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中國夢”徵文演講範本-美麗中國,美麗的夢

欄目: 學習心得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2.05W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佈局,提升到治國理念的高度。

“中國夢”徵文演講範本-美麗中國,美麗的夢

美麗中國是中國夢的必然要求,是“民族復興、永續發展”國家夢與“小康生活、詩意棲居”人民夢的有機統一。建設美麗中國,對於每一位國人而言,與有榮焉,與有利焉,與有責焉。

近年來,全國多地出現霧霾、沙塵暴等惡劣天氣,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刻不容緩。從xx年夏季開始,四川大學在中國美麗指數研究的基礎上成立調研所,在全國展開問卷調查,對一些政府部門進行深度訪談,同時,與社會各界舉行系列座談,獲取了大量資料、材料。在此基礎上,得出關於美麗中國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並提出思考和建議。

現實狀況不容樂觀

生態理念:從“環境保護”到“美麗中國”

我國對生態文明理念的認識,經歷了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建設任務艱鉅,提出“人定勝天”“向自然界開戰”等口號。隨著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環境保護提上議程,我國於1973年召開第一次環境保護工作會議。

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開展與深入,國家進入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生態與環境問題更為凸顯,1983年我國召開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將環境保護確立為基本國策。上世紀90年代,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成為全世界的共識,我國也深刻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進入21世紀,我國進入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

黨的xx大將“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目標之一。黨的xx大則正式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五大奮鬥目標之一。這是在反思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揚棄舊的工業文明理念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提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佈局,提升到治國理念的高度。

“美麗中國”是自然生態、經濟生態、政治生態、文化生態和社會生態的統一,是十八大強調的“生態文明”與習近 平提出的“美好生活”的統一,是國家“五位一體”實際發展與人民集體感受的統一。

“美麗中國”的治國理念,體現了從“人定勝天”到“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再到“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發展觀唸的轉變,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反映了時代趨勢,體現了人民呼聲,凝結了民族與集體的智慧,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

建設現狀:融入社會建設水平低,各地參差不齊

我國環保部門從1994年起開始制定《全國生態示範區建設規劃綱要(1996—2050)》,此後,生態示範工作逐步展開。近年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紮實推進。環保部於xx年制定頒佈了《關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要求建設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產業支撐、環境安全、道德文化體系。

全國已有海南、吉林等15個省(區、市)開展了生態省建設,超過1000個縣(市、區)開展了生態縣(市、區)的建設,並有38個縣(市、區)建成了生態縣(市、區),1559個鄉鎮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取得不少成績和經驗。

但是,總的來說,生態文明建設還存在諸多不完善的環節,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水平較低,“融入”路徑尚不清晰。同時,人們對美麗中國建設現狀還不完全滿意,對生存環境、食品安全等問題的關注度與期待值顯著提高,美麗中國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此外,由於我國東西部以及各區域之間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水平與地理條件的差異,美麗中國建設出現了東西部之間、省市之間整體水平差距大,各城市建設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

建設前景:汙染嚴重,投入不足

“美麗中國”的核心是生態文明建設,然而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形勢嚴峻。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的基本國情難以改變,生態赤字不斷擴大,水土流失嚴重、土地沙漠化日益加劇。人們不斷向地球及後代子孫索要資源,以“吃老本”的方式透支生態環境來維持經濟的高速發展。

目前中國生態已亮起紅燈,環境進一步惡化,水質和空氣汙染尤為嚴重。xx年至xx年四年廢水排放總量持續走高,xx年全國200個城市地下水質監測結果顯示,“較差—極差”級別比例達55%,15.2%的監測點水質比一年前差。xx年上半年,90%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汙染,約一半城市市區地下水汙染嚴重,近2億農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標準的飲用水。

“濰坊地下深井**”和“請市長下河游泳”等事件都反映了民眾對我國水資源汙染的擔憂。同時,《xx年中國機動車汙染防治年報》顯示,xx年全國機動車排放汙染物4607.9萬噸,比xx年增加3.5%。機動車汙染已成為我國空氣汙染的重要來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學煙霧汙染的重要原因。

城鎮化建設加劇了生態問題。我國正處於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從1978年到xx年城鎮人口從1.72億人增加到7.12億人,城鎮化率從17.92%提升到52.57%。然而,伴隨而來的是城市建設加快,能源消費擴大,機動車使用量劇增,產生了環境汙染、交通擁擠等多種“城市病”。原本美麗的鄉村也成為汙染重地。農村過量使用化肥、農藥造成土壤和水汙染。

專業人士稱,目前農藥和化肥的實際利用率不到30%,其餘70%都流入土壤和水體造成環境汙染了。養殖業也成為部分水體汙染的重要來源,xx年我國畜禽養殖業的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別達到1184萬噸和65萬噸,佔全國氨氮排放總量的45%和25%。

生態文明建設投入不足,生態改善力度不夠。xx年全國公共財政支出125712億元,與生態文明建設密切相關的農業、林業、水利等農林水事務支出僅為11903億元,佔全國公共財政收入的9.47%;節能環保支出為2932億元,佔全國公共財政收入的2.33%。xx年至xx年,我國公共財政對節能環保的支出逐年增加,但比重逐年下降,從2.7%下降到2.33%。

