也可以如歌般動聽。但由於傳統的教學習慣和當前功利性考試的需求,包括我在內的許多歷史教師自覺不自覺絞盡了腦汁,想了種種辦法,花樣翻新,設計了種種題型,來對學生進行一遍又一遍的“強化訓練”,以達到最終記住書本上的知識、結論,或者多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等等之目的。這種向學生大腦皮層反覆地施以簡單的訊號刺激的做法與馬戲團裡訓練猴子實際上沒有什麼本質區別。於是有人戲稱這種課堂為“訓獸場”。這種說法聽著刺耳,實際上毫不誇張。我們的歷史課堂太漠視“生命”的存在了。有人曾一針見血的指出,今日中學的歷史教育,講屈原只知《離騷》名,不知《離騷》事。當然,這裡更別奢望《離騷》情了。沒有情感的教育不是對人的教育,情感教育應該成為歷史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正如列寧所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

二、對策建議

第一,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對“教育是什麼”的價值判斷和基本看法,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完成中學歷史教育教學任務的基本前提和保證。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種種新的教育理念不斷湧現。我們教師在面對這些新的教育理念時,一是要積極學習;二是要全面準確理解;三是要有科學批判精神,要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進行吸納,不要盲目模仿。

第二,歷史教學活動所追尋的是學生對歷史的建構和認識,因此教學的整體目標應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為基礎,並把歷史思維能力視為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從而把歷史教學的基本模式由傳授知識的型別轉變為發展思維的型別。

第三,歷史教學活動的意義和價值在於學生的歷史學習活動,而這種活動不應該是對歷史知識進行機械記誦的模式,而應該是學生對歷史原本進行分析與理解的模式,側重於學生正確地建構其心目中的歷史,使學生能夠識別各種對歷史的解釋,並提出他們自己的歷史解釋。使學生參與教學,而且是積極、主動地參與,是使教學得以真正展開的關鍵性問題。只有讓學生投身其中,從做中學,才會激發動機,引起興趣;才能使學生思想活躍,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才能使學生通過教學活動體驗到挫折感與成功感;才能看出學生的鑑別力、理解力、創造力;才能使學生多與教師、同學交流,建立親密的合作關係。

第四,歷史教學活動的方法運用,主要是圍繞使學生對歷史的感受、瞭解和認識,側重於訓練學生掌握探究歷史的具體方法,尤其是透過師生對各種歷史資料的運用,培養學生在掌握證據的基礎上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

第五,歷史教學活動的組織,不應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穎,而應是注重於學生學習歷史時思維活動的具體操作,尤其是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獨立性,注重發展學生創造性的學習能力。教師應成為引導學生積極學習的助動器,要像導演一樣對教學進行引導、組織、控制,並隨時診斷教學,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整。教師與學生的最基本的關係是教學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愛好和志向的,是互相瞭解對方的,是互動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間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觀臆想的。所以,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學活動中發揮應有的主導作用。

第六,歷史教學活動的展開,要有利於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觀,使學生經過歷史的學習和探究,學會用歷史的視野來認識和理解社會現實的問題,學會思考人類的發展和人生的價值。

第七,歷史教學活動的設計時要注意結合學生的智力水平、要適合學生的特點;注意參考教材實際、符合教學規律;注意難易程度的搭配、挖掘,爭取把每一個學生都調動起來,否則,脫離了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無用功。

第八,歷史教學設計,要以探究問題為目的,沒有問題是談不上學習和研究的。而歷史問題的設計要以思維訓練為核心,既要有定向思想的訓練,也要有發散式的思維、複合式的思維的訓練,以幫助學生形成廣闊的、全面的、客觀的、辨證的、變化的、發展的視野。

