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高中生物上課教案稿範文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1.03W

生物學科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通過實驗教學,有助於學生知識的獲取以及實驗能力、合作精神等的培養。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一些高中生物上課教案稿,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生物上課教案稿範文
高中生物上課教案稿範文1

《酶的特性》說課稿

1總體設計指導思想

本節課以 “影響酶活性的條件” 的探究過程作為教學主線。

2教材分析(說教材)

2.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在 “酶的作用和本質”的基礎上,結合探究“影響酶活性的條件”實驗,進一步理解酶的特性,特別是酶反應條件的溫和性,為以後學習“光合作用”、“細胞呼吸”以及理解複雜的實驗設計步驟奠定基礎。

2.2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能力目標:說出酶的概念、酶的本質,並且通過探究,總結出酶的特性及影響因素;領悟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髮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

⑵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出要探究的問題並引導學生、討論合作設計實驗方案,解決問題並得出正確的結論。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精神和態度。

2.3教學重點和難點

⑴教學重點:說明酶的特性,特別是酶反應條件的溫和性。

⑵教學難點: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實施實驗——預測結果——得出結論。

3學情分析(說學生)

對酶有了初步的認識;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以及進行探究活動的一般方法;具有蒐集、處理及表達、展示資訊的能力。

4教法設計(說教法)

採取“啟發—引導—探究”的方法。

5學法設計(說學法)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和自主探究

6教學設計思路(1課時)

㈢實施教學

⑴匯入新課

收集有關酶的發現歷程資料;有關酶研究的最新發展成果和應用;瞭解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⑵酶的特性

通過回顧前節內容、舉例項和比喻的方法,理解酶的高效性和專一性。

⑶探究:影響酶活性的條件

①實物展示,發現並提出問題

物品展示及介紹,如加酶洗衣粉、生物酶牙膏、大寶SOD蜜、多酶片、嫩肉粉等。通過物品展示聯絡生活實際,使學生對酶有了感性認識。

然後安排學生閱讀、分析加酶洗衣粉、多酶片的注意事項,並提供胃、腸液的pH值,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和教師提問相結合,用好實物。

如“為什麼加酶洗衣粉包裝袋上要註明適用的溫度範圍?多酶片中的胃蛋白酶進入腸液還能發揮作用嗎?”

②分析討論,提出假設

通過討論確定本節課要探究的問題:“酶的活性是否受溫度和pH值的影響?”;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常識分析、分組討論,並分組做出假設:酶的活性受溫度的影響,酶的活性受PH的影響。即在不同的溫度下,酶的活性不同。在不同的PH值下,酶的活性不同。

③設計實驗方案,討論逐步完善實驗方案

學生自主選擇“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或 “探究PH值對酶活性的影響”實驗

逐步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

Ⅰ。本實驗的自變數是什麼?因變數是什麼?如何設定自變數?怎樣觀察或檢測因變數?

Ⅱ。對照組實驗需要怎樣設定? 是否需要重複實驗?

Ⅲ。如何排除無關變數(溫度、pH值和其他因素等)對實驗結果的干擾?

在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時,你將設定哪幾個溫度?怎樣排pH值和其他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干擾?在探究pH值對酶活性的影響時,你將設定哪幾個pH數值?怎樣排除溫度和其他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干擾?(探究溫度對酶活性影響以及pH值對酶活性影響的實驗方案見課件)

分組討論、設計完成實驗方案,展示某小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討論互評、教師指導,指出實驗設計的不足之處並逐步完善實驗方案。

④根據假設,預測實驗結果

學生根據作出的假設,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你預期會有怎樣的實驗結果?

⑤實施實驗,觀察現象,記錄結果(提前準備好實驗視訊)

⑥更正假設,得出結論

交流實驗結果,判斷假設是否正確並予以修正,得出相應的結論。

結論:酶的活性受溫度的影響。即在不同的溫度下,酶的活性不同。

⑦對實驗進行延伸,進一步完善對知識的理解,強化能力的培養

延伸一:酶活性的最適溫度?

以上是對酶活性的定性分析,接下來引導學生進一步對酶活性進行定量研究:即通過設定一系列的溫度梯度,定量測出某種酶在各種溫度或pH條件下的活性,將酶活性最強時的溫度確定下來。(探究酶的最適溫度實驗方案見課件)

在這一階段,可再找兩位同學對原有實驗加以改進,幫助完成“探究酶的最適溫度”實驗。通過描點連線的方法繪出酶活性受pH值和溫度的影響示意圖,並對影象加以分析:

結論:在最適宜的溫度下,酶的活性最高。

延伸二:低溫、高溫下的酶恢復到正常溫度,酶的活性是否能夠恢復?

