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致辭 > 致辭致謝

文藝採風活動致辭(精選4篇)

欄目: 致辭致謝 / 釋出於: / 人氣:1.09W

文藝採風活動致辭 篇1

敬愛的教師,親愛的同學:

文藝採風活動致辭(精選4篇)

大家好:

設計的靈感很多時候來自生活,但生活中很多完美的事物經常被我們忽視,從此刻的一些藝術設計經典案例中,我們很容易會發現設計與生活的密切關係,為了更好的開拓我院學生的視野,我們09環藝(一)班進行了為期5天的藝術採風活動,分別對蘇州烏鎮杭州等民居傳統建築進行了實地考察。

蘇杭的自然風景因為有園林景觀的襯托,整個自然風景有了山水畫的味道,清新自然。說到這,不得不說這蘇州的園林代表——拙政園。

拙政園,這一大觀園式的古典豪華園林,以其佈局的山島、竹塢、鬆崗、曲水之趣,被勝譽為“天下園林之典範”。與承德避暑山莊、留園、北京頤和園齊名,該園是中國四大名園之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特殊遊覽參觀點之一、世界文化遺產,迄今為止同時具備這四項桂冠的全國僅拙政園一家。

中部是拙政園的主景區,為精華所在。其總體佈局以水池為中心,亭臺樓榭皆臨水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鄉的特色。池水面積佔全園面積的35。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佈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築,主次分明。總的格局仍堅持明代園林渾厚、質樸、疏朗的藝術風格。總的格局仍堅持明代園林渾厚、質樸、疏朗的藝術風格。以荷香喻人品的“遠香堂”為中部拙政園主景區的主體建築,位於水池南岸,隔池與東西兩山島相望,池水清澈廣闊,遍植荷花,山島上林蔭匝地,水岸藤蘿粉披,兩山溪谷間架有小橋,山島上各建一亭,四季景色因時而異。

西部原為“補園”,其水面迂迴,佈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後構成的工巧、造作的藝術的風格佔了上風,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區仍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過的水廊、溪澗則是蘇州園林造園藝術的佳作。西部另一主要建築為扇亭,扇面兩側實牆上開著兩個扇形空窗,一個對著“倒影樓”,另一個對著“三十六鴛鴦館”,而後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頂蓋又恰好配成一個完整的扇子。“與誰同坐”取自蘇東坡的詞句“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故一見匾額,就會想起蘇東坡,並立時頓感到那裡可欣賞水中之月,可受清風之爽。

第二天我們參觀了與拙政園毗鄰的蘇州博物館。蘇州博物館1960年建立,20__年10月建成新館,設計者為著名的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

儘管白色粉牆為博物館新館的主色調,把該建築與蘇州傳統的城市機理融合在一齊,可是,那些到處可見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頂和窗框將被灰色的花崗岩所代替,以追求更好的統一色彩和紋理。博物館屋頂設計的靈感來源於蘇州傳統的坡頂景觀一一飛簷翹角與細緻入微的建築細部。然而,新的屋頂已被重新詮釋,並演變成一種新的幾何效果。玻璃屋頂將與石屋頂相互映襯,使自然光進入活動區域和博物館的展區,為參觀者供給導向並讓參觀者感到心曠神怡。

玻璃屋頂和石屋頂的構造系統也源於傳統的屋面系統,採用現代的開放式鋼結構、木作和塗料組成的頂棚系統。金屬遮陽片和懷舊的木作構架將在玻璃屋頂之下被廣泛使用,以便控制和過濾進入展區的太陽光線。

大廳是博物館的核心,位於入口的前庭與博物館花園之間。這個擁有八個角的大廳是經過對傳統的蘇州建築和中國建築要素的幾何形狀轉變以及重新詮釋設計出來的,它是所有參觀者的導向併為去博物館所有展區供給通道。除了字畫、雙塔瑰寶、明清瓷器和蘇州工藝美術品展區外,還將佈置特色傢俱展區,以強調蘇州豐富的藝術和文化傳統。在人流路線的終點處,也就是在它的花園庭園處,安排了一個宋代書齋的複製品,主要展示當年的工藝品和傢俱。

