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幼兒課程實施方案(通用18篇)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4.76K

幼兒課程實施方案 篇1

一、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主要內容

幼兒課程實施方案(通用18篇)

普通高中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主要包括藝術類、體育類以及其他課程,是高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體現課程的多樣性和課程的多種內容、多種功能和多種價值的整合,培養學生興趣,發展個性特長,提高綜合素質。

二、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開發

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開發堅持學校開發與引進、利用社會資源、他校資源相結合。學校應在先期學生興趣、愛好、特長調查的基礎上,基於學校辦學傳統、文化特色,充分發掘教師的專業特長和社會課程資源,有目的地開發興趣特長類課程。

引進社會課程資源時,學校應根據本校實際進行二次開發,使課程內容與要求更加切合學生實際。農村學校應充分利用當地非物質文化的課程資源,也要適度引入城市相關資源。

三、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開設

學校應根據本校實際,制定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建設規劃和具體實施方案,積極創造條件開發與開設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

每學年開學前,學校提前公佈學校本學年擬開設的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開設計劃、課程介紹資訊和學分認定辦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實行自主選課。每學年可供選修的模組數不得少於6個。

學校根據選課情況,組織走班教學。不得包辦選課,不得以班級為單位集體選課,不得以任何藉口強制指定選課。學校應支援學生到具有資質的高校、中等職業學校、其他普通高中或社會機構選修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

四、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學分認定

(一)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學分認定的基本條件

1.達到一定的課程修習時間;過程表現良好;經考核或考查合格。

2.學生在高中階段參加學校組織的運動會、體育競賽、藝術節、科技節等活動;參加市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或認可的體育競賽、藝術、科技節;參加省級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門組織或認可的體育競賽、藝術、科技節。

3.達到國家一級運動員或運動健將。

4.學生參加教育行政部門認可的社會機構培訓,或參加教育行政部門認可的考試,獲得某項資格或等級證書。

(二)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學分認定指導性意見

(三)學校應制定所設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學分認定具體方案,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備案。當地教育行政部門要成立學分認定的仲裁機構,處理有關學分認定的舉報、爭議和仲裁工作,對存在嚴重問題的學校要通報批評,並對校長及相關責任人給予必要的處罰。

(四)學生在校內外通過相應機構獲得各榮譽、證書或成果,學校可參照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學分認定指導性意見,稽核根據發證單位的資質、學習記錄和證書,按照18課時1學分的標準摺合學分。

(五)學生修習課程考核不合格,經補考仍不合格;課程的實際修習時間少於規定課時的2/3;提供的相關資料弄虛作假,不予認定學分。為使學生在高中三年中獲得多項技能,學生在選修某一課程並已獲得1個學分後,不得重複選課。

幼兒課程實施方案 篇2

一、指導思想

以課改為載體,在學校課程開發中,做到以師生為主體,以人的發展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目標,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學特色以及豐富的資源優勢,給學校的發展、給教師專業的發展、給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臺,全面落實素質教育,讓師生與課改同成長。

二、學校課程實施的目標

1.學生髮展目標:

在知識、品質、能力、個性等方面得到和諧、全面、可持續的發展,使學生的發展有更廣闊的空間。

2.教師發展目標

學會學習、學會反思、學會創新,成為實踐的研究者,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三、學校課程實施的原則

1.人本性原則

人本課程觀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個性為根本出發點,把促進學生各項基本素質全面發展作為課程設計的中心,以整體、優化的課程結構觀為核心內容,在課程選擇使用上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學習需求,尤其重視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尊重和滿足。

2.整體性原則

學校課程的開發要從整體上把握課程的目標與結構,學校課程的開發,學科課程應得到充分重視,活動課程應成為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潛在的課程資源,重視隱藏在課內外和校園文化中潛在的課程因素及對學生髮展的作用,使學生有較廣泛的興趣愛好及特長。

3.發展性原則

學校課程開發的發展性原則是針對學校課程的價值而出臺的,課程最大價值在於促進學生成材、教師成長、學校發展、社會發展。學校利用自身資源,構築有本校特色的適合學生髮展的特色課程。

4.科學性原則

深入系統地學習與課程改革相關的理論,借鑑外來的有益經驗,結合本校實際,實事求是,以科學的精神和嚴謹的態度,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困難,檢查調查研究,科學決策,邊實驗邊總結,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四、學校課程實施的方法措施

1.充分調動教師參加課程開發的積極性,體現參與性。

2.充分利用校內外的教育資源,堅持校本化。

3.仔細研究《國家基礎教育改革指導綱要》,保證學校課程開發的方向性與探究性。

4.制定學校課程開設計劃,將學校課程納入學校課程計劃,教師每學期應根據學校制定的計劃,撰寫教案。

5.課程的組織形式必須以學生為本,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意願,採用學生喜愛的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如表演、競賽、參觀、講故事、遊戲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6.學校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創造寬鬆的活動環境,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方式表述,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過程體驗,不能只重活動的結果。

五、學校課程實施的評價

1.成立學校課程評價領導小組,具體負責課題的檢查評價。

2.對學校課程的評價,應重視過程性評價,旨在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3.各任課教師每學期需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評價,評價學生對該學科學習的興趣需求、學習效果等。

4.對於參加學校課程開發的教師學校將給予適當的獎勵。

六、師資培訓

隨著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深化,學校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將越來越豐富多樣。在職教師能否適應與承擔新課程的教學任務,已成為提高學校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根據學校在職教師的現狀,特制訂目前師資培訓的計劃與方法。

1.走出去——參加市內外有關單位組織的培訓。

2.請進來——聘請校外有關師資。

3.自學——通過提供書籍、資料、器材,經過一段時間學習,掌握一門或幾門校本課程教學能力。

七、資源包的開發

滿足學生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課程的資源包必不可少,因此,要求任課教師進行大量創造性的勞動,以豐富的實踐為基礎,參考有關資料,自己動手開發資源包,學校進行資助,保證學校課程的可持續發展。

八、配套措施

1.教導處、教研組要積極幫助教師制訂好教學計劃,負責協調安排和組織指導教學計劃的執行。

2.學校聘請社會有關人員擔任部分課程的教學,邀請教科所領導來校指導工作。

3.校本課程計入教師工作量,按工作實績進行獎勵。

4.學校保證課程開展必需的經費、器材等物質條件。

幼兒課程實施方案 篇3

一、為了落實國家三級課程管理的規定,提高學校課程的整體質量,促進全體學生主動地發展,提升教師課程管理意識,開創學校辦學特色。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山東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實施綱要》的精神,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特制訂本方案。

二、課程設定的原則

堅持按照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和學校實際科學安排課程;堅持統一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新課程體系的教育功能;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宗旨,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促進學生主動活潑地發展。

根據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要求,將其教育內容全部納入,有利於學生和諧、全面發展;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及認知規律,把課內外、學校與社會聯絡起來,把間接的書本知識學習和直接經驗體驗結合起來,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態度、能力、知識等方面的學習與發展創造條件。

學校課程以靈活性、適應地方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落實國家課程方針並開設校本課程,適應學校辦學方向,開設的活動課以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學習成為富有個性的過程。新課程不僅為學生共同發展奠定基礎,也注重學生個性發展。

三、課程實施

(一)國家課程

1、除綜合實踐活動課外,品德與生活(社會)、科學、語文、數學、英語、體育、音樂、美術開全課程,開足課時。學年課時總數和周課時數控制在國家所規定的範圍內。每學年上課時間35周,學校機動時間2周,安排傳統活動、運動會等。複習考試時間2周,寒暑假、國家法定節假日共13周。

2、晨會、班隊活動等每週至少安排一課時,主要進行常規教育,開展少先隊中隊活動,並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由班主任教師自行安排。

3、因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各門課程已經普遍增加了實踐活動,所以綜合實踐活動同地方和學校課程統籌安排。

4、一至六年級的體育課,均應貫徹“健康第一”的原則,並在六年級進行民間傳統體育專案的開展。

5、學校開設英語課,起始年級為三年級。

6、各門課程均應相應結合本學科特點,有機地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環境、健康、國防、安全等教育也應滲透在相應課程中進行。

(二)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

1、根據國家與省規定,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課時與國家規定的綜合實踐活動(研究型學習、資訊科技教育、社群服務社會實踐和勞動技術教育)課時統籌安排與綜合使用原則。

2、地方課程從《山東省地方課程選用指南》中選取《安全教育》、《環境教育》、《傳統文化》作為地方課程,從一至六年級全部開設。

3、因學校現狀不能開設資訊科技課,根據傳統教育方針,在三、五年級開設珠算課。珠算課的開設不但能成為數學課的第二課堂,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心智得到良好的開發。