引導學生比較溫度與酶活性的曲線,引導學生交流討論:有沒有需要進一步探究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討論,將問題寫在紙上,然後大家一起來交流,並在原有實驗的基礎上對實驗設計加以改進,完成對“低溫、高溫下的酶恢復到正常溫度,酶的活性是否能夠恢復?”

結論:低溫抑制酶的活性,高溫會使酶的空間結構遭到破壞,使酶永久失去活性。

總結:酶的活性受溫度影響。在最適宜的溫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溫度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會明顯降低。即“酶的作用條件—溫度比較溫和”。

⑧聯絡實際,推廣應用

因此,在使用加酶洗衣粉時,應該用溫水浸泡而不應該在冷水中或沸水中使用。接著可以提出新問題:“嫩肉粉應如何使用?是先將嫩肉粉與肉片拌勻放置一段時間再下鍋還是直接將其放入到熱鍋內烹飪?”,學生自然會給出合適的答案。

⑨課堂小結

依據以上實驗,總結:酶的作用條件—溫度比較溫和。

7課後練習

安排學生課後分組討論、設計並相互修正“探究PH值對酶活性的影響”的實驗設計方案,嘗試提出類似於“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實驗延伸的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畫出相應曲線。

8板書設計

(2)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實施實驗——預測結果——得出結論

9教學反思

9.1教學設計需要全組教師的共同策劃。

由於實驗課學生的活動及所需的時間非常難以控制,為了有效控制學生的活動和準確控制活動的時間,對教師的教學設計要求極高,要能充分預計到學生活動的各種可能方面,而僅憑上課教師一人的經驗,往往是不能全面的,需要集全組教師的集體經驗,方能周全。

9.2課前對所有學生實驗要親自做一邊。

學生實驗過程,可能會由於各種原因,導致實驗結果與預期的有所不同,而針對這些不同的結果,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方可在課堂上隨機應變,要做到這一點,上課教師課前一定要對所要探究的實驗一一親自做一遍,甚至做幾遍,對所有可能出現的現象思考出應對措施。

9.3周密設計教學程式以有效調控教學過程。

這一點,對於完成實驗課教學任務至關重要。為此,我們集全組教師的智慧,從導課的選擇,至教學方法的應用,在教學設計中都作了極為詳細的思考。如,本課的難點之一是實驗方案的設計,通過課前設計好的許多小問題,極為有效地引導了學生的這一活動。

9.4要在平時的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

由於學生的操作技能沒有達到熟練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驗探究的程序。所以在平時的實驗教學中,需要努力規範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操作能力

高中生物上課教案稿範文2

《生態系統的結構》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文是必修三《穩態與環境》第五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的第一節。從模組角度來分析,學生在學習了個體、種群、群落這幾個生命系統結構層次的穩態調節後學習本章,是對生命系統結構層次中更高層次的穩態調節的學習。從章節的角度來分析,本章是圍繞著生態系統概念的實質展開的,本節課是本章的統領,併為後面各節內容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本節的教學要為學生後面的學習作好鋪墊。

二、學情分析

由於國中已學過生態系統的有關知識,高二的學生對生態系統的基本內涵有了初步的瞭解,但對於生態系統的組成和生態系統的判別依據還不太清晰,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學習新的知識,學生應該比較容易接受。

三、教學目標設計

課程標準中相關內容標準為“討論某一生態系統的結構”,屬經歷水平,即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或從某一渠道獲得與生態系統有關的資訊,結合同學之間的討論,建立感性認識。為了達成這一目標,首先應當舉例說明什麼是生態系統;其次,結合具體的例項,讓學生討論得出自己熟悉的某一生態系統的結構;最後,師生共同歸納嘗試建構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由此,本節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1.舉例說明什麼是生態系統。 2.討論某一生態系統的結構。

能力目標:嘗試建構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

情感目標:認同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

四、教學重點和學習難點

1.重點:討論生態系統的結構

2.難點:說明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

五、教法設計

本節課採用探究式教學法,充分運用CAI課件,比較、歸納與分析各種生態系統的共性,用系統論的觀點詮釋生態系統的結構。

六、學法指導

學法上採用討論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積極引導組織學生探討問題,協助學生構建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使教材中抽象的理論內容變得形象且容易理解的知識。

七、媒體選擇

CAI課件、學生製作的小生態瓶等

八、教學過程設計

程式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前準備 在課前一週左右的時間,讓學生選擇合適的材料和用具(魚缸、金魚、水蚤、水草、河泥、池水等)設計製作一個能自行運轉的微型生態系統。並以此為載體,引導學生思考:

(1)設計過程中選用每一項材料的理由?

