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讓人性在情感中綻放(一):問世間情為何物?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2.41W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告訴我,當你讀到這短短几句話的時候,是否有一絲(哪怕是一瞬)莫名的觸動?就像心靈被一根松針輕輕的刺疼?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體驗呢?也許我們誰都說不清楚,到底是什麼造就了這樣的體驗,我們只會去揣度無限種可能——是因為它描寫了一種真實的情景嗎?可是這樣的情景在寫下這幾行字的時代是一個司空見慣的情境,我們為什麼對著幾句話情有獨鍾呢?那麼是因為它描述了一幅非常唯美的畫面嗎?我們再回頭看看它所描述的事物,是美不可言的嗎?我們不好意思承認欣賞一個“斷腸人”的悲傷的畫面是一種純粹的美的體驗;我們還可以說,這幾句話訴說了一種善的追求——這不是無中生有嗎?文字作為一種符號,除了描述事實,就沒有其他實質的能力了。

讓人性在情感中綻放(一):問世間情為何物?

那麼這種現象就沒法解釋了嗎?其實,大家都知道答案——作者在寫下這幾句話的時候傾注了自己的情感,而所有的讀者在閱讀這幾行字的時候,也傾注了自己的情感,因為情感這個因素,使得這幾行字跨越千年,溝通了作者與讀者的內心,產生了共鳴。而文字只是這些情感的載體而已,它自身本不重要,無論是毛筆寫下的蠅頭小楷,還是鉛字版的宋體字,都是無所謂的;無論它是連著寫成一串,還是每句一行排成一個方陣,都不能阻擋這種情感的交流。也許,作者和讀者看到的真實情景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因為這種情感的傾注,引發了相似的感受;也許作者和讀者看到的真實情景是十分相似的,但是也因為感情的傾注,引發了完全不一樣的感受。然而這些都是無所謂的,因為整個過程只是情感的交流過程,與他的內容是沒有關係的,只是文字設定了一個具體的語境,在這種語境的引導下,所有看到這些符號的人都會看到一種情景,觸發情感。當然,除了文字,還有很多東西都有這種功能。

由此可見,情感與載體的關係遠沒有與情境的關係密切,由特定的情境引發的特定內心感受,就是我們所說的情感。但是,我們對於這樣抽樣的概念並不是十分熟悉,而對其具體的形態相當熟悉——親情、友情、愛情、愛國情……都是常常掛在我們嘴邊的情感形態,這其中任何一個無論多麼氾濫,都不能概括或者代替情感所表達的內涵。而我們也可以根據對我們生活影響程度的不同,把情感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的稱為情緒,是一種最常見的最容易觸發,也最容易改變的內心感受,往往伴隨著一個衝動而產生,而伴隨著具體的情境的消失而煙消雲散;第二層次的可以稱作感情,情緒的積累,或者對於習慣的依賴都會產生這樣的內心感受,對人的行動有一定的影響力;第三個層次的可以稱作情懷,這種感受是感情的沉澱,當一種感情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在內心生根發芽,對一個人的行為形成長時間的約束與影響。我們習慣於把情感和感情混為一談,其實他們兩個是應該有嚴格的區別的,但是在現實中我們經常會把情感和感情等同起來。我們只能說,感情在情感之中佔據重要的位置,但不是情感的全部,也不是情感的最高階形式。

對於過去和未來,我們沒有真實體驗的機會,但是我們也並不是對其毫無感覺,因為我們可以通過看文字、圖片、視屏等符號化的東西,感受著過去,暢想著未來。這是一個十分神奇的事情,對於那些符號化的東西只能描述一個又一個的具體的情景,而對於情景我們只能看到或者聽到,甚至是觸控到,是不能給我們內心的感觸的,但是情感以這些符號為載體,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就進行了心與心的交流。我根本無法想象,在一串沒有情感傾注的符號中,人能尋找到什麼精神的共鳴?在一個純粹的事實的世界中,人的心靈到底如何才能被調動?在一個沒有溝通渠道的情境中,人與人除了是互不相關的原子,還有什麼交集?當我們感動於“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時候,不知因為文字描述的一個具體的情境,而是感動於流淌在文字背後的情感;當我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好奇與期待的時候,並不是因為一些具體的情境的想象,而是對未來的情感的傾注讓我們心生嚮往,而我們卻被一種喜愛與嚮往的錯覺欺騙。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無論多少人看到相同的符號表達的內容時,都或多或少地讓人產生相似的感受,而這樣的相似正是人與人進行心的交流缺口,如果沒有這樣的缺口,每個人都是一個頑固的原子,失去了交流的可能。

在這種交流中,除了情感的共鳴,還有一種互補的情形,這種情形在人與人的交流中顯得更為重要。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不能滿足於自身的單一的感受的,而每個個體的內心感受總是或多或少的有區別,有時內心的感觸,也許並不是完全激發出了一種相同的感受,而恰恰是激發了一種新鮮的、完全前所未有的感受,而個體在此時往往興奮不已,因為他發現了另外一種可能,另外一個世界。這樣的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情感的不能自足性,因為其不能自足,所以需要其他的渠道來完善自己,而這種不自足性正是這種互補式的交流產生的基礎,如果每個個體都是自足的,不需要任何外物的補充,還有交流的可能嗎?就像一杯水已然裝滿,我們還能往裡面新增其他的東西而保證其保持不外溢的狀態嗎?

總之,因情感的不自足性和可以與相同感受共鳴的特性,使得情感成了人與人交流的基礎。因此,我們可以輕而易舉的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在我們可知的人類史,甚至是可預見的未來,都是流淌著情感的,簡言之情感是人類可見史中一個永恆存在。如果我們否認,情感在時間維度上的永恆性,就失去了瞭解其他時間段的人的機會,於是我們就會對除了我們自己的時間段一無所知,而現實卻表明,我們不僅對當下有自己的瞭解,對過去的和未來的都有或多或少的瞭解(對未來更多的是一種期待),那麼我們就不能否認情感在時間上的永恆性(可見時間段內)。同樣的道理,我們對於美國人的生活狀況,也不是一無所知,這樣的情況剛好表明,情感對空間的超越——正是這種時間的永恆性和空間的超越性,使得我們可以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自由轉換;使得我們可以從“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到“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自由遨遊——貫通古今中外,可以說情感是對時間和空間的超越,而恰恰是這種超越使我們對我們內心以外的事物有了瞭解與認識。

情感是內心的一種感觸,但不是任何具體的情感可以說明的。它本身具有不自足性,使得其具有溝通交流的功能和超越時空的能力——這就是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

簫爻

風雨書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