4、結合教委印製的鄉土教材《我愛冬棗,我愛下窪》,在四年級開展民間傳統文化的學習,包括戲曲、手工等。

5、國學大師郭沫若曾就寫字要求提出:培養中國小生寫好字,不一定要求都成為書法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格,比較端正,乾淨,容易認,這樣對養成習慣有好處,能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善於體貼人。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獨行專斷是容易誤事的。練習寫字可以逐漸免除這些毛病。但要養成書法家,那是另有一套專門的練習步驟的,不能作為對於中國小生的普遍要求,因此在各年級開設寫字課的基礎上,三、五年級加設毛筆書法課。

四、制度保障

(一)目標管理及任課情況安排原則

1、為促進國家課程方案的實施,落實課程管理,音體美設專職教師同時要求音樂教師每兩週教會學生一首歌,並能做到站隊唱歌放學,每學年至少舉行四次大型文藝活動。體育每週須有班級比賽活動,每學期不少於四次由全體師生參加的體育比賽活動。美術每週舉辦一次學生書畫展覽。音樂、體育教師可根據情況上合堂。

2、任課教師考試科目備課每週不超過10課時,上課不超過15課時。所上科目備課共計不超過16課時。

3、為保證地方與學校課程及國家課程非考試科目的實施,儘量跨年級交叉安排教師任課。

4、為加強低年級數學教學及學生管理使學生儘早養成良好習慣,由四、二年級專任數學教師同時分任一年級兩班班主任,並分任數學課。

5、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薄弱課程實施領導小組並由校長兼任三、五年級的珠算課、書法課。

6、每天下午上課前20分鐘為各年級寫字時間。

(二)、校本教研

為加強各學科課程目標的實施,安排任課教師語文每週一、三,數學每週二、四,其他學科週五開展學習教研、聽評課活動,並由教研組長寫出活動記錄。

(三)、目標管理

1、所有科目均須備課並體現書面教案再上課,可參考其他教師已有的教案,但必須體現其使用性。

2、備課時數以一學期應有課時計算,各種作業佈置合計不少於上課時數。但語文、數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其他非考試科目不留書面作業,品德與社會、科學、英語、不留課下書面作業。

3、以上措施通過教師評估考核實施。

五、課程計劃實施

1、學校總課時數共計270課時,任課教師人均15課時。

2、附:鳳凰國小教師任課情況

幼兒課程實施方案 篇4

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新課程計劃實施領導小組”,即學校校務會,它是學校課程決策機構,主要職責是明確本校的培養目標,從實際出發,根據上級頒發的課程計劃制度《學校年度課程實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項制度,同時指導各處室工作。教導處是學校課程管理機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基礎教育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是“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年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這表明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管理體制,將由原先過於集中的國家課程管理走向國家、地方、學校三年級課程管理,學校將有一定程度的課程自主權,共同參與課程決策並承擔相應的責任。為了切實有效地履行課程管理的權責,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管理政策,提高學校課程的整體質量,促進全體學生主動地發展,提升教師課程管理意識。開創學校辦學特色。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精神,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特制訂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學校課程改革的培養目標是:以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南。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二、培養目標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時代要求,使學生具體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

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三、課程設定的原則:新課程體現均衡性、綜合性。

1、均衡性設定課程

根據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要求,將其教育內容全部納入,有利於學生和諧、全面發展;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及認知規律,把課內外、學校與社會聯絡起來,把間接的書本知識學習和直接經驗體驗結合起來,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態度、能力、知識等方面的學習與發展創造條件。

2、加強課程的綜合性

注重學生經驗,加強學科滲透。各門課程都重視學科知識、社會知識和地學生經驗的整合,改變課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的現象。

課程設定。如:國家課程開設:語文、數學、英語、科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藝術、體育、綜合實踐。地方課程開設:環境教育、安全教育、傳統文化。校本課程開設:校本教材(好習慣好人生)、閱讀課、寫字課。

四、三年級課程設定表

1、教學時間

全年52周,教學時間40周,每期分別20周,假期(寒暑假、節假日)10—11周;機動1—2周。各學期20周教學時間安排:各年級每期上課18周,複習考試1周,綜合實踐活動1周。

2、每週活動總量:每週按5天安排教學,周課時總量為30課時(一、二年級分別為26課時、28課時),每課時上課40分鐘。

3、國家規定的學科類課程、活動課程、綜合實踐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均在週一至週五的教學時間內按課表進行。

4、班隊活動每週安排一課時,主要進行常規教育、開展中隊活動,並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進行環境教育、心理教育。

5、一至六年級的體育課,均應貫徹“健康第一”的原則。

6、校本課程結構設定

(1)好習慣、好人生:行為習慣養成;文明禮儀;衛生安全;民風民俗文化;感恩;心理健康教育。

(2)閱讀:每週週二下午第七節全校進行閱讀教學,充分運用好同步閱讀。

(3)寫字:每週週四下午第七節全校進行寫字教學,充分應用好寫字一書,同時提高學生的寫字水平。

(4)英語口語訓練: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5)普通話與方言:目的是提高學生說好普通話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激起他們對說好普通的渴望,加大語文課堂的補充和課外延伸。

五、保障措施

1、組織保障

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新課程計劃實施領導小組”,即學校校務會,它是學校課程決策機構,主要職責是明確本校的培養目標,從實際出發,根據上級頒發的課程計劃制度《學校年度課程實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項制度,同時指導各教研組工作。

教導處是學校課程管理機構,主要職責是計劃、執行、檢查、指導、評估全校各門課程的教學工作,並聯手各學科教師間的合作,以促進課程合力的形成。

2.制度保障:學校建立相應制度。如:校本教研製度、目標管理制度、教師、學生評價方案等。學校定期檢查各項制度的執行情況,保障課程計劃的真正執行。

新課程計劃實施領導小組:

組長:

組員:

幼兒課程實施方案 篇5

開設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旨在提供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課程,讓學生認識學科的價值與研究方法,獲得更為全面的知識與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全面提升學科素養,為進一步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

一、主要內容

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主要為語文、數學、英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和生物等9個學科的選修課程,包括必修拓展課程、大學初級課程、學科發展前沿課程、學科研究性學習等。

必修拓展課程是必修知識的拓展與延伸,旨在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主要從國家選修課程模組中選用。詳見下表:

注:每個學科前兩個帶*的選修模組列入大學聯考自選模組考試範圍。

大學初級課程是銜接高中與大學的課程,旨在培育學生專業興趣,拓寬學科視野,提高探究能力。學科發展前沿課程主要是介紹學科最新研究成果的課程,旨在讓學生感受學科的發展方向。學科研究性學習主要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自主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為基本教學形式的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課程開發

學校是普通高中選修課程建設的主體。學校要根據本校選修課程建設規劃,積極開發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

必修拓展課程主要選用已經國家審查通過的選修課程。大學初級課程、學科發展前沿課程學校可以自主開發,可以與高校、中等職業學校、科研機構、社會機構及行業企業合作開發,也可以引進國內國際精品課程並進行二次開發。鼓勵學校和其他機構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網路選修課程。

三、課程開設

學校根據學生需要及學校實際,為學生提供各學科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滿足學生選課需要。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佔總選修課程的比例不超過60%。

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以本校開設為主,學校也可以根據需要委託高校、中等職業學校、社會機構包括行業企業開設,或者聘請高校、中等職業學校以及社會專業人士開設選修課程,可以依託現代網路技術,由學生自主選擇網路選修課程。

四、課程管理

學校必須制定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建設規劃,提前公佈本學年擬開設的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目錄、課程資訊。學校要建立選課指導制度,加強人生規劃教育,指導學生根據興趣特長和人生規劃,制定個人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修習計劃。學生要根據個人修習計劃,實行自主選課。學校應允許學生跨班級、跨年級選課。

五、學分認定

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學分認定的主體是學校。

學生在本校參加選修課程學習,修習時間不少於規定時間的2/3、學習過程表現良好、參加課程考試(考查)合格,即可提出申請,經學校學分認定委員會認定後取得學分。

學生到學校課程評審委員會認可的其他普通高中、高校、社會機構包括行業企業或利用網路修習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修習完成後可提出申請,提交相關證明材料,由學校學分認定委員會認定學分。

幼兒課程實施方案 篇6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基礎教育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是“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年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這表明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管理體制,將由原先過於集中的國家課程管理走向國家、地方、學校三年級課程管理,學校將有一定程度的課程自主權,共同參與課程決策並承擔相應的責任。為了切實有效地履行課程管理的權責,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管理政策,提高學校課程的整體質量,促進全體學生主動地發展,提升教師課程管理意識。開創學校辦學特色。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精神,結合本鎮的實際情況,特制訂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為指導,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指導綱要》為依據,最大限度地組織和調動教育工作者,以先進的教育理論和全新的教育觀念為指導,創造性地實施新一輪課程改革,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引導全社會廣泛參與和支援課程改革工作,努力實現新課程改革的各專案標。

