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說好普通話圓夢你我他手抄報內容: 普通話基本知識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2.43W

普通話是全國範圍的現代漢民族的通用語言,是全世界運用最多的語言之一。以下是就業指導網為您蒐集的《說好普通話圓夢你我他手抄報內容: 普通話基本知識》,供參考!

說好普通話圓夢你我他手抄報內容: 普通話基本知識

普通話即現代標準漢語,又稱國語、華語。其稱呼因地而異,但均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作品為語法規範,是通行於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和海外華人的共通語言,並作為官方、教學、媒體等標準語。普通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官方語言,是新加坡四種官方語言之一,也是聯合國六種官方工作語言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9條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的“國家通用語言”的法定地位。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這是在1955年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上確定的。這個定義實質上從語音、詞彙、語法三個方面提出了普通話的標準。

“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指的是以北京話的語音系統為標準,但並不是把北京話一切讀法全部照搬,普通話並不等於北京話,更不是最早的北京地方話。

就詞彙標準來看,普通話“以北方話為基礎”,指的是以廣大北方話地區普遍通行的說法為準,同時也要從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詞語。

普通話的語法標準是“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這個標準包括四個方面意思:“典範”就是排除不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作為語法規範;“白話文”就是排除文言文;“現代白話文”就是排除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話文;“著作”就是指普通話的書面形式,它建立在口語基礎上,但又不等於一般的口語,而是經過加工、提煉的語言。

現代漢語就是現代漢民族使用的語言,它是現代漢民族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同時又是國家法定的全國通用語言。它在全國範圍內使用,包括民族自治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

“現代漢語”通常有兩種解釋,狹義的解釋指的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是針對方言來說的,普通話是針對規範化來說的)。廣義的解釋則兼指現代漢民族使用的普通話和方言。

普通話即現代標準漢語。現代標準漢語的稱呼與定義因地而異,中華人民共和國稱為“普通話”,在臺灣地區稱為“國語”,東南亞稱為“華語”,這些標準語均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而相對於非漢語的語言又常被稱為“中文”或“華語”。普通話、國語、華語,三者在語音、詞彙、語法上有著一定的區別。

普通話同時又是中國法定的全國通用語言。它在全國範圍內使用,包括民族自治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9條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定地位。

漢語標準語的歷史悠久,有雅言、通言等概念,但現代漢語標準語則繼承於始於北宋、形成於元明的“官話”體系。滿清入主中原,雖然定滿語為國語[1],但全國通行的實為漢語,漢官多操明代官話,所以清朝官場上的官方語言,實際上是滿漢雙語制。滿族人進入北京後學說漢語北京官話,又把自己的滿語音韻和發音習慣、特色文化詞彙帶入自己的滿式漢語,於清末形成滿漢語言成分融合的京腔旗人話,使其成為現代標準北京語音的前身[2]。北平音系的聲調,為陰平、陽平、上、去之四聲,而沒有入聲[3]。

清入關後,前期上朝多用滿洲話,漢臣必須學習滿語,但民間則出現了旗下話、土話、官話等幾者雜糅的趨勢,北京話正是這幾者等結合的產物,北京話音調高,即受東北話影響,此外很多方言來自東北土話。清代北京話分文讀、白讀兩種,文讀是舊的標準音,接近南京話,讀書人多用,但到了清後期,基本失傳,只剩下了白讀。

清中期,隨著對漢臣的倚重,且為提高辦公效率,清宮上朝一律改用北京話,滿語仍是國語,但不再充當官話。1728年,雍正皇帝確定北京官話為官方用語,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由政府主導的推廣標準音。到清中後期,北方的大多數地區(包括四川)都和以北京話為基礎的新官話靠攏,其影響已經超過基於《洪武正韻》的南京話,成為在全國範圍內最流通最廣的語言。

到了19世紀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國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受到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特別受到日本的影響。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後大力推廣日本語的共同語,日本人把日本語的民族共同語叫做國語。國語這個詞本來是中國古代一本書的名字,日本人把國語當做民族共同語的名稱。19世紀末中國的文化生活發生很大變化,國語這個名詞得到傳播。192019年清政府把官話稱為國語。192019年清朝學部通過《統一國語辦法案》,以京音為準的官話為國語,取代原來滿語的地位,並且準備加大力度推廣。可惜的是,提出不到一年,清朝就覆滅了。

辛亥革命之後,國語這個詞得到當時北洋政府的承認,成為民族共同語的一個正式稱呼。但是,清王朝的覆滅使北京官話的標準音地位受到了廣泛的質疑。因此,民國初期出現兩場關於國語的爭論。

192019年12月由蔡元培任總長的教育部成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由吳敬恆(稚暉)任主任,並制定讀音統一會章程8條。規定讀音統一會的職責是為審定每一個字的標準讀音,稱為“國音”。每個字的音素定下來之後,還要制定相應的字母來代表每一個音素。

