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辛亥革命紀念日資料彙總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1.38W

一、節日介紹

辛亥革命紀念日資料彙總

【節日簡介】

“雙十節”是中華民國的誕生日,源起於192019年(清宣統三年)中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因該年以干支計為辛亥年,故名辛亥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領導這次革命的是中國資產階級的政黨同盟會及其領袖孫中山。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2019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

【歷史背景】

192019年滿清政府出賣鐵路修築權,激起全國人民反抗。四川民眾由保路運動發展到武裝起義,滿清政府急調湖北等省軍隊入川鎮壓。湖北新軍工程第八營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人率領起義軍攻佔鳳凰山,並控制武昌,湖北軍政府成立。武昌起義勝利後,各省紛紛響應,全國24個省區有14個先後獨立。這次起義推翻了滿洲政府,推翻了二百六十年的滿清殖民政府,誕生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恢復了漢人的政權。由於192019年是干支辛亥年,故稱辛亥革命。

滿清末年,由於政治的政體貪腐,種族矛盾激化,帝國主義的經濟、文化侵略,致使國家面臨覆滅的命運,民眾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在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孫中山先生團結漢族與少數民族人民集合社會先進力量,進行革命的發動與備工作,決心推翻滿清殖民政府,拯救中國,拯救中華民族。

革命黨人在孫中山先生的領導下,前赴後繼,英勇奮戰,先後多次發動武裝起義,撼動了滿清政府的殖民王朝,恢復了中國人的政權。

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駐軍武昌的新軍工程第八營熊秉坤首先發難。接著各營也相繼響應,革命軍氣勢如虹,銳不可檔。武漢三鎮首先光復,各省也紛紛光復。清廷眼見大勢已去,只好宣佈退位。近三百年對中國的摧殘政體,至此終於結束。

武昌起義是在農曆八月十九日,以西曆推算起來,正是十月十日。對我們中國人,對漢人來說這是一個特殊而且值得紀念的日子。因此中華民國政府特別訂定這一天為“國慶節”,也稱為“雙十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定為“辛亥革命紀念日”。

二、影響

【政治影響】

辛亥革命被中國共產黨稱為“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及在中國實行了二千餘年的封建皇權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在此之前,中國的歷次起義都是以一個朝代代替另一個朝代而結束,但辛亥革命卻徹底推翻帝制,並試圖建立新的政治體制——共和制。儘管後來民主共和的規則受到北洋軍閥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一度有短暫帝制的復辟,但他們都不能從根本上顛覆眾望所歸的共和國體。

當時成功的中國革命黨人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治國方案,遂按照美國的憲法、美國的政治體制,實行總統共和制。儘管因為現實社會條件的限制和統治者們對約法的蔑視,例如孫文為約制袁世凱而隨意更改《民國約法》,袁世凱後來又因稱帝而中止了約法,民國初年民主共和體制並未真正貫徹實施,但這畢竟是中國首次試圖實行民主共和政體,推動了民主共和觀念在中國的傳播,使民主共和的價值觀得到了確立,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在辛亥革命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二千餘年的帝制、專制思想都沒有在中國完全消除,而且還一度具有相當的社會基礎。儘管中國共產黨聲稱在一九四九年建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真正的人民當家作主”,但一些人則認為,在實際運作上,所謂“真正的民主共和”還從來沒有得以在中國全面實行——無論是北洋政府、反動勢力的南京國民政府、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思想影響】

從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自漢代董仲舒以來的中國思想中,君臣關係是“三綱五常”中三綱之首,皇帝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威,也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價值觀和政治思想的同時,也對於中國傳統以儒家為主的諸多價值觀的權威性產生衝擊,致使在其後的新文化運動中一度出現打倒孔孟、“全盤西化”等民族虛無主義思想。文化權威的消失,也造成這一代知識分子產生前所未有的焦慮感,因此如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三民主義、社會主義(尤以具有明確程序的共產主義)等具有完整系統的新價值體系,成為了大批中國知識分子的新信仰。

【經濟影響】

此外,從辛亥革命各省獨立響應開始,中國進入長期的分裂混亂之中,除了袁世凱曾在二次革命之後曾短暫大致統一全國之外,其他中華民國的政權都未能直接統治整個中國(如號稱統一的國民政府只能收到五個省的稅收),一直要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才由中國共產黨使中國大陸再度統一。長期的分裂及戰亂,對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及現代化建設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社會影響】

