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感想(精選17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13W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感想 篇1

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到處張燈結綵,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熱鬧,熱鬧而美麗。有名的鋪子都掛出幾百盞形狀各異、大大小小的燈來。有走馬燈、圓角燈、蓮花燈、大紅燈籠……就在那天裏,我和爸爸媽媽去逛了燈會。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感想(精選17篇)

一進街道,就看見了擁擠的人海;聞到了美味佳餚的香味;聽見了喧鬧的嘈雜聲。我們在人羣中慢慢地“蠕動”着,美國一會,一隻只外形美觀,製造精細的燈籠出現在我的眼前。我和爸爸媽媽走進前去,各色各樣的花燈上都彩繪着《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的所有故事。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走馬燈。

一隻只馬形燈放在一起似乎是萬馬奔騰十分的壯觀。走馬燈是用印紅的紙折出來的。馬的前蹄上揚,馬頭向上,馬尾垂下,像是真的一樣。栩栩如生,形態逼真,讓人看了讚歎不已。燈上映着兩位豪爽之雄,兩人坐在酒家中盤着腿,雙手舉着酒杯痛飲。

接着,我便看到了我最愛的環節—猜燈謎。我打開紙袋拿出了燈謎的題目:加水變成大海,加木變成草木花香。我摸着下巴,皺着眉頭,心裏唸叨着“加水變成大海,加木變成草木花香是什麼呢?”難道是“對”?不是呀!加三點水就不是字了呀!我思索片刻。突然靈光一閃,腦海中出現了一個“每”字,哦對了。“每”加上三點水就是“海”,加上“木”就是“梅”啊!我怎麼沒想到呢!我大聲地報出答案。這題真是出神入化,暗藏玄機啊!

在這些節日中,我最喜歡的節日是元宵節,因為這個節日有一隻只惟妙惟肖的燈籠和耐人思考的燈謎。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感想 篇2

每到元宵節,人們總是期盼元宵節能夠放假。其實,這是人們認為過節就要放假的傳統思維在作怪。仔細想想,元宵節不放假必然有不放假的道理,剛剛經過春節長假,元宵節再放假當然不適當。而且,無論是過節也好,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也好,這都與放假無關,只要我們能夠品味出節日的真味道,照樣能夠把元宵節過得美美滿滿,過得傳統文化厚厚重重。“元宵節”貴在過出“真味道”。

過出“美食”真味道。元宵是元宵節的美食,雖然這道美食在今天可以四季皆吃,但是,只有在元宵節這天才能吃出獨特的味道。這獨特的美食是人的情懷與美食融合在一起的味道,在品味美食中感悟生活的真味道,節日的真味道,精神的真味道。美食真味道,給人們帶來的是一種美麗生活,美麗情懷,美麗營養。品味到美食的這個真味道,是過好元宵節的基礎。

過出“團圓”真味道。天上月亮是圓的,地下燈籠多是圓的,桌上元宵是圓的,人們團聚是圓的,團圓是元宵節的真味道。而且,這個真味道與春節的團圓味道不同,春節的團圓味道是親朋好友的團聚;與中秋的團圓味道不同,中秋是一家親人的團聚;元宵節的團圓則是天下的團圓,是家人與陌生人的團圓,元宵節是走出家門與天下人團圓的節日。這個團圓的的真味道讓我們感悟到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獨特魅力,團聚最喜悦,團圓最幸福,團結最有力,在這裏得到了的體現。天下一家,其樂融融,在元宵節得到了最精彩的詮釋,品味到團圓的這個真味道,就品味到了元宵節的真諦。

過出“文化”真味道。元宵節,猜燈謎是固定節目,從古到今,生生不息,日久彌新。雖然元宵節的習俗更更迭迭,但是,猜燈謎卻始終能夠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永不衰竭。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人們在猜燈謎中感悟文化魅力,生活智慧,美好未來。猜燈謎是元宵節文化的重要載體,讓人們在雅俗共賞的文化之路上行穩致遠。品味到文化這個真味道,就能在元宵節的日子裏思想昇華,生機勃勃,充滿憧憬。

“元宵節”貴在過出“真味道”,美食的真味道讓我們的嘴巴香甜,團圓的真味道讓我們的情懷圓滿,文化的真味道讓我們的精神璀璨。在品味“真味道”中過元宵節,不放假又何妨?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感想 篇3

