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地理必修知識點總結(精選8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2.02W

地理必修知識點總結 篇1

地球上的水

地理必修知識點總結(精選8篇)

1.自然界的水迴圈

(1)相互聯絡的水體水以氣態、固態和液態的形式存在。氣態水,數量最少分佈最廣。液態水,數量分佈次之。固態水,僅在高緯高山或特殊條件下存在。

(2)水迴圈的過程和意義a)水迴圈,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分為有海陸間迴圈、陸地內迴圈、海上內迴圈。b)主要環節:蒸發、植物蒸騰、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c)意義:維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陸地淡水資源,調節全球熱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態

2.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1)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

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層海水常年大規模地沿一定方向進行較為穩定的流動。

b)按成因分:風海流,補償流,密度流按性質分:寒流,暖流

c)洋流的分佈規律:

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2)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a)暖流對沿岸氣候有增溫增溼作用,寒流對沿岸氣候有有降溫減溼作用。

b)寒暖流交匯的海區,形成較大的漁場。

c)對海洋航行也有影響,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霧,不利航行;洋流還會攜帶冰山。

d)既可以使汙染物因迅速擴散而加快其稀釋和淨化的速度,也相應地使汙染範圍擴大。

3.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水資源及其分佈水資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徑流總量來衡量。除南極洲外,亞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從國家來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羅斯,中國第六。我國不均衡,空間上南多北少,東多西少;時間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資源與人類社會水資源的數量會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質量會影響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科技進步促進人水關係的發展。

(3)合理利用水資源,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汙染和過度利用等加劇水資源短缺。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

地理必修知識點總結 篇2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1.1人口的數量變化

1、一個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是由共同決定的。[記憶] 2、幾個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億人口日”(20__/10/31);中國13億人口(20__/1/6)。[記憶]

4、20世紀以來特別過去100多年人口增長迅速的原因:(理解記憶)

過去100多年,伴隨著生產工具和社會生產力等方面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環境開發利用和改造的範圍不斷擴大,對各種災害和疾病的防禦能力也不斷提高,使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利用和適應性不斷增強,死亡率進一步降低。

5、某個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的數量受大小共同影響。(理解記憶) 6

7、人口增長模式由、(記憶)

公式: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長模式是由原始型向傳統型,繼而向現代型轉變。

轉變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環境、文化觀念

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是從死亡率下降開始的

10、大部分發達國家(歐洲、北美為代表)為現代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為傳統型,中國為現代型,世

界為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記憶]

口訣:歐(北)美摩登全“現代”,亞非拉發展忙“過渡”,發展中國家佔多數,世界只好先“過渡”

1.2人口的空間變化

1、人口遷移: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範圍內發生改變。[記憶] 人口遷移的判斷:是否發生了地域上的移動(行政區位的改變);是否有居住地的改變;

時間的改變(通常為一年)

2、人口遷移的型別(按是否跨越國界):國際遷移、國內遷移

世界人口遷移口訣:二戰前,舊到新,一去不返鄉 二戰後,發展到發達,打工掙錢回故鄉

5、人口遷移的意義[理解]

調節人口空間分佈和人才餘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和縮小地區差異。 6、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理解記憶]

對人口遷出地:好的影響有減少遷出地人口密度、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不好的影響有人才、勞動力的流失

對人口遷入地:好的影響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價勞動力,有利於經濟發展

不好的影響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增加

(1)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2)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中,經濟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國古代和近幾十年來人口遷移的因素:[理解記憶] 古代:主要是戰亂(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難),其次為開疆拓土、流放、戍邊等。 近幾十年:主要是國家政策、社會變革、經濟發展、個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容量的關係[理解]

環境承載力是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是就是環境人口數量。 2、環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約因素[記憶]

環境人口容量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區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貨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

制約因素:資源(成正比)、科技發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記憶]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緊迫性表現:

日益嚴峻的人口過快增長問題、人口城市化問題、城市人口老齡化問題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國際社會倡導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規模內

建立公平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

2.1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1、城市形態的概念: 城市佔據一定的空間,有著特定的外部輪廓形態。 2、中心商務區的主要特徵:

①經濟活動最為繁忙;②建築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數量的晝夜差別很大;④內部分割槽明顯;