第九,要有一定的“史料”教學。人們認識歷史的前提是獲取承載歷史資訊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獲取史料的過程也是掌握歷史學習方法的過程。在對歷史資訊進行處理時,如果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和儲存,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學習歷史的本來意義,甚至會加重學生的負擔,使學生對學歷史感到厭倦。所以,要改變歷史學習是對現成知識的記憶這種傳統的模式。教學方法的運用要使學習的過程與結果得以統一,而不是分離。我們提倡把學習歷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認識歷史,這就要訓練學生去掌握和理解歷史的資訊,注重史料的作用,通過對史料的彙集、整理、辨析、推論,把史料作為證據,用以解決歷史的問題。所以,歷史教學方法的運用,是離不開對史料的運用的,尤其是學生對史料的運用。

第十,正確對待教材中的史實和史論,對各種新觀點應慎重處理。歷史教材編寫的都是一些沒有爭議的廣泛論證的基本史實、基本史論,依據的是科學性的原理。當然,歷史上存在著許多有爭議的問題,但這些史實史論都是編寫教材者的謹慎選擇後編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學家的看法,具有科學性。而有些教師在上課時追求標新立異,通過活動得出的結論有別於教科書甚至相反,忽視否定了基本史論、基本史實。對學生的各種看法、新意見一律贊同,喪失了科學性、原則性,甚至於對學生從文學作品、電視電影作品中得來的印象表示支援,忘記了自己所擔當的任務。只要有新意、創意,不管科學性,甚至於對神話傳說中誇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糾正,一方面使學生產生了錯誤的認識,認為歷史就是電視、電影、神話故事中所講的那個樣子,區別不了真實的歷史與小說中的歷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對發育成長的中學生產生負面影響,達不到學史使人明智,以史為鑑的目的。因此,一方面活動的開展能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另一方面教師要依據科學性原則,對學生得出的結論進行分析、開導、糾正,使老師成為一個真正的引導者。

第十一,科學認識和使用現代教育技術。首先,教師要端正教學思想,克服依賴性。教師不要以為有了多媒體課件就萬事大吉,而要克服依賴電腦和懶惰的思想,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做電腦的主人而不是奴隸和工具。其次,教師要按新課改的要求規範自己的教學。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歷史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實現歷史新課程改革的“三維目標”。再次是認真備課,謹慎選材。製作歷史多媒體課件應以認真備課為前提。教師選擇課件素材要注意影視畫面宜短不宜長,圖片宜精不宜濫,一切只能為教學服務,不能一味地滿足學生觀賞的需求。最後多媒體歷史課件要畫面優美簡潔,聲音和諧。只有使課件的畫面、聲音與教師的語言、表情及教學技巧融合成和諧的整體,才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國中歷史教學改進措施篇二

當前,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歷史課程是一門由原來的“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的課程,這就要求在歷史教學中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倡學生勇於質疑、敢於爭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從事歷史教學工作的8年時間裡,我從自身的教學及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嚴格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認真反思,從中感觸很大,具體如下。

一、老師應該做到的

1、重視教學語言的藝術性、技巧性

確嚴謹、精練簡潔、通俗生動、語言幽默、聲情並茂、生動有趣的講述能撥動人的心絃,陶冶人的情操,使聽者樂此不疲。一個合格的教師在不斷鑽研歷史專業和教學方法的同時,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

著名歷史教育家趙恆烈教授畢生研究歷史教學,他對中學歷史教師的語言表達技能分出了三個境界:“第一境界是把你所想的東西能如實表達出來,使學生聽了,也如你所想的那樣想得清楚、說得明白,能完整地表達思想。第二境界是聲情並茂,使語言、表情、動作配合起來,表達得活靈活現,使之傳神而動聽。第三境界是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通過教師的講述,如帶領學生到了歷史現場,入其境、見其人、聞其聲;選詞有方,文有限而意無窮;點撥著力,思路清晰而受益不盡。”我們教師不妨“對號入座”,按照這“三個境界”的標準進行自我檢測,明確自己已達到的“境界”,而後繼續努力,向更高“境界”前進。

