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八路軍抗日戰爭電影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1.31W

國抗日戰爭題材電影以反映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為主旨,從多方面、多角度來表現抗戰艱苦卓絕的偉大曆程,體現出中華民族優秀兒女為民族尊嚴和獨立捨生取義、寧死不屈的崇高氣節和百折不撓的愛國主義精神。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路軍抗日戰爭電影,供大家分享。

八路軍抗日戰爭電影
八路軍抗日戰爭電影:畹町橋

由臺灣知名女導演鄭芬芬執導的電影《畹町橋》在雲南省畹町舉行開拍儀式。影片將通過一名遠征軍老兵回國尋親的故事,追憶遠征軍滇緬抗戰歷史。

電影《畹町橋》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中國遠征軍的滇緬抗日戰場為背景,以一名遠征軍老兵上官青回國尋親的回憶為主線,用上官青與遠征軍連長淩河和當地傣家姑娘玉香3個年輕人在戰爭中的命運、情感,再現慘烈而英勇的滇緬抗戰歷史,追憶入緬作戰遠征軍的功績。

導演鄭芬芬說,這次拍攝抗戰題材影片,與自己以前的風格不太一樣,但是遠征軍在中國抗日曆史上功勳卓著,她希望以電影的視角,講述一個充滿人性內涵和對戰爭反思的遠征軍抗戰、情感故事,讓人們瞭解遠征軍入緬作戰歷史。

畹町橋是中緬兩國交界河上的界橋,於1938年搶修滇緬公路時初建,是當時中國對外聯絡的重要國際交通口岸。1942年,中國十萬遠征軍從畹町橋出境,赴緬作戰,抗擊日軍,在對日作戰歲月裡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創造了輝煌的抗戰歷史。

八路軍抗日戰爭電影:黎明之眼

正值“九一八事變”83週年之際,由香港導演呂小龍執導並主演,嚴歌苓任文學顧問,鄭佩佩攜女兒原子鏸,搭檔老戲骨曾江領銜主演的首部“慰安婦”題材電影《黎明之眼》,今日曝光海報及預告片,影片正式定檔9月18日全國公映。影片以真實故事為藍本,用寫實手法全景記錄“慰安婦”所受的非人待遇,在揭露日軍侵華暴行的同時,更揭開至今仍未被正視和尊重的“慰安婦群體”的生命檔案。

全景記錄——“慰安婦”群體無法癒合之傷

1994年,由呂小龍自導自演的影片《地獄究竟有幾層》引發各界人士對“慰安婦”歷史的關注。20xx年間,呂導持續深入研究“慰安婦”問題,面對日本政府“不道歉、不賠償”的消極態度,以及“慰安婦”相繼含恨離世的緊迫現狀,他首度聚焦“慰安婦家族傷痛”這一題材,不僅全景呈現出抗日戰爭年代“慰安婦”這一飽受摧殘的悲慘群體,更以跨越祖孫三代的全新視角審視“慰安婦”歷史所帶給後人難以癒合的情感裂口。導演呂小龍表示:“我曾親自拜訪過一些‘慰安婦’,她們之中不少已經90歲高齡,疾病纏身,晚年生活尤其困苦,更有不少故去的老人等不到日本的道歉,至死不能瞑目。這讓我感到時間的緊迫,我們必須要為這些老人做點什麼,也必須讓國人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

首搬銀幕——定檔9.18揭日軍侵華暴行

電影《黎明之眼》最終將上映檔期鎖定在“9.18國恥日”。主創團隊排除萬難取得大量史實影像資料,並首次將“慰安婦”這一敏感題材搬上大銀幕,承載著強烈的民族情懷。片方負責人表示:“從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強迫亞洲婦女充當‘慰安婦’起,83年間這段歷史得不到日本的正視,和對軍國主義侵略惡行的懺悔。我們看到的反而是篡改歷史教科書、解禁集體自衛權、參拜靖國神社、美化‘南京大屠殺’,種種劣行踐踏著中華民族的寬容底線。影片選定9月18日上映,就是想警醒世人,有些歷史我們無法忘記、也不能忘記,被日本侵略的屈辱歷史就是不能被忘記的。而戰爭的傷痛,對於女人,比男人更深。《黎明之眼》就將用鏡頭還原這段更應被正視的‘慰安婦’傷痛史。”