3、功能區比較[理解記憶]

4、城市地域結構模式:[記憶]

同心圓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5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離市中心的距離。 6、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隨距離遞減示意圖[理解] 商業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離的影響最大 工業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離的影響最小 OA商業付租能力最強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強 BC工業付租能力最強

7、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導致住宅區的分化

(2)歷史文化或經濟方面的聲譽 (3)種族或宗教團體(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響 8、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隨城市發展而逐漸形成和變化[理解]

早期:功能區分異不明顯,市中心以市場、交通等優勢吸引工業聚集

後期:由於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汙染等問題,工廠企業向外搬遷,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發生變化。

2.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1、城市等級劃分及依據:[記憶]

城市等級一般分為:集鎮、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國的劃分:特大城市(100萬以上)、大城市(50~100萬) 中等城市(20~50萬)、小城市(20萬以下)、 依據:城市人口規模

2、城市等級與服務範圍的關係[理解]

城市等級低,數目多,服務種類少,服務範圍比較小; 城市等級高,數目少,服務種類多,服務範圍比較大。

3、上海城市等級和服務範圍變化的影響因素[理解記憶]

(1)上海位於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點以及長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發達的鐵路網,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勞動力、農產品以及巨大的市場 (3)上海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形平坦開闊。 4、城市等級體系:

城市的服務種類、服務範圍是與城市的等級相對應的,在同一個區域中,城市的空間分佈也與城市的等級密切相關,這些不同級別的城市空姐組合,構成了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系統。 5、城市等級與城市數目、相互距離的關係[理解]

等級較高的城市數目較少,相距較遠;等級較低的城市數目較多,相距較近。(德國南部為例) 6、門檻人口與商業服務等級

(1)把維持一家企業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數稱為門檻人口

服務人口>門檻人口(贏利) 服務人口=門檻人口(保本)服務人口<門檻人口(虧本) (2)商業等級與門檻人口的關係

根據門檻人口的小,可劃分出商品或服務的等級。

價格低,門檻人口小,為低階商品;價格相對較高,門檻人口相對較大,為高階商品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義[理解]

人口的城市化 城市範圍不斷擴大的過程

鄉村變為城市的過程 土地的城市化 2、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動力:[記憶]

推力: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自然災害,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 動力:就業機會多,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標誌:[記憶]

城市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在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 4、城市化的意義:

(1)城市市區域發展的經濟中心,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又促進城市的發展 (2)促使聚落形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變化 5、世界城市化的程序[理解記憶]

逆城市化

後期階段:一慢一高(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

市化水平變化大) 郊區城市化 初期階段:兩低(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低)

地理必修知識點總結 篇3

【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性的大氣問題:

全球變暖、臭氧層的破壞、酸雨

2.溫室氣體:能夠吸收和釋放熱紅外輻射的氣體成分。

地球大氣中主要的溫室氣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亞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

人類活動排放:氯氟甲烷(HFCs)、氫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SF6)等

3.全球氣候變暖

自然原因:太陽活動、大氣環流、火山活動、地殼運動等

人為原因:燃燒礦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毀林

技巧1:全球變暖帶來問題:對全球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生重大影響。

(1)全球變暖會引起海平面上升,從而對沿海低地國家及地區構成直接威脅

(2)全球變暖會引起世界各地區降水和乾溼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技巧2:緩解全球變暖的措施

(1)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率

(2)採用新能源

(3)努力加強國際間的合作

(4)植樹造林,保護植被

4.平流層臭氧量減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受太陽活動等自然因子的影響

人為原因:主要表現為對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生產、消費和排放

5.平流層臭氧量減少的危害:

(1)直接危害人體健康(近年來面板癌、白內障患者增多);(2)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技巧3:保護臭氧層的措施

(1)全球合作保護臭氧層

(2)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

(3)積極研製新的製冷系統

6.酸雨:一般把pH小於5.6的雨水

產生原因:燃燒礦物燃料和汽車尾氣的排放,使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氣體增多

技巧4:我國酸雨型別: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我國酸雨分佈:《20__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__年我國酸雨汙染略呈加重趨勢。酸雨區域分佈範圍基本穩定,城市主要分佈在華中、西南、華東和華南地區。華中酸雨區汙染最為嚴重,湖南和江西是華中酸雨區酸雨最嚴重的。