二、工作目標

三年級課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國家制定課程發展總體規劃,確定國家課程門類和課時,制定國家課程標準,巨集觀指導課程實施。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國家對課程的總體設定,規劃符合不同地區需要的

課程實施方案,包括地方課程的開發與選用;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特點的課程。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本次課程改革重新劃分了國家、地方、學校課程在整個課程計劃中所佔的比重,收縮了國家硬性規定的成分,在課程內容和課時安排上,體現了一定程度的彈性,讓地方和學校真正擁有選擇的餘地。

三、工作措施

(1)以學生髮展為本,實施“雙導”教學法,即“導思”和“導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的學習過程真正實現“自學、交流、測評”,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2)大力推進現代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應用,最大限度地實施電化教學,實現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為新課程改革的穩步推進積累經驗。

(3)強化個性教育,給學生寬鬆的成長環境,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不亂佔用學生課餘時間,不搞題海戰術,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和生活,在課堂教學效果提高的前提下,做到減負擔不減質量,真正實現素質教育。

(4)探索和構建符合素質教育思想的評價標準與方法,建立能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科學評價體系。

(5)實行課程功能的轉變,構建新的課程結構。通過實施課程改革,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

增強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探索地方、學校課程資源的開發與管理,構建地方和學校課程體系,不斷豐富與完善課程結構。

四、實施過程

第一階段為明確課程階段,通過例會、教研等多種形式,明確國家課程就是我們所學的大多數課本,地方課程現階段就是我們所學的《法制安全》、《禮儀教育》,校本課程就是我校編寫的《二胡》、《歷史上的今天》、《誇誇中華美》、《傳統文化》等。

第二階段為實施階段,學校的領導小組分別採取聽課,業務檢查等手段檢視三年級課程的實施情況,保證國家、學校、地方三年級課程順利實施和有效利用。並認真總結經驗,鞏固成果,糾正問題,促進各級課程的合理利用。

第三階段各級課程發展階段,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分別是由國家與地方開設和實施的難以進行變革和發展補充,唯一能做的就是開齊開全國家和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是由我校自主研發的,我們會根據學生的需求情況和社會發展需要對學校課程進行適當調整和發展,摒棄不符合時代和學生需要的,吸收學生需要和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知識,不斷為我校的教學工作注入新的內容和活力。

第四階段為總結階段,在對各級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斷的進行階段性總結,總結當前階段工作中的成功地方和失敗的地方,好的方面我們要繼續發揚,失敗的地方我們要分析問題根源,不斷改進,為接下來的工作鋪平道路。

五、保障措施

1、組織保障

成立“新課程計劃實施領導小組”,由康利校長任組長,楊志軍、王建平、張磊、蔡建國任副組長,領導小組主要職責是明確本校的培養目標,從實際出發,根據上級頒發的課程計劃制度《學校年度課程實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項制度,同時指導各學校工作。學校成立領導小組,主要職責是計劃、執行、檢查、指導、評估全校各門課程的教學工作,並聯手各學科教師間的合作,以促進課程合力的形成。

2.制度保障

學校建立相應制度。如:校本教研製度、目標管理制度、教師、學生評價方案等。教育辦定期檢查各項制度的執行情況,保障課程計劃的真正執行歷9名,專科學歷12名,高階教師12名,一級教師6名。我們實施三年級課程,做到既符合國家的開設要求,又能形成獨特的校園文化,著眼於學生品德與人格的完善,重點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具有團結協作的精神和麵向世界的胸懷。做到挖掘潛能、夯實基礎、張揚個性、協同創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水平,增強學校的綜合辦學水平。

我校近兩年來,在三年級課程的開發與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制定了學年課程實施方案,自編了《快樂籃球》校本課程教本,《民族常識》走進課堂。已經按規定開足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也已經基本展開。

六、課程實施安排

1、應開設的課程

根據《義務教育課程設定比例》和《河北省義務教育課程設定方案》的要求,結合我校實際,逐步開足開齊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我們把《新華區教文體局關於義務教育階段三年級課程的實施方案》作為我校實施三年級課程的檔案。

國家課程按國家有關規定開設,尤其是保證綜合實踐課的課時及教師。地方課程是國家課程的補充,二者優化組合是必要的。保證心理健康課的課時及教師的配備。校本課程:《快樂籃球》作為必修課與體育課優化組合。

2、課程實施

學校教導處制定課堂教學實施計劃,任課教師施教。認真做好備課、上課、作業、教學輔助、測試等教學常規工作的管理和落實。各門課程應結合本學科特點,有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環保、健康、國防、安全等教育也應滲透在相應課程中。進一步優化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組合。

3、課程評價

(1)體現評價目標的多元化。(2)評價主體的互動性。(3)評價內容的多樣性。(4)評價過程的動態性。

我校正在進行以“感受成功,體驗快樂”為主題的特色作業及特色評價模式的探索,由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學生自評、成果展示四部分組成。學期期末,利用班級展示臺及學校展牌展出學生的階段成果。這樣才真實記錄了學生的成長足跡,為學生的快樂成長和健康發展鋪就一條寬廣的道路。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是我們評價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我校將改革教師評價的模式對教師實行多元、過程、激勵性的評價。為了突出課堂教學評價的準確性、全面性和發展性,我們總結出了優化課堂教學的“三個轉變”,既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重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通過領導評、家長評、教師互評和生評師等方式對教師的工作進行過程性記錄,存入教師個人成長檔案,並與教師的評優獎勵和考核掛鉤,以促進教師專業素質全面發展。

我校根據教師特長、學校資源、學生興趣、學校的需要開發出切合學校實際的校本課程《快樂籃球》,保證每週兩課時的學習時間,有專任教師及輔導教師共同組織學生開展活動。教師們認真備課,及時評價,進一步探討完善校本課程的內容及教學模式。

七、具體實施策略

(一)、搞好教學常規管理,提升教學質量

1、以學生髮展為本,實施“雙導”教學法,即“導思”和“導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的學習過程真正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從而達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的目的。

2、領導班子成員經常深入課堂聽課,瞭解情況,探討策略、解決問題,每週不少於2節。

3、加強教學全過程監控工作,提高教師質量意識。為拓寬語文、數學的學習和運用領域,我們要求每個語文老師要做到“四個一”,即每天讓學生背誦一句經典詩句或名言警句;每堂課前,安排學生即興演講一分鐘;每篇新課前,要求學生提供一篇與課文相關的文章,或者蒐集與課文相關的資料;每個單元與學生討論一個與單元主題相關的大問題。要求數學老師要做到“四個一”,每天進行一次十道題的口算練習;每天出一道有思考性的數學題;每天讓學生有一次上臺作一題多解或演算法多樣化的演算演講機會;每一個新課都要儘量做到與生活實際聯絡。

4、教案作業等常規檢查,每學期兩次,及時總結,發現問題及時與老師們溝通交流,改進教師的工作。

5、大力推進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應用,最大限度的實施電化教學,每學期對教師進行1-2次資訊科技培訓,要求中青年教師每學期至少上1節運用多媒體技術的課。提倡中青年教師建立教育部落格,參與教育論壇。

6、重視教學質量管理。

學校認真抓好質量抽測工作,我們還要求教師在檢測結束以後進行深刻反思,做好教學質量的分析工作(做到分析到知識點,找出不足點,提出新措施)。

(二)、抓好校本教研,構建“以校為本”的教研製度

1、完善教研機構及教研製度,營造開放、民主、有效的以校為本的教研機制。繼續做好教研常規活動,本學年把圓桌式研討與QQ研討,部落格交流相結合,創設寬鬆的討論學習氛圍,努力探尋適合教師的研討模式。

2、以“個人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為核心要素,建立以教學反思,交流研討,協作解決,結對幫扶,聽課、評課等為基本形式的以校為本教研製度。

3、繼續開展教育敘事活動,鼓勵教育把自己的教育心得撰寫成文與全體教師交流學習,,每月至少上交兩篇教育敘事,兩篇教學反思,兩篇讀書筆記,每月評選優秀文章裝訂成冊。

4、本學年繼續開展語文、數學、英語、思品、美術、音樂、心理、綜合實踐等學科的評優課比賽,提高全體教師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認識,整體推進課堂教學的改革,促進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