同時,國家在生態技術研究、生態文化建設方面的投入仍需大幅增加。與此同時,我國面臨的來自生態方面的輿論壓力日益增加,國外媒體日益關注中國的環境汙染。生態環境資訊,如建設專案環評報告公開的輿論要求考驗著各級領導幹部的決心。

深層問題亟須重視

“生態”“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等概念人們已耳熟能詳,有關方面也在不懈努力,為什麼情況還是不容樂觀呢?調研組發現了一些重要原因。

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加劇

當前中國正處於經濟發展的上升階段,保持經濟快速發展仍然是國家發展的第一要務。中國尚未全面完成工業化和現代化,長期形成的“高增長高汙染”的發展模式仍是許多地區的無奈選擇。調研中,一些地方政府講述了他們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方面的尷尬和困境。地方民生的改善,要靠地方經濟發展,而地方經濟發展往往依賴於工業經濟支撐。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很難不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反之,沒有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就沒有百姓收入和就業的穩定與增長,又會引發新的、更嚴重的社會問題。環境汙染了,老百姓不滿意;“餓著肚皮、癟著錢包看風景”,老百姓也不滿意、甚至更不滿意。

調研組還發現,一些地方在積極探索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希望通過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旅遊業、文化產業等實現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但是,服務經濟發展的前提是充分的工業化、現代化,而我國很多地方仍然沒有完成工業化、現代化的任務。

沒有強有力的工業經濟成果支撐,大規模的服務經濟也就無從談起。旅遊業、文化產業等對資源、人才、市場的要求都很高,並不適合所有地區。因此,如何在未充分工業化的經濟基礎上,完成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經濟的集約型、內涵式、可持續發展,是擺在我國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面前的一大難題。

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不健全

生態環境立法不完善、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監管監督機制不完善。特定領域配套制度不完善,如尚未建立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等。

目前我國的政績考評仍然多以gdp為主要指標,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剛性規範較少,地方政府基於政績考核等因素,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同時,考評與任職週期短,造成了地方政府偏重短期利益,生態建設的長期效益被人為忽視,個別地方主要領導幹部缺乏生態建設的動力。

環境管理體制不順阻礙生態文明建設。我國資源管理、環境保護分屬不同部門主管,部門之間協調、合作較難。甚至由於部門間各自出發點不同、成績考核標準不同,形成了生態環境建設的部門博弈,環保部門與經濟部門的協同難度大,互動機制不健全,最終造成國家生態環境政策失靈。

個別上級部門和上級領導對地方建設的干涉,成為影響地方生態建設不可抗拒的人為因素。當一些有背景的大型企業以地方經濟發展的“大局”相要挾時,地方政府往往被動接受企業的生態違規行為,近年來發生的多起環保事件就是這一問題的佐證。

環境產權制度不明晰,環境經濟政策體系不完善。我國尚未真正建立起完善的**權交易市場機制,生態補償機制不完善。生態補償融資渠道和主體單一、補償領域過窄、標準偏低、“專案工程”為主的補償方式缺乏穩定性。

國民缺乏“生態生產觀、生態消費觀”

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全體國民共同努力。但是,目前“美麗中國,人人有責”的責任意識普遍缺失,制約著“美麗中國”建設。

個人價值觀中的利益訴求、利己訴求過重,公益心淡薄,使得人們在生產、消費時,首先考慮的是個人利益、個人方便,而非他人、集體、社會的長期利益,出現了農民“自己的菜不打藥,打藥就打商品菜”,市民“一邊堵車罵霧霾,一邊開車造霧霾”的社會現象。被邀下河游泳的溫州瑞安市環保局局長就曾表示,河流汙染的主要因素是生活垃圾。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享樂主義價值觀和炫耀式消費行為在國民中滋生。一些人通過炫耀性消費博得社會豔羨,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社會上的奢侈浪費之風有擴散的跡象。

若不及時制止,人們的利己型生活觀將加劇人們需求無限性與生態系統供給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勢必對生態環境造成大的威脅,成為影響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制約因素。

發達國家的建設經驗

西方發達國家也走過從“先汙染後治理、邊汙染邊治理”到生態環境最終得到改善的道路,他們的經驗值得充分借鑑。

嚴格立法,為生態建設提供切實保障

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成熟的生態建設法律體系,將“可持續發展”“以預防為主”“汙染者承擔責任”“公眾參與”等原則納入法律體系中,生態違法成本高昂。許多國家的環境保護法都有“按日處罰”規定,如美國《環境責任法》規定對違法者可處以每一違法持續日最高達2.5萬美元的罰款;對累犯者則處罰額度更高,可處以每一違法持續日達7.5萬美元的罰款。

