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地理考試後的總結(精選12篇)

欄目: 個人工作總結 / 釋出於: / 人氣:2.41W

地理考試後的總結 篇1

作為中學教學重要指揮棒--大學聯考,其功能已從過去的"選拔"模式(即遴選少數尖子學生),逐步轉變為"淘汰"模式(即將不能適應大學學習的人加以分離)。大學聯考命題的指導思想已由知識立意轉變為能力立意,近年來,越來越強調有助於素質教育,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針對新形勢,高三地理教學應從教學思想、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技術等方面入手,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科學的思維為重要目標。

地理考試後的總結(精選12篇)

一、全面安排,重基礎

高三地理教學實際上是對中學階段地理學習內容的全面複習,從20__年起廣東省省大學聯考採用的模式是3+綜合+X(綜合為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六科綜合,X為六科中任選取一科,即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有所專。)。根據有關檔案精神,大學聯考綜合考試地理學科以《高中地理教學大綱》為依據,考必修課的內容;綜合總分中地理學科佔綜合總分佔20%左右,測試既有學科內的綜合(約佔60-70%)也有跨學科的綜合內容(佔20%)。

綜合科目,首先是學科內的綜合,其次才是跨學科的綜合 。跨學科的綜合試題佔一定比例,其比重將隨著普通中學教學改革的深入逐步加大。也就 是說,綜合能力測試主要是指學科內的綜合,哪怕是跨學科的綜合也是建立在各學科教學基礎上的綜合。因此,目前的中學地理教學應把精力放在結合本學科教學,努力培養學生地理 綜合能力。只有保證了雙基教學的傳統優勢,教給學生紮實的基本功,動用知識解 決綜合問題才會有堅定的基礎,切勿在跨學科綜合上猜題押寶。因此,高三地理複習應該重基礎,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必須以學科知識為載體。

如何安排高三年級的教學工作呢?首先根據大學聯考的總體要求和學生的學情,制定了高三年級總體複習計劃,在思想上對大學聯考有一個較為正確的認識,並對高三的複習有一個全面的瞭解。高三年級的總體複習計劃大體上分為二個部分,即時間安排和內容安排。時間安排分為周課時安排和複習階段安排,具體情況為:每週2課時,第一輪複習時間為20_年9月~20_年2月,第二輪複習時間為3月1日~4月14日,第三輪複習時間為4月16日~5月24日,6月份為總複習。內容安排以高中地理教材為主,將國中地理內容有機地融合進去。具體地分為三塊,即自然地理基礎知識、人文地理、區域地理。

自然地理基礎知識以高中地理上冊自然地理內容為主,將國中地理中的時區和區時、經緯線、地球和地球的運動等內容結合進來,補充地圖、地形、等值線等內容,用15個課時完成;人文地理以高一下冊教材為主,適當結合區域地理的有關內容,用15個課時完成;區域地理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世界和中國的主要區域,以及世界上的主要國家,用10個課時完成;這些知識的"梳理"均在第一輪複習中完成,按2課時/周計算,高三第一學期的總課時為40課時,考慮到節假日的因素,故將第一輪複習延至第二學期開學。

第二輪複習側重學科內的綜合,形成知識網路,構成學科體系,強調訓練、點評。第三輪複習注重專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理論聯絡實際。總複習階段主要查漏補缺,適當進行跨學科綜合複習,並進行考前指導、心理訓練等。我們分別在20__年3月25日、5月12日參加佛山第一、二模擬考綜合測試卷,統一把握在全市中的複習情況和效果,並及時進行質量分析,向分管教學校長和分管主任通報情況,便於對高三的教學進行全面的監控和調控。

把握系統,兼顧區域

教育部規定:新大學聯考地理只考必修課內容(暫不考高三選修教材內容)。這無 疑給中學地理 教師增加了一個難題,因為高中地理必修內容為系統地理,而選修教材為區域地理(中國、 世界),不考選修課內容,是否意味著不用複習區域地理的相關內容。另一方面,國中地理 必修課內容也是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再加上系統地理是建立在區域地理基礎之上的。區域 性是地理學科的基本特徵之一,任何系統地理的知識只有落實到某一區域範圍內才能得以分 析和解決,丟開區域地理,系統地理只能是空中樓閣。

但是如果在高三地理複習中花較大的 精力去複習區域地理,一方面課時不允許(注:高三地理課為每週2課時),另一 方面也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與大學聯考改革的初衷相違背。如何處理這兩者的關係,根 據大學聯考命題原則:以高中地理為主,兼顧國中地理和近幾年上海、廣東的大學聯考試題的題型, 以區域地理(圖表、資料)為材料,運用系統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斷、評析某一國家或地區的 地理特徵和現實存在的某種地理現象,認為目前的大學聯考地理複習應把握系統地理,兼顧區域 地理,即複習時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高中系統地理上,當涉及到相關國中區域地理時,則適當 拓寬補充,特別是人文地理知識,更要注重與區域地理的聯絡,只有把各種人文地理的現象 落實到具體的區域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複習高中地理“氣候”內容時 ,應從氣候型別的分佈規律入手,運用世界和中國氣候分佈圖,補充複習各大洲和中國氣候 型別的分佈:複習中國四大工業基地時,則要補充複習遼中南、京津唐、滬寧杭、珠江三角 洲的區域圖,並從地理位置、資源、能源、農業、交通等區域要素入手,分析評價四大工業 基地的特點及發展方向等等。 在整個高三複習過程中,把全面打好基礎放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對這一屆高三學生,地理基礎比較薄弱,我覺得應該先在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厚實的基礎,就談不上更高層次能力的培養。

二、培養能力,重方法

綜合能力考試題往往以“問題立意”,其試題必然源於教材,卻又高於教材,源於單科知 識,卻又融合各科(或各部分)知識,這就要求各學科的教學要加強聯絡和相互溝通,努力探 索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交叉、整合的途徑,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和綜合運用不同 學科知識,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新的考試模式,強調對學生能力的要求,因此,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是高三地理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不意味著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為發明家,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主要是滲透於平時每節課的教學中。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應該有一個立足點,對於高三學生來說這個"點"可以定位在"理解"這個層次上。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教材中的基本內容,需要學生理解、掌握,這種"理解"的要求是什麼?學生怎樣將這種"理解"表現出來?這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的關鍵。

在課堂教學中發現,相當一部分地理課的狀況是:教師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問題,學生帶著問題看書,回答問題基本上是念書。學生沒有對所學內容消化吸收,沒有把所學的內容變成自己的"東西"表述出來,這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解,教學效果亦大打折扣。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抓住所學知識的關鍵詞和中心思想,並且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這樣就真正理解了,也真正學會了。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內容分析、解決一些具體問題,理解聯絡實際,這個過程中潛在著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如果能很好地引導和挖掘,學生的學習能力會大大提高。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材工。在每一部分知識學習前,教師應儘可能介紹針對性的學習方法,如區域地理的複習面廣量大,只有讓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如區域地理的複習首先要把握某一區域的地理位置(包括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相對位置),再進一步研究該區域的自然條件(地形、氣候、河流、植被、自然資源等)、人文狀況(如人口、民族、宗教、工、農業生產部門、佈局、交通、城市等)。在評講試題時,也應講解題方法,如材料題的解題方法,解答跨學科的選擇題的思維步驟可以概括為:認真審題,接受資訊——資訊篩選——聯絡地理有關章節的知識點——運用地理知識進推理——遷移有關知識找出內在聯絡——進行推理解決問題。

解答跨學科綜合問答題或論述題既要開啟思路有話可說,又不必過分展開,回答問題要開門見山地闡明觀點,確定答題的範圍、重點和層次,文字要簡潔、明確、通順,防止“有骨無肉”或“畫蛇添足。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從已定的材料(文字材料、影象材料)中,獲取有用資訊,有效解決問題。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因為,最終參加大學聯考的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所以,教師應該把方法教給學生,把思考留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

為了讓教師更好地教會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我校組織教師做了有關這一方面的專門講座,還把有關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印發給每個高三的學生這些對學生,尤其是對像我校這樣檔次的學生大有裨益。

綜合考試強調“遵循教學大綱,又不拘於教學大綱。”並不是說綜合考試是超綱考試,它 所反對的是對大綱知識點的死記硬背,提倡的是對大綱所規定知識的靈活運用和綜合運用。 因此,目前的中學地理教學應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在此 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去聯絡實際,去與其它學科綜合、滲 透。 在基礎知識教學上,應重視基礎知識的及時梳理、歸納、使之系統化,引導學生建立合理的 知識結構。

在培養能力上,應強化學科特點,地理學科的區域性、綜合性特徵,決定了運用 圖表、資料說明問題是地理學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地理試題的設計,要用各種形式的圖表 及文字、資料材料等來表現地理事實、概念或規律,要求合理運用已學的知識、掌握的研究 方法、形成的觀念去闡釋、分析、判斷、評析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地理特徵和現實存在的某種 地理現

三、聯絡實際,關注生活,重熱點

大學聯考模式改革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讓學生從課本中走出來,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熱點,考試發展方向是趨向學以致用,(目前提出的如研究性學習其目的就是這樣)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理論聯絡實際,避免死讀書,讀死書。

地理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係的一門科學。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和理解整個世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為適應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打下必要的基礎。

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過去是,現在仍然是地理大學聯考內容的主旋律,教師要引導學生重視地理時政的新聞報道,把學習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全球發展戰略緊密地聯絡在一起。要求學生用已學過的知識、掌握的研究方法、形成的理念來闡釋、分析、判斷、評價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地理特徵和現實存在的某種地理現象;通過這些社會焦點和熱點問題的分析,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 趣,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而且從中還可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此外,重視地理實踐活動,在高一、高二,教師應多創造條件,而校領導應多多支援,通過野外考察、社會調查、天文觀測、氣象測量、環境檢測、巖體鑑定等活動,增強感性活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探究性學習)

