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心得體會(通用21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68K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1

在南方,有香甜可口的湯圓;在北方有香脆多餡的餃子,不管是南方湯圓還是北方餃子,我都鍾愛。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心得體會(通用21篇)

媽媽告訴我餃子和湯圓有區別,但是我看不出有多大的區別,因為我的饞嘴都很喜歡吃,我的眼裏只有吃,哪還能看出他們的區別。

湯圓我喜歡在元宵的時候吃,代表團團圓圓,畢竟一家子在一起才是幸福美滿嘛。每逢元宵時節,媽媽總會煮好一大鍋湯圓,我在一旁看着那白白胖胖的湯圓,忍不住想要往前去掐一口或者直接吞掉。湯圓們在鍋裏面沸騰,彷彿在裏面狂歡似的,真令人喜歡。

“開動啦,小饞嘴。”媽媽親切地説。我已經等候多時啦,終於來了,我都要等不及了。我立刻拿起筷子往下面夾起來,可是頑皮的湯圓們不讓我夾,油膩油膩的,一夾起來,就會滑下去。所以媽媽讓我用勺子來吃,這樣以來,他們就掏不出你的手掌心了。

我們一家人,都團聚在一起,都一起團團圓圓地吃着圓圓的湯圓。我喜愛白白胖胖的湯圓,因為,他讓我和家人在一起,幸福地在一起。

到了冬天,唯有餃子令人喜愛,可口又多餡。有玉米餡兒的,有肉餡的,也有玉米火腿餡的,真是趣味多多。冬至的時候,雖然我們在南方,但是我也喜愛吃餃子,餃子給了我們温暖,讓我們家庭温暖如初。

當然了,餃子什麼時候都能吃,因為隨便去街上逛一逛,都能看見沙縣等小吃餐廳,都把餃子列為特色小吃。我每次去都會來幾份。每逢晚上我肚子餓了,就會去買幾份餃子充充飢,順便也讓家人們飽滿。我喜愛多餡的餃子,因為餃子解決了我們的温飽,讓家庭美滿。

南湯圓,北餃子,我都愛,我都要;每吃幾口口水流,家庭吃了幸福留,肚子餓了就找它。

中國傳統文化,我真的超愛呢。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2

在元朝,中國曾經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而在唐宋,她又曾是世界上國力最強盛的國家。這樣的大國有着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然而,隨着世界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外國文化和其他先進的文化的泛濫,中華傳統文化開始受到冷漠,甚至將被國人遺忘。

在物慾橫流的今天,人們追求的是潮流的生活,享受的是“娛樂的文化”,傳統文化已經逐漸被人們跑到腦後。許多人已經將自己祖先的歷史忘得一乾二淨,他們不知道中國經歷了多少朝代,有過哪些輝煌;他們甚至不知道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經歷的那些苦難,所受的屈辱。有人説:“當一個民族忘記了它的歷史,忘記了它的傳統文化後,那麼它離毀滅也不遠了。”的確如此,一個民族連自己的歷史、自己的傳統文化都可以放棄,還剩下什麼呢?

毛筆書法,可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沒有毛筆書法,也就沒有“書聖”王羲之,也自然沒有著名的《蘭亭序》。然而現在中國還有多少人寫毛筆書法呢?與我們相望的日本卻規定每所學校都要開設毛筆書法課,每個人都要懂得寫毛筆字。日本的毛筆書法是從中國傳過去的,人家都如此重視,我們呢?從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京劇、皮影戲、變臉…這些都逐漸淡去,現在的人們忙於追逐潮流,我相信沒有多少人願意天天對着這些中國文化的瑰寶過活,傳統文化成了遠去的記憶。

現在的人已經很難靜下心品讀中國的四大名著,面對滕王閣也很難再想起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面對困難也很難再吟出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那唐詩,那宋詞,那元曲,還有多少人記得?現在的我們沉醉於青春小説,科幻小説,沉迷於網絡。可是,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嗎?

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被我們漸漸遺忘。現在許多西方的學者到中國尋找中華文化的根源,來學習中華文化,作為國人的我們,卻把這些遺忘,這應該是件很可笑的事情吧!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希望有一天人們能夠重視即將被遺忘中華文化,將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為中華文化續寫燦爛美好的未來。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3

在這場與疫情抗擊的大戰大考中,中國取得了顯著的抗“疫”成果,中國在疫情防控中的舉措也獲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在中國疫情形勢逐漸好轉的關頭,全球疫情形勢發展日益嚴峻,在全球戰“疫”過程中,中國從未缺席,提供“中國經驗”為世界抗“疫”爭取黃金時間,貢獻“中國力量”展現實實在在的大國擔當。在這之中,中國戰“疫”產生了積極的國際影響,與此同時也激發了全球中華兒女對國家的認同。

對偉大祖國的認同,為中國夢實現凝聚強大中國力量。

一方面,疫情阻擊戰打響以來,在以國家領導人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體中華兒女上下一心、英勇奮戰,廣大黨員幹部挺身而出衝到一線,團結帶領人民羣眾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這種強大的凝聚力以及在應對疫情的過程中展現出來的中國速度、中國效率,進一步地激發了中華兒女對偉大祖國的愛國主義情懷,凝聚起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強大力量,也讓中華兒女樹立起對祖國未來發展的堅定信心,這就是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另一方面,隨着全球疫情形勢的發展,很多曾經給中國捐助過的國家在醫療物資、診療經驗等方面向中國提出了援助請求,“中國將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提供必要的援助”,“投桃報李”、共同戰“疫”就是中國給出的答覆,這種在全球抗“疫”中彰顯出來的大國擔當及大國力量,都紮紮實實地樹立起了一個大國應該有的國家形象,這也不同程度地讓全球中華兒女建立起對祖國的自豪感和歸屬感,比如説,會表現為對不利於祖國發展的“言論”進行理性批判,這同樣也是對偉大祖國的認同。

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增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的情感歸屬。