“正月十五鬧元宵,紅紅火火過小年”。一年一度的元宵節來臨啦!今年爸爸媽媽帶我到南京夫子廟看花燈,走進夫子廟文德橋,映入眼簾的不僅有虎虎生威的虎燈籠,而且還有雪白的兔子燈、吉祥的鴿子燈、金黃色的橘燈……真是各式各樣、豐富多彩。把整南京夫子廟元宵節夜晚照的如同白天一樣。

花燈展示中心更為漂亮,這兒琳琅滿目的花燈使人眼花繚亂,看都看不過來。看那桃燈,粉紅的底色,桃尖上塗點紅色,桃底有翠綠的大葉子,真是既漂亮又簡單。再看那虎燈,製作好框架後,用閃閃發亮的金紙糊住框架,這樣,一隻栩栩如生的老虎就立刻展現在了眼前。再看那龍燈,追着寶珠上下翻騰,全身的鱗片金光閃閃,龍的尾巴不停地擺動。觀看的人們情不自禁地喊:“龍活啦!龍活啦!”還有……真是一言難盡啊!走出夫子廟,爆竹在空中炸響,彷彿把天空炸開了一個洞,滿天的星星從天空一下撒了下來。快看啊!遠處五彩繽紛的煙花從天而降,一下子照亮了南京城外。

回到家裏已是晚上十點左右,媽媽給我們每人煮了一碗湯圓。我們一家三口吃着白白胖胖的湯圓,真正體會到了團團圓圓的親情。啊,元宵節,真快樂!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感想 篇4

今天是正月十五,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上午,我們來到大街上看鬧元宵的,還沒到地方,我就發現的街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東望,等着,盼着,人們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等待着精彩節目的上演。

我們等了很長時間,表演的隊伍終於給我們盼來了。他們身上穿着五顏六色的衣服,頭上戴着各種各樣的頭飾,臉上還帶着連米的笑容。我發現一個大姐姐穿着有粉紅色的花朵和綠色葉子的紅衣服,手上還拿着白玉做成的花瓶,花瓶上竟然還站着一個人。我知道花瓶上的那個人必須是那種又瘦又矮的那種小朋友,再用繩子牢牢地綁住她,這樣她就不會掉下來了。在這裏不但可以看芯子,還可以看到很多好看的,好玩的節目,比如説有“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孫悟空和白骨精一邊走一邊打,打了很長時間。還有我最喜歡的節目——打腰鼓。只見她們腰間綁着小鼓,雙手拿着鼓槌,伴隨着其它樂器演奏起來,整個演奏充滿了陽剛之氣。人們在旁邊喝彩着。時間過的飛快,不知不覺三個小時就過去了,節目結束了。

元宵節的表演真精彩啊!給人們帶來了很多快樂,那些表演的人們在寒風中穿着單薄的衣服,他們的付出給我們帶來了歡聲笑語,所以我們是不會忘記他們的。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感想 篇5

俗話説“不出十五不出年”,當大家還在熱議節後綜合徵的時候,將為春節畫上圓滿句號的詩意佳節又如期而至。元宵節,這個春節之後的首個重要節日,迄今已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這一天,全國各地的人們或出門賞月、或燃燈放焰、或舞龍舞獅,或喜猜燈謎、或共吃元宵,以當地的民俗民風將這個節日推向另一個新的高潮。元宵節真正的動力,緣於它處在新的時間節點上,人們期許利用它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正月十五鬧元宵的“鬧”字,道出了這個節日奔放、歡騰、火爆的特性,也道出了人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續與弘揚。

在過去,元宵節也是未婚男女一年中為數不多的見面機會,緣此有了“情人節”的特徵,亦被稱為中國人的“情人節”。“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的《生查子》即描繪出了元宵佳節男女相約的浪漫畫卷。當然,與元宵節相關的動人傳説故事遠非如此。

隨着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元宵節作為“狂歡節”的特質在城市中逐漸淡去,原有的“情人節”等特徵也在慢慢消逝。相比過去元宵節的精神性和文化性,有人甚至認為如今的元宵節更像是一場物質化的狂歡。比如,元宵的“外形”和“內容”花樣百出,蒸元宵、烤元宵、油炸元宵等層出不窮,容易讓人產生只重形式而輕內容的感覺,反映傳統文化本質的氛圍卻少了幾分。

