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關於教師教育好心的感想:好心與惡果

欄目: 熱點專題 / 發佈於: / 人氣:2.53W

好心與惡果

關於教師教育好心的感想:好心與惡果

上課時,其他同學正認真地寫作業。坐在第一排的小張手裏的水筆已經五馬分屍,手上沾滿了墨水,臉上也有兩塊。原來,他的筆壞了,正忙着修理呢。

我説,你趕緊拿換一支筆,下課再修吧。誰知,他沮喪地告訴我,平常班主任老師總是在講台上為大家準備幾支備用筆的,今天不知怎麼搞的,居然盒子裏一支也沒有了。

聽他一説,我才發現,平時講台上除了任課老師的粉筆盒外,還有一個插滿了水筆的盒子,而今天,那個盒子果然空空如也。原來是班主任老師為防止有同學忘記帶文具而精心做好的準備,裏面除了筆以外,還有橡皮、修正帶、修正液等,讓同學們學習時有備無患。可是,今天那個盒子空了,小張同學就只好在上課的時候修起筆來。

看到這個情形,我不禁有些感慨。這樣的事情,我以前也做得不少。

學校紅領巾佩戴查得緊,為了不影響班級的常規檢查分數,我特意多買了幾十條紅領巾儲備在辦公桌裏,一旦有同學忘記了,就趕緊遞上一條;打掃衞生時,學生經常忘記帶抹布,我就多買了些時刻準備着;甚至,學校要求學生上體育課時要穿運動鞋,我也為學生量身訂購了一些鞋子;更不用説計算器、筆等,我是有求必應。

可是,時間長了,我發現本來不過是為學生應急之需而準備的東西,卻成了學生的依賴。進校門的那一刻,他們會發現有些東西忘記帶了,便若無其事地走到我面前,伸手要東西。經濟賬不算,這個習慣的養成可不是什麼好事。長此以往,學生似乎對一些規章制度的要求不太重視,總覺得有班主任在為他們準備着。好心,沒有引起學生反思自己的行為,反而讓他們做事缺乏很好的計劃和準備,其實,就是好心助長了學生的陋習,收穫的是惡果。

《克雷洛夫寓言》中有一則“隱士和熊”的寓言,説的是一位隱士與一隻熊交了朋友,熊對隱士關愛有加。一次隱士睡覺時,有蒼蠅落在臉上。熊趕不走蒼蠅,於是就用石頭去砸隱士臉上的蒼蠅。不用説,蒼蠅跑了,隱士死了。

克雷洛夫生活在18-19世紀,與他同時代的清代文學家樂均在其筆記小説《耳食錄》中也講了一個類似的寓言。説的是有個人很討厭蒼蠅,整天用木棒追打。一天蒼蠅落在父親頭上,他勃然大怒,搶起木棒就打。結果,蒼蠅跑了,父親死了。

這兩個寓言都諷刺了那些動機善良但卻辦了壞事的人。他們的悲劇在於,出發點絕對正確,但做事的結果卻極其壞。

一位家長滿臉沮喪地對我説,樑老師,孩子以前寫作業可快了,現在做作業總是拖拖拉拉的,為什麼?我説,你是怎麼做的呢?家長説,以前孩子老早做完了,我就另外再安排一些作業給他補充練習。現在就總是拖延,所以,也無法給他另外加作業了。

我説,問題的癥結就在此。以前孩子做完作業,家長總是擔心孩子浪費了時間,不停地給他做加法,使得孩子沒有任何自己支配的時間。他想到自己的作業永遠也做不完,還不如慢慢地應付。久而久之,拖拉的習慣養成了。班級裏有幾個孩子,經常不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問之,答曰,我要到外面輔導機構去上課的,沒有時間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聽了這理由,我感到啼笑皆非,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我理解家長病急亂投醫的心情,但是,我也告訴家長,這樣做的後果是孩子越來越不會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和任務,只能想方設法來推掉一部分,結果是得不償失。

誠然,家長和老師是要關心和幫助孩子的。但關心和幫助的行為指向應該是讓學生能夠獨立而不是處處依賴。如果總是牽着孩子的手而不放心讓孩子獨立地學步,那麼,孩子是難以學會獨立行走的。現在我們發現有一些孩子自立自理能力非常差,總是丟三拉四,責任心不強,行為被動,做什麼事情都要家長和老師督促,晨讀老師不説讀什麼就坐着那兒乾等,就餐時不停地講話,上課東張西望,寫作業磨蹭。他們一般智商並不低,但成績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所受照顧過多,家長和老師包辦的太多,孩子在家享受的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在學校也有老師在“愛”的大旗把學生的一切都設想好準備好,幾乎都是“現成”的,用不着去“操心”。

要讓孩子自立,最好的方法是,把孩子當做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而不能僅僅看作是附庸和照顧的對象。應該充分相信,孩子一定能把事情做好,逐漸改變孩子的依賴心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師和家長對孩子的愛是發自內心的百般呵護,但不可忘記愛的方式有多種,否則,過分的溺愛就是“害”。不能自立的孩子無法在社會中生存,所以,真正的教育並不是給予援助,而是培養自立的人;不是束縛住他們的手腳,而是為他們的放飛作準備。既然我們不能代替孩子成長,就不能為其免除自立的痛苦,否則,縱有遼闊的天空,孩子也不會飛翔。有了自立能力的人,才懂得獨立思考,才能夠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做出自己的選擇;有了自立能力的人,才能夠具有創造精神,才能夠做出與眾不同的事情。自立者強,自強者腳下必有路。

《孔子家語》裏有這樣一個故事:魯國的窮困老百姓,有的被賣到別國當奴隸。魯國法律規定,若有人把為奴的魯國人贖回來,政府給報銷贖金。這條法律出台後,大大推動了魯國人的救贖行動。孔子的弟子子貢是個富人,他在周遊列國途中,遇到了一位魯國奴隸,便花錢把這個人贖了出來,但他卻不願去政府領贖金。孔子知道這件事後,對子貢進行了嚴厲批評。在孔子看來,聖人做事,應該起到移風易俗、教化百姓的作用。子貢為顯示自己高風格,不去領贖金,這反會造成很壞的影響。如果大家都像他這樣,贖人靠自己掏腰包,政府給錢也不要,那今後誰還願意贖人?子貢的“義舉”雖沒有損害自己的行為價值,卻損害了國家的法律……果然,子貢的事蹟傳開後,產生了很大的負面效應。後來的人再也不能以正常的心態去向政府領取贖金了,因此出錢贖買奴隸的人便越來越少……

教育,不能僅憑好心、善心;論功過成敗,不能只看好事、壞事,要看是否合乎情理,是否符合教育的客觀規律。老師們切不可出於“好心”,做後果嚴重的蠢事、壞事,——儘管很多事情在當時看來像“好事”。

本文作者: 樑增紅

來源公眾號: 樑增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