中華民族是生活在960萬平方公里中華大地的所有民族以及海外華僑華人的統稱,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是一個相互依存、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這種意義在全球抗“疫”中顯得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真切。為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全國各地中華兒女秉持和發揚着“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優秀傳統,明知征途有險阻,越是艱險越向前,紛紛逆行而上奔赴疫情嚴重地區支援,不怕犧牲、攻堅克難,這種山川異域、與子同袍的“家國”“天下”觀念就是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全球華人在“中華民族”這一大前提下共同抗擊疫情,在疫情發生之初,世界各地華人華僑、中國留學生大批量捐贈物資回國,一時間,中華民族的力量表現為“全世界的口罩都被運往中國了”,當前,全球疫情形勢“告急”,中國人民遍佈世界各地,面臨着不同的困難,中國讓世界各地的中華兒女知道,有中國在,他們永遠都有家。團結一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就是無論在國家順利發展、興旺發達的時期,還是在祖國面臨危難、生死存亡的關頭,都迸發出來的一股強大力量,這些都是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凝聚思想共識進一步堅定道路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的重要道路,疫情大考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優勢,正是因為這條道路,抗擊疫情中華兒女充滿信心,正是有了這條道路,中國在全球戰“疫”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積極作用,併成為為世界公共衞生事業做貢獻的中堅力量。這是一條以科學理論為指導的道路,抗擊疫情,黨中央堅持全國一盤棋,抓關鍵、找重點,發展地、全面地、系統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拿出巨大的魄力果斷做出一系列重要決策,依法防控、變革創新,阻擊疫情、穩定發展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這是中華兒女戰勝疫情的信心與底氣所在。這是一條人民創造歷史、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道路,抗擊疫情,人民羣眾是主體力量,疫情防控中人民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彰顯,無論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醫務工作者、人民子弟兵、志願者、愛心人士,還是火速建造雷神山、火神山的建設者、勞動者,亦或是情繫祖國的海內外中華兒女,凝聚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抗“疫”城牆,人民力量的激發就源自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我們都有一個家,她的名字叫中國!每一箇中華兒女都要牢固樹立起正確的祖國觀、歷史觀、民族觀,共同守護這個家!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4

今年寒假期間,進行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採用“點面結合”,即選取典型項目踩點的方式深入學習和了解了__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和傳承、保護現狀,並在大學生及其他各類人羣中宣傳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同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而相對於物質文化遺產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在於它不是實實在在的物質實體可以以一種固定的形態被保存下來。它只能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中,其傳承載體只能是人,而這無疑增加了它的傳承難度。

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正面臨着極大的困難。諸如蘇繡、香山幫建築營造技藝、御窯金磚等,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價值與其保護與傳承所需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在某種程度上並不成正比。為保護人類珍貴的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呼籲中國藝術研究院以及其他各有關單位為研究和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相關的工作,重點深入到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地區!

__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藴,在這片土地上有着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梅山、老街歷史、山地漁獵文化、稻作文化、新化山歌、舞春牛、手獅舞、抬故事、梅山儺戲等藝術……數不勝數,不得不令人自豪。但另一方面,__地區的大部分人們對自的非遺瞭解的並不是很深。

由此我們想到,何不在大學生及其他一些社會羣體中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光輝歷史和保護現狀從而激發公眾的保護熱情呢?這將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活動目的:

1、構建和諧社會、培育民族精神、建設先進文化、全面推動文明對話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與發展問題,深入認識它的概念內涵和獨特價值!

3、瞭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方法及其傳承規律,總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各種實踐問題!

4、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讓大家瞭解非物質文化當前的發展狀況,呼籲大家(特別是高校大學生)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中來!

5、利用大學生的獨特視覺角度,挖掘非物質文化遺蹟,尋訪先輩足跡,瞭解先輩的生活意識形態,引發對傳統文化走向的思考,甚至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探究!

活動成果:

1、活動激發和體現了公眾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寶貴財產,我們的活動旨在探索非遺有效的保護、傳承機制,宣傳保護和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激發公眾的保護意識。活動過程中,公眾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了對蘇州非遺的熱情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我們為擁有這些璨燦的文化遺產而驕傲。

2、活動中我們深入學習和了解了__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以及它的獨特內涵。

目前,__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情況不容樂觀,公眾對於婁底非遺的關注度不高。前面説到非遺的的傳承載體只能是人,而對於眾多古老的技藝,並不是很容易就能學會並且學成後相對一些賺錢較快的工作也有其弱處。所以許多年輕人不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另外它的傳承方法一般都是由老藝人授徒,傳承效率不是很高。

另外非遺之所以能被這樣保護是有其獨特的價值和內涵的。百年來業餘生活的方式,已經在無形之中打上了婁底獨特的烙印。這些一旦失傳,損失將是巨大的。

3、關於非遺保護的方法和規律總結。

活動中,通過資料我們瞭解到目前由國務院文件提出的非遺保護的十六字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

由這十六個字可看出,非遺急需的是搶救其次是保護,這些古老技藝,少一樣就沒一樣,不抓緊搶救就很有可能失傳!另外傳承的同時也要尋求發展,以更好地生存下去。但是我們也必須知道,但凡此類保護都是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而對於大部分付出這些投入的單位也好,個人也好,其目的不僅僅是單純的非遺技藝得以傳承,而是他的經濟利益是否值得那樣的投入?其次,人們都是愛追求現代化的、更舒適的生活的,而一些非遺項目能否與現代化的生活環境相契合?

通過幾天的活動以及一些資料並結合自己的思考,我提出以下幾點對非遺的保護上的建議:

第一、首先要在公眾中宣傳非遺的基本知識,要讓人們從而認識到非遺對於民族的重要性,從而激發人們對非遺的認同感。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非遺歷經幾百年已經有了民族的根基,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身份證。

具體的我們可以經常搞一些活動,如傳統戲曲節目進社區、進校園,非遺作品展覽之類的,當我們從自己身邊的非遺中看到自己先輩的身影,並聯想到自己時,難道我們不會為自己是中國人,擁有這樣的傳統文化而自豪嗎?我相信一旦有了這樣的認同感大家就會自發地為保護非遺盡一份力。保護非遺是要有一定的民眾根基的,並不是光靠一個傳承人、一個保護單位就能做好的。

第二、“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非遺的保護也與此有相通之處,我想從小就開始教育孩子關於非遺的知識無疑是有好處的,因為畢竟他們是要承擔起保護非遺的重任的啊!就好比現在一些國小課程中開設了京劇課,孩子們從小就接觸、瞭解了,長大了自然會在不知不覺中有了對京劇的保護熱情。

第三、國家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雖然目前我們已有了一些相關法律法規,但借鑑一些國外好的政策來完善自己還是有好處的。

第四、對非遺傳承人及普通藝人提高待遇,比如在日本,對國家級的藝人每年都會撥放相當數目的扶助金以供他們專心磨練技藝和培養傳人。這樣,藝人們有了客觀的收入後自然能心無旁騖地欠薪鍛鍊,發揚非遺技藝。另一方面,就目前來看,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傳承方式效率不是很高,可否擴大規模,“批量”式培養藝人呢?