(2)要使魚缸生態系統能維持一定時間的自行運轉,對魚缸擺放的環境條件有什麼要求? 1、學生課下製作小生態瓶

2、利用視訊展臺展示自己的成果

3、撰寫有關的科技論文 這樣的設計出乎學生意料而又貼近學生生活,組內成員興趣濃郁、躍躍欲試,製作出各種各樣別緻典雅的“生態系統”,藉助視訊展示臺的展評與交流,匯聚了學生的智慧火花,並能夠初步總結出生態系統必須具備的成分。

匯入新課 通過“知識回顧”的問題串匯入新課並引導學生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

1、什麼叫做種群?

2、什麼叫做群落?

3、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過程中,為什麼苔蘚不能早於地衣出現?

4、地衣階段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怎樣的基礎?

總結“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通過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回顧舊知識:

1、同種生物個體→種群。

2、全部種群→群落。

3、無機環境能影響生物群落。

4、生物群落能改變無機環境。

從中領悟這幾個舊知識之間的聯絡,理解新的概念。 學生通過回顧舊知識,從中領悟種群、群落、環境之間的聯絡,順理成章的推出生態系統的概念,同時也使學生把握各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絡,更好地理解新的概念。

講授新課 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範圍

1、通過匯入的問題總結出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從而引導學生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

2、按照生態系統的範圍大小引導學生舉例說出生態系統的型別。

3、以課前製作小生態瓶中的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分析生態系統概念中的關鍵詞和判斷生態系統的依據。 1、學生通過對問題的理解推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2、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舉出生態系統的例項,並認識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

3、學生通過討論分析,從而掌握生態系統概念中的關鍵詞“相互作用”、“統一整體”。 通過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例子分析概念,從而更深入的理解概念,併為講解生態系統的組成做鋪墊。

生態系統的

組成成分 1、通過設問(如果把魚缸生態系統換成一個草原生態系統(展示圖片),它應該有哪些成分?這些生物之間會有什麼關係呢?)承上啟下自然地引入生態系統營養結構的學習。

2、設計問題串逐層深入引導學生髮掘生態系統中各成分之間的關係:①這個生態系統有哪些生物?②各種生物有什麼作用?③按照不同種類生物的營養方式和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如何將這些生物進行歸類?④在這個生態系統中,還有哪些成分?它們對於該生態系統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嗎? 1、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回答問題,逐步揭示生態系統各組分之間的內在聯絡,並推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概念。

高中生物上課教案稿範文3

如何體現《神經調節》教學中的有效性

一、教學設計思想

《神經調節》一節是人教版高二生物第四章的重點和難點,其中反射弧完成反射的過程、神經細胞內部興奮的傳導及神經細胞間興奮的傳遞等內容都比較抽象難懂,如果處理不好則枯燥無味,學生既沒有興趣,又不易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熟讀教材內容後,感覺本節課最關鍵的問題是興奮的本質,因為這是研究興奮的傳導和傳遞的基礎。但教材中只說明瞭興奮是一種快速的電位變化,而對這種電位變化產生的機理卻隻字未提。事實上,根據經驗,這一結論在完全不瞭解機理的情況下是很難記住的。而我認為這樣一個內容恰恰是培養學生觀察推理能力的好機會。於是,讓學生“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就成了我設計本節課的基本指導思想。

所以,我認真閱讀了陳守良老師編寫的《動物生理學》中關於神經的興奮與傳導一章,也許是陳守良老師形象生動的語言啟發了我,我發現如果將這部分內容適當簡化處理,抽離出主線,再配以形象的描述,學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於是,大致的教學思路基本形成,而這個思路就是按照歷史上對生物電現象的研究過程展開的。而且,板書的設計力求明確簡練,將最重要的結論留給學生,以便於將來的複習。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例項的分析,知道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2)通過補充神經生理的一些研究方法,理解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方式。

2.過程與方法

體驗設計實驗的要點;體會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能利用已知資訊分析總結得出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科學家認識問題的思維過程;認同科學研究是一個漫長、充滿艱辛、不斷深化和發展的過程。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興奮的本質。