5、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的競賽,本學年對年輕教師王紅潔、龐文然、孫鳳玲、楊鳳萍進行跟進性聽、評課,鼓勵這些老師積極參加區裡組織的各項活動,使他們的綜合素質得到更大提高,不斷向名師邁進。

6、另外結合學校圖書室的圖書的更新與流通,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開展讀書徵文活動,詩歌朗誦比賽,講故事比賽等。本學年還要舉行全校規範漢字書寫競賽,英語規範書寫比賽,廣播操比賽,全校“數學口算”競賽等各學科的知識競賽。

八、加強教師外出培訓力度。

提升教師教學水平是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主攻方向。本學年有計劃的選派中、青年教師,外出學習、參加培訓,觀摩活動。參訓教師回校後,要認真總結進行反思,上交學習體會,用講座,或是出課的形式彙報學習成果。

幼兒課程實施方案 篇7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地方對基礎教育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的各項要求,促進我校對基礎教育課程的管理與開發,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二、目標要求

1、全面貫徹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提高課程實施水平和教學質量,形成基礎教育課程的地方特色,推動課程研究、管理和開發隊伍的建設,提高地方管理與開發課程的能力。

2、以國家課程管理政策、課程計劃、課程標準為依據,同時要充分反映我縣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髮展的需要。

3、加強課程改革和建設的整體規劃與部署,嚴格管理和規範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充分利用多種社會力量參與課程的管理與開發。

三、地方課程開發要體現的基本特徵

1、要體現地域性特徵

地方課程是不同地方根據特定地域或社群社會發展及其對學生髮展的特殊要求,以及特定的課程資源設計的課程,因而,在適用範圍上具有鮮明的地方性或區域性。地方課程設計要充分研究地方社會的歷史和現狀,挖掘地方資源,體現地域特色。

2、要體現針對性特徵

從課程目標上看,地方課程是針對地方實際設計的,它的基本目的是滿足地方或社群發展的實際需要,加強學生與社會現實和社群發展的聯絡,使學生了解社群,接觸社會,關注社會,學會對社會負責,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地方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要有利於克服課程脫離社會生活的弊端,要充分反映地方或社群發展的現實和要求。

3、要體現時代性和現實性特徵

從課程內容上看,地方課程不同於國家課程中的學科課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論知識的系統性、連貫性和深刻性及其對學生智力發展的認知功能,但特別強調內容的時代性和現實性。

地方課程在內容上,要向學生傳授參與社會生活和社群發展應具有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關於地方或社群的基本知識(如地方或社群歷史、地理、經濟、文化、社群結構等等),及參與社群生活的基本能力(如參與社群研究、社群發展規劃、社群服務等各種公益勞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總之,地方課程在內容上要體現鮮活的現實性。

4、要體現探究性和實踐性特徵

地方課程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和發展學生適應地方或社群發展需要的基本素質。因而,在地方課程實施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不應是接受式,而應是探究式、實踐式的。

四、開發內容

地方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課程要直接反映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有效增強課程對地方的適應性,形成課程的地方特色,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內容要以地方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等的研究為主,形成地方課程或地方課程系列,並具有較強的超前性。

根據實際,我校地方課程現階段開發的主要內容是邯鄲地區概況,具體有以下內容:

1、地理位置;2、行政區劃;3、自然資源;4、季節特徵;5、風土人情;6、交通運輸;

7、政治、經濟;8、工業;9、文化、教育;10、商業、科技;11、畜牧、養殖;12、旅遊、環保;13、歷史;14、名勝、古蹟;15、主要成就

五、課時安排

地方課程課時,3-6年級每週1節;根據需要,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以打通使用。

以上課時是根據教育部課程設定要求和我省實際安排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既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但每學期的總課時不得低於國家規定的標準。

六、開發與實施要求

1、成立地方課程開發領導組,完善地方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機制,確定地方課程研究專題,積極參與地方課程的規劃、研究和開發。

2、要將國家課程的實施與地方課程的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通盤考慮,統一規劃。

3、要遵循課程建設的內在規律,防止開發中的盲目性、隨意性、簡單化傾向。

4、要根據課程的不同類別,建立以書籍、實物、影像、軟體、網路等為載體的地方課程資源體系。

5、為了確保地方課程實施的質量,本著“邊培訓、邊實驗、邊研究、邊開發”的原則,縣教育局要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地方課程的開發與研究,不斷提高教師的科研素質和教學水平。

6、在地方課程的實施中,要更多地組織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要始終滲透安全教育。

7、要充分發揮社群、校教研組的作用,鼓勵有關人員加強學習,拓寬視野,深入生產生活實際,研究問題,總結經驗,創造性地為地方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服務。

8、要處理好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學校課程的關係、課程內容與地方資源的關係、課程學習活動方式中接受與探究的關係以及學生與社會生活的關係等,優化課程結構,切實發揮地方課程的育人功能。

9、地方課程的實施要強調學生對地方或社群現實問題的研究與思考,將課程內容以主題的形式加以設計,組織學生通過調查研究探討問題,並積極參與社群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活動能力。

10、地方課程的開發要注重瞭解歷史、關注現實、著眼未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縣將逐步擴大地方課程開發的範圍,提高地方課程開發的質量,逐步形成具有我縣特色的地方課程。

幼兒課程實施方案 篇8

一、指導思想

勞動和勞動技術教育是中學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貫徹落實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總體素質的基本途徑。學校要正確認識勞動技術教育的育人價值與功能。勞動技術教育具有培養勞動技術技能、技術素養的主要功能,同時還具有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益美和以勞創新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綜合功能。為了貫徹國家教育部、省市等有關檔案精神,結合我校培養新時代的勞動者教育,開展課程建設的要求以及近年來我校開發“勞動與技術”校本課程的經驗,制定《勞動教育實施方案》。

二、總體目標

勞動技術是一門涉及面廣,融知識性、技術性、實踐性及教育性於一體的綜合學科,在培育人才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學校規定在高中一年級開設“勞動技術課”,高中二年級開設“通用技術課”,貫穿高中三個年級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在勞動技術教育中既要利用傳統技術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又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高新科技知識,具有科技意識和創新精神,更好地完成勞動技術教育的教學任務。

三、具體措施

1、加強學習,確立勞動教育的地位。

每學期初組織教師進一步學習教育方針,認識“五育”發展的整體性和全面性;學習《中共中央關於改革和加強中國小德育工作的通知》和國家教委《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小德育工作的幾點意見》,從培養目標的高度,更多理解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學習《勞動教學綱要》,明確勞動教育的目的、任務和要求。學習各地勞動教育的先進經驗,增強教育工作的時代感。

同時,利用家長會,宣傳勞動教育的意義和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家長協助學校開展這方面的教育。做好“三保證”:我們把勞動教育列入工作計劃,學期結束時評估優劣。二要訂好勞動教材做到人手一冊,一人一份,保證勞動教育材料。三要建立勞動教育檢查制度,保證勞動教育的正常性。從而確立了勞動教育的地位,促進了勞動教育的順利開展。

2、因地制宜,開闢勞動教育基地。

勞動基地是進行勞動教育的物質保證。我們除在勞動課中認真進行愛勞動的教育和手工勞動實踐外,還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促進勞動基地的開闢與建立。

首先,利用我校現有的勞動教育基地。我校的食堂、賓館每學年開展學生幫廚活動;我校的農場,每學年安排學生實踐體驗。近幾年來,我們把這項工作作為學生進行勞動鍛鍊的一項任務。學校的綠化帶、花壇和草坪,我們將其劃分給班級包乾,負責衛生保潔工作。

其次,我們經常組織學生到復興社區參加公益性勞動,將復興社區作為校外的勞動教育基地,由各年級學生輪流做好公益服務工作。

此外,積極倡導學生在家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的事情幫著做,還通過定期的問卷調查,及時瞭解情況,使勞動教育落到實處。

3、開展研究,提高勞動教育質量。

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努力提高勞動課教學的質量,是優化勞動教育的關鍵。我校組織教師認真學習《勞動教學綱要》;深刻領會綱要對各年級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具體要求。以校本教材為依託,舉行了勞動教學公開課,課後,重點討論研究勞動課教學的基本模式。

4、各班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有目的,有主題的組織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活動,在勞動的過程中,遵循知、情、意、行相統一的原則,並充分注意教育形勢的趣、活、實。要求:每班進行一次關於勞動教育的主題班會,組織一次社會實踐活動,進行一次勞動技能競賽活動,組建一個勞動興趣小組。並及時整理活動的過程性資料,學期末,學校將評選勞動先進班集體。

5、學校開展全校學生徵集“勞動小竅門”、“勞動金點子”,培養學生在勞動中實踐、學習、創新的能力。

6、各班組織學生開展“學一種勞動技術”、“寫一篇勞動收穫體會”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本領,做主人。