在高三地理教學過程中,我們提供了一些與現實生活有關的熱點問題和熱點地區,如環境問題、資源問題、能源問題、人口問題、洪澇災害問題、____偽科學問題、西部大開發問題、中國臺灣問題、中東問題、巴以地區、克什米爾地區、科索沃(北約轟炸我南使館)、哈瓦拉(南方首腦會議)、俄羅斯車臣問題、紐西蘭和澳大利亞(亞太經合組織第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朝鮮問題、20__年奧運、中國加入WTO、北京申奧、等等。政治、歷史、地理學科滲透的專題研究課還有:(1)中國季風氣候與歷代水利建設;(2)經濟結構戰略調整;(3)經濟一體化與中國加入WTO;(4)環太平洋經濟發展趨勢;(5)國際經濟新秩序;

(6)石油提價對世界經濟的影響;(7)假日經濟;(8)城市化程序與小城鎮化;(9)多極化問題;(10)黃河流域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經濟發展;(11)長江流域經濟發展;(12)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13)維護祖國統一,反對外來勢力侵略等。(還有諸如這些問題是世界和中國正在或已經發生的重大事件,作為高中畢業生,應該對這些問題有一個基本的和正確的認識。大學聯考不迴避熱點問題。

如何學習、研究這些專題呢?教師應引導學生緊扣教材內容,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理解這些問題,學生亦可以有獨特的見解,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有的專題不僅僅侷限於地理學科,還涉及到文科綜合,甚至更多學科的知識。如中國臺灣問題,可以從花蓮地震入手,複習有關地震和地震分佈知識,再聯絡到中國臺灣的氣候、地形、河流、自然資源以及經濟等知識,還可以從地理學科延伸出去,如海峽兩岸關係、歷史上中央政府對中國臺灣的管轄情況等。總之,設計這些專題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串起來、用起來,有利於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也加強了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四、提高效率,重媒體

現代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為課堂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機,使得課堂教學的效率大大提高。地理學科比較側重於巨集觀地研究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和陸地環境,以及人類與環境的相互關係,很多地理現象無法直接觀察到,因此,電教媒體的使用對於地理課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如何使用電教媒體提高高三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呢?關鍵在於依據地理學科的特點,處理好教材、學生、教師等教學過程諸要素之間的關係,使得電教媒體真正為地理教學服務。在高三地理複習中,電教媒體的作用和優勢應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緊扣教材內容,突出重點,化解難點;儘可能多的提供大量資訊材料;幫助學生構建空間概念;有利於表現個別地理要素特徵及相互關係;為師生共同完成訓練題提供方便;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興趣等。

在高三地理課堂教學中,運用電教媒體輔助地理教學,課堂教學時間大大節省,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如在複習自然地理部分"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帶"這部分內容時,用電腦多媒體輔助教學,二個課時就較好的完成了既定的教學任務。整個課堂教學思路清晰、重點突出、講練結合,從課堂的反饋情況來看,學生對主要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令人滿意。

總之,文科綜合考試模式下的高三地理教學,應突出基礎、強調能力、注重聯絡生活實際,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地理考試後的總結 篇2

作為中學教學重要指揮棒--大學聯考,其功能已從過去的"選拔"模式(即遴選少數尖子學生),逐步轉變為"淘汰"模式(即將不能適應大學學習的人加以分離)。大學聯考命題的指導思想已由知識立意轉變為能力立意,近年來,越來越強調有助於素質教育,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針對新形勢,高三地理教學應從教學思想、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技術等方面入手,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科學的思維為重要目標。

一、全面安排,重基礎

高三地理教學實際上是對中學階段地理學習內容的全面複習,從20xx年起廣東省省大學聯考採用的模式是3+綜合+X(綜合為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六科綜合,X為六科中任選取一科,即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有所專。)。根據有關檔案精神,大學聯考綜合考試地理學科以《高中地理教學大綱》為依據,考必修課的內容;綜合總分中地理學科佔綜合總分佔20%左右,測試既有學科內的綜合(約佔60-70%)也有跨學科的綜合內容(佔20%)。

綜合科目,首先是學科內的綜合,其次才是跨學科的綜合 。跨學科的綜合試題佔一定比例,其比重將隨著普通中學教學改革的深入逐步加大。也就 是說,綜合能力測試主要是指學科內的綜合,哪怕是跨學科的綜合也是建立在各學科教學基礎上的綜合。因此,目前的中學地理教學應把精力放在結合本學科教學,努力培養學生地理 綜合能力。只有保證了雙基教學的傳統優勢,教給學生紮實的基本功,動用知識解 決綜合問題才會有堅定的基礎,切勿在跨學科綜合上猜題押寶。因此,高三地理複習應該重基礎,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必須以學科知識為載體。

如何安排高三年級的教學工作呢?首先根據大學聯考的總體要求和學生的學情,制定了高三年級總體複習計劃,在思想上對大學聯考有一個較為正確的認識,並對高三的複習有一個全面的瞭解。高三年級的總體複習計劃大體上分為二個部分,即時間安排和內容安排。時間安排分為周課時安排和複習階段安排,具體情況為:每週2課時,第一輪複習時間為20xx年9月~20xx年2月,第二輪複習時間為3月1日~4月14日,第三輪複習時間為4月16日~5月24日,6月份為總複習。內容安排以高中地理教材為主,將國中地理內容有機地融合進去。具體地分為三塊,即自然地理基礎知識、人文地理、區域地理。

自然地理基礎知識以高中地理上冊自然地理內容為主,將國中地理中的時區和區時、經緯線、地球和地球的運動等內容結合進來,補充地圖、地形、等值線等內容,用15個課時完成;人文地理以高一下冊教材為主,適當結合區域地理的有關內容,用15個課時完成;區域地理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世界和中國的主要區域,以及世界上的主要國家,用10個課時完成;這些知識的"梳理"均在第一輪複習中完成,按2課時/周計算,高三第一學期的總課時為40課時,考慮到節假日的因素,故將第一輪複習延至第二學期開學。

第二輪複習側重學科內的綜合,形成知識網路,構成學科體系,強調訓練、點評。第三輪複習注重專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理論聯絡實際。總複習階段主要查漏補缺,適當進行跨學科綜合複習,並進行考前指導、心理訓練等。我們分別在20xx年3月25日、5月12日參加佛山第一、二模擬考綜合測試卷,統一把握在全市中的複習情況和效果,並及時進行質量分析,向分管教學校長和分管主任通報情況,便於對高三的教學進行全面的監控和調控。

把握系統,兼顧區域

教育部規定:新大學聯考地理只考必修課內容(暫不考高三選修教材內容)。這無 疑給中學地理 教師增加了一個難題,因為高中地理必修內容為系統地理,而選修教材為區域地理(中國、 世界),不考選修課內容,是否意味著不用複習區域地理的相關內容。另一方面,國中地理 必修課內容也是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再加上系統地理是建立在區域地理基礎之上的。區域 性是地理學科的基本特徵之一,任何系統地理的知識只有落實到某一區域範圍內才能得以分 析和解決,丟開區域地理,系統地理只能是空中樓閣。

但是如果在高三地理複習中花較大的 精力去複習區域地理,一方面課時不允許(注:高三地理課為每週2課時),另一 方面也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與大學聯考改革的初衷相違背。如何處理這兩者的關係,根 據大學聯考命題原則:以高中地理為主,兼顧國中地理和近幾年上海、廣東的大學聯考試題的題型, 以區域地理(圖表、資料)為材料,運用系統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斷、評析某一國家或地區的 地理特徵和現實存在的某種地理現象,認為目前的大學聯考地理複習應把握系統地理,兼顧區域 地理,即複習時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高中系統地理上,當涉及到相關國中區域地理時,則適當 拓寬補充,特別是人文地理知識,更要注重與區域地理的聯絡,只有把各種人文地理的現象 落實到具體的區域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複習高中地理“氣候”內容時 ,應從氣候型別的分佈規律入手,運用世界和中國氣候分佈圖,補充複習各大洲和中國氣候 型別的分佈:複習中國四大工業基地時,則要補充複習遼中南、京津唐、滬寧杭、珠江三角 洲的區域圖,並從地理位置、資源、能源、農業、交通等區域要素入手,分析評價四大工業 基地的特點及發展方向等等。 在整個高三複習過程中,把全面打好基礎放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對這一屆高三學生,地理基礎比較薄弱,我覺得應該先在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厚實的基礎,就談不上更高層次能力的培養。

二、培養能力,重方法

綜合能力考試題往往以“問題立意”,其試題必然源於教材,卻又高於教材,源於單科知 識,卻又融合各科(或各部分)知識,這就要求各學科的教學要加強聯絡和相互溝通,努力探 索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交叉、整合的途徑,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和綜合運用不同 學科知識,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新的考試模式,強調對學生能力的要求,因此,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是高三地理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不意味著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為發明家,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主要是滲透於平時每節課的教學中。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應該有一個立足點,對於高三學生來說這個"點"可以定位在"理解"這個層次上。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教材中的基本內容,需要學生理解、掌握,這種"理解"的要求是什麼?學生怎樣將這種"理解"表現出來?這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的關鍵。

地理考試後的總結 篇3

本學期我擔任了七年級年級六個班的地理教學工作。在教學工作中,我能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勤勤懇懇,潛心研究,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為了更好的搞好以後的教學工作,現對本學期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認真備課,努力上好每堂課。

1、認真鑽研課標,吃透教材,把握全冊教材的知識目標、教學要求,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學生。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為此,我除了讀好教師用書之外,經常上網搜尋有關地理方面的知識,包括課例,反思,經驗,課件,試題和知識材料等等。