雙發海報預告——開啟慰安婦的生命檔案

在日前曝光的影片先導預告中,現代場景與黑白影像互動出現,將和平年代下人們的記憶拉回到那段屈辱悲慘的歷史中,開啟慰安婦群體的生命檔案。而同時釋出的“黎明之眼”版海報,則透過一隻滄桑流淚的眼睛,影射出慰安婦被日軍凌辱的淒涼慘象。導演呂小龍透露:“20xx年間對‘慰安婦’歷史史實的深入研究,讓我愈發認定那段歷史不應被國人遺忘,更不應被日本扭曲。《黎明之眼》將直面戰爭對女性肉體和靈魂的雙重迫害,同時將片名定名為‘黎明之眼’,也寓意著對未來的殷切希望。雖然戰爭的痛苦永遠留在了人們心底,雖然讓日本正視歷史問題的道路依舊艱辛而漫長,但對於那些曾被戰爭傷害的人們,我們始終堅信黑夜總會過去,黎明的曙光將照亮雙眼,溫暖每顆曾飽受摧殘的心。”

八路軍抗日戰爭電影:一九四二

《一九四二》錯了

電影《一九四二》熱映被批反映史實存偽記者核實三大質疑——

“一段被遺忘的歷史,一個必須面對的真相”,以此為宣傳語的電影《一九四二》正在熱映中,該片描述了1942年到1944年之間,河南省因為天災人禍發生的大饑荒,引發了不少觀影者對那段饑荒歲月的哀痛和反思。

然而最近,一篇題為《戳破〈一九四二〉的偽歷史》(以下簡稱《戳破》)的文章在網上熱傳,其中指出這部號稱還原歷史的電影當中,存在諸多錯誤描述。

記者通過資料查證發現,電影當中確有不夠精準甚至錯誤的描述。

爭議一

當時政府禁止報道?

在電影當中,有這樣一段情節:蔣介石因聽說《大公報》報道了河南饑荒的事情而大為光火,下令《大公報》停刊三天,並且要重新刊發文章,以正視聽。

《戳破》一文指出,當時的國民政府並沒有對河南饑荒的事情進行封鎖,媒體也在不斷報道此事。自1942年8月到1943年2月3日《大公報》被停刊這段時間裡,據作者的不完整統計,報道河南饑荒的新聞已多達40餘篇。

同時《戳破》提出,當時的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王世傑在1943年2月4日的日記披露,《大公報》被停刊的真實原因是“指摘限制物價之失敗”。儘管王世傑在1942年12月7日辭職,但《戳破》一文的作者認為他屬於知情人。

記者核實

新聞管制存在 《大公報》被停刊或因豫災

根據資料,《大公報》在1943年2月3日、4日、5日被勒令停刊。

昨天下午,記者在國家博物館微縮膠捲閱覽室調看1942年9月到12月的報紙,發現《大公報》至少刊登“豫災”15次以上,大多刊登在2版或者3版。

同時,在重慶發行的《新華日報》,從1942年年底到1943年上半年,同樣有不定期的對河南災情的報道。各類報道加起來,至少有一百篇以上。

《戳破》一文提到的《大公報》“指摘限制物價之失敗”,在1943年2月2日的社論《看重慶,念中原!》中,是和河南饑荒一起提出來的,文中在接近結尾處說:“我們為什麼又重複這一段話(指摘限價)?老實說,是因為對河南災情有感而發。”這篇文章刊發後第二天,《大公報》就遭停刊。

而根據《新華每日電訊》今年9月14日刊發的《1942年河南大饑荒與〈大公報〉“血淚之筆”》,時任《大公報》總編輯王芸生事後回憶,當時他曾向相關人員詢問《大公報》被停刊的原因,證實是因為報道河南災情。

據此,雖然不同資料的記錄有出入,但當時新聞管制還是存在的,而且《大公報》被停刊也不能排除是因報道豫災所致。

-彭德懷評岡村寧次:很厲害的人值得學習

-44年岡村寧次的侄子被俘記:被民兵活捉

-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撼山易 撼薛將軍難

-岡村寧次無罪釋放之謎:湯恩伯勸蔣介石放他一馬

爭議二

美國記者報道後 賑災才開始?

