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致辭 > 主持詞

教育文史發行會主持詞

欄目: 主持詞 / 釋出於: / 人氣:2.07W

我在《文史哲》編輯部工作七八年,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73年到1975年初,主要是主持《文史哲》復刊;第二階段為1979年到1984年底,我從山東省委回山東大學(微博 招生辦),重新主持《文史哲》編務。我在《文史哲》工作時的社會環境,與現在已有天壤之別。當年受“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影響,刊物處於風口浪尖上,我們動輒得咎,還有沒完沒了的檢討與檢查,所以整天如履薄冰,提心吊膽。對我來說,這七八年過的是苦日子。十多年前,就答應北京友人以“我與《文史哲》”為題寫回憶錄。可是,“憶苦”未必“思甜”,再加手頭事情不斷,總是半途而廢。如今,要紀念《文史哲》創刊六十年,編輯部囑我寫點文字。我且把1973年復刊及相關事情,憑記憶記錄於後,僅供參考。

教育文史發行會主持詞

一、全國十家綜合性大學學報同時復刊——《文史哲》復刊由山東省革委領導

1973年《文史哲》復刊時,山東大學在曲阜,不在濟南。1970年夏秋間,山東大學奉命一分為三。理科留在濟南,改稱山東科技大學;生物系合併到泰安的山東農學院;文科全部遷往曲阜,與曲阜師範學院合併,稱山東大學。大概是1973年4月間,曲阜山大黨委決定由校黨委副書記李鎮為《文史哲》編委會主任,校革委副主任吳富恆教授為編委會副主任,任命我為編輯部副主任,主持常務工作。吳富恆(1911—XX),河北灤縣人,北京師範大學畢業後留學美國,在哈佛大學師從文學批評大師瑞恰慈教授;1942年回國,任雲南大學教授;1950年,隨華東大學合併到山東大學;“文-革”前是山大副校長,人稱“吳校長”;1973年,為校革委副主任。李鎮,工農幹部,國中文化,曾任《大眾日報》副總編輯。《文史哲》編輯部成員,除我外,計劃中的編輯部主任是在北京工作的山大校友丁偉志(未到任)。編輯有劉蔚華(代表曲師院)、孟繁海(未到任)、史學通、侯宜傑等。另外,調原來在編輯部工作的顧琴芬、宋桂芝兩人立即回來工作。

藉此機會,我想糾正當今傳媒上誤傳的兩個數字。《中國出版網》“出版人物”欄有關我的介紹材料說:“1973年初夏,全國16家學報同時復刊。山大《文史哲》為其中之一。劉光裕由山東省革委回山大後,被任命為編輯部副主任,全權負責復刊事宜。1973年10月,《文史哲》復刊號發行,以其富有學術色彩,徵訂數高達70多萬份,為全國僅有。”“1979夏,回山大;9月,再次出任《文史哲》編輯部主任;1983年,《文史哲》發行量增至3.3萬份,高居全國同類刊物之首。”這些文字中,兩個數字有些出入。其一,在我記憶中,1973年復刊並公開發行的學報是10家,不是16家。這10家,都是直屬教育部的綜合性大學,沒有師範大學,沒有理工科大學。這10家,除山東大學外,還有北京大學(微博)、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招生辦)、廈門大學、武漢大學(招生辦)、中山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中國出版網”的16家之說,不知是否另有根據。1966年“文-革”開始後,全國學報都停刊了。1973年10家學報的復刊,是中央決定後通知學校的,並不是學校自己決定的,《文史哲》也是如此。1973年以後,公開出版的學報逐漸多了起來。“十年浩劫”的後期,全國的刊物以大學學報為多;學報以外的刊物,大都到“文-革”結束後才恢復。其二,在我記憶中,《文史哲》發行量增至3.3萬份,好像不是1983年,是1982年。這些事情,年代久遠,記得的人越來越少。不過,仍有檔案可查,並非不能弄清楚。

再回到《文史哲》復刊。山大黨委為何任命工農幹部李鎮為編委會主任,吳富恆教授為副主任?《文史哲》創辦時吳富恆就是副主編,1955年後一直是編委會主任。“文-革”十年是非常不正常的特殊時期,全國“以階級鬥爭為綱”,任何工作都必須走階級路線,必須依靠工人階級與貧下中農。李鎮因為是校黨委副書記,是工農幹部,所以能做《文史哲》第一把手;吳富恆因為是教授,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所以只能做第二把手。這樣的任命符合階級路線,可是我的心裡不能不犯嘀咕,今後業務問題該請示誰,聽誰的意見呢?

《文史哲》停刊七年後復刊,許多工作必須從頭做起。編輯部成員中,除劉蔚華一人很快報到,其他人要從外單位調進來,不可能很快。劉蔚華有一篇文章要寫,暫時無法做具體工作。所以,做編輯工作的實際上只有我一個人。辦《文史哲》,吳富恆本是駕輕就熟,胸有成竹,我只需跟著他做事就行。1973年,吳富恆62歲,我37歲。我們師生一老一少,很容易形成默契。首先是開座談會,徵求意見。主要是徵求山大教師的意見,也在山東師院等校外單位徵求意見。在聽取意見的基礎上,確定了辦刊方針與復刊計劃,並向山東省革委政治部彙報。這些事情要在當年的5月完成,否則就影響當年復刊。接下來的任務,是籌集文稿。充實編輯人員與建立編輯部工作秩序,只能與籌集文稿同時進行。我們的目標是,力爭復刊號在第四季度問世,並在年底或年初將1974年第1期文稿送印刷廠。1973年餘下的半年間,我必須拿到兩期文稿;否則,復刊可能落空。千頭萬緒,哪一項都是不能不做。困難真的很大,幸好復刊的人氣很旺。山大文科自搬到曲阜以後,教職員工們一直悶悶不樂,聽說《文史哲》復刊,無不歡欣鼓舞,希望借復刊恢復文科聲譽,促進搬回濟南。校內校外,支援復刊的人很多。校園裡幾乎人人都樂意為復刊做工作,有事請誰幫忙都可以。人心齊,泰山移。1973年我忙得天昏地黑,然而一路順風,並不覺得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