完善政策,稅收、財政成為有力槓桿

美英法德等國針對企業和居民的生產生活垃圾開徵生態稅,收繳的稅金除用於廢棄物的回收處理,還用於回收新技術的研發,同時為可再生能源的發電專案提供抵稅優惠。

俄羅斯用於生態補償方面的稅收佔稅收總收入的3%左右;英國對使用清潔燃料的物件補貼70%的改造費;日本政府對實施建築物綠化的居民或企業給予50%到100%的資金補貼。為擴大可再生能源市場,歐美國家政府優先採購含有可再生成分的產品。

吸納社會力量,加強宣傳教育

西方發達國家民間環保組織力量強大,而且專業化極強。英法美等國設有野生動物基金會、鳥類保護協會等。在社會生態建設層面,教會、社會團體等非政府組織在歐美髮達國家的社會救助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除積極參加政府社會救助計劃外,它們也制定和實施自己的救助計劃,內容涉及環境衛生、醫療、學前教育、成年人掃盲、社群服務等內容。

美國環保局針對幼兒園和小學生制定了“地球衛士俱樂部”計劃,以益智問答的方式教授環保知識,並以證書和徽章給孩子們正式的確認,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紐西蘭環保部門在國小開設有機園藝種植課程,幫助國小生學會不使用化肥種植花卉和蔬菜。

加大投入,保證技術研發力度

西方發達國家支援環保技術不遺餘力。美國依靠“陽光美國計劃”資助研發並減少技術市場化的障礙,增強太陽能的商業競爭力;加拿大政府前後投入20億加元(約人民幣120億元)制定了“節能之星”門窗的嚴格技術標準;法國米其林集團投資15億美元在中國啟動高效能子午線輪胎環保搬遷改造及擴充套件專案,進行節能綠色輪胎技術的研發與推廣,節油的同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對策與建議

當前,建設“美麗中國”重在選好關鍵點,抓好著力點,解決好突出問題,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力爭5年左右取得美麗中國建設的階段性成就。

構建綠色gdp與生態gep結合的幹部綜合考評指標體系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把資源、環境、生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議有關部門逐步構建“綠色轉向,分類評估”的幹部綜合考評指標體系,根據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定位,對資源狀況、發展水平不同的地區,採取不同的評價指標,而不同的指標間可以等量轉換,便於統一評估績效。一方面完善綠色gdp幹部指標考核體系,將由於環境汙染、自然資源退化等因素引起的經濟損失從gdp中扣除。一方面構建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ion,簡稱gep)考評指標體系,把生態系統產生的效益總值納入到生產總值中。

逐步健全生態文明法制體系

把可持續發展作為環境法規立法的指導思想,完善自然資源保護的基本原則、基本制度和監督機制;建立健全有關大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食品汙染、環境損害賠償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例如修訂《大氣汙染防治法》,對工業、機動車輛、居民生活等汙染物排放進行更加嚴格的控制,提出更加嚴厲的防治措施,大幅提高違法成本。

加大財政投入與政策支撐力度

合理增加生態文明建設投入。重點支援發展資源迴圈利用產業,將發展資源迴圈產業上升到國家重大戰略層面。全面推行迴圈型生產方式,實現能源梯級利用、水資源迴圈利用、土地節約利用、廢物交換利用。重點支援建立“美麗中國”生態補償機制。

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的責任原則,建立開發地區對保護地區、受益地區對受損地區、城市對農村的生態補償機制。調高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直接用於生態保護的比例,加大對限制開發區、禁止開發區的支付力度。進一步完善生態保險制度,創新、豐富生態保險產品,支援重大生態修復工程。

實施“美麗中國”三大工程

一是“美麗空氣”工程。首先應監測預警,國家研究出臺pm2.5監測標準,保證監測資料準確可靠,制定實施大氣重度汙染應急預案;二要分類治理,將全國劃分為若干等級的大氣汙染控制區,制定差異化的汙染防治系列措施,同時對空氣汙染源行業分類開展有針對性的綜合治理,例如,針對汽車行業可考慮調整產業政策,重點支援新能源汽車研發與生產,大力發展公共交通、軌道交通等等;三是聯防協控,建立統一協調的區域汙染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和區域大氣環境聯合執法監管機制。

二是“美麗食品”工程。

可利用物聯網技術,從田間地頭到餐桌,對食物生產、加工、銷售全過程進行系統記錄、追蹤、識別和監測,使食品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均可查詢、可溯源、可追責。

對食品違法行為要大力加強懲處力度,達到“一次違法,終身後悔”的懲戒效果。同時,大力鼓勵食品的規模化生產,既實現規模效益,也便於管理和監控。強化企業特別是龍頭食品企業的生產標準與管理要求,讓老百姓真正吃上放心食品、綠色食品。

第三,“美麗城鎮”工程。

中國未來發展的最大潛力在於城鎮化。只有充分城鎮化才能保證中國有持續發展的經濟基礎。而中國必須走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走集約、節能、生態的新路子,將城鎮化與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結合起來,“三化”並舉,“三化”互動,努力建設節能城鎮、環保城鎮、生態城鎮、田園城鎮、美麗城鎮。可在全國設立一批充分展示新型城鎮化建設理念與建設成就的“美麗中國·示範城鎮”,使“美麗新城鎮”成為“美麗中國”的具體體現和亮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