當時來自北方直隸省的著名語言學家王照(“官話合聲字母” 的發明人)對於會員構成非常不滿,指出江浙人佔25人之多,其中來自無錫的就有5人。經過激烈爭論,最後決定會議實行一省一票制度,而不是每個會員一票。當時對於一省一票制度爭論也很激烈,來自江蘇的汪榮寶聲稱,“若每省一表決權,從此中國古書都廢了。”王照反問:“此語做何解釋?”汪不語,王照接著質問:“是否蘇浙以外更無讀書人?”北方會員堅決要求每省一票,威脅說如果通不過就自行解散退出會議。最後在教育部代部長董鴻煒推動下,終於通過了一省一票制度。這個一省一票的制度是解讀會議結果的關鍵。

國音統一會議終於在5月22日閉幕,由於會議期間爭吵激烈,會議的議長吳敬恆在4月22日辭職,接任的王照也在5月7日後請了病假,臨時由直隸的王璞主持會議。當時對於濁音和入聲尤為激烈,江蘇代表汪榮寶誇張地說:“南人若無濁音及入聲,便過不得日子。”同樣是江蘇的代表、會議議長吳敬恆也語出驚人:“濁音字甚雄壯,乃中國之元氣。德文濁音字多,故其國強;我國官話不用濁音,故弱”。會議過程中,對有爭議的字音,以一省一票原則的多數票決定“國音”。整體來說,最後的結果還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同時吸收其他方言的語音特點(主要參考南京語音),如區分尖團音和保留入聲。這次會議審定的漢字讀音被後人稱之為“老國音”。並從192019年開始推行。

1920年國語推行不到兩年就爆發一場當時名為“京國之爭”(指京音和國音)的大辯論。問題的起因就在於國語標準音。支援國音和支援京音的分成兩派。國音是主要“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京音是“純以北京話為標準”。兩派爭吵非常厲害。於是張士一發表文章,主張“注音字母連帶國音都要根本改造”,應“先由教育部公佈合於學理的標準語定義,以至少受到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話為國語的標準”。這個主張得到許多人的支援,特別在南方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紛紛開會響應,甚至通過決議:“不承認國音,主張以京音為標準音”,“請教育部廣徵各方面的意見,定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後來,192019年“讀音統一會”擬定的國音就被修改為京音了。1932年根據新國音編纂的《國音常用字彙》由民國政府教育部公佈,在《字彙》的序言中又對國音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含義做了進一步的說明,即所謂以現代的確北平音標準音者,係指‘現代的北平音系’而言,“並非必字字尊其土音”。

近代的“普通話”一詞,是朱文熊於192019年首次提出的,後來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話”的說法,並與茅盾就普通話的實際所指展開爭論。經“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並鞏固下來。

192019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學日本時,曾與留日學生組織了一個“演說聯絡會”,擬定了一份簡章,在這份簡章中就出現了“普通話”的名稱。192019年,研究切音字的學者朱文熊在《江蘇新字母》一書中把漢語分為 “國文”(文言文)“普通話”和“俗語”(方言),他不僅提出了“普通話”的名稱,而且明確地給“普通話”下了定義:“各省通行。”上世紀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門關以外的戰爭》一文中提出,“文學革命的任務,決不止於創造出一些新式的詩歌小說和戲劇,它應當替中國建立現代的普通話的文腔。”“現代普通話的新中國文,應當是習慣上中國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現代‘人話’的,多音節的,有結尾的……”

1949年新中國建立,為了發展新中國的文化教育,推廣民族共同語以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閡是非常必要的。

1955年10月,中國科學院召開了“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會上確定把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稱為“普通話”。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為促進漢字改革、推廣普通話、實現漢語規範化而努力》的社論,文中提到:“漢民族共同語,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普通話”中的“普通”二字有“普遍”和“共通”的含義,不採取國語這個叫法則是為了顯示出對少數民族語言的尊重。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出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把普通話的定義增補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這個定義從語音、詞彙、語法三個方面明確規定了普通話的標準。“普通話”一詞開始以明確的內涵被廣泛應用。

每年9月第三週是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週。

歷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週時間主題宣傳口號:

1、第一屆全國推普周主題:無。

時間:1998年9月13日—19日。

2、第二屆全國推普周主題:“推廣普通話,迎接新世紀”。

時間:1999年9月12日—18日。

3、第三屆全國推普周主題:“推廣普通話,邁向新世紀”。

時間:2019年9月10日—16日。

4、第四屆全國推普周主題:“宣傳貫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大力推廣普通話,促進語言文字規範化”。

時間:2019年9月9日—15日。

5、第五屆全國推普周主題:“宣傳貫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大力推廣普通話,促進語言文字規範化,迎接黨的xx大召開”。