蘇州博物館與原有拙政園的建築環境既渾然一體,相互借景、相互輝映,貼合曆史建築環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獨立性,以中軸線及園林、庭園空間將兩者結合起來,無論空間佈局和城市機理都恰到好處。忠王府古建築作為蘇州博物館新館的一個組成部分,與新館建築珠聯璧合,從而使蘇州博物館新館成為一座集現代化館舍建築、古建築與創新山水園林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在蘇州休息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我們就啟程去杭州了,經過一個上午的奔波,我們最之後到了嚮往已久的杭州,休息了一下,就赴水鄉烏鎮開展采風活動。鍾靈毓秀、人才輩出的烏鎮,那濃厚的文化底蘊、典型的江南水鄉風情,從來就是我們心中的嚮往,探訪追尋她的腳步一刻也不曾停止過。今日,我們最終能夠徜徉其中,好好領略她的風采了。

初到烏鎮,遠遠就望見了那烏黑碩大的“烏鎮”二字矗立在鋪滿青瓦的房頂上,那烏鎮固有的敦厚在目光接觸到的剎那,一下子就不可抑止地綻放出來了,容不得你有半點的輕浮和張狂。門口雖遊人如織人聲鼎沸,但烏鎮卻泰山自若,平靜安詳地迎之後來來往往的遊人。大家整裝肅容,準備著去探尋昭明太子樑統、沈平、張楊園以及茅盾、沈澤民、湯國梨、豐子愷等的足跡。

踏進烏鎮,社員們一下子就被烏鎮那靈巧的拱橋、漣漪微蕩的流水、水陸相鄰的古鎮格局、精巧雅緻的民居建築吸引了。漫步在狹長的青石巷裡,兩旁都是古色古香的木製建築,幾近拙樸的外觀,古舊而又考究。無論街上巷子裡是如何的喧譁熱鬧,走進房子裡面,都不由得讓人感到異常的`寧靜祥和。百床館、民俗館、巨集源泰染坊、江南木雕館、錢幣館……一路走來,感受著江南水鄉古鎮風情和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讓人浮想聯翩感慨不已。而最讓大家沉醉的莫可是是茅盾故居了。佇立在立志書院門口,聆聽著大師那“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的教誨,腳步移處,穿廊過廳,大師昔日讀書、寫作、幹農活的身影不時地在腦海中縈迴。在茅盾紀念館內,社員們更是領略了一代文壇巨匠的成長經歷以及他的文學創作之路,瞭解到茅盾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後為祖國文化建設和世界和平所作的貢獻。

作別烏鎮,讓一顆留戀的心去聆聽那搖櫓聲,品味著這經典的江南古鎮。烏鎮之行,使我們有了接觸自然的機會,有了實地觸控鄉土的情懷,在追尋大師留下的光輝足跡的過程中,領略江南水鄉風情,感受江南歷史文化的溫婉與深厚。烏鎮所呈現的無論是古樸還是靈秀,無論是婉約還是滄桑,都是一種美的意境。這種美的形式反映了水鄉民居文化的內涵。江南多水,水啟發人以智慧,人以其智用於水。烏鎮所代表的水鄉文化是獨特的、歷史的,而當它們與現代文偶明和都市文化正漸漸遠離時,我們卻越來越珍視。

接下來我們遊玩的是杭州西湖。杭州的精華在西湖,可是西湖的精華在人文,而不在景觀。雖然西湖周邊的自然景觀也是相當的不錯,可是我仍然認為西湖的美在千百年來才子佳人、文人墨客的筆下與意境,而非純粹的美景,我也相信推崇西湖的人不是因為她的美麗,而在於人心與美景的融合與交流,缺少了意境,西湖便沒有了靈氣,沒有了神韻。能夠說遊覽西湖,七分在文化,三分在美景。