無可否認,隨着西方各種社會文化思潮的湧入,以及傳統文化保護工作仍較薄弱的緣故,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洋為美、以洋為尊,甚至貶低、漠視優秀傳統文化的現象。但需要認清的是,中華文化是一個涵蓋過去、現在、未來的動態概念。慶祝的形式和傳承的方式實際上又是日趨豐富的,只要不失其既定的內核,我們可以不斷融入現代生活新元素,並對之做出新的理解與闡釋。因為,從“中國傳統文化”邁向“中華文化”,永遠只有“現在進行時”。

比方説,同是慶祝元宵節,淄博市淄川區的臨水人家多放河燈,濱州市博興縣有照燈的習俗,湖北省武昌區會一連三天“弄龍”等,這些都是各地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基於傳統文化基因逐漸形成的,這何嘗不是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表現呢?不僅是元宵,清明、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亦如是。更為值得慶幸的是,《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日前已正式公佈。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其中就強調把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滋養文藝創作、融入生產生活。不難看出,國家對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的尤為重視與篤定決心,這對於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更是意義深遠。

回到鬧元宵,我們不能僅限於吃幾顆美味可口的湯圓,更要通過各種活動讓傳統文化真正“鬧”起來。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守住傳統節日的根,增強它們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與凝聚力。讓其文化價值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同時,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棄繼承。讓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成為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頑固根基和強大力量。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感想 篇6

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有五十六個不同的民族,每個民族肯定都有它獨特的風俗習慣。在我美麗的家鄉上海,就有許多不同的習俗。其中,元宵節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鄉,總是特別重視元宵節。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都吃元宵。因為元宵的形狀是圓形,圓就意味着團團圓圓,它能夠祈福家人團聚,每天都能幸福圓滿。

吃完元宵,接下來就是元宵節的高潮部分。要表演踩高蹺、舞獅子、劃旱船、耍龍燈等元宵節特有的節目。在表演時,每一個觀眾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説起元宵節,最負盛名的便是觀花燈、猜燈謎了。在元宵節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張燈結綵,處處顯示出元宵節特有的氣氛。就像《東京夢華錄》中説的那樣: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熱鬧的氣氛足以形成一條河流,讓所有看到的人們都跟他們一起歡呼起來。

正月十五之夜還有一個獨特的習俗:觀月。正如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一邊欣賞着天空中美麗的月亮,一邊看着人們歡慶元宵佳節的樣子,此時還有誰能坐得住呢?趕緊出來和人們一起慶祝象徵美滿的元宵佳節。

啊!這是一派多麼祥和、熱鬧的景象啊!這就是我家鄉最獨一無二的習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愛我的家鄉,愛家鄉獨有的習俗!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感想 篇7

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的轉型,傳統節日文化正面臨着外來文化和商業化的雙重衝擊,公眾對節日文化內涵的認同越來越少,以至於在不少人眼裏,端午節就是簡簡單單的“小長假”。殊不知,這閹割了端午節作為傳統節日的文化與情感內涵。某種意義上説,“天價粽子”遇冷與“平民粽子”熱銷是一種迴歸和糾偏,是在端午節作為傳統節日真正內涵的靠攏。

端午節,不僅僅是幾天假期,更不是商家狂歡的“賣場”,它應當承載起更多的文化期待和情感寄託。傳統節日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表徵和載體,包括端午節在內的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有機構成,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價值。應認識到,當下,傳統節日的概念日趨淡化,節日的內涵也被有意無意地忽略。因此,必須對傳統節日所藴藏的文化內涵具有高度的自覺,才能使之真正成為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載體。

費孝通先生曾經説過,“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迴歸’的意思,不是要‘復歸’,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

充分認識本民族的歷史和傳統,對傳統節日充滿敬意感,是延續自身文化的自覺與自信。“天價粽子”遇冷,或許可以看作是文化自覺的一種下意識努力。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感想 篇8

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其中我最喜歡端午節,聽説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

從前有個人,名叫屈原,聽説自己的國家快要滅亡後,非常傷心,抱起一塊石頭就跳進河裏。人們聽説後,划着船打撈屈原的屍體,為了不讓魚兒吃屈原的屍體,人們把包好的粽子扔進水裏。

記得有一次端午節,我們早早地就起了牀。媽媽開始包粽子,其他的小夥伴都出去玩了,只有我在家裏看大人包粽子,好奇心讓我決定今天一定要學會包粽子,我上前跟媽媽説:“我也想學包粽子。”媽媽説:“好啊,首先要把兩片粽葉折成漏斗一樣的形狀,然後裏面放入少許糯米,再包好,用一根繩子綁好,這樣就可以了”。按照媽媽教給我的方法,我試着包了一個,沒有想到第一次就成功了,我好開心呀!