2、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緊抓課堂教學不放鬆,向45分鐘要質量。採用多種方法(謎語、詩歌、諺語、小故事、順口溜等)來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儘可能多地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是鮮活的,就在身邊。

3、強化讀圖、用圖、分析圖的訓練。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對地理圖表的理解、分析、運用能力的培養。在這學期的教學中,我在上課的時候都要把世界地圖掛在黑板上,從一開題始我就給學生強調地圖的重要性,也在不斷的教學中培養他們讀圖分析能力,就是讓學生明白,地理教學尤其是世界地理教學必須學會識圖。教學中我善於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地圖知識,重點掌握最基本的地圖閱讀和使用方法,培養學生的影象思維能力,掌握讀圖技巧,將所學知識落實到地圖上。熟練地掌握圖文轉換方法,逐步建立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相互聯絡,完成對地理事物的準確定位,對重要大洲和重要國家的準確位置的掌握。

4、重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環境保護意識、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養。

二、做好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

在課後,特別是在複習階段,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後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

三、積極參加教研活動,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水平。

積極進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學習、與運用實踐。現正值教學改革的新時期,一場教育的革命正在興起,尤其以新教材為代表的教育教學思想蓬勃發展,只有融入這時代的步伐,才能適應教育的發展。我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教研教改的活動,把學習的方法應用到實踐中來。

四、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本學期期中、期末考試所任教班級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學生對學好地理充滿信心。

五、幾點體會

1、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學中一定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調整、重組、刪減和補充,避免“教”教材。對教材知識點的講授力求全面,讓學生理解,學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

2、要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

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注意分層教學,重視中等以下學生的學習,充分調動每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地理教學中要求教師做到“精、細”,教師備課要精,知識點要抓細。為此,“精導”是實現自主學習的關鍵,“實學”是實現自主學習的根本。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輸,多一些討論,少一些講解”。

3、強化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能力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夯實基礎,注重課堂教學,提高教學實效,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課堂反饋落到實處。同時儘量創設情景,融基礎知識於生活、生產的實際問題之中,多讓學生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釋日常生活現象,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地理考試後的總結 篇4

作為中學教學重要指揮棒--大學聯考,其功能已從過去的"選拔"模式(即遴選少數尖子學生),逐步轉變為"淘汰"模式(即將不能適應大學學習的人加以分離)。大學聯考命題的指導思想已由知識立意轉變為能力立意,近年來,越來越強調有助於素質教育,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針對新形勢,高三地理教學應從教學思想、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技術等方面入手,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科學的思維為重要目標。

一、全面安排,重基礎

高三地理教學實際上是對中學階段地理學習內容的全面複習,從20__年起廣東省省大學聯考採用的模式是3+綜合+X(綜合為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六科綜合,X為六科中任選取一科,即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有所專。)。根據有關檔案精神,大學聯考綜合考試地理學科以《高中地理教學大綱》為依據,考必修課的內容;綜合總分中地理學科佔綜合總分佔20%左右,測試既有學科內的綜合(約佔60-70%)也有跨學科的綜合內容(佔20%)。

綜合科目,首先是學科內的綜合,其次才是跨學科的綜合 。跨學科的綜合試題佔一定比例,其比重將隨著普通中學教學改革的深入逐步加大。也就 是說,綜合能力測試主要是指學科內的綜合,哪怕是跨學科的綜合也是建立在各學科教學基礎上的綜合。因此,目前的中學地理教學應把精力放在結合本學科教學,努力培養學生地理 綜合能力。只有保證了雙基教學的傳統優勢,教給學生紮實的基本功,動用知識解 決綜合問題才會有堅定的基礎,切勿在跨學科綜合上猜題押寶。因此,高三地理複習應該重基礎,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必須以學科知識為載體。

如何安排高三年級的教學工作呢?首先根據大學聯考的總體要求和學生的學情,制定了高三年級總體複習計劃,在思想上對大學聯考有一個較為正確的認識,並對高三的複習有一個全面的瞭解。高三年級的總體複習計劃大體上分為二個部分,即時間安排和內容安排。時間安排分為周課時安排和複習階段安排,具體情況為:每週2課時,第一輪複習時間為20_年9月~20_年2月,第二輪複習時間為3月1日~4月14日,第三輪複習時間為4月16日~5月24日,6月份為總複習。內容安排以高中地理教材為主,將國中地理內容有機地融合進去。具體地分為三塊,即自然地理基礎知識、人文地理、區域地理。

自然地理基礎知識以高中地理上冊自然地理內容為主,將國中地理中的時區和區時、經緯線、地球和地球的運動等內容結合進來,補充地圖、地形、等值線等內容,用15個課時完成;人文地理以高一下冊教材為主,適當結合區域地理的有關內容,用15個課時完成;區域地理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世界和中國的主要區域,以及世界上的主要國家,用10個課時完成;這些知識的"梳理"均在第一輪複習中完成,按2課時/周計算,高三第一學期的總課時為40課時,考慮到節假日的因素,故將第一輪複習延至第二學期開學。

第二輪複習側重學科內的綜合,形成知識網路,構成學科體系,強調訓練、點評。第三輪複習注重專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理論聯絡實際。總複習階段主要查漏補缺,適當進行跨學科綜合複習,並進行考前指導、心理訓練等。我們分別在20__年3月25日、5月12日參加佛山第一、二模擬考綜合測試卷,統一把握在全市中的複習情況和效果,並及時進行質量分析,向分管教學校長和分管主任通報情況,便於對高三的教學進行全面的監控和調控。

把握系統,兼顧區域

教育部規定:新大學聯考地理只考必修課內容(暫不考高三選修教材內容)。這無 疑給中學地理 教師增加了一個難題,因為高中地理必修內容為系統地理,而選修教材為區域地理(中國、 世界),不考選修課內容,是否意味著不用複習區域地理的相關內容。另一方面,國中地理 必修課內容也是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再加上系統地理是建立在區域地理基礎之上的。區域 性是地理學科的基本特徵之一,任何系統地理的知識只有落實到某一區域範圍內才能得以分 析和解決,丟開區域地理,系統地理只能是空中樓閣。

但是如果在高三地理複習中花較大的 精力去複習區域地理,一方面課時不允許(注:高三地理課為每週2課時),另一 方面也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與大學聯考改革的初衷相違背。如何處理這兩者的關係,根 據大學聯考命題原則:以高中地理為主,兼顧國中地理和近幾年上海、廣東的大學聯考試題的題型, 以區域地理(圖表、資料)為材料,運用系統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斷、評析某一國家或地區的 地理特徵和現實存在的某種地理現象,認為目前的大學聯考地理複習應把握系統地理,兼顧區域 地理,即複習時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高中系統地理上,當涉及到相關國中區域地理時,則適當 拓寬補充,特別是人文地理知識,更要注重與區域地理的聯絡,只有把各種人文地理的現象 落實到具體的區域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複習高中地理“氣候”內容時 ,應從氣候型別的分佈規律入手,運用世界和中國氣候分佈圖,補充複習各大洲和中國氣候 型別的分佈:複習中國四大工業基地時,則要補充複習遼中南、京津唐、滬寧杭、珠江三角 洲的區域圖,並從地理位置、資源、能源、農業、交通等區域要素入手,分析評價四大工業 基地的特點及發展方向等等。 在整個高三複習過程中,把全面打好基礎放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對這一屆高三學生,地理基礎比較薄弱,我覺得應該先在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厚實的基礎,就談不上更高層次能力的培養。

二、培養能力,重方法

綜合能力考試題往往以“問題立意”,其試題必然源於教材,卻又高於教材,源於單科知 識,卻又融合各科(或各部分)知識,這就要求各學科的教學要加強聯絡和相互溝通,努力探 索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交叉、整合的途徑,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和綜合運用不同 學科知識,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新的考試模式,強調對學生能力的要求,因此,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是高三地理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不意味著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為發明家,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主要是滲透於平時每節課的教學中。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應該有一個立足點,對於高三學生來說這個"點"可以定位在"理解"這個層次上。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教材中的基本內容,需要學生理解、掌握,這種"理解"的要求是什麼?學生怎樣將這種"理解"表現出來?這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的關鍵。

地理考試後的總結 篇5

本學期我任教七年級二個班的地理教育教學工作。在學校的教學常規指導下,兢兢業業,紮實刻苦,圓滿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取得了較好的實效。現歸納兩個方面:

一、學生基本情況

經過前期的學習,學生已經瞭解一部分地理知識,但馬上要完整、系統地學習地理知識,同學們顯得力不從心、無從下手。因此,在本學期地理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充分發揮地理趣味性的功能,從學生的年齡出發,尊重他們的語言習慣和審美情趣,儘量避開生澀的地理專業術語,摒棄板著面孔說教的教風,儘可能多地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是鮮活的,就在身邊。一學期下來,同學們對地理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並逐漸產生了興趣,也開始慢慢認識到學習地理與生活的關係,對地理有一個全新的認識,認識到了學習地理的重要性。學生們開始重視地理學科這位新朋友。

二、教學工作情況

1、積極進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學習、與運用實踐。現正值教學改革的新時期,本學期,我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教研教改的活動,把學習的方法應用到實踐中來。本學期學校搞了教師公開課,我也積極的參加。在整個公開課的活動中,我學會了許多,在以後工作和學習中去我將會更加積極、主動。

