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最新祖國在我心中演講稿範文700字

欄目: 學習心得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2.92W

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編輯整理的最新祖國在我心中演講稿範文700字,希望你能喜歡!

最新祖國在我心中演講稿範文700字

60年多的風雨,祖國昂首走過。如今的中國,正以其在經濟、體育、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輝煌的成就展現在世人面前。

一、生產力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人均佔有209公斤原糧,有錢人多吃一口,很多人就要餓肚子。1949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先後登上了3000億斤、6000億斤、8000億斤、10000億斤幾大臺階。同時,經濟作物生產協調發展。2019年全國棉花總產量達到749萬噸,比1949年的44萬噸增長了16倍;油料總產2952.8萬噸,糖料總產13419.6萬噸,分別比1949年增長了10.5倍和46.3倍。2019—2019年,糧食連續5年增產,2019年實現夏糧連續6年增產,為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和應對各種困難局面奠定了基礎。目前,我國肉類人均佔有量達到世界平均水平,蛋類也已趕上發達國家平均水平。2019年,我國人均肉、蛋、奶佔有量已分別達到54.9公斤、20.4公斤和28.5公斤,有效改善了城鄉居民的膳食結構。

我國農業資源短缺,農業基礎十分脆弱。60年多來,在黨的領導下,億萬農民一直努力改變著靠天吃飯的局面。十七*提出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各地圍繞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等問題,正在尋求農業增產增效新的突破口。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年來中央6個一號檔案,不斷加強對農業發展的支援保護力度,極大調動了地方重農抓糧和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同時在全社會營造了反哺農業的濃厚的輿論氛圍,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農業領域。

二、體育

1956年6月7日,陳鏡開在上海舉行的中蘇舉重友誼賽上打破挺舉世界紀錄,這是我國運動員創造的第一個世界紀錄。1959年,容國團在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單比賽中力挫群雄,成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界冠軍。1984年,在洛杉磯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員經過頑強拼搏,實現了奧運金牌“零”的突破,並以15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四名,令世界震驚,國人振奮。隨後我國又參加了第24至28屆夏季奧運會,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在去年的北京奧運會上,我國位列奧運會金牌榜第一,獎牌榜第二,創造了中國競技體育新的輝煌。自1980年首次參加冬奧會後,我國在2019年鹽湖城冬奧會上實現了金牌“零”的突破。在亞洲,從1982年第九屆亞運會開始,我國已經連續7屆位列金牌榜第一。截至2019年6月底,我國運動員共獲得世界冠軍2299個,創超世界紀錄1191次。我國已成為國際體育舞臺上具有強大競爭力的重要力量。我國體育隊伍中湧現了一大批全國人民耳熟能詳的優秀運動員和英雄集體,包括長盛不衰的中國乒乓球隊、五連冠的中國女排、勇攀高峰的中國登山隊、被譽為“夢之隊”的中國跳水隊等,長期以來,以他們為代表的體育健兒創造的“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的中華體育精神。

舉辦奧運會是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經歷了百年滄桑、歷史鉅變,這三個願望終於全部成為現實。2019年8月8日至24日,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隆重舉辦並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了“有特色、高水平”的目標,被譽為“一次無與倫比的奧運會”。

三、文化

新中國成立60年多來,文化建設在探索中前進,在曲折中發展。新中國的成立開啟了我國文化建設的新航程,文化事業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形成了新中國文化藝術事業發展的第一個高潮,為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文革”期間,文化建設受到嚴重挫折,萬馬齊喑,一片凋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文化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文化領域深入推進改革,實現全面開放,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道路,各項文化建設成就斐然,我國文化建設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之一。

文化遺產保護成效顯著,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弘揚。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念的進步,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逐漸拓寬,保護體系日臻完善。

對外及對港澳臺文化交流活動有聲有色,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我國同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著良好的文化交流關係,與145個國家簽訂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和近800個年度文化交流執行計劃,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多渠道的對外文化交流新格局。

文化市場繁榮有序,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由娛樂、演出、音像、電影、網路文化、藝術品等市場組成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逐漸形成。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強,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進一步維護。隨著工作理念的不斷深化,社會文化工作逐步從“唱唱跳跳”的一般性活動組織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轉變。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力度加大,逐步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

四、科技

六十年來,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一路走來並不順暢。新中國誕生初期,中國科技事業在一片空白的條件下開展學科佈局。那時有限的科技資源為國防、航天、地礦、石化等行業起步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人民也“勒緊褲腰帶”支援國家重點專案建設

“兩彈一星”上天、摘掉“貧油國”的帽子、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都是讓中國人揚眉吐氣的事情。近些年科技在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青藏鐵路、北京奧運等諸多國家重大工程和事件方面,都發揮了顯著的支撐作用。攻破“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家陳景潤、“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漢字鐳射照排技術第一人”王選都成為這一時期家喻戶曉的明星。新中國成立初期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時,中國自然科學研究者不足五百人;改革開放後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時,科技人員剛剛達到五十萬;到新世紀中國確立“科教興國”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時,科技人力資源隊伍達到四千二百萬人,居世界之首。

國際上通常採用研究開發經費指標反映一國的科技實力和核心競爭力。2019年中國全社會研究開發經費支出四千五百七十億元人民幣,其中國家財政支出兩千五百四十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一點五二,按貿易匯率計算位居世界第四。據瞭解,科技部正加速實施十六個科技重大專項,到2019年重大專項總投入將達到一萬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央和地方財政將超過五千億,以實現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的總體目標,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