第五、非遺項目在傳承的同時也應該也所創新,在繼承傳統項目的同時開發新的發展方向,以有利於自身的生存。但需要注意的是,創新的同時也不能丟了傳統,創新更多的是方法而非目的。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想法,還有許多的不成熟的地方。

活動後記:

一個星期的活動讓我學到了很多,我為我們有這樣璀璨而光輝的文化遺產而自豪,但同時也為它們艱難的處境而揪心,祖宗留給我們的財產我們沒有理由丟掉。

非遺是一個民族文化內涵的最佳體現,而當我們盲目追逐外來的一些新鮮的文化如聖誕節等等,我們漸漸冷落了我們自己的,傳統的東西。誰還會想到我們過端午節的意義?僅僅是去超市買一些速凍的粽子吃了意思一下嗎?會有人再鄭重其事地親手包了粽子並聯想到我們的屈原、我們泱泱大國的悠悠歷史了嗎?你會説有,但你必須承認這樣的人越發地少了……8月7號立秋,向來我們有立秋節氣“啃秋”的習俗,即在立秋之日啃吃西瓜,意用西瓜啃去餘夏暑氣,啃下“秋老虎”,迎接涼爽的秋季。但今年我自己家就沒有“啃”瓜,甚至,我是在立秋當天才知道有這個習俗的!不想説“悲哀”這個詞,但確實有很多無奈吧!

前些日子又聽聞韓國要將“風水”申請為他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貼吧內自然是譁然一片,韓國,你已經不是一次企圖竊取我們的東西了!但我們在指責韓國的強盜行為的同時有沒有想過這一切是為什麼?如果我們一早就已經將這些申請了、保護好了,他韓國還能有可乘之機嗎?難道真的要等到那麼一天,端午節不是我們的了、漢字不是我們的了、中藥不是我們的了、風水不是我們的了……我們一回首發現那些曾經屬於我們的東西不再屬於我們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嗎?亡羊了還補的了牢嗎?我是很想平靜地寫完的,但到了最後這邊自己又有些憤慨了,因為韓國,更因為我們自己!

非物質文化遺產啊,幾百年流傳下的東西能毀在我們手裏嗎?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5

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要做好這一點,首先要做好弘揚中華美德,這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華美德這一方面我們都可以做到的。在學校了見到老師問好,有禮貌,於同學團結友善,學習生活上勤儉節約,在社會中,多為他人做好事,樂於助人,無私奉獻,默默無聞,我們只要想做,一定會做到的!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本身就要有一正確的觀念,從子身觀念意識上做到弘揚中華美德。

現在社會的現代化帶來了價值觀念的衝突。在這場衝突中要不要保持中華美德,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問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就是要把傳統價值思想體系中德優秀精華髮揚光大,把它和現代化結合起來。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文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鬢繁的國際交往帶來了許多外來的價值觀念。“麥當勞文化”正在侵蝕着中國文化。對於西方文化,我們不是一概排斥,而是要加以選擇和改造,要丟起一切腐朽落後的,或者我國國情不符合的的價值觀念。弘揚中華美德就是要振奮民族精神,抵禦一切不健康的價值觀念的侵蝕,樹立健康的社會主義美德。

當前我們這樣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現狀迫切要求加強中華美德的教育,長期以來,我們中國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點。青少年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對最初步的道德教育要求卻不清楚,不實行:不能判斷現實生活中的醜惡的東西,有的甚至還受到社會上醜惡行為的影響,因此急需告訴他們中華美德是什麼,讓他們知道中華民族創造了中華傳統美德,同時又是在中華美德的哺育下壯大發展起來的;今天我們要建設祖國,振興中華,需要身體力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遵守“愛國守法。名利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道德,今天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努力學習。

弘揚中華美德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要從小做起。成為社會建設的骨幹,因此我們必須有健康的價值觀念,樹立健康的社會美德。讓我們一起奔向現代化吧!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6

翻開塵封的歷史,有多少賢人雅士憂國憂民的情懷讓我們感動,他們給我們留下了多少寶貴的精神財富。而處在浮躁的當今社會,多少人荒廢了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這又怎麼不讓人憂心呢?

姑且不説北京舊城牆被拆除所帶來的物質文化和傳統精神文化的丟失,有的地方爭先把古代名人當成自己的祖先加以重金炒作,以創造收入,就讓人大跌眼界。試問:有誰還在真正捍衞民族文化?20__年,韓國人把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向聯合國申請了文化遺產保護,並獲得了成功,這件事曾讓無數的中國人感到痛心疾首。如何保護好我們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我們從這份痛中,要不要更深思、更反省一下自己呢?

節日是一種文化習俗,節日的意義,主要在於弘揚一種文化,倡導一種精神,如果借節日安排休息度假,那就忽略了節日的文化價值,讓節日埋沒於集中進行的物質消費中,依附於它的休閒活動,自然會變得乏味。節日,不能僅僅被當作是消費和休閒,人們更應注重享受文化的滋養。因此,“黃金週”不能只有“黃金”,好淡忘了“文化”!

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心結。春節,這高懸在民族天幕上的古老明燈,以其獨特而永恆的光芒映照着當代社會生活。這樣的光芒,明亮又温暖,從滿滿羈旅風雪夜歸,到春運期間滾滾人潮,構成了從古到今中國春節來臨之際永恆的景觀。回家過年,不僅僅是親人的聚會,也是精神的洗禮與倫理關係的更新。現代化的進程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但是改變不了春節返鄉的洶湧人潮,改變不了天下游子們的一片歸心。它是中國民眾一年一度的情感釋放日,我們應該努力使充滿活力與温情的傳統春節,永遠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期盼。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堅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在文化多樣性中閃現出民族文化的光彩。

清明節,也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祀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清明節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動,與中國文化深層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間有着深刻的關係。而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的支柱。清明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季節儀式。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大節。起源與人們對月亮天體的崇拜,複合了古代秋嘗與祈求子嗣等內容,藴含了中國人家庭團聚、分享親情、嚮往美好的人倫理想,具有整合與調節社會關係的重要意義。賞月是人與自然的對話、溝通良機,也是實現人際關係協調的有效途徑。在人心日漸疏遠的今天,中秋賞月仍然寄託着中國人“天上月團圓,地上人團圓”的情懷。對於今日的中國人來説,每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仍是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

有人説:“只有整個社會具有文化良心,我們的文化才有希望。”所以在我成長的路上,我那不變的初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始終伴我左右、牽着我的手,於是我成長的腳步更沉穩、更堅定!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7