7、舉行競賽,激發勞動教育情趣。

8、開展評選“勞動能手”等活動。

幼兒課程實施方案 篇9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地方對基礎教育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的各項要求,促進我校對基礎教育課程的管理與開發,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二、目標要求

1.全面貫徹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提高課程實施水平和教學質量,形成基礎教育課程的地方特色,推動課程研究、管理和開發隊伍的建設,提高地方管理與開發課程的能力。

2.以國家課程管理政策、課程計劃、課程標準為依據,同時要充分反映我縣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髮展的需要。

3.加強課程改革和建設的整體規劃與部署,嚴格管理和規範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充分利用多種社會力量參與課程的管理與開發。

三、開發內容

地方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課程要直接反映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有效增強課程對地方的適應性,形成課程的地方特色,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內容要以地方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等的研究為主,形成地方課程或地方課程系列,並具有較強的超前性。

根據實際,我校地方課程現階段開發的主要內容是《文明禮儀教育》、《法制教育》、《剪紙》。

四、課時安排

地方課程課時,1—2年級每週1節,3—6年級每週2節,根據需要,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以打通使用。

以上課時是根據教育部課程設定要求和我校實際安排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既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但每學期的總課時不得低於國家規定的標準。

六、開發與實施要求

1.要將國家課程的實施與地方課程的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通盤考慮,統一規劃。

方案三:實驗國小地方課程實施方案

地方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黨的教育方針、課程管理政策和《課程計劃》的要求,地方課程由省級的教育行政部門或其授權的教育部門依據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需要而自主開發並管理,由地方、學校實施。為進一步推進我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根據《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精神,結合我校教育改革和發展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二、地方課程的主要目標

全面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精神,整合課程資源,構建和完善我校地方課程體系和管理、開發機制,提高我校基礎教育質量。

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培養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三、地方課程設定的原則

1.系統性原則。根據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要求、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對人才的要求,將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的實施、學校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有機結合起來,

2. 整合性原則。地方課程的突出特點是區域化、本土化,要與綜合實踐活動、有關專題教育和學校課程進行整合。國小勞動、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禮儀教育、環境教育等主要安排在地方課程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國防教育等專題教育的內容主要滲透在相關學科和活動中進行,也可以利用學校課程開設專題講座。

3.獨立性原則。地方課程具有獨立的地位和作用,有自身相對完整的課程體系,它和國家課程、學校課程共同構成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三者相輔相成,不能用國家課程代替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四、課程開發內容及課時安排

《傳統文化》、《環境教育》課程、《安全教育》課程、《品德與社會》課程。

1—2年級每週1節,3—5年級每週《傳統文化》、《品德與社會》1節,《安全教育》課《環境教育》各1節。。

五、課程設定說明

1.《傳統文化》課程,要求學生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會誦讀或記憶一些傳統的古典詩詞,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2.《環境教育》課程和《安全教育》課程,著重發展學生適應現代生活的能力,使學生了解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的一些問題,瞭解校園安全及自我無保護的措施。

3、《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讓學生通過學習,瞭解是基本的良好的品行特點,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建設健康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六、開發與實施要求

1、在地方課程的實施中,要更多地組織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要始終滲透安全教育。

2、要充分發揮社群、校教研組的作用,鼓勵有關人員加強學習,拓寬視野,深入生產生活實際,研究問題,總結經驗,創造性地為地方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服務。

3、要處理好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學校課程的關係、課程內容與地方資源的關係、課程學習活動方式中接受與探究的關係以及學生與社會生活的關係等,優化課程結構,切實發揮地方課程的育人功能。

七、管理評價

1、地方課程的評價形式要多樣化,可以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考試和考查,但要以考查為主。評價要實行等級制。

2、地方課程的評價不僅要評價學生的結果,更要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特別是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評價。

幼兒課程實施方案 篇10

一、為了落實國家三級課程管理的規定,提高學校課程的整體質量,促進全體學生主動地發展,提升教師課程管理意識,開創學校辦學特色。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山東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實施綱要》的精神,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特制訂本方案。

二、課程設定的原則

堅持按照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和學校實際科學安排課程;堅持統一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新課程體系的教育功能;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宗旨,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促進學生主動活潑地發展。

根據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要求,將其教育內容全部納入,有利於學生和諧、全面發展;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及認知規律,把課內外、學校與社會聯絡起來,把間接的書本知識學習和直接經驗體驗結合起來,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態度、能力、知識等方面的學習與發展創造條件。

學校課程以靈活性、適應地方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落實國家課程方針並開設校本課程,適應學校辦學方向,開設的活動課以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學習成為富有個性的過程。新課程不僅為學生共同發展奠定基礎,也注重學生個性發展。

三、課程實施

(一)國家課程

1、除綜合實踐活動課外,品德與生活(社會)、科學、語文、數學、英語、體育、音樂、美術開全課程,開足課時。學年課時總數和周課時數控制在國家所規定的範圍內。每學年上課時間35周,學校機動時間2周,安排傳統活動、運動會等。複習考試時間2周,寒暑假、國家法定節假日共13周。

2、晨會、班隊活動等每週至少安排一課時,主要進行常規教育,開展少先隊中隊活動,並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由班主任教師自行安排。

3、因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各門課程已經普遍增加了實踐活動,所以綜合實踐活動同地方和學校課程統籌安排。

4、一至六年級的體育課,均應貫徹“健康第一”的原則,並在六年級進行民間傳統體育專案的開展。

5、學校開設英語課,起始年級為三年級。

6、各門課程均應相應結合本學科特點,有機地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環境、健康、國防、安全等教育也應滲透在相應課程中進行。

(二)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

1、根據國家與省規定,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課時與國家規定的綜合實踐活動(研究型學習、資訊科技教育、社群服務社會實踐和勞動技術教育)課時統籌安排與綜合使用原則。

2、地方課程從《山東省地方課程選用指南》中選取《安全教育》、《環境教育》、《傳統文化》作為地方課程,從一至六年級全部開設。

3、因學校現狀不能開設資訊科技課,根據傳統教育方針,在三、五年級開設珠算課。珠算課的開設不但能成為數學課的第二課堂,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心智得到良好的開發。

4、結合教委印製的鄉土教材《我愛冬棗,我愛下窪》,在四年級開展民間傳統文化的學習,包括戲曲、手工等。

5、國學大師郭沫若曾就寫字要求提出:培養中國小生寫好字,不一定要求都成為書法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格,比較端正,乾淨,容易認,這樣對養成習慣有好處,能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善於體貼人。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獨行專斷是容易誤事的。練習寫字可以逐漸免除這些毛病。但要養成書法家,那是另有一套專門的練習步驟的,不能作為對於中國小生的普遍要求,因此在各年級開設寫字課的基礎上,三、五年級加設毛筆書法課。

四、制度保障

(一)目標管理及任課情況安排原則

1、為促進國家課程方案的實施,落實課程管理,音體美設專職教師同時要求音樂教師每兩週教會學生一首歌,並能做到站隊唱歌放學,每學年至少舉行四次大型文藝活動。體育每週須有班級比賽活動,每學期不少於四次由全體師生參加的體育比賽活動。美術每週舉辦一次學生書畫展覽。音樂、體育教師可根據情況上合堂。

2、任課教師考試科目備課每週不超過10課時,上課不超過15課時。所上科目備課共計不超過16課時。

3、為保證地方與學校課程及國家課程非考試科目的實施,儘量跨年級交叉安排教師任課。

4、為加強低年級數學教學及學生管理使學生儘早養成良好習慣,由四、二年級專任數學教師同時分任一年級兩班班主任,並分任數學課。

5、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薄弱課程實施領導小組並由校長兼任三、五年級的珠算課、書法課。

6、每天下午上課前20分鐘為各年級寫字時間。

(二)、校本教研

為加強各學科課程目標的實施,安排任課教師語文每週一、三,數學每週二、四,其他學科週五開展學習教研、聽評課活動,並由教研組長寫出活動記錄。

(三)、目標管理

1、所有科目均須備課並體現書面教案再上課,可參考其他教師已有的教案,但必須體現其使用性。

2、備課時數以一學期應有課時計算,各種作業佈置合計不少於上課時數。但語文、數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其他非考試科目不留書面作業,品德與社會、科學、英語、不留課下書面作業。

3、以上措施通過教師評估考核實施。

五、課程計劃實施

1、學校總課時數共計270課時,任課教師人均15課時。

2、附:鳳凰國小教師任課情況

幼兒課程實施方案 篇11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關於加強中國小生勞動教育的意見》,切實加強中國小生勞動教育工作,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勞動興趣、磨練意志品質、激發創造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熱愛勞動、勤於勞動、善於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依據市教育局、縣教科局相關要求,結合實際,特制定我校勞動教育實施細則。