2、學以致用,課程整合,探索教育教學的新模式。本學期,我大膽嘗試,積極進行地理教學與資訊科技的整合,摸索最佳的教育教學方法,有效的提高教學實效。課件教學相結合,充分發揮各個模式的優長,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3、地理教學讓學生樹立了可持續發展觀念。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認識到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通過地理環境中的各種資源發展生產。在利用合理時,就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利用不當時,則會出現生態平衡遭受破壞、環境被汙染等危及人類生存的問題。這樣就體現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來”的宗旨。在教學過程中,我用事實做材料,使學生認識不同地區和國家的居民,如何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發展生產和社會進步,以及不同的國家所出現的程度不同的環境、資源、人口等問題,增強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4、通過地理教學更能啟迪學生的智慧,也促進了他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意識。每位同學都懷著對世界的渴望,對自然的依戀。渴望認識這個世界,除了自身的社會生活體驗之外,通過地理提高著自己的認知。地理教學也要求我們貫徹讓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方針和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介面向未來的精神,要求我們去培養有理想、有抱負、有責任感的人。

5、在教學時,我注意學生智慧的發展,注意地理知識聯絡生活實際,聯絡時事地理事件,為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打下基礎,讓學生更多地瞭解到一些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國際事務及學生生活等方面與地理教學內容有關的事例,增加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擴充套件了學生的視野,瞭解了我們祖國的土地遼闊、資源豐富,從而更加熱愛它。同時也意識到我們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少的現狀,培養了孩子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激發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從而從現在就樹立起為社會主義祖國奉獻的志向。

總之,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要堅持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反思,不斷調整,不斷提高的原則,以嶄新的姿態去迎接新學年的到來。

地理考試後的總結 篇6

作為中學教學重要指揮棒--大學聯考,其功能已從過去的"選拔"模式(即遴選少數尖子學生),逐步轉變為"淘汰"模式(即將不能適應大學學習的人加以分離)。大學聯考命題的指導思想已由知識立意轉變為能力立意,近年來,越來越強調有助於素質教育,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針對新形勢,高三地理教學應從教學思想、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技術等方面入手,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科學的思維為重要目標。

一、全面安排,重基礎

高三地理教學實際上是對中學階段地理學習內容的全面複習,從20xx年起廣東省省大學聯考採用的模式是3+綜合+X(綜合為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六科綜合,X為六科中任選取一科,即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有所專。)。根據有關檔案精神,大學聯考綜合考試地理學科以《高中地理教學大綱》為依據,考必修課的內容;綜合總分中地理學科佔綜合總分佔20%左右,測試既有學科內的綜合(約佔60-70%)也有跨學科的綜合內容(佔20%)。

綜合科目,首先是學科內的綜合,其次才是跨學科的綜合 。跨學科的綜合試題佔一定比例,其比重將隨著普通中學教學改革的深入逐步加大。也就 是說,綜合能力測試主要是指學科內的綜合,哪怕是跨學科的綜合也是建立在各學科教學基礎上的綜合。因此,目前的中學地理教學應把精力放在結合本學科教學,努力培養學生地理 綜合能力。只有保證了雙基教學的傳統優勢,教給學生紮實的基本功,動用知識解 決綜合問題才會有堅定的基礎,切勿在跨學科綜合上猜題押寶。因此,高三地理複習應該重基礎,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必須以學科知識為載體。

如何安排高三年級的教學工作呢?首先根據大學聯考的總體要求和學生的學情,制定了高三年級總體複習計劃,在思想上對大學聯考有一個較為正確的認識,並對高三的複習有一個全面的瞭解。高三年級的總體複習計劃大體上分為二個部分,即時間安排和內容安排。時間安排分為周課時安排和複習階段安排,具體情況為:每週2課時,第一輪複習時間為20xx年9月~20xx年2月,第二輪複習時間為3月1日~4月14日,第三輪複習時間為4月16日~5月24日,6月份為總複習。內容安排以高中地理教材為主,將國中地理內容有機地融合進去。具體地分為三塊,即自然地理基礎知識、人文地理、區域地理。

自然地理基礎知識以高中地理上冊自然地理內容為主,將國中地理中的時區和區時、經緯線、地球和地球的運動等內容結合進來,補充地圖、地形、等值線等內容,用15個課時完成;人文地理以高一下冊教材為主,適當結合區域地理的有關內容,用15個課時完成;區域地理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世界和中國的主要區域,以及世界上的主要國家,用10個課時完成;這些知識的"梳理"均在第一輪複習中完成,按2課時/周計算,高三第一學期的總課時為40課時,考慮到節假日的因素,故將第一輪複習延至第二學期開學。

第二輪複習側重學科內的綜合,形成知識網路,構成學科體系,強調訓練、點評。第三輪複習注重專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理論聯絡實際。總複習階段主要查漏補缺,適當進行跨學科綜合複習,並進行考前指導、心理訓練等。我們分別在20xx年3月25日、5月12日參加佛山第一、二模擬考綜合測試卷,統一把握在全市中的複習情況和效果,並及時進行質量分析,向分管教學校長和分管主任通報情況,便於對高三的教學進行全面的監控和調控。

把握系統,兼顧區域

教育部規定:新大學聯考地理只考必修課內容(暫不考高三選修教材內容)。這無 疑給中學地理 教師增加了一個難題,因為高中地理必修內容為系統地理,而選修教材為區域地理(中國、 世界),不考選修課內容,是否意味著不用複習區域地理的相關內容。另一方面,國中地理 必修課內容也是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再加上系統地理是建立在區域地理基礎之上的。區域 性是地理學科的基本特徵之一,任何系統地理的知識只有落實到某一區域範圍內才能得以分 析和解決,丟開區域地理,系統地理只能是空中樓閣。

但是如果在高三地理複習中花較大的 精力去複習區域地理,一方面課時不允許(注:高三地理課為每週2課時),另一 方面也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與大學聯考改革的初衷相違背。如何處理這兩者的關係,根 據大學聯考命題原則:以高中地理為主,兼顧國中地理和近幾年上海、廣東的大學聯考試題的題型, 以區域地理(圖表、資料)為材料,運用系統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斷、評析某一國家或地區的 地理特徵和現實存在的某種地理現象,認為目前的大學聯考地理複習應把握系統地理,兼顧區域 地理,即複習時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高中系統地理上,當涉及到相關國中區域地理時,則適當 拓寬補充,特別是人文地理知識,更要注重與區域地理的聯絡,只有把各種人文地理的現象 落實到具體的區域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複習高中地理“氣候”內容時 ,應從氣候型別的分佈規律入手,運用世界和中國氣候分佈圖,補充複習各大洲和中國氣候 型別的分佈:複習中國四大工業基地時,則要補充複習遼中南、京津唐、滬寧杭、珠江三角 洲的區域圖,並從地理位置、資源、能源、農業、交通等區域要素入手,分析評價四大工業 基地的特點及發展方向等等。 在整個高三複習過程中,把全面打好基礎放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對這一屆高三學生,地理基礎比較薄弱,我覺得應該先在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厚實的基礎,就談不上更高層次能力的培養。

二、培養能力,重方法

綜合能力考試題往往以“問題立意”,其試題必然源於教材,卻又高於教材,源於單科知 識,卻又融合各科(或各部分)知識,這就要求各學科的教學要加強聯絡和相互溝通,努力探 索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交叉、整合的途徑,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和綜合運用不同 學科知識,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新的考試模式,強調對學生能力的要求,因此,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是高三地理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不意味著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為發明家,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主要是滲透於平時每節課的教學中。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應該有一個立足點,對於高三學生來說這個"點"可以定位在"理解"這個層次上。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教材中的基本內容,需要學生理解、掌握,這種"理解"的要求是什麼?學生怎樣將這種"理解"表現出來?這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的關鍵。

在課堂教學中發現,相當一部分地理課的狀況是:教師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問題,學生帶著問題看書,回答問題基本上是念書。學生沒有對所學內容消化吸收,沒有把所學的內容變成自己的"東西"表述出來,這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解,教學效果亦大打折扣。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抓住所學知識的關鍵詞和中心思想,並且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這樣就真正理解了,也真正學會了。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內容分析、解決一些具體問題,理解聯絡實際,這個過程中潛在著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如果能很好地引導和挖掘,學生的學習能力會大大提高。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材工。在每一部分知識學習前,教師應儘可能介紹針對性的學習方法,如區域地理的複習面廣量大,只有讓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如區域地理的複習首先要把握某一區域的地理位置(包括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相對位置),再進一步研究該區域的自然條件(地形、氣候、河流、植被、自然資源等)、人文狀況(如人口、民族、宗教、工、農業生產部門、佈局、交通、城市等)。在評講試題時,也應講解題方法,如材料題的解題方法,解答跨學科的選擇題的思維步驟可以概括為:認真審題,接受資訊——資訊篩選——聯絡地理有關章節的知識點——運用地理知識進推理——遷移有關知識找出內在聯絡——進行推理解決問題。

解答跨學科綜合問答題或論述題既要開啟思路有話可說,又不必過分展開,回答問題要開門見山地闡明觀點,確定答題的範圍、重點和層次,文字要簡潔、明確、通順,防止“有骨無肉”或“畫蛇添足。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從已定的材料(文字材料、影象材料)中,獲取有用資訊,有效解決問題。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因為,最終參加大學聯考的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所以,教師應該把方法教給學生,把思考留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

為了讓教師更好地教會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我校組織教師做了有關這一方面的專門講座,還把有關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印發給每個高三的學生這些對學生,尤其是對像我校這樣檔次的學生大有裨益。

綜合考試強調“遵循教學大綱,又不拘於教學大綱。”並不是說綜合考試是超綱考試,它 所反對的是對大綱知識點的死記硬背,提倡的是對大綱所規定知識的靈活運用和綜合運用。 因此,目前的中學地理教學應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在此 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去聯絡實際,去與其它學科綜合、滲 透。 在基礎知識教學上,應重視基礎知識的及時梳理、歸納、使之系統化,引導學生建立合理的 知識結構。