隨着經濟發展,人們對包括傳統節日在內的傳統文化更加重視,如國家將中秋、端午等節日列為法定節日。可儘管有上述措施和手段,在西方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衝擊下,中國的傳統節日備受青年冷落,卻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越來越多中國人開始在聖誕節、情人節互贈禮物,在麥當勞、肯德基慶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大阿福,沒劃過龍舟,沒聽過嗩吶,不識艾草、菖蒲為何物。為什麼傳統節日漸漸被忽視,而“洋節受寵”?這是需要我們深刻反思的問題。有人從生活方式的角度認為,隨着經濟全球化,世界青年生活方式趨同;有人從文化的角度認為,西方傳統文化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而我國傳統文化缺少適合年青人的文化內涵;還有的人則把它歸結為商家和媒體的炒作的錯誤方式,認為現在過節只注重形而下,形而上的精神全被抽空了,缺少傳統文化產業去豐富、發展傳統節日的內涵、外延,這樣變味的節日過起來只能是空虛無聊。這些觀點都有道理,但根本問題是目前傳統節日中形而上的精神內容被掏空了。傳統節日裏,月餅、元宵、粽子等都是商家絕不肯放過的利潤點。然而,過分地強調飲食使傳統節日變成了“飲食節”。春節吃一頓年夜飯、元宵節煮一鍋湯圓、中秋節送幾盒月餅、端午節吃幾個粽子,節便過完了。傳統節日給現代人留下的似乎只剩了飲食,節日中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獨特的民俗意境,則變得越來越淡了。沒有繁瑣儀式要求的洋節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缺。聖誕節的徹夜狂歡、情人節的互贈禮物、萬聖節的魔鬼面具,洋節的隨意簡單讓都市人很容易找到情感的發泄渠道,於是它們在中國大地上傳播開來。

我國不缺乏文化內涵豐富的傳統節日,缺乏的是傳統文化與時代交融的過節理念和過節方式。要讓我國的傳統文化在繼承中創新,只有不斷開掘傳統文化的新內涵,尋找新載體,讓更多的人瞭解節日的文化淵源,才能把傳統節日的文化精髓傳承下去。如在傳統節慶日給出專門時間,組織大型、健康、寓教於樂的活動,不斷倡導、繼承、創新節日文化。

從商家的角度,應該把眼光放得再遠一些、更寬一些。挖掘傳統節日的情感價值,不僅僅是擴展銷售規模,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消費者與企業、品牌間的情感聯繫,這是企業的利益所在。節慶消費要深刻挖掘消費者的情感價值,消費者最深層需求便是情感消費,這決定了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對傳統節日的情感價值挖掘得不夠是廠家和商家的一種短視行為,傳統節日其實有很多獨特的價值,從目前來看,反倒是一些跨國企業獨具慧眼,將中國的傳統節日的營銷做得非常到位。

我國傳統文化深刻而久遠,而傳統節日則正是傳統文化中的精粹。光大傳統節日內容,傳承傳統節日精神,是凝聚愛國意識、民族意識的強大力量,更是弘揚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因此,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有責任有義務傳承傳統節日之精髓、延續中華民族之血脈,讓傳統文化綻放出新的光芒!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8

欲為人師表,先學會做人。

剛剛學完《傳統文化教育》,內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才真正的感悟到自己活得多麼失敗!多麼的不在道!由衷的感恩學校領導給我們這個認識自己,改變自己的機會。讓我真正的找回了自己那顆丟失已久的良心!

傳統文化的`學習,剛好有吳老師講的“如何做一位如理如法的好人”,如何讓傳統教育滲入生活,融入工作。但我感覺自己對“弟子規”還是停留在“聖人訓”的階段?慚愧啊,可見自己的確不是上根之弟子?不過“勿畏難、勿輕略”“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至”,要知恥近乎勇,只要嚴格堅持按照恩師的教導,每天按時完成作業,勇猛精進,相信一定會得到身心和諧、家庭和諧、校園和諧、乃至社會和諧的理想生活。

傳統文學並不是談玄説妙,“話説多、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聖賢留下的經典,沒有一句是多餘的話,正如“聖賢乃實語者、不妄語者、不異語者、這些經典,都是從聖賢人的自

性中流出,自己只有時時刻刻提起恭敬心,才能與古之先賢心心相應。自己修學不得力,正是因為對恩師、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缺乏恭敬心,才會讓煩惱習氣障礙自己。而恭敬心不夠,也就證明了自已的孝心不夠,自己是否時時刻刻念着父母的恩德?是否時時刻刻想着父母的健康?是否做到了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自己身體不健康,已是大不孝,檢討仁、義、禮、智、信,自己沒有一樣做得及格?

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感恩“傳統文化講座”!感恩父母養育之恩!

感恩領導辛勤教導!

感恩農夫辛勤勞作及所有付出的人!

也通過此次學習,讓我真正知道了自己走上教師這個崗位是多麼的榮幸。教師這個職位是多麼的神聖。要想成為師之典範,必先成為一個好人!對於怎樣成為一名優秀教師我感悟到了以下幾點:

1:教師須是有道德修養的人,須修身養性讓自己具有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

2:教學生先教會學生如何做人,讓學生有一顆感恩的心。讓學生知道學習的真正意義。

3:點燃孩子的學習興趣,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於魚。

4:增強教師業務素質,努力成為孩子成長中的一汪源源不斷的泉水,不斷滿足孩子的求知慾。努力把傳統文化持之以恆的滲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時刻警惕自己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9

中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源遠流長達5000年之久,從遠古的孔孟思想到當今的社會主義文明,從甲骨文到簡體漢字,華夏人民的千古智慧築造了一個輝煌的中國。

首先,不得不説,現今中國發展迅速,可以説是日新月異,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提高,但在這背後,中華文化卻陷入了一個難堪的境地:如中國某些大學自主招生不考語文,語文即中文,中國人的母語,卻糟的如此待遇,何嘗不讓人痛惜。

再者,中國向來以“禮儀之邦”為著名,而現金各國有幾人會去注重所謂的禮儀:公交車上,許多中年人坐在座位上老年人只能瞅着上方的“老弱病殘孕坐席”而歎息,抑或破口大罵,打架鬥毆,聚眾鬧事。中國人如此“注重”禮儀,還有何臉面打着“禮儀之邦”的名號去面向世界。

再次,中華大門對外開放本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西方文明湧入中國,中國人喜歡過聖誕節寧願棄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於不顧,韓國江陵申請端午節傳統節日,這難道還不夠點醒中國人嗎?