在電影當中,有一大段情節描述美國記者白修德獨自一人深入災區,採訪了大量一線情況,他輾轉見到蔣介石後,在他採寫的內容的推動下,蔣介石開始下令全面救災,賑災糧才開始運往河南。

對此,《戳破》一文指出,白修德的報道刊發之前,賑災已經全面展開了。

記者核實

美國記者沒來 賑災就已開始

記者查證發現,根據白修德的回憶錄,1942年10月,他第一次聽說河南有災情,並且在沒來得及到災區採訪的情況下,他已經在《時代》週刊發表文章,描述災區情況。

然而記者通過當時的媒體如《新華日報》等的報道發現,賑災應該從1942年9月就已經開始了,例如當年9月30日就有報道《行政院決議救濟豫災》。

而根據河南省地方史志的描述,從1942年9月到10月間,災民分類登記、災情考察等工作已經展開,到1942年底,國民政府已經多次發放賑災款。

不過,前面提到的《大公報》1943年2月2日的社論中稱:“截至本報通訊員上月十七日發信時,尚未見發放賑災款之事。”

而當時《大公報》記者是親赴河南採訪,其反映的情況也有一定可信性,可見當時至少在某些地方還有賑災款未發放的情形存在。

由此可見,政府的賑災工作在白修德去災區之前就已經開始,在這一點上,影片的邏輯是錯誤的。

不過當時確實有可能存在白修德的文章刊發前還有賑災款發放不到位的情況,但這不構成邏輯出錯的理由。

另外記者還發現一個小漏洞,那就是白修德並非孤身一人去災區,而是和好友《泰晤士報》記者福爾曼一起前去,這與影片不符。

爭議三

日軍發放軍糧救命?

電影臨近結尾處,侵華日軍的指揮官之一岡村寧次乘飛機視察災區,並且提出要用軍糧賑災,其目的是收買人心,為其所用。對此劉震雲說:“1943年,日本人開進了河南災區,這救了我的鄉親們的命。”

但《戳破》一文指出,日軍並沒有主動放糧賑災。

記者核實

無日軍放糧記錄,餓死鄉親的是日本人

由於影片中要求放糧的人是岡村寧次,其身份為華北方面軍司令,其要求發放軍糧賑災,應該是一項政策性措施。不過,記者在其回憶錄當中,並未查到相關的記錄。

同時,侵華日軍相關政策的執行者日偽政府,也沒有相關的記錄。

按照《一九四二》的原著《溫故一九四二》的描述,作者劉震雲主要是以他的老家延津出現災情、餓死大量老百姓為主軸,回溯、展現整個河南省的災情,並稱日軍開進河南救了鄉親的命。

然而記者查證發現,延津在1942年災荒到來之前的1938年就已經淪陷。由此看來,餓死鄉親的也是日軍。

質疑者聲音

希望電影正視歷史

專家說法

靠歷史表達觀念不可取

對於電影《一九四二》及其原著《溫故一九四二》,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黃道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如果劉震雲的《溫故一九四二》純粹是一部虛構的小說,那倒沒關係。

問題在於,劉震雲在那本書中以發現者自居並敘述歷史。“他想表達一個觀念——國民黨對老百姓太壞。我不想評論這種觀念,但是,他把歷史當做了他表達這種觀念的工具,這就很不可取了。”黃道炫說。

在黃道炫看來,當年災民的苦痛,和天災肆虐、生產力低下、政府腐敗、日軍侵略戰爭造成的巨大破壞息息相關,從中抽掉任何一點都不足以全面認識。

記者從前天起就試圖通過跑娛樂口的同事與華誼公司及劉震雲方面聯絡,但直到今天上午,沒有收到來自上述兩方的任何迴應。

對《一九四二》發出質疑的《戳破》一文的作者是諶旭彬,他出版的作品有《中國1864-1911》 等,現任騰訊歷史頻道主編。

諶旭彬告訴記者,他抱著工作的心態,在首映日便觀看了該電影。他對電影本身並沒什麼意見,但對其事實部分產生了一些看法。關於這部電影的一些史實性問題,有很多網友在微博討論,也曾向他提問。這也促成他寫這樣一篇文章,給那些感興趣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