在培養能力上,應強化學科特點,地理學科的區域性、綜合性特徵,決定了運用 圖表、資料說明問題是地理學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地理試題的設計,要用各種形式的圖表 及文字、資料材料等來表現地理事實、概念或規律,要求合理運用已學的知識、掌握的研究 方法、形成的觀念去闡釋、分析、判斷、評析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地理特徵和現實存在的某種 地理現

三、聯絡實際,關注生活,重熱點

大學聯考模式改革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讓學生從課本中走出來,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熱點,考試發展方向是趨向學以致用,(目前提出的如研究性學習其目的就是這樣)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理論聯絡實際,避免死讀書,讀死書。

地理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係的一門科學。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和理解整個世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為適應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打下必要的基礎。

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過去是,現在仍然是地理大學聯考內容的主旋律,教師要引導學生重視地理時政的新聞報道,把學習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全球發展戰略緊密地聯絡在一起。要求學生用已學過的知識、掌握的研究方法、形成的理念來闡釋、分析、判斷、評價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地理特徵和現實存在的某種地理現象;通過這些社會焦點和熱點問題的分析,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 趣,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而且從中還可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此外,重視地理實踐活動,在高一、高二,教師應多創造條件,而校領導應多多支援,通過野外考察、社會調查、天文觀測、氣象測量、環境檢測、巖體鑑定等活動,增強感性活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探究性學習)

在高三地理教學過程中,我們提供了一些與現實生活有關的熱點問題和熱點地區,如環境問題、資源問題、能源問題、人口問題、洪澇災害問題、偽科學問題、西部大開發問題、中國臺灣問題、中東問題、巴以地區、克什米爾地區、科索沃(北約轟炸我南使館)、哈瓦拉(南方首腦會議)、俄羅斯車臣問題、紐西蘭和澳大利亞(亞太經合組織第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朝鮮問題、20xx年奧運、中國加入WTO、北京申奧、等等。政治、歷史、地理學科滲透的專題研究課還有:(1)中國季風氣候與歷代水利建設;(2)經濟結構戰略調整;(3)經濟一體化與中國加入WTO;(4)環太平洋經濟發展趨勢;(5)國際經濟新秩序;

(6)石油提價對世界經濟的影響;(7)假日經濟;(8)城市化程序與小城鎮化;(9)多極化問題;(10)黃河流域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經濟發展;(11)長江流域經濟發展;(12)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13)維護祖國統一,反對外來勢力侵略等。(還有諸如這些問題是世界和中國正在或已經發生的重大事件,作為高中畢業生,應該對這些問題有一個基本的和正確的認識。大學聯考不迴避熱點問題。

如何學習、研究這些專題呢?教師應引導學生緊扣教材內容,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理解這些問題,學生亦可以有獨特的見解,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有的專題不僅僅侷限於地理學科,還涉及到文科綜合,甚至更多學科的知識。如中國臺灣問題,可以從花蓮地震入手,複習有關地震和地震分佈知識,再聯絡到中國臺灣的氣候、地形、河流、自然資源以及經濟等知識,還可以從地理學科延伸出去,如海峽兩岸關係、歷史上中央政府對中國臺灣的管轄情況等。總之,設計這些專題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串起來、用起來,有利於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也加強了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四、提高效率,重媒體

現代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為課堂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機,使得課堂教學的效率大大提高。地理學科比較側重於巨集觀地研究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和陸地環境,以及人類與環境的相互關係,很多地理現象無法直接觀察到,因此,電教媒體的使用對於地理課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如何使用電教媒體提高高三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呢?關鍵在於依據地理學科的特點,處理好教材、學生、教師等教學過程諸要素之間的關係,使得電教媒體真正為地理教學服務。在高三地理複習中,電教媒體的作用和優勢應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緊扣教材內容,突出重點,化解難點;儘可能多的提供大量資訊材料;幫助學生構建空間概念;有利於表現個別地理要素特徵及相互關係;為師生共同完成訓練題提供方便;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興趣等。

在高三地理課堂教學中,運用電教媒體輔助地理教學,課堂教學時間大大節省,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如在複習自然地理部分"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帶"這部分內容時,用電腦多媒體輔助教學,二個課時就較好的完成了既定的教學任務。整個課堂教學思路清晰、重點突出、講練結合,從課堂的反饋情況來看,學生對主要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令人滿意。

總之,文科綜合考試模式下的高三地理教學,應突出基礎、強調能力、注重聯絡生活實際,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地理考試後的總結 篇7

期會考試完了,出現了很多問題,在這裡總結分析一下。 成績背後:男生女生的學習差異很大。

1、地理屬於自然科學,從腦本研究的角度看,應該是男孩子的優勢學科女孩子的弱勢學科,但從考試成績來看,卻不符合大腦構造學說的觀點,甚至完全相反。

這種現象很令我詫異。同一課堂同一老師,男生女生的學習成績差異如此之大,不能不讓我深思。但從課堂授課來看,做為教者,我感覺自己並沒有重女輕男,並未給女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

2、男生女生學習情緒的控制能力不同。

經過地理課堂中的仔細觀察,我發現:課堂中男生女生學習行為的不同已經摺射出了學習成績差異:女生比男生更自律,學習情緒的自我調控比男生要優秀。例如:女生和男生都被老師批評,男生的敵對情緒往往比女生要大的多,甚至不惜犧牲後續學習時間。而女生則比男生更懂得學習是自己的事情。相對於男生來講,課堂紀律的好壞對女生學習的影響要小。

3、地理課堂中的讀、寫、練不是男生所喜歡的。尤其不是更顯陽剛些的男孩子所喜歡的。而這些恰恰是女生所喜歡的。

我發現,女生喜歡具體的學習,或者說學習具體的知識。男生學習成績較高的大多性格比較柔和,陽剛些的男孩更喜歡操場更向往野外更喜歡動手搞些實驗性學習。換言之,男孩子喜歡體驗或者說實踐性學習,他們更喜歡挑戰。喜歡課標所要求的知識點之外的延伸問題:例如:學習《中東》時,男生對波斯灣地區的石油分佈和輸出一點兒不感冒,卻對此引起的衝突或戰爭追究個沒完沒了。前者是課標要求,而後者在歷次地理考試題目中鮮見。

也就是說,男孩子對地理學科中感興趣的東西都是考試不考的編外知識,換句話說,地理課標的要求和男孩子的天性不匹配。

在課標和課時的限制下,老師很難按照男生的興趣指導他們的地理學習。

四、改進措施:構建完美地理課堂。

1、 教師佈置學習任務要明確,且有明確的時間限制。

大多數女生都有很好的自律和自制,即便老師對學習任務沒有明確的時間限制,也能及時完成學習任務。男生則不然,他們更喜歡先玩後學。所以,在以後的地理課堂中,要給學生嚴格的時間限制,如“在幾分鐘內做完哪些題目”。

2、由於男生更注重體驗學習,不喜歡讀、寫、算這樣的學習方式,故在地理課堂中多設定“知識遷移”、地理事物間彼此聯絡等邏輯思維性題目,多用“比較學習法”,讓學生自己尋找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絡和區別,多給男生創造體驗學習成功的機會和平臺,激發男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

3、在地理課堂中有意

識地給男生組建學習團隊,在團隊中給男生樹立同性榜樣。

青春期的男孩子更喜歡男生榜樣。他們在自己的團隊中很容易推舉出領導人物。因此,發揮男生的榜樣作用,對男生的學習應該會更有幫助。

4、把尊重和期許、關注和關心還給差生。

差生,尤其是男孩子,往往是雙差生。是我不喜歡甚至討厭的重點物件。老師的尊重也許比教給他知識更能幫助他們在地理課堂中有所為、有所改變。

施與他一雙舞鞋,他可能為你翩翩起舞,雖然,他不一定就是傳說中的那個王子;施與他一滴露珠,他可能會為你潛滋暗長,帶來一抹青青的春色,雖然,他不一定就是傳說中國色天香的牡丹。

是啊,以我們自己的方式,自以為潤澤天下,固執地認為忠言逆耳,受教育者未必以此為樂。其實,為師者根本沒有權利居高臨下,因為我們不知,在他的生命經驗裡有著怎樣的糾結和不堪,有著怎樣的痛苦與煎熬;小草同樣需要純潔的春風撫弄。同為生命,每一個人的精神都是平等的,每一個人都有權利擁有,每一顆頭顱都需要高高昂起。

尊重差生,從尊重差生的真正需求開始。

地理考試後的總結 篇8

就地理學科而言,我從去年下學期才開始任教,以前從沒接觸,本週一我們年級部開展教研活動,我有幸上教研公開課,作為一名地理新教師,既感到興奮,也感到壓力很大,在這種心情下完成了《黃河》這節課,通過自己上課和同行的點撥與評析,使我看到了自身的一些閃光點和不足之處,同時也給我留下了許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閃 光點:

1.培養了學生讀圖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和能力。如:在學習黃河的地理概況時利用了讀圖導學的方法,在學生讀圖的基礎上再由教師啟發引導列出一些的題目,學生自己就能夠找出,再相互說明所找的內容,記憶住重點知識,進一步上黑板前展示,這樣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他們的讀圖能力,樹立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同時,增強了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再如,在治理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嚴重的問題上,我設計一個探究活動:如果你是水利部部長的話,你認為在中游“截彎取直”可行嗎?為什麼?學生通過討論,拿出可行或不可行的方案,然後教師再給以評價,培養了學生的探究和創新意識,提高了課堂上學生活動的有效性。

2.加強了知識的拓展和歸納,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體現開放式的地理教學。在引導學生分析黃河各河段的憂患及治理時,提供了大量的課外視訊資料,以及補充一些課外的“地上河”的閱讀材料,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又體現了學科知識的綜合。在黃河的根治中,黃河各段的憂患及其治理是本節課的難點,把學生分為三大組討論,交流探究,要求學生結合當今我國水資源的現狀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找出最合理的根治辦法,再配以多媒體課件教學,體現了新課程要求的“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也體現了開放式的地理教學。