這個端午節對我來説意義非凡,因為我學會了包粽子,還讓我認識了屈原。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感想 篇9

春節是中國人的重大節日。它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底藴。而春節的許多小規矩小迷信也那麼那人探尋。

大家都應該知道春節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上供。大家可別小看了這件事情這可是有講究的。例如,上供用的水果不能馬虎,不是所有的水果都適合去供奉祖先和神靈的。要選着寓意好的水果。例如:蘋果——平平安安,桔子——金桔滿堂,橙子——心想事成。像梨,就不可以作為貢品因為有一部分人認為梨和“離”是同音別字。所以不受大家歡迎。還有就是香蕉——焦頭爛額。所以有些水果不能上供。

水果只是一部分貢品還有就是餃子作為貢品一定要成雙成對的放不能落單。把糖作為貢品上供的時候要放硬糖不能放軟糖。因為這樣的甜蜜夠硬不會散。

上供還要有紅燭,火紙,佛香等等,不過最重要的是火紙,火紙要被真錢壓過才可以燒,而且要一家之主壓,這可能是覺得更加真誠吧。

不管這些是真是假,但至少被老祖宗們津津樂道就一定有它的原因。希望這些春節中的小常識可以讓更多的80後,90後們知道春節在我們中國人心目中有多麼的舉足輕重。如果春節沒有任何禁忌那麼也就代表沒有那麼多人關注它。規矩越多越能體現春節的重大意義。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感想 篇10

進入農曆的臘月,歡度春節的氣氛就越來越濃厚了,我的心情也越來越興奮了。考完試,放了假,安排好寒假計劃,完成了部分作業,我也融入了紅紅火火的過年氣氛。臘月的節點太多了。

首先是臘七臘八凍壞腳丫、泡臘八蒜、喝臘八粥等等,老人説這就是過年的開始。春節漸漸臨近,看着越來越薄的日曆,人們在高興之餘免不了發些感歎:“又是一年了”,“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年齡越大,光陰流逝愈快,感受愈深。一天又一天,當然太陽都是新的,但日子卻無聲息地消失了,就像水滴融進了大海。雖説平日裏每天都撕下那一張,可是誰也理會不到那是自己的生命計量單位,而它正象漏斗裏的沙子一樣越來越少。但心裏仍有一絲激動,那便是對來年的期望。

年望年望年年望,把希冀寄予來者,想必人同此心。成功者,便就此滿足了麼?不!好戲還看明年,明年決計要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於是心便鼓動成一隻壯壯的氣球,努力地滾動着飄忽着。勞而無獲者呢?沒説的,只待來年能重整旗鼓,再添起色。然而,來年復來年,來年何其多,除非作古,哪一年該是至善該是至美的呢?知曉的也恐怕只有希望。

很快到了臘月二十三“糖瓜兒粘”,人稱小年,要祭灶,要吃一種乳白色、味很甜、還粘牙的東西,叫“糖瓜兒”。大人問我“粘不粘?”我説“粘(年)!”這是提醒大家要過年了!長輩要講許多過年的趣事和囑咐許多過年的忌諱。真好玩!有的我懂,有的我不懂,我總是好奇的聽不夠,問不夠。

接着臘月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吃谷薯,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這段時間每天都有很多説法,我可長見識了。

臘月三十,也叫除夕,是辭舊迎新、繼往開來的吉祥時刻,此時進入春節的高潮,也是我最期盼、最快樂的時候。

白天大人們都忙着過年的`各種事情,放鬆了對我的管束,我就徹底自由了,吃我愛吃的食品,喝我愛喝的飲料,玩我愛玩的遊戲……開心極了!