一、具體目標

堅持學校和家庭相結合開展勞動習慣養成教育,突出抓好校園日常勞動訓練、生活實踐勞動教育、傳統工藝勞動教育。通過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公益勞動和簡單的生產勞動實踐,使學生初步學會一些基本的勞動知識,逐步培養正確的勞動觀念、良好的勞動習慣以及熱愛勞動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感情。

二、基本原則

1、堅持思想引領。通過勞動教育,讓學生學習必要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在勞動教育中“樹德”、“增智”、“強體”、“審美”,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2、堅持有機融入。有效發揮學科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勞動教育功能,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形成勞動光榮的正確觀念。

3、堅持實際體驗。讓學生直接參與勞動過程,增強勞動感受,體會勞動艱辛,分享勞動喜悅,掌握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提高動手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堅持適當適度。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性別差異、身體狀況等特點,選擇合適的勞動專案和內容,安排適度的勞動時間和強度,同時要教育學生,勞動過程中學會自護,確保人身安全。

三、主要任務

1、課程的有機滲透。依據上級要求,開好國家規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其他學科教育中有效滲透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美德、勞動技術的教育。要結合綜合實踐課有機的融入勞動教育內容,在語文、數學、品德與生活(社會)等學科教學中加大勞動觀念和態度的培養。

2、開展校內勞動。學校常規工作中要滲透勞動教育,組織學生做好值日,認真清掃校園,增強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開展結合學生實際的勞動競賽活動,提高學生勞動意識和勞動技能;開展與勞動有關的興趣小組、社團活動,進行手工製作、室內裝飾、班務整理等實踐活動;開展“愛學校集體勞動”教育,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校園衛生保潔和綠化美化,普及校園種植。可開闢專門區域種植花草樹木或農作物,讓班級、學生認領綠植或“責任田”,予以精心呵護,在為集體、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勞動的快樂,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以勞動為榮的觀念和態度。培養責任感。

3、社會實踐活動。結合實際情況利用“學雷鋒活動日”、“志願者日”、“勞動節”、“元旦”、“春節”等節日,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志願者服務。結合農村實際,在農忙時節組織學生幫助家長進行適當的農業生產勞動,使學生通過實踐獲得一定的生活勞動技能和勞動知識,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以勞動為榮的觀念和態度,養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

4、鼓勵參與家務勞動。教育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裡的事情幫著做,弘揚優良家風,參與孝親、敬老、愛幼等方面的勞動。結合重大節假日、寒暑假,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適量的安排家庭勞動作業(如洗碗、掃地、洗衣、整理房間等),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體會父母的辛苦,為父母分憂;鍛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勞動能力,增強勞動意識。

四、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__年10月——20__年11月)

1、加強宣傳,營造氛圍。要把勞動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保證勞動教育的實效性和多樣性。通過家長會、家訪等形式對學生家長進行勞動教育重要性的宣傳,引導家長認識勞動對培養學生優秀的思想品質、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作用,使家長能積極主動的配合各項校內外教育活動。

2、制定措施,提高認識。制定切合本校實際的勞動教育實施細則,組織教師學習細則,使全體教師明確人人為勞動教育的參與者、組織者、引領者。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__年12月——20__年5月)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積極組織相關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勞動教育培訓,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活動,通過活動促進教師專業教學能力的提高。

2、利用多種途徑與載體。通過家長學校,指導家長重視孩子家務勞動意識的培養;通過校本課程,傳授家務勞動方法,掌握家務勞動技能;通過不同形式的校園社團活動,加強學生家務勞動習慣的培養;通過學校開展的各種主題活動,營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裡的事情主動做的正向引領。

3、課程整合與滲透。利用學校各級課程進行整合與有效滲透,利用有利資源,豐富勞動教育內容。

4、加強督導評價。建立學生勞動評價制度,評價內容包含參加勞動次數,勞動態度、實際操作、勞動成果等方面,突出家務勞動評價,形成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把具體的勞動情況和相關材料計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可作為評選“勞動小能手”、“三好學生”等的依據之一。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__年6月)

各校對勞動教育開展情況進行總結交流。做好勞動教育成果的積累(如彙總家務勞動日記,家務勞動的感受體會,家庭成員對孩子家務勞動的評價感受等等)。同時要做好相關資料的整理存檔工作,並上報中心校,屆時中心校將根據活動開展情況對評選出的家務勞動小能手、勞動好少年等進行表彰。

幼兒課程實施方案 篇12

一、指導思想

以課改為載體,在學校課程開發中,做到以師生為主體,以人的發展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目標,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學特色以及豐富的資源優勢,給學校的發展、給教師專業的發展、給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臺,全面落實素質教育,讓師生與課改同成長。

二、學校課程實施的目標

1.學生髮展目標:

在知識、品質、能力、個性等方面得到和諧、全面、可持續的發展,使學生的發展有更廣闊的空間。

2.教師發展目標

學會學習、學會反思、學會創新,成為實踐的研究者,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三、學校課程實施的原則

1.人本性原則

人本課程觀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個性為根本出發點,把促進學生各項基本素質全面發展作為課程設計的中心,以整體、優化的課程結構觀為核心內容,在課程選擇使用上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學習需求,尤其重視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尊重和滿足。

2.整體性原則

學校課程的開發要從整體上把握課程的目標與結構,學校課程的開發,學科課程應得到充分重視,活動課程應成為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潛在的課程資源,重視隱藏在課內外和校園文化中潛在的課程因素及對學生髮展的作用,使學生有較廣泛的興趣愛好及特長。

3.發展性原則

學校課程開發的發展性原則是針對學校課程的價值而出臺的,課程最大價值在於促進學生成材、教師成長、學校發展、社會發展。學校利用自身資源,構築有本校特色的適合學生髮展的特色課程。

4.科學性原則

深入系統地學習與課程改革相關的理論,借鑑外來的有益經驗,結合本校實際,實事求是,以科學的精神和嚴謹的態度,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困難,檢查調查研究,科學決策,邊實驗邊總結,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四、學校課程實施的方法措施

1.充分調動教師參加課程開發的積極性,體現參與性。

2.充分利用校內外的教育資源,堅持校本化。

3.仔細研究《國家基礎教育改革指導綱要》,保證學校課程開發的方向性與探究性。

4.制定學校課程開設計劃,將學校課程納入學校課程計劃,教師每學期應根據學校制定的計劃,撰寫教案。

5.課程的組織形式必須以學生為本,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意願,採用學生喜愛的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如表演、競賽、參觀、講故事、遊戲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6.學校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創造寬鬆的活動環境,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方式表述,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過程體驗,不能只重活動的結果。

五、學校課程實施的評價

1.成立學校課程評價領導小組,具體負責課題的檢查評價。

2.對學校課程的評價,應重視過程性評價,旨在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3.各任課教師每學期需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評價,評價學生對該學科學習的興趣需求、學習效果等。

4.對於參加學校課程開發的教師學校將給予適當的獎勵。

六、師資培訓

隨著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深化,學校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將越來越豐富多樣。在職教師能否適應與承擔新課程的教學任務,已成為提高學校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根據學校在職教師的現狀,特制訂目前師資培訓的計劃與方法。

1.走出去——參加市內外有關單位組織的培訓。

2.請進來——聘請校外有關師資。

3.自學——通過提供書籍、資料、器材,經過一段時間學習,掌握一門或幾門校本課程教學能力。

七、資源包的開發

滿足學生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課程的資源包必不可少,因此,要求任課教師進行大量創造性的勞動,以豐富的實踐為基礎,參考有關資料,自己動手開發資源包,學校進行資助,保證學校課程的可持續發展。

八、配套措施

1.教導處、教研組要積極幫助教師制訂好教學計劃,負責協調安排和組織指導教學計劃的執行。

2.學校聘請社會有關人員擔任部分課程的教學,邀請教科所領導來校指導工作。

3.校本課程計入教師工作量,按工作實績進行獎勵。

4.學校保證課程開展必需的經費、器材等物質條件。

幼兒課程實施方案 篇13

【背景】選修課的設定與實驗是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它的設定有助於拓展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培養學生的個性,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促進學校特色的形成與辦學模式的多樣化。選修課的評價包括課程方案、材料、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評價。當前,要特別加強選修課管理制度的建設與創新。