想象一下斷橋相會的傳說多麼美妙,可是現實中的斷橋不斷,實質上就是一座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石橋,甚至與西湖周邊新建的石橋相比,都會遜色不少,可是因為文人的參與留下了千古絕唱!不明白是西湖美景成就了眾多的才子佳人故事與傳奇,還是眾多的文人墨客成就了西湖勝地。

所謂看景不如聽景,因為看的是實景,聽的是意境,自然不一樣矣。可是話說過來作為杭州精華的西湖,如果不親自去一下,貌似沒有去過杭州,或者說不算真正的到過杭州,對杭州的印象仍然停留在意境美中。然而去了杭州又不免失望,發出可是如此的感嘆!那是因為你不瞭解她,沒有走進她,所以她反饋給你的就少!去杭州遊玩,提議做足功課,充分的瞭解杭州,杭州才能向你展示一個美景與心境並存的人間天堂。境由心生,心中有魔,景色也染上了魔氣,心中坦蕩,景色更

為朗朗!所謂的柳浪聞鶯,平湖秋月,寶石流霞,等都是心境大過美景然而卻又與美境融合的意境而已。常聽人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到了長城真遺憾,想必也是沒有做到心境合一吧!

經過這次採風活動,我理解到:從環藝的角度看,環藝設計效法自然而又高於自然。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極富詩情畫意,具有典型的江南園林建築風格,極力創造體現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統一。在現代代城市發展中,能夠模仿該園巧妙園林設計,將原有的自然美景,逢石留景,見樹當蔭,依山就勢,按坡築庭等因地制宜的造園,使的整個城市呈現出建築,人文,自然和諧統一的風貌。如何能把天人和一的建築思想和以人為本的居家環境要求容入到設計理念當中,拙政園之行給我深深上了一課。

這次採風中,我深刻的認識到中國在發展,世界在發展,我不能再像井底之蛙一樣,對外面的世界一點都不瞭解,做為一名應屆畢業生,還帶有學生般得稚氣,我應當學會成熟,學會做人。一路走來,這次江南採風讓我領略到江南古鎮的另一番美景和現代化建設的快速發展,我們應當出去認識外面的世界了,在一個學校裡的眼界是狹隘的,僅有真正走出去,才明白社會的殘酷,淘汰制的生存法則。同時我們瞭解了當今環境藝術的發展與狀況,專業認識有了很大的提升,採風活動到達了預期的效果,取得了圓滿成功。

文藝採風活動致辭 篇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下午好:

美術系的學生都會有一次專業的採風之旅。每個人心裡一向都有一份自我的期待。雖然早就明白了美術系要出去採風,可是到了就要出發的時候,心裡有點激動和緊張,激動的是能夠到其他學校及大都市參觀與交流;緊張的是這次我們大學中唯一的一次。我們要去的有四個省安徽、江蘇、浙江和上海,共十個地方。

5月9日早上,八點鐘,我們寢室的都把必需品裝好了,九點半我們幾個趕到火車站集合,同學們整裝待發,在火車站坐上了開往我們採風的序幕。

第二天的早上九點我們就到了杭州火車站,在我們去安徽黃山的路上,大巴車裡瀰漫著興奮與激動,看著安徽的那些大山讓我找到了一種歸屬感。經過了半天的路程,我們在午時四點到達了第一站的目的地――巨集村。有兩個導遊帶著我們全班進去。走到一個大池旁邊,巨集村溫柔的韻味已經讓我沉醉了。

向對面看過去,眼前的景象讓我深深吸了一口氣,彷彿自我走進了一幅畫中,感覺像是畫廊聚集地,這時,我才對這採風的第一站有了點認識。據導遊介紹,古巨集村人獨出機抒開"仿生學"之先河,規劃並建造了堪稱"中華一絕"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統看全村,就象一隻昂首奮蹄的大水牛,成為當今"建築史上一大奇觀"。堪稱中國古代村落建築藝術之一絕造型獨特並擁有絕妙田園風光的巨集村被譽為"中國畫裡鄉村"。可是天公不作美,斷斷