還有,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本來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好政策,卻造成了家長溺愛孩子之風,家長説不願讓孩子過以前的苦日子,但中國有句古話“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歷風雨的錘擊怎練得一身正氣。

最後,日本作為一個小小島國,二戰後,經濟迅速崛起遠超中國,日本人大力發展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弟子規”、“三字經”,日本很多人都會背,中國人呢?日本人不僅會背,而且還會時間在生活中,中國人能知道就很不錯了。當今世界經濟競爭激烈,很多人都在試圖尋找解決方法,一位博士在上世紀70年代曾經説過:挽救21實際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思想和大乘佛法。中華文化以和為貴,確實為當今實用典範,可中國人卻做出了一個讓人驚奇的事情:捧着金子在大街上乞討流浪。這讓中國如何迅速發展經濟?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世人眼中的寶藏,卻成了中國人眼中的垃圾,這讓聽着不得不捧腹大笑,但這是事實,是不可更改的事實。

再此,我希望諸位中華骨肉同胞可以認真學習研究中國文化,弘揚發展中華文明,讓中國這個文明古國可以再次以文明的面貌站在世界之巔!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10

中華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髮展、創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到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黨在堅持根本理論陣地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通過學習《弟子規》、《道德經》等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悦。學習新知識,温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悦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説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説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説得多,不如説得少,説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説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説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説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11

觀看陳大慧老師講的《中國傳統文化聖賢教育》後,感觸很深,同時也深感自己傳統文化知識的匱乏,所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觀看,重新接受聖賢教育,重新認識人類的瑰寶——中華傳統文化,這部紀錄片,通過大量的史料和事實,幫助今天的人們,認清楚、想明白,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把已經混亂和顛倒的,善惡、是非、美醜、智愚的標準,通通糾正過來。

在影片中陳老師講到《三字經》中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會背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理解的人卻很少。意思是凡是人他天然的那個人性,那個天性,那個人性是本善的,本來就是善的'。善是什麼呢?純淨純善,這是它的天性,自然的,道,人與生俱來就這樣。就像剛出生的嬰兒,就像一杯清水,無色,無顏色,無味,無味道,無嗅,也無這個氣息,沒有氣味。透明的,這就像人性一樣。人之初,性本善,天然的人性。

原本像一杯清水一樣的我們,現在卻面臨着重重“污染”,翻開報紙,打開網頁,天天充斥着我們視野的是:一件件罪惡的事件,一段段見不得光的醜聞,扭曲的價值觀,罪惡的金錢觀,老無所依,少無所養。為什麼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現在人們,精神文化卻如此的可怕。陳老師講到“苟不教,性乃遷”意思是假如你不教育他、不讓他保持他這個純善的人性的話,他那個剛出生的時候、從孃胎裏就帶來的本善的人性啊就改變了,特別是傳統文化匱乏的今天,人們脱離了聖賢教育,拋棄了世界觀、價值觀,放縱了自己,丟失了本性。受電視、網絡、報刊雜誌、周圍的朋友,周圍人的錯誤的價值觀、不道德的價值觀的影響,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這已經成了很多人的通病,也是社會噬待解決的問題。

所以,現在的人們更應該接受聖賢教育,改變自己的錯誤價值觀與自私自利,多學習古人留給我們的傳統文化,接受真善美的教育。並且要拋棄一切雜念,真正的理解和體會傳統文化的精髓,其實這一過程並不難,只要我們善於學習,接受正確聖賢教育,拋棄太多的物慾和金錢觀,一旦這教育恢復,實現和諧社會、和諧家庭、和諧身心,絕對不難。現在的人慾望太重,每一個人都慾望熾熱,完全糊塗了,慾望把我們的心給包裹住了,像廚房裏的燈泡一樣,被油煙燻黑了,到最後到廚房開燈跟沒開燈一樣了。所以我們要擦燈泡,先擦自己的燈泡,和諧自己的身心,擦一點亮一點,最後身心就光明瞭,一切罪惡、不和諧全都消失了。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12

昔日的年畫、鞭炮和祭祖活動了無影蹤,中國人最傳統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漸被一次年夜飯、一台春晚和幾條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靜的新年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一個表現。當韓國的端午祭申遺成功,當我們內蒙古族的馬頭琴成為蒙古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影戲成了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當埃及和韓國在爭奪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權時,每一箇中國人都應當在情人節的玫瑰和聖誕節的鈴聲中覺醒。我們應當重新回顧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那昔日的輝煌為什麼如此輕易的被我們遺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斷章取義、曲解傳統思想是謬誤產生的一大原因。某些政府官員在闡述執政理念時公然打出“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口號,認為控制民眾輿論,堵住民眾之口是重中之重,於是拒絕民眾批評意見,粉飾工作失誤。君不見,某些部門在此種方針的指引下,百姓不敢建言獻策,信訪局門口成批上訪者被黑心執政者以“維穩”為由遣送回家。這句話本出自《國語》,原文為:“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本意是勸諫執政者要重視民意,切勿阻止人民的批評之聲,否則後果嚴重,並非“堵住百姓之口比治理河流還重要”。愚昧的執政者恰恰把古人的觀點翻轉,倒行逆施,令百姓遭殃。

李商隱有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中國小生作文乃至不少報刊雜誌中,這句話被用來讚頌人民教師的無私奉獻。讚美教師本無可厚非,問題在於鋪天蓋地地頻繁使用在學生心中埋下根深蒂固的觀念:李商隱的這句詩只能被用來歌頌教師。殊不知原詩的意境與教師風馬牛不相及,“春蠶”一句緊接“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含一語雙關之意,絲與思諧音,表達着詩人對心上人的思念,而蠟炬的意象與人流淚相似,傳遞出詩人因思念而心力交瘁的狀態。因此,這一句的最正確用法是形容思念,與原詩最為貼切。中學生寫牽掛親人,懷念故土的文章時皆可借用此詩句,事實情況卻是鮮有出現,可見以訛傳訛地誤解古語抑制了年輕作者的發揮。

凡事有利必有弊,在古人思想中優秀的固然比比皆是,思想糟粕亦不少,人們如果不假思索地亂用,無異於讓古人的謬誤與自己的歪理疊加,錯上加錯。儒家思想中有“三綱五常”,其中“五常”為仁、義、禮、智、信,屬於中華傳統優良品質,值得我們代代相傳。相比之下,“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由於時代的侷限,在自由民主的今天則顯得格格不入。在小部分家庭中,大男子主義的丈夫一心要凌駕於妻子之上,自恃為一家之主,處處專制獨裁,美其名曰遵循中華傳統的綱常之道,結果往往是導致妻子不堪重負,情感破裂。

郁達夫在紀念魯迅的一文中説:“一個沒有偉大人物的民族是可憐的民族;而一個有了偉大人物卻不知用正確的方法去敬畏去紀念去珍惜的.民族,則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我想改用這句話煞尾:“一個沒有悠久文化的民族是可憐的民族;而一個有了悠久文化卻不知用正確的方法去珍惜去傳承去發揚的民族,也是一個沒有活力的民族。”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13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從現代追溯五千年的歷史。傳統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從古代一直流傳至今的文化,這些文化都是古人,我們的失人,從他們身上演變而來的。比如,屈原是清明節的代表,屈原如果穿越到現在,絕對會是一位偉大烈士,供在中國最大的烈士陵園。