四、教學過程

1.複習引入

教師活動:前面學習了體液調節,但體液調節速度較慢,某些活動需要快速反應,如針扎指尖,必須要有一種快速準確的調節方式,這就是神經調節,即通過神經系統來完成的調節,它可以使體內的各個器官系統協調一致,成為一個整體,並使我們對外界的刺激作出迅速準確的反應,從而適應環境。

學生活動:回憶、思考並討論。

2.反射和反射弧

教師活動: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什麼?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有簡單的,也有複雜的,動物生下來就有的,通過遺傳而獲得的簡單反射叫非條件反射;動物出生後,在生活過程中通過訓練逐漸形成的是條件反射。完成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請學生描述縮手反射的過程,引出興奮一詞。

學生活動:回答問題並描述縮手反射全過程。

3.興奮的本質

教師活動:興奮的本質是什麼?興奮怎樣傳到呢?介紹神經細胞的特點和神經纖維的概念。興奮就是沿著神經纖維進行傳導的,好像電流沿著導線傳導,因此人們懷疑這是一種電活動。介紹測量神經纖維電位變化的經典實驗。證明細胞膜內外存在電位差,膜內為負,膜外為正。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現象並思考現象出現的原因,小組討論實驗。

4.平靜時電位差形成的離子基礎

教師活動:內負外正的電位差是怎樣產生的呢?與細胞內外帶電離子的分佈有關。展示表格,發現膜內外存在著巨大的離子濃度差。細胞未受刺激時,細胞內的鉀離子通過離子通道擴散到膜外,就會形成內負外正的電位差。

學生活動:觀看動畫,討論平靜時電位差的形成機制。

5.興奮時的電位變化和離子基礎

教師活動:興奮時細胞膜會發生一種快速的電位變化,由內負外正變成內正外負,這種快速的電位變化就代表著發生了興奮。離子基礎是由於膜上的鈉離子通道大量開放而導致鈉離子大量進入細胞而造成的。恢復平靜狀態的電位變化主要是由於鉀離子擴散出去實現的。

學生活動:觀看動畫,討論興奮時電位變化的機制。

6.興奮的傳導

教師活動:興奮部位與相鄰的未興奮部位之間有電位差,從而形成區域性電流,使相鄰部位也發生了電位變化,說明興奮傳導至該處,而已興奮部位又不斷恢復原先的電位。興奮就是通過形成區域性電流的方式迅速向前傳導的。

學生活動:思考興奮傳導的機理,並繪圖表示。

7.總結

興奮的本質是一種電位變化,興奮的傳導是通過區域性電流實現的。

五、教學反思

1.利用科學史進行教學對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有著重要意義。講授科學史要具備兩個條件,首先要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其次要考慮教師對該問題的理解程度和講授技巧。科學史的運用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能力,同時還能豐富課堂,使課程擁有趣味性和觀賞性,這種不斷探索跟揭祕的過程可以牢牢抓住學生的心,這比用其他手段獲得學生的關注更容易。

2.整節課是用一個個問題串起來的。我所教授的是普通班的學生,因此問題的設定很費心思,且需要嘗試修正。合適的問題要能激起學生思考,不能過難,而且要層層推進,步步為營,力爭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明白最終的結論如何得出。這種教學方法很適合於本班的學生,因此這將是我在今後教學中需要繼續探索的重要課題。

3.整堂課並沒有開展全班大規模的活動或分組討論,基本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進行的只是頭腦中的探究。這種探究方式並不是最理想的,但可能是最符合現狀的。面對巨大的學習壓力和繁多的教學內容,教師只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有最大的收穫。

4.學生反饋的學習效果較好,能夠將結論較長時間地保留在頭腦中,這得益於圖片和動畫,更關鍵的是理解了這個結論的得出過程。

5.板書是這節課的最大缺憾,對知識的總結歸納不夠細緻,有些隨意,還需改進。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綜合性的學科,對本節課的設計就是想充分體現這一點。對實驗的分析推理過程其實是在模擬學生將來從事科研的過程,物理學的應用也是讓學生體驗其他學科在生命科學研究上的作用,讓他們切身感受到自己每天學的東西並不僅僅是為了考試,而是在為將來打基礎,讓他們感受到生物學的魅力。獲得知識的能力遠比知識本身重要,而創造知識才是他們最終的目標,我們應該儘可能幫助他們,這才是我們真正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