3.情感教育始終貫串在教學當中。在根治黃河上,分組討論,讓學生獻計獻策,並對學生及時地進行思想教育,從現在起,努力學習,打好基礎,學好本領,為治理黃河和建設我們的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還有,在下課之際,用黃河水體汙染和黃河斷流的現象來刺激學生,治理黃河的工作還任重道遠,既滲透著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又培養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思想。

二、 不足之處:

1.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由於本節課內容較多,在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方面還不盡如人意,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加強這方面的教學設計。

2.有些問題的設計不夠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是不夠靈活,今後要在這方面努力。

三、 反 思:

1.對教師知識的要求

由於不是本專業教師,自身地理知識欠缺,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知識的需要。鑑於此,為了提高自身素質滿足學生學習知識的需要,提高自身教學能力,以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花更多的時間用來上網學習、多聽課、請教有經驗的老教師,以使自己能夠更加充實、完善知識體系,以便能充分地駕御課堂、上課方式上更有創造性,更好地引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產生共鳴,結出思維和知識的火花。

2.師生地位的變化

新課改以來,與以往課堂不同的是,教師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為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甚至是參與者、合作者。走近學生,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討論,一同體驗發現知識和構建知識的快樂,使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學生心靈的舒展和靈性的飛揚、想象力的生髮,也就有了學生的敢想、敢說、敢爭論,敢於將自己的意見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這也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還要繼續加強師生地位的轉變,爭取讓教師真正的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地理考試後的總結 篇9

上週緊張的期會考試和改卷已經落下帷幕,考試成績已經公佈之後,仔細看了我所任教班級的地理學科成績和我所任班主任的12級4班的總體成績,心裡很有感想,現將本次考試的所感所想逐一記下,以之警醒自己!

一、對地理學科的感悟和反思

我所任教的2班、3班、4班、5班和6班的地理成績,出現了參差不齊的狀況,針對學校制定的四級學業目標,完成情況最好的是5班,其次是2班和4班,3班和6班再次之。在特優目標這一項上,5班最突出,其他班級都有差距。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仔細思考,竊以為造成現在這種局面,和我本人有很大關係。也和其他不可抗拒因素有些許關係。

在上課備課這一環節上,沒有任何的區別。是造成今天這種局面的原因之一,每一節課提前準備,備好課程的各種環節,準備好應對各種突發事件。設計好各個教學環節和教學設計,預設好各種學生的活動環節。這是我備課的內容,以上的各個方面,有的是工整的體現在被課本上,有些是規範在教材上做好設計,還有一部分需要在課堂探究和同步訓練中體現出來。但是各個班級的實際情況不一致,各種教學環節的預設就出現不同的課堂效果。有的班級完成各個教學環節任務之後,學生的課堂效率高,自我掌握能力強,課堂效果就高效,反之則不理想。

對待課後作業的檢查落實方面,小組課堂合作學習和課後的複習鞏固檢查落實有待繼續強化。課後的複習鞏固是課堂學習的延續,有時候課後的自我複習鞏固比課堂上的45分鐘更重要。這方面檢查的力度不是很及時,更談不上有什麼高效了。因此,下一步的檢查鞏固工作亟待加強。這一工作得好好發動課堂小組長,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要求他們既要做好表率,又要做好對其他同學的監督和要求,督促他們完成課堂任務、鞏固任務等等。

二、對12級4班的反思和感悟

12級4班各個學科的四級目標完成情況不是很理想。我認為原因應該在以下方面:

1、課堂學校效率相對較落後。

2、課堂紀律存在問題。

3、課下的複習鞏固沒有做好

4、檢查落實不到位。

5、學生的學習意識、紀律意識和落實意思不強,導致學習整體效果不理想。

6、家庭作業的作用不明顯,檢查落實不到位。

三、針對班級出現的問題的解決措施或者做法

1、強化課堂小組的紀律關係,強化小組負責人的管理意識和責任意識,強化小組六人既一人的意識。強調集體意識。

2、加強作業的檢查力度,充分發揮作業的作用。

3、加強班級小組個人量化管理,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積極性,充分參與到小組的合作學習和小左的合作管理中。

4、加強各個學科的課下複習鞏固的檢查力度,力爭讓學生做到“當日事,當日畢”。力爭在學生的腦海中烙下“完不成今天的任務決不罷休”的意識。

四、針對任教班級出現的問題的解決措施

1、充分備課,做到差別化備課,對待不同程度的學生要有所不同,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要佈置不同層次的要求。一次促進課堂的高效、愉悅和實效。

2、加強課後複習鞏固作業的檢查力度,充分發揮作業的作用。

3、課堂上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真正做到像課堂45分鐘要效率。

以上就是本人針對這次期會考試所出現的問題的感悟和認識。不當之處,希望諸位領導做做指導幫助,不勝感謝!

地理考試後的總結 篇10

大學聯考已經結束,成績已經公佈,一切都已經塵埃落定。回顧一年高三教學和大學聯考試題及學生考試結果,雖有得意之處,但也留有些許遺憾。

一、得

1、有一個較完整的複習計劃。在複習過程中,有一些改變,但總體是按照計劃執行。使得複習每一節課、每一階段教師和學生都很明確,容易達成統一的目標。

2、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把基礎知識列成選單,安排到天,每天都有任務,每天都要完成任務,加強落實,不放過一個知識點,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在這個過程中,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佈置任務,小組檢查。堅持不懈。

3、課堂開展小組探究。高三學習要求有深度,有廣度,小組探究可以開拓同學思維,相互借鑑。我的上課模式是,之前佈置學習任務,小組檢查;課堂提出問題,教師選擇共性知識和易混點進行重點講解;其他問題有小組探究解決;小組先合作探究,然後課堂展示,在展示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針對一些重要的知識點,教師進行引導,使探究活動不斷深入。探究之後佈置針對性的練習進行課堂效果檢測。最後佈置下一節的學習任務。

4、注重一題多解。對於好的試題,精講精練。在網上搜索一些經典題目及相關題目,對照課本知識點,步步深入,步步為營,把一些題型研究透徹。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舉一反三,知識的遷移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5、注重試題講評。講評要找到不足,還要給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一練中出現以下問題

(1)、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較弱 比如第27題從經緯度上不能定位學生就不會從圖上所給的另一個資訊——等降水量線的特徵來分析問題第28題一看到表格中的西北部、東南部就簡單地按思維定勢想到我國的西北部、東南部以致於將答案錯誤答成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的不同不會綜合利用經緯度和等高線的知識準確判斷區域。另外利用 4 等高線數值判斷地形型別的能力也欠佳。

(2)、不關注日常的生產、生活以及身邊的地理知識 如不知道伊洛河在哪裡第29題把日期等值線看做為油菜花開的天數以題論題根本不考慮油菜花開的時間長短會相差那麼多。

(3)、地理概念、地理規律和原理不能準確掌握並應用 如不知道什麼是生態破壞農業型別與土地利用型別、農業地域型別分不清水文特徵不知道從哪幾方面進行描述農業區位因素分析不會反過來應用等。

(4)、區域定位仍然是弱勢 如5-7、8-9、27、28題錯誤之處關鍵在於沒有準確判斷出圖中所給的地區從而導致一系列的錯誤出現。

(5)、試題答完後不檢查 在試卷答案中出現少字、多字、錯字、別字、語言不通順等問題較多如果答完後稍微瀏覽一遍就不會出現這些低階錯誤。

(6)、答案中知識點重複或不知道展開答題 如30題4小題有的同學圍繞調整產業結構答了幾點結果只能得一個要點的分數。29題2小題區位因素只答地形、氣候、水源而不展開答地形、氣候、水源怎麼樣導致不得分。

二、失

1、課堂容量保證不了。有時一節課只解決一個問題,只是原計劃不能正常進行。所以課堂需要進一步細化,儘量安排得更合理,更科學,更有效。

2、培優補差不能很好堅持。培優補差對高三尤為重要,一定要有具體的時間安排,並且要堅持不懈。在實施過程中,因為沒有具體的時間安排,所以培優補差常常因為開會或別的事情影響而被迫停止。這也直接造成考試優秀率偏低、尾巴較大的結果。教訓深刻!