由於屈老的堅貞不屈,為國為民,不畏強權,誓死不做賣國的,寧可跳入江中犧牲自己的性命,也不會為了一點小利益,而出賣國家出賣自己的人格,不會踐踏自己的尊嚴。

屈原死後,他的後人們為了紀念他,雖然他一直活在人們的心中,但是現實中還是需要表示一下的,他們在屈原自殺的江中划着小船,撒着用葉子包着的米團,人們覺得這樣魚蝦就會吃這些米團,而不會吃屈原的軀體了。由此在江中划船變成了賽龍舟,撒米團演變成了現在家家吃的粽子,而在那一天人們把那一天定位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之士的紀念日,每年的4月4日就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我們叫它“清明節”。

例如這樣事例還有很多,很多人肯定都不明白,在除夕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讓我來告訴你為什麼。

相傳每年有一天,有個叫“年獸”來擾亂居民的安全,出居民糧食,毀他們的房子,弄的他們人心惶惶。可是看年獸那麼兇惡高大,他們卻又不敢與之抗衡,終於有一天他們發現年獸怕響聲,於是家家户户都在年獸來的那天放起了鞭炮。年獸聽見這些鞭炮響聲,嚇得落荒而逃,人們終於又回到了平靜的生活。那天就成了除夕春節,就是這麼來的,家家户户都要過年,給紅包,這樣才吉利,説這一年都會富富貴貴,平安無事。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的傳統文化,我們中午的傳統文化節,所以源遠流長,就説明我例舉的僅僅是個皮毛,還有好多好多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就是有了這些傳統文化我們才會多姿多彩,這傳統文化代表了我國古代到今天,人民的智慧結晶。

就是靠的這些傳統文化,而就是這些傳統文化是別的國家,甚至別的星球所沒有的,它們是我國獨一無二的,是智慧,是結晶,是成果,所以它們會源遠流長。

中華傳統文化又是博大精深的,你想模仿想複製那是遠遠不可能的。如果是簡簡單單的,有何是堪稱“傳統”這兩個字,就算再給你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它只會越來越神祕,你永遠知道的不是它的皮毛,其精髓不是精深,而是很精深,非常的精深。

所以我説中華傳統文化是源遠流長,是博大精深,是獨一無二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14

當時間的沙漏漏下最後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會如此燦爛;當貝殼的淚痕劃過最後一瞬,珍珠的色彩也會如此耀眼。當六年的養分在體內積累,毛竹的生機也會如此蓬勃。

正是由於歷史的洗禮,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最終誕生了華夏女兒的獨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説的那個歌星的經歷,正是由於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觀念的更新形成的。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現如今,知道重陽節的人越來越少了,知道感恩節的人越來越多了;知道情人節的人越來越多,可知道七夕節的人越來越少了。對於我們先輩留下來的許多傳統節日,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幾乎全都置於腦後了,這難道不是一種崇洋媚外嗎?這難道是我們口口聲聲説到的責任感嗎?然而,我們身邊其實有許多人在為我們做榜樣,他們能堅守自己的信念,鼓勵人們學習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學者馬寅初不就是嗎?他積極提倡我們青少年應當多多學習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雖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們傳統的中化文化不能丟!因此,我們是否想過,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否會被他國文化所取代?這個答案須靠我們用行動來回答。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繼續發展的基石,是我們共同保護,共同繼承的使命。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讓我們堅定信念,共創美好未來!憶往昔,若不是司馬遷的瀝盡心血,怎會有《史記》的鴻篇警後人,若不是李時珍的跋山涉水,怎會有《本草綱目》的福祉遺萬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會有《石頭記》的哀婉催人淚?看今昔,是誰苦心鑽研十餘載,終使兩星成?是誰奮鬥十八年,終抱金牌歸?是錢學森!是申雪與趙宏博。他們是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中的堅定,他們是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於繼承和傳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們能夠這般堅定,這般執着。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生命的支撐,成功的基石。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15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詩歌緣起,到“黃過之水天上來”的盛唐氣象,再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革命情懷。都讓我們不由自主地發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欽佩之情。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很少有哪個民族能像我們這樣,擁有燦若星河的經典詩篇;也很少有哪個國家能像我們這樣,無論量叟都能唸誦幾句古曲詩詞。然而,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部分優秀的傳統文化正慢慢消近在歷史的長河中。無論是被喻為“中國戲曲活化石”的秦腔,被叫作“國民油布傘”的傳統工藝,還是朗朗上口,意境優美的古詩河,都正從不為人知的速度在逐漸消失。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流行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衝擊。隨着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各種新生事物如雨後春筍般大量通現,網絡上便出現了網紅、直播、遊戲……各種與傳統、正統主流文化形態相去甚遠的流行文化。這些流行文化在青少年人羣中呈現出一種“主流化”傾向,大有衝擊和挑戰主流文化價值之勢。又有新興傳媒平台的推波助瀾,使得流行文化變本加厲,更加扭捏作態,宛如“精神鴉片”,讓無數年輕人慾罷不能。另一方面是文化傳承時泥古刻板,不懂得變通、創新,導致不少優秀傳統文化漸近失傳。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精神產物,藴含着豐厚的情感生成和價值觀念,能夠起到協調個人、家庭、社會、國家之間的關係,乃至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如何更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筆者認為,文化要“傳”也要“創”。

所謂“傳”,就是傳承。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秦腔是中國西北地區傳統戲劇,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為了讓秦腔不被世人遺忘,陝西省各地方政府開展“讓秦腔走進課堂”等活動,讓孩子們從小就接受藝術的薰陶,從小就熱愛秦腔。此外,秦腔愛好者們自發組建戲班到各地巡演,為的就是讓更多的人看到秦腔的魅力,喜歡上秦腔,讓秦腔走上世界舞台。

所謂“創”,就是創新。即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它可以是內容上的創新,也可以是形式上的創新。旨在“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國詩詞大會》一經推出就收穫如潮好評,圈粉無數。《中國詩詞大會》通過“聽、説、寫”等創新手段,帶動全民重温古詩,分離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滋潤心靈,讓傳統古詩詞以更加喜聞樂見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裏。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華優秀議論旨我們最濃厚的文化軟實力,我們只有“傳”“創”結合,才能更好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懷着自信從容前行!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16

我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國,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我們學習的唐詩、宋詞、四大名著;我們用的文房四寶,我們吃的中藥,喝的茶;還有我們拉的二胡,吹的笛子;我們穿的唐服,用的瓷器等等。我國的傳統文化數不勝數,隨處可見。