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並不如想像中來得大。辛亥革命雖然常被稱作“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但當時中國其實缺乏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參與革命者也並非以資產階級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資產階級的進一步發展。而在傳統社會的改變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會頂層的滿人權貴,但中國傳統地方社會居領導地位的各省士紳及漢人舊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轉投向革命而獲得地位,反而更加鞏固了他們的地位。

辛亥革命並沒有像西方資產階級革命那樣,重新建構社會結構。參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軍人、舊式官僚和各地士紳。這些人在辛亥革命後仍然掌握權力。雖然其主要領袖孫中山出身平民知識分子,但中國貧窮的平民階層沒有參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後,生存條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辛亥革命後的軍閥割據、大量戰亂及軍人政治才使傳統擁有知識和功名的士紳官僚力量漸衰,代之而起的是具有軍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惡霸。

辛亥革命對於十八世紀後的人口劇增,清末的土地兼併以及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壓迫和經濟侵略等問題,沒有從根本上改觀。

【生活文化影響】

“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髮興,辮子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天足興,纖足滅;陽曆興,陰曆滅;鞠躬禮興,跪拜禮滅……”

【對海外華人的影響】

馬來半島和新加坡華人介入中國的革命活動是史無前例的,雖然革命活動主要在於挽救中國,但這一行動已對當地華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於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的影響大致可以分為:馬新華人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馬新華人團結力量的增長,新思想的湧現,政黨政治的影響。

孫中山於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在南京就任臨時總統後,許多在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的中立派及保皇派分子轉而支援孫中山。武昌起義後,馬來半島和新加坡各地華人剪掉辮子,另一方面,在同盟會和孫中山的號召下,當地華人也積極捐款支援革命運動。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成功後,啟開的民族主義思潮,成為馬來亞和新加坡華人與中國維繫關係的主要指導源泉。由於民族主義的思想鼓吹,遂使到數以千計的當地華人青年回到中國參加推翻清朝,並在各方面給於孫中山金錢上的援助革命。同時,這種思潮也帶著反對外來殖民勢力的意念,一直髮展下去。

當孫中山在馬來半島和新加坡展開革命之前,當地華人是不團結的,常有幫派和籍貫的鬥爭。不團結阻礙了革命思想的傳播,幫派鬥爭影響了華人社會的經濟成長,並阻止了不同方言集團的合作。

一九〇六年,孫中山在吉隆坡主持同盟會支會成立儀式時發出警告說:“當地華人的不團結最終將導致整個華人社會的崩潰。”因此同盟會展開各種宣傳活動,如閱書報社、夜校、戲劇表演,使到不同方言的集團為孫中山的革命而在一起工作,這使得不同籍貫的華人有機會學習相互瞭解,相互合作以解決共同的難題。通過不間斷的聯絡,華人的團結精神和國民意識逐漸被加強和發展起來。一九〇九年,在打巴成立的叢集社就是灌輸團結思想的組織。

另一項最主要的發展便是在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的學校傳播標準華語,主要目的在於打破使用以往的方言教學。這使得不同籍貫的華人間有了共同的媒介語言。

孫中山的革命思潮為馬來半島和新加坡帶去了新的思想,衝擊了華人傳統的舊社會和舊傳統。利他主義,捨己為群,平等和自由之觀念因此不斷傳開。鼓勵設立女子學校,女人被允許加入社會活動和參加孫中山革命。孫中山革命成功後,在一九一二年八月十三日成立了反動勢力。得到英國殖民政府的許可後,便在馬來亞成立反動勢力馬來亞支部。由於英國當局認為非與英殖民政府對抗,一九一二年十二月十八日,又許可在新加坡成立北京反動勢力星洲聯絡支部。反動勢力在馬來亞繼續作合法活動,直到一九二五年其註冊被吊銷,理由是未根據社團法令提供所需的資料。雖然如此,反動勢力的活動並未停止,而是繼續祕密地存在。而反動勢力在馬來亞和新加坡的活動,為日後的抗日戰爭、馬來亞和新加坡的政治運動等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此外,在推翻清朝的鬥爭中,革命黨人曾經先後發動十次武裝起義,屢次失敗,而又能屢次重起,海外華僑的大量經濟支援,實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對於海外華僑在推翻清朝的革命鬥爭中的作用,孫中山曾經用這樣一句言語表達:“華僑是革命之母。”