小時侯,最盼的節日便是春節了。春節有好東西吃,有新衣服穿,看舞獅玩綵船,頗是新鮮熱鬧且實惠,於是,就少年不知愁滋味地掰着指頭盼着。盼着盼着,一忽兒便成人經事了,才覺得日子地艱難和不易,於是也就知曉了年並不好過卻不得不過,開始感覺了年的乖戾和人的無奈;也便由望年轉而到希望,也把自己託付給了將來與未知的歲月——今年望明年能考上一所像樣的學校,明年望後年在分配上好事少磨,再望談對象不走麥城,再望頭兒器重有所升遷,再望職稱評定不擠兑,再望住房分得“上下有餘”,再望兒能成龍女能成鳳,青出於藍勝於藍……

然而,一年又一年,平凡的我們境地依然,卻仍在生活的罅隙間努力給自己營造一種寬鬆與自在。看着年華的不再、雙鬢漸灰,終於不得不和“子”一樣在川上感歎:“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其實,這日子何嘗不是這樣的一條河,我們佇立其上,河水匆匆在我們身邊流過,任我們悲喜交集逢災遭難,而時間的流逝依然故我?其實時間並不是我們身邊流走的一種外物,而就是生命的本身。我們看着流走的河水,

我們隨手撕去的日曆,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生命中的歲月,甚至不僅僅是我們的歲月,而就是我們自己。我們每個人,不但找不回失去的年華,而且連從前的我也都無影無蹤了。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大門,哐當哐當地在你身後緊關閉,任你哀求,嘶叫,拍打,歲月之門過去了就不會再開啟。

晚上全家歡聚一堂。大家從廚房裏端出美味佳餚放在桌上。煎炒烹炸、雞鴨魚肉、特色食品、各種飲料……媽媽端來燉魚,説這是“年年有餘”;爸爸端來餃子,説這是“交子元寶”;姑姑端來拼盤,説這是“全家福”;姑夫端來米飯,説這是“團圓飯”;奶奶端來一盤水果,有柿子、蘋果、桔子、香梨,説取它們的諧音:“事事平安、人人吉利”;爺爺端來一盤年糕,有白米、黃面、雙喜、八寶,説借它們的字音“添歲增福、年年提高”,人的歲數和身體要長高、知識也要提高。哈哈!我靈機一動,端來一摞獎狀説這叫:“辛兔祥瑞、龍騰虎躍”(我屬虎)……全家人説這是一道最豐盛、最如意的大菜。

全家人説説笑笑,盡享天倫之樂,盡嘗美味佳餚。我不斷舉杯,給各位長輩敬酒並針對每人説上幾句不同的祝福話,大家再次誇我懂事,給我加菜,有時還給我鼓掌,我心裏美滋滋的,那個興奮勁兒就別提了!

酒足飯飽,全家人看春晚、包餃子、侃大山……零點整,電視裏的新春鐘聲敲響了,房間外的迎春鞭炮響成一片,我迫不及待地拉着家人下樓放炮。姑姑和媽媽提着一大包鞭炮,姑父和奶奶提着一大捆煙花一起下樓了。樓外的鞭炮已是震耳欲聾、煙雲翻滾。開始我有點害怕,爸爸拿着鞭炮,爺爺領着我去點,鄰居説:“這叫雙保險”。我們

幾人合作先後放了“一千響”、“坐地炮”、“竄天猴”、“夜明珠”。後來我膽子大了,也想過把真癮,讓爸爸放好花炮,爺爺護着我去點,點着了我就跑,在我哈哈大笑中花炮竄上了夜空,隨着一聲聲巨響,綻放出五光十色的禮花,有“百鳥爭鳴”、“吉祥如意”、“火樹銀花”、“萬紫千紅”,我高興地手舞足蹈、心花怒放。

我們失去了童年,才知道長大;我們失去了歲月,才知道自己是活着;因為我們變老,才知道不能挽留時間。面對這個節日,我們不妨讓靈魂、讓思維再這裏駐足一會,對生命來番清點。面對那些還沒有拉開序幕的嶄新未來,多些設計,多些幻想,讓希望實在些,讓幻想向現實靠攏。給父母多些孝心,多些體貼,讓她們歲歲平安天天快樂;給妻子(丈夫)多些温柔,多些理解,直至地老天荒,恩愛如初;給孩子多些鼓勵,多講些做人的道理,別盼成龍成鳳,但求做個好人;給朋友多些祝願,大家年年有餘,和氣生財。

春節是喜氣的年,總給人們一種十全十美的契機,一邊從從容容“臨淵羨魚”,一邊又可以雄心勃勃的如何“退而結網”。

春節是四季之首,我們的足跡將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開始了一次始發,所以多一點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點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感想 篇11

如今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使得各種地域文化交匯融合,過各種洋節日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這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地不被重視。現今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肩負着的使命。