我國酸雨主要分佈區是長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貴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廣東等省,佔我國國土面積的30%

我國的重酸雨區主要分佈在南方,特別是浙江,江西,湖南,貴州,重慶等地。

7.酸雨危害

(1)使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生長繁殖甚至大量死亡

(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

(3)腐蝕建築物和文化古蹟

(4)危及人體健康。

【鹽度和洋流】

(1)鹽度的是紅海,原因:

①地處副熱帶海區,降水稀少,蒸發旺盛。

②周圍是熱帶沙漠地區,缺少大河注入。

(2)鹽度最低的是波羅的海,原因:

①地處較高緯度,氣溫低,蒸發弱。

②周圍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有淡水注入。

(3)巴爾喀什湖東鹹西淡的原因:

①東部:地處內陸,降水稀少,蒸發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釋作用。

③中部窄,不利於兩邊水體交換,造成兩側鹽度差異較大。

(4)世界表層海水鹽度的水平分佈規律:

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度和高緯度遞減。

⑸判斷某洋流性質為寒(暖)流,判斷理由是:

溫度方面:洋流流經海區溫度較同緯度其他海區低(高),

方向方面:由較高(低)緯度流向較低(高)緯度。

高一必修一地理總複習:氣候與自然帶

(1)拉丁美洲氣候溼熱的原因:位於赤道兩側,周圍海洋廣闊。

(2)安第斯山南段東西兩側景觀差異原因:受安第斯山影響,山地東、西兩側降水差異較大。

(3)非洲缺失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原因:非洲同緯度是海洋。

(4)南半球缺失苔原帶的原因:南半球同緯度是海洋。

(5)同在北迴歸線附近,卻出現了非洲的熱帶沙漠氣候、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我國東南部帶季風氣候等氣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熱帶高壓及來自大陸內部的信風影響,全年炎熱乾燥。南亞受熱帶季風影響,我國東南部受帶季風影響。

歸納:北迴歸線附近大陸東西岸的氣候差異及成因:--海陸位置與大氣環流形勢不同。

(6)我國旱澇災害主要分佈於:東部季風區原因:副高強弱不穩定,夏季風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

(7)我國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來得早,去的晚,雨季時間長;北方雨季較短。

(8)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氣是:伏旱(答案)

(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現象,因此梅雨不是答案)

(9)為什麼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地區熱帶山地環境與北半球其它地區相比,向北推進了5--6個緯度?

①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擋,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溼氣流通道;②夏半年,強大的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帶來大量暖溼氣流,深入大峽谷內部,使峽谷底部等溫線與同緯度相比明顯向北推進。

(10)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有:我國緯度跨度大,冬季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我國越往南正午太陽高度越大、晝越長,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陽輻射越多,加之冬季風的頻頻南下,對我國北方的影響大。

(11)我國夏季普遍高溫的原因有: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方雖比南方正午太陽高度小一些,但白晝時間卻比南方長,得到的太陽光熱並不比南方少多少。

(12)我國冬季比同緯度其它地區溫度低的原因是:受強大的蒙古-西伯利亞冷高壓影響(或受冬季風的影響)。

(13)印度比同緯度我國氣溫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南下的冷氣流)。

(14)歐洲海洋性氣候比北美洲面積大的原因為:歐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來自海洋的西風能深入大陸內部。受陸地形狀及洋流勢力的影響歐洲西岸受暖流影響較大。

(15)巴西東南沿海、澳大利亞東北、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的原因:

主要是地形(山地)的影響,在東南信風的迎風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經過。

(16)氣溫的年較差緯度越高越高,原因是: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的年變化越大,晝夜長短的年變化越大,因而氣溫的年較差越大;低緯相反。

離海越遠氣溫年較差越大,原因是:陸地比海洋的熱容量小,夏季升溫快,溫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溫快,溫度比海洋低,因而氣溫年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響較大,比內陸年較差小。

(17)氣溫的日較差:緯度越高越小,原因是:主要是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小。氣溫日較差與天氣的關係為:陰天比晴天日較差小。氣溫日較差與海陸的關係為:內陸比沿海日較差大,