3、規範訓練要求不夠。規範答題很重要,只有規範答題,才能得分,才能少失分,才能得高分。儘管一練考試已經發現了問題,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致使二練中這一問題依然存在。只是三練才做得較好。

總之,高三地理複習要有計劃、要腳踏實地,不能急躁冒進;要研究試題,把重點知識講透徹;要訓練學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答題習慣;最後要做好培優補差。

地理考試後的總結 篇11

作為中學教學重要指揮棒--大學聯考,其功能已從過去的"選拔"模式(即遴選少數尖子學生),逐步轉變為"淘汰"模式(即將不能適應大學學習的人加以分離)。大學聯考命題的指導思想已由知識立意轉變為能力立意,近年來,越來越強調有助於素質教育,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針對新形勢,高三地理教學應從教學思想、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技術等方面入手,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科學的思維為重要目標。

一、全面安排,重基礎

高三地理教學實際上是對中學階段地理學習內容的全面複習,從20xx年起廣東省省大學聯考採用的模式是3+綜合+X(綜合為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六科綜合,X為六科中任選取一科,即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有所專。)。根據有關檔案精神,大學聯考綜合考試地理學科以《高中地理教學大綱》為依據,考必修課的內容;綜合總分中地理學科佔綜合總分佔20%左右,測試既有學科內的綜合(約佔60-70%)也有跨學科的綜合內容(佔20%)。

綜合科目,首先是學科內的綜合,其次才是跨學科的綜合 。跨學科的綜合試題佔一定比例,其比重將隨著普通中學教學改革的深入逐步加大。也就 是說,綜合能力測試主要是指學科內的綜合,哪怕是跨學科的綜合也是建立在各學科教學基礎上的綜合。因此,目前的中學地理教學應把精力放在結合本學科教學,努力培養學生地理 綜合能力。只有保證了雙基教學的傳統優勢,教給學生紮實的基本功,動用知識解 決綜合問題才會有堅定的基礎,切勿在跨學科綜合上猜題押寶。因此,高三地理複習應該重基礎,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必須以學科知識為載體。

如何安排高三年級的教學工作呢?首先根據大學聯考的總體要求和學生的學情,制定了高三年級總體複習計劃,在思想上對大學聯考有一個較為正確的認識,並對高三的複習有一個全面的瞭解。高三年級的總體複習計劃大體上分為二個部分,即時間安排和內容安排。時間安排分為周課時安排和複習階段安排,具體情況為:每週2課時,第一輪複習時間為20xx年9月~20xx年2月,第二輪複習時間為3月1日~4月14日,第三輪複習時間為4月16日~5月24日,6月份為總複習。內容安排以高中地理教材為主,將國中地理內容有機地融合進去。具體地分為三塊,即自然地理基礎知識、人文地理、區域地理。

自然地理基礎知識以高中地理上冊自然地理內容為主,將國中地理中的時區和區時、經緯線、地球和地球的運動等內容結合進來,補充地圖、地形、等值線等內容,用15個課時完成;人文地理以高一下冊教材為主,適當結合區域地理的有關內容,用15個課時完成;區域地理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世界和中國的主要區域,以及世界上的主要國家,用10個課時完成;這些知識的"梳理"均在第一輪複習中完成,按2課時/周計算,高三第一學期的總課時為40課時,考慮到節假日的因素,故將第一輪複習延至第二學期開學。

第二輪複習側重學科內的綜合,形成知識網路,構成學科體系,強調訓練、點評。第三輪複習注重專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理論聯絡實際。總複習階段主要查漏補缺,適當進行跨學科綜合複習,並進行考前指導、心理訓練等。我們分別在20xx年3月25日、5月12日參加佛山第一、二模擬考綜合測試卷,統一把握在全市中的複習情況和效果,並及時進行質量分析,向分管教學校長和分管主任通報情況,便於對高三的教學進行全面的監控和調控。

把握系統,兼顧區域

教育部規定:新大學聯考地理只考必修課內容(暫不考高三選修教材內容)。這無 疑給中學地理 教師增加了一個難題,因為高中地理必修內容為系統地理,而選修教材為區域地理(中國、 世界),不考選修課內容,是否意味著不用複習區域地理的相關內容。另一方面,國中地理 必修課內容也是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再加上系統地理是建立在區域地理基礎之上的。區域 性是地理學科的基本特徵之一,任何系統地理的知識只有落實到某一區域範圍內才能得以分 析和解決,丟開區域地理,系統地理只能是空中樓閣。

但是如果在高三地理複習中花較大的 精力去複習區域地理,一方面課時不允許(注:高三地理課為每週2課時),另一 方面也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與大學聯考改革的初衷相違背。如何處理這兩者的關係,根 據大學聯考命題原則:以高中地理為主,兼顧國中地理和近幾年上海、廣東的大學聯考試題的題型, 以區域地理(圖表、資料)為材料,運用系統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斷、評析某一國家或地區的 地理特徵和現實存在的某種地理現象,認為目前的大學聯考地理複習應把握系統地理,兼顧區域 地理,即複習時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高中系統地理上,當涉及到相關國中區域地理時,則適當 拓寬補充,特別是人文地理知識,更要注重與區域地理的聯絡,只有把各種人文地理的現象 落實到具體的區域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複習高中地理“氣候”內容時 ,應從氣候型別的分佈規律入手,運用世界和中國氣候分佈圖,補充複習各大洲和中國氣候 型別的分佈:複習中國四大工業基地時,則要補充複習遼中南、京津唐、滬寧杭、珠江三角 洲的區域圖,並從地理位置、資源、能源、農業、交通等區域要素入手,分析評價四大工業 基地的特點及發展方向等等。 在整個高三複習過程中,把全面打好基礎放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對這一屆高三學生,地理基礎比較薄弱,我覺得應該先在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厚實的基礎,就談不上更高層次能力的培養。

二、培養能力,重方法

綜合能力考試題往往以“問題立意”,其試題必然源於教材,卻又高於教材,源於單科知 識,卻又融合各科(或各部分)知識,這就要求各學科的教學要加強聯絡和相互溝通,努力探 索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交叉、整合的途徑,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和綜合運用不同 學科知識,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新的考試模式,強調對學生能力的要求,因此,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是高三地理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不意味著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為發明家,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主要是滲透於平時每節課的教學中。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應該有一個立足點,對於高三學生來說這個"點"可以定位在"理解"這個層次上。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教材中的基本內容,需要學生理解、掌握,這種"理解"的要求是什麼?學生怎樣將這種"理解"表現出來?這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的關鍵。

在課堂教學中發現,相當一部分地理課的狀況是:教師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問題,學生帶著問題看書,回答問題基本上是念書。學生沒有對所學內容消化吸收,沒有把所學的內容變成自己的"東西"表述出來,這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解,教學效果亦大打折扣。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抓住所學知識的關鍵詞和中心思想,並且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這樣就真正理解了,也真正學會了。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內容分析、解決一些具體問題,理解聯絡實際,這個過程中潛在著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如果能很好地引導和挖掘,學生的學習能力會大大提高。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材工。在每一部分知識學習前,教師應儘可能介紹針對性的學習方法,如區域地理的複習面廣量大,只有讓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如區域地理的複習首先要把握某一區域的地理位置(包括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相對位置),再進一步研究該區域的自然條件(地形、氣候、河流、植被、自然資源等)、人文狀況(如人口、民族、宗教、工、農業生產部門、佈局、交通、城市等)。在評講試題時,也應講解題方法,如材料題的解題方法,解答跨學科的選擇題的思維步驟可以概括為:認真審題,接受資訊——資訊篩選——聯絡地理有關章節的知識點——運用地理知識進推理——遷移有關知識找出內在聯絡——進行推理解決問題。

解答跨學科綜合問答題或論述題既要開啟思路有話可說,又不必過分展開,回答問題要開門見山地闡明觀點,確定答題的範圍、重點和層次,文字要簡潔、明確、通順,防止“有骨無肉”或“畫蛇添足。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從已定的材料(文字材料、影象材料)中,獲取有用資訊,有效解決問題。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因為,最終參加大學聯考的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所以,教師應該把方法教給學生,把思考留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

為了讓教師更好地教會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我校組織教師做了有關這一方面的專門講座,還把有關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印發給每個高三的學生這些對學生,尤其是對像我校這樣檔次的學生大有裨益。

綜合考試強調“遵循教學大綱,又不拘於教學大綱。”並不是說綜合考試是超綱考試,它 所反對的是對大綱知識點的死記硬背,提倡的是對大綱所規定知識的靈活運用和綜合運用。 因此,目前的中學地理教學應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在此 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去聯絡實際,去與其它學科綜合、滲 透。 在基礎知識教學上,應重視基礎知識的及時梳理、歸納、使之系統化,引導學生建立合理的 知識結構。

在培養能力上,應強化學科特點,地理學科的區域性、綜合性特徵,決定了運用 圖表、資料說明問題是地理學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地理試題的設計,要用各種形式的圖表 及文字、資料材料等來表現地理事實、概念或規律,要求合理運用已學的知識、掌握的研究 方法、形成的觀念去闡釋、分析、判斷、評析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地理特徵和現實存在的某種 地理現

三、聯絡實際,關注生活,重熱點

大學聯考模式改革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讓學生從課本中走出來,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熱點,考試發展方向是趨向學以致用,(目前提出的如研究性學習其目的就是這樣)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理論聯絡實際,避免死讀書,讀死書。

地理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係的一門科學。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和理解整個世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為適應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打下必要的基礎。

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過去是,現在仍然是地理大學聯考內容的主旋律,教師要引導學生重視地理時政的新聞報道,把學習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全球發展戰略緊密地聯絡在一起。要求學生用已學過的知識、掌握的研究方法、形成的理念來闡釋、分析、判斷、評價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地理特徵和現實存在的某種地理現象;通過這些社會焦點和熱點問題的分析,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 趣,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而且從中還可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此外,重視地理實踐活動,在高一、高二,教師應多創造條件,而校領導應多多支援,通過野外考察、社會調查、天文觀測、氣象測量、環境檢測、巖體鑑定等活動,增強感性活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探究性學習)

在高三地理教學過程中,我們提供了一些與現實生活有關的熱點問題和熱點地區,如環境問題、資源問題、能源問題、人口問題、洪澇災害問題、偽科學問題、西部大開發問題、中國臺灣問題、中東問題、巴以地區、克什米爾地區、科索沃(北約轟炸我南使館)、哈瓦拉(南方首腦會議)、俄羅斯車臣問題、紐西蘭和澳大利亞(亞太經合組織第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朝鮮問題、20xx年奧運、中國加入WTO、北京申奧、等等。政治、歷史、地理學科滲透的專題研究課還有:(1)中國季風氣候與歷代水利建設;(2)經濟結構戰略調整;(3)經濟一體化與中國加入WTO;(4)環太平洋經濟發展趨勢;(5)國際經濟新秩序;

(6)石油提價對世界經濟的影響;(7)假日經濟;(8)城市化程序與小城鎮化;(9)多極化問題;(10)黃河流域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經濟發展;(11)長江流域經濟發展;(12)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13)維護祖國統一,反對外來勢力侵略等。(還有諸如這些問題是世界和中國正在或已經發生的重大事件,作為高中畢業生,應該對這些問題有一個基本的和正確的認識。大學聯考不迴避熱點問題。