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存和發展的產物。現在的中國人,未來的中國人,若是無法瞭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那麼這樣的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品性的緊密聯繫,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容被西化。中秋節寄託了遊子對家的思念;端午節展現了耕作的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喜悦;清明節表達了親人對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則體現了人民嚮往和平快樂生活的樸素願望。這些節日背後所存在的意義,是任何一個洋節日無法替代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保護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從原來沒有節假日變成了休假一天,電視媒體也日益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瞭解和重視程度。

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衝擊的21世紀,我們太多地關注於西方萬聖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聖誕節的白鬍子老人。從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餅,對於我們每一箇中國人來説這都是一種本土文化的丟失,沒有了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將丟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處於現今社會的我們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色往往不適合擁有古老歷史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於中國;刀叉無法成為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説話方式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婉轉一樣,洋節日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人的節日。

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長期積澱和凝聚之後又經後人總結和實踐而成的,從種種節日風俗裏,後世的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着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受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被遺忘,中國“文明古國”的盛譽也將不復存在。

我們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與弘揚,從自身做起,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感想 篇12

我們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有許多特別的傳統節日,它們都有着不同的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它大約始於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清明節氣一到,氣温升高了是春耕春種的好節氣,俗話説“清明前後,種瓜種豆”,農民根據清明節氣,開始農耕播種。清明時節接近寒食,民間禁火掃墓,漸漸的合二為一,寒食也為清明的別稱,此時不動煙火只吃涼食。

清明節的活動挺多。隨着社會經濟發展,人們仍然延續過清明習俗。長輩們帶着自己的孩子給先人掃墓以祭祀聊有懷念之意。祭祀前準備祭祀物品:水果、酒、糕點、鮮花等等。來到墓前先擺放物品,然後焚燒紙錢。子孫們都要叩拜跪拜,説一些保佑的話,講述一些家庭瑣事,有的帶着鏟子,鏟一些新土蓋在墓旁的小樹上。通過各種方式紀念已故的親人,對晚輩也起了教育文化傳承的目的`。

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這是值得我們每個人驕傲的。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感想 篇13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20__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在20__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説起端午,人們自然應該想到吃粽子、划龍舟、插艾草、戴香袋等,可不少人將端午節變成“送禮節”、“吃喝節”、“消費節”,原本充滿詩意的節日少了些人文氛圍。難怪有網民感歎:現在的人對民俗傳統節日都已淡忘,而是對情人節、聖誕節等洋節趨之若鶩了。尤其是現在的端午節,幾乎成了“吃粽子”節了,那些端午節的文化精髓幾乎被拋棄了。

可喜的是,近年來社會上對保護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有了更加強烈的聲音。藉助各個傳統節日來舉辦相應的傳統文化活動,不失為讓更多國人瞭解和喜愛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效形勢。每年,包括屈原故里在內的各地都舉行端午文化節活動,這必將對傳播屈原精神、豐富端午節節日內容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過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一種多方面的、多層級的、難以言説的特殊感受。特別是那種身臨其境的心靈震撼和感悟,是一個“人文化成”的過程。在這個端午節裏,讓更多的民眾參與傳統文化活動,走向傳統活動現場,親身體會並弘揚端午文化,大力傳播屈原的愛國、為民、求真、向善的精神上來,讓端午節這樣的傳統節日在國人的心中更加牢固與神聖,這是傳承傳統文化精髓的關鍵。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感想 篇14

端午節的魅力是求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在《天問》中,一口氣提出了170多個問題,被譽為是“千古萬古至奇之作”。求索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是對端午節的紀念。

人生當中,沒有絕對的順境,也沒有絕對的逆境。順境可以變成逆境,逆境也可以變成順境。相比之下,反而有很多的重大成果,都是在逆境中產生。屈原如果繼續在朝裏做官,就接觸不到老百姓,瞭解不到真實的情況,也沒有那種憤世嫉俗的創作激情。所以司馬遷也説:“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唐代詩人殷堯藩在《端午日》一詩中説:“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因為屈原,人們記住了端午;因為端午,人們記住了屈原。後人紀念屈原,不是因為他的遭遇,也不是因為他的性格,而是因為他奮發向上的追求和堅定不移的愛國。

幾千年的端午,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和精神寶庫。每一個炎黃子孫,都可以從這座寶庫中找到力量,並在追尋和回味中獲得快樂。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感想 篇15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這一富含文化底藴的傳統佳節如期而至。團圓是最能體現中秋文化的符號。然而,隨着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人們在追求團圓之外,賦予了中秋文化新的時代氣息,讓中秋佳節過得更有意義。