2、改變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聽後背的教學模式,總是以語言文字貫穿始終,頂多再有一副歷史地圖。而不善言辭的學生在這裡只會更加沉默。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也僅限於一張大卷。學生的個性受到了禁錮,他們特有的專長無用武之地,反而令其反感歷史課堂,因其枯燥無趣而在歷史課上做其他科作業。

而這次的課改,恰恰要求教師要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為其主動適應未來社會打好基礎。於是,在歷史課堂上出現了許多旁人認為是“不務正業”的現象。如,有些學生在畫房屋,這是學生根據書中文字介紹進行再創造所描繪的半坡聚落的村莊,河姆渡人的房子。在課上,學生們發揮想象,設計歷史大事年表,有以表格形式的,有以紀年數軸方式的,還有的完全以圖畫的形式,不用一字而概括那一段歷史。學生們在用他們擅長的方式敘述著歷史口演話劇、講故事、撰寫小論文、繪畫,等等,都是他們施展特長的渠道。在歷史課堂中,更加註重的,是學習過程和結果的全程評價,是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豐富歷史教學內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歷史雖然講述的是已經發生的事實,但是我們要看到:歷史是有生命的,歷史的生命源於生活。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將歷史史實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絡起來,豐富歷史教學內容,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1. 利用學生的生活常識,引導學生學習教材內容

在歷史教材中,不僅包含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還有一些關於社會生活、習俗方面的內容,利用好歷史教材本身所蘊涵的“生活”內容,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而且有利於學生對歷史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比如在教學《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與我們現在的生活進行聯絡、對比,找出其中的相同點與區別,尋找沿襲和改革的痕跡,通過對比得出什麼結論。通過教師有效、得法的引導,學生將宋代生活與現代習俗做了比較,並且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這樣的課堂教學,必然是活躍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學,必然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也必然能夠促進學生進行思考探索,促使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2. 聯絡時事熱點,豐富歷史教學內容。

中學生年齡小,熱情高,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求知慾,對於時事熱點問題具有很高的關注度,他們希望瞭解這些時事熱點,並且希望跟老師和同學進行溝通和交流。自古以來就是政史不分家,時事熱點問題與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絡,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發現這些時事熱點問題與歷史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絡,將它們引進課堂,將教材內容與時事熱點結合起來進行講解,不僅豐富了歷史教學內容,而且可以使學生積極學習、主動思考,並對一些歷史現象、歷史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通過這樣的聯絡教學,可以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設計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歷史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設計特點,利用好課文中的有關插圖、每個歷史人物身上可以評說的故事及通過活動課的開展,對引發學生興趣、增進學生的求知慾、增強學生記憶、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作用。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把師生的生活、經驗、智慧、理解、問題、困惑、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因素能夠真實地引入教學過程,教師才會充滿激情地組織教學活動,學生才會充滿智慧地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才有可能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積極創設學生學習的情境,確保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思考、提問和討論,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四、寓教於樂,提高教學過程的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要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自然而然地會主動學習,學習效率自然會提高。因此,教師必須利用各種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的學習充滿趣味性。

1. 創設遊戲情境,讓學生在“玩中學”

玩是孩子的天性,中學生年紀小,正是愛玩愛鬧的時候,而將遊戲引進課堂教學之中,可以發揮遊戲的啟真、啟善、啟美的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遊戲情境中進行自主地探索,既增加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學習活動的有效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比如在學習《秦王掃六合》時,關於秦始皇為鞏固統一所採取的措施,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遊戲:讓每一位同學都用自己的家鄉方言來朗誦同