山頂的氣溫日較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較差也小。

(18)青藏高原比我國同緯平原、盆地比較:氣溫年較差小,原因:低緯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較涼;冬季因緯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響南下的寒冷氣流影響不到,氣溫不太低;

日較差大,原因:海拔高大氣密度小,大氣的保溫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溫快,夜晚降溫快。

(19)天山南坡有無林帶無,原因為:背風坡,降水量少。

(20)亞寒帶針葉林在大陸東岸南緣偏南的原因:主要是東岸為寒流,西岸為暖流;其次東岸受來自大陸內部風的影響,西岸相反。

地理必修知識點總結 篇4

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型別的氣溫特點

氣溫的分佈,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於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氣候型別氣溫日較差氣溫年較差氣溫月最低氣溫月

大陸性大大7月1月

海洋性小小8月2月

②不同氣候型別的降水狀況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南北迴歸線至南北緯30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乾旱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於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乾燥少雨,冬季由於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溼潤多雨。歐洲地區(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於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幹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溼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型別(課本47頁的圖2.26)

3)主要10種氣候型別的判斷(課本48頁圖2.27)

步驟依據因素變化結論

判斷南北半球(或最低)氣溫月份6、7、8三個月氣溫北半球

地理必修知識點總結 篇5

一、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的能量。

1、能量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反應(4個氫原子核聚變成氦原子核,並放出大量能量);

2、特點: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部分;

3、意義:維持地表溫度,地球上大氣運動、水迴圈和生命活動等運動的主要動力,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陽常數:表示太陽輻射能到達大氣層上界的能量指標,大小為8.24焦/cm2分。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的外部結構:指太陽的大氣結構,從裡到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

2對地球的影響:(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誌,週期約為11年)

地理必修知識點總結 篇6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 第一章 人口與環境第一節 人口增長模式

1. 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反應人口增長的快慢,正值(出生率大於死亡率)人口增加,負值(出生率小於死亡率)人口在減少;人口增長的快慢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2. 人口增長模式特點

①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②傳統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 ③現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3. 世界人口增長

①發達國家:現代型(人口出現老齡化) ②發展中國家:傳統型(人口增長迅速) ③世界平均:過渡型 ④中國:現代型(未富先老)

第二節 人口的空間變化

1. 世界人口遷移

①二戰前: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②二戰後: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經濟收入差異) 2. 我國人口遷移

①改革開放以前:國家有組織有計劃遷移,從中部地區向東北、新疆等邊疆地區遷移; ②改革開放以後:中西部地區→東部沿海地區遷移農村→城市 3. 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

①對人口遷出地:減少遷出地人口密度、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有人才、勞動力的流失

②對人口遷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於經濟發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增加

第三節 人口合理容量

1. 環境人口容量:最小環境承載力,區域最多能養活的人口(最大值)

2. 環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資源(首要因素,成正相關)、科技發展水平(成正相關)、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成負相關)。

3. 人口的合理容量:合理值

4. 對於同一區域,環境人口容量>=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二章 城市與環境 第一節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①經濟因素是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

②決定城市土地利用的是各類經濟活動願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③影響地租的主要因素是距離市中心的遠近和交通通達度。

第二節 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1. 城市等級劃分標準:以城市人口規模來劃分

特大城市——100萬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萬人口 中等城市——20-50萬人口 小城市——20萬人口以下

2. 城市等級越大,數目越少,服務範圍越大,服務種類越多,級別越高。

第三節 城市與城市化

1. 城市化的衡量指標: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2. 世界城市化程序:

①初期階段 城市化水平較低、發展較慢 問題極少,處於城市化低水平時期

②中期加速階段 人口和產業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進很快 出現了勞動力過剩,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惡化 出現郊區城市化現象

③後期階段 城市化水平比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趨緩甚至停滯 中心區表現出衰落跡象 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3.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差異:

①發達國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開始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發展快。

第三章 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1.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 氣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 市場、勞動力、交通、政策、機械、科技 決定農業活動的型別和規模的因素是 市場 因素。

2.農業主導區位因素舉例:

①水稻主要分佈在季風區、“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氣候因素 ②千煙洲立體農業——地形因素

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亞熱帶沿海農業景觀的變遷——市場和政策 ④茶葉宜在南方酸性紅壤種植——土壤因素 ⑤大城市公路邊的乳畜業、園藝業——交通因素 4.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主要特徵:

【生產結構】 種植業與畜牧業結合的混合農業(小麥—牧羊) 【經營方式】 家庭大農場

【科技應用】 劃區輪牧、種植優質牧草、輪作制 【農業專業化、地域化水平】 較高 【發展措施】 東水西調 5.季風水田農業的區位條件

【自然區位條件】①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②地勢平坦,適宜水田管理。 【社會經濟條件】③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 ④人多地少,飲食習慣導致對稻米需求量大 ⑤水稻生產的歷史悠久。

6.季風水田農業的特點①小農經營(生產規模小)②單產高,商品率低 ③機械化較低 ④科技水平較低 ⑤水利工程量大。

7.商品穀物農業的主要特點: ①主要種植小麥和玉米;②面向市場,商品率高;③生產規模大;④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8.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條件:

【自然區位條件】①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降水豐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社會經濟條件】②交通運輸便利 ③市場廣闊 ④地廣人稀 ⑤機械化程度高 ⑥農業科技先進

9.大牧場放牧業特點:①面向市場,②生產規模大,③專業化程度高(牛、羊) ④有大面積的乾旱、半乾旱氣候區 ⑤植被稀疏,不適宜經營種植業,只能用於放牧牲畜。

10.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①氣候溫暖,草類茂盛 ②地廣人稀,而且土地租金很低,為牧場的大規模經營提供了可能; ③距海港近的區位優勢,促進了牧場的商品性經營。

11.阿根廷大牧場放牧業的'發展措施: ①完善交通(鐵路的貫通) ②海上冷凍船的發明 ③圍欄放牧、劃區輪牧 ④種植飼料 ⑤開闢水源(打機井) ⑥培育良種牛,加強對牛群病害研究

12.乳畜業的主要特點:①面向城市市場,商品率高;②機械化程度高;③集約化程度高;④生產物件主要是奶牛;⑤多分佈在大城市周圍(緊鄰消費市場)。13.西歐乳畜業的區位條件:【自然區位條件】①氣候溫涼、潮溼,多雨多霧,日照少(溫帶海洋性氣候),有利於多汁牧草的生長。②地形平坦,利於種植牧草和飼料。

【社會經濟條件】③城市化水平高,④人們有飲用牛奶的習慣,對乳畜產品需求量大。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1.根據工業主要區位因素的不同,把工業分為五種型別:

課本P61圖4.6

2.魯爾區發展的區位條件: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②離鐵礦較近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交通⑤廣闊的市場3. 魯爾區衰落的主要原因:①生產結構單一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鋼鐵過剩 ④新技術革命的衝擊 ⑤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汙染嚴重。

4.魯爾區綜合整治措施:①調整工業結構 ②調整工業佈局 ③發展第三產業 ④優化環境 5. 新興工業與傳統工業比較

:

6. 高技術工業的特點有: ①科技人員比例高②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週期短③投入中 的研究開發費用多④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7. 影響電子工業佈局的條件有: ① 知識、技術密集(主導因素)② 空氣潔淨,環境優美 ③ 有現代化的高速交通運輸條件。

8. “矽谷”迅速崛起的有利條件有: ①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 ②氣候宜人(地中海氣候) ③交通便捷 ④全世界的人才高地(知識和技術密集) ⑤市場穩定(軍事訂貨) ⑥優越的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

第五章 交通運輸佈局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第六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1.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

2.在可持續發展複合系統中,生態持續發展是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是條件,社會持續發展是目的。

地理必修知識點總結 篇7

世界各區域資源分佈:

一、東亞:

1、朝鮮境內有豐富的森林、礦產資源;

2、日本國內森林資源、水利資源、漁業資源豐富;

二、東南亞:

1、礦產以錫、石油為主;

2、種植業發達:(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

(4)泰國:水稻;

三、南亞:

1、印度礦產主要以煤、鐵、錳礦為主,分佈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積大;茶葉、小麥等出口;