續續地下著雨,讓採風活動蒙上了一層遺憾。午時五點半我們在村門口集合,然後回到酒店,結束了我們採風的第一站。

第二天早上七點,向我們的第二站出發,八點多就到了黃山的腳下,我們分兩組上山,一組坐纜車,另一組步行上山。坐纜車的先到上頭等步行上去的同學。可惜還是陰雨天,上頭霧很大,有很多的景點都看不到。晚上我們都住在了上頭。第三天早上,早早的起來看日出觀雲海,然後繼續我們的旅程;直到中午,我們才團體下山奔我們的第三站江蘇。

第四天早上我們就去了中國美術學院,在那裡參觀了他們的教學課程及作品,還進去包豪斯博物館參觀,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午時我們去了我一向想去的杭州西湖,西湖很大,我們用了幾個小時還走不到它的三分之一。

第五天我們直奔江蘇的拙政園,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全園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花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疏朗,中花園是全園精華所在,西花園建築精美,各具特色。午時我們去虎丘――吳中第一山,三國的歷史所在地。

第六天早上我們轉去上海的中國館,那裡是中國傳統元素的集結地,在那裡能夠看到很多中國的歷史與社會發展的步伐,也有古今的藝術作品。中午我們去M50創意園,在那裡我看到了藝術設計的創意,讓我深深的認識到設計的另一種表現方法。午時我們去黃浦江邊的上海的標誌性建築――東方明珠。是集觀光、餐飲、購物、娛樂、

會展、歷史陳列、廣播電視發射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文化景點。

第七天,早早的起來就去了我們採風之旅的最終一站――上海博物館。裡面開設12個專題陳列室:少數民族工藝館、中國古代青銅館、中國明清傢俱館等,在裡面我還看到了貴州德江的儺面具,也有一些正在逐步失傳的作品。午時乘坐火車回到貴州,踏上了歸途。

歡樂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而這次的採風之旅,我很慶幸很歡樂能夠參加,和同學們一齊體驗這次難忘的旅途,來那裡不僅僅是學習它的民族風情和都市文化,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感受和啟發,感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美麗,感受社會的發展步伐給我們的那份啟發,讓我深深的認識到大都市發展的節奏及社會人們需求的那份創新,也明白自我有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採風之旅,是我們以後懷念大學生活的一段完美回憶。

文藝採風活動致辭 篇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下午好:

短短的10天採風活動結束了,學生們都回到了學校。這次採風活動收穫最大的就是參加了第21屆中國國際廣告節,讓學生們接觸瞭解到現今國內外較為前沿的廣告載體與傳播技術,包括戶外廣告、網路技術、印刷技術等方面的資訊。

並且有今年國內的優秀作品是學生學習借鑑的好素材。更值得關注的是行業論壇,有國內外知名廣告人講解當今廣告行業的新動態及發展趨勢,設計創作的新方法與新思路。

作為廣告學的學生,這是對我們很有意義的一次採風,不僅僅打開了我們的視野,接觸了更加廣闊的天地,看到了很多人文知識,讓我更加理解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的深蒂,同時也加強了同學之間的聯絡,使我們這個團體更加和諧統一,今後的路更加有期望與方向。

除了廣告節,我們還接觸到不一樣的人文,學習到歷史的創造之美,文化的藝術之美,生活的變遷之美,還在這次的學習過程中,感受來自於不一樣地區的風情文化,建築,服飾和飲食。我們還在這次的活動中相互學習,增進師生間情誼,同學間關係。

經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學習到了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在專業知識上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對學生在今後的專業道路上有必須的鋪墊和提高。感激學校給予的這次採風實踐課程的機會,讓我們在學習中放鬆自我,更增加了對藝術美的追

求和對藝術設計創作的突破,對實現自我價值經過量的積累實現質的飛躍。

採風活動結束之後,作為考察實踐的一個必要資料和個人總結,要求每個學生都撰寫一篇與廣告專業相關的論文。須20__字以上。

經過這次的藝術採風考察,讓學生了解到行業發展的新狀況,更加明確了自我的發展方向,積累了必要的設計素材,為其今後的創作汲取有益的養分,能夠說很好地完成了考察任務。

文藝採風活動致辭 篇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下午好:

以前總是聽人家說起採風,我心中就對其充滿嚮往。在我大三的下學期,教師佈置了要對徐州三大民間傳說進行採風研究整理,我們就選擇了道教創始人――張道陵作為物件,去尋找關於他的,在當地民間還流傳著的傳說。這樣在薛院長的統一指導下,在全組同學的討論後,我和另外三名組員前往豐縣採風。

20__年4月21日,我們踏上了征程,前往張道陵的老家豐縣費樓村。由於前一天徐州下了雨,我們還異常擔心到了那邊的村子,道路會不太好走。之後特地打聽了一下原先當地並沒有下雨,懸著的心最終落下來了。由於本來就暈車,車子剛開動我就睡著了。之後突然驚醒,以為到站了,結果只是才剛經過收費站,車子顛簸了一下,我就醒了。之後我就睡不著了,順便觀察了沿途的風景。四周都是綠油油的麥田,不時還能看到幾個人在農田裡勞作。

10點半左右,車子到站了,我們最終到達了豐縣縣城。之後明白那邊並不通車,我們只得打車過去。到了那個村子,眼前的景象讓我有些驚呆,雖說我家也是徐州的農村,但那裡的房屋、環境感覺落後了好多。

當時我就想,這真的就是張道陵的老家嗎?之後在當地人的指引下,我們先是來到天師府,找到了那裡的負責人杜爾賢先生。他以前是一名教師,退休後就收村裡人的委託,在那裡看管天師府,並對張天師的故事傳說進行研究整理。經過一個多小時的交談,杜老先生給我們講述了好多關於張天師的傳說故事,比如說能確立張天師

的老家確實是費樓村的“張老漢巧佔天門穴”的傳說,張天師保佑後人的“三次暴風雨避過費樓村”的故事。

告別杜老先生後,我們又在熱心村民的指引下去尋找下一個講述人――邵長巨集。到了他家,他還很熱情的給我們倒了水。他又把他所明白的張道陵的傳說故事熱心的給我們進行了講述,他還特意指引我們去看了傳說中的“藥盒子”,這令我們興奮不已。

之後聽當地村民說,張道陵的家族還有一本族譜和好多資料,在張家讓先生的手上。但我們找到他家時,他家大門緊鎖,並不在家。等了好久,天色也漸漸暗了下來,張家讓先生遲遲未歸,我們心想只好作罷,沒有看到他手中的資料也真是遺憾。之後,在我們出村子的時候,碰到了張家讓先生的父親,他把我們帶到了他的侄子家,然後讓他打電話讓張家讓先生趕快回家。

很快,我們最終見到了張家讓先生本人。一進他家,就看到了“道淵源世家”五個醒目的大字。隨後他把他多年整理的關於張道陵的資料都拿給了我們看,我們也見到了那本族譜。他跟我們說,他把這些東西給我們看,不僅僅期望我們能夠了解張道陵,更期望的是我們能將張道陵的文化發揚出去。

採風回來後,我們還進行了一個小小的總結會,大家也暢所欲言,和組員一齊分享我們在採風過程中的見聞認識、心得體會、思考感悟等。經過這次採風,我也深刻感受到了採風的重要性。作為文學專業的我們,平時只能在教室裡經過書本和教師的介紹來接觸文學這樣一門融入了情感語言藝術表現,思維精神等內涵豐富的獨特藝術,缺少了感情經歷的真實體悟而難以深刻理解。而深入實地考察研究,就能

夠啟發獨特、自我的情感體會和思考。像這次的採風,首先我就瞭解了張道陵在家鄉人民心目中的高大形象,然後就是瞭解了他對道教以及道家文化的特殊貢獻,對其肅然起敬。這次採風活動真的對我影響很大,我也從中學到了好多東西,真期望這種活動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