賦予中秋文化奉獻精神內涵。對多數人來説,中秋意味着團圓。但是,還有很多人,中秋團聚對他們來説成了奢望。駐守邊防的軍人何嘗不想回家團圓,但他們不能放下手中的槍;工地上的工人為給孩子多攢些學費,只能把對家人的牽掛記在心頭;鐵路衞士為了千千萬萬遊子的團圓夢,把回家團圓化作一句遙遠的祝福。在我們身邊,還有許許多多的奉獻者,比如:警察、醫生、消防員、快遞員、環衞工人等,為了更多人的團圓和幸福,他們選擇了堅守崗位,他們的奉獻精神為我們中秋團圓增添了力量,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奉獻成為中秋文化內涵中最美的音符。

賦予中秋文化互幫互助的精神內涵。據報載,《山西晚報》攜手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共同發起20_和留守兒童“益”起過中秋公益活動,計劃在中秋節當天,將兩所鄉村國小的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團聚在一起,共遊太原城。無獨有偶,在中秋節來臨之際,來自武警上海總隊機動二支隊五中隊的14名“兵兒子”,和當地的7户“空巢老人”一起攜手出遊,共享團圓喜悦。在別家都能團圓的時候,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更需要關懷和温暖,《山西晚報》發起的公益活動、“兵兒子”的親情互動,給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帶來了家庭的温暖。社會上還有很多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孤寡老人需要社會的關愛和幫助,我們要在中秋節團圓之際伸出援助之手,弘揚友善、互助的精神,多組織關愛孤寡老人、留守兒童、貧困家庭的公益活動,讓他們也能感受到中秋團圓的美好,體會到社會的關愛和温暖。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我們傳承中秋節的傳統文化,也要賦予其新的內涵,弘揚時代精神,讓中秋文化更有時代氣息和韻味。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感想 篇16

每當春節來臨,人們都要放鞭炮、福字、春聯、千千結。我們家也不例外,每年的大年夜都要在大門上貼上福字。

福字現在解釋是“幸福”,而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把福字倒貼過來,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福字倒貼還有一則傳説。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做暗記準備殺人,馬皇后為了救那户貼倒了的人家,於是就把倒貼的“福”字説成“福到”的意思。(這個傳説還可以稍寫具體些。)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記得去年春節快要到了,為了讓家裏更加漂亮,我決定在門上貼一個倒福。我先拿來一塊幹抹布,把門擦得一塵不染。接着,我拎來一桶水;一塊毛巾,我拿起毛巾往水裏蘸了蘸,把水灑到門中央,然後,我快速拿起福字倒着往灑水的地方一拍,倒福就貼好了。我得意洋洋了起來。不一會兒,我貼的倒福掉了下來。我想:用水貼倒福,水乾了,吸力沒有了,福字就掉下來了。於是,我想到了膠水。我認真地在紅福字上塗上一層漿糊,又跑出去,小心翼翼地將福字貼在門上。倒福終於貼好了。

傳統節日心得體會感想 篇17

端午節來到了,大家可熱鬧了,有的看龍舟賽,有的吃粽子還有一個故事説了端午節要賽龍舟扔粽子的原因。愛國詩人屈原投汩羅江死去,所以賽龍舟競渡是為了救屈原。後來人們沒有找到屈原,大家就扔粽子在江河裏,想讓魚,蝦等一些水裏小動物吃飽後,不去吃屈原的遺體。後人就用這種形式來表達對屈原的尊敬和悼念。

我也過了一個端午節,來看看吧!

在那天中午我吃了一個粽子,可好吃了。是白色的糯米,裏面有一顆又大又紅的棗子,外面包着一片葉子,我也不知道是什麼葉子。把葉子剝掉以後就像一團棉花裏面裝着一顆紅寶石。把裏面的肉放進嘴裏,甜甜的,軟軟的,特別好吃。

之後外公帶我到了石頭城公園,哇!三條龍舟直往前衝,龍舟上的人們齊聲喊着一,二,三。前面一個人在打鼓,後面兩排人邊划槳邊喊着他們的口號。飛船疾駛,鑼鼓震天,真是精彩!這就是我過的端午節。

過端午節還要吃五黃,黃魚,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還是北方,在這一天都要在兒童的頭上用雄黃畫一個王字,還要給小寶寶們在手上,腳上系一條五顏六色的香囊

怎麼樣,端午節的習俗很多吧!這就是我瞭解的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