【意義】

(一)拓展學生的知識與技能

必修課程關注學生基本的科學文化素質,追求知識與技能的基礎性、全面性、系統性、完整性,為學生的一般發展奠定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基礎。但是,隨著知識的發展,知識在不斷走向分化、深化、細化的同時也不斷地交叉、滲透、融合。知識的不斷分化與整合使傳統的學校課程很難反映人類知識的當代成就,滯後於知識的發展。必修課的數量與內容總是有限的,它在知識的深度與廣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選修課則可以彌補必修課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對必修課的內容進行拓展或深化,另一方面,又可以發展學生的興趣、特長。它擴充套件了學校課程的種類與範圍,使學校課程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強化了學校課程與知識世界的動態聯絡。

(二)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培養學生的個性

由於遺傳、環境、教育與個體主觀努力程度不同,學生個體之間總是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他們在知識經驗、能力基礎、家庭背景、興趣愛好、性格特徵等方面均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我國教育固然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但這並不意味著對所有的學生都統一要求,更不意味著要求每一個學生在每門課程上都平均發展或門門優秀。學校教育應該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賦予每個學生選擇性發展的權利,引導和促進學生個性的生動發展。可以說,沒有“選擇”的教育,不講“個性”的教育,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訓練”,而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我們必須改變過去必修課一統天下的僵化格局,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前提下,開設豐富多樣富於彈性的選修課,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其潛在能力和個性特長的充分發展。

(三)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在必修課一統天下的課程體制中,教師被排除在課程編制活動之外,他們僅僅是既有課程的實施者,忠實地、不折不扣地執行教科書的意圖,嚴格按照統一的教科書、教參甚至教法進行教學。而選修課的開設,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戰,同時也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工作品質和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機遇。它改變了教師的傳統角色和固定不變的職能分工,要求教師更新課程意識、教學觀念,掌握課程開發所必備的知識、技術和能力,吸收當代知識研究的新成果。正是在參與課程開發,進行課程設計、實施與評價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實踐,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專業自主性和創造潛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獲得專業的自主成長和持續發展。

幼兒課程實施方案 篇14

地方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黨的教育方針、課程管理政策和《課程計劃》的要求,地方課程由省級的教育行政部門或其授權的教育部門依據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需要而自主開發並管理,由地方、學校實施。為進一步推進我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根據《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精神,結合我校教育改革和發展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二、地方課程的主要目標

全面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精神,整合課程資源,構建和完善我校地方課程體系和管理、開發機制,提高我校基礎教育質量。

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培養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三、地方課程設定的原則

1.系統性原則。根據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要求、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對人才的要求,將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的實施、學校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有機結合起來,

2. 整合性原則。地方課程的突出特點是區域化、本土化,要與綜合實踐活動、有關專題教育和學校課程進行整合。國小勞動、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禮儀教育、環境教育等主要安排在地方課程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國防教育等專題教育的內容主要滲透在相關學科和活動中進行,也可以利用學校課程開設專題講座。

3.獨立性原則。地方課程具有獨立的地位和作用,有自身相對完整的課程體系,它和國家課程、學校課程共同構成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三者相輔相成,不能用國家課程代替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四、課程開發內容及課時安排

《傳統文化》、《環境教育》課程、《安全教育》課程、《品德與社會》課程。

1—2年級每週1節,3—5年級每週《傳統文化》、《品德與社會》1節,《安全教育》課《環境教育》各1節。。

五、課程設定說明

1.《傳統文化》課程,要求學生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會誦讀或記憶一些傳統的古典詩詞,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2.《環境教育》課程和《安全教育》課程,著重發展學生適應現代生活的能力,使學生了解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的一些問題,瞭解校園安全及自我無保護的措施。

3、《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讓學生通過學習,瞭解是基本的良好的品行特點,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建設健康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六、開發與實施要求

1、在地方課程的實施中,要更多地組織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要始終滲透安全教育。

2、要充分發揮社群、校教研組的作用,鼓勵有關人員加強學習,拓寬視野,深入生產生活實際,研究問題,總結經驗,創造性地為地方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服務。

3、要處理好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學校課程的關係、課程內容與地方資源的關係、課程學習活動方式中接受與探究的關係以及學生與社會生活的關係等,優化課程結構,切實發揮地方課程的育人功能。

七、管理評價

1、地方課程的評價形式要多樣化,可以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考試和考查,但要以考查為主。評價要實行等級制。

2、地方課程的評價不僅要評價學生的結果,更要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特別是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評價。

幼兒課程實施方案 篇15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地方對基礎教育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的各項要求,促進我校對基礎教育課程的管理與開發,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二、目標要求

1.全面貫徹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提高課程實施水平和教學質量,形成基礎教育課程的地方特色,推動課程研究、管理和開發隊伍的建設,提高地方管理與開發課程的能力。

2.以國家課程管理政策、課程計劃、課程標準為依據,同時要充分反映我縣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髮展的需要。

3.加強課程改革和建設的整體規劃與部署,嚴格管理和規範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充分利用多種社會力量參與課程的管理與開發。

三、開發內容

地方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課程要直接反映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有效增強課程對地方的適應性,形成課程的地方特色,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內容要以地方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等的研究為主,形成地方課程或地方課程系列,並具有較強的超前性。

根據實際,我校地方課程現階段開發的主要內容是《文明禮儀教育》、《法制教育》、《剪紙》。

四、課時安排

地方課程課時,1—2年級每週1節,3—6年級每週2節,根據需要,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以打通使用。

以上課時是根據教育部課程設定要求和我校實際安排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既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但每學期的總課時不得低於國家規定的標準。

六、開發與實施要求

1.要將國家課程的實施與地方課程的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通盤考慮,統一規劃。

幼兒課程實施方案 篇16

活動目標

1、從小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

2、通過研究,提出國小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方案和不良習慣的矯正方案,做到良好習慣的培養和不良習慣的矯正相結合。

3、教師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探討國小階段學生勞動意識的形成、範圍及培養途徑。

活動措施

一、創設校園熱愛勞動的環境氛圍

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可以讓學生在社會化、人性化和科學化的校園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勞動教育。例如在校園環境建設中注意營造勞動教育氛圍,精心設計“勞動教育”長廊,讓每一個地方,每一面牆壁,每一處角落都能說話,使校園形成潛移默化和具有導向性的學習教育場所。在學校校門的宣傳欄、教學大樓每層走廊牆壁上可以懸掛有關勞動的名人名言。校內黑板報等也可以充分地利用,大力地宣傳,使全體師生了解勞動教育的基本內容、要求和重要意義,形成“人人知勞動”的良好氛圍,為“人人愛勞動”打下輿論基礎。另外在舉行校園文化藝術節和運動會等集中性校園文化系列活動時,也要注意與勞動教育活動有機結合。如可以在學生的小品節目上表演、美術和手抄報作品的展示以及故事演講中,進一步加強校園勞動教育的滲透性。

二、創設班級熱愛勞動的環境氛圍

熱愛勞動是我國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重點內容,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因此除學校創設熱愛勞動的環境氛圍外,在班級也可以創設熱愛勞動的環境氛圍。如班級的佈置上,班級黑板報、專欄、等都可以圍繞熱愛勞動的內容。班裡可開展一些有關勞動的活動,如開展“每天一分鐘家務”,“整理小房間”,“養出最美的花”、“我不甘落後”等活動。種種實踐活動,會使我們的“小皇帝”,“小公主”們再也不嬌氣了,個個成了愛父母,愛班級,愛學校,愛勞動的好兒童。同時班上還可以開展以“勞動”為主題的中隊會;開展“學習身邊人,評點身邊事”的演講;評選“班級勞動之星”,使“熱愛勞動、勞動光榮”思想意識紮根學生心裡。

三、創設家庭勞動環境

人不是孤立存在於世上的,是社會中人,因此他總要在一定的環境中生存。學生,尤其是國小生,生活的主要環境是家和學校,除了在學校接受教育外,家庭教育也很重要,有道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也是如此,需要家長的密切配合。因此我們可利用家長會建議家長在家做到:

1、給孩子機會,讓他們嘗試勞動。當孩子對某件事感興趣時,家長要及時引導,大膽放手,讓孩子在實踐中學會勞動。

2、給孩子一段時間,學會勞動。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學會勞動。開始會出現幫倒忙的現象,家長要接納孩子從不會到會的漸進過程。

3、給孩子良好的物質空間,自主勞動。從小培養孩子愛勞動很重要,所以家長要為孩子創造適合他們勞動的空間。比如低矮的傢俱放置孩子的物品,讓孩子自己取放收拾,充分發揮自主勞動的積極性。

