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關於滇緬抗戰博物館的文章:回望滇西抗戰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1.87W

本站:穿越歷史煙塵,回望歷史的真相,珍惜和平的歲月,感謝曾經的先烈,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回望滇西抗戰》。

關於滇緬抗戰博物館的文章:回望滇西抗戰

歲月,沉靜著,它是一本厚厚的大部頭。我們偶爾翻開看看的時候,它把積澱在時間的某個節點、無法抹去的歷史,穿越過時光流年,倏忽而至,給我們展現出它本來的真實面目。

騰衝,是我們這次雲南之行的最後一站。一早起來,天仍舊像前幾日一樣陰晴不定。既定的行程安排,為了今天參觀滇緬抗戰博物館,我們昨晚就近住在和順古鎮。

滇緬抗戰博物館位於雲南省保山縣和順鎮,館址是當年遠征軍反攻騰衝指揮部的舊址,是我國第一個民間出資、民間收藏,以抗戰為主題的博物館。

博物館分為山河破碎、悲壯遠征、淪陷歲月、劍掃烽煙、日月重光五個部分。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7月17日,蔣介石先生在廬山發表了“最後關頭”的演說和《對盧溝橋事件的嚴正宣告》,指出“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號召“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全民一致抗日。

中華民族開始全面抗戰!

帶領我們的講解員是一個微胖的女子,面容清秀,保山本地人。她的聲音在耳麥中傳來,低沉、輕緩、不疾不徐。我們跟隨她走在黑白色為基調的博物館中,她挺直的身形,眉宇間透露出的凝重,深深地打動我。

走進博物館的大門,正對面牆上呈矩形整齊排列掛著的1300頂鋼盔赫然映入眼簾,在黯淡的光線下,它們本來的墨綠色看起來像一個個圓圓的黑色陰影,把一部慘烈的滇西抗戰史,在我們眼前鋪陳開來……緊挨牆體的雕塑,中間昂首挺胸站立的是中國遠征軍士兵,左邊是當地抗日民眾,右邊是盟軍士兵,上空的飛機代表的是空中通道駝峰航線。整座雕塑主體象徵著滇西抗戰勝利的三股主要力量:遠征軍、盟軍強大支援和民眾後勤保障。

在展廳的入口處,玻璃櫃裡陳列著抗戰伊始,因為日本封鎖了經由緬甸至雲南的運輸線,使戰略物資無法輸送到國內,當時的雲南省主席龍雲於1937年11月寫給各縣縣長的“雞毛信”,嚴令沿線28縣徵工修路,完不成任務就戴上手銬領罪。為了抗日救國,民工們不懼生死,付出傷亡3500多人的血肉代價,修築起了攸關國家存亡的滇緬公路。

公路建成後,奇缺司機跟修車技術人員,國民政府向海外招募機工。以陳嘉庚為首的愛國華僑響應祖國的召喚,立即從南洋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分批召集回3200名華僑機工,開動了滇緬路上近三分之一的軍車,他們與國內的機工並肩作戰,與騰衝人民一起迎來了收復騰衝的偉大時刻。

隨著日本對東南亞各國的武力推進,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奪取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以切斷美、英等國援華國際通道,迫使國民政府屈服,達到武力征服、佔領中國的妄想。中英兩國於1941年發表宣告,聯合緬甸軍隊一同抗日。中國軍人組建遠征軍,開赴緬甸,這是抗戰史上最悲壯的出征。

展廳裡大量的文物、圖片和文字介紹,重現了遠征軍作戰的英勇無畏,對日本軍隊的有效牽制打擊,以及戰事失利後向國內撤退途中翻越野人山的泣血悲歌!雖然再怎麼多的文字敘述我們都無法體驗到身臨其境,但那段真實的悲壯歷史已經烙印在我們的骨子裡,那是我們民族的傷痛,感同身受。

戴安瀾將軍是中國遠征軍歷史上我們熟知的最悲情的戰士,以保家衛國為己任,把一腔鐵血丹心拋灑在異國他鄉。他犧牲後,蔣介石電令不惜一切代價務必要將其遺體運回祖國,以慰英靈。當戴安瀾將軍的骨灰回到雲南時,騰衝縣長張問德率領數萬百姓跪接將軍靈柩回國,整個騰北悲聲四起,山河動容。

玻璃櫥窗裡,陳列著戴安瀾將軍的全家福照片。照片上的將軍英氣逼人,妻子端莊大方,四個孩子俊秀可愛。將軍緊抿的嘴脣,堅毅、篤定的眼神,於無聲中給人無窮無盡的力量,這力量,匯聚凝結成我們民族的脊樑!仰望將軍英容,我淚目了,同行的小夥伴們,淚目了。

跟戴安瀾將軍同是安徽籍貫的孫立人將軍,在日軍封鎖滇緬公路後,率領部隊打通中印公路,保證了戰略物資暢通運送到前線和重慶。孫立人將軍兩度入緬參戰,率部擊斃日軍三萬多人,是抗戰中軍級將領中殲滅日軍最多的將領,有“東方隆美爾”的美稱,他的威名讓日軍統帥岡村寧次聞風喪膽。

緬戰失利,在日軍的狂轟濫炸下,騰衝一片焦土。1942年,日軍迫近騰衝,地方軍政官吏棄城而逃。年已花甲的張問德先生臨危受命,出任“縣已不縣”的騰衝縣長,以瘦弱老邁之軀義無反顧的踏上保家衛國的艱苦征程。

照片上的張問德先生慈眉善目,一對招風大耳,板寸頭,銀髯飄飄。這樣一個儒雅溫和的老者,本該兒孫繞膝,頤養天年,卻站立在抗日的最前沿,他怒斥倭賊,誓死不讓寸土,騰衝人民稱呼他“抗日縣長”。他的錚錚鐵骨,當得上“骨頭最硬”的縣長!