如何學習、研究這些專題呢?教師應引導學生緊扣教材內容,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理解這些問題,學生亦可以有獨特的見解,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有的專題不僅僅侷限於地理學科,還涉及到文科綜合,甚至更多學科的知識。如中國臺灣問題,可以從花蓮地震入手,複習有關地震和地震分佈知識,再聯絡到中國臺灣的氣候、地形、河流、自然資源以及經濟等知識,還可以從地理學科延伸出去,如海峽兩岸關係、歷史上中央政府對中國臺灣的管轄情況等。總之,設計這些專題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串起來、用起來,有利於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也加強了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四、提高效率,重媒體

現代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為課堂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機,使得課堂教學的效率大大提高。地理學科比較側重於巨集觀地研究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和陸地環境,以及人類與環境的相互關係,很多地理現象無法直接觀察到,因此,電教媒體的使用對於地理課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如何使用電教媒體提高高三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呢?關鍵在於依據地理學科的特點,處理好教材、學生、教師等教學過程諸要素之間的關係,使得電教媒體真正為地理教學服務。在高三地理複習中,電教媒體的作用和優勢應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緊扣教材內容,突出重點,化解難點;儘可能多的提供大量資訊材料;幫助學生構建空間概念;有利於表現個別地理要素特徵及相互關係;為師生共同完成訓練題提供方便;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興趣等。

在高三地理課堂教學中,運用電教媒體輔助地理教學,課堂教學時間大大節省,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如在複習自然地理部分"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帶"這部分內容時,用電腦多媒體輔助教學,二個課時就較好的完成了既定的教學任務。整個課堂教學思路清晰、重點突出、講練結合,從課堂的反饋情況來看,學生對主要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令人滿意。

總之,文科綜合考試模式下的高三地理教學,應突出基礎、強調能力、注重聯絡生活實際,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地理考試後的總結 篇12

20xx年大學聯考落下了帷幕,備受關注的大學聯考試題展露真容,所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題不同”,雖然地理試題在不斷變化,但一直不變的是知識體系和越來越貼近生活的出題思路。我們甘肅省所採用的新課標Ⅱ更加表現出這種傾向,試題難度逐漸降低,更加側重考查學生對地理生活常識的理解和應用側重能力的考查,體現了一直以來大學聯考能力立意的宗旨。

一、試題分析和評價

試題結構:試題結構沒有變化,必答部分有選擇題11道(44分):非選擇題36題(22分)、37題(24分)共46分;選答題在選修模組旅遊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環境保護中任選一題作答(10分),總之題型體量試題結構都沒有變化。

1、客觀題(選擇題)部分 【難度變化】下降

今年的大學聯考試題仍然採用五組材料展開,分別為城市區位、世界區域地理、地球運動(僅第4題一道)、地理新概念理解(“藍水”和“綠水”概念的判定)、地理環境整體性、氣候成因分析、農業地域型別,整體難度較低,題目綜合性好,知識點考察範圍廣。選擇題題組數量增加,共5組,每組題的數量減少,這樣變化使得命題涉及到更多的知識點。今年的選擇題整體偏簡單、都是基礎知識,考察以世界地理基本常識為主,基本沒有“陷阱”型問題,難度較20xx年、20xx年大學聯考題簡單。

2、主觀題(綜合題)部分 【難度變化】簡單

第36題考察俄羅斯西西伯利亞平原,從氣候、河流的水文特徵、地理生物入手,難度較低,幾乎都是講課過程中的答題模版,學生只要上課認真聽講,容易拿到高分。 第37題考察中國東北商品農業,特別是三江平原的農業型別,都是答題模版,直接套用就可以了,只是出題形式略有變通,沒有直接考察農業區位選擇,而是以“環境質量優良”、“病蟲害少”、“化肥使用量少”這種原因描述的形式出題而已,基本答題模板基本沒變。

3、選修題部分

【難度變化】持平

選修地理中“旅遊地理”考察老工業區的資源化轉變,發展旅遊業,出題形式較新穎,必修三區域地理中“德國魯爾區的老工業改造”有知識重疊的部分,是今年大學聯考地理試卷中個人覺得出的最好的一道題。“自然災害與防治”考察地質災害類,以福建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為切入點,難度低。“環境保護”考察生物多樣性問題,比較難答。

總之,20xx年地理試題在變化中保持了穩定,重能力考查,起點低,貼近生活,巧妙地設計和隱藏了難度但沒有迴避難點,側面考查了熱點。更符合課改的趨勢,更有利於學生學習地理。

二、複習備考經驗總結

面對今年的大學聯考試題和學生的大學聯考成績我們有一絲絲的欣慰甚至是一絲得意,令人欣喜的是一方面我們在複習備考中給學生進行了準確有效的指導,起碼沒有誤導學生;再者是學生的成績很令人滿意,不少學生考下來說地理做的很有感覺,出錯很少。地理學科再不是制約文綜的瓶頸反而成了學生的得分學科。回顧一年的工作覺得我們比較可取的地方有以下幾個方面:

1、精細制訂備考計劃,有條不紊地完成大學聯考複習內容

一進入高三我們就縱觀全域性制定全年的複習備考計劃,高三地理複習為三個階段:第一輪3月初完成,第二輪是專題複習到4月底結束,第三輪5月初開始大概用兩週到三週時間,最後留一週多時間學生自主複習。由於我們的學生基礎比較差,課時安排比較緊,以往有些老師四月份一輪複習還沒有結束,二輪只是象徵性的講幾個專題就匆匆結束,根本沒有時間進行三輪四輪複習。根據我們的經驗必要的輪次一定要做全做實,一輪複習重要,二三輪更是必不可少,對於我們的學生而言知識的重複和老師的總結都很有必要。到後期可能學校安排的各種考試比較多,學生和老師都開始著急,可以按照計劃結合實際進度適當調整,但是必須把該做的輪次做好,既不能過於拖拉也不能跳躍式前進。

2、精心組織教學,認真做實備、講、練、批、輔等教學常規環節

備課方面:在集體備課統一目標和要求的前提下,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每一位教師從自己和學生的實際出發,對集體教案進行修改和補充,既發揮集體的優勢又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彰顯教師的獨特教學魅力。

講課方面:高三的課堂追求實效和高效,課堂的每一分鐘都彌足珍貴,所以課堂上“精講”講要講的透徹,“精練”練要練的有效,結合學校高效課堂模式的構建我們鑽研每一種不同課型的上法:新授課、複習課、練習課、試卷講評課等。

練習方面:認真編寫和篩選課時練、周練、月考試題;在平時練習中要求學生重視審題和解題技巧的訓練;加強對學生的督促和指導。尤其是後期的二輪三輪練習是老師們自己精心篩選和編寫的,以求有的放矢。

輔導方面:①輔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②輔導學生有效做作業③輔導學生及時總結。

總之教學工作看似周而復始卻是充滿艱辛,沒有華麗的語言不需要豪言壯語,需要我們持之以恆的堅守,需要我們踏踏實實去做好每一個環節,只有做好這些常規工作、只要做好這些常規工作我們就能取得驕人的成績。

3、深入開展教學研究,準確把握大學聯考內容、要求和方向

面對今年的大學聯考試題我們不禁竊喜,其中對試題難度的把握、對地球運動部分的預測、對區域地理的分析、對試題題串的估計無不與我們的預計相符合,所考的考點也是我們平時反覆強調的重點。所有的這一切應該歸功於我們平時展開的教學研究工作為我們的複習備考工作正確的導航。

我們教研的主要途徑有:學校組織的教研活動包括考綱考試說明的學習和解讀;學校間組織的教學交流活動;自己平時積極主動地收集大學聯考資訊;做近幾年大學聯考試題和分析大學聯考試題;參加省上等上級單位主辦的大學聯考資訊釋出會,利用一切學習的機會積極的學習。

4、膽大心細合理取捨、勇於創新

膽大源自於對考綱的準確解讀、對教材的悉心參透,心細源自於高度的責任感和強悍的業務能力。教學不是墨守成規,不是照本宣科更不是人云亦云,大學聯考複習備課更是對教師業務能力、敬業精神極好的錘鍊和檢驗。在教學中我們大膽取捨,深切領悟新課改精髓,對於老舊知識進行捨棄,對非重點知識適當提及,對重點知識精講細講。到後期的二輪三輪複習沒有現成的教材,主要靠老師的經驗和智慧,合理地重組知識、整理專題,複習中我們打破陳規依據大綱要求參照大學聯考形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取捨,力求高效。比如區域地理部分內容看似簡單但是按傳統的地名加礦產的教法需要記憶大量的東西,給學生造成沉重的負擔。我們深刻領悟大學聯考能力立意的精神,不讓學生過多地去死記太多無用的東西,側重區域分析的方法。這樣學生學起來既輕鬆又有效。

三、今後複習思路

1、認真研究地理課程標準,仔細分析近幾年大學聯考題,尤其是新課標卷,廣泛收集關於大學聯考的資訊,以考試動向為依據,合理安排教學進度,保證複習紮實有效的進行。

2、高三複習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立足基礎,構建知識網路,梳理知識,從微觀上把握每一個知識點的內涵和外延,注重知識的基礎性和廣度。

3、針對試題難度降低的實際平時訓練面向低、中檔題抓訓練,多抓基礎,避免偏難怪題 4、加大區域地理複習力度

5、地球運動部分側重基礎理論的理解,避免耗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

6、開放性試題是近幾年的一個亮點,繼續開放性試題的訓練

7、人都有惰性哪怕是高三的學生也不例外,佈置的各種任務要勤督促抓好落實,只有抓住學生才能出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