我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而我還是最喜歡過中國的傳統節日,

過春節可以收到象徵着祝福和平安的壓歲錢;過清明節可以祭拜去世的親人;過端午節可以吃到香甜軟糯的粽子;中秋節是全家團圓吃月餅、賞月的日子;重陽節是登高、佩帶茱萸的好日子……在所有的傳統節日裏,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端午節。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説屈原受皇帝的侮辱,受大官的欺騙,傷心至極,當晚投江而死。人們知道了這個消息時,紛紛趕到江邊,上了小船準備把屈原的屍體打撈回來,可怎麼也打撈不回來了。人們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就把粽子扔下了江,讓魚蝦吃粽子。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稱為端午節,在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粽子吃,以此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我國的每個傳統文化都有它的一個歷史背景或是一個經典故事。中國的傳統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啊!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17

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的知識素養、不同的價值觀念,都會影響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以及認識的深度和廣度,影響人們在實踐中目標的確定和行為的選擇。進而言之,傳統文化,顧名思義,傳統是本民族一直以來依賴並延續的生活習俗、人文理念、審美觀點等等綜合在一起的民族根本性,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是現代人們社會活動的行動指南和道德底線,居家在外接人待物行為處事的準則,人生幸福社會和諧人類進步的保障。

但是,隨着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以工業化、教育普及化和科學化為重要特徵的現代文明,許多的傳統文化被逐步淡化了。

由於近代中國政治經濟的畸形,導致在這一段歷史上出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次質疑。中體西用?全盤西化?持這些觀點的人在歷史上不是少數。到了現在,聖誕節,萬聖節,這些西方節日甚至要比某些本來重要的傳統節日更加隆重。當然這也是商家炒作的結果,但無疑,許多人已經出現了否定傳統文化的傾向。

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總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經濟、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否定民族精神。可以説,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史,也就是發展和豐富傳統的歷史。同樣,作為凝聚和激勵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傳統文化長期薰陶與培育的結果,是傳統文化的結晶。一個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無所依託。所以,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問題,決不單純是個文化問題,而是一個關係民族命運發展的問題。

否定傳統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種認為中國現代化只能從異質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圖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國傳統文化模式的過程稱為西化派是錯誤的從認識論來看,主要是由於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首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缺乏深刻的瞭解與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並非像某些人所説,是一堆毫無價值的垃圾,而是有着多方面的豐富內涵,它的優良部分,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並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主要體現在這樣幾方面:

一、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中國文化歷來關注現實人生,孔子説:“未知生,焉知死”,並説:“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入世的人生哲學,培育了中華民族敢於向一切自然與社會的危害和不平進行頑強抗爭。這種自信自尊的精神是決不可少的。

二、知行合一觀。

三、重視人的精神生活。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的內在修養與這精神世界,鄙視那種貪婪與粗俗的物慾。孟子提出“充實之謂美”,並認為“寶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對人格的根本要求,這種傳統美德,對現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貴的。四、有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五、追求真理,勇於奉獻的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蔑視那種貪生怕死,忘恩負義、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談到對真理的追求時,認為“朝聞道,夕死可矣“。宣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六、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倫理規範

古人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社會只有嚴於律已,寬以待人,形成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社會風氣,社會才能充滿温馨與和諧,才以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是把傳統文化與現實對立起來,傳統文化並非一潭死水,而是一個動態系統。人類在自己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傳統文化,並在實踐中革新與豐富傳統。否則,就不會變為現實的文化傳統。所以不能把傳統文化簡單地歸結為“過去的歷史”而應認識到它同時關係着現在與未來。其實,任何現代化只能從現實傳統文化出發,否則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且,一旦毀滅了傳統,文明也隨之消失。”所以對傳的主體是物質豐富的創統文化決不能採取一概否定的態度,而必須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可見,傳統文化對於現在日益浮躁的社會風氣有相當強的調節作用。然而,許多人對於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分析僅侷限於孔孟之言,缺乏實踐精神。對於當今這樣一個已經存在道德失範問題的社會而言,傳統文化所體現出的修養方法更突顯出其必要性。只有當每一個人都自覺的以傳統文化的要求來約束自己並且努力地去結合實際來更新傳統文化,社會的道德水準和道德意識才會得到一個很明顯的提升。再審視當前社會,由於人員流動性加大,我們很多時候都處於一個“陌生人社會”,沒有熟人,也就缺乏了一種輿論壓力,在這樣一種社會中很容易養成肆意胡為的習慣。由此可見,在這種情況下,更要重視自身的修養,我們要養成一種理想的道德人格憑藉自己的`內心信念,無論身處何處都能依靠傳統文化教給我們的做人方法做出最正確的選擇並付諸行動。

傳統文化對於現代人來説,是一種修養功夫,是一種自律品質。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通過對傳統文化在道德修養方面的實踐,可以看到傳統文化永遠不會因時代變遷而失去現實意義。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18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黨的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國家領導人近日致信祝賀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週年,向長期致力於傳承弘揚甲骨文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專家學者們表示熱烈的祝賀,並致以誠摯的問候。

一撇一捺總關情,一橫一豎傳文脈。歷經3000多年的時間洗禮而不朽的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是千年中華文明的標誌,具有崇高的象徵意義。作為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是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勾勒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有力推動了世界文明進程,在億萬中華兒女心中築牢了最堅實的文化認同、最堅挺的文化自豪和最堅定的文化自信。我們要倍加珍視甲骨文,更好地傳承發展這一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壯大新時代的文化基因。

讀懂甲骨文,築牢最堅實的文化認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同心勠力,用辛勤勞動創造的成果,凝結着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心血,在增進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上發揮着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甲骨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傳承弘揚甲骨文等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的接力棒從來不是由歷史傳遞給我們,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主動學習、自覺傳承、用心發展。我們要積極響應全會號召,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大甲骨文等漢字文化的學習與宣傳力度,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進社會,繫好文化認同的第一顆釦子,努力營造崇尚甲骨文的熱潮與風尚。

讀深甲骨文,築牢最堅挺的文化自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在5000多年奔騰不息的中華文明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的文化精品高潮迭起,各民族創作了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説等偉大作品,成為中華文化自信屹立於世界的生動註腳。作為文化精品的根本基礎,文字的多樣性成就了民族文化的豐富性,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無論走多遠,不忘來時路。漢字是世界上唯一僅存的最古老而又正在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作為漢字源頭,承載着勤勞善良的中華兒女的奮鬥精神與創新稟賦,激勵我們在新時代更加自信向前。

讀透甲骨文,築牢最堅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0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學者,用智慧、汗水和家國情懷,破譯了甲骨文的“文明密碼”,開創了甲骨文到漢字的“文明奇蹟”。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以甲骨文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多部門多學科協同開展甲骨文研究和應用,培養了一批跨學科人才,經過幾代人辛勤努力,甲骨文研究取得顯著成就。新時代,我們要更加堅定文化自信,發揚老一輩學人的優良學風,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人,大力推進以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為代表的文化事業,必須進一步走上更高水平,走進更深層次,作出更大貢獻。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甲骨文跨越時空,見證了中華民族一路前進的光輝足跡,必將書寫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偉大新篇。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切實貫徹落實國家領導人賀信精神,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全會精神,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打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19