時間:2019年9月15日—21日。

6、第六屆全國推普周主題:“大力推廣普通話,齊心協力奔小康”。

時間:2019年9月14日—20日。

7、第七屆全國推普周主題:“普通話——情感的紐帶,溝通的橋樑”。

時間:2019年9月12日—18日。

8、第八屆全國推普周主題:“實現順暢交流,構建和諧社會”。

時間:2019年9月11日—17日。

9、第九屆全國推普周主題:“普通話——五十年推廣,新世紀普及”。

時間:2019年9月10日—16日。

10、第十屆全國推普周主題:“構建和諧語言生活,弘揚中華優秀文化”。

時間:2019年9月9日—15日[4]。

11、第十一屆全國推普周主題:“構建和諧語言生活,營造共有精神家園”。

時間:2019年9月14日—20日。

12、第十二屆全國推普周主題:“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構建和諧語言生活”。

時間:2019年9月13日—19日。

13、第十三屆全國推普周主題:“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

時間:2019年9月12日—18日。

14、第十四屆全國推普周主題:“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

時間:2019年9月11日—17日[5]。

14、第xx屆全國推普周主題:“大力推廣和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時間:2019年9月14日—20日[6]。

普通話的語音特點

漢語和其他地方言音系相比較,普通話音系比較簡單,它的聲母、韻母、聲調,一般來說,比其他方言要少,因而比較容易掌握。

普通話語音的特點是:聲母除舌尖後擦音r、鼻音n,m 、邊音l外,無濁音。韻母多複母音,鼻韻母有前後之分。另外,普通話沒有聲母的清濁對立,沒有入聲(音節尾唯閉塞音p,t,k及演化出的喉塞音?),尖團合流(不分尖團),聲調較少,調式簡單。另外有輕聲和兒化韻。

與印歐語系相比,普通話語音有鮮明的特點:

1.音節結構簡單,聲音響亮。普通話中,一個音節最多隻有 4個音素,其中,發音響亮的母音佔優勢,是一般音節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一個音節內可以連續出現幾個母音(最多三個),如huai(壞),但普通話音節中沒有複子音,即沒有像英語lightning(閃電)。俄語Встреча(遇見)那樣幾個子音連在一起的現象。

2.音節界限分明,節律感強。漢語的音節一般都是由聲母、韻母、聲調三部分組成,聲母在前,韻母緊隨其後,再帶一個貫穿整個音節的聲調,便有了鮮明的音節界限。從音素分析的角度觀察,子音和母音互相間隔而有規律地出現,給人周而復始的感覺,因而極便於切分音節。

3.聲調抑揚頓挫,富於音樂性。普通話聲調變化高低分明,高、揚、轉、降區分明顯,聽起來就像音樂一樣動聽。

語音體系

能夠區分意義的音素叫音位。例如:“布bu”和“鋪pu”,“變bian”和“騙pian”,“標biāo”和“飄piāo”就是靠b、p兩個音素來區分的,b、p就是音位。

人類能發出的音是多種多樣的,也可以說是無限的,但某種語言或方言選擇一定的聲音來區別意義是有限的。在某種語言或方言裡,這些能區分意義的音素互相對立,互相區別,而又互相聯絡,互相制約,構成某種語言或方言的語音系統,簡稱音系。

從聲韻調系統來看,普通話有聲母21個,韻母39個,聲調4類。

聲母:下面所列的22個子音,除ng不作聲母外,其餘21個都作聲母。

子音音素:

塞音 b p d t g k

塞擦音 z c zh ch j q

擦音 f s sh r x h

鼻音 m n ng

邊音 l

韻母:39個韻母按它們的結構分為單韻母、複韻母、鼻韻母。

單韻母10個,上列10個母音都作單韻母。

舌面母音: 前母音 i衣 u 迂 e

央母音 a啊

後母音 o喔 e婀 u烏

舌尖母音: 舌尖前 -i(zi資 ci疵 si韻母)

舌尖後 -i(zhi知 chi吃 shi詩 ri日的韻母)

捲舌母音: er兒

這10個母音在構成音節時有選擇性。舌尖前母音-i只跟z c s拼合構成音節,舌尖後母音-i和zh ch sh r拼合構成音節。e、er能自成音節、不直接跟子音相拼。其他母音既能跟子音相拼,也能自成音節。

子音音素中的m、n、ng三個鼻音,在某些方言裡可以獨立成音節。比如,有些地方稱“媽媽”為“m ma”。稱“你”為“n”,稱“五”為“ng”。普通話中有嘆詞“喑欠 hm”、“哼hng”等純子音音節。這是個別的現象。

複母音和聲調 複韻母13個,由兩個或三個母音複合而成。有:

ai ei ao ou

ia ie ua uo ue

iao iou uai uei

鼻韻母16個,由母音和鼻子音n或ng複合而成。有:

an en ang eng ong

ian in lang ing iong

uan uen uang ueng

uan un

聲調4類

1.陰平念高平調(調值55)。如:飛媽書家音乒;

2.陽平念高升調(調值35)。如:池河神床笛重;

3.上聲念低降升曲折調(調值214)(但在句中多讀半上聲21,兩上聲字連讀時,前字一般變為陽平)。如:馬把始可果表;

4.去聲念高降調(調值51)。如:電滅醉亞進貢。

音素系統和聲韻調系統,都可以用來說明漢語的語音結構。這兩套系統可以結合,但不能混淆。比如:聲母是由子音充當的,但子音不等於聲母,因為子音除作聲母外,還可以作韻母的一部分--韻尾。韻母雖然主要是由母音充當的,但韻母不等於母音,因為韻母裡面還有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