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辛亥革命的背景與歷史意義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1.43W

中國歷史上的革命史實,層見疊出,大抵上均屬於改朝換代的隆替更易,抑或封建統治政權的轉變易主,而表現在國家政制體系與國體的大變動,卻付之闕如,惟獨辛亥革命運動則具革命意義。

辛亥革命的背景與歷史意義

一、歷史紀元,國民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的新紀元,不只是推翻封建統治,也推倒了專制政體;不獨摧毀以一族統治其他各族的因襲政權,卻也建立了“民有、民治、民享”的中華國體,這不僅是中國有史以來政治上的大改造,也是一個變更國體的創舉。

中國在辛亥革命之前,是亞洲最古老的帝國王朝,它經過了人民革命,把268餘年的大清帝國之封建體制,打得粉碎,同時也改造了五千年的政體與國體。此為我國有史以來所未有的變局,吾民破天荒之創舉。

因為中國革命在往昔是屬於貴族英雄及少數人的革命,在今日則是屬於全民普遍多數人的革命。亦即由“貴族革命”、“英雄革命”轉換今日的“國民革命”,而“國民革命”是“全民革命”。中山先生雲:凡一國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愛”之精神,即皆負革命之責任。可見,今日之革命與古代之革命不同,在中國古代固已有行之者,如“湯武革命”為“帝王革命”,今之革命,則為“人民革命”。

中山先生認為:“國民革命乃為國民多數造幸福。凡事以人民為重,軍人與官吏不過為國家一種機關,為全國人民辦事”。它的目的在造成獨立自由之國家,以擁護國家及民眾之利益。

二、掃除羈絆,尋找生路

中國革命雖然以中國國內為燃點,但是革命的總目標仍集中提升國力,打倒帝國主義。帝國主義在本質上是扶持中國的封建勢力,以作為傀儡,而中國的封建勢力,又依持帝國主義為其生存的保護符咒。過去中國民族在帝國主義(外在)與封建勢力(內在)的雙重壓迫下,無論在政治、經濟、國際、外交上皆日趨沉淪。故中國革命有必要對外先謀求中國民族解放,對內要求各民族一律平等,以謀求全民族力量,解除帝國主義的壓迫與羈絆,尋找中國生路。並聯合其他被壓迫民族,共體時艱、並肩奮鬥,以掃除帝國主義的宰割,求取弱小民族的獨立、自由與平等,以博愛精神為基礎,消弭戰爭,實現世界大同。

三、復興中華,世界大同

中國革命在此種重大意義的演進過程,是有深厚的基礎。世界上固然有四大古文明,例如埃及、印度等,但是歷史記載最完備,沒有殘缺的,首推中國,也就是惟有中國的歷史才有豐碩的靈魂。

除了歷史外,中國民族所迫切的是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並實現世界大同;世界大同是中華民族共同的革命思想。孔子作《春秋》為了實現大同理想,孫中山先生要革命,就必須要實現“公天下”而非“家天下”的大同世界。中國沒有《春秋》,就沒有中國歷史,尊王攘夷,雪恥復國,用以尊王室,興滅國,繼絕世的“大一統”精神下,彰顯了五千年璀璨的中華歷史靈魂。

四、辛亥革命,歷史浪潮

孔子作《春秋》內中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就是“國家至上”、“民族至上”的精義所寄。每當中國國力低弱,民族衰微之際,異族就乘機入侵中國,致使中國人民遭受“國破家亡”之境,這是何等痛心疾首與慘絕人寰之事。不過中國屢被異族征服,屢能光復國土、民族生命仍然延續迄今,這是孔子作《春秋》的偉大力量,亦即孫中山先生革命精神的維繫支柱。辛亥革命絕不是偶然發生的,它必然是有著因果關係,同時也是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而決定。而這些歷史的浪潮,通常是怒潮澎湃,為任何人不能阻擋的。

中山先生的革命路線

孫中山先生的革命運動,系肇始於己酉中法戰敗之年,決定傾覆滿清,建立民國之志。最初以學校為鼓吹革命之地,學成後,借行醫為革命護符,數十年的思想理論與實行,均有所成。1894年,中山先生偕陸皓東經澳門至天津以“萬言書”上書李鴻章。其在港澳習醫時代即發表革命論壇,鍼砭時弊,革命思想建構於“富國強兵,勵行文教”為主旨]。中山先生在行醫階段,樂善好施,廣結士紳及同志,爭取同情革命者,接濟革命,進而從事革命,可謂:“借醫術為人世之媒,行革命為救國之實”亦即“醫人醫國”之典範。中山先生之理論,未必都在辛亥年(紀元前一年,清宣統三年,公元192019年)革命以前之著作,如孫文學說、實業計劃等[,其思想線索,早在辛亥革命以前就醞釀完成,也作為其行動綱領。1896年,中山先生倫敦蒙難,迨脫險後,留歐期間始完成民生思想主張。足證中山先生有革命思想,始有革命計劃,作為革命運動的綱領。而據以領導各階層社會的革命分子,實行革命,革命事業之進度,當然一日千里。誠如中山先生雲:“餘之從事革命,建主義以為標的,定方略以為歷程,集畢生之力以赴之,百折而不挫,求天下之仁人志士,同趨於一主義之下,以同致力,於是有立黨。求舉國之民,共喻主義,以身體力行之,於是有宣傳。求此主義之實現,先破壞而後有建設,於是有起義。”

也因此,中山先生領導下的中國革命,則有一貫的革命精神思想,以為革命活動之張本,更有革命方略經過長期的艱苦奮鬥。不知多少革命先烈的鮮血與汗滴,才寫成的革命光榮史頁。中國革命遵循這個革命路線,意志日堅,奮鬥不懈,更為煥發,革命進行,尤為積極。因此,中國革命沒有不成功的道理。辛亥武昌起義,革命怒潮不可遏止,終於推翻清王朝268年封建統治,民國卓立於世。所以說,辛亥革命是建立民國,完成共和政體的初步成功而奠基。

結論

中華民族近數百年來,內遭封建王朝高壓統治,外遭帝國主義趁火打劫,中英戰爭後,外力進逼而來,中國人遭受到外強宰割,國勢陵夷,民氣消沉,實開中國未有之變局。

整個中國淪於殖民地,情勢險惡、危在旦夕,由於帝國主義交相鉗制下,中華民族歷經披荊斬棘,備嘗艱辛,在這期間多少心酸血淚融入其間;有多少偉大璀璨的往事,值得去歌詠誇耀,但也有多少痛心屈辱之創痕,更值得警惕與彌補。

孫中山先生百折不撓的革命志氣,留給中華子孫無窮的鼓勵,其革命事功,也留給中華兒女甚多的經驗與教訓。緬懷過去中華先賢踏著革命的血跡,為完成祖國革命前赴後繼。每當中國國力衰微,帝國主義就乘機入侵中國,致使國破家亡。不過中國屢被征服,屢能光復失土、民族生命仍歷久不衰,延續迄今。此為孔子作《春秋》,“國家至上”、“民族至上”的精義所寄,亦是孫中山先生革命精神的依託。眼見,今日海峽兩岸分離分治的情況,不獨暗自憂傷?如果兩岸中國人能夠以誠相待,迴歸民族國家利益,以期締造中華民族美好的前景,不管未來變數如何,則將是兩岸人民最佳的選擇,殆無疑義。鑑往知來,中華兒女對於祖國未來的中興大業,更值得惕勵與奮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