一段話,結果可想而知,什麼樣的口音都有,大家的情緒一下被調動起來了,也認識到了統一文字語言的重要性,在歡聲笑語中對秦朝的鞏固統一的措施有了深刻的理解。

2. 利用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歷史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是常見的教學手段之一。歷史教學中最不缺乏的就是歷史故事,在日常教學中,如果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學習實際,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插入一些歷史故事,將會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比如學習《鴉片戰爭》時,教師可以插入奕山“馬桶御洋兵”的故事,讓學生在笑的同時感受到清朝將領的愚昧無知,清朝統治階級的軟弱無能,也深刻地認識到戰爭失敗的原因。當然,歷史故事只是課堂教學的調劑和使課堂教學趣味化的一種教學手段,要有原則性,不能為了調動學生的興奮度,而濫用歷史故事,導致本末倒置、主次不分,避免出現課堂氣氛雖然活躍、但是學生根本沒有學到知識的現象。

五、注重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提高歷史教學效率

1. 有效利用教學輔助手段,為歷史教學增添“異彩”

隨著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多媒體教學手段已經走進中學歷史課堂,並且發揮著無可比擬的重要作用,深受師生的歡迎。多媒體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利用聲像、圖片、文字、視訊等手段營造一個動態的歷史情境,展示了更加豐富的歷史資訊,在大量的聲電光影資訊中給學生以直觀、形象的感受,節省了教師的時間,增大了課堂知識的容量,有利於重難點問題的突破,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比如學習八年級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鞏固》時,教師可以將開國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內容製成精美的課件,通過原聲再現、場景再現等手段,激發了學生的情緒,就會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 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教學相長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歷史教師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及時地收集學生反饋的學習情況,從而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形式,以便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中,學生的表情、學生的回答、學生的練習、學生的疑惑等都是反饋學習資訊的途徑,教師要注意觀察,將學生反饋的資訊進行及時地分析。這樣做不僅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改變教學計劃,還能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行查漏補缺、鞏固知識,也會使教師的課堂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

新課程給我們提出了更高、更遠、更全面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要全方位,多層次地不斷充實、提高自己,才能適應教材,適應學生,只要我們教師能夠高屋建瓴,整體把握新教材的特點,自己駕馭教材漸漸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形成系統學科思想,才能去引領學生自主學習,不斷提升。

國中歷史教學改進措施篇三

有計劃的去做任何事情,都會比盲目去做事情的效果好的多。作為教育工作者也是如此,在新學期到來之際,需要預先安排好一學期的工作計劃,才能更好的深入教學。

一、 指導思想

以提高歷史學科教學質量為中心,堅持教育創新。積極參與課程改革,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著眼於學生的發展。

二、 教學目標

繼續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

三、 學生情況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過渡階段,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也不紮實,。學生對歷史較感興趣,但學習的自覺性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覺性更差。

四、 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近代史部分。教科書由單元和課組成。每一個單元為一個學習主題,每一個學習主題下分若干課。本冊共七個單元,共二十三課。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每課課文由提示、正文、閱讀課文、圖、表、資料、註釋、每課一得以及課文中思考題和課後練習,活動建議等組成。其中正文緊扣教學大綱目標要求,可作為課堂教學應完成的基本任務。其餘內容,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要求。

五、教學措施

1、認真鑽研新課程教學目標和要求,認真備好每節課,明確重點、難點,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

2、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講究教學技能和教學藝術,加強課堂教學的設計,增強趣味,幽默感。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歷史地理、圖畫、圖表,積極創造條件,以教學的直觀性,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興趣。

3、增加課堂容量,精講精練,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效率。一節課是四十五分種,再除去三分種準備時間,實際只有四十二分鐘。我打算將課堂內的四十二分鐘分成三份:前五到革分種複習上節課所學的內容,匯入新課;中間二十五分鐘教學新課;後十分鐘練習鞏固。

4、教會學生學習方法。以往教學,我在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上做得不夠好,本學期我要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讓學生掌握歷史小論文的寫作方法。在教學中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散學生的思維,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思維的嚴謹性及邏輯性,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素質。

5、積極參加隆回縣教研室歷史組、學校教研組的教研活動,反思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將教學中的點滴進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6、認真完成學校佈置的各項工作。

7、成立歷史學習小組,互出測試題,切實提高歷史學業成績。

8、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