為了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區域文化精髓,進一步完善學校德育體系,培養廣大青少年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高尚品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使傳統文化精髓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繼續深入落實學習、踐行《弟子規》活動實施方案,我校開始在學生中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系列宣教活動,現將活動總結如下:

一、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確保活動順利有效開展

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多次召開會議明確職責分工,由教導處和少先隊共同完成好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確保了此次活動的順利開展,並收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二、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載體,開展豐富的學習踐行活動

1、繼續深入貫徹落實《弟子規》的學習、踐行活動

根據國小生的認知特點,由少先隊統籌安排,在全校學生中開展《弟子規》的背誦活動。一二年級的學生認知水平有限,背誦量達到一半即可,在升入三年級之前爭取達到全部會背;三至六年級的學生要求在班主任的組織下達到人人會背。舉行了全校的《弟子規》背誦大賽,抽查的學生背誦流利,收到較好的效果。同時,三至六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弟子規》的踐行活動,“給父母洗一次腳”、“為父母沏茶”等踐行活動讓孩子們懂得了行孝的美德。要求各班召開了《弟子規》誦讀班會,舉行了《弟子規》背誦比賽,一系列活動強化了《弟子規》的學習效果。

2、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

由教導處統一安排,每天早自習班主任安排學生進行20分鐘的誦讀經典活動;每週開設一節誦讀課(班主任自行安排);每月安排一次誦讀為主題的班會(少先隊統籌安排),通過這樣系列的誦讀活動,讓學生們在誦讀中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優秀品質。

除此之外,學校利用多媒體設備,利用主會場的直播,進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題講座,積極為學生營造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從而樹立好好學習的志向。

我校召開了第二屆科技藝術節活動。活動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載體,展出了繪畫、硬軟筆書法、剪紙等優秀作品,用多樣的活動形式展示了學生的特長,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3、推行孝信雅行的教育活動

利用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為重點,在學生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和道德體驗活動,凸顯教育的實踐性和生活化特徵,讓學生認知傳統、弘揚傳統,增進其愛祖國、愛家鄉、愛他人的情感。利用“三八”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等節日開展“感恩父母踐行孝心”的實踐活動;以勞動節、教師節、重陽節為契機,組織開展“感恩老師”、“感恩社會”、“關愛長輩”的教育活動。一系列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感恩師長,孝敬父母,在實踐中學會行孝感恩、尊重他人,從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少先隊組織全校學生觀看了文明禮儀主題班會,對全校學生提出了文明禮儀方面的要求,讓學生明白了文明禮儀的重要性,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校少先隊以發誠信倡議、講誠信故事等多種形式,將誠信教育引向學生家庭,並廣泛開展“爭做誠信少年”系列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從小養成誠信美德。

4、積極開展特長教育,推進藝術素養培育工程

我校本着積極發展學生特長為原則,開始了特長教育活動。特長教育活動在領導班子的高度重視下,精選特長教師,給學生創造展示特長的機會,讓學生能夠學有所長,德識長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從學校的實際出發,積極為學生營造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

完善圖書室、班級圖書角,利用板報、櫥窗宣傳、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營造“以人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濃郁氛圍。同學們暢遊在書的海洋,汲取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

總之,我校在校長的高度重視下,統籌安排,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載體,積極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以豐富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努力讓他們成為祖國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20

3月16日,聯合中心學習組組織了第二次集中學習,邀請我區社會科學首席專家_教授作《認祖歸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專題講座,這次學習從深層次闡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以及當前面臨的挑戰,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重新認知中華傳統文化。

通過這次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從認識上加深了的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

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髮展、創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到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黨在堅持根本理

論陣地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

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更進一步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悦。學習新知識,温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悦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以身作則,努力踐行。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身為一名機關工作人員,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嚴格要求自己,為夷陵區建設發展、為史志事業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心得體會 篇21

如果説經濟的主體是物質豐富的創造,政治的主體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麼文化的主體則是精神家園的耕耘。文化,是民族延續的重要標誌,是國民素質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傳統文化則是民族的認同與歸屬。然而,在一個人心愈發浮躁功利化的社會,文化儼然成為一種奢侈品,似乎給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因此,我們應該重建文化家園,解決精神的歸宿與寄託問題,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脈,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須要求。

文化傳承是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是精神的寄託和靈魂的歸宿。泱泱大國,不曾斷代,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在這曲折迂迴但又不曾斷流的文化潮流中,我們有着無可比擬的傳統建築,我們有着引以為傲的傳統文化,我們有着修身養性的史書典籍。我們可以遊故宮,覽皇家王室之恢宏;登長城,觀羣山環抱之雄偉;賞園林,品江南水鄉之柔情;我們可以包餃子,盼遊子歸家之團圓;賽龍舟,思愛國屈原之情懷;插茱萸,念異鄉親友之安危;我們可以吟唐詩,贊平仄音韻之美妙;誦宋詞,歎國家興亡之蒼茫;讀小説,慨人生命運之起伏……在中華文化的長河裏徜徉,我們樂此不疲,流連忘返。傳承悠悠大國之風範,繼承光輝文明之偉大,不斷地從經典中汲取營養,才能不斷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文化虛無,是對民族文化的否定,是信仰的坍塌時代的悲哀。大文豪魯迅在《拿來主義》一文中曾批判過對文化的不正確做法。我們處在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這是一個既充滿夢想又不乏困惑的時代;這是一個拋棄傳統,丟掉根本,一味奉行“民族虛無主義”與“歷史虛無主義”的時代;這是一個崇洋媚外,一切都是外國的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正在割斷自己的精神血脈,努力把自己打扮成老外的時代,這種虛無主義盛行、缺乏信仰的時代,它正影響着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所以,研究生考試出現的問題,就能理解。中華文化強調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仁者愛人”等等思想。這些思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滋養着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血脈,深深融入每個炎黃子孫的精神基因中,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文化創新,是文化發展內在動力,是繼承基礎上的創新發展。進行文化的創新,就必須立足於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用好這灣源頭活水,用其藴藏的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進行文化創性,要以科學態度對待傳統文化。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進行文化創新,要認真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認真汲取其中的精華,發掘其時代價值,增強文化自覺性與文化的自信,增強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按照時代發展需求,對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進行改造完善,激活其生命力。

“拂面春風好借力,正是揚帆遠航時”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要以一種更加開放包容,兼收幷蓄,為我所用的態度,正確地對待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的融合,使中華的傳統文化永遠在世界民族之林熠熠生輝,發揚光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脈是我們時代青年的責任和義務。