4、給孩子良好的心裡空間,享受勞動。要讓孩子感受勞動的快樂,以鼓勵為主。

5、給孩子一個方法,學會勞動。家長開始要教給孩子勞動的技巧,使孩子能勝任勞動。可以用遊戲的口吻引導孩子進入角色。

6、給孩子一個要求,貫徹到底。提出要求和任務,成員要形成統一戰線,堅持貫徹到底

7、給孩子一個規則,體味勞動。制定一個勞動獎罰規則,讓孩子看到自己勞動帶來的榮譽,也能體驗懶惰帶來的後果,促使孩子最終愛勞動,自覺勞動。

四、強化措施,規範勞動行為。

在學生對勞動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上,教師不但要做出榜樣,還要及時地規範學生的勞動行為。一是要加強預防,防微杜漸,及時糾正不良行為。二是要及時鼓勵表揚。三是要循序漸進。根據低、中、高年級學生不同年齡及心理特點,在學校教育、教學各個環節中按照本課題研究內容的指標體系,分層次、有梯度地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的行為訓練。每學期的行為規範訓練有重點、有要求、有落實、有檢查、有總結。為了使學生形成穩定的習慣,行為訓練要反覆進行,持之以恆,訓練內容滾動進行。在訓練中,注意採取學生自我管理(紅領巾文明衛生崗值日製度)、自我評估(學校、家庭評比表)等方法,進行自我教育,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評估時間:每天自評,每週互評,每月班主任小結,期末總結表彰,達到及時反思、不斷強化的目的,促進良好習慣的形成。第一學期,本年級學生應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認真做好值日生”、“撿起身邊的一張紙”為主;第二學期,以國小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為入手,從規範行為習慣做起,抓好文熱愛勞動教育,調整行為偏差,矯正不良習慣,將養成的良好習慣由自覺狀態走向自主、自動,把外顯的動力逐步內化為個性品質,使習慣穩固化。

幼兒課程實施方案 篇17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地方對基礎教育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的各項要求,促進我校對基礎教育課程的管理與開發,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二、目標要求

1、全面貫徹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提高課程實施水平和教學質量,形成基礎教育課程的地方特色,推動課程研究、管理和開發隊伍的建設,提高地方管理與開發課程的能力。

2、以國家課程管理政策、課程計劃、課程標準為依據,同時要充分反映我縣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髮展的需要。

3、加強課程改革和建設的整體規劃與部署,嚴格管理和規範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充分利用多種社會力量參與課程的管理與開發。

三、地方課程開發要體現的基本特徵

1、要體現地域性特徵

地方課程是不同地方根據特定地域或社群社會發展及其對學生髮展的特殊要求,以及特定的課程資源設計的課程,因而,在適用範圍上具有鮮明的地方性或區域性。地方課程設計要充分研究地方社會的歷史和現狀,挖掘地方資源,體現地域特色。

2、要體現針對性特徵

從課程目標上看,地方課程是針對地方實際設計的,它的基本目的是滿足地方或社群發展的實際需要,加強學生與社會現實和社群發展的聯絡,使學生了解社群,接觸社會,關注社會,學會對社會負責,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地方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要有利於克服課程脫離社會生活的弊端,要充分反映地方或社群發展的現實和要求。

3、要體現時代性和現實性特徵

從課程內容上看,地方課程不同於國家課程中的學科課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論知識的系統性、連貫性和深刻性及其對學生智力發展的認知功能,但特別強調內容的時代性和現實性。

地方課程在內容上,要向學生傳授參與社會生活和社群發展應具有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關於地方或社群的基本知識(如地方或社群歷史、地理、經濟、文化、社群結構等等),及參與社群生活的基本能力(如參與社群研究、社群發展規劃、社群服務等各種公益勞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總之,地方課程在內容上要體現鮮活的現實性。

4、要體現探究性和實踐性特徵

地方課程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和發展學生適應地方或社群發展需要的基本素質。因而,在地方課程實施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不應是接受式,而應是探究式、實踐式的。

四、開發內容

地方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課程要直接反映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有效增強課程對地方的適應性,形成課程的地方特色,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內容要以地方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等的研究為主,形成地方課程或地方課程系列,並具有較強的超前性。

根據實際,我校地方課程現階段開發的主要內容是邯鄲地區概況,具體有以下內容:

1、地理位置;2、行政區劃;3、自然資源;4、季節特徵;5、風土人情;6、交通運輸;

7、政治、經濟;8、工業;9、文化、教育;10、商業、科技;11、畜牧、養殖;12、旅遊、環保;13、歷史;14、名勝、古蹟;15、主要成就

五、課時安排

地方課程課時,3-6年級每週1節;根據需要,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以打通使用。

以上課時是根據教育部課程設定要求和我省實際安排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既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但每學期的總課時不得低於國家規定的標準。

六、開發與實施要求

1、成立地方課程開發領導組,完善地方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機制,確定地方課程研究專題,積極參與地方課程的規劃、研究和開發。

2、要將國家課程的實施與地方課程的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通盤考慮,統一規劃。

3、要遵循課程建設的內在規律,防止開發中的盲目性、隨意性、簡單化傾向。

4、要根據課程的不同類別,建立以書籍、實物、影像、軟體、網路等為載體的地方課程資源體系。

5、為了確保地方課程實施的質量,本著“邊培訓、邊實驗、邊研究、邊開發”的原則,縣教育局要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地方課程的開發與研究,不斷提高教師的科研素質和教學水平。

6、在地方課程的實施中,要更多地組織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要始終滲透安全教育。

7、要充分發揮社群、校教研組的作用,鼓勵有關人員加強學習,拓寬視野,深入生產生活實際,研究問題,總結經驗,創造性地為地方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服務。

8、要處理好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學校課程的關係、課程內容與地方資源的關係、課程學習活動方式中接受與探究的關係以及學生與社會生活的關係等,優化課程結構,切實發揮地方課程的育人功能。

9、地方課程的實施要強調學生對地方或社群現實問題的研究與思考,將課程內容以主題的形式加以設計,組織學生通過調查研究探討問題,並積極參與社群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活動能力。

10、地方課程的開發要注重瞭解歷史、關注現實、著眼未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縣將逐步擴大地方課程開發的範圍,提高地方課程開發的質量,逐步形成具有我縣特色的地方課程。

幼兒課程實施方案 篇18

一、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主要內容

普通高中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主要包括藝術類、體育類以及其他課程,是高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體現課程的多樣性和課程的多種內容、多種功能和多種價值的整合,培養學生興趣,發展個性特長,提高綜合素質。

二、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開發

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開發堅持學校開發與引進、利用社會資源、他校資源相結合。學校應在先期學生興趣、愛好、特長調查的基礎上,基於學校辦學傳統、文化特色,充分發掘教師的專業特長和社會課程資源,有目的地開發興趣特長類課程。

引進社會課程資源時,學校應根據本校實際進行二次開發,使課程內容與要求更加切合學生實際。農村學校應充分利用當地非物質文化的課程資源,也要適度引入城市相關資源。

三、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開設

學校應根據本校實際,制定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建設規劃和具體實施方案,積極創造條件開發與開設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

每學年開學前,學校提前公佈學校本學年擬開設的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開設計劃、課程介紹資訊和學分認定辦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實行自主選課。每學年可供選修的模組數不得少於6個。

學校根據選課情況,組織走班教學。不得包辦選課,不得以班級為單位集體選課,不得以任何藉口強制指定選課。學校應支援學生到具有資質的高校、中等職業學校、其他普通高中或社會機構選修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

四、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的學分認定

(一)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學分認定的基本條件

1.達到一定的課程修習時間;過程表現良好;經考核或考查合格。

2.學生在高中階段參加學校組織的運動會、體育競賽、藝術節、科技節等活動;參加市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或認可的體育競賽、藝術、科技節;參加省級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門組織或認可的體育競賽、藝術、科技節。

3.達到國家一級運動員或運動健將。

4.學生參加教育行政部門認可的社會機構培訓,或參加教育行政部門認可的考試,獲得某項資格或等級證書。

(二)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學分認定指導性意見

(三)學校應制定所設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學分認定具體方案,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備案。當地教育行政部門要成立學分認定的仲裁機構,處理有關學分認定的舉報、爭議和仲裁工作,對存在嚴重問題的學校要通報批評,並對校長及相關責任人給予必要的處罰。

(四)學生在校內外通過相應機構獲得各榮譽、證書或成果,學校可參照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學分認定指導性意見,稽核根據發證單位的資質、學習記錄和證書,按照18課時1學分的標準摺合學分。

(五)學生修習課程考核不合格,經補考仍不合格;課程的實際修習時間少於規定課時的2/3;提供的相關資料弄虛作假,不予認定學分。為使學生在高中三年中獲得多項技能,學生在選修某一課程並已獲得1個學分後,不得重複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