四、中亞:

1、小麥,棉花,畜產品;

2、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分佈在裡海沿岸);

五、西亞和北非:

1、石油資源豐富:分佈在波斯灣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內,儲量佔世界的一半,開採量為1/4,出口量第一:

2、特產: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欖油、阿富汗紫蓋皮羊毛、伊拉克椰棗;

3、北非的鐵礦分佈在利比亞、埃及與蘇丹境內,磷分佈在西部沿海地區;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礦產:金剛石、錫、鋼鐵、鋁,銅(尚比亞),黃金(南非)、鐵(利比亞),石油(奈及利亞)鈿礦(南非);

2、水利資源豐富:世界第二;

3、動物資源豐富:獅子,大象,猩猩;

4、生物資源豐富:可可,丁香,劍麻;

七、西歐:

1、礦產:煤(大不列顛島)、鐵(大不列顛島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遊資源—人文景觀,自然景觀;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森林資源(第一);

2、水力資源;

3、礦產:石油(西伯利亞平原、東歐平原),天然氣,煤(中西伯利亞高原、東海岸),鐵礦(東歐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有色金屬(錳銅鋁鋅);

九、北美:

1、礦產:煤(美國東北部),鐵,石油,天然氣,鋼金鋁鋅—有色金屬(美國西部);

2、森林(寒帶針葉林,溫帶闊葉林),草場,水力——美國;

3、加拿大——森林(為原料,新聞紙加工),石油,鐵,煤,鎳(佔世界80%),漁業資源豐富;

十、拉丁美洲:

1、礦產:石油(墨西哥東南沿海,委內瑞拉沿海),鐵,錳(巴西高原東部),銅(智利世界最多),銀(墨西哥安第斯山脈);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紅木,烏木);

4、經濟作物(咖啡,香蕉,甘蔗);十一、大洋洲:

1、礦產—鐵(塔斯馬尼亞島),煤(澳大利亞東部沿海);

2、稀有動物—鴨嘴獸;

十二、南極:

1、礦產—煤,鐵,石油,天然氣,生物,淡水;

2、生物—企鵝(鳥類),海豹,鯨,磷蝦;

3、淡水水庫;

十三、北極:

1、豐富生物資源:北極熊,海豹;

2、礦產:煤(30億噸),石油(100—200億桶),天然氣;

地理必修知識點總結 篇8

氣壓

中心氣壓水平氣流方向垂直氣流方向中心天氣狀況舉例其它影響

氣旋低北逆南順向上陰雨亞洲低壓沿槽線形成鋒面

反氣旋高南順北逆向下晴亞洲高壓

鋒面氣旋(重要!)

要求:圖上每一個天氣系統的識別;

不同地點所受天氣系統的控制及出現的天氣現象

8、地理位置、大氣環流、地形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氣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緯度位置:決定太陽輻射——氣候差異的最基本原因——決定熱量或氣溫

B海陸位置:

例如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溫差小,溼度較大;大陸性反之

大陸東岸季風氣候形成是由於海陸之間的熱力性質的差異

大氣環流(氣壓帶和風帶)

特點:雙重性質——各緯度、海陸之間水熱交換;直接控制某地氣候特點(水熱狀況)

下墊面(地表狀況);最近地面大氣直接熱源與水源

其它影響氣候的因素:人類活動、洋流(寒流降溫減溼;暖流增溫增溼)

氣候型別

氣候特點(會判斷氣溫降水圖;會描述)

氣候要素:氣溫、降水

以溫定帶——月均溫在15度以上,為熱帶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15度,為亞熱帶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以下,溫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外)

以水定型——熱帶氣候分為四種: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乾旱;

熱帶季風氣候:旱雨兩季

熱帶草原氣候:旱雨兩季

亞熱帶氣候分為兩種:

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冬雨夏幹

溫帶氣候分為三種:

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少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溼潤

氣候成因

季風氣候成因:三種季風氣候

氣壓帶和風帶交替控制氣候:

地中海氣候(副高和西風);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和赤道低壓)

單一氣壓帶和風帶控制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壓);溫帶海洋性氣候(西風)

氣候分佈

大陸東岸氣候:三種季風氣候

大陸西岸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大陸內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