三、意義和評價

【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近代長達二百七十多年的貪腐屈辱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前後的一系列事件對此後中國憲政與法治的發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與地方關係等都起到了關鍵的影響,對中國的外交,中國的邊防形勢都有重大影響。辛亥革命後,南北議和後產生的北洋政府,在堅定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條約和提高國家地位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在以後的歷史程序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臺。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域性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發展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鬥爭起了推動作用,在亞洲的歷史上也是一次偉大的轉折。列寧把辛亥革命視為“亞洲的覺醒”。辛亥革命在亞洲打響了民主的第一槍。

【評價】

在民國前幾年,知識分子們和革命的參與者尚為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滿清而興奮不已,對辛亥革命的成就有較高的評價。不過,由於共和民主並沒有在辛亥革命後得到真正的實施,因而人們也從不同的角度作出反思。孫中山在一九二一年給俄羅斯外交人民委員齊契林的信中提到“現在我的朋友們都承認,我的辭職是一個巨大的政治錯誤”,孫中山在遺囑內也囑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的國共兩黨,對於辛亥革命則有較高的評價。反動勢力視孫中山為中華民國的國父,視辛亥革命為其所領導成功的革命,賦予辛亥革命有極高的評價,辛亥革命是現代中國史的起點,是中國能發展成民主及現代的國家最重要的關鍵。

在中共黨內,劉少奇認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周恩來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中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人們在精神上獲得了空前的大解放,為以後革命的發展開闢了道路。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何香凝認為,“辛亥革命是一個偉大的勝利,它摧毀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廣大人民中傳播了民主共和國思想的種子,促進了中國人民革命鬥爭的新發展。”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曆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一二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一九一二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廣義上亦可指自十九世紀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滿清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紀念辛亥革命,緬懷和宣傳孫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輩致力振興中華的光輝業績,對於發揚光大辛亥命。

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一部教科書。從192019年秋天武昌城頭震驚世界的一聲槍響,到今天中國大地日新月異的現代化圖景,辛亥革命以來的百年鉅變,蘊含豐富歷史啟示,具有深刻現實意義,標明瞭走向未來的前進方向。

胡**xx在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站在振興中華、民族復興的高度,回顧百年波瀾壯闊歷程,深切緬懷孫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驅的歷史功勳和崇高精神,高度評價辛亥革命的偉大功績,深刻闡述辛亥革命在民族復興程序中的重大意義,深情展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必將極大地激勵海內外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鬥。

“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開啟了中國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百年回眸,我們更加真切地認識到,辛亥革命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發展進步探索了道路,永遠是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以辛亥革命為起點,作為孫中山先生開創的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親密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繼續奮鬥,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開展了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推進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偉大事業。

從危亡到復興,從古老到現代,從封閉到開放……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來、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始終沒有忘記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學習和弘揚其“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的奮鬥精神,繼承和推進其現代化國家理想,完成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開啟了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紀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現代化建設成就,譜寫了中國發展的輝煌篇章。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深切夙願,辛亥革命先驅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經或正在成為現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百年來的探索與奮鬥、苦難與輝煌,無不向我們昭示著這些基本歷史結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牢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能沿著正確道路順利前進;必須堅定不移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鞏固和加強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才能廣泛凝聚中華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共同奮鬥;必須堅定不移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才能創造和平的國際環境,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努力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旦我們革新中國的偉大目標得以完成,不但在我們的美麗的國家將會出現新世紀的曙光,整個人類也將得以共享更為光明的前景……——孫中山

歷史是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12019年前爆發的辛亥革命,猶如江河決堤,咆哮奔騰,開啟了中國進步的閘門。億萬華夏兒女振興中華的偉業,從此開始,並發展壯大。

作為辛亥革命未竟事業的繼承者,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在實現民族復興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站在辛亥革命百年的歷史新起點上,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現代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們距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仍有不小差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依然任重道遠。我們一定要緊緊抓住並切實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思想、鄧**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現代化事業。

回首百年曆程,我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兩岸中國人面臨著共同繁榮發展、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機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符合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的根本利益,是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景。

歷經百年奮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經成為不可逆轉、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面向未來,全體中華兒女應當更加緊密地攜起手來,匯聚在民族復興旗幟下,砥礪奮鬥精神,共繪發展藍圖,共襄振興大業,努力作出無愧於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無愧於我們偉大民族的歷史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