當時的騰衝,以老邁之軀投身抗日洪流的何止張問德先生一人。曾任朱德元帥老師的李根源老先生,在淞滬會戰爆發後,呼籲成立“老子軍”抗日。先生髮表了“告滇西父老書”等文章,號召全滇父老抗日,是滇西抗戰的主要倡導者、踐行者。李根源先生更是在光復騰衝後,倡導修建了“國殤墓園”,紀念在騰衝抗戰中犧牲的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的將士們。

在講解員的解說中,櫥窗裡陳列的一件件文物、大量的歷史資料,把莊嚴肅穆的博物館演化成了硝煙瀰漫的戰場,把我們也帶入其中……

日軍在騰衝投擲大量的陶瓷細菌彈,一個一個的村莊感染鼠疫、霍亂病毒,致使人員死光,村莊滅絕。1942年5月4日,日寇入侵龍陵,派出54架戰機,對保山這座毫無空防的千年古城實行了慘絕人寰的狂轟濫炸。轟炸後的保山,連一座完整的民房也沒有幸存。

美國“飛虎將軍”陳納德組建“中國空軍美國援華志願航空隊”,加入中國抗日戰爭,中國人民親切地稱為“飛虎隊”,在滇緬公路被日軍截斷後,跟中國聯合開闢了中印空中航線。這條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要飛越喜馬拉雅山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峰和縱谷的航線,不啻於一條“死亡航線”,它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永遠不會被忘卻的名字:“駝峰航線”!紀念牆上鐫刻著駝峰航線部分犧牲人員的名單,那些閃耀著人性光輝的名字,我們不能一一記住,卻讓我們肅然起敬。

浴血松山、三攻龍陵、反攻騰衝、芒友會師……這場雲天上的戰鬥,慘烈、卓絕、頑強。

終於,博物館第五部分展示牆上的四個字,伴隨著講解員慷慨激昂、稍微提高的聲調,讓我們低沉的情緒得到了釋放,振奮不已。是啊,那是期盼已久的四個字:“逐寇出境”!

講解員待大家的情緒平定後,帶領我們去往“國殤墓園”。

走出博物館的大門,又看見門外的雕塑,幾座上豎直的子彈殼造型上,兩隻振翅欲飛的和平鴿,警醒世人,戰爭後的和平來之不易、彌足珍貴!博物館的西側矗立著中國遠征軍名錄牆,鐫刻著10萬多名參與滇西抗戰的遠征軍將士及地方參戰人員的姓名。博物館的東側,是一座警鐘亭,提醒我們永遠牢記歷史,警鐘長鳴。

戰後的騰衝,一片廢墟,騰衝人民首先想到的不是重建家園,而是祭奠英烈,修建陵園。在李根源先生的倡導下,政府撥出專款,海外華僑慷慨解囊,老百姓捐出僅有的一點錢。陵園建成後,李根源先生取《楚辭》“國殤”之篇名,題為“國殤墓園”。

我們跟著講解員走進低矮灌木分割的陵園,天陰沉沉的,乾淨整潔的青石板路兩旁,栽種著鬆杉竹柏、杜鵑山茶。竹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裡是有氣節的象徵,這也應該是陵園的核心意義吧。

沿著中軸線向前,石板通道的盡頭挺立著三棵比腰粗的柏樹,蒼翠的樹冠直入高空。沿著石階向上,擋土牆上嵌著的刻石上是蔣介石題、李根源書寫的“碧血千秋”四個大字。

石階上去,是忠烈祠。忠烈祠門簷上懸掛著蔣介石題寫的“河嶽英靈”匾額,祠堂正門懸掛著國民黨元老、大書法家于右任手書的“忠烈祠”匾額。祠堂內正面掛著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像,還有先生遺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祠堂兩側牆上嵌刻著陣亡將士的題名碑石,共9618人。

忠烈祠後面是一個圓錐形的小團坡,坡上蒼松翠柏,青草黃花,還有一座座排列整齊、傲然屹立的碑石,每塊碑石上都刻著陣亡將士的姓名、籍貫、軍銜或者職務。還有許許多多埋骨他鄉的忠魂,因為無從考證他們的姓名籍貫,召喚他們的英靈,一起安放在坡頂的“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光復騰衝陣亡將士紀念塔”,他們是我們民族永垂不朽的英雄,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英雄們,魂兮歸來!

不知道何時飄落的細雨,淋溼了我們的頭髮。耳麥裡是長久的靜默,講解員跟我們一樣陷入深深的悲傷,淚水和著雨水,把我們的哀思寄託在這一塊一塊的墓碑上,伴隨著震撼心靈的痛楚。

瞻仰過“滇西抗戰盟軍陣亡將士紀念碑”,我們向陵園外走去。在靠近大門口警鐘亭的草地上,講解員指著一個土堆告訴我們,那裡面是以跪姿埋著的日本高階軍官,他們面向的地方正是忠烈祠。土堆前的碑石上是李根源先生書寫的“倭冢”二字,歷經崢嶸歲月、戰火洗禮的先生,筆力遒勁,鐵畫銀鉤,矯若驚龍。

忽然,同行的小杜說了一句:“終於大快人心!”我們齊刷刷把目光投向他,無一人不認同。

摘下耳麥遞給清秀漂亮的講解員,我輕握了一下她的手,她會心的對我笑笑,我也笑了。

雨不知道什麼時候停了,雲彩的罅隙裡透射出明亮的陽光。

回望博物館大門建築上端的鑰匙設計造型,浸潤在由它開啟歷史塵封的記憶裡。此時此刻,我想起唐朝李白《塞下曲六首》中的一句:“漢皇按劍起,還